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65 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含名篇名句默写)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印章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绚丽多彩和中华文化的 ①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中国印章文字首选篆文,故称为篆刻印章,早期多用铜、金、玉等为印材,后以石质为主。石质印材的使用为文人和艺术家用刀刻印开辟了新的天地。刻印的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冲刀行进较快,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 ② 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遒劲凝炼、厚实稳健的气象。中国印章运用铁刀精雕细刻时,既创造中国绘画的艺术美感,也直接体现中国书法的运笔特征。
古往今来的中国印章设计者、制作者,常将自己的审美情趣注入创作之中。历代众多文学家、书画家对印章 ③ ,许多印家也兼工诗书画,他们常常取用一些警世恒言或诗词佳句作为印章内容。欣赏此类印章,人们往往在 ④ 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
2.下图是“厚德载物”的印章作品,请结合上则材料简要说明其艺术特点。
答: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什么是共同富裕?首先,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 ① 。为此,我们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既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 ② ,在当前形势下,切分好“蛋糕”尤为重要。其次,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动态发展的过程。第三,共同富裕不只是指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而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涵盖了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方方面面,意味着“美好生活需要”已经从单纯的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拓展到民主、法治、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只有促进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才能既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多层次的需求, ③ 。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答:
5.文中画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二、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 , ”两句,辩证看待弟子与老师的关系,进一步阐明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2)李商隐《锦瑟》中“ , ”两句,运用起兴手法,借物发端,感慨岁月的流逝,表达对美好年华的追思。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 , ”两句,与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的景物相似。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春秋时期,孔子通过总结和反思夏、商、周三代的文化遗产,继承并发展了古老的“礼”观念,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创造性地建立起一套以“礼”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儒家思想体系。“礼”既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它通过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引导、制约和规范,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与“礼”均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从《礼记》看来,“礼”是高于“仁”的。《礼记·曲礼》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由此可见,连“仁”也是以“礼”为依据的。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礼”为基础的政治。“礼”与中国古代政治理念、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度、爵位制度、土地制度及其他各种政治制度,在古代都属于“礼”的范畴。“礼”与法制也有密切关系。“法”源于“礼”,是从“礼”中衍生出来的,《管子·枢言》云:“法出于礼。”“礼”被赋予了强制力便是“法”。“礼”是一种社会道德教化工具,“法”是一种事后的惩罚措施。“礼”和“法”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礼”依靠道德教化的方式引导人们别贵贱、序尊卑;而“法”则依靠强制力使人们共同遵守礼的有关规范。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模式中,“礼”与“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社会秩序发挥着调节、约束的功能。许多统治者和政治家还往往以“礼”为依据,进行制度建设或改革。如王莽在建立新朝的过程中,以《周礼》为据,改革诸项制度;西魏末年,苏绰辅佐权臣宇文泰,依据《周礼》进行官制改革;宋代王安石也以《周礼》作为其变法的理论依据。凡此种种,均体现出儒家所倡导的“礼”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特色与基调。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中固有的、体现某种价值取向并且持续发展的优秀的思想样态。它既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身份特征。儒家所倡导的“礼”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完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关于“礼”的宗旨,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孔子用“和为贵”高度概括了“礼”的根本精神。“贵和”的价值取向就是崇尚人与自然、社会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精神。所以,“礼”的目标,就是通过引导社会各个阶层以及有着各种不同价值诉求的人们按照“礼”的规范和模式,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人们缓解矛盾,和谐共处。儒家倡导的“礼”主张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实现大同理想社会。这种观念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精髓。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战乱和分裂,但总体上一直处于“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之下,儒家“礼”文化中“贵和”的价值取向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宽容礼让、谦恭善良、求大同存小异的道德传统,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调。这种基调的形成,也正是“贵和”的价值取向长期影响的结果。
在我国数千年的古代社会发展进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关系与思想意识的发展和变迁,儒家所倡导的“礼”不断地受到冲击和挑战。但是,“礼”依然是古代各种制度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标准,也是历代所追求的理想制度模式。不唯如此,儒家礼乐文化的“贵和”价值取向还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
(摘编自丁鼎《“礼”主导中国古代社会》)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礼”作为夏商周的文化遗产,经孔子继承发展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思想体系的核心。
B.“礼”既是社会的政治理想和伦理道德规范,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C.“贵和”是“礼”的根本精神,它让社会有了贵贱之别和尊卑之序,并形成了礼让传统。
