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版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二部分组合练习周周清第八周打包4套(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考版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二部分组合练习周周清第八周打包4套(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6 10:58:12

文档简介

练习69 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含名篇名句默写)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他露出党员徽章的那一刻,我的眼泪都要出来了!”新疆一位牧民大叔将游客陷入泥潭的车辆推出,拒收感谢费,并亮出胸前党员徽章。寒冬时节,牧民大叔的举动犹如冬日暖阳,这一幕让无数人动容。没有铿锵的话语,没有惊人的伟业,不经意的一个举动之所以直抵人心,就在于它闪耀的是朴素信仰,带给人的却是持久的力量。
信仰是什么?对于这位牧民大叔来说,信仰是入党那天起就时刻以党员身份要求自己,信仰是入党二十多年来坚持“碰到困难要冲到前面”,信仰是矢志不移地为群众、为家乡、为祖国去做更多的事。从他纯粹的眼睛、坚定的目光、骄傲的表情中,我们感受到信仰的光芒,这正是不忘初心的生动注脚。
有网友质疑:“这种人在党员中所占的比例有多少?”从抗疫最前线,到抗洪抢险一线,从脱贫攻坚现场,到各种需要党员挺身而出的时候,那一面面高高飘扬的党旗就是最响亮的回答。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为什么哪里最困难、最艰苦,“我”就冲到哪里?因为“我”是一名党员。这,不正是千千万万像这位牧民大叔一样的党员所作出的自觉选择?
这位牧民大叔,名叫阿布都加帕尔·猛德。请纪念这个闪亮的名字,因为他让我们增强了对党员、党性、党章的深刻认知。
1.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动容B.铿锵
C.注脚D.纪念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支部就像堡垒,党员就像旗帜。”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安”是中国人最喜欢的汉字之一。 ① ,大概是中国人最朴素也最普世的心愿和祝福:父母年迈日渐衰老的时候,才知道“除了平安,其他的都是锦上添花”;经历过跌宕病痛,才知道“岁月静好,平安喜乐”是何其珍贵。
从“安”的甲骨文字形上看,它的外面是一座房子,房中坐着一位少女,把房门一关,真是既平安又舒适,就像家一样。说到家,我们还会说“ ② ”,能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是多么幸福;我们也会说“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是不愿轻易搬迁的,故土就是这么的让人留恋;我们更会说“ ③ ”,只有国家这个“大家”安定太平,才会有百姓无数“小家”的幸福生活。
中国人向来不会忽视对精神境界的追求,除了身安,还要心安。“ ④ ”说的是只要一个人乐于自己的信仰,就可以满足于清贫的生活;“ ⑤ ”大约说出了属于中国人的一种韧劲,无论身处什么环境,都能顺应调适,安然自得。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4个字。
答:                                    
                                    
5.请结合材料分别用三个判断句说明中国人喜欢“安”字的理由,并使之形成排比,每句不超过15个字。
答:                                    
                                    
二、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记载,齐王接受邹忌的意见,广开言路。一开始有很多人进谏,以至“        ”;过了几个月后,则“        ”。
(2)鲍照曾以“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表达内心愤懑,李白《行路难》中的两句诗“        ,        ”,描写相近动作,抒写近似心情。
(3)花和雪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物象,古代诗人常常以雪喻花,或以花喻雪,比如“        ,        ”。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要了解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只从我在上篇所分析的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两个概念去看还是不够的。有人说中国虽没有政治民主,却有社会民主。也有人说中国政治结构可分为两层,不民主的一层压在民主的一层上边。这些看法都有一部分近似;说“近似”而不说“确当”是因为这里还有一种权力,既不是横暴性质,也不是同意性质;既不是发生于社会冲突,也不是发生于社会合作;它是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是教化性的权力,或是说爸爸式的,英文里是Paternalism。
“社会继替”就是指社会成员新陈代谢的过程。生死无常,人寿有限;从个人说这个世界不过是个逆旅,寄寓于此的这一阵子,久暂相差不远。但是这个逆旅却是有着比任何客栈、饭店更复杂和更严格的规律。没有一个新来的人,在进门之前就明白这一套的。不但如此,到这“逆旅”里来的,又不是由于自己的选择,来了之后又不得任意搬家;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当然,在这大店里有着不同部分;每个部分,我们称之为“不同文化的区域”,有着不完全一样的规律,但是有规律这一点却并无轩轾。没有在墙壁上不挂着比“十诫”还多的“旅客须知”的。因之,每个要在这逆旅里生活的人就得接受一番教化,使他能在这些众多规律之下,从心所欲而不碰着铁壁。
社会中的规律有些是社会冲突的结果,也有些是社会合作的结果。在个人行为的四周所张起的铁壁,有些是横暴的,有些是同意的。但是无论如何,这些规律是要人遵守的,规律的内容是要人明白的。人如果像蚂蚁或是蜜蜂,情形也就简单了。群体生活的规律有着生理的保障,不学而能。人的规律类皆人为。用筷子夹豆腐,穿了高跟鞋跳舞不践别人的脚,真是难为人的规律;不学,不习,固然不成,学习时还得不怕困,不惮烦。不怕困,不惮烦,又非天性,于是不能不加以一些强制。强制发生了权力。
这样发生的权力并非同意,又非横暴。说孩子们必须穿鞋才准上街是一种社会契约未免过分。所谓“社会契约”必先假定个人的意志。个人对于这种契约虽则并没有自由解脱的权利,但是这种契约性的规律在形成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各个人的自由意志,民主政治的形式就是综合个人意志和社会强制的结果。在教化过程中并不发生这个问题,被教化者并没有选择的机会。他所要学习的那一套,我们称作“文化”的,是先于他而存在的。我们不用“意志”加在未成年的孩子的人格中,就因为在教化过程中并不需要这种承认。其实,所谓“意志”并不像生理上的器官一样是慢慢长成的,这不是心理现象,而是社会的承认。在维持同意秩序中,这是个必需的要素;在别的秩序中也就不发生了。我们不承认未成年的人有意志,也就说明了他们并没有进入同意秩序的事实。
我曾说:“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他闯入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没有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从并不征求也不考虑他们同意与否而设下他们必须适应的社会生活方式的一方面说,教化他们的人可以说是不民主的,但若说是横暴却又不然。横暴权力是发生于社会冲突,是利用来剥削被统治者以获得利益的工具。如果说教化过程是剥削性的,显然也是过分的。我曾称这是个“损己利人”的工作,一个人担负一个胚胎培养到成人的责任,除了精神上的安慰外,物质上并没有什么好处。
从表面上看,“一个孩子在一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会指摘的次数。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更为难过”。但是性质上严父和专制君王究竟是不同的。所不同的就在教化过程是代替社会去陶炼出合于在一定的文化方式中经营群体生活的分子。担负这工作的,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社会,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被教化者,并不是统治关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长老统治》,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生死无常,人寿有限,从个人来说这个世界不过是个逆旅,所以每个人的人生相差不远。
