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49 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含名篇名句默写)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历史悠久,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有着 ① 的历史文献。要想深刻认识中国文化,离不开考古。那一件件出土的文物,不只是见证历史的珍品,更是滋养中国文化的甘泉。在中国文化的研究中,重大的考古发现 ② ,许多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民族自史前时期起,就是一个勤劳智慧、 ③ 、勇于探索的伟大民族。今天,我们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而考古学的发展离不开考古方面的专业人才。对考古学者而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是探索发现、求得真知的驱动力。他们钻深山、探遗迹,风餐露宿,一把手铲、一支毛刷,不改初心。通过他们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揭露历史的谜底。中国考古因立足中国推动世界文明历史的探索而高瞻远瞩,因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规律而博大精深,让我们在考古事业的春天里砥砺奋进,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
2.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实在令人难忘。
B.年轻干部要争做拓荒牛,深入基层,提高实践能力,为群众解决问题。
C.“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千百年来,小康一直是人民最朴素的愿望。
D.那两个乘客中,靠窗的“汉服”目光柔和,旁边的“西装”满面笑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发现一个新的企鹅种群本应该让生物学家感到高兴, ① 。西班牙自然科学研究员巴尔沃萨警告说:“新发现表明了该地区气候变化的显著影响。”这个新种群是一个巴布亚企鹅种群,位于偏远的安德森岛,这是这种企鹅首次出现在南极半岛的最东部。
国际绿色和平组织成员卡森说:“与逃离南极寒冷和冰冻的陆地、水域的其他种类企鹅不同,巴布亚企鹅正在向南繁衍,而这正是海冰消减的生物证据。” ② ,仅在这个遥远的区域发现过零星的巴布亚企鹅巢穴,但现在研究人员已经在安德森岛上发现了一个由75只巴布亚企鹅组成的种群。
南极半岛是地球上升温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过去50年升温了3摄氏度。“这是发生在我们眼前的气候危机。”卡森说。科学家们指出,企鹅和鲨鱼及软体动物能对气候变化提供早期预警。
巴布亚企鹅的迁移是适应气候变化的一个例子,但并非 ③ 。不久前的一次南极探险活动发现,象岛上的帽带企鹅种群已经崩溃。“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磷虾数量减少,南极半岛上的帽带企鹅数量也随之大幅减少。”巴尔沃萨说。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
5.请用拟人手法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5个字。
答:
二、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鱼我所欲也》认为仁人志士面对生命和大义的抉择,要有“ ”的决断;如果禁不住物质诱惑,就容易导致“ ”。
(2)李白在《蜀道难》中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歌咏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 ”两句分别夸饰了山峰之高,凸显了绝壁之险。
(3)古代人常借“孙仲谋”表达对英雄的感叹,如曹操曾经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叹,而辛弃疾也留下了“ , ”的名句。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面对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正确认识和把握文艺与时代的关系,创造新时代乡土文学经典。
何为经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笔下的阿Q、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柳青笔下的梁生宝、路遥笔下的高加林等等,都给读者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经典记忆。
创造乡土文学经典是新时代的内在要求。步入新时代,中国的广大农村正在发生着新的历史性变化。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正在神州大地如火如荼推进,奏响着时代的强音。面对新时代的“山乡巨变”,用文学之笔记录、书写、讴歌新时代,创作出与新时代相匹配的、无愧于新时代的乡土文学经典,是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如何创造新时代乡土文学经典?
首先,要增强对中国乡土社会时代变革的把握力。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广大乡村正在经历着一场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当代作家可以创作都市职场小说、历史题材作品、奇异玄幻文学、“心灵鸡汤”散文等等,但也应更多去关注乡土文学创作。要主动更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洞悉时代动向,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乡土大地,注重向现实深处开掘,从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汲取灵感,给予全景式、多方位、立体化的艺术呈现和深刻反映,创造有深刻洞察力、丰富思想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乡土文学经典。其次,要重在表现乡土变革中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这也就决定了作家创造乡土文学经典要以彰显中国精神为根本旨归。作家要心系民族复兴伟业,认真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文学之笔记录伟大实践中涌现出的新的人物、新的故事、新的风尚,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彰显中国精神贯穿于乡土文学经典创造始终,以此启迪思想、陶冶精神、温润心灵。