D.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为实现社会大同,追求人与人的和睦是为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论证“礼”与“仁”、“礼”与“法”的关系时引用了典籍,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文章从中国古代政治和中华民族精神两方面,论述了“礼”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
C.作者列举古代社会进行制度建设或改革的事例,目的是证明“礼”对社会具有调节作用。
D.作者在文末指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礼”虽受到冲击,但依然对中华民族有重要意义。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与“法”都能约束人的行为,前者倾向于教化和引导,后者偏向于惩戒和处罚。
B.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属于“礼”的范畴,这是有些君王依据“礼”来改革制度的原因之一。
C.“礼”的目标是让各阶层的人遵守“礼”的规范,实现该目标离不开“和”的精神。
D.民族精神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发展过程中能不断完善,“礼”起了重要作用。
练习65 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含名篇名句默写)
1.答案:①博大精深 ②酣畅淋漓 ③情有独钟 ④潜移默化
解析:第①空,文中是形容中国文化的广博高深,应用“博大精深”。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第②空,文中形容感情抒发得很充分,应用“酣畅淋漓”。酣畅淋漓:形容十分畅快。形容文笔流畅,人物刻画或感情抒发得很充分。第③空,文中指书画家等的感情集中在印章上,应用“情有独钟”。情有独钟:感情集中在一人或一物上面。第④空,文中是指人们的思想、性格和习惯等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应用“潜移默化”。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等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外界影响而逐渐发生变化。
2.答案:①文字内容有文化意味;②兼有绘画、书法的一些特质;③有个性化的审美特征。
解析:本文段主要介绍了中国印章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绚丽多彩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其使用文字、刀法及审美情趣等方面进行了说明。本题主要是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印章的艺术特点,这就要求把握文段内容。图中印章的“厚德载物”四字出自《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是中国著名文化典籍,所以,这一印章文字内容具有文化意味。图中印章所用文字为篆文,这是中国印章的首选字体。同时,四个字中的个别笔画采用特殊处理使其具有绘画的特质,所以,这一款印章的字体兼有绘画、书法的一些特质。这款印章无论是字的布局,字体的运用还是字的相关笔画的特殊处理都彰显了作者的审美情趣,使这款印章具有了个性化的审美特征。
3.答案:中国印章运用铁刀精雕细刻,既直接体现中国书法的运笔特征,也彰显中国绘画的艺术美感。
解析:原句共有三处错误:一是成分赘余。应是“中国印章运用铁刀精雕细刻”,加上“时”后的句子只能作状语,就会使句子缺少主语,语句不通,故应删除“时”。二是搭配不当。“创造”与“美感”搭配不当,应将“创造”改为“彰显”。三是语序不当。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应是先说特征,再说美感,故应改为“既直接体现中国书法的运笔特征,也彰显中国绘画的艺术美感”。
4.答案:①而是全体人民的富裕 ②又要通过合理的分配制度把“蛋糕”“切好分好” ③又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丰富性的需求
解析:第①处根据前文“不是”可知,这里需要用“而是”相搭配,和前文“少数人的富裕”相对比的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所以可填“而是全体人民的富裕”。第②处前文是说把“蛋糕”“做大做好”,而后文说的是切分好“蛋糕”的重要性,所以这里应该说的是如何将“蛋糕”“切好分好”,可填“又要通过合理的分配制度把‘蛋糕’‘切好分好’”。第③处前文说到要促进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样做的话,才能既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多层次的需求,也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多层次的需要,所以可填“又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丰富性的需求”。
5.答案:文中把“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比作“做大做好”“蛋糕”,凸显了劳动创造的美好,语言生动形象。
解析:本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喻体是“做大做好蛋糕”,将“蛋糕”“做大做好”更加生动形象地表明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凸显了劳动创造的美好。
6.答案:(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2)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3)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7.B A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思想体系的核心”错误,由原文“春秋时期,孔子通过总结和反思夏、商、周三代的文化遗产,继承并发展了古老的‘礼’观念,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创造性地建立起一套以‘礼’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儒家思想体系”可知,原文只是说“创造性地建立起一套以‘礼’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儒家思想体系”,并没有说“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思想体系的核心”;C项“‘贵和’……它让社会有了贵贱之别和尊卑之序”错误,由原文“‘礼’依靠道德教化的方式引导人们别贵贱、序尊卑”可知,让社会有了贵贱之别和尊卑之序的是“‘礼’依靠道德教化的方式”,而不是“贵和”;D项“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为实现社会大同,追求人与人的和睦是为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错误。由原文“‘礼’的目标,就是通过引导社会各个阶层以及有着各种不同价值诉求的人们按照‘礼’的规范和模式,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人们缓解矛盾,和谐共处。儒家倡导的‘礼’主张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实现大同理想社会”可知,原文说的是“‘礼’主张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实现大同理想社会”。
8.C C项“目的是证明‘礼’对社会具有调节作用”错误。由原文“凡此种种,均体现出儒家所倡导的‘礼’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特色与基调”可知,目的是体现儒家所倡导的“礼”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特色与基调。
9.B B项“这是有些君王依据‘礼’来改革制度的原因之一”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模式中,‘礼’与‘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社会秩序发挥着调节、约束的功能。许多统治者和政治家还往往以‘礼’为依据,进行制度建设或改革”可知,原文只是说“‘礼’与‘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社会秩序发挥着调节、约束的功能。许多统治者和政治家还往往以‘礼’为依据,进行制度建设或改革”,并没有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属于‘礼’的范畴”是有些君王依据“礼”来改革制度的原因之一。练习66 语言文字运用+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立春之日,冬奥启幕。在冰与雪的浪漫故事中,第24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再次惊艳世界。 ① 的“中国元素”,予世界以中国“宽度”。冬奥会既是体育健儿展现竞技实力、弘扬奥运精神的全球盛会,更是一场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视觉盛宴。篆刻与汉字巧妙融合,飘逸灵动的冬奥会徽“冬梦”“飞跃”应运而出;国宝大熊猫与传统红灯笼华丽转身,软萌可爱的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呈现眼前;自然历史文化与冬奥场馆 ② ,“中国元素”在冰丝带、雪飞燕、雪游龙等冬奥场馆中显露英姿。
