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45 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含名篇名句默写)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在黄河流域各地普遍出现的剪纸窗花中,在安塞农民的图画里……不同地域、不同材质的民间艺术品,大家都 ① 地采用了花卉意象。从田野作业汇集而来的样品来看,似乎是共时性的共振;沿着历时性的脉络 ② ,这里有着凝聚性的共同源头么?
在每个民族文明初萌时期,都会情不自禁地选择特定的某些意象抒发情怀,这些意象一经确立便是一种文化原型。花卉就是有着这种原型的民间艺术,其原型乃是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图腾之花。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吟诗予以历史性定位,“华山玫瑰燕山龙”,意即华山花卉图纹是在燕山龙之前我们民族最早的文化图腾。古来“华”“花”两字,相通且可互换。他认为花卉图纹可能就是华族(新石器时代活跃于此地的华胥氏——伏羲女娲之母)得名的由来,从此花卉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标识。一个花的图纹,便串联起我们民族数千年不曾改易的文化记忆链条,这岂止是英雄佩花、逢喜戴花的欢乐点缀,这不正是有着数千年的谱系性的花卉根脉?花之意蕴源远流长, ③ ,融于血脉,成为我们不思量自难忘的集体记忆。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
2.下列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华”“花”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斗拱也可以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如上层楼外的“平坐”(露台)。
B.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C.这天孩子们要放雄黄炮,还要在额头上用雄黄酒涂一个“王”字。
D.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 ① 。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 ② ,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 ③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
5.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归谬论证法,请结合语段简要归纳这种论证方法的推理思路。要求:表意准确连贯,逻辑清晰明确,不超过100字。
答:
二、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吊古伤今,古今常情,《赤壁赋》中,苏子与客遥想曹操当年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洒脱,不禁发出“ , ”的人生无常的慨叹。
(2)在《离骚》中,屈原面对昏聩的国君,十分失望,庆幸自己迷途未远,从而表达了不愿与昏君奸佞同道共游的决心的句子是“ , ”。
(3)“酒”作为意象在古诗中有多重意义,成为人们可歌可乐、可悲可叹的寄托。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面对“ ”,竟然停杯不饮;而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与之相反,“ ”一句,表现出自己逆境中的坦然。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飞速发展,考古资料得以大量积累,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多学科合作日益深入,各种专题研究广泛展开。“考古写史”在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获得诸多具有突破性和填补空白意义的成绩,中国考古学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在上古史构建方面展现了广阔前景。
从考古发现来看,考古学提供了传统历史学不可想象的新发现、新材料,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各地的文明化进程等,如不同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墓葬、水利设施、手工业作坊,以及象征王权、神权、军权和复杂礼制出现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
从重构上古史体系角度看,20世纪70—80年代,夏鼐、苏秉琦等系统地构建了新石器与夏商周三代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时空框架体系。苏秉琦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基础上提出“满天星斗”“多元一体”和“古国—方国—帝国”等关于中国上古史的历史叙述体系。严文明提出“重瓣花朵”模式,在承认多区域文化共存的文化多元性的同时,强调中原文化区“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张光直认为各地区文化多元发展并通过彼此之间的密切交流而形成一个“中国相互作用圈”。
从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到殷墟考古学文化、周代考古学文化,考古学不仅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文献记载的这一时期文化、科技、礼制等众多方面从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脉络,而且填补了诸多传统历史学的空白,如四川的三星堆—金沙文化、江西的吴城文化、两周时期的曾国与中山国历史,等等。
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并且已经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上古史叙述与解释体系,超越了传统的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和存在争议的夏商周三代古史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学界一直存在着“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试图将考古学文化体系纳入三皇五帝的古史框架体系之中,似乎中国考古学如果没有发现并证明三皇五帝与夏商周,就没有价值和意义,但研究实践告诉我们:这种传统治史思路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视野和思维方式,限制了考古学在重构中国上古史中的作用。比如,考古发现与研究显示,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在东亚地区的文明形成与发展中占据了关键性地位,奠定了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传统的基础,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世界性的标志意义,尽管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所在地,在学术界仍有争议。我们对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应该开展扎实的田野工作并展开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与阐释,而不是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它是否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并为此争论不休。(摘编自徐良高《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考古学者对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更侧重发掘能体现古代物质文化面貌的大型遗址。
B.考古发现可以为有文献记载的历史提供参考、印证和补充,让历史的内涵更丰富。
C.考古证明,“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很难为中国上古史提供叙述与解释体系。
D.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无关紧要,紧要的是开展更为扎实的研究。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宗明义,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述中国考古学能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
B.文章在展开论述时,注重将传统历史学作为参照,用以凸显考古学的独特价值。
C.第二段和第四段列举诸多考古发现,是为了证明考古学具有延伸历史轴线的功能。
D.第三段介绍多种学术观点,展示了考古学在上古史体系构建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土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能为其所属时期的文明化进程提供佐证。
B.中国考古学的众多研究成果证明,“三皇五帝”只是神话传说,而非实有其人。
