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版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二部分组合练习周周清第五周打包4套(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考版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二部分组合练习周周清第五周打包4套(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6 11:02:08

文档简介

练习57 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含名篇名句默写)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遂川于公元199年建县,至今有1800多年历史。建县以来,遂川没有发生过 ① 的历史事件,也少有让人 ② 的文臣武将、文人墨客,但它有 ③ 的狗牯脑茶。
遂川土地肥沃,植被丰茂,全境长年云雾缭绕,是适合茶生长的天然故乡。特殊地质长出来的狗牯脑茶,茶芽叶嫩,富含氨基酸、咖啡碱、天然芳香质等元素,其香醇 ④ ,甘甜经久不去,是绿茶中的上品。
因为有了狗牯脑茶,遂川人也就有了与茶有关的文化与习俗。遂川人见面问安不是问吃了没,而是问喝茶了没。上山砍柴、下田干活,必用竹筒带茶水闲暇时喝……遂川的大小圩镇茶馆林立,人们谈买卖、农事筹划、相亲约见面都在茶馆。一座座茶馆里,茶气芬芳,茶水蒸腾。岁月如流,只有这茶,一直在茶杯里翻滚、沉思,仿佛是时间的主人。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                                    
                                    
                                    
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山中无闲草,认识的都是宝。”它就是大山里的宝贝,外形酷似车前草的见血清。虽说外形相似, ① ,车前草是车前科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而见血清却是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见血清的茎肥胖又粗大,呈圆柱状,叶片青翠碧绿, ② ,它非常适合做盆栽,好养又好看。在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见血清,见血清,见血血怕,一见就清。”植物如其名,见血清自然是止血的良药,它全草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对胃热吐血、手术出血、疙瘩肿毒、跌打损伤等皆有疗效。老中医常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见血清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止痛,也不治风, ③ ,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中药材。
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                                    
                                    
5.请概括以上文段的主要信息,要求语句通顺,不超过55个字。
答:                                    
                                    
                                    
二、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醉翁亭记》中作者直接点明醉翁亭所在具体位置的两句是“       ,       ”。
(2)《赤壁赋》中,“客”用曹操和自己进行了直接对比:曹操当时是“       ”,而自己只是“驾一叶之扁舟”;曹操当时“       ”,而自己只能“举匏樽以相属”。
(3)古代有星宿分野之说,如王勃《滕王阁序》中有“星分翼轸”句,李白的《蜀道难》中的“        ,        ”两句也用了这种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高险。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游侠作为一种潜在的欲望或情怀,在好多人心里面都蕴藏着,只不过表现形态不一样而已。中国人的理想境界是“少年游侠、中年游宦、晚年游仙”。少年时代的独立不羁、纵横四海是很多人所盼望的。浪迹天涯的侠客,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或者说是对于平庸的世俗的日常生活的批判。在这个意义上,“侠”跟打斗本领没有直接关系,也不见得非“快意恩仇”不可。这更像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愿望与情怀。