当奥林匹克会旗冉冉升起,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身穿虎头衣、脚踏虎头鞋代表中国向世界唱响《奥林匹克颂》。自然的演唱、纯真的笑容,大山里的孩子用质朴、空灵的声音打动了无数人,也希望世界人民通过这个舞台看到他们最真实的样子。这次开幕式,还很多地运用了声光电的高科技,但是不让人有觉得高冷的感觉,反而充满亲切感。当儿童小号手演奏的《我和我的祖国》在鸟巢响起时,100余名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代表以及56个民族的代表,手手相传,将国旗往升旗台方向传递。短短14年,从 ③ 地展示“我的国家”,到 ④ 地展示“我们的人民”,从过去的“敞开大门”,到现在的“敞开胸怀”,“一起向未来”的主题口号是如此的切中肯綮。在世界目光聚焦于中国的今夜,我们彰显出了更加坚实的文化自信、更有气度的当代中国。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 )。体育图标创作灵感来自篆刻艺术汉印,将抽象的体育项目演绎为精彩的运动瞬间;火炬“飞扬”以寓示吉祥的祥云纹样打底,逐渐过渡到剪纸风格的雪花图案,照亮冰雪、温暖世界;火种灯创意源于西汉长信宫灯,表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契合。
在火种欢迎仪式上,现场工作人员 (1) ,然后用取得的火点燃北京冬奥会火炬,完成仪式后,火种被再次引入火种灯。相比于早已显露真容的火炬“飞扬”,不少人被造型别致的火种灯吸引。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火种灯的创意源于“中华第一灯”——西汉长信宫灯,其造型轻巧华丽,设计巧妙。飞舞的红色丝带环绕火种灯的顶部,象征着拼搏的奥运激情;方圆嵌套象征天圆地方,金属光泽和晶莹剔透的玻璃形成对比,表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契合。灯体使用了环保材料再生铝合金,首创双层玻璃结构。整体打造出 (2) ,又有现代感的火种灯。
历经2000多年的长信宫灯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河北博物馆。 (3) ,却掩盖不住她灿烂的流光。“长信”有永恒信念之意,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火种灯以此为创意,意在表达人们对光明和希望的追求和向往。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打上了鲜明的中国印记,融入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体现着独特的中国气派
B.融入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体现着独特的中国气派,打上了鲜明的中国印记
C.融入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打上了鲜明的中国印记,体现着独特的中国气派
D.体现着独特的中国气派,打上了鲜明的中国印记,融入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100余名代表将国旗往升旗台方向传递”,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
4.请在文中横线(1)(2)(3)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谨,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2017年起大量新厂牌入圈,合作Rapper也伴随着大盘说唱热度的升温,其原创作品得到众多数字平台的支持。以QQ音乐为代表的数字音乐平台,近年来与多个热门厂牌进行合作,大力扶持优秀原创说唱作品。2021年QQ音乐推出的“说唱者联盟”计划更将厂牌力量推向新的高度,使得数字音乐平台与说唱生态更进一步紧密融合。在全民泛娱乐的背景下,说唱也开始频繁出圈,从音乐向泛娱乐进发。为了促成说唱与国内主流娱乐圈合作,QQ音乐“说唱者联盟”发布跨圈合作企划“快乐说唱扭蛋”,为说唱歌手与其他领域的艺人、IP合作提供平台,企划的歌单《今晚月色真美》成为最受欢迎作品。从产业发展趋势看,目前不仅有OG[注]持续为说唱圈输送高质量的说唱作品,新生代说唱音乐人也正通过自己的方式崭露头角。
(摘编自吕慎《2021年中国说唱音乐发展趋势洞察》)
材料二
(摘编自《2021中国说唱音乐发展白皮书》)
材料三 说唱音乐作为嘻哈文化的一个分支,最早发源于美国街区底层。贫民窟的黑人青年使用连贯且押韵的快速念白,针对自己面临的种族歧视、贫富差距等问题发出呐喊,唱出他们在艰苦环境下的心声。这种音乐形式漂洋过海传到中国,开始吸收中国音乐元素,启动了本土化过程。
在野蛮生长的初期,中国说唱音乐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明显的模仿欧美的痕迹,歌词中充斥着大量的消极情绪和负面内容,一些没有土壤、没有根的低俗内容也被照搬过来。到了2017年,它已经有了一定的根基,本土化也已经到了一定阶段。2020年,说唱音乐在出圈的路上还在书写新的故事。《说唱新世代》以“万物皆可说唱”为纲,尝试打破说唱音乐动辄“炫富”“谩骂”的刻板印象,倡导年轻人把说唱作为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这些说唱音乐作品散发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宣扬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传递着正能量。
(摘编自张阔《中国说唱音乐,行走在出圈的路上》)
材料四 说唱音乐歌词内容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于模仿。无论是音乐本身,还是表演过程,都极富感染力。在众多外来文化中,说唱音乐正日益获得青年群体的关注和认可,成为青年生活的一部分,也逐渐成为影响当代中国青年精神世界的重要元素。其中积极的说唱音乐传导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能对青年人群产生重要的影响。
它能够走进青年的内心世界,调动人的情感,使青年人格、审美等方面得到提升,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说唱音乐激烈热情的表演风格能够满足青年人群个性张扬、突出自我的需要,满足自己在正式场合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同时,说唱音乐的表演形式还为青年被压抑的心理提供了一个豁口,当得到其他青年的注意和回应、在青年中得到共鸣时,反过来对自我身份产生了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新的青年族群身份。
它能够更好地调动青年的热情,激发青年的兴趣,使青年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青年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说唱音乐的创作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青年的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促进青年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此外,一些说唱音乐反映了当代城市社会中存在的社会、文化、政治问题,表达了说唱歌手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能够唤起其他青年共同关注面临的问题,激发青年的社会主人翁意识,增强青年的集体意识和公共意识。
(摘编自余潺湲、黄宇《说唱音乐: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节拍》)
[注] OG,指元老。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说唱产业发展形势一片大好,说唱圈有元老级音乐人输送的高质量的说唱作品,新生代说唱音乐人也正崭露头角。
B.据调查,有一半以上的爱好者喜欢在睡前或运动时听说唱音乐,有将近一半的爱好者一天会花30分钟到一个小时来听说唱音乐。
C.说唱音乐这种形式传到我国之后,就开始吸收自己的音乐元素,并启动本土化过程,但初期野蛮生长的情况比较明显。
D.无论是歌词内容,还是音乐本身,抑或表演过程,说唱音乐与其他外来文化相比优势明显,对当代青年能产生积极影响。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QQ音乐“说唱者联盟”跨圈合作的目的是促成说唱与国内主流娱乐圈合作,为说唱音乐人跨圈合作提供平台。
B.近年来,中国主流媒体对说唱音乐的报道量递增,以2021年最高,但同比增长率起伏较大,2020年呈现暴涨状态。
C.说唱音乐发源于美国街区底层,歌词和黑人青年对所遭受种族歧视、贫富差距发出的呐喊以及他们在艰苦环境下的心声有关。
D.广大青年在融入了爱国主义等社会正能量的说唱音乐的影响下,必定能使自己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铸就崇高的爱国精神。
8.我国说唱音乐得到蓬勃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说明。
答:
练习66 语言文字运用+实用类文本阅读
1.答案:①匠心独运 ②交相辉映 ③不遗余力 ④游刃有余
解析:匠心独运: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语境说的是冬奥会设计构思巧妙地运用了诸多“中国元素”,①处应用“匠心独运”。交相辉映:(各种光亮、色彩等)相互映照。语境说的是自然历史文化与冬奥场馆互相交融、衬托,②处应用“交相辉映”。不遗余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儿都不保留,形容尽心尽力。语境指奥运会开幕式上用各种办法展现中国文化,③处应用“不遗余力”。游刃有余:做事熟练,处理问题轻而易举。语境指本次北京冬奥会上沉稳而从容地运用各种形式和技巧,巧妙地展示“我们的人民”,④处应用“游刃有余”。