再次,要继承传统与坚持创新相结合。中国百年乡土文学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传统。其“为人生”的创作目的和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一直以来被一代代乡土文学作家继承。百年乡土文学艺术探索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为后世乡土文学书写提供了多重表现空间。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新时代作家要继承五四以来的现代乡土文学优良传统,广博吸纳、融通中外、兼容并蓄、推陈出新,努力使乡土文学题材创作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推动新时代乡土文学生产创造的多样可能性,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审美风范。最后,要追求作品的经典品质。作家要强化乡土文学经典创造意识,要积极在体裁、题材、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丰富和开拓,善于调用各种艺术手段,创造出“百花齐放”的乡土文学经典。无论宏大叙事,还是日常生活抒写,乡土文学要描写人间气、烟火味,要写出真正醇厚的乡土味。
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正在重读的书,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书。”这是一个需要经典、呼唤经典、再塑经典的时代。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文学,我们期待新时代作家能够创作出更多与时代相匹配的集思想性、艺术性、审美性、创新性于一体的乡土文学经典。
(摘编自黄高锋《新时代呼唤更多乡土文学经典》)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和卓越的艺术价值,是思想性、审美性、艺术性、创新性的高度统一体,具有超越时空的独特魅力。
B.增强对中国乡土社会时代变革的把握力需要作家们善于把握时代脉搏,把目光投向广阔的乡土大地,注重向现实深处开掘。
C.创作当代乡土文学经典,要继承“为人生”的创作目的和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也要推陈出新,使作品焕发出新时代的活力。
D.新时代的作家要强化集体意识,潜心创作乡土文学精品力作,特别是为时代立传的乡土文学经典之作,这是其责任与使命。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直入正题,提出中心论点“面对……乡土文学经典”,呼应标题,引发下文的议论。
B.文章第二、三段阐述“何为经典”“创造乡土文学……内在要求”时采用了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
C.文章总体上按照“是什么——怎么办——为什么”的逻辑顺序行文,而第五段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
D.文章中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和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关于经典的论述都是为了阐述并强调经典的内涵。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文艺与时代的关系,才有可能创作出集思想性、艺术性、创新性于一体的乡土文学经典。
B.新时代期待作家创作出更多与时代相匹配的乡土文学经典,意味着其应当放弃诸如现代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
C.新时代的乡土文学也要遵循“百花齐放”的创作方针,但是应当以表现乡土变革中的中国精神为根本旨归。
D.不断积极丰富和开拓体裁、题材、主题和艺术手法等,有利于推动新时代中国乡土文学创作事业的健康发展。
练习49 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含名篇名句默写)
1.答案:①浩如烟海 ②层出不穷 ③自强不息(答案不唯一,符合语境即可)
解析:第①空后文说的是“历史文献”,可以填“浩如烟海”。浩如烟海:侧重表现文献、资料丰富。第②空强调了无穷无尽,语意更强,可以填“层出不穷”。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第③空根据上下文,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自强不息: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侧重主观上的努力。
2.B 文中句子运用了比喻手法,本体是“文物”,喻体是“甘泉”。A项比拟,赋予厨房烹饪的东西以人的情感,“焦虑和苦涩”。B项比喻,将“年轻干部”比作“拓荒牛”,本体是“年轻干部”,喻体是“牛”。C项引用,引用了古人的话“民亦劳止,汔可小康”。D项借代,“汉服”“西装”是两个人的着装,用部分代整体。所以,B项与原文的修辞手法相同。
3.答案:他们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探寻历史的谜底,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
解析:“通过他们……”,由于介词“通过”位置不当导致缺少主语,应将“通过”调至“他们”后;“揭露……谜底”搭配不当,应为“探寻”或“揭开”谜底。
4.答案:①但现实却不是这样(事实情况却让人忧虑) ②在这一发现之前 ③所有企鹅都能如此
解析:第①空结合上文“发现一个新的企鹅种群本应该让生物学家感到高兴”可知,所填内容应该与上文构成转折关系;再结合下文“西班牙自然科学研究员巴尔沃萨警告说:‘新发现表明了该地区气候变化的显著影响。’”推断可以填入“但现实却不是这样(事实情况却让人忧虑)”之类的内容;第②空结合上下文“国际绿色和平组织成员卡森说:‘……巴布亚企鹅正在向南繁衍……’”“仅在这个遥远的区域发现过零星的巴布亚企鹅巢穴,但现在研究人员已经在安德森岛上发现了一个由75只巴布亚企鹅组成的种群”可知,所填内容是做后文的时间状语,表述的是该发现之前的情况,推断可以填入“在这一发现之前”之类的内容;第③空结合上文“巴布亚企鹅的迁移是适应气候变化的一个例子,但并非……”可知,所填内容应该与上文构成转折关系,再结合后文“不久前的一次南极探险活动发现,象岛上的帽带企鹅种群已经崩溃”,推断可以填入“所有企鹅都能如此”之类的内容。
5.答案:气候变化迫使南极企鹅“流亡”。
