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历史英雄,体悟家国担当——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1)

文档属性

名称 评说历史英雄,体悟家国担当——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6 13:5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评说历史英雄,体悟家国担当——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选编了四篇文言文《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出师表》,还有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内容多是围绕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展开,一篇短文就是一个感人的历史故事,每一个历史故事都不同的展现了古人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智慧。其体裁涵盖了叙事散文、表、诗、词、小令等。从主题上来说,都与仁人志士的责任担当有关:曹刿在敌军压境时的主动请见;邹忌在朝堂上的机智讽谏;陈涉在失期法皆斩时的揭竿起义;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后主刘禅的谆谆叮咛;还有十五从军征的老兵、白雪歌送武判官的岑参、登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过零丁洋的文天祥、关心百姓疾苦的张养浩。每一篇作品都渗透着强烈的家国情怀,是“立德树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优秀材料。从写作手法来看,本单元的课文多运用“三叠式”结构的艺术手法。例如《曹刿论战》中鲁庄公作战的“三个条件”,敌军的“三鼓”,曹刿分析作战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三问三答”“三赏三变”;《出师表》中“三条建议”“三段回忆”;《陈涉世家》中的三条妙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也有“三问三答”。从语言风格来看各有千秋:《曹刿论战》语言精练,极富表现力;《邹忌讽齐王纳谏》具有委婉表达的语言艺术;《出师表》言语恳切,感人肺腑;《陈涉世家》对人物的描写是一唱三叹;诗词曲的语言更是各有妙趣。学习本单元课文,有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鼓励学生学习有创意的表达。
单元整体设计的核心任务,是给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栏目组写一篇推荐词,推荐使用“三叠式”结构艺术手法,创意表达,推荐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本单元共设计四个课段。第一课段讲述英雄故事。在结合课下注释的基础上,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积累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达到疏通文义;通过方法指导,梳理思路讲故事,寻找六要素讲故事,分角色朗读讲故事,补充时代背景讲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翻译理解全文。第二课段体悟英雄品质。通过对文中历史人物思想品质的概括评价、变换角色演读,加深对英雄的认识,体悟英雄的精神品质;用给课文内容补白的方法多角度感受英雄的特点,体悟英雄的情怀,树立心目中英雄的形象。第三课段探究结构艺术。通过对比课文中出现的“三”,总结“三叠式”结构的艺术手法,进而探究“三叠式”结构在叙事文学作品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第四课段推荐英雄,在对课文历史人物有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认识的基础上,讨论分析古代军事、政治领域中英雄人物的类别及品质特性,明确自己心目中的历史英雄,给《千古风流人物》节目组推荐我心目中的“英雄”,推荐使用“三叠”手法,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推荐词。完成一次发现英雄、欣赏英雄、举荐英雄的旅程。
学习的流程是:第一课段诵读《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出师表》四篇文言文,用“由词推义”“归类翻译”等方法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用“六要素”等方法讲述英雄故事,“知人论世”,初步感知英雄形象;第二课段品读课文,通过概括评价、演读比赛、创意表达等活动体悟英雄品质;第三课段探究“三叠式”结构艺术,“三叠式”结构谋篇布局;第四课段学以致用,选择使用“三叠式”结构写一篇推荐心目中英雄的推荐词。四个课段都指向核心任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学习需要分析
一、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并“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为文言文单元,在语言的形式上契合“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在表达的内容上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并“欣赏优秀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同时,“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根据语境,借助工具书,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正确理解汉字的意思”,“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并“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塑造了感人形象的优秀文言作品时,应关注文言疏通、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学情研判