2.C 从选项内容来看,应先融入中国文化元素,据此排除A、D两项;融入中国文化元素才能打上中国印记,之后才能体现中国气派,三者之间存在逻辑顺序,据此排除B项;从后文的内容来看,后文先说“篆刻艺术汉印”“火炬‘飞扬’”“寓示吉祥的祥云纹样”“西汉长信宫灯”,这些是融入的中国元素和中国印记,最后说“表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契合”,这些是中国气派,前后内容形成呼应。故选C项。
3.答案:“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代表以及56个民族的代表”点明了代表的广泛性;“手手相传”描述更有画面感,更为生动形象。这些句子更能展现出对“更团结”奥运精神的赞美及对国旗的崇敬之情。而题干中“100余名代表将国旗往升旗台方向传递”这种表述显得干瘪,缺乏情感。(意思对即可)
解析:原句“代表”前面有修饰语“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56个民族的”,从行业广泛和民族多样两个角度进行修饰,表明这100余名代表是“中国人民”的代表,具有广泛性;原句修饰“传递”的短语有“手手相传”,表明了传递的方式,能够让人想象出当时的画面;并且“手手”代表的是人与人的“团结”,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才能办好一届冬奥会,体现了冬奥口号中“更团结”的理念;传递的对象是“国旗”,“手手相传”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国家、国旗的热爱和崇敬,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谐。而改句将这些修饰语删掉,只是记叙了一件事,缺乏细节和感染力,显得干瘪,缺乏情感。
4.答案:(1)先从火种灯中引火 (2)既有传统中国的韵味 (3)岁月在灯身上留下印迹(意思对即可)
解析:第①处,由“然后”“再次”可知,此处交代点燃火炬的顺序,由“完成仪式后,火种被再次引入火种灯”可知,火炬是从火种灯接入的,因此填写“先从火种灯中引火”;第②处,由“表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契合”等前文内容可知,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火种灯结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再由“又有现代感的火种灯”可知,空缺处关联词是“既”,因此应填写“既有传统中国的韵味”;第③处,前文“历经2000多年”强调长信宫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由后句“却掩盖不住她灿烂的流光”可知本空要填“时间导致灯的外表受到侵蚀”之意,与后文衔接。因此填写“岁月在长信宫灯的身上留下印迹”。
5.答案:这次开幕式,还运用了很多声光电的高科技,但是不让人觉得高冷,反而充满亲切感。
解析:原句语病有:语序不当,“很多地运用了声光电的高科技”中“很多”应修饰“声光电的高科技”,把它放到“声光电的高科技”前面,并删除“地”;成分赘余,“有觉得高冷的感觉”语意重复,删掉“有……的感觉”。
6.D D项“说唱音乐与其他外来文化相比优势明显”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将两者进行对比;另外“对当代青年能产生积极影响”扩大范围,从原文“其中积极的说唱音乐传导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能对青年人群产生重要的影响”的信息可知,应是“积极的说唱音乐”。
7.D D项“必定能使自己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铸就崇高的爱国精神”表述绝对,根据材料四“它能够更好地调动青年的热情,激发青年的兴趣,使青年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青年的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促进青年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等信息可知,原文只是提到可以达到,但不是“必定”。
8.答案:①在全民泛娱乐的背景下,说唱也开始频繁出圈,跨圈合作让数字音乐平台与说唱生态更进一步紧密融合,拓宽了说唱音乐的展示渠道。②中国说唱音乐追求本土化,打破了说唱音乐的刻板印象,倡导年轻人把说唱作为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③说唱音乐正日益获得青年群体的关注和认可,成为青年生活的一部分,也逐渐成为影响当代中国青年精神世界的重要元素。
解析:答题区间集中在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按照题目要求,可从材料中依次概括出答案。结合材料一“在全民泛娱乐的背景下,说唱也开始频繁出圈,从音乐向泛娱乐进发”“以QQ音乐为代表的数字音乐平台……使得数字音乐平台与说唱生态更进一步紧密融合”可概括,在全民泛娱乐的背景下,说唱也开始频繁出圈,跨圈合作让数字音乐平台与说唱生态更进一步紧密融合,拓宽了说唱音乐的展示渠道;结合材料三“这种音乐形式漂洋过海传到中国,开始吸收中国音乐元素,启动了本土化过程”“2017年,它已经有了一定的根基……倡导年轻人把说唱作为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可概括,中国说唱音乐追求本土化,打破了说唱音乐的刻板印象,倡导年轻人把说唱作为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结合材料四“在众多外来文化中……也逐渐成为影响当代中国青年精神世界的重要元素”可概括,说唱音乐正日益获得青年群体的关注和认可,成为青年生活的一部分,也逐渐成为影响当代中国青年精神世界的重要元素。练习67 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 ① 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 ② 是窗花。
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 ③ 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彤彤的炭火盆旁,女人守着针线笸箩,用小剪刀在红纸上勾画着自己的梦。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戴着花镜盘腿而坐,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地绽放:牡丹花团硕大、富贵华美;菜花尖上有蝴蝶、蜻蜓生动地伫立 ④ 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蹦出水面……她剪出悠然自得的休憩场景:摇蒲扇的奶奶、纳鞋底的妇人在大树下安详地微笑,她们讲出的串串故事拴住了一帮穿肚兜的娃娃;戴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一圈圈细红的曲线就是湖水的涟漪……
棂子窗的木头骨架早被烟火熏染得结实而黝黑,初秋封上去的窗纸已经泛黄。它们被秋风摩挲过,被小孩子的手指尖捅破过,麻雀的嘴啄过它们,被寒雨拍打过,一个个生动的日子都在它们身上留下痕迹。到年关,女人们刮掉旧窗纸,给窗棂掸去尘埃,贴上崭新的白纸。那雪白的新窗纸,将覆盖过往日子里的辛劳,给平实的生活增添浪漫。
1.文中标序号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3.某杂志社在审稿时,编辑部一致认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需要调整句式和语序。假如你是编辑,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出,并说明理由。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许多冰雪运动爱好者一上场就开始滑,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在寒冷环境下,人体肌肉紧缩,关节会变得僵硬,充分的准备活动能使肌肉舒张, ① ,还能激活人的神经兴奋性,以顺利完成运动动作。
普通人参加冰雪运动以娱乐为主,应根据 ② ,选择适合自己的场地和项目。身体素质好,方可参与强度高的冰雪运动;初学者不要急于挑战难度过大的场地和复杂的动作,而要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循序渐进。如感觉疲劳,需稍事休息。初学者由于充满新鲜感,往往会长时间持续运动, ③ 。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
5.你的朋友李华观看冬奥会以后,对冰雪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打算周末去尝试一下。请根据语段内容,向他提出合理化建议。要求语言简明得体,不超过60字。
答: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路标
王愿坚
天边上,最后那一小块挂着晚霞的云彩,轻轻飘闪了一下,眨眼工夫就消失了。【甲】夜色,像块奇大无比的灰布,悄悄地伸展开来,罩住了整个草地。
通信员罗小葆一手拄着那根用来探路的木棍子,一手抓着腰间那块小木牌,呆呆地看着这夜幕四合的情景,不知要往哪里走。
过去的六天里他都是跟在连队里走的,他用不着打问路线,用不着辨别方向,只要把自己那块心爱的小木牌往老班长背包上一挂,瞅着它一步不落地走就行了。那块识字木牌,比一本书略大点儿,刮得溜平,上面还刷了两遍桐油。这是在遵义地区休整时,老班长给他做的。从那时候起,他每天请小文书在上边写上几个生字,然后一边走,一边认。
谁想到就在今天中午时分,部队遭到了突袭,老班长在战斗中负了重伤。就在老班长被扶上担架的时候。他突然挣扎着欠起了身,把识字牌递到小罗手里,指着上面新写的“北上抗日”四个字,问道:“都认识啦?”