解析:首先要提炼这则新闻的关键信息——“发现一个新的企鹅种群”“新发现表明了该地区气候变化的显著影响”,从而概括出该新闻的主要内容,即气候变化迫使南极企鹅迁徙,还要注意要用拟人手法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可以用搬家、流浪、携手出走、集体出逃等,另外,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6.答案:(1)舍生而取义(者也) (此之谓)失其本心 (2)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3)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7.D D项中“新时代的作家要强化集体意识”无文本依据,根据原文“作家要强化乡土文学经典创造意识”“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文学,我们期待新时代作家能够创作出更多与时代相匹配的集思想性、艺术性、审美性、创新性于一体的乡土文学经典”等表述可知,D项中正确的表述应为“新时代的作家要强化经典意识”。
8.A B项中“采用了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的判断不准确,第二、三段中并没有使用对比论证。C项中“文章总体上按照‘是什么——怎么办——为什么’的逻辑顺序行文”的说法与文脉不相吻合,正确的表述应当是“文章总体上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行文”。D项中“都是为了阐述并强调经典的内涵”表达不准确,习总书记关于经典的论述的确是为了阐述并强调经典的内涵,而卡尔维诺关于经典的话则主要是为了引出经典的存在方式与时代意义。
9.B B项曲解文意,根据文中“当代作家可以创作都市职场小说、历史题材作品、奇异玄幻文学、‘心灵鸡汤’散文等等,但也应更多去关注乡土文学创作”的表述可知,“意味着其应当放弃诸如现代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明显不当。练习50 语言文字运用+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虎年新春伊始,国家体育场“鸟巢”再度被奥林匹克圣火点亮。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以其 ① 的设计、另辟蹊径的巧思,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目光。充满 ② 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画卷、 ③ 的“冰雪五环”、小雪花被橄榄枝连接成大雪花的独特创意、“一叶知秋”式的主火炬点燃方式……开幕式中这些精心设计的、完美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中国风”表现手法的环节,体现着浸润在古典文化中的中国人诗意般的审美追求和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式浪漫”。
自古以来,奥林匹克运动承载着人类对和平、团结进步的美好追求。中国以全世界共通的体育语言和奥林匹克精神,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团结向未来的舞台,为彰显和平、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契机。中国通过筹办冬奥会和推广冬奥运动,冰雪运动进入寻常百姓家,实现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任务,为奥林匹克全球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北京冬奥会大幕拉开,向全世界展现了人类面对困境时战胜挑战、共创未来的坚韧之姿,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书写出奥林匹克历史新的传奇!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盲盒让人迷恋,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会是什么惊喜。但是, ① 。盲盒消费浪潮之下,存在虚假宣传、到手商品与宣传不符、消费纠纷难以解决等问题。有地方消保委委托专业检测机构对10件不同品牌的玩具盲盒产品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其中8件有安全隐患,存在造成儿童呼吸道堵塞进而导致窒息的风险,真可谓怀着“拆开有惊喜”的期待, ② 。盲盒营销击中了猎奇心态、攀比心理等人之“软肋”。不可预见性让人感觉新鲜刺激,想要满足好奇心;盲盒诱惑大家拿到隐藏款、集齐全系列,刺激非理性重复购买;人们迎合“流行趋势”,跟风购买,不由得深陷其中;因商家故意降低产品抽中概率,被不断刺激,过度消费……盲盒营销的商品,很多时候不是“真需要”,只是“超想要”。连一些成年人都无法基于自身经济能力、消费需求和兴趣爱好等,做出理智消费选择,更何况未成年人涉世未深、懵懂无知, ③ 。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
5.请以“人们”为开头,改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使之与后面一句一起构成排比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根据《杜登德语辞典》,“语言”是一种人类自我表达的能力。如此看来,只有我们人类可以说话,但是如果我们可以知道树木是否也会自我表达,这不是很有趣吗?那么树木会如何“说话”呢?我们当然不可能听得见,因为它们肯定是静悄悄的,那些强风刮过时枝丫摇摆的嘎嘎声,以及轻风拂面时叶片婆娑的簌簌声,都是被动发出的。不过它们确实以另一种方式沟通:通过气味。在非洲大陆的莽原上,金合欢树是长颈鹿的珍馐,为了摆脱这种草食性的庞然大物,金合欢树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在叶子里散布毒素。长颈鹿便会转移到其他树木那里。是旁边的树吗?不。它们会避开邻近的树木,然后在大约100米开外的金合欢树那里重新开始大快朵颐。因为被啃食的金合欢树会施放一种警示气体,向邻近的同伴传递不速之客来袭的信息。所有得到警讯的树木会立即分泌毒素来回应。长颈鹿因为知道金合欢树的这个把戏,所以会走远一些,以寻找那些尚未知情的树木。又或者它们会逆风而行,因为气味信息是顺着风向其他树木传送的。
这样的防卫行为自然需要时间,所以早期预警阶段的工作如何协调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此,树木当然不能只依赖空气,它也通过根部来传送信息。一棵树的根可以蔓延得很广,其距离大过树冠宽度的两倍,因此在地底下会与周遭树木的根交错而产生联系。但也有偶然情形,因为森林里也有独行侠,一点也不想与别人有任何瓜葛。所以有没有可能因为这些家伙的不合群,而导致警示信息被阻断呢?幸好不会。树木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多数情况下都会以真菌为媒介,其作用就像网络光纤那样,纤细的菌丝密布在土壤中,并以我们无法想象的密度交织成网络,借助其网络,真菌可以把从某棵树得到的信号继续传递下去,帮助它们交换害虫、干旱或其他危险消息。在共同的生存空间里,可能森林里所有的植物都会以这种方式进行交流。但我们若踏入田野,就会发现所有的绿色植物都很沉默。这是因为人工栽培的植物在育种繁殖的过程中,大多已经失去这种在地面或地下进行沟通的能力。它们几乎是又聋又哑,因此特别容易成为昆虫的猎物。而这自然也是现代农业必须使用这么多农药的原因之一,或许今后育种专家应该要多多少少再从森林里“剽窃”一点野性基因,例如把“多嘴”这个属性加入谷物及马铃薯的品种里。