B.这个世界,无论哪个文化的区域,都一样有着规律需要新来的人去学习,去适应。
C.发生于社会冲突,且目的是从被统治者身上获得利益而产生的权力才是横暴权力。
D.契约性的规律需在尊重各个人自由意志的基础上形成,形成后个人对其没有自由解脱的权利。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体部分先指出人类世界存在规律,然后论述这规律必须经由学习才能掌握,最后辨析了强制学习产生的权力即教化权力的特点。
B.本文由别人对中国政治的评价引出中心观点,综合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C.第三段说到蚂蚁和蜜蜂的群体生活规律的特点,是为了论证社会中的规律是社会冲突或社会合作的结果。
D.本文主要从两个角度来阐释“教化权力”与“横暴权力”“同意权力”的不同,即教化权力的目的以及权力产生是否考虑被教化者的意志。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教化性的权力”的一项是(  )
A.父母在家教育孩子穿衣戴帽、餐桌礼仪、尊敬师长、礼貌用语等。
B.封建社会时期,中央政府向老百姓征收赋税,要求百姓服徭役等。
C.老师训练幼儿遵守课堂纪律,引导孩子学习校纪班规,团结同学。
D.公司前辈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传授给新员工,帮助他们尽快提升工作能力。
练习69 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含名篇名句默写)
1.D D项“纪念”是形容对人或物的一种留恋怀念的情绪。当动词用,纪念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文中与“名字”搭配不当,应改为“铭记”。
2.答案:①原句是暗喻,改句是明喻,暗喻的本体和喻体互相交融,彼此难分,更形象贴切。即明喻相类,暗喻相合。②加上数量词,强调党员个体的价值,更能体现党的基层组织强大的战斗力和党员的先进性。③原句使用判断句式,表达情感更坚定有力。
解析:原句和改句都是比喻句,原句“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是暗喻,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这里说支部是堡垒,党员是旗帜。改句“支部就像堡垒,党员就像旗帜”是明喻,明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类的关系,说甲(本体)像(喻词)乙(喻体)。这里是说支部就像堡垒,党员就像旗帜。它们都能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但是暗喻的本体和喻体互相交融,彼此难分,更形象贴切。原句“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加上数量词,强调党员个体的价值,更能体现党的基层组织强大的战斗力和党员的先进性。“……就是……”,原句使用判断句式,斩钉截铁,不容置疑,表达情感更坚定有力。
3.答案: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之所以直抵人心,就在于它闪耀的是朴素信仰的光芒,带给人的是持久的力量。
解析: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不经意的一个举动”语序不当,根据多层定语语序排列,数量词放在形容词之前,应为“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二是“闪耀……信仰”动宾搭配不当,可改为“闪耀……信仰的光芒”。三是“就在于它闪耀的是朴素信仰,带给人的却是持久的力量”这两句之间没有转折关系。改为:就在于它闪耀的是朴素信仰的光芒,带给人的是持久的力量。
4.答案:①平平安安(平安) ②安居乐业 ③国泰民安 ④安贫乐道 ⑤随遇而安
解析:第①空依据后文“大概是中国人最朴素也最普世的心愿和祝福”“除了平安”“平安喜乐”可知,这里可写“平安”或“平平安安”。第②空结合语境可知,这里应填与“家”有关的、含有“安”的祝福语;再结合后文“能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是多么幸福”可知,应填“安居乐业”。第③空,依据后文“只有国家这个‘大家’安定太平,才会有百姓无数‘小家’的幸福生活”的提示,这里要兼顾国家和百姓,可填“国泰民安”。第④空结合“只要一个人乐于自己的信仰,就可以满足于清贫的生活”可知,这里应填“安贫乐道”。第⑤空依据后文“无论身处什么环境,都能顺应调适,安然自得”的提示,这里应填“随遇而安”。
5.答案:①“安”是中国人最朴素的愿望;②“安”是中国人对家的眷恋;③“安”是中国人怡然的心境。
解析:依据“大概是中国人最朴素也最普世的心愿和祝福”可概括为:“安”是中国人最朴素的愿望;依据“从‘安’的甲骨文字形上看,它的外面是一座房子,房中坐着一位少女,把房门一关,真是既平安又舒适,就像家一样”“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是不愿轻易搬迁的,故土就是这么的让人留恋”可概括为:“安”是中国人对家的眷恋;依据“中国人向来不会忽视对精神境界的追求,除了身安,还要心安”可概括为:“安”是中国人怡然的心境。
6.答案:(1)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2)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3)示例一: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示例二: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示例三:昨(晚)来风起花如雪 飞入宫墙不见人
示例四:棠梨叶落胭脂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
7.A A项“所以每个人的人生相差不远”错。文章第二段说“从个人说这个世界不过是个逆旅,寄寓于此的这一阵子,久暂相差不远”,选项说“人生相差不远”错误,曲解文意。
8.C C项“是为了论证社会中的规律是社会冲突或社会合作的结果”错,根据原文“人如果像蚂蚁或是蜜蜂,情形也就简单了。群体生活的规律有着生理的保障,不学而能。人的规律类皆人为”可知,说到蚂蚁和蜜蜂的群体生活规律的特点,是为了论证人类生活的规律必须经过强制学习才能掌握。
9.B 根据文章“从并不征求也不考虑他们同意与否而设下他们必须适应的社会生活方式的一方面说,教化他们的人可以说是不民主的,但若说是横暴却又不然。横暴权力是发生于社会冲突,是利用来剥削被统治者以获得利益的工具。如果说教化过程是剥削性的,显然也是过分的”可知,教化性的权力虽然也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不以剥削被教化者以获得利益为目的。B项“封建社会时期,中央政府向老百姓征收赋税,要求百姓服徭役等行为具有剥削性”不属于“教化性的权力”。练习70 语言文字运用+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 ① 、“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 ② 、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 ③ 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两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                                    
                                    
                                    
3.第二段的主要修辞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其效果。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兵家常言“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人们也往往不假思索地认定, ① ,然而德西效应却刷新了人们的这一惯常认识。德西效应是心理学家德西在实验中发现的一种现象:他随机抽调部分学生去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道难题,会得到物质奖励,而另一组则无奖励。当进入学生自由休息时段后,他发现无奖励组仍然在继续解题的学生数,明显多于有奖励组,实验时间越长,这种反差越显著。