“认识……”小罗的喉咙哽住,说不下去了。他扑在了老班长的怀里。
“意思呢,一定要搞清楚,这是个战略问题哩!”老班长把小罗抱紧了,像过去一样讲起来,“毛主席说过,往北走,出草地,到陕北,去……”他急剧地喘息起来。
“去迎接抗日高潮!”小罗一下子把话接过来。
他想起要去给老班长弄点儿水喝。可当他找来了一小碗干净的清水的时候,连队已经走远了。于是,他掉队了。到了这时,他才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跟在队伍的行列里是多么幸福,也真正感到了辨别方向的重要。
一个个草墩被他踩到了脚底下,一道道烂泥河沟被他跨过了……
忽然,在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星火光。这火光,被草地的水汽笼罩着,发出一环环色彩斑斓的光圈,映照着这黑沉沉的草地,也照亮了罗小葆的心头。
一堆堆篝火余烬的旁边,同志们有的躺着,有的背靠背坐着,都在香甜地睡着。罗小葆小心地绕过他们,走向一堆还在燃烧着的篝火边,这才看见在对面还坐着一个同志。只见这个同志坐着一个小衣包,一只臂肘靠在一只铁皮箱子上,膝盖上搭着一张地图,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看一会儿,抬起头,凝神思索一会儿,拿红铅笔在图上做个记号。
他看着那个同志手里的地图,忽然生出了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是如此强烈,终于使他憋不住低低地喊了声:“报告!”绕过火堆,走了过去。
那个同志慢慢地从地图上面抬起了头。
看着那慈祥的笑脸,罗小葆的拘束一下子消失了。他又向前迈了一步,指着地图说:“你是领导同志吧,你一定知道明天的行军路线……”“路线,当然有啰!”领导同志抓住了小罗的手,拉他在铁皮箱子旁边坐下,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红圈,说道,“看,一直往北,走上半天多点,就是班佑——就走出草地了!”
“真的?!”罗小葆高兴地叫了声。
“来,先开饭!”领导同志用笔杆夹起了一粒胡豆,吹了吹,轻轻放到了小罗的手心里,然后从文件箱上的一个大铜墨盒底下抽出一张纸,动手写起字来。
“不,我也还有任务哩!”罗小葆把擦干净了的识字牌放到领导同志面前,要求道,“我今天的课还没上呢!同志,教我几个字吧!”
“学习?好!”领导同志看着识字牌,赞许地点了点头。他拿起毛笔,转身把笔尖在身边草叶上的露珠里蘸了蘸,又在墨盒里匀了匀,挥笔写下了四个大字。
他用笔尖指点着,逐字念着:“向、北、前、进!”
罗小葆也跟着念:“向北前进!”
“向,就是方向的向……”领导同志逐字讲解起来。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语调很慢,讲得那么仔细,又那么清楚。
罗小葆用心地听着。随着讲解,在他面前展现了一幅壮丽的情景:浩浩荡荡的红军队伍,正在向着北方,向着陕北的高原大步前进。
“字,就这么讲。”领导同志讲完了,又和蔼地问道,“那么,为什么要‘向北前进’呢?”
“我们红军要北上抗日。”
“还有呢?”
“还有,”小罗歪着脑袋想了想,“那里有陕北根据地,我们红军可以休息、整顿、发展……”
领导同志点点头,高兴地笑了。他亲切地揽住了小罗的肩膀。
罗小葆念着,认着,写着,把这几个字记在了心坎上。这四个字和领导同志的讲解把他引向了北方,引进了一个新的天地。仿佛眼前这一堆篝火化成了一簇花,像他家乡的映山红一样的花,这是陕北根据地。
罗小葆醒来的时候,天已亮了。【乙】东天上一抹朝霞正在上升、扩展,在广阔的草地的东侧,一轮红日正跃出地平线,把整个草地照得透亮、火红。
这时,一个背驳壳枪的红军战士走过来,微笑着说:“毛主席要我等部队出发的时候再叫醒你。”
罗小葆惊住了:“毛主席?”
“是啊,昨天你不是和他一起待了半夜?”
罗小葆急问:“毛主席在哪儿?”
“在前边!”警卫员朝北一指,“带着部队出发了。”
罗小葆激动地一跃而起,向着部队走去的方向奋力跑去。
红军长征的部队,正一路路、一行行,踏着开满鲜花的草地,向北走去。他们走着,在没有路的荒凉草地上踩出了路。
罗小葆跑了一程,来到一棵丈把高的树下。他停住了脚,注视着正在走向前来的红军队伍。突然,他折下了一截树枝,把他那心爱的识字牌牢牢地挂在树杈上。
“向北前进”四个亮闪闪的大字,像一个金色的路标,指向革命进军的方向。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追赶大部队的罗小葆为人物线索,以反复出现的小木牌为事物线索,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从而使故事得到交错发展。
B.罗小葆主动问行军路线,领导同志为他写路线、讲路线,并一起讨论路线,使得小罗对“路线”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刻和明了。
C.一块普通的小木牌,先是作为识字牌,再成为“金色的路标”,意义层层深化,使人物形象逐渐丰满,使小说主题逐渐得到升华。
D.小说用倒叙的方式,借罗小葆回忆老班长教自己识字的情形,体现了老班长坚定的革命信念以及与罗小葆之间的深厚情谊,使故事一波三折,增强了可读性。
7.请简要赏析文中【甲】【乙】两处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
8.小说以“路标”为标题有哪些好处?