C.在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中,已经发现了有关中华文明礼乐文化的信息。
D.“考古写史”立足于考古发现,与以文献为本位的“证经补史”研究路径不同。
练习45 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含名篇名句默写)
1.答案:①不约而同 ②追根溯源 ③根深蒂固(答案不唯一,符合语境即可)
解析:第①空语境是指大家事先没有约定,却都采用了花卉意象,可以填成语“不约而同”。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彼此的言论或行动却完全一致。第②空处语境是指沿着历时性的脉络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可以填成语“追根溯源”。追根溯源: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第③空语境是指花之意蕴源远流长,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可以填成语“根深蒂固”。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2.C 文中“华”“花”处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A项表示特定称谓;B项表示特殊含义;C项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D项表示直接引用。
3.答案:每个民族在文明初萌时期,都会情不自禁地选择某些特定的意象抒发情怀。
解析: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在”,缺主语,“在”放在“文明初萌时期”前;语序不当,“情不自禁地选择特定的某些意象抒发情怀”语序不当,应改为“情不自禁地选择某些特定的意象抒发情怀”。
4.答案:①我们是“人治”的社会 ②还得靠人来执行 ③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
解析:第①空这里是比较我们和西洋社会的不同。前面说到有“人治”和“法治”的说法,然后说“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那我们就是人治社会了,据此写“我们是‘人治’的社会”。第②空前句介绍了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再依据“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以及“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说明法治要依靠人才能推行,据此写“还得靠人来执行”。第③空前面说“人治”是“不依法律的统治”,那么后面应说依据什么来统治;后面说“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可知此处是将“统治”与“社会秩序的维持”连接起来的一个观点,据此写“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
5.答案:先假设“人治是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观点正确;根据该观点,引申推导出“社会混乱,人们不知道怎样行动”的荒谬结论,从而证明最初观点的错误性。
解析:归谬论证法,是先提出跟定理中的结论相反的假定,然后从这个假定中得出跟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来,这样就否定了原来的假定而肯定了定理。画线句是为了证明上段中“人治是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这一假设的观点,因此这段话是先假设“人治是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观点正确;然后顺着这个观点分析,“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推导出的结果就是“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最后得出结论“因之也说不上‘治’了”,从而证明最初观点的错误性。
6.答案:(1)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2)回朕车以复路兮 及行迷之未远 (3)金樽清酒斗十千 暂凭杯酒长精神
7.B 理解分析材料内容。A项,“更侧重发掘能体现古代物质文化面貌的大型遗址”于文无据;C项,“很难为中国上古史提供叙述与解释体系”曲解文意,文本第五段已点明“考古学……已经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上古史叙述与解释体系”,而最后一段说的是“证经补史”的“传统治史思路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视野和思维方式,限制了考古学在重构中国上古史中的作用”,并不能将“证经补史”限制了考古学在重构中国上古史中的作用理解为其“很难为中国上古史提供叙述与解释体系”。D项,“无关紧要”曲解文意,原文最后一段说“而不是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它是否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并为此争论不休”,这说明作者认为其不是主要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无关紧要”。
8.C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C项“是为了证明考古学具有延伸历史轴线的功能”说法狭隘,梳理文章内容可知,文章第一段先提出“中国考古学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在上古史构建方面展现了广阔前景”,然后第二段至第四段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第五段又重申“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并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可见第二段至第四段是为了论证“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所以选项说法狭隘。
9.B 根据文中信息推断。文本第五段说“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超越了传统的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和存在争议的夏商周三代古史体系”,这里只是指出“三皇五帝体系”具有传说性质,并没有说“三皇五帝”是“神话传说”。练习46 语言文字运用+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潮,年宇宙!”《2022河南春晚》又“出圈”了!层出不穷的节目在各大平台如牡丹盛放,引人入胜!《2022河南春晚》以“年宇宙”为概念,以“家”为核心主题,通过19个节目、5个篇章,将“家”特殊的情感、情愫呈现在整台晚会中。有网友留言“感觉就像千年的文化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其中三大歌舞备受瞩目。“舞金碧辉煌,忆大唐盛世。”舞蹈《国色天香》尽显盛世景象,11位中国顶尖舞者全情投入,将上官婉儿、白居易、狄仁杰等传奇人物展现得 ① ,共赴盛大的美丽传奇。“谁说女子不如男?”飒爽的英姿,奔腾的战马,《巾帼令》集舞蹈、武术和影视叙述于一身,凌云的一招一式中 ② 地演绎女子心中的家国情怀。“时空穿梭,舞武交融。”伴随着灯光秀,歌舞《神州门神》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典舞以及武术,与流行街舞相结合,以新潮的国风舞蹈为载体,将传统美、力量感与新潮流演绎得 ③ 。
《2022河南春晚》以“传统文化”为题,不断解锁多元的创作方式,于新春佳节之际,以紧跟时代脚步、扎根生活热土、深植传统文化的态度,不断赋予春晚这顿中国人的年夜饭以全新的口感。《2022河南春晚》创作者在知行合一中的探索尝试,抵达了实现固本培元和培根铸魂的目标,勇挑文化创新先行者、先知者和先倡者的重任和使命。传统文化风帆正举,这条以“国潮”为内核的文艺创新的“觉醒之路”必将海阔潮平,鹏程万里!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
2.下列各项中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
A.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B.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C.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D.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根据下列图示和情境,完成题目。
小李是社区医院的志愿者,为有需要的人做咨询引导。一位老爷爷对社区医院正在推广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疑问,向小李咨询。小李对照流程图为这位老爷爷介绍了该项服务:“爷爷,我为您介绍一下这项便民措施,您必须尝试一下。如果一个人在医疗中心、服务站、社区等地与家庭医生签约, ① , ② ,并提供不同的签约服务: ③ ,如对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着重保健, ④ ,也会接受一般人群的电话咨询,对他们进行健康宣教;另一种是根据每个人的要求提供按需服务,如提供预约门诊、家庭病床、中医治未病、医养结合、转诊等方面的服务等。您看,这种服务是不是让您觉得感同身受呢?”