这种现象启示教育工作者, ② ,给予适当的外界激励,或许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是,如果学生内心对学习活动已经很感兴趣,此时再给学生奖励不仅是多此一举,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一味奖励会导致学生的目标从学习内容上转移开, ③ ,反而抑制了内在的兴趣,一旦失去外在奖励,则会学习动力全无。故而,教育者使用奖励一定要正确适度。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                                    
                                    
5.依据上面文段提供的信息,用一个长句给“德西效应”下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50个字。
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自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相互交叉的议题。2021年10月,在中国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发表的《昆明宣言》,多次出现气候变化影响、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内容,呼吁进一步加强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和生物多样性相关公约等现有多边环境协定,以及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及相关国际和多边进程的合作与协调行动。COP15大会期间召开的平行活动生态文明论坛之一为“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由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还没有根本扭转,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压力仍在加剧。因此,COP15第二阶段会议拟于2022年上半年在昆明召开,重点是围绕“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核心议题进行磋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协同治理如何体现、各国政府如何有效执行是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摘编自《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协同治理》,《中国环境报》2021年11月16日)
材料二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月8日发表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指出,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中国幅员辽阔,陆海兼备,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日臻完善、监管机制不断加强、基础能力大幅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新格局基本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2019年5月联合国公布的全球评估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已经改变了75%的陆地环境,66%的海洋环境受到影响,全球四分之一的物种正遭受灭绝的威胁。尽管在多个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进展,但自然界仍遭受着沉重打击,全球生物多样性情况仍日益恶化。面对全球环境风险挑战,各国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面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的重大风险挑战。
(摘编自沈若冲《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人民日报》2021年10月9日)
材料三 
(摘编自《全球动物种群数量44年来减少超过一半,再现第六次大灭绝的讨论》)
材料四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坚持持续推进湿地修复,编制“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修复专项规划”,被整体纳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在编制的“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规划”。以生态的方式治理生态,近年来,保护区先后实施了总投资6.14亿元的10个项目,探索形成了以水系连通为主的河流沼泽湿地修复、以疏通潮沟营造植被生长条件为主的盐沼湿地修复、以阻断营养输送根除互花米草为主的潮间带湿地修复的“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构建起“河—陆—滩—海”连通体系。
(摘编自《加大生态保护和湿地修复力度高标准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
《东营日报》2021年6月8日)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国际社会致力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但极度濒危物种数量总体上仍然在不断增加,全球生物多样性情况日益恶化。
B.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驱动因素有多种,其中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失控,可喜的是,人类活动因素的占比正在下降。
C.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当前的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D.人类活动影响了地球环境,全球四分之一的物种正遭受灭绝的威胁,从数量的角度看,两栖动物受威胁最为严重。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还没有根本扭转,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压力仍在加剧,在此背景下,打算召开COP15第二阶段的会议。
B.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和生物多样性问题相互交织,COP15大会期间就讨论了“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C.中国具有幅员辽阔、陆海兼备、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等有利的自然条件,使我国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D.世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退化最终将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8.要解决当前生物多样性面临的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答:                                    
                                    
                                    
练习70 语言文字运用+实用类文本阅读
1.答案:①离群索居 ②废寝忘食 ③巧夺天工(答案不唯一,符合语境即可)
解析:第①空语境形容工匠精神并不是让人离开集体,应填“离群索居”。离群索居: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第②空语境是说工匠精神应当勤奋,应填“废寝忘食”。废寝忘食:顾不得睡,忘记了吃。形容非常专心和勤奋。第③空语境是形容工匠的技艺高超,应填“巧夺天工”。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高超绝妙。
2.答案:一盏枯灯一刻刀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分解画波浪线句子的并列主语,然后把并列主语分别与谓语部分“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3.答案:排比。效果:①内容集中,使论证更有说服力;②语句整齐,节奏鲜明,论述气势充沛。