虽然我一开始时说过树木是静悄悄的,但这点从最新的发现来看却值得质疑。一些研究人员想测试地底下是不是可以听到什么声音,不过要想把树木带进实验室里有点不切实际,因此他们观察的对象是谷物幼苗。果不其然!仪器很快就记录到了由根部发出的轻响,频率约220赫兹。而且有趣的是没有参与实验的幼苗对它也会起反应——在播放着频率约220赫兹声响的环境里,这些幼苗的顶端总会往声源方向生长,这意味着禾本科草类可以察觉到,或是干脆直接说“听到”这个频率。所以,植物可以通过声波来交换信息?我还没想过这可能代表着什么,因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不过下次当你漫步在森林里,那些林间传来的窸窣细响,说不定不只是因为风……
(摘编自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钟宝珍译)
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叶片婆娑的簌簌声以及谷物幼苗根部发出的轻响,都属于植物被动发出的声音,而并非是它们在通过声波交换信息。
B.当金合欢树被长颈鹿啃食时,它既会分泌出毒素进行自我防卫,也能够通过施放气体向邻近的其他树木发出警告。
C.树木凭借流动的空气可以做到早期的预警,但是这种预警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气味“语言”一般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D.森林中的独行侠由于失去了与其他植物进行沟通的能力,无法意识到步步逼近的灾难,因而终将沦为昆虫的大餐。
7.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杜登德语辞典》将“语言”定义为“一种人类自我表达的能力”并不全面,其实树木也可以通过特定的语言进行沟通。
B.下面的发现可以作为证明第一段中心观点的材料:当昆虫啃噬橡树时,橡树为了自救会把苦涩且具有毒性的单宁酸导入树皮与叶子中。
C.第二段中的“多嘴”以及第三段中的“听到”,这两处使用的引号有表示特殊含义的作用,这种用法与第一段中的“语言”具有明显的不同。
D.作者在介绍禾本科草类的科学实验和地下真菌网络时,都使用了打比方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使本文的内容更准确、更科学,也更具说服力。
8.与野生植物不同,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药,这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
答:
练习50 语言文字运用+实用类文本阅读
1.答案:①独具匠心 ②诗情画意 ③精雕细琢(答案不唯一,符合语境即可)
解析:第①空指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设计巧妙,与后面的“另辟蹊径”相对应,可以填“独具匠心”。独具匠心:指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第②空语境强调“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给人美感,而且下文还有“体现着浸润在古典文化中的中国人诗意般的审美追求”,可以填“诗情画意”。诗情画意:如诗的感情,如画的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情趣;也指风景优美,耐人寻味,就像诗画里所描摹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第③空形容“冰雪五环”,可以填“精雕细琢”。精雕细琢:指对玉器详细地雕琢,后来比喻做事情精益求精,认真细致。
2.答案:开幕式中这些精心设计的环节,完美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中国风”的表现手法,体现着浸润在古典文化中的中国人诗意般的审美追求,以及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式浪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的方法是首先找到主干,即提取主语、谓语、宾语等中心词作为主干句,然后把余下的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单独拿出来作为句子存在即可。句子的主语是“开幕式中这些精心设计的环节”,定语部分是“完美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中国风’的表现手法”,谓语分别是“体现”“充满”,分别分解成四个句子即可。
3.答案:让冰雪运动进入寻常百姓家,实现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为全球奥林匹克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有三处语病:一是中途易辙,前句“中国通过筹办冬奥会和推广冬奥运动”怎么样还没有交代,就另起一句,可在句首加上“让”;二是搭配不当,“实现……任务”搭配不当,应为“实现……目标”;三是语序错误,“全球”修饰“奥林匹克”,应放在其前面。
4.答案:①不能无视盲盒营销的副作用 ②收获的却是无法预料的惊恐 ③根本无法抵挡盲盒的诱惑
解析:①处前文说到“下一个会是什么惊喜”,后文接着是转折连词“但是”,由此可知此处应是和“惊喜”相反的内容;又根据后文“存在虚假宣传、到手商品与宣传不符、消费纠纷难以解决等问题”,可知,此处应填写“不能无视盲盒营销的副作用”一类的句子。②处根据“检测机构对10件不同品牌……8件有安全隐患,存在造成儿童呼吸道堵塞进而导致窒息的风险”,又根据句间语义关系“真可谓怀着‘拆开有惊喜’的期待”可知,此处应填写“收获的却是无法预料的惊恐”一类的句子。③处根据前文“连一些成年人都无法基于自身经济能力、消费需求和兴趣爱好等,做出理智消费选择”,许多成年人都无法抵御盲盒的诱惑,那么对于“涉世未深、懵懂无知”的未成年人,就应是“根本无法抵挡盲盒的诱惑”。
5.答案:人们因盲盒的不可预见性感到新鲜刺激,想要满足好奇心;因拿到隐藏款、集齐全系列的诱惑,非理性重复购买;因迎合“流行趋势”,跟风购买,不由得深陷其中。
解析:本题要求“以‘人们’为开头”改写句子,首先,要让“人们”作为主语,放在句子的最前面。其次,分析整个句子,“感觉新鲜刺激,想要满足好奇心”“非理性重复购买”“不由得深陷其中”是“人们”购买盲盒导致的三种结果;而“不可预见性”“拿到隐藏款、集齐全系列”“迎合‘流行趋势’,跟风购买”是导致以上结果的原因,可以作为句子的原因状语。最后,根据题目要求,按照排比句的格式,以“人们”为开头,变换句子为“人们因盲盒的不可预见性感到新鲜刺激,想要满足好奇心;因拿到隐藏款、集齐全系列的诱惑,非理性重复购买;因迎合‘流行趋势’,跟风购买,不由得深陷其中”即可。