4.根据图示补充横线上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答:
5.找出并修改小李的表述中,使用不恰当的两个词语。
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对彩虹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认真研究彩虹的人,他曾指出彩虹最为重要的几个特征,比如,如果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得不太高,彩虹就会出现;彩虹不会出现在夏日的中午;我们可以同时看到两条形状相同但颜色顺序排列相反的彩虹,其中外侧那条显得略为松散;彩虹主要由三种(或四种)颜色组成(现代的RGB三原色理论亦基于此)。不过,亚里士多德对彩虹的解释并不正确,他认为只有大的镜子可以反射出物体的全部外形,他把天空中的水滴比作小镜子,认为这个镜子太小了,不可能反射出整个太阳,但是又必须得有什么东西反射出来,所以会有颜色呈现出来。而且,亚里士多德也没有注意到光的折射作用。(摘编自《科技传播》,《彩虹为什么是弯的?》)
材料二 在我国殷代甲骨文里就已有关于虹的记载。唐初,我国经学家孔颖达曾指出产生虹的两个基本条件:云(薄云)和日。他在为《礼记》作疏时,写道“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强调特别重要的是“日照雨滴”,把“日照”和“雨滴”结合起来,说明虹是太阳光照射雨滴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公元8世纪中叶,张志和在《玄真子·涛之灵》中第一次用实验方法研究了虹,并将其制作人工彩虹的实验记录下来:“背日喷呼水成虹霓之状,而不可直也,齐乎影也。”之后,不断有人重复类似的实验,如南宋蔡卞进行了一个模拟“日照雨滴”的实验,把虹和日月晕现象联系起来,以说明虹的产生是一种色散过程,并指出了虹和阳光位置之间的关系。北宋时,精通天文历算之学的进士孙思恭便提出“虹乃与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的说法,他的发现后来也被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引用及证实,且沈括也细微地观察到虹和太阳的位置与方向是相对的这一现象。(摘编自马丁玲、匡柏《发现世界丛书·简约物理》)
材料三 彩虹是一种自然的色散现象,是白光经过水滴发生折射和反射后,由于水滴对各色光的折射率不同,而使白光发生色散的现象。由于水对七色光的折射率不同,白光由空气进入水滴时,就被分成彩色光带。
如果把眼睛简化为一个很小的圆形镜头,一大束平行光照过来,眼睛能接收到的,只有照到这个镜头上的很小的一束。要想看到全部,那便要这些光都照到这个镜头上,相当于汇聚于此。我们不妨把彩虹和观察者的眼睛等效为一个圆锥的锥底和锥顶,相当于彩虹的光沿着圆锥的锥面的方向传向眼睛,只有这样观察者才能看到彩虹。(如图所示)这样就不难理解彩虹是圆弧形的了。实际上,我们常常看到的彩虹,都不是一个完整的圆,这是由阳光的照射角度决定的。红光的最小偏向角约为138°,假如日光和水平面平行照射,那么我们看到彩虹的红光部分的视角应为42°(180°-138°=42°)。太阳升得越高,我们能看到的彩虹的弧长就越短。
(摘编自陈光才《从光的色散谈到彩虹的形成》)
6.下列关于彩虹的相关描述,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彩虹呈五彩,是由于大气中的水滴使光发生色散现象。
B.水对各色光反射率不同,导致白光被分成彩色光带。
C.我们看到的彩虹为弧形,是由阳光的照射角度决定的。
D.水滴、阳光与观察者的位置,是观察彩虹的必备条件。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认真研究彩虹的人,指出了彩虹的四个重要特征,说明他对彩虹有非常深入和本质性的研究。
B.亚里士多德认为彩虹的颜色与反射界面的大小有关,因为天空中的水滴太小,所以只能反射出颜色,从而形成彩虹。
C.关于彩虹形成的基本条件,孔颖达为《礼记》作疏时所写的“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是我国最早的记载。
D.张志和是我国第一个用实验方法研究虹的人,他在实验中的发现与亚里士多德对彩虹颜色排列特征的阐述不谋而合。
8.根据材料二中我国古人关于彩虹的诸多研究和记录,请简要概括研究成果。
答:
练习46 语言文字运用+实用类文本阅读
1.答案:①惟妙惟肖 ②刚柔并济 ③淋漓尽致(答案不唯一,符合语境即可)
解析: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第①处文中强调舞者将历史人物演绎地很像,因此可以填“惟妙惟肖”。第②处文中表现凌云的表现,既富武术动作的飒爽英姿,又具舞蹈的女子柔美,可以填“刚柔并济”。刚柔并济:意思是刚强的与柔和的互相配合。第③处文中表现舞蹈将“传统美、力量感与新潮流”完美演绎,表现得充分、形象。可以填“淋漓尽致”。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可形容非常痛快。
2.B 原文中把“春晚”比作“中国人的年夜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项用“有情”“含春泪”形容芍药,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态,是拟人。B项把“寒梅”比为“白玉条”,是比喻。C项“丝管”代指音乐,是借代。D项“摇五岳”“凌沧洲”是夸张。
3.答案:《2022河南春晚》创作者在知行合一中探索尝试,担负了文化创新先行者、先知者和先倡者的重任和使命,抵达了固本培元和培根铸魂的理想境界。
