2023-2024厦门六中高一语文1月月考答案
【参考答案】
1.A
2.C
3.档案文件形成的年代久远;档案文件的纸张严重酸化;毛里求斯的气候温热多雨,不利于档案文件的保存。
4.D
5.D
6. 示例:盖茨所处时期以及三国时期都是社会急剧变化期,社会激烈变革,人们惶惑无从适从。于是盖茨、曹操、刘备等文化英雄就诞生了,他们能提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进行变革,并得到人们的信任,因此获得了支配他人的权力,即时势权力,这也是常说的 “时势造英雄”。(核心概念:时势权力。在激烈的社会变迁中产生,此时出现了能应付新环境并获得别人信任的“文化英雄”,他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权力由此发生。)
7.C“这反映出当时农村生活的艰苦和物质的匮乏”错,应该反映出喜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8.D“红头绳”是红薯须,不是红薯,此时尚未发现红薯,所以无法表现出喜如扒出红薯后的喜悦和兴奋。
9.(4 分)①生气不敢说,喜如发现红薯变少了很生气又不敢去问。②怀疑,喜如怀疑是娘拿出来了,可是又不敢责备娘。③赌气,中午吃饭时,喜如猜测娘肯定把她扒的红薯拉成了丝儿,为了赌气,坚决不吃红薯丝。④羞愧,喜如晚上回来发现红薯又多了,猜测是父亲放的,为中午的行为感到羞愧。(答对一条得 1 分,答对四条得4 分)
10.(6 分)红围巾: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写喜如借围巾不得、扒红薯换围巾、换回红围巾。②通过写红围巾表现出了喜如的朴实、纯真和执着。③通过写红围巾突出了小说的主题,表现了乡村少女的自爱自尊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劳动:①小说的情节大部分在围绕扒红薯的劳动展开。②通过写喜如扒红薯的劳动,表现出了喜如勤劳、质朴、善良的性格③劳动使喜如对美的认识完成了由追求外在美到追求内在美的转变,突出了主题。
11.【答案】 A 句子大意是: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其中,“士坐庭中”主谓宾都全,其后断开,且“噤未能言”的主语也是“士”,承前省略,不能把“噤”断到上句,排除BC项;“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中,主语是“巡铺内侍”,中间不能断开,更不能将其断到上句,排除D项。故选A。
12.B 。B项,“由丞相主持”错。科举史上的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创的。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因此应当是由皇帝主持。故选B。
13.C。C项,“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错,原文是“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见“同时”表述错误,“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应当是第二年春天的事。故选C。
14(1)新政一日日下达,苏轼在任上,总是利用新法来方便百姓,百姓得以安宁。
(“每”“因”译对各得1分,语意通顺2分)
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2)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粜”“活”译对各得1分,语意通顺2分)
15.A.“诗人将自己与周公对比,抒发了功业未就的失落之情,并表达要振奋精神、一统天下的决心”错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说周公在广纳人才时,他经常在吃饭时,听到门外有士子求见,便来不及嚼咽下嘴里的食物,把东西一吐就赶紧去接见来访者。诗人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殷情地接待人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16.D [D.“用意一致”说法错误。佛狸,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的小字,借指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者。本诗运用此典故的意思是既然天狗星已经坠落,胡虏气数将尽,难道上天还会允许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那样强悍的敌酋出现吗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意思是人们竟然把以前的侵略者当成神祗一样祭拜,这令辛弃疾痛心疾首,人们已经忘却了国仇家恨了吗 可见用意不一样。]
17.答案:①尾联的含意是:自己应该洗刷掉书生的寒酸之态,到南山打猎,夜晚宿营于山下。②“会须”“一洗”体现诗人地位低下仍然振奋精神、不忘忧国的高尚品质。③末句运用想象手法,想象自己投身军营的场景,凸显了为国效力的豪情。
18.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2)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3)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4)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5)沉吟放拨插弦中 整顿衣裳起敛容
(6)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7)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19.(4分)①孩子为了出气踹了身边的猫 ②肆意发泄负面情绪不仅于事无补
20.(3分)③改为“坏(负面、不良)情绪或多或少会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或“情绪或多或少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④改为“做好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⑩改为“有人借助游戏”(“小酌”“休息”“呼呼大睡”并列不当)。(每处2分)
21.(4分)“盘踞”,形容“差不多”这句话牢牢地占据了他的脑海;“生长”,形容这想法在他脑海扎根、滋长。(2分)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化抽象为具象,比“出现”更形象生动且更有力度。(2分)
22.(3分)“平凡”说明话语普通寻常,“警句”却含义深刻使人警醒。(1分)这种超常组合揭示了主人公奉“差不多”为人生信条,辛辣地讽刺了主人公的糊涂意识。(2分)
附:【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很惊喜,参加殿试考中了乙科。后来携推荐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回到朝廷,任命他为判官告院,王安石创立施行新法,苏轼上书评论新法的弊病。新政一日日下达,苏轼在任上,总是利用新法来方便百姓,百姓得以安宁。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制度判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废除了它。元祐元年,轼以七品官身份入朝在延和殿侍奉皇帝,就赐给他银印红绶,升迁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词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佑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者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来换米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汇集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常要多。”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袋中的黄金五十两,用来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做了玉局观提举官,并恢复朝奉郎的官职。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核政绩请求升迁,所以官职就停留在这里。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苏轼师从父亲苏洵学习写文章,之后得之于天资。(苏轼)曾经自己说:“写文章如同行云流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格式,只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2023厦门六中高一语文1月月考
厦门六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下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
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得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1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保护技术推进的核心
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在此
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
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治理是通过外界的干预
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
态。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修
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弯性的请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编目尚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材料二:
以温度25℃,相对湿度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教为1.00),计算在温度15℃、35℃和温度10%、30%、
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采见下表:
湿度
一年平均湿度(%)
(%)
表命倍数
70
50
30
10
温度(℃)
35
0.14
0.19
0.30
0.68
25
0.74
1.00
1.56
3.57
15
2.74
5.81
9.05
20.70
第1页共8页
2023厦门六中高一语文1月月考
材料三:
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详上,气候湿热多雨。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
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
差,几乎一触脚种。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应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馆
图书保护组和图书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策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方案如下:
(1)去酸方案
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雏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城强度下降,
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纸张酸性的方法。根据毛里
求斯档家文件的损坏程度和特,点,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氨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氨氧化钙溶液去酸,可
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
文件出现新的损坏。
(2)修复方隶
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被相结合的修复法。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
但纸浆补书机法也有其不足,如对书页的边缘残缺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的强度不够,主要原因是书口的断
裂处及书页上的裂口缝隙过小,使得纸浆难以通过,边缘残缺处的纸浆与书页的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连接,
不够牢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被相结合显然是必要的。
档案文件修复后,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触即碎的文件纸张,现在不但可以
正常翻阅,甚至可以拿起抖动,对于文件修复前后的变化,毛里求斯大使馆人员表示惊讶,称之为“魔术般
的变化”。
(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
1.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2分)
A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B.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C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D.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预防是为了减缓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损害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行动,其侧重点主要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
的外部环境。
B.如果将温度25C、相对湿度50%下纸张的寿命定为标准寿命,当湿度不变、温度降低10°C时,纸张
的寿命倍数就会达到5.81。
C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强纸张的强度,又不会影响字迹的
清晰度。
D国家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对毛里求斯形成于18世纪的档案文件的修复工作是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
案例。
3.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6分)
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