1.诊断测试
请从本单元的文言文中选取一篇,为同学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并解析其写作手法。
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两个教学班,共计95位学生)
(1)文言疏通:90%的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讲解故事情节。
(2)人物形象:55%的学生对所讲内容仅仅停留在故事的梗概上,对人物精神解读不够深刻。
(3)写作手法:67%的学生所讲文言文缺少重点字词、文段的解读和品析,缺少对文中独特写作手法的解析。
3.前测分析
根据前测试题完成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基本能够疏通文意,但尚需继续进行文言的积累,在解析文言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上存在较大困难。具体情况如下:86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90%)能够疏通全文,并用现代文讲解故事;52位学生(约测试人数的占55%)对所阅读的文言文大都停留在故事情节叙述的层面上,无法深入分析人物形象;64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67%)缺少对文言文重点字词、文段(如反复出现的人物描写)的解读,缺少对文中独特写作手法的细致分析。
三、学习内容确定
依据前测反馈的情况可知,学生有一定数量的文言文阅读积累,能够基本疏通文意,但是对文言文细节的欣赏阅读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提升。因此,文言积累、品析人物形象、赏析写作手法是本专题设计的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在结合课下注释的基础上,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积累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以达到疏通文义,能用现代文讲述英雄故事;
2.选取心目中的真英雄,推荐使用“三叠式”结构手法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推荐词,表达对英雄的崇敬和赞美。
二、思维目标
1.比较、分析四篇文言文和五首古诗词曲中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文体、“三叠式”结构手法、详略安排等特点,讲述人物的故事、表现的性格品质,通过比较分析,归纳英雄形象,训练学生聚合思维和概括能力;
2.能补白人物描写,展开联想和想象丰富英雄形象,能运用创意的表达、“三叠式”结构手法推荐心目中的英雄,抒发对英雄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历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演绎思维能力。
三、价值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撰写推荐词,抒发对心目中的真英雄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借此培养学生胸怀家国的真英雄情感。
2. 在讲述故事、概括评价、补白细节、写推荐词等活动中,学习古人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智慧,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同时,通过创意表达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追求。
教学实施
第一课段 讲述英雄故事
核心任务:讲英雄故事,录制三分钟左右的短视频。
一、 学习任务
1. 反复诵读,积累文言字词,疏通句意,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讲故事技巧,能条理清晰地讲述英雄故事。
二、 课时安排:4课时
三、 学习资源
1. 课文资源:《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出师表》;
2. 补充资源:《左传》《战国策》《史记》《太史公自序》《诫子书》〈《三顾茅庐》选段〉周德福《文言诵读中的讲解》等网络资源。
四、 完成任务
(一)学习《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出师表》四篇课文。
1.诵读经典。
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选取四篇文言文中的一篇,保证每篇文章都能进行诵读活动展示。
诵读指导:
(1) 读准字音,可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2) 读准节奏。
如何划分句子节奏
(3)读准语气。
如何读出恰当的语气
2.“啄木鸟”行动
(1)请同学们化身“啄木鸟”,小组合作,迅速、精准地从这四篇文章中找出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并解释其含义。
示例:
(2)归纳整理,积累成语与名句。
请找出文中凝固为成语的短语,读一读,说一说这些成语的含义,同时,请将精彩的语句摘抄下来,以知识卡片的形式进行积累。
示例:
3.疏通文意。
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疑难句子小组内合作完成。翻译时要注意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翻译。