解析: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的探索尝试……抵达了实现固本培元……”主语改换,删掉首句的“的”;二是“勇挑”与“使命”搭配不当,可把“勇挑”改为“担负”;三是“抵达了……勇挑……”语序不当,应先“担负……”,再“抵达……”。
4.答案:①家庭医生就会进入家庭为您进行健康评估 ②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 ③一种是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提供分类服务 ④对高危人群进行疾病筛查,定期干预
5.答案:①“必须”改为“可以”;②“感同身受”改为“体贴入微”。
6.B B项,“水对各色光反射率不同”偷换概念。由材料三“由于水对七色光的折射率不同,白光由空气进入水滴时,就被分成彩色光带”可知,应为“折射率”。
7.B A项,“说明他对彩虹有非常深入和本质性的研究”分析错误。由亚里士多德的研究结论可知,他主要从位置、形状和颜色方面研究了彩虹的特征,停留在对彩虹的表面现象的研究;根据材料一中“亚里士多德也没有注意到光的折射作用”可知,这也体现了他研究的局限性。C项,“是我国最早的记载”分析错误。由材料二中“在我国殷代甲骨文里就已有关于虹的记载。唐初,我国经学家孔颖达……他在为《礼记》作疏时,写道‘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可知,我国关于虹的记载最早在殷代,且无法断定是否有关于彩虹形成的基本条件的相关记载。D项,“他在实验中的发现与亚里士多德对彩虹颜色排列特征的阐述不谋而合”分析错误。由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同时看到两条形状相同但颜色顺序排列相反的彩虹,其中外侧那条显得略为松散”可知,亚里士多德发现彩虹颜色的特征,而张志和的实验得出了彩虹产生的原理和条件,二者一个是现象研究,一个是原理实验,并不相同。
8.答案:①彩虹形成的基本条件包括云(薄云)和日;②彩虹是太阳光照射雨滴发生的色散现象;③彩虹和太阳的位置与方向是相对的。
解析:由题干可知,主要从材料二中筛选相关信息。材料二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人关于彩虹的记录和研究成果,从中筛选出描写彩虹的核心内容,简单概括即可。由“我国经学家孔颖达曾指出产生虹的两个基本条件:云(薄云)和日”可知,古人的研究明确了彩虹形成的基本条件,即“云(薄云)”和“日”。由“‘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强调特别重要的是‘日照雨滴’,把‘日照’和‘雨滴’结合起来,说明虹是太阳光照射雨滴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说明虹的产生是一种色散过程”可知,彩虹是太阳光照射雨滴发生的色散现象。由“张志和在《玄真子·涛之灵》中第一次用实验方法研究了虹,并将其制作人工彩虹的实验记录下来……并指出了虹和阳光位置之间的关系”“沈括也细微地观察到虹和太阳的位置与方向是相对的这一现象”可知,彩虹和太阳的位置与方向是相对的。练习47 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郭老头、耿老头,俩老头。这两个老头,从前面看,像五十岁;从后面看,像三十岁。他们今年都已经做过七十整寿了。身体真好!郭老头能吃饭。斤半烙饼卷成一卷,攥在手里,蘸一点汁,几口就下去了。他这辈子没有牙疼过。耿老头能喝酒。他拿了茶碗上供销社去打酒,一手接酒,一手交钱。售货员找了钱给他,他亮着个空碗:“酒呢?”售货员有点恍惚:记得是打给他了呀?——售货员低头数钱的功夫,二两酒已经进了他的肚了。俩老头非常“要好”——这地方的方言,“要好”是爱干净爱整齐的意思。不论什么时候,上唇的胡子平斩乌黑,下巴的胡子刮得溜光。浑身的衣服,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一个纽扣也不短。俩老头还都爱穿撒鞋,斜十字实纳帮,皮梁、薄底,是托人在北京步云斋买的。这种鞋过去是专门卖给抬轿的轿夫穿的,后来拉包月车的车夫也爱穿,抱脚,精神!
俩老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生产队有事找他们,队长总是说:“去!找找俩老头!”“俩老头”不是“两个老头”的意思,是说他们特别亲密的关系。类似“哥俩”“姐俩”。按说应该叫他们“老头俩”,不过没有这么说话的,所以人们只能叫他们“俩老头”。
1.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她尽量高高地踮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
B.我们班同学就数他能说,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C.新颁布的控烟条例规定,绝大多数公共场所都不能吸烟。
D.以前这条小河上没有桥,人们只能涉水而过,非常不便。
2.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稗子的叶很像稻叶,但稻子是稻子,稗子是稗子,要分清楚。
B.说话办事一定要公私分明,公是公,私是私,不能公器私用。
C.从今以后,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咱们俩井水不犯河水。