解析:第二段中连用三个“没有……怎有……”句式相同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式,“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运用一系列四字成语作为定语,更有力地说明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且三个相同的句子构成排比,可以使文本语言节奏鲜明,论述气势充沛。
4.答案:①奖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②当学生缺乏内在学习动机时 ③只专注于外在的奖励
解析:①处由前文“兵家常言‘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人们也往往不假思索地认定”可知,语段是由“兵家”引出日常教育活动中的“重赏”,故此处应填写“奖励能激励学生学习”或“奖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类的内容;②处根据前文的实验结果和后文的“给予适当的外界激励,或许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是,如果学生内心对学习活动已经很感兴趣”可以看出,此处应填写什么情况下给予学生外界激励,即“当学生缺乏内在学习动机时”;③处根据前后文内容“一味奖励会导致学生的目标从学习内容上转移开……反而抑制了内在的兴趣”可知,此处应填写“只专注于外在的奖励(激励)”一类的内容。
5.答案:德西效应是指适度的奖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有可能降低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的现象(规律)。
解析:根据“德西效应是心理学家德西在实验中发现的一种现象”可以看出“德西效应”的属概念应是“现象”或者换为同义词“规律”;根据实验结果“给予适当的外界激励,或许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反而抑制了内在的兴趣,一旦失去外在奖励,则会学习动力全无。故而,教育者使用奖励一定要正确适度”可以概括出对属概念的限制性内容“适当的外界激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过多的奖励,会抑制内在的兴趣”;故可归纳为:德西效应是指适度的奖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有可能降低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的现象(规律)。
6.B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可喜的是,人类活动因素的占比正在下降”错,于文无据,材料三表明,物种灭绝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并无信息表明人类活动在物种灭绝因素中的占比正在下降。
7.C 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根据材料二第二段,“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新格局基本形成”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日臻完善、监管机制不断加强、基础能力大幅提升”。
8.答案:①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加入并践行相关国际公约。②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加强生态环境监管机制。③修复生态,合理捕猎,控制外来物种,实现生态平衡。④制定生态保护整体规划,加大生态保护资金投入。(答出三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二,可梳理出答案①;根据材料二,可梳理出答案②;根据材料三,可梳理出答案③;根据材料四,可梳理出答案④。练习71 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三星堆祭祀坑中出土的“千里眼”“顺风耳”等铜质人头像,眼球明显突出眼眶,双耳更是极尽夸张,使人感觉惊讶和奇异;出土的青铜神树,繁茂的树枝,果实及花朵,尾在上头朝下攀援在青铜神树上的神龙,让人们在惊叹之余常会产生这样的思考:古代蜀人铸造这件充满了神奇想象力的青铜神树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学者认为这都是当时土地崇拜的体现物。三星堆遗址中还出土了多种形态的铜质人头像,表明当时蜀人信仰着多种神祗。但上述大型铜人头像和铜树立像无疑最为突出。(    )。此外,三星堆这座宝藏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等着我们去探索和解密。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可推出的结论是在蜀人的多种信仰中,土地崇拜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B.由此可知在蜀人的多种信仰中,土地崇拜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C.可以推知在蜀人的多种信仰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的是土地崇拜
D.可以推断出在蜀人的多种信仰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的是土地崇拜这一结论
2.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阿Q正传》)
B.我很欣幸他的得释,就赶紧付给稿费,使他可以买一件夹衫,但一面又很为我的那两本书痛惜:落在捕房的手里,真是明珠投暗了。(《为了忘却的记念》)
C.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祝福》)
D.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记念刘和珍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话说金桂(薛蟠妻,即夏金桂)听了,将脖项一扭,嘴唇一撇,【庚辰夹批:画出一个悍妇来。】鼻孔里哧哧两声,【庚辰夹批:真真追魂摄魄之笔。】拍着掌冷笑道:“菱角花谁闻见香来着?若说菱角香了,正经那些香花放在那里?可是不通之极!”【①】香菱(薛蟠妾)道:“不独菱花,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但他那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清香比是花儿都好闻呢。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就令人心神爽快的。”金桂道:“依你说,这兰花桂花倒香的不好了?”香菱说到热闹头上,忘了忌讳,便接口道:“兰花桂花的香,又非别花之香可比。”
一句未完,金桂的丫鬟名唤宝蟾者,忙指着香菱的脸儿说道:“要死,要死!你怎么直叫起姑娘的名字来!”香菱猛省了,反不好意思,忙陪笑赔罪说:“一时说顺了嘴,奶奶别计较。”
(选自《红楼梦》第八十回)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折射了一个美学观念,下列选项中符合这种观念的一项是(  )
A.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
B.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叶燮)
C.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D.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伏尔泰)
4.请从“话语的言外之意”的角度为“【①】”补写一处批注。
答:                                    
                                    
                                    
5.文中画波浪线处的语句若改写成“香的自然也好,只是非菱角可比”,好不好?请简述你的理由。
答: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
巴 金
为了去看一个朋友,我做了一次新宁铁路上的旅客。三个朋友伴着我从会城到公益,我们在火车里大概坐了三个钟头。时间很长,天气很热,但是我并不觉得寂寞。
南国的风物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一种梦景般的美丽:那样茂盛的绿树,那样明亮的红土,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还有明镜似的河水,高耸的碉楼,南国的乡村,虽然这里面包含了不少的痛苦,但在表面上它们究竟是很平静,很美丽的!