游侠想象和武侠小说不太一样。虽然都讲侠,但前者不见得非有武功不可,它强调的是精神气质,而不是打斗本领。司马迁心目中的游侠,主要是讲义气,救人于危难之中;至于强调打斗本领,那是从唐传奇才开始的。唐传奇开始渲染侠客如何武功高强,杀人于千里之外。日后各种各样的游侠文学及艺术,开始强调技击本领而不是精神境界。这是当初的游侠诗文与后世的武侠小说不太一样的地方,后者更追求情节曲折,更强调快意恩仇,更突出技击的本领。
游侠的“游”,本身就是流动的意思。所谓“不轨于法”既包含了对于各种规定性的背叛,也是追求在不同阶层、文化、种族间的自由流动。不满现有的固定位置,自觉处于边缘状态,“游民”与“游侠”都不太受法律制度的约束,但二者之间还是有一些差异。比如,相对于游民,游侠更带有反叛性,也更多地寄托了文人的想象与情怀。千百年来,游侠理想及游侠形象被高度文学化了,变成一个象征性符号,代表了文人对于日常生活的超越,故其审美价值远高于游民。
在“武”与“侠”之间,我更看重后者。所谓“以武行侠”,“武”只是辅助性手段,“侠”才是根本目的——那是一种高贵的精神气质,很可能可望而不可及。只不过在后来的小说及电影中,“武”越来越得到重视。武侠小说或功夫电影特别强调打斗本领,也就是说,更看重行侠的效果而不是心情。单有除霸安良的意愿还不够,还得能在打斗中取胜。这不仅是道德问题,还牵涉观赏效果。仗剑行侠的“武”和欢娱笙歌的“舞”,本不是一回事;但落实在关于侠客的文学艺术中,却有相通处。不管是武侠小说还是功夫电影,侠客不仅要武功高,能杀死坏人及仇人,还要打得好看。在某种意义上,侠客的“武功”带有表演成分。武侠小说家的一大本领,就是驰骋想象,把一场你死我活的正邪对决,写得非常好看。我们都知道,真正的高手对决,往往是一击致命的。而“一击致命”缺乏观赏性,不可能构成精彩的武侠小说或功夫电影。
在这个意义上,“武”和“舞”是有相通性的。在功夫电影里,编排打斗过程和舞蹈场面,是一回事。那些打斗已经脱离了实战需要,变成了一种表演。好人坏人都很能打,都有很好的舞蹈修养,动静得宜,挥洒自如,不能轻易倒下。如果大恶人经不起打,一刀就毙了命,那就不是武侠小说了。打斗场面的舞蹈化,是武侠小说及功夫电影的基本假设,读者及观众不能从实战角度来苛求。
武侠小说同样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兴趣、欲望、追求和精神世界。甚至可以这么说,民间社会及底层大众的生活趣味及精神世界,在武侠小说里得到了很好的呈现。在这个意义上,要想真正理解中国人,单读儒释道不够,还得明白中国人如何阅读、欣赏乃至痴迷武侠小说。
同样是精彩的武侠小说,有两种不同类型:直指心境的,比如,古龙;摆弄学问的,比如,金庸。其实二者都有好处,不可偏废。金庸小说里有很多“学问”,比如,佛道、历史、地理、琴棋、书画、茶酒、武功、中医等,可视为“普及中国文化读本”。读金庸的小说,在理解血雨腥风、欣赏神奇江湖的同时,最好还能对其作品中隐含的学问与情怀有所了解与领悟。
(节选自陈平原《作为一种精神气质的“游侠”》,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的理想境界是“少年游侠、中年游宦、晚年游仙”,少年时代独立不羁、纵横四海,是很多人所盼望的人生状态。
B.作为一种潜在的欲望或情怀,游侠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或者说是对平庸的世俗的日常生活的批判。
C.武侠小说和功夫电影里的打斗是具有观赏价值的舞蹈化表演,已经脱离了实战的需要,读者及观众不能苛求其实战效果。
D.武侠小说很好地呈现了民间社会及底层大众的生活趣味及精神世界,使其成了除儒释道之外理解中国人的另一个途径。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多处使用“不太一样”“在这个意义上”“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表述,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
B.文章认为在“武”与“侠”之间,相较于作为辅助手段的“武”,“侠”作为一种精神气质更应该被看重。
C.文章详细讨论了史学语境中的侠客、文学语境中的侠客和影视语境中的侠客,结构上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D.文章举古龙和金庸的例子,意在证明直指心境的和有学问的都可以是精彩的武侠小说,欣赏时不可偏废。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游侠列传》认为游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强调的是游侠轻身重诺的精神气质。
B.李白《侠客行》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赵国侠客寄托了作者的想象与情怀,具有比游民更高的审美价值。
C.《韩非子》所说的“侠以武犯禁”和作者提到的“不轨于法”一样,是对“侠”反叛规定、追求自由的精神的肯定。