(二)讲故事,录视频
请讲述这四篇文章中人物的故事,录制三分钟左右的视频,班级进行分享交流。
1.讲故事
(1)选定关键人物,确定讲述顺序。
从四篇课文中选定所要讲的英雄人物,按照故事中人物的活动将其他人物也串联起来。如:要讲述《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故事,选定邹忌这个主要人物之后,其妻、妾、客以及齐威王等人物的活动也要明确。
(2)抓住六要素,理清文脉。
时间、地点、人物、 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是一个故事最基本的构成。讲述故事,可以抓住这六要素,理清文脉。如:在讲述《曹刿论战》中曹刿的故事时,可从事件线:“战前—战中—战后”或事理线:“条件—结果—原因”或人物活动为主线:“请见→ 问战→参战→论战”等多角度讲述故事。
(3)补充资料,知人论世。
搜集和人物及作品相关的的背景资料,全面客观地讲述人物故事。如:在讲述诸葛亮的故事时,可以回想我们所学过的和诸葛亮相关的《诫子书》《三顾茅庐》等文章并结合诸葛亮的生平资料及《出师表》的创作背景等资料,丰富故事内容,让人物更加鲜明立体。
(4)巧妙剪裁,详略得当。
对于搜集的材料,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要善于取舍,对材料进行比较,根据中心,决定其主次详略。能深刻、生动地突出中心的典型材料就应该详细讲述,其余的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就应该略讲。
(5)分配角色,绘声绘色。
这四篇文章的前三篇基本是人物之间的对话,因此可以进行分角色讲故事,人物角色的分配,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故事也会更加生动感人。当然,讲故事还需要掌握一些特殊的技巧,如:重音和停连、手势与表情、语速与语调等。
2.录视频
要求:
(1)环境安静。录制视频时,要在安静的环境下,避免出现杂音。
(2)镜头稳定。要避免镜头出现晃动,建议使用三角架。
(3)光线明亮。要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录制,保证画面明亮。
(4)剪辑合理。可以合理使用视频特效和字幕工具,具有一定的创意。
五、 学习评价
“讲故事”展示活动评价量表
第二课段 体悟英雄品质

核心任务:给心目中的历史人物补白,不少于200字。
一、学习任务
1.品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评价英雄,体悟英雄品质;
2.演读比赛,变换角色表演阅读,加深对英雄形象的认识;
3.创意表达,给历史人物补白,树立鲜明的英雄形象。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学习资源
(一)课文资源
1.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曹刿论战》(选自《左传 庄公十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齐策一》)《陈涉世家》(《史记》)《出师表》(《诸葛亮集 文集》),还有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课文及相关内容;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二)知识链接
1.有关曹刿、邹忌、诸葛亮、陈涉、岑参、辛弃疾、文天祥、张养浩的多媒体网络资源。(推荐网址:https://baike./doc/1278531-1351933.html)
2.什么是演读?如何设计演读脚本?
演读, 就是以表演的方式去朗读课文。 不仅要用声音, 而且要将眼神、表情、手势、动作等体态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 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朗读方式。适当的演读, 可以达成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切身感悟, 使其获得与寻常阅读全然不同的生活灵感和审美体验。
借助朗读符号的标注,如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将朗读的语气、节奏、情感变化组织起来,结合朗读者的动作、神态变化的说明,达到以声传情,以情带声,以演带声,提升朗读美感。
以声音为依托, 又赋予声音丰富的内涵, 给声音以情感的魅力。在注重“声” 与“情” 相结合的同时,还要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演读时,内心要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外表要用丰富的表情和动作把这些喜怒哀乐传达出来, 既还原了文本的情境, 又进人了理解的境界。
常用的标注符号,例如:“﹒” 表示重音;“/” 表示小停顿;“︶” 表示拖音;“↑”语调升高;“↓”语调下降。[1]
四、完成任务
(一)“头脑风暴”
1概括评价:基于第一课段的学习,请结合所述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评价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历史人物。
示例:
①曹刿是一个(爱国、足智多谋、勇敢…… )的人。
②邹忌是一个(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善于讽谏……)的人。
③陈涉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抱负、有卓越组织领导能力、有洞察时局能力……)的人。
④诸葛亮是一个(有勇有谋、忠心耿耿、知恩图报……)的人。
2.寻找英雄:阅读《诗词曲五首》,说一说你发现的这里面的英雄,也用简洁的语言来评价。
示例:
①老兵是一个(应征多年、渴望与亲人团聚…… )的英雄。
②岑参是一个(重情重义、胸怀家国…… )的英雄。
③辛弃疾是一个(爱国、忧国忧民 …… )的英雄。
④文天祥是一个(爱国、足智多谋、勇敢…… )的英雄。
⑤张养浩是一个(忧国忧民、同情百姓…… )的英雄。
3.达成共识:请结合历史人物特点,说说你心目中的英雄具有哪些品质特点?