到了潭江,火车停住了。车轮没有动,而外面的景物却开始在慢慢地移动。这不是什么奇迹。这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这里没有桥,火车驶上了渡江的轮船,就停留在那上面,让轮船载着它慢慢地渡过江去。
我下了车,把脚踏在坚实的铁板上。船身并不小,甲板上铺着铁轨,火车就躺在那上面喘气,左边有卖饮食的货摊,许多人围在那里谈笑。我一面走,一面看。我走过火车头面前,到了右边。
船上有不少工人,朋友告诉我在这船上做工的人数目在一百以上。我似乎没有看见这许多。有些工人在抬铁链,有几个工人在管机械。
在每一副机械的旁边至少站得有一个穿香云纱衫裤的工人。他们管理机械,指挥轮船向前进。
看着这些站在机械旁边的工人的昂头自如的神情,我不禁从心底生出了感动。
四周是平静的白水,远处有树有屋。江面很宽。在这样的背景里显出了管理机械的工人的雄姿。机械有规律地响着,火车爬在那里像一条被人制服了的猛蛇。
我看着这一切,在我的心里开始发生了对于这些工人的羡慕。我感到了一种诗情。我仿佛读了一首真的诗。于是一种喜悦的、差不多使得我的心战抖的感情抓住了我。这机械的诗的动人的力量,比任何诗人的作品都要大得多。
一般人以为只有“月夜”“花朝”“青山”“绿水”“爱情”一类的东西才是诗的材料,把诗人当作很sentimental(感伤的、多愁善感的)的人。其实他们完全不懂得诗。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
我不是诗人,但我却相信真正的诗人一定认识机械的力量,机械工作的灵妙,机械运动的优雅,机械制造的完备。机械是创造的,生产的,完美的,有力的。只有机械的诗才能够给人以一种创造的喜悦。
那些工人,那些管理机械、指挥轮船、把千百个人、把许多辆列车载过潭江的工人,当他们站在铁板上面,机械旁边,一面管理机械,一面望那白茫茫的江面,看见轮船慢慢地逼近岸边的时候,他们心里的感觉,如果有人能够真实地写出来,一定是一首好诗。
我在上海常常看见一些大厦的建筑。打桩的时候,许多人都围在那里看。那有力的机械从高处把一根又高又粗的木桩打进土地里面去,一下,一下,声音和动作都是有规律的。它们继续下去,很快地就把木桩完全打进去了。四周的旁观者的脸上都浮出了惊奇的微笑。土地是平的,木头完全埋在地底下了。这似乎是不可信的奇迹。机械完成了奇迹,给了每个人以喜悦。这种喜悦的感情,也就是诗的感情。我每次看见工人建筑房屋,就仿佛读一首好诗。
一九三三,六月十日在广州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写南国的风物时,用了“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等,语言的节奏感符合火车行进时的动态感。
B.作者认为车过潭江的部分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既在于这里风景的优美,更在于工程体现了机械的诗意。
C.作者认为如果只把“月夜”“花朝”“青山”一类的东西当作写诗的材料,其实是不懂诗,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
D.“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是作者对诗的认识,也是他认为机械具有诗意的一个重要前提。
7.本文在写“机械的诗”时一再写到工人,请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                                    
                                    
                                    
                                    
8.这篇随笔的最后一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练习71 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
1.B 材料主要讲“铜质人头像”“青铜神树”等引发人们的思考,然后明确“学者认为这都是当时土地崇拜的体现物”,后面具体说明。此处可以推断“土地崇拜”在蜀人的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语应该为“土地崇拜”,排除C、D项。比较A、B项,用“此”代指前面的“当时蜀人信仰着多种神祗”“大型铜人头像和铜树立像无疑最为突出”等内容,更简洁,排除A项。
2.D 把“古代蜀人铸造……树究竟是做什么用的”放在“常会产生这样的思考”后面,表示提示下文。A项总结上文。B项解释原因。C项总结上文。D项用于提示性词语之后,表示提示下文。
3.B “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清香比是花儿都好闻呢。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就令人心神爽快的”,香菱的话强调美在于心灵的发现。A项强调美无需表达,圣人应该“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B项“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强调美在于心灵的发现;C项强调各有其美,应包容互鉴;D项谈的是美的效果。
4.答案:①明贬菱角花,暗批香菱;②以“正经香花”自居。
解析:“话语的言外之意”就是说话人在字面意思之外的真正意图。夏金桂的话“菱角花谁闻见香来着?若说菱角香了,正经那些香花放在那里?可是不通之极!”是说给香菱听的。“菱角花谁闻见香来着?”中“菱角花”暗指“香菱”,“谁闻见香来着?”指香菱身份卑微;“正经那些香花”指自己,说自己身份高贵,远非香菱可比。写批注时一是探究话外之意,二是注意简洁。如本题可用:明贬菱角花,暗批香菱;以“正经香花自居”来做批注。
5.答案:不好。①话题一致上,改句不能照应上文的“兰花桂花”;②语境呼应上,改句没有体现下文的避讳之说;③人物身份上,改句不符合香菱是“妾”的身份。
解析:原句“兰花桂花的香,又非别花之香可比”接的是上文夏金桂“依你说,这兰花桂花倒香的不好了?”因此“兰花桂花的香”能够与夏金桂的问话衔接,而改句用“香的自然也好”接续,句子就没了主语,话题不一致,不能照应上文的“兰花桂花”;且原句用“兰花桂花”,正犯了“金桂”的忌讳,这才有了后面宝蟾说的“要死,要死!你怎么直叫起姑娘的名字来!”而改句没有体现下文的避讳之说;原句语言比较通俗,符合香菱“妾”的身份;而改句“香的自然也好,只是非菱角可比”有点文雅,与香菱的身份学识不符。