D.金庸在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以曹植《洛神赋》中的“凌波微步”一句来命名轻功,是他的小说富有学问的体现。
练习57 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含名篇名句默写)
1.答案:①彪炳千秋 ②耳熟能详 ③闻名遐迩 ④沁人心脾(答案不唯一,符合语境即可)
解析:第①处语境的意思是遂川没有发生过在历史上著名的广为流传的“历史事件”,故应填写“彪炳千秋”。彪炳千秋:形容伟大的业绩传千秋万代。第②处语境强调的是那些文臣武将、文人墨客等出名,而不是被敬佩,所以可填写“耳熟能详”。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第③处语境只是在说狗牯脑茶出名,与是否与实际相符无关,故“闻名遐迩”较为合适。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远近皆知。第④处前文的“香醇”语意指(气味、滋味)香而纯正,所填的内容应是香味怡人之类的意思,可填“沁人心脾”。沁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现也用来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
2.答案:人们谈买卖在茶馆,农事筹划在茶馆,相亲约见面也在茶馆。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把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并列成分“谈买卖、农事筹划、相亲约见面”进行分解;其次,把分解的并列成分各自与画线句的“人们”“在茶馆”各成为一个句子。
3.答案: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沉思”一词赋予茶以人的情态,表现了茶的状态能够引发人的思考的特点;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茶比作时间的主人,表现了饮茶传统之悠久。
解析:“沉思”认真、深入地思考。本来用于人,形容人的思考状态,此处形容茶翻滚、思考的状态,以人拟茶,用人的情态描写茶,从而引发人的思考。“仿佛是时间的主人”,本体是“茶”,喻体是“时间的主人”,比喻词是“仿佛”,这是一个明喻句,把茶比作时间的主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饮茶传统之悠久。
4.答案:①然而两种野草不是同一科的植物 ②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③但是它能通
解析:第①处是把见血清与车前草进行比较,上句说它们“虽说外形相似”,此处应表转折,说它们实质不同;由后文“车前草是车前科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而见血清却是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可知,它们不是同一科的植物。据此可填“然而两种野草不是同一科的植物”。第②处“见血清的茎肥胖又粗大,呈圆柱状,叶片青翠碧绿”是说见血清的外形美丽,后文说“它非常适合做盆栽,好养又好看”,故此处应是解释它适合做盆栽的原因,据此可填“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第③处是说见血清作为中药材的特殊功效,由“通则不痛”可知,见血清具有“通”的功效,而上文说“它不止痛,也不治风”,故此处有转折的意思,可填“但是它能通”。
5.答案:见血清是一种酷似车前草的草本植物,既可做盆栽,又具有清热解毒和凉血止血的治疗功效。
解析:此段文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将见血清与车前草进行比较,说它们“外形酷似”,但不同科;第二层,“见血清的茎肥胖又粗大……它非常适合做盆栽,好养又好看”说见血清的观赏价值,说它可做盆栽;第三层,“在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中药材”是说见血清的医用价值,“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据此表述即可,注意语句通顺,不超过规定的字数。
6.答案:(1)峰回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舳舻千里 酾酒临江
(3)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7.D D项“武侠小说很好地呈现了民间社会及底层大众的生活趣味及精神世界,使其成了……另一个途径”错误,由文本可知,“明白中国人如何阅读、欣赏乃至痴迷武侠小说”才是除儒释道之外理解中国人的另一个途径。
8.C C项“详细讨论”错误,文章只有“司马迁心目中的游侠,主要是讲义气,救人于危难之中”一句话论述“史学语境中的侠客”,并未进行详细讨论;“结构上层层递进”错误,“史学语境中的侠客、文学语境中的侠客和影视语境中的侠客”三者关系是并列的。