D.瞧那个小姑娘,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真是个美人胚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年下办年货、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开会、送人情出份子,都一起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明明是一项限期两个月的作业,你就是要怀着愧疚自责的心理,一直拖到交作业前一周才匆匆开始,结果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最后匆忙赶完的作业也很难尽如人意。如果总是这样,那么 ① ,拖延症堪称当代生活的“绝症”,身处其中的人会感到极度焦虑,但还是在截止日期之前满怀负罪感地干其他的事情。任务一拖再拖,时间越少焦虑感越强, ② ,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恶性循环。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 ③ ?答案就是,制订明确具体的计划,将一个困难的大任务分解为容易完成的小任务。例如,你要写一篇报告,就可以把你的这个大任务分解为查阅资料、整理笔记、撰写报告三个小任务,并且计划好查阅资料、整理笔记、撰写报告这三个小任务将来的完成时间,这样,你要完成的写一篇报告的大任务就变得便于管理、容易完成了。而小任务具有线索作用,更容易让你产生行动的欲望,一旦开始行动,完成任务也就不再遥不可及了。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表述烦琐,请删除冗余词语,使表达简洁通顺,但不得改变原意。将修改后的文段写下来,不超过75个字。
答: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一封信
老舍
亢德兄:
由家出来已四个月了。我怎样不放心家小,是你可以想象得到的;因为你现在也把眷属放在了孤岛上,而独自出来挣扎。我的唯一武器是我这枝笔,我不肯叫它休息。你的心血是全费在你的刊物上,你当然不肯叫它停顿。
这四个月来,最难过的时候是每晚十时左右。你知道,我素日生活最有规律,夜间十点前后必须去睡。在流亡中,我还不肯放弃了这个好习惯。可是,一见表针指到该就寝的时刻,我不由得便难过起来。不错,我差不多是连星期日也不肯停笔,零七八碎的真赶出不少的东西来。偶尔得到一两句满意的文章,我的确感到快乐,并且渺茫地想到这一两句也许能在我的读众心中发生一些好的作用;及至一放下笔,再看纸上那些字,这点自慰与自傲便立时变为失望与惭愧。眼看着院内的黑影或月光,我仿佛听见了前线的炮声,仿佛看见了火影与血光。多少健儿,今晚丧掉了生命!此刻有多少家庭都拆散,多少城市被轰平!这一夜有多少妇孺变成了寡妇孤儿!全民族都在血腥里,炮火下,到处有最辛酸的患难,与最悲壮的牺牲。我,我只能写一些字!即使我的文字能有一点点用处,可是又到了该睡的时候了;一天的工作——且承认它有些用——不过是那么一点点呀!我不能安心去睡,又不能不去睡,在去铺放被子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不过是个无知的小动物,又须到窝穴里藏起头来,白白地费去七八小时了!这种难过,是我以前所未曾有过的。我简直怕见天黑了,我不知怎样才好,而日月轮还,黑夜又绝对不能变成白天!不管我是怎样的想努力,我到底不能不放下笔去睡,把心神交予若续若断的噩梦!
身体太坏。有心无力,勇气是支持不住肉体的疲惫的。做到了一日间所能做的那一些,就像皮球已圆到了容纳空气的限度,再多打一点气就会爆裂。这是毕生的恨事,在这大家都当拼命卖力气,共赴国难的期间,便越发使人苦恼。由这点自恨力短,便不由得想到了一般文人的瘦弱单薄。文人们,因生活的窘迫,因工作的勤苦,不易得到健壮的身体;咬牙努力,适足以呕血丧命。可是他们又是多么不服软,爱要强的人呢。他们越穷越弱,他们越不肯屈服,连自己体质的薄弱也像自欺似的加以否认或忽略。在这国家危急存亡之秋,我不愿细细地述说这些客观的条件与因由,而替文人们呼冤。反之,我却愿他们以极度的热心,把不平之鸣改作自励自策,希望他们也都顾及身体的保养与锻炼。文人们,你们必须有铁一般的身儿,才能使你们的笔像枪炮一样的有力呀!注意你们的身体,你们才能尽所能的发挥才力,成为百战不挠的勇士。于此,我特别要诚恳地对年轻的文艺界朋友们说——或者不惜用“警告”这个字:要成个以笔为武器的战士,可先别忽略了战士应有的铜筋铁臂啊。日本军人每日在各处整批地屠杀我们,我们应当反抗!我们既是战士,便应当敏捷矫健,生龙活虎地冲锋陷阵。我们强壮的身体支持着我们坚定的意志。笔粗拳头大,气足心才热烈。我们都该自爱自惜。成为铁血文人,在这到处是血腥与炮火的时候,我们才能发出怒吼。惭愧,我到时候非去休息不可,因为身体弱;我是怎样地期待着那大时代锻炼出来的文艺生力军,以严肃的生活、雄美的体格,把“白面”与“文弱”等等可耻的形容词从此扫刷了去,而以粗莽英武的姿态为中国高唱前进的战歌呢!
自恨使我睡不熟,不由得便想起了妻儿。有家,归去不得。学校,难以存身。家在北,而身向南,前途茫茫,确切可靠的事只有沿途都有敌人的轰炸与扫射!啊,我也必得走出来呀!我是家长,现在得把她们交给命运。我自己呢,谁知道能走到哪里去呢!我只是一个影子,对家属全没了作用,而自己也不知自己的明日如何。小儿女们还帮着我收拾东西呢!
我想念我的妻与儿女,我觉得太对不起她们,可是在无可奈何之中,我感谢她,我必须拼命地去做事,好对得起她。
现在,又十点钟了!空袭警报刚解除不久。在探射灯的交插处,我看见八架,六架,银色的铁鹰;远处起了火!我必须去睡。谁知道明日见得着太阳与否呢?但是今天我必做完今天的事,明天再做明天的事。生与死都不算什么,只求生便生在,死便死在,各尽其力,民族必能于复兴的信念中。去睡呀,明日好早起。今天或者不再难以入梦了,我的忧思与感触已写在了这里一些;对老友谈心,或者能有定心静气的功效的。假若你以为这封信被别人看到,也能有些好处,那就不妨把它发表,代替你要我写的短文吧。
《大风》已收到,谢谢!希望它更硬一些。
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拟在本月下旬开成立大会,希望简公们都入会。你若能来赴会,更好!祝安!