6.C 分析鉴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C项“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错误。根据原文第十段及前后文内容分析可知,作者认为一般人不懂诗的原因是他们窄化了诗的材料的范围,只把“月夜”“花朝”“青山”一类的东西当作诗的材料,而忽略了能够给人以创造的喜悦并散布生命的事物就可以作为诗的材料,比如机械的力量等,且作者并不认为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
7.答案:①工人是机械的操纵者,他们建设社会,创造奇迹,是产生“机械的诗”的前提。②作者写机械具有给人以创造的喜悦和散布生命的诗性,是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工人形象。③作者赞美机械的诗,其实是在赞美工人的辛勤劳动和创造。
解析:分析作品的内在逻辑。分析“机械的诗”和“工人”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要分析二者表面上的联系。根据原文中的“有几个工人在管机械”“他们管理机械,指挥轮船向前进”“当他们站在铁板上面,机械旁边,一面管理机械……一定是一首好诗”“机械完成了奇迹”可知,工人是机械的操纵者,他们操控机械进行社会生产和创造,创造了各种奇迹,正是因为有他们才能有“机械的诗”。其次要分析二者深层次的联系。散文中作者写物、赞美物,往往是为了表现和赞美与物相关的人,此文亦是如此,表面上是在写机械的力量、创造和诗性,其实是以物写人,是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工人形象。最后,从全文来看,行文充溢着作者对机械的力量、创造的赞美,作者认为“只有机械的诗才能够给人以一种创造的喜悦”,其实是在赞美机械背后工人的力量和创造。
8.答案:①从写渡轮上工人操纵机械跳转到写上海大厦的建筑工人打桩,丰富了文章内容,说明机械的诗无处不在。②文章前面大部分篇幅都在写在轮船上的所见所感,最后一段跳转到在上海的生活见闻,体现了随笔灵活随性的特点。③再次赞美工人谱写的机械的诗能够创造奇迹,给人带来喜悦,深化了文章主旨。
解析:分析文章构思的妙处。解答此题,可从内容、文体特点、主旨等角度分析。从内容上看,前文叙述了作者旅途中乘坐火车渡江看见工人操纵机械的情景,最后一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见到的工人修建大楼时打桩的情景,从轮船上的机械指挥到大厦建筑工程,丰富了文章内容,说明机械的诗广泛存在。从文体特点上看,前文大部分篇幅都在写在轮船上的所见所感,最后一段由乡村中的机械运作场景联想到城市工人操纵机械建筑房屋的场景,这一跳转体现了随笔灵活随性的特点。从主旨上看,前文赞美了机械的诗和工人的辛勤创造,而最后一段说建筑大厦打桩时“机械完成了奇迹,给了每个人以一种喜悦。这种喜悦的感情,也就是诗的感情”,进一步强化了前文的赞美之情,深化了文章主旨。练习72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科学家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系,因为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 ① 。
20世纪60年代,栾恩杰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我国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欧美国家是 ② 的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在没有国外技术援助、自身又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这三步被称为“台、筒、艇”,但每一步都失败过。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 ③ 的。栾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栾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高中阶段的生涯教育,是教育者指导学生对未来进行有效规划的教育,关系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终生幸福。高中阶段可供选择的课程较多,生涯教育可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学业规划, ①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高考是高中教育避不开的话题,高中生涯教育 ② ,引导更好地规划人生,激励学生们努力学习,升入理想的大学,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高中生涯教育还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社会理想教育、公民教育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实现自我发展, ③ ,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中生涯教育需要引导学生对自我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下面是某校指导学生编写个人发展规划而提供的流程图: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                                    
                                    
5.请把上面材料中的流程图改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故《易》曰:“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赵襄子见围于晋阳,罢围,赏有功之臣五人,高赫无功而受上赏,五人皆怒,张孟谈谓襄子曰:“晋阳之中,赫无大功,今与之上赏,何也?”襄子曰:“吾在拘厄之中,不失臣主之礼唯赫也。子虽有功皆骄,寡人与赫上赏,不亦可乎?”仲尼闻之曰:“赵襄子可谓善赏士乎!赏一人而天下之人臣,莫敢失君臣之礼矣。”
楚魏会于晋阳,将以伐齐,齐王患之,使人召淳于髡曰:“楚魏谋欲伐齐。愿先生与寡人共忧之。”淳于髡大笑而不应,王后问之,又复大笑而不应,三问而不应,王怫然作色曰:“先生以寡人国为戏乎?”淳于髡对曰:“臣不敢以王国为戏也,臣笑臣邻之祠田也,以奁饭与一鲋鱼。其祝曰:‘下田洿邪,得谷百车,蟹堁者宜禾。’臣笑其所以祠者少而所求者多。”王曰:“善。”赐之千金,革车百乘,立为上卿。