示例:
爱国护国、为国为民、重情重义、忠诚勇毅、有责任担当、勇敢机智……
4.辨识英雄:结合本单元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请你来甄别、判断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
示例:
①《曹刿论战》一文中“人物对话描写”突出,从曹刿与乡人的对话看到了曹刿赤诚的爱国精神,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看到了曹刿的有勇有谋、机智果断。虽是一介布衣,却心系百姓,能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颇具政治眼光;战场上指挥若定,具有军事谋略。所以说曹刿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②《十五从军征》中的老兵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是有血有肉的平民真英雄。作者以“白描”手法多角度勾勒出一位应征多年的老兵形象,为国家戎马一生,重情重义,渴望与家人团聚,但是家破人亡的凄凉,让人悲戚,这是时代的悲剧,是对封建兵役制度的控诉。
(二)角色演读
1.选定角色:从课文中选定心目中的英雄,找出相关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思考要用怎样的节奏、语调、重音、表情、动作等来表现英雄的特点。
示例:
我选曹刿,曹刿请见鲁庄公时,与“乡人”的对话,要读出坚决的语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勇敢气概;与“公”的对话,要读出曹刿的“远谋”,胸有成竹,大义凛然,指挥若定。
2.设计演读脚本:给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设计表演朗读的脚本,参考前面“知识链接”。
3.演读比赛:每小组推荐一个优秀“演读脚本”,选定角色,开展小组之间演读比赛。
演读比赛评分标准
(三)内容补白
选择不同的补白方法,进行补白片段练笔,每位同学至少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写150字左右即可。
1.描写补白:找出文中描写简略的地方,通过联想补白,鼓励创意表达,加深对英雄人物的理解。
①正面描写补白:
示例:
陈胜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这是对陈胜的动作、神态描写。补白陈胜“怅恨”的内容,他会说些什么,有怎样的神态和心理。他可能会对自己牛马一样的劳动不满,即使如此劳累,依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抱怨不公平,不想再干下去。这是一种最朴素的阶级反抗意识的萌芽,也正是这种思想意识促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爆发。
②侧面描写补白:
示例:
陈胜和吴广谋划起义,“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问卜”、“置书鱼腹”、“狐鸣呼曰”,一连串的策划细致周到。对于效果,文中只有一句描写“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这里对士兵的描写简洁,通过联想想象,补充士兵的谈话内容,他们谈话时的动作、神态,心理等。通过补白,侧面烘托陈胜、吴广的谋划周全,起义之势得民心,势如破竹,也为后文写起义的节节胜利做铺垫。
③细节描写补白:
示例:
“陈胜、吴广喜,念鬼”这是一处细节描写,陈胜、吴广听了卜者的话,马上领会了意思。在当时那个封建迷信的社会,人们信奉鬼神之说,他们正好利用这一点制造舆论,威慑众人。一个“喜”字突出了卜者的“妙计”对陈胜发动起义的指导作用。也充分表现出陈胜的机敏,善于审时度势。
2.叙事补白:找出文中叙事简单的句子,联系历史背景补白,感悟英雄人物的家国担当。
示例:
①诸葛亮在向后主刘禅陈述自己的经历时,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这里的叙述简单,但是暗含两个历史典故“三顾茅庐”和“隆中对”。补白这两个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诸葛亮“士为知己者死”的忠诚,为“兴复汉室”的报国愿望。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这句话的背后是著名的“白帝城托孤”事件。“知子莫若父”,刘备深知儿子刘禅没什么本事,所以临死前对诸葛亮嘱以重托,这也说明刘备对诸葛亮的忠诚是充分信赖不容置疑的。
3. 抒情补白:找出抒情句,用现代汉语补白情感,鼓励创意表达,突出英雄人物的炽热情怀。
示例:
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感叹“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遥望西都长安,感慨万千。感慨什么?昔日的繁华?从秦汉宫殿遗址经过,引发无限的伤感,万间宫殿早已经化作了泥土。这就是张养浩的赤诚爱国之情,亲眼目睹百姓的深重灾难,伤心不已。对王朝兴亡更替的感慨,对苦难人民遭遇的同情。
4.议论补白:找出议论句,结合生活实际,解读英雄人物的家国担当。议论句是表达作者见解主张的句子,在文中往往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示例: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作者在看到了雄浑苍茫的景色后,发出的议论,一个朝代的兴盛要大兴土木,一个朝代的灭亡要经历战争,无论是兴还是亡,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是根本对立的,受到伤害的永远是老百姓。作者深切关怀着老百姓的疾苦。这就是一种家国担当精神。就像我们的习近平总书记一样:始终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
5.修辞补白:找出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补白内容,鼓励创意表达,体会其对表现人物的突出作用。
示例: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千古多少兴亡事,悠悠”,这句话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从字面上看“千古至今”时间漫长悠远;实际上指词人思绪无穷。辛弃疾会想到什么呢?曾经的风流人物,叱咤风云,象孙权一样年少有为、不畏强敌,以非凡的胆识和气魄坚决抵抗来犯之敌。而如今的大宋,也需要这样的大智大勇之人领导南宋人民奋发图强。通过修辞补白,让辛弃疾这一爱国词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四)补白展板