老舍 武昌,二十七,三,十五夜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在这封信中写亢德把眷属放在孤岛上而独自出来办刊物,是为了表明自己同他一样,抛妻别子只是因为不肯停下用笔去创作和抗争的脚步。
B.文章没有大肆描写战火纷飞的场景,但通过“仿佛听见了前线的炮声”“仿佛看见了火影与血光”的虚写,却能令人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C.老舍笔耕不辍,期望自己的文字能对读者起到好的作用,但又为自己只能借写作出力感到惭愧,复杂矛盾的心理体现了他在乱世中的文人担当。
D.信件的结尾处,老舍对《大风》提出建议,与信件开头“你的心血是全费在你的刊物上”照应,同时邀请亢德参加抗敌协会,点明写信的目的。
7.在这封信中,作者说“最难过的时候是每晚十时左右”,请结合信中内容分析具体缘由。
答:
8.老舍在第三段呼吁文人成为以笔为武器的战士时,先是称“他们”,然后是“你们”,最后是“我们”,这种叙述人称的变化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练习47 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
1.B 分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C、D三项中的“能”意为“能够”。B项中的“能”意为“会,善于”,与文中的“能”意义与用法相同。
2.D 分析特殊句式的用法和作用。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示强调所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起到强调俩老头着装整齐的作用。D项中的“是”字句也起强调作用,说小姑娘的眼睛、鼻子标致,符合“美人胚子”的标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语句的用法、作用相同。A、B、C三项的“是”字句表示对两种不同概念或事物的区分,强调二者不能混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语句的用法、作用不同。
3.答案:①原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四个“……,一起……”,句式整齐,富有韵律和节奏感,写出了两位老人的亲密。②原句多用短句,侧重体现两位老人的形影不离,改句则铺列行为,侧重体现两位老人一起做了哪些事情。
解析:对比鉴赏句子的表达效果。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从修辞手法、内容侧重点等方面入手。从修辞手法上看,原句连用四个“……,一起……”,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和节奏感。从内容侧重点上看,原句多用短句,分述“年下办年货”“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开会”“送人情出份子”四件事,且后面都跟有“一起……”,侧重体现两位老人的形影不离;改句将四件事并列形成较长的句子,侧重体现两位老人一起做了哪些事情。
4.答案:①你可能患上了拖延症 ②越是焦虑就越无法行动 ③帮助我们克服拖延呢
解析:补写句子。第①处,前文列举了拖延的表现,由前文“如果总是这样,那么”和后文“拖延症堪称当代生活的‘绝症’”,可以推断此处应填“你可能患上了拖延症”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前文的内容和后文的“陷入恶性循环”,可以推知此处的循环应是“任务一拖再拖—时间越来越少—心情越来越焦虑—行动越来越困难—任务一拖再拖……”,由此可推断此处应填“越是焦虑就越无法行动”之类的内容。第③处,根据文段可知横线处所在语句承上启下,前文中已说明了拖延症的危害,后文谈的是摆脱拖延症的办法,据此可以推断此处应填“帮助我们克服拖延”之类的内容。
5.答案:你要写一篇报告,就可以把这个大任务分解为查阅资料、整理笔记、撰写报告三个小任务,并且计划好完成时间,这样,大任务就变得便于管理、容易完成了。
解析:语言表达简明、准确、流畅。根据题干要求,将句中不影响意思表达的成分删去即可。在画波浪线的句子中,表述烦琐的部分有“你的”“查阅资料、整理笔记、撰写报告这三个小任务将来的”“你要完成的写一篇报告的”,将这些部分删去后,检查句意是否与原文一致,句子是否通顺,是否存在语病,字数是否符合要求即可。
6.A A项,“是为了表明自己同他一样,抛妻别子只是因为不肯停下用笔去创作和抗争的脚步”以偏概全。由原文第一段“我怎样不放心家小,是你可以想象得到的;因为你现在也把眷属放在了孤岛上,而独自出来挣扎”可知,老舍将亢德把眷属放在孤岛上与自己不放心家小的情况类比,一方面表现出两人对家人的担心,另一方面强调两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在抗争。
7.答案:①不肯放弃定点入睡的习惯,在流亡中到时间却又不能安心去睡;②身体太坏而有心无力,自恨面对最残酷的侵略却只能以文字抗争;③有家难归而无可奈何,对妻儿牵挂想念的同时感到深深的愧疚。
解析:首先,定位到“最难过的时候是每晚十时左右”的位置,即文章第二段开头。其次从下文筛选相关信息并分析作者难过的缘由。由第二段“夜间十点前后必须去睡。在流亡中,我还不肯放弃了这个好习惯。可是,一见表针指到该就寝的时刻,我不由得便难过起来”“我不能安心去睡,又不能不去睡”可知,作者在流亡中依旧坚持每晚十点前后睡觉的习惯,可想到家国忧患的时局便难以安心入睡,因此感到难过。由第三段“身体太坏。有心无力,勇气是支持不住肉体的疲惫的”“在这大家都当拼命卖力气,共赴国难的期间,便越发使人苦恼。由这点自恨力短,便不由得想到了一般文人的瘦弱单薄”可知,作者深感自己身体不好,力量薄弱,恼恨自己面对侵略者却无法贡献更大的力量,因而感到难过。由第四段“自恨使我睡不熟,不由得便想起了妻儿。有家,归去不得。学校,难以存身”和第五段“我想念我的妻与儿女,我觉得太对不起她们,可是在无可奈何之中,我感谢她,我必须拼命地去做事,好对得起她”可知,作者归家不能,对妻儿既感谢又愧疚,复杂的情感交织使他感到难过。
8.答案:①“他们”属于第三人称,表述客观,先激发同情心;②“你们”属于第二人称,拉近距离,再形成同理心;③“我们”属于第一人称,统一战线,最后发出号召。
解析:由题干可将答题范围定位至文章第三段,“叙述人称的变化有什么作用”则指出了考查内容,据此抓住文中不同的叙述人称,分析其作用即可。由“可是他们又是多么不服软,爱要强的人呢。他们越穷越弱,他们越不肯屈服,连自己体质的薄弱也像自欺似的加以否认或忽略”可知,当下文人的生活窘迫且身体瘦弱。“他们”为第三人称,采用这种人称能够更为客观全面地叙述,以便突出文人的艰难处境,从而唤起人们的同情心。由“文人们,你们必须有铁一般的身儿,才能使你们的笔像枪炮一样的有力呀!注意你们的身体,你们才能尽所能的发挥才力,成为百战不挠的勇士”可知,此句直接抒发了对文人的希望——“成为百战不挠的勇士”。“你们”为第二人称,作者采用这种对话的方式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让对方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并建立起信任关系。由“我们既是战士,便应当敏捷矫健,生龙活虎地冲锋陷阵……成为铁血文人,在这到处是血腥与炮火的时候,我们才能发出怒吼”可知,此时作者将自己与这群文人融为一体,统一战线。“我们”为第一人称,这种表述具有极强的鼓舞力和号召力,令人振奋,号召大家自爱自惜,要有强壮的身体,才能用笔书写出中国前进的战歌。练习48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走出县城便是沙漠。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 ① ,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见的土墩。土墩已坍塌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 )。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 ② 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 ③ 的。
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 )。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