6.B 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A项,“都属于植物被动发出的声音,而并非是它们在通过声波交换信息”曲解文意,原文最后一段说的是仪器记录到谷物幼苗由根部发出频率约220赫兹的轻响,这一轻响可以被其他植物察觉到,由此可知谷物幼苗根部发出的轻响是在通过声波来交换信息,并非“植物被动发出的声音”。C项,“因此气味‘语言’一般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树木除了通过气味沟通外,“也通过根部来传送信息”,并未表明“气味”语言是辅助手段。且“这种预警需要的时间较长”错误,原文只是说“这样的防卫行为自然需要时间”,并没有说“时间较长”。D项,第二段明确指出森林中的独行侠不会导致“警示信息被阻断”,它们还可以以真菌为媒介传递信息,意识到危险的来临,因此也并非“失去了与其他植物进行沟通的能力”。
7.C 分析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说明方法等。A项,“作者认为……并不全面”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如果我们可以知道树木是否也会自我表达,这不是很有趣吗?”B项,第一段的中心观点是植物能通过气味“语言”传递信息,橡树自身分泌有毒物质只是自救,不能证明植物能通过气味传递信息。D项,作者在介绍禾本科草类的科学实验时是以谷物幼苗为例说明禾本科草类植物可以通过声波交换信息,没有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8.答案:①人工栽培的植物在育种繁殖的过程中,大多已经失去在地面或地下进行沟通的能力。②人工对野生植物的干预容易导致其失去野性,丧失沟通和自我防御能力。③育种专家应该从森林里“剽窃”一点野性基因,以提升种子的沟通能力。④不管是培育植物还是育人,都应尊重事物和人的生长规律,顺应其天性。(答出其中任意三点、意对即可)
解析: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探究文本启示。由原文第二段的最后几句话可知,人工栽培的植物相比于野生植物需要经常喷洒农药,这是因为这些植物存在缺陷,失去了在地面或地下进行沟通的能力,喷洒农药就是在弥补缺陷和不足。人为的干预对野生植物来说容易产生不良的后果,如失去野性、丧失沟通等能力。因此在人工干预时,“育种专家应该要多多少少再从森林里‘剽窃’一点野性基因”,还应该尊重其生长规律,顺应其天性,培育野生植物如此,培育人才亦如此。练习51 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的园林,历经两千多年,形成了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三足鼎立的格局。现存的皇家园林如北京颐和园 ① ,江南私家园林亦 ② 。来到江南园林,似乎来到一个“曲”的世界。拙政园里,巨大的芭蕉树后面是白色的云墙,墙壁上方形状曲折优柔,宛如云彩飘动。注视着这样的云墙,慢慢地,感觉它飞舞了起来。“可望”是中国园林的基本思想之一。江南园林多是小园,为了达到 ③ 的效果,使游览者可以从小空间望到大空间,望到一个新的境界,获得丰富的美的享受,“望”就显得特别重要。中国园林是叠山理水的艺术,叠山,就是假山的堆积。虽然假山不是真山,却超过了真山的美,因为它将真山的意味凝聚其中。假山本是真山的影子,而潭中假山的倒影则是影子的影子。苏州留园的“冠云峰”,这独立于清泉旁边的太湖石,在亦真亦幻的转换中,创造出一个有意味的境界。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2022年2月4日,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正式开幕。时值春节假期,中国楹联学会组织广大楹联专家为冬奥会、冬残奥会场馆创作了一批春联,希望用对联这种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学形式,为冬奥场馆建设融入中国元素、烘托文化氛围、弘扬奥运精神。张家口崇礼太子城冬奥村运动员楼选用了几副对联:(1)“友谊花开冬奥梦;和平春暖地球村。”(2)“跃入江山千里画;拓开冰雪九重天。”这些对联言简意赅,富有文采。高中生小张是对联爱好者,他读了这些对联,赞叹不已,也为中国冬奥会运动员撰写了一副对联:“冰雪争锋凭实力; 。”
3.请从下面四副对联中选出最适合悬挂在冬奥村运动员楼的一副。( )
A.玉骨三分酬白雪;冰心一片付青春。
B.万国心连晴宇阔;五环旗映绿荫浓。
C.犁开雪海三分浪;滑出冰山一道虹。
D.大筑鸟巢迎凤舞;高擎圣火看龙飞。
4.请从上文画横线的两副对联中任选一副,标明序号,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
5.请为小张同学的对联补写下联。
答: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奔向延安
石钟山
赵大刀和十几名青年学生一同出发了,他们的目标是革命根据地——延安。那时,从全国各地投奔到延安的进步青年不计其数,延安就像燃亮在黑暗中的一座灯塔,人们奔着那亮光,前赴后继地涌去。
他们的第一站是西安,那里也有八路军的办事处,到了西安,延安也就不远了。一路上,日本人和伪军设了许多道封锁线,日本人早知晓了延安在中国的影响,他们要封锁中国的红区,不让抗日的烽火蔓延。铁路两旁的交通要道,也立起了鬼子的炮楼。想通过敌人一道又一道的封锁,任务还是很艰巨的。
从武汉办事处出发时,他们被编成了几个组,毕竟十几个人在一起,目标太大了。有时他们也会化整为零,分头行动。路线是办事处的人早就设定好的,每到一站都有当地的交通员接应,那些交通员就像在进行一场接力赛,一站站地把他们传递下去。
赵大刀和赵果分在了一组。赵果的样子有些瘦小,穿在身上的衣服大了一号,看着像个稻草人。赵大刀一看见赵果就笑了,在赵果瘦弱的肩头上捣了一下道:你小子长成这样,还想当八路,能打动枪吗?
也就是从那时起,赵大刀发现赵果这孩子爱脸红,不管说什么话,都先红了脸,两只眼睛水汪汪地盯着人看。赵大刀就用两只大手,爱抚地摩挲着赵果的头说:你小子,不是当兵的料,我看唱个歌、跳个舞啥的还行。
赵果听了,自然又红了脸道:我能行,不信咱们到了延安比比看。
赵大刀就笑了,笑过了,就拍着胸脯说:兄弟,我可是老资格了,当年在苏维埃,我参加过的战斗数都数不过来。
这时,他又想到湘江边无名高地的那一战,一个连的弟兄壮烈牺牲的场面,他不再说话了,眼里有晶莹的东西在涌动。战友们永远地留在了无名高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他觉得他是代表着十三连的弟兄们,一起在寻找主力部队,他经常做梦,每次都会梦见阵亡的战友们,站在他面前,一声声地问他:连长,我们啥时候归队呀,我们想红军主力呢。
每次做这样的梦,他都会流下热泪,从梦里哭到梦外,醒来后,他就呆呆地望着天上的星星,在心里铿锵地说:弟兄们,放心吧,我一定带着你们归队。
一路上,赵大刀的心情兴奋而又迫切,他不断地催促着身后的赵果,跟上他的脚步。赵果看样子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苦,气喘吁吁,小跑地跟着这十几人的队伍。赵大刀不时地停下来等赵果。在这之前,赵大刀早就把赵果身上带的干粮和一个布包背在自己身上,就是这样,他还要不停地等赵果。