9.C C项“是对‘侠’反叛规定、追求自由的精神的肯定”错误,由“‘不轨于法’既包含了对于各种规定性的背叛,也是追求在不同阶层、文化、种族间的自由流动”可知,原文只是在解释“不轨于法”,并非说“武禁”和“不轨于法”是对“侠”反叛规定、追求自由的精神的肯定。更不能说“侠以武犯禁”“是对‘侠’反叛规定、追求自由的精神的肯定”。练习58 语言文字运用+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那次云南之行,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看到了腾冲皮影戏。
那天晚上,到一家古色古香具有民族特色的饭店用餐,饭吃到一半,服务员来通知,皮影戏开始了。我放下饭碗,下了楼。《龟与鹤》正在上演,水塘边,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另有一只乌龟,爬上了水塘的土墩,舒四肢,伸头颈,享受着宁静,享受着美景。仙鹤发现了乌龟,飞过去停在乌龟背上,用长长的喙去啄乌龟的头,乌龟飞快地把头缩进壳里,四肢也缩了进去,任仙鹤如何啄,如何气恼,如何焦急,乌龟就是岿然不动,让仙鹤 ① ,以至于本应是胜利者的仙鹤,反而着急地叫了又叫……
见我对皮影戏有兴趣,服务员就介绍说,皮影戏是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悠久的历史。皮影是用驴皮或牛皮刻成人物、动物,用细绳拴着,再连接着小竹竿。艺人在幕后操纵着小竹竿,皮影则甩手投足,舞枪弄棍,骑马冲杀,无所不能,往往令观众 ② 。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 ① 。可是最近,樊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那么,使用耳机 ② ?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限制在6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事实上, ③ ,还可能逐渐升级。
对耳朵来说,过大的声音就是噪音,噪音会对耳道产生压力,压力又会撞击鼓膜听骨链传到内耳,震荡前庭淋巴液,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下来,会出现晕车一样的头晕症状。声音过大还会损坏耳蜗中的听觉毛细胞,导致耳鸣。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形成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3.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张洁①访谈录
荒林②
荒林:从一种社会理想的追求到个体的追求,变化是非常大的。你开始时是比较有社会责任感的写作,比方写处女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的时候,你还是比较重视社会问题的。
张洁:中国知识分子通常会有这种情结。
荒林:你写的时候很关注社会的状况吗?
张洁:也不是,就是因为一种感动,或是说动心。
荒林:是一件真实的事情?
张洁:不太真实。对小说来说,没有一个具体、真实的故事,不过是某个契机给你一种创作的启发、冲动,然后你尽力挖掘。
荒林:当时你的写作冲动就是因为感动吗?
张洁:古今中外的作家就这么两类,一类是先有感动、动心,然后去挖掘:比如,为什么会引起我的创作冲动等等;另一类是先有理念,然后去寻找故事、细节。
荒林:你觉得你属于哪一类?
张洁:我想可能是第一类吧。我不会先有理念,然后找一个故事、细节往里填充。
……我希望有更多的时间问一个为什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有时候会想上好几天,想不通是怎么回事,然后豁然开朗。
荒林:豁然开朗就开始写作是吗?
张洁:我写作从来没有提纲,但脑子里每时每刻都在想我的小说。连《无字》我都没写过写作提纲,只想第一部写什么,第二部写什么,哪一章写什么,然后坐下来写。写作提纲对我没什么用,根本不会照着它去写。经常是最早的设想和后来的写作根本不是一回事,最早的创意和写成的小说相差十万八千里。因为不断地否定自己,所以最后写成的故事和最初的设想完全不一样。
荒林:我觉得《无字》特别具有思辨理性,女主人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到底是谁?”,她一直在分析身边的人和世界,始终在分析之中。
张洁:就像一个个庭审,将人物反复拿来审问,其实也包括在拷问自己,因为你很多事情闹不懂。某些地方有人说我重复,其实我是有意如此,就像交响乐,主旋律会在每个乐章中不断出现。《无字》中的很多段落都是我有意的、不断的重复,但人们没看出来,我是白费心机了。
荒林:当把写作本身当作思索过程的时候,和讲故事是有些区别的。
张洁:思索是一个过程,不是唯一的,但是相当重要的过程,我不喜欢说唯一,决定每一件事物的因素都十分复杂,我们所说的只能是其中之一,我特别喜欢“之一”这两个字。
荒林:你会不会觉得正因为是“之一”,思索就成了一个永远的开放的过程,你的人物也永远在过程之中?