2.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答:
3.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辞效果。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近日,我外交部发言人就“近期美方多次对中国发展高超音速导弹技术表达担忧”一事(《环球日报》记者提问)进行了回答: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研发高超音速武器的国家,目前仍在不断发展甚至扩散高超音速导弹技术,并投入上万亿美元升级其“三位一体”核力量。美方反复就中方正常的航天器试验表达所谓的担忧,并借此渲染“中国威胁论”。那么美方能否向国际社会说明,美国发展高超音速武器意欲何为?又是出于什么理由担心别人呢?国际社会是否有充分理由对美方举动表达担忧呢?我们敦促美方充分尊重各国发展正当国防力量,不再借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而大肆扩充军力为把戏。
4.请简要分析我外交部发言人是如何驳斥美方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的。
答: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有爱。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纮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纮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
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C.蔽,有涵盖、概括之义。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
D.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见到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
B.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C.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D.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译文:
(2)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1.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
练习48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
1.答案:①飞沙走石 ②缠绵蕴藉 ③一饮而尽(答案不唯一,符合语境即可)
解析:第①处语境强调西北沙漠地区的风大,且提供了主语“西北风”,故可填“飞沙走石”。第②处是说王维诗歌的特点,语境说王维的送别诗的特征:既重感情,又不露凌厉惊骇之色,也就是说具有平淡蕴藉的特点,所以应选用“缠绵蕴藉”。第③处紧承前文的“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接着应是豪放地喝完这杯酒。故可填“一饮而尽”。
2.答案:①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 ②洒泪悲叹,执袂劝阻
解析:第一处根据前文的“苇草飘扬出来”可知,所填句子还是围绕“苇草”写,突出苇草在寒风中抖动的特征。第二处根据上文“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和下文“目光放得很远……步履是放达的”可知,“他们”这些唐人应该是慷慨赋诗和能够把酒言欢的。与“慷慨赋诗和能够把酒言欢”相反的就是“洒泪悲叹,执袂劝阻”等凄婉的分别场景。
3.答案:运用比喻手法,将沙漠比作大海,将阳关古址比作海边的礁石,将群山比作冰封凝固的海浪,形象地写出了沙漠一望无际、群山负雪重叠绵延的特点,又写出凛冽北风中阳关古址的寒冷之态。
解析:本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本体为“沙漠”,喻体为“大海”,本体为“阳关古址”,喻体为“海边的礁石”,本体为“群山”,喻体为“冰海冻浪”,通过大海的广阔无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漠的一望无际的特点,通过站立在海边礁石上看到的冰封凝固的海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站在阳关古址所看到的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的特点,同时“冰海冻浪”也写出凛冽北风中阳关古址的寒冷之态。
4.答案:①首先,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说话,指出美国才是最早研发高超音速导弹技术的国家,且投入大,技术高;②其次,连发三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说明美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做法才更容易引起国际社会的担忧;③最后,揭示美国借口“中国威胁论”而大肆扩充军力之实质,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解析:首先,第一句话“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研发高超音速武器的国家,目前仍在不断发展甚至扩散高超音速导弹技术,并投入上万亿美元升级其‘三位一体’核力量”,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说话,指出美国才是最早研发高超音速导弹技术的国家,且投入大,技术高;其次,“那么美方能否向国际社会说明,美国发展高超音速武器意欲何为?又是出于什么理由担心别人呢?国际社会是否有充分理由对美方举动表达担忧呢”,连发三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说明美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做法才更容易引起国际社会的担忧;最后一句,“我们敦促美方充分尊重各国发展正当国防力量的权利,停止借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而大肆扩充军力的把戏”,揭示美国借口“中国威胁论”而大肆扩充军力之实质,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5.答案:我们敦促美方充分尊重各国发展正当国防力量的权利,停止借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而大肆扩充军力的把戏。
解析: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尊重……力量”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结尾加上“的权利”;二是“不再……为把戏”搭配不当,结构混乱,可改为“停止……的把戏”。
6.BDG 主观型文言断句。“母异之”是一个“主语+谓语+宾语”结构的句子,意思是“母亲认为他与众不同”,语意、结构均完整,其后应该断开;“谓……曰”是一个固定结构,意思是“对……说”,“曰”后应断开;“多”是副词,可译作“多半”,用来修饰“知孝养我矣”,“多知孝养我矣”意为“将来多半会懂得孝顺奉养我啊”,故应在“多”前断开。
7.D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与……‘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错误。“寓逆旅”的“逆旅”指迎客止宿之处,即客舍、旅店,这里的“逆”意为“迎接”,与文中的“逆”意义不同。
8.B 理解文意。“对于不如自己的人”错误,原文“有慢己者”中的“慢”意为轻慢,由此可知应是“对于轻慢自己的人”。
9.答案:(1)(周尧卿)流着眼泪说:“除此之外,即使我想尽心竭力(侍奉母亲),又怎么可能做到呢?”