答:
练习67 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
1.B A项①处句子并未说完,没有疑问语气,应该改为逗号。B项②处破折号表示强调,正确。C项③处首句是总起句,后面句子都是围绕“美好的记忆”来说,逗号应该改为句号。D项④处该句处于一行排比句中间,句号应改为分号。
2.A 原句“故事拴住了一帮穿肚兜的娃娃”,“拴”的动作一般是有形的绳索所具有,形象写出故事对娃娃的吸引力,因此本句运用了比拟的手法。A.“芙蓉泣露香兰笑”中“泣”和“笑”赋予芙蓉香兰以人的动作和情感,是比拟。此句以视觉形象写听觉的感受,也有通感的手法。B.“三千尺”是夸张,“银河落九天”是比喻。C.“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具体形象可感的“春水”比喻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是比喻。此句有问有答,也有设问的修辞。D.“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主人和客人下了马,上了船;“管弦”代指音乐,是借代。
3.答案:(1)它们被秋风摩挲过,被寒雨拍打过,被麻雀的嘴啄过,被小孩子的手指尖捅破过。
(2)理由:①均为被动句式,前后应保持一致;②应该按照由自然到动物再到人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序;③摩挲、拍打、啄、捅破四个动词的程度由浅入深;④由短句逐步过渡到长句,节奏更为和谐。
解析:从句式结构上看,原句前两个和第四个句子都是被动句,只有第三个句子是主动句,故应该都改为被动句,“麻雀的嘴啄过它们”改为“被麻雀的嘴啄过”。从语序上看,“秋风”“寒雨”都是自然景物,“麻雀”是小动物,“小孩子”是人物,排序应为“秋风”“寒雨”“麻雀”“小孩子”。从动词的层次看,“摩挲”是很轻的动作,“拍打”程度较深,“啄”比“拍打”更深一层,“捅破”则是最严重的破坏,故也应如此排序。句式结构上,这样排序后前三个句子都较短,最后一个“被小孩子的手指尖捅破过”是长句,由短到长,读起来音韵节奏更和谐。
4.答案:①增加关节的灵活性 ②自己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 ③此时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解析:第①处说“充分的准备活动”的效果,结合前面寒冷环境下人体特点“人体肌肉紧缩,关节会变得僵硬”可知,横线前已经说“能使肌肉舒张”,可见此处应是说让关节变得灵活;第②处说普通人参加冰雪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场地和项目”的依据。结合后面“身体素质……”“初学者……”可知,应是根据“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进行选择;第③处由前面可知,此处是说初学者长时间持续运动的后果,应是发生运动损伤。
5.答案:要根据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场地和项目;上场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初学时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要避免长时间运动。
解析:由题干可知,李华是观看冬奥会之后对冰雪运动产生兴趣,可见他应为初学者,所以考生需要到材料中筛选出冰雪运动要注意的事项,根据这些事项给李华提建议。如第一段说“一上场就开始滑,其实这是不科学的”,接着指出原因“寒冷环境下,人体肌肉紧缩,关节会变得僵硬”,那么此时需要充分的准备活动;第二段对于初学者选择场地和运动项目上有要求,“身体素质好,方可……初学者……”,可见选择场地和项目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情况;第二段还提到初学者“不要急于挑战难度过大的场地和复杂的动作,而要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循序渐进”,说明冰雪运动要循序渐进;同时第二段还提到初学者长时间运动的后果,所以也可以建议适当休息。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提建议。
6.D D项“小说用倒叙的方式”错误,罗小葆回忆老班长教自己读书的情节属于插叙,不是倒叙。
7.答案:通过景物环境描写表现出人物心理活动变化。画面由夜色笼罩的沉寂,到朝霞满天、红日东升的明快、富有活力,烘托出罗小葆由掉队迷路后的沉重迷茫,到听完毛主席革命路线讲解后的兴奋、充满希望的心理变化。
解析:【甲】处,把夜色比作“奇大无比的灰布”,写夜幕降临时的沉寂,同时也暗示了掉队的罗小葆心情灰暗,不知所措,充满迷茫情绪。【乙】处,写黎明时朝霞与红日的灿烂景象,映照出罗小葆终于追上大部队,并在毛主席的耐心讲解下,明白革命意义之后,内心充满希望与光明的心情。总体而言,这两处环境描写是为了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的。
8.答案:①表明写作对象,概括主要内容:本文围绕“路标”展开来写,意义层层深化,人物形象突出,主题鲜明。②具有象征意味:既指现实的指路工具,又指革命进军的方向,增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③揭示主题,点明主旨:毛主席正确路线的指引会让革命走向胜利,有力突出标题“路标”的作用,深化革命必将胜利的主题。④标题新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路标”设置悬念,因文章开头一直没提到过“路标”是什么,会引起读者思考路标是什么,在何处,有何作用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继续阅读。“路标”在文中是指罗小葆挂在树杈上的识字牌,上面指出红军前进的路线是“向北前进”。标题点出了写作对象,也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罗小葆从“识字”到懂得“向北前进”的含义,理解革命路线,最终把识字牌作为路标悬挂树杈之上,实际上路标已铭刻在他的心中,可以说意义层层深化,人物形象突出,主题鲜明。“路标”不仅指那块识字牌,从“‘向北前进’四个亮闪闪的大字,像一个金色的路标,指向革命进军的方向”可见,更象征着红军前进的方向,增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路标”是指引人走向正确道路的标识,毛主席规划的革命路线,正是引导革命走向胜利的关键,故而“路标”也有点明主旨,深化革命必将胜利的主题的作用。练习68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王阳明的一生经历颇为 ① ,从进谏下狱,龙场悟道,再到远征戡乱,平定叛贼,经历别人未曾经历之事,自然也开出了 ② 的哲学之花。
王阳明以哲学家入世,文韬武略,教化传世,“左手不释卷,右手不离剑”,事功同哲理之光交相辉映,实现了知与行、文与武的统一。阳明心学以知行合一开启,终于“致良知”命题,既来自讲学论道,更来自实践履行。特别是两次平乱和一次平叛的军事行动,闪烁着王学的精神:“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当程朱理学走向晚期,士子以博闻强识为能,以读书渐进为进阶之门时,王阳明却开出了顿悟的药方,主张以此心之光明照亮世界,消弭尧舜与凡人的界限。