阳虎得罪于卫,北见简子曰:“自今以来,不复树人矣。”简子曰:“何哉?”阳虎对曰:“夫堂上之人,臣所树者过半矣。今夫堂上之人,亲郄臣于君。”简子曰:“唯贤者为能报恩,不肖者不能。夫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焉。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今子之所树者,蒺藜也,自今以来,择人而树,毋已树而择之。”
东闾子尝富贵而后乞,人问之,曰:“公何为如是?”曰:“吾自知吾尝相六七年未尝荐一人也,吾尝富三千万者再,未尝富一人,不知士出身之咎然也孔子曰物之难矣小大多少各有怨恶数之理也人而得之在于外假之也。”
(节选自《说苑·复恩》)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士出身之咎然也/孔子曰/物之难矣/小大多少各有怨恶/数之理也/人而得之/在于外假之也/
B.不知士出/身之咎然也/孔子曰/物之难矣/小大多少各有怨恶数之理也/人而得之/在于外假之也/
C.不知士出身之咎然也/孔子曰/物之难矣小大多少/各有怨恶/数之理也/人而得之在于外/假之也/
D.不知士出/身之咎然也/孔子曰/物之难矣/小大多少各有怨恶/数之理也/人而得之在于外假之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厚之至也”与“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厚”字含义不同。
B.“使人召淳于髡曰”与“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两句中的“使”字含义相同。
C.“王怫然作色曰”与“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作”字含义不同。
D.“吾尝富三千万者再”与“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两句中的“再”字含义相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大臣要做到勤勉劳苦来为君主效力而不贪求君主的赏赐,君主要通过掌控施恩来驾驭臣下而不求回报。
B.赵襄子以自己被围困在晋阳时,只有高赫能够对他恪守君臣之礼为由,在事后重赏高赫,这件事得到孔子的高度评价。
C.淳于髡面对齐王希望他与自己分担齐国面临楚、魏两国合力围攻之忧,巧作譬喻,使齐王赐其重金,赠其兵车,授其高位。
D.针对阳虎遭到自己培养的人的排斥而感到委屈一事,赵简子形象地指出根本原因在于阳虎对培养对象选择不当。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笑其所以祠者少而所求者多。王曰:“善。”
译文:                                    
                                    
(2)人问之,曰:“公何为如是?”曰:“吾自知吾尝相六七年未尝荐一人也。”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题目。
观拔河俗戏
李隆基
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
噪齐山岌嶪①,气作水腾波。
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奉和圣制观拔河俗戏应制
张说
今岁好拖钩②,横街敞御楼。
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
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筹。
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
[注] ①岌嶪:高峻。②拖钩:拔河。
1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内容分析,唐朝时期拔河是流传于官方与民间场面浩大的比赛游戏。
B.第一首诗第五句以形写声,用山高来形容喊声,表现拔河场面震撼人心。
C.第二首三四句写角力时长绳拉住太阳、让河水奔流,夸张奇特有表现力。
D.两首诗题材相同,思想感情相近,诗意彼此照应,这是唱和诗特点之一。
11.这两首唐诗蕴含丰富的体育精神,请简要分析。
答:                                    
                                    
                                    
                                    
练习72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
1.答案:①不解之缘 ②秘而不宣 ③屡见不鲜
解析:第①空,栾恩杰因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为以后进入国防和航天领域打下了基础,故此处可填写“不解之缘”或意思相近的成语。第②空,根据前文“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和后文“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可知,此处是形容“潜地导弹”在欧美国家是一个绝密的国防项目,故此处可填写“秘而不宣”或意思相近的成语。第③空,根据后文“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可知,在研发过程中,栾恩杰遇见了很多困难,故此处可填写“屡见不鲜”或意思相近的成语。
2.答案:(示例)整个团队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按照规划,团队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
解析:长句变短句,首先要提取句子主干“整个团队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然后把修饰限定成分“按照……的规划”中的三个短句摘取出来,单独成句即可。
3.答案:“失败意味着什么?”是问,意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并引出下文。“意味着……”是答,连用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式,构成排比,增强了表达效果,表明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是长期而艰巨的。