赵大刀就说:兄弟,要不我背你一程吧,你的小身板,我看快不行了。
赵果人小志气高,他听赵大刀这么说,小脸又涨红了,汗珠晶亮地挂在额头和鼻翼上,他赌气地说:大刀哥,别小瞧人,我行。
赵果自从认识了赵大刀,就一直把他喊作大刀哥。因为俩人都姓赵,彼此间就多了一份亲近。赵大刀称赵果兄弟,要么就叫他一声“一家子”,赵果爽快地答应了。
几日之后,赵大刀就了解了赵果的一些情况。赵果在投奔延安前是汉口一家师范学院的学生,别看他长得小,每次的抗日游行,他都是组织者之一呢。在学校读书时,就参加了大学的进步青年诗社,油印小报宣传抗日的思想,还被警察抓去过。
赵大刀听了赵果的经历,就伸出手指头在赵果的鼻子上刮了一下:你个小鬼,还不简单啊。
赵果也向赵大刀打听红军队伍上的事。跟着赵大刀一起出发的学生们,这时已经知道赵大刀曾经是红军的连长,对他都是一脸的敬仰。提起红军和红色根据地,赵大刀的话就收不住了。每次休息的时候,赵大刀都会声情并茂地给他们讲述红军和苏维埃。讲这些时,他似乎又看到了满眼的红旗,还有那一张张生动的笑脸。他一遍遍地描述着,似乎在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思念。他又讲到了湘江西岸无名高地上的阻击战,还有他那些牺牲的战友们。学生们倾听时都噤了声,一脸的崇敬与肃穆。
赵果是个感情脆弱的孩子,赵大刀每次讲到十三连六天六夜惨烈的阻击战时,他都会流泪,眼泪顺着脸颊无声地流下,然后“吧嗒吧嗒”地掉在了地上。
赵大刀一见赵果的眼泪,心就软了,有一股温暖的东西在他身体里弥漫着。赵大刀冲赵果说:兄弟,等到了延安,我找到部队后,你就给我当通讯员吧,那样咱们就不会分开了。
赵大刀无疑是这十几个人的精神领袖,他有时走在队伍的前面,有时走在最后。过敌人的封锁线时,他总是率先冲过去,把赵果带到安全地方,然后再回来接其他的人。一趟一趟的,总是有惊无险。这里的交通员早就摸好了情况,有时还打通了伪军,那些伪军不过是鬼子的走狗,给当官的塞几块银元或是点鸦片,伪军也就睁只眼、闭只眼,朝天上胡乱放上两枪,装模作样地从炮楼里追出来,然后骂骂咧咧地回去向日本人交差去了。
即便是这样,这些学生还是受惊不小。没参加革命前,无数次地把革命的浪漫想象过了,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单调而又惊险,革命的过程是用一双脚,一步步地走过来的,这也就有了许多的艰辛和苦难,甚至是流血和牺牲。这是青年学生在参加革命前没有想过的。
(摘自长篇小说《最后的军礼》,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延安就像燃亮在黑暗中的一座灯塔”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延安这一革命根据地在黑暗的中国所起的“灯塔”作用。
B.赵果“有些瘦小”“爱脸红”“两只眼睛水汪汪地盯着人看”,却有一定能当好兵的决心,也有杀敌斗争的经验。
C.赵大刀提起红军和红色根据地就有很多话,给青年学生声情并茂地讲述红军和苏维埃,一遍又一遍的描述中满含思念。
D.前往延安的路线是办事处的人早就设定好的,每到一站都有当地的交通员接应,这说明红军对前往延安的新生力量的重视。
7.有评论说,石钟山作品中的人物充满了兵趣、兵味和人性的光辉。请结合文中相关人物简要分析。
答:
8.如果将小说结尾“这些学生还是受惊不小”改写成“这些学生却是临危不乱”,并修改后文内容,原文和改文文学效果哪一个更好?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
练习51 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
1.答案:①举世闻名 ②别具风味 ③小中见大(答案不唯一,符合语境即可)
解析:第①空是说“北京颐和园”世界闻名,此处可以填“举世闻名”。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第②空是说“江南私家园林”别有一番风采,可以填“别具风味”。别具风味:比喻事物另外具有的特殊色彩或趣味。第③空是说“可以从小空间望到大空间,望到一个新的境界,获得丰富的美的享受”,可以填“小中见大”。小中见大:从小处可以看出大的问题或道理。
2.答案:假山虽然不是真山,却将真山的意味凝聚其中,甚至超过真山的美。
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语序不当,“不是真山”和“却超过了真山的美”的主语都是“假山”,“假山”要放在“虽然”之前;二、不合逻辑,“它将真山的意味凝聚其中”和“超过了真山的美”不存在因果关系,二者应是递进关系。
3.C A项“白雪”“冰心”可对应冬奥会主题,但是“玉骨”不适合形容运动员,且也没有紧扣运动元素。B项“万国心”“五环旗”是写奥运会的,但不是写冬奥会;“绿荫”不适合冬奥会环境。C项既具有冬奥元素“雪海”“冰山”,又具有运动元素“犁开”“滑出”,富有动感和美感。D项此联是写奥运会的,“大筑鸟巢”“高擎圣火”侧重写奥运比赛场馆建设和圣火传递,不适合挂在冬奥村运动员楼。
4.答案:示例一:(1)友谊花开冬奥梦;和平春暖地球村。运用比喻手法。①上联将“友谊”比喻为花,形象地表现出友谊之美。②下联把“和平”比喻为春天,形象地表现出和平给世人带来温馨和美好。③把“地球”比喻为村落,形象地表现出全世界团结一致、和谐相处的融洽之美。
示例二:(2)跃入江山千里画;拓开冰雪九重天。①比喻手法,“江山千里画”将奥运赛场比作巨幅面卷,形象地描绘出壮阔美丽的运动场景。②夸张手法,“千里”“九重”表现了运动员运动场景的广阔和壮观,表达了对运动员拼搏精神的赞美之情。
解析:(1)“友谊花开冬奥梦;和平春暖地球村”中,上联写“友谊花”,将友谊比喻为花朵,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友谊如鲜花一般娇艳,让人陶醉,从而表现出各国之间友谊的美好;下联“和平春”,将和平比喻为春天,形象地表现出世界和平带给世人春天般的温暖和温馨,下联“地球村”将地球比喻为村落,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全世界各国之间团结在一起,相处和谐又紧密,有一种融洽之美。(2)“跃入江山千里画;拓开冰雪九重天”中,“江山千里画”使用比喻修辞,将冬奥会赛场比作画卷,既突出赛场的壮阔,又表现出运动场景带给人美好的感受,让人如赏画一般;“千里”“九重”使用夸张修辞,“千里”写出运动赛场的广阔,而“九重”和前边“拓开”相接,写出了运动员比赛时昂扬的斗志、拼搏的激情,表达了对运动员的赞美之情。
5.答案:示例一:人生圆梦趁春风。
示例二:青春夺冠报中华。
示例三:家国筑梦谱新篇。
示例四:鲲鹏振翼上青天。
解析:写对联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上下句字数要相等,书写内容要相关;其次,上下句相同位置的词,词性要一致;再次,上下句相同位置句子结构也要一致;最后,上下句平仄关系要相协。如“冰雪争锋凭实力;人生圆梦趁春风”,“冰雪”“人生”都是名词;“争锋”“圆梦”都是动词;“凭实力”“趁春风”都是介宾短语,对仗工整,语意和谐,不失为佳对。
6.B B项“也有杀敌斗争的经验”错,原文写赵果“每次的抗日游行,他都是组织者之一呢。在学校读书时,就参加了大学的进步青年诗社,油印小报宣传抗日的思想,还被警察抓去过”。说明赵果有斗争经验,并没有杀敌的经验。