张洁:如同有人说我成功,我也不喜欢这个词,因为“成功”这个词是完成时态,创作、人生都没有完成时,除非你死了。但那只能叫停止,并不等于完成。
荒林:由于是思索型的写作,人物和事情都在过程之中,因此能发现你的写作,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之间,思考的过程和痕迹清晰可见。从写作的结构来说,是你的思考变了。
张洁:《无字》以后,我的写作技巧的确有了提高,包括我的语病都得到很大的纠正。我不是学文学出身,看书为了快也不那么认真仔细地学习,所以语病相当严重,尤其是第一稿《沉重的翅膀》,简直一塌糊涂。但是通过《无字》12年的训练,每天都在那里磨,现在再写小说,不像过去那么困难了。
荒林:最初由于感动而写作,想到的是社会责任感;现在你写作,关心的是写作的过程、人物的成长。你对于写作技巧越来越有唯美的追求。像你刚才谈到《无字》的音乐性,就穿透了故事本身。
张洁:一个好艺术家,终其一生追求的是感觉和表述的零距离,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永远不可能达到感觉和表述的零距离,但是哪怕接近一点,也算进步。你每天都在努力。每天希望接近它一点。如果你觉得今天比昨天修改得更好一点,更接近你的感觉,那就是一个进步。所以我说自己每天都在成长。
(选自《文艺争鸣〈存在与性别,写作与超越——张洁访谈录〉》,有删改)
[注] ①张洁(1937—2022),中国当代女性作家,中国作协理事,两次获茅盾文学奖。②荒林,原名刘群伟,时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创作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话题,张洁表示这源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情结,但自己的创作不是基于对社会状况的关注,而是来自社会问题引发的创作冲动。
B.被问到小说创作的发端时,张洁认为作家的创作类型决定了作品的建构方式,而自己创作的关键在于产生创作冲动和启发后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求。
C.关于小说创作的方式,张洁更强调勤于思索,认为写作提纲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因为作家不会照着提纲去写,最初的设想和完成的作品往往相差甚远。
D.关于作品《无字》的相关讨论,张洁表示该作品不仅是她进行创作实践的平台,也是她提升创作技巧的阶梯,但仍然没有实现感觉和表述的零距离。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荒林作为提问者,关心文学创作与现实的关系,期望可以复原作家的创作过程,探寻创作方式,从而分析文学的规律和作家的发展变化。
B.荒林作为对谈的一方,对张洁的作品非常熟悉,在交流过程中随时进行总结和点评,从而营造了对谈氛围,引导对话逐步深入地展开。
C.从张洁的创作发展来看,从最初因感动而写作到后来的追求唯美,反映出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作家自我完善、自我成就的成长过程。
D.张洁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家,更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能冷静对待自己的成就,对自己写作上的重复、语病等不足也有清醒的认识。
8.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荒林评价张洁“把写作本身当作思索的过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                                    
                                    
                                    
                                   
练习58 语言文字运用+实用类文本阅读
1.答案:①奈何不得(或束手无策、一筹莫展、无计可施) ②如醉如痴(或叹为观止、啧啧称赞)
解析:正确使用成语。第①空,由前文“任仙鹤如何啄,如何气恼,如何焦急,乌龟就是岿然不动”和后文“以至于本应是胜利者的仙鹤,反而着急地叫了又叫……”可以推断,此时的仙鹤对乌龟丝毫没有办法,由“丝毫没有办法”这个意思进而联想到相关成语,如“奈何不得”“束手无策”“一筹莫展”“无计可施”等。第②空,根据前文“艺人在幕后操纵着小竹竿,皮影则甩手投足,舞枪弄棍,骑马冲杀,无所不能”,可见皮影戏非常精彩,由此可知“往往令观众……”一句应是表达观众被皮影戏吸引或观众陶醉其中、赞美皮影戏等意思,可联想到表达“陶醉”“赞美”之意的成语,如“如醉如痴”“叹为观止”“啧啧称赞”等。
2.答案:①画面表现力不同。原句在“舞”“踱”“鸣”“顾盼”“寻觅”五个动词后加助词“着”,可以描绘出仙鹤正在舞动、踱步、鸣叫、顾盼、寻觅的状态,比改写句的“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更有画面感,能带给读者更多的沉浸感受。②音韵节奏不同。原句“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中“着”的使用,使音韵更和谐,且五个动词,先用单音节词,后用双音节词,具有语言节奏上的细微变化,比改写句“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整齐的音节显得更加活泼。