王阳明被批为“狂狷”,不为朱子学派的主流所容,最后抱病出征广西,于戎马之际病逝。然而他一生 ③ ,不假外物,不为乡愿,只是尽心尽意求得心安。他的心学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建立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世界乃至中国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
2.下列各句中,与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B.朱门几处看歌舞,尤恐春阴咽管喉。
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D.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国际滑雪联合会要求,运动员在赛道受伤,医疗救援人员必须在4分钟内滑雪到达现场。除去清空赛道的时间,赶往现场的时间只有1分多钟。所以,滑雪医生不仅要具备在极端条件下诊治伤员的能力, ① 。2018年,40多名医疗技术过硬、滑雪技能近乎专业水平的医生,组成了中国第一支滑雪医疗保障军团。
在陡峭的雪道上,医生需要背着约10公斤重的医疗包滑行至事发地点,把伤员固定住并防止自己摔倒。医生要学会在南山滑雪专业赛道熟练滑行,更要学会在赛道上 ② 。有时坡度太大,医生靠滑雪技术根本停不下来,就得靠直升机上的绳索把医生及时“定准”在雪道上。
在极端天气下, ③ ,不然手冻僵就无法进行医疗操作了。奥运赛场上的医疗条件有限,面对伤员,滑雪医生必须在短短几十秒内,做完伤检、判断、汇报,并快速完成包扎、处理和转运等工作。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
5.根据上述材料,为滑雪医生写一段颁奖辞。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力求有文采,不超过60字。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灭之。休数年,使人请地于韩。韩康子欲勿与,段规谏曰:“不可!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复。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然则韩可以免于患难。而待事之变。”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请地于魏。魏宣子欲勿与,赵葭谏曰:“不如与之。”宣子曰:“诺。”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知伯因阴结韩、魏,将以伐赵。
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三月不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水而灌之。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城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张孟谈曰:“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臣请见韩、魏之君。”襄子曰:“诺。”
张孟谈于是阴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二君曰:“我知其然。夫知伯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未遂而知,则其祸必至,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
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遇知过辕门之外。知过入见知伯曰:“二主殆将有变。”知伯曰:“不然。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知过见君之不用也,遂去不见。
襄子使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曰:“夜期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
6.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五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邑”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
B.“釜”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文中含义与曹植《七步诗》中的“豆在釜中泣”中“釜”字含义相同。
C.“阴见”是暗中相见,“阴”与《苏武传》中“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的“阴”字含义不同。
D.“辕门”指古代帝王巡狩、田猎的止宿处,以车为藩作屏障,出入处仰起两车使车辕相向以表示门。后指军营营门或地方高级官署的外门。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伯贪得无厌,他向韩国、魏国、赵国索要土地,韩国、魏国忌惮知伯的为人,都给了他土地,唯独赵国没给。
B.三国之兵围攻赵国的晋阳城,守城几年后,晋阳城内物乏人疲,赵襄子想要拿城投降,张孟谈不同意他这样做。
C.张孟谈见到韩国和魏国的国君后,不仅向其分析利害关系,晓之以理,还向其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
D.知伯顺利向韩、魏索要了土地,盲目自信,不能明察形势,且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知伯最终兵败的重要原因。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
译文:
(2)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少年游
蒋捷
梨边风紧雪难晴,千点照溪明。吹絮窗低,唾茸[注]窗小,人隔翠阴行。
而今白鸟横飞处,烟树渺乡城。两袖春寒,一襟春恨,斜日淡无情。
[注] 唾茸:古代妇女刺绣,每当停针换线、咬断绣线时,口中常沾留线绒,随口吐出,俗谓“唾绒”。
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描写风吹雪飞之景,渲染凄冷气氛,为全词奠定了哀婉的情感基调。
B.“吹絮”句写飞絮飘落窗前,与首句“风紧”相照应,体现了用笔之绵密。
C.“斜日”句采用拟人手法,将斜日人格化,写其无情,衬托了春恨之浓。
D.本词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都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拓展了艺术空间。
11.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练习68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
1.答案:①跌宕起伏 ②不同凡响 ③光明磊落(答案不唯一,符合语境即可)