1.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起补白片段;
2.将补白片段按照不同的类型整理,进行版面布置,粘贴展示。
五、学习评价(二选一)
1.选择一位历史人物,查阅相关资料,搜集相关故事,体悟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
2.用上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给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写小传,不少于500字,鼓励有创意表达,当堂完成。
第三课段 探究讲述艺术

核心任务:学习本单元课文,鉴赏“三叠式”结构的表现手法,从古代文学作品中选一部或一篇作品,写一篇不少于150字的鉴赏文段。
一、学习任务
1.梳理比较本单元课文的文章思路,发现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独到之处,体悟古代文学作品中“三叠式”结构的普遍性及多样化表现;
2.通过分析作品,发现“三叠式”结构的艺术效果,尝试用 “三叠式”结构视角鉴赏文学作品。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学习资源
1.课本资源:《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出师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2.补充资源:《西游记》第27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三国演义》第37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
四、完成任务
(一)探“三”游戏
小贴士:“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特殊的意蕴,《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在古代文学中也有普遍的表现,如阳关三叠、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三借芭蕉扇、三戏唐三藏等等,三层表达反复出现,结构严整。
1.请你在本单元的课文中寻找特殊的“三”层表达,可借助板书展现给同学,每人至少选择一篇课文,向同学展示学习成果。
2.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互相鉴别评价。根据同学建议,修改完善自己的“三”层表达。
示例:(1)《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中,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一问三答,展现出“民心”的重要性;战后论述士气对战争的重要性,展现出曹刿深谙取胜之道。
(2)《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情节可以概括为:三问答——三类比——三赏赐——三变化。围绕着“三”,文章对称整齐,别致精美。在“比美”“进谏”“赏谏”三个段落中,“三问”“三答”展现“比美”的过程;“三思”为“进谏”的“三类比”奠定了逻辑基础;“赏谏”中的“三赏”和“三变”演绎了齐王的从善如流。
(3)《陈涉世家》
《陈涉世家》这篇传记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描述了大泽乡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其中详写的是起义过程中借鬼神威众,并杀两尉、诈称扶苏项燕这三条妙计,以凸显陈胜的聪明果断和政治远见。
(4)《出师表》
《出师表》共8段分三部分。1-5段为第一部分,诸葛亮在分析局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6-7段为第二部分,诸葛亮追述了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与先帝患难与共、先帝临终托孤三段回忆;第8段诸葛亮从自身、朝臣及后主刘禅三方面出发,阐明责任。
三条建议,条分缕析,可见诸葛亮深谙治国之道,是一个颇具政治远见的治世能臣;三段回忆,真情充溢,表现出诸葛亮知恩图报和忠君爱国的精神;三方角色,恳切忠贞,表明自己的“匡扶汉室”的决心和对后主的勉励。
(5)《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这首词以三问三答来结构全篇,层次鲜明,相互呼应。作者通过登楼远望,慨叹历史兴亡,通过追慕孙权这一英雄形象来表达对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失望与愤慨。
(二)讲“三叠式”结构艺术
小贴士:
“三叠式”结构:“文学作品中以‘三’字为标志的情节安排方式叫三叠式结构。这种表现手法,在描写人物、事件时,前后三次都有重叠的变化。” [1]
以上五篇作品中出现的三层表达就是“三叠式”结构的表现形式。
1.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所选文章的“三”层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思考每一层次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小贴士:
(1)顺承关系:顺承是按时间、空间或逻辑事理上的顺序说出连续动作或相关的情况,分句之间有先后相承的关系。
(2)递进关系:后面的一层比前面的一层向更重或更大、更深、更难的方向推进一层,并在程度或范围上比前一层有更进一步的语义关系。
(3)并列关系:三者相互关联,或是同时并举,或是同地进行,有前后之分而无主次之分。可以是相互关联的不同事物,也可以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还可以是同一主体的不同行为。
2.小组内相互交流“三叠式”结构中三层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并讨论总结“三叠式”结构的艺术效果。
小贴士:
“三叠式”结构通常表现为一件事情经过三次反复才能完成或者是通过三个类同的情节单元来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从而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生动有趣,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2]
【[1]】马长保.三叠式结构艺术——《失街亭》表现手法管窥[J].中学语文,1997(z1):89-90.