7.答案:①兵趣:赵大刀打趣赵果,说他太瘦弱扛不动枪,不是当兵的料;②兵味:赵大刀是这十几个人的精神领袖,率先冲过敌人的封锁线,接应保护其他人;③人性的光辉:赵大刀经常梦见阵亡的战友,每次都会流下眼泪,从梦里哭到梦外,决心带兄弟们归队,再刚强的战士也有柔软的内心,体现了他人性中的善良。
解析:小说主要人物是赵大刀,其身份是十三连的连长,其身上肩负着带阵亡的兄弟找到红军主力和带领十几个学生去延安的重任。因而,评论中“石钟山作品中的人物充满了兵趣、兵味和人性的光辉”中的“人物”指赵大刀。作答时,需从文中找到描写赵大刀的文字,分别对应兵趣、兵味、人性的光辉进行分析。
8.答案:原文的文学效果更好。①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受惊不小”更符合只想象过革命的青年学生的形象特征,而“临危不乱”夸大了青年学生面对单调而又惊险的革命的心理状态,原文更符合人物的形象特征。②从情节安排上看,赵大刀带领学生去延安,青年学生并没有经历过革命的艰辛和苦难,甚至是流血和牺牲,青年参加革命时一一经历,原文更符合情节的发展。③从主题上看,“受惊不小”的青年学生通过经历革命会逐渐成长,主题会更加深刻;如果一开始就临危不乱,无法展现青年学生投身革命不断成长的主题。
解析:小说中青年学生奔向延安,怀着对革命的浪漫想象,但真实的革命是充满艰辛和苦难、流血与牺牲的。原文“受惊不小”更符合人物形象,也符合小说的情节安排,同时青年学生经历了革命路上的磨砺逐渐成长,这样会使主题更加深刻。练习52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以翩跹舞姿勾勒如诗如幻的山河图景、以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营造千年梦境的《只此青绿》在央视虎年春晚的舞台上激活了观众的传统文化基因。
“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青绿”是纯写意的,画中青峰叠嶂,绿水隐现;舞者发髻高耸,眉眼锋利;利落甩袖,隐入画中。 ① 的宋画之美、独一无二的中国古典之美在舞台上众仕女的步态中,走入了观众的心灵。“青绿”的端庄、沉静和冷冽,在春晚的舞台上得到了 ② 的展现。
“余音绕梁传古韵,咫尺千里舞江山。”在春晚古朴大气的舞台背景映衬下,《只此青绿》与900年前的《千里江山图》跨越古今对话,将中华传统之美 ③ 。青山绿水,从古老的画卷里流淌出来,随如云般的水袖舞动。舞者身姿婀娜又兼具力量,静而不郁,动而不惊,体现刚柔并济、动静互补、有无相生的中国艺术辩证法,蕴含 ④ 的大国气象。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
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当务之急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脉搏,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4.请将文中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材料一 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 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译文: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 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1.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练习52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
1.答案:①登峰造极 ②淋漓尽致 ③娓娓道来 ④生生不息(答案不唯一,符合语境即可)
解析:第①处是对宋画、中国古典绘画艺术的评价,可以填“登峰造极”。登峰造极:比喻达到极高的水平。多指学问、技艺等已达到最高的境界。第②处语境强调“青绿”特点的表达、展现,可以填“淋漓尽致”。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表达充分。第③处强调舞蹈生动地演绎画卷,可以填“娓娓道来”。娓娓道来: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第④处联系前文语境“有无相生”,可以填“生生不息”。生生不息:指变化和新生事物的发生没有终止。
2.答案:在央视虎年春晚的舞台上,《只此青绿》以翩跹舞姿勾勒如诗如幻的山河图景,以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营造千年梦境,激活了观众的传统文化基因。(或:观众的传统文化基因被激活了。)
解析:长句变短句最常用的手法是将修饰成分如定语、状语等独立出来,让它们各成一个分句,相应的主干也独立成句。分析画线句,“以翩跹舞姿勾勒如诗如幻的山河图景”“以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营造千年梦境”句子结构相同,都做《只此青绿》的定语,可独立成句。“在央视虎年春晚的舞台上”是句子的状语,应独立成句,且可处在几个短句之前。句子的主干句:《只此青绿》激活了观众的传统文化基因。故变换后的句子:在央视虎年春晚的舞台上,《只此青绿》以翩跹舞姿勾勒如诗如幻的山河图景,以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营造千年梦境,激活了观众的传统文化基因。
3.答案:句子运用拟人手法,将中国古典美形象化为人,走入观众的心灵,使之更加生动、形象、具体,突出了舞姿的活灵活现、技艺的高超。
解析: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首先,看句子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就本题而言,“宋画之美、中国古典之美”“走入了观众的心灵”是运用了拟人修辞;其次,根据拟人修辞的表达作用,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该句的表达效果即可。
4.答案: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撰述,这些撰述,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对于自身传统中的这些理论,我们却无暇回顾,师洋师古应当成为两扇窗户,一扇是回顾,一扇是前瞻,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只有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5.答案: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
解析:语义重复,“当务之急”和“首要”重复,将“当务之急”改成“任务”或“权宜之计”;搭配不当,“激活”应搭配“心跳”。