解析:设问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吸引读者。排比的作用:增强语势、营造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然后结合文本内容,详细分析即可。
4.答案:示例:①帮助他们选择适合的课程 ②应与高考结合起来 ③又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解析:第①空,由上句“高中阶段可供选择的课程较多,生涯教育可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学业规划”可知,生涯教育可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学业规划,也就是说能够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课程,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帮助他们选择适合的课程”。第②空,由上句“高考是高中教育避不开的话题”可知,讲了“高考”是高中教育避不开的话题,那么高中生涯教育应与高考结合起来,才能激励学生们努力学习,升入理想的大学,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应与高考结合起来”。第③空,由下句“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知,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在为社会做出贡献,再结合上句中的“既”,与之搭配的词语应该是“又”,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又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5.答案:示例:编写个人发展规划首先要分析自我特点,了解时代需要,然后形成学业、人生规划的初稿,再经专职教师指导和家庭内部协商形成规划,实施执行,期末时对规划进行评估、反馈,再据此作进一步修订。
解析:本题是“编写个人发展规划”的流程图,先从“分析自我特点”和“了解时代需要”开始,然后根据箭头走向,形成学业、人生规划的初稿,再经专职教师指导和家庭内部协商形成规划,实施执行,再到期末时对规划进行评估、反馈,最后再据此作进一步修订。将这些信息有条理地连贯起来即可。
6.A “士出身之咎然”作为“知”的宾语,“咎然”修饰“出身”,不能断开,排除B、D;“人而得之”主谓宾俱全,宾语“之”后面需要断开,排除C。
7.D D项“吾尝富三千万者再”中的“再”是“两次”的意思,“一鼓作气,再而衰”中的“再”是“第二次”的意思。
8.A A项“大臣要做到勤勉劳苦来为君主效力而不贪求君主的赏赐,君主要通过掌控施恩来驾驭臣下而不求回报”的见解是编者的观点,而非孔子的见解。
9.答案:(1)我笑话他用来祭祀的供品少而希求的东西多啊。齐王说:“你讲得好。”
(2)有人问他说:“先生为何沦落到如此地步?”这人回答说:“我自己知道我曾任国相六七年,却未曾举荐一个人。”
解析:(1)所以,用来……的;祠者,祭祀的供品;善,好的。(2)“公何为如是”倒装;是,如此,这样;相,名词作动词,当国相。
【参考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施予德泽的人崇尚不求回报,承受德泽的人崇尚必求报答。因此,大臣勤勉劳苦来为君主效力而不贪求君主的赏赐,君主掌控施恩来驾驭臣下而不求回报,所以《易经》上说:“当政者使民勤劳而民无埋怨,对国家立了大功,但不认为自己应该得到别人的感激、赞扬,这是敦厚之至的表现。”
赵襄子被包围在晋阳,战争结束、包围撤去后,奖赏五位有功之臣,高赫没有功劳却受到上等的赏赐,五位有功之臣都很愤怒。张孟谈对赵襄子说:“晋阳之役,高赫没有建立大的功劳,现在您却给予他上等的赏赐,这是为什么呢?”赵襄子说:“当我受困遭难时,不偏离(恪守)君臣之礼的只有高赫一人。你们虽然建立了功劳,却很骄纵放任,我给高赫上等的赏赐,不也是应当的吗?”孔子听闻此事后说:“赵襄子可以说是善于奖赏士人的君主啊!奖赏(高赫)一人,而使全天下做臣子的,没有谁敢有违君臣的礼数。”
楚王、魏王在晋阳会盟,打算攻打齐国,齐王忧虑这件事,派人召来淳于髡并对他说:“楚、魏两国合谋,想要攻打我们齐国。希望先生与我一起分担其忧。”淳于髡听后大笑而没有回应,过了会儿,齐王再次问他,淳于髡又一次大笑而不应,第三次问他还是没有回应,齐王脸上现出愤怒之色,对他说:“先生拿我的国家当儿戏吗?”淳于髡回答说:“我不敢拿大王的国家当儿戏,我笑我的邻居用一盒饭和一条鲜鱼祭祀田神。他祷告说:‘地势低洼、容易积水的劣田,(让我)收获百车谷子,高地也适宜种植庄稼。’我笑话他用来祭祀的供品少而希求的东西多啊。”齐王说:“你讲得好。”赏赐淳于髡一千金、一百辆兵车,确立他为上卿。
阳虎在卫国获罪,向北朝见赵简子,说:“从今往后,我不再培养人了。”赵简子问他说:“这是为什么呢?”阳虎回答说:“朝堂的人,我所培养的超过半数了。如今这些人却亲自在国君面前排斥我。”赵简子说:“只有贤能的人能够做到知恩图报,品行不正的是不会知恩图报的。种植桃树与李树的人,夏天能够在树下休息,秋天能够收获果实;栽种蒺藜的人,夏天无法在其下休息,秋天也只能收获其刺。如今,先生所培植的,都是蒺藜啊,从今往后,先生选对人再加以培养,不要等到已经栽种了再去挑选合适的。”
齐国都城东门有个人曾经富贵一时,而后以行乞为生,有人问他说:“先生为何沦落到如此地步?”这人回答说:“我自己知道我曾任国相六七年,却未曾举荐一个人,我曾经两次拥有三千万的财富,却从未使(帮助)一个人致富,我也不懂得士人品行的优劣。”孔子说:“万物难以区处,无论大小多少,各有其值得怨恨憎恶的地方,这是它们的命数。人们如果了解了这一点,就在于他们善于外假于物了。”
10.C “让河水奔流”错误,“贯索挽河流”意思是绳索拉住了河流,使河流不再流动。故选C。
11.答案:①磨炼志向:欲练英雄志。②全力争胜:须明胜负多;争都更上筹。③团结拼搏:气作水腾波。
解析:“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意思是:参与拔河的壮士们如果想要锻炼一下自己的雄心壮志,先要明白拔河比赛有胜有负,应当全力以赴,争取胜利。这两句体现了体育“磨炼志向”“全力争胜”的精神。“噪齐山岌嶪,气作水腾波”两句写拔河壮士齐声呐喊,声音可与高山相齐,他们一起努力,发出的壮气能使河水腾起波浪。这两句写出了拔河者齐心协力的效果,体现了体育“团结拼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