【[2]】罗淑珍.民间故事“三叠式”结构浅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74-76.
参考:
“三叠式”结构,三个层次之间多为承接或递进关系。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三问答”“三类比”“三赏赐”“三变化”整体是顺承关系,“三问答”内部体现了事情发展的承接顺序,也为“三类比”奠定了逻辑基础。同样,《曹刿论战》中的齐人三鼓、《陈情表》里的三段回忆、《陈涉世家》里的三条妙计都是根据行为发生的时间来安排先后的顺承关系。顺承关系的“三叠式”结构,展现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轨迹。再如,《陈情表》中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以亲贤远佞为核心,广开言路、严明赏罚都是为最后一条建议亲贤远佞打基础;最后一段三个角色的期许,核心是也归结到最后关键的一层后主,层层递进的关系表现出诸葛亮匡扶蜀汉的忠心。《曹刿论战》中战前的一问三答,鲁庄公的三层答案,逐层推进,最后落在了战争的核心条件——民心,作者借助曹刿这个人物表达出朴素的战争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三次问答,从眼前景到对千古英雄的凭吊,层层深入,层层推进,表达对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失望与愤慨。
总之,“三叠”式结构不仅让故事内容详实且富有立体感,情节跌宕起伏、生动有趣,也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同时, “三叠”式结构让叙述在重复中富于变化,在层进变化中呈现对称美,对称整齐,别致精美,让文章结构严整,富有层次。
(三)“三”的联想
小贴士:“三叠式”结构的使用在文学作品中很普遍,比如《西游记》第27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和《三国演义》第37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类似的情节重复三次出现,既展现了故事情节不断向前发展,又凸显出人物的性格品质。
1. 小组讨论、总结“三叠”式结构视角鉴赏文章的方法,编制鉴赏性文段的内容框架。
方法示例:
“三叠”式结构视角鉴赏文章,首先从文章内容出发,寻找内容相关、结构相似的三段表达,这是“三叠”式结构的物质基础;其次,寻找这三段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并列展现还是层进深入,分析艺术效果;最后,用准确通顺的语言表达出来。
2.借助鉴赏方法与量表,从学习资源中选择一篇作品,也可以从古代文学作品中任选一篇,用“三叠式”结构视角,写一篇鉴赏性的文章,不少于150字。
五、学习评价
结合评价量表,小组内互评鉴赏性文章,小组优秀作品在班级内外优秀作品展示区展示。
第四课段 推荐心中英雄

核心任务:写一篇推荐词,向《千古风流人物》节目组描绘我心目中的英雄,不少于400字。
一、 学习任务
1. 讨论分析古代军事、政治领域中英雄人物的类别及品质特性;
2.选择一个古代英雄人物,取舍推荐词的素材,布局撰写提纲,并由创意地完成写作。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学习资源:本单元所有课文、《千古风流人物》纪录片简介
四、完成任务
(一)群英荟萃
小组讨论,古代英雄都有哪些?他们都有哪些品质特性?完成任务单。
(二)花式秀英雄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篇推荐词,分组查阅历史背景、人物生平、历史影响等资料,讨论推荐词素材取舍,并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示例:
运用三叠式结构表达:从横向或纵向选取三个层次呈现事件,运用三叠式结构表达。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三顾茅庐、廉颇因蔺相如三次重要事件与之终成刎颈之交等。
五、学习评价
评选最具人气的英雄,推荐给《千古风流人物》节目组。活动流程为:
1.根据每个小组的推荐词,办一期主题为“我心目中的真英雄”的电子报纸,在社交平台发布,并通过投票方式广泛收集同学、家长、老师等广大读者们最喜爱的一位英雄。
2.对评选出来最具人气的英雄人物,全班分小组查阅完善资料、修改润色推荐词、联系对接节目组,完成推荐流程。
单元整体评价
一、单元设计反思