解析:第①空说“王阳明的一生经历颇为”坎坷曲折,可以填“跌宕起伏”。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第②空是说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的卓越不凡,应用“不同凡响”。不同凡响: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第③空后面语境强调的是“不假外物,不为乡愿,只是尽心尽意求得心安”,可以填“光明磊落”。光明磊落:形容人的行为正直坦白,毫无隐私暧昧不可告人之处。
2.A 画线句子中的“顿悟的药方”,运用了比喻,用“药方”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A项运用了比喻,把山顶的白云比作棉帽子,把初升的太阳比作铜钲;B项“朱门”运用了借代,用“朱门”借代富贵人家;C项“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是说“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运用了对偶、夸张;D项“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运用了通感,“云气湿”把视觉转换成了触觉,“鸟声香”把听觉转化成了嗅觉。
3.答案:他的心学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解析:原句的语病有:一搭配不当,“建立……的地位”要改为“具有……的地位”;二语序不当,“对世界乃至中国”要改为“对中国乃至世界”。
4.答案:①还要具备近乎专业水平的滑雪技能 ②随时停住 ③滑雪医生要快速救治伤员
解析:第①空根据前句“不仅”可知,前后两句之间是递进关系;再根据“医疗救援人员必须在4分钟内滑雪到达现场。除去清空赛道的时间,赶往现场的时间只有1分多钟”和后面“医疗技术过硬、滑雪技能近乎专业水平的医生”等信息,可知此处更强调医疗救援人员的滑雪技能,故补写内容为“还要具备近乎专业水平的滑雪技能”;第②空根据句中的“更”可知,该句和前后句之间是递进关系;再根据后面说的“有时坡度太大,医生靠滑雪技术根本停不下来,就得靠直升机上的绳索把医生及时‘定准’在雪道上”可知,此处是说医生更要能在赛道上停住,所以补写内容为“随时停住”;第③空由后句中“不然手冻僵就无法进行医疗操作了”和“滑雪医生必须在短短几十秒内,做完伤检、判断、汇报,并快速完成包扎、处理和转运等工作”可知,此处是说医生救治伤员速度要快,所以补写内容为“滑雪医生要快速救治伤员”。
5.答案:雪道飞驰,滑雪急救,他们——滑雪医生,用专业技能保驾护航,用医者仁心守护生命。
解析:为滑雪医生写的颁奖辞,内容上要结合语段中“滑雪医生不仅要具备在极端条件下诊治伤员的能力,还要具备近乎专业水平的滑雪技能”“面对伤员,滑雪医生必须在短短几十秒内,做完伤检、判断、汇报,并快速完成包扎、处理和转运等工作”来写,赞美滑雪医生近乎专业水平滑雪技能和精湛快速救治伤员的专业医疗技术,赞美他们凭借医者仁心成为奥运赛道上滑雪运动员的生命守护神。注意:至少使用一种修辞,语言要优美,有感染力,注意字数限制。
6.BDEFG
7.C 意思相同,都是“暗中”意思。
8.C C项“还向其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于文无据。
9.答案:(1)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却不能使它保存,国家有了危险却不能使它安定,那就用不着重视有才智的人了。您放弃这种打算吧,不要再说这些了。
(2)知伯的军队都去救水而一片混乱,韩康子和魏宣子的军队从两边夹攻,赵襄子带兵从正面进攻,大败知伯的军队并活捉了知伯。
解析:(1)“存”,生存;“安”,安定;“释”,放弃。(2)“翼”,从两边;“犯”,进攻;“禽”,同“擒”。
【参考译文】
知伯率领赵、韩、魏三国的军队征讨范氏和中行氏,把他们灭掉了。休整了几年之后,知伯便派人到韩国去索要土地。韩康子打算不给他,谋臣段规劝谏韩康子说:“不能不给!知伯为人,贪利而凶残,他来索要土地,如果我们不给,他一定会向我们出兵。您还是给他吧!给他之后他会更加贪婪,还会到别国去索要土地。别国不给,他必定向这个国家出兵。这样的话韩国就可以免受灾祸之苦,而等待形势的变化。”韩康子说:“好吧。”就派使者送给知伯一个拥有万户的城邑。知伯很高兴,又派人到魏国索要土地。魏宣子打算不给他,大臣赵葭劝谏魏宣子说:“您不如给他。”魏宣子说:“好吧。”就派人送给知伯一个拥有万户的城邑。知伯很高兴,又派人到赵国,要求得到蔡和皋狼两地,赵襄子没有给他。知伯就暗地里和韩、魏结盟,将要共同进攻赵国。
三国的大军突然袭击晋阳城,于是和赵国的军队开战。过了三个月也没能攻下晋阳城,于是把三国军队散开包围晋阳城,使晋水冲开堤岸,灌入城内。三军包围晋阳城已整整三年,城内的人在高处搭棚架居住,挂起釜来煮饭,钱财和粮食快用完了,士兵疲倦瘦弱。赵襄子对张孟谈说:“粮食匮乏,财物用尽了,士大夫们都很疲困,我守不住了。想拿城去投降,你看怎么样?”张孟谈说:“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却不能使它保存,国家有了危险却不能使它安定,那就用不着重视有才智的人了。您放弃这种打算吧,不要再说这些了。我请求去见韩国、魏国的国君。”赵襄子说:“行。”
于是张孟谈暗地里会见韩国和魏国的国君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知伯率领你们两国进攻赵国,赵国将要灭亡。赵国亡了就必然轮到你们灭亡了!”韩、魏二君说:“我们也知道会这样。知伯为人,内心粗暴而又不仁,我们的计谋还没有成功他就会知道,知道了必然大祸临头,那可怎么办呢?”张孟谈说:“计谋出于你们两位之口,只有我一个人听到,没有其他人知道这件事。”韩康子、魏宣子即刻与张孟谈秘密订立军事盟约,约定举事的日期。当天晚上,张孟谈返回晋阳城。张孟谈把这事报告给了赵襄子,赵襄子对着张孟谈拜了两次以致谢。
张孟谈去朝见知伯出来,在军门外遇见了知伯的大臣知过。知过进去拜见知伯,说:“韩、魏二君大概将会叛变。”知伯说:“不会这样的。我和韩、魏二君已经订立了盟约,消灭了赵国,我们三家将瓜分赵国土地,我亲自和他们订立的盟约,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的。您就放心吧,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知过见知伯不听从他的意见,就离开不见知伯了。
赵襄子派张孟谈会见韩康子、魏宣子说:“约定就在今晚杀了守堤的官吏,放水去淹知伯的军队。”知伯的军队都去救水而一片混乱,韩康子和魏宣子的军队从两边夹攻,赵襄子带兵从正面进攻,大败知伯的军队并活捉了知伯。
10.A “风吹雪飞”有误。首句以雪喻梨花,写的是急风中梨花飘飞的景象,而非真正的飞雪之景。
11.答案:①漂泊异乡之苦。如今词人远离故土,身处异乡,在春日的寒气中满怀愁苦。
②思乡念亲之愁。词人极目远眺,茂密烟树遮住了远处的故乡,想到故乡之景和家中亲人临窗“唾茸”的情景,寄托了思乡思亲的愁绪。
解析:上片中“梨边风紧雪难晴,千点照溪明。吹絮窗低”,写春天急风中梨花飘飞,飞絮飘落窗前的景象,渲染凄冷气氛;而词人远离故土,身处异乡,“两袖春寒,一襟春恨”,春日的斜阳淡而无光,看起来那么无情,看到这样的景象不觉满怀愁苦,表达了作者漂泊异乡之苦。下片中“而今白鸟横飞处,烟树渺乡城”,词人向远方望去,看到白鸟横飞,茂密烟树遮住了看向远处故乡的视线,“渺乡城”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感情。上片“唾茸窗小,人隔翠阴行”,想到故乡之景和家中亲人临窗“唾茸”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