(2)杨纮到了城邑,不再做其他考察,只根据自己所听闻的情况举荐周尧卿。
【参考译文】
周尧卿,字子余。他的祖先是汝阴人。周尧卿机警聪明、记忆力强,七岁就擅长写诗,二十岁时凭借学问品行而闻名。天圣二年考中进士,官职累积做到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去世那年,周尧卿五十三岁。著有文集二十卷,有关《诗》《春秋》的释文各三十卷。周尧卿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看到母亲就抑制情感强忍悲伤,不想伤母亲的心。母亲认为他与众不同,对族人说:“这个儿子这样爱我,将来多半会懂得孝顺奉养我啊。”他最终做到了孝顺奉养母亲,其心意就像周母说的那样。他对兄弟,尤其忠厚,爱护有加。操持完母亲的丧事,居庐守丧三年,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即使生病也不喝酒吃肉。有人用礼制劝勉他,说:“《礼记》中说‘老人、病人不需停止喝酒吃肉’,心中或许还禁不住颓丧。你生病了暂且没有老,何必强忍成这样?”葬礼举行之前,周尧卿亲自背土筑坟。有人告诉他说:“古代因贫穷而无法安葬(父母)的人或许会这样,如今你为什么要自寻痛苦呢?”(周尧卿)流着眼泪说:“除此之外,即使我想尽心竭力(侍奉母亲),又怎么可能做到呢?”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有轻慢自己的人,一定郑重地以礼相待来使对方惭愧。在朝为官虽然俸禄微薄,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他所赴任的地方都说治理得好,百姓有前去(投奔)的想法。曾经做汀州宁化县知县,提点刑狱杨纮进入县境,暗中窥伺刺史是否仁厚,(看到)有人戴着刑具给庄稼锄草,杨纮走过去询问他原因。那人回答说:“我因为家贫贪利,给别人作假证,县令是不能欺骗的,可我欺骗了他,我又能怨恨什么呢?”杨纮到了城邑,不再做其他考察,只根据自己所听闻的情况举荐周尧卿。庆历年间,范仲淹举荐周尧卿的经术行义可作学习的榜样,没等到被任用他就去世了。周尧卿治学,不被古人传注迷惑,询问辨识、思考探索,以通达为目的。他学习《诗经》,按照孔子所说的“《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没有邪念”,孟子所说的“解说《诗经》的人,要用自己的心思来揣测作者的心志,这才叫有所收获”,来推求《诗经》的主旨,从而发现了毛氏、郑玄的得失,说:“毛氏的《毛传》想做到简明,但有时缺少义理,这不符合‘一言以蔽之’的要求。《郑笺》想做到详尽,但有时远离性情,这不符合‘以意逆志’的精神。对此可以不加取舍吗?”他学习《春秋》,说:“左氏记载详细,找到了经书著论的缘由。”至于《春秋》三传之间的异同,他都有所不听取的,说:“圣人的意思,难道会不一样吗?”欧阳修为他的墓碑写碑文说:“像周君这样的人,侍奉生者竭尽孝道,守孝时竭尽哀思,且都遵循礼制。周君治学擅长《毛传》《郑笺》《左氏春秋》。”
10.A 理解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由“明年应赋送君诗”可知,此处应是词人在想象来年送别友人,而非“真实描写”。
11.答案:①想象丰富,以虚景传真情。词人想象与友人在离别之前结伴赏景的情形,可见词人不愿与友人离别的真挚情感。②以景结情,含蓄蕴藉。“柳”谐音为“留”,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结尾两句不直接抒发词人对友人的眷恋之情,而是将情感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极耐咀嚼,极具含蓄的艺术之美。
解析: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首先,从艺术手法上看,这两句运用了想象,词人想象与友人结伴赏景,表现出词人心中对友人真挚的依恋与不舍;其次,从位置上看,这两句位于词的结尾,以景结情,将词人的留恋蕴含其中,情感表达含蓄隽永。
思想内容鉴赏。上片写词人与友人在酒筵欢会,却说“就中欢事常稀”,使欢乐蒙上了一层愁苦的阴影。因为乐事稀少,故而更怕这段欢事终结;因为怕欢事终结,故而要仔细地数一数究竟还有多少个相聚的日子。由此便将自己得知要与友人离别后的心理活动真切细腻地描述了出来。下片以“东溪春近好同归”为核心,表述了词人对生活的希望。“浅酒”与“深情”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说浅酒无别人可劝,唯君能劝;深情无别人可知,唯君能知。这样便把词人与友人的亲密关系交代了出来。“东溪”泛言风景秀丽之处,词人想要与友人共赏春光同归。最后两句是由“春近”二字引发出来的想象中的东溪美景:“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以景结情,“柳”谐音为“留”,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