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选编了四篇叙事散文和五首诗词曲,其人文主题是“感受古人智慧,体会其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积累常见文言词汇和重点句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会通过具体情境对人物描写、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文章和构思写作能力,是本单元的主要学习任务。同时,本单元的短文每一篇都是感人的历史故事,每一个历史故事都不同的展现了古人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智慧。基于此,设计了单元核心任务:向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栏目组写一篇推荐词,推荐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学生在单元学习中,首先需要在反复诵读文章的基础上疏通文章大意,用最基本的方法讲述英雄的故事。接着,在分析理解人物的多种描写手法时,通过角色演读、联想补白等活动,加深对英雄人物的理解。最后,通过探寻、体悟、鉴赏和运用“三叠式”结构艺术,以推荐词的形式进行创意表达,向栏目组推荐心目中的英雄。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有四个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
(一) 关于第一课段的诵读经典和讲故事设计。
学习古诗文,“读”是基础,九年级的学生经过长期的学习,培养了较强的文言语感,但还需要教师进行简单的诵读指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积累文言词汇,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因此,学习本单元文章,学生要能熟读成诵,注重积累。讲述人物故事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抓住“六要素”讲述事件的方法并能够对搜集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巧妙裁剪,合理安排详略。
(二) 关于第二课段的给历史人物进行补白。
这个课段设计了置换角色演读和内容补白。角色演读环节,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理解人物描写,揣摩人物心理,体悟人物品质情怀。对文章和人物进行补白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仔细研读,深入理解文本,准确找出文章描写简略的地方,科学合理地对内容进行补白。同时,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品质的基础上,才能够熟练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进行补白。
(三) 关于第三课段探寻文章的“三叠式”结构艺术。
学生梳理情节,探寻“三叠式”结构艺术的表达效果,这一设计难度不大,但运用“三叠式”结构视角,自主完成对其他文学作品的鉴赏,则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文章时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合作探究“三叠式”结构艺术的表达特点及内在联系,这样才能提高自主鉴赏的迁移能力。
(四)关于第四课段的写推荐词,进行创意表达。
在这一课段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英雄人物的品质特性并总结提炼出英雄的类别,让学生多角度地认识和了解英雄人物,建立对英雄人物的丰富认知和理解,真正使英雄人物成为学习的榜样,更好地提高教育效果。在推荐词的写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广泛搜集素材,并进行分类整理,学会从立意、选材、角度、语言、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意表达,写作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由读到写再到展示,每一个课段都是前一个课段的延伸,让学生逐步理解英雄人物所体现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不断地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
二、测试反馈
(一)必做:
请你在本单元中选择一篇你觉得很有创意的文章,写一篇简短的推荐语推荐给学弟学妹们阅读,300字左右。
提示:写推荐语时,可以从立意选材、切入角度、语言表达、结构安排等多个方面考虑,讲清楚你为什么觉得这篇文章有创意。
(二)选做:(二选一)
1.文字记录历史,也预见未来,表达喜怒哀乐,也见证悲欢离合。而声音,这种温暖的载体,赋予文字温度和情感。朗读,就是用有声的倾诉,表达无声的情愫。朗读的魅力属于每一个人,让我们都来做“朗读者”,开启我们美好的朗读之旅。大家可使用“博看朗读”小程序,录制自己的朗诵作品,在班级群进行交流。
2.罗曼罗兰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又说:“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 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所谓英雄者,坚强刚毅,屡败屡战。如此之人,方可称为英雄!”请你结合本单元的学习,谈谈新时代下你对“英雄”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