6.CEG 主观型文言断句。解答此题,可结合语意和固定结构进行断句。从语意上看,“韩非书云”的意思是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其后应跟说的内容,结合材料一《韩非子·难一》中的“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可知,“夫子善之”是韩非书里记载的内容,应作“云”的宾语,“韩非书云夫子善之”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材料一中韩非先引用孔子的观点,然后加以批驳,这就是“引以张本”,“然后难之”,故“引以张本”后应断开。从固定结构上看,“岂……哉”为反问句式,其前应断开。
7.B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B项“与……中的‘劝’词义不相同”错误,“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是“鼓励、劝勉”的意思,和文中的“劝”词义相同。
8.C 理解文意。C项“世人”“常通过引经据典……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可知,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争取民众信任的是“好事而穿凿者”,而非“世人”,选项扩大范围。
9.答案:(1)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骄侮”(高傲轻慢)、“唯”(只有)、“是以”(因此,所以)]
(2)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一隅”(一小部分,一个方面)、“审”(仔细考察)、“信”(真实)]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突围后,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者中功劳第一的。张孟谈说:“晋阳城突围的事,高赫没有大功劳,现在却在受赏者中功劳排第一,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城被围一事上,我的国家形势危急,社稷危亡啊。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善于奖赏啊,赵襄子!奖赏一个人后天下做臣子的都不敢失礼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善于赏罚的,(使)百官不敢超越自己的职权,群臣不敢失掉君臣的礼节。主上设置了有关法令,而臣子没有奸诈的想法。像这样,就可以叫作善于赏罚了。赵襄子有君臣相亲的恩泽,执行着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法令,如果还有高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赵襄子失去了处罚的原则。做臣子的,参议政事并且有功劳的就奖赏。现在高赫仅仅因为不高傲轻慢,赵襄子就奖赏他,这就奖赏错了。所以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
材料二 陈郡有个叫武臣的,对孔鲋说:“韩非确立法度,他和孔子不同的言论太多了。我常常探究他们言论的内涵并比较他们所做的事,发现它们历久不变、长久流传,在遏制奸邪、劝勉行善方面,韩非未必是错误的,孔子未必是全部合适的。像韩非那样的人,也是当代的圣人了。”孔鲋说:“如今世人说到高的一定要说达到了天的顶点,说低的必然要说深渊。那些喜欢多事而且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定会引述经书中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援引圣人的话来显示自己贤明,他们想以此取得愚昧民众的信任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就像诸子的书,里边的道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臣说:“好。”孔鲋说:“从前赵、韩一起吞并知氏,赵襄子进行奖赏,首先奖赏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然后才奖赏有功劳的臣子。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己的观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怎么会有不同呢?然而实际上是欺诈之言。用什么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呢?我的祖先孔子在春秋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去世,到哀公二十七年荀瑶和韩、赵、魏三家讨伐郑国,遇到陈恒(率齐国军队救郑)而返,那时孔子去世已经十一年了,而晋国四卿都还在世。再往后到鲁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件事情前后相隔很远,而韩非(在书里)公然将两件事情合为一件来说,竟然没有惭愧之意。由此可见世上有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韩非的罪过。所以我因此对韩非这样的小道沉默不言,对诸子的学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了。但是你立起很短的表来计量天的高度,竖起寸长的手指来测量深渊,在大道上蒙昧而不能醒悟,相信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这当然不是我所希望的。”
10.A 鉴赏诗歌思想内容。A项“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11.答案: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解析:思想内容鉴赏。这是林希逸对友人关于治学论述的答复。首联主要写诗人对治学方法的态度和认识。首句中,“逐字笺”是研读经典的方法,“学转难”道出了诗人认为用“逐字笺”这种学习方法难以领悟经典真谛的观点。次句写生活中的治学现象,即那些未掌握经典真谛的人,张口闭口都是曾参颜回,做学问流于表面。这两句看似平铺叙事,实则流露出诗人的嘲讽之情。颔联说的是“皮毛”之下的精要思想并不存在于人们口耳流传的话语中。颈联以“参禅”“修仙”为例,以类比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治学观点。诗人认为,求学需要“自参”“亲炼”,亲身治学方可获得学问真谛。尾联引用魏了翁的名言进一步强调自己的观点,桃李在卖花担上活力不再,只有亲自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它们的活泼精神,即研读经典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