解析: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首先比对原句与改写句,并将它们不同的地方画出来;然后重点分析这些不同点,看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就此题来说,第一处不同是动词后有无内容,原句在动词后有助词“着”,而助词“着”的用法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助词“着”的使用,既使音韵更加和谐,又可以描绘出仙鹤正在舞动、踱步、鸣叫、顾盼、寻觅的状态,比改写句的“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更有画面感,能带给读者更多的沉浸感受。第二处不同是动词的使用,原句并用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而改写句只用了双音节词。对比分析后可知,改写句只用双音节词,结构整齐,节奏一致,而原句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并用,节奏更加活泼。
3.B 辨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谁”是疑问代词。A项,“谁”表示问人。B项,“谁”是任指,表示任何人,用在“都”前面,表示所说的范围之内没有例外。C项,“谁”用在反问句里,表示没有一个人,这里的“谁知道”是“不料”的意思。D项,“谁”指中国人民志愿军。“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是任指,表示任何人,用在“也”前面,表示所说的范围之内没有例外,B项中的“谁”与其用法一致。
4.答案:①你只需要一副耳机 ②有什么限度 ③忍忍不仅不会过去
解析:补写句子。第①处,根据前文“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可知此处应填写让自己“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方法,由前面的“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和后面的“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入睡以来”可以推断此处应填“你只需要一副耳机”之类的内容。第②处,由后文“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和横线后的问号,可以推断此处应填“有什么限度”之类的内容。第③处,根据“但事实上”可知,此处语意与前文发生了转折,而前文说“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后文说“还可能逐渐升级”,可知此处应填“忍忍不仅不会过去”之类的内容。
5.答案: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造成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解析:辨析并修改病句
INCLUDEPICTURE "24语文高考Ⅱ卷1.tif" INCLUDEPICTURE "D:\\24试吧二轮老教材语文卷\\新建文件夹 (2)\\24语文高考Ⅱ卷1.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资源上传\\新建文件夹\\2024《试吧大考卷》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 语文【统考版】\\2024《试吧大考卷》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 语文【统考版】\\24语文高考Ⅱ卷1.tif" \* MERGEFORMATINET
6.C “认为写作提纲没有什么实际价值”错误。依据原文“写作提纲对我没什么用”可知,张洁只是陈述自己的创作方式,并不是否认“写作提纲”价值。
7.D “对自己写作上的重复、语病等不足也有清醒的认识”错误。由原文“某些地方有人说我重复,其实我是有意如此,就像交响乐,主旋律会在每个乐章中不断出现。《无字》中的很多段落都是我有意的、不断的重复,但人们没看出来,我是白费心机了”可知,张洁在作品中的“重复”是有意的,并不是“不足”。
8.答案:①从写作源头看:在创作冲动的基础上思考,直到豁然开朗;不列提纲,不断进行自我否定。②从写作内容看:创作追求思辨理性,借助小说人物的塑造来传达对社会现实和自身的审问。③从写作结果看:思索不会随着作品终结,而是一个永远开放的过程,也是自我反思的过程。
解析:从写作源头看:结合“张洁:我想可能是第一类吧。……然后豁然开朗”可知,在创作冲动的基础上思考,直到豁然开朗;结合“张洁:我写作从来没有提纲,……所以最后写成的故事和最初的设想完全不一样”可知,不列提纲,不断进行自我否定。从写作内容看:结合“荒林:我觉得《无字》特别具有思辨理性……始终在分析之中”可知,创作追求思辨理性,借助小说人物的塑造来传达对社会现实和自身的审问。从写作结果看:结合“张洁:一个好艺术家……所以我说自己每天都在成长”可知,思索不会随着作品终结,而是一个永远开放的过程,也是自我反思的过程。练习59 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艾伯托·艾柯说:要讲故事,首先要建造一个世界,这个世界要尽可能地用细节支撑起来。马伯庸的历史故事,是在事实和想象之间摆渡:细节的考据是真实的,主角们的离合悲喜是游离于历史之外的戏剧。他在史实的废墟上重建了普通人的英雄梦想。
《长安的荔枝》主角李善德,在敦煌写经卷名录中只是一闪而过一个基层官员的名字,他是被历史过滤的小人物。但是在这个故事里,他经历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诗背后盛唐上至庙堂下至江湖的惊涛骇浪,他以卑微身份质问万人之上的大人物:取之于民,用之于上,谈何不费之惠?在历史的情境中想象普通人的抗争,这确实切中当代读者的情感命门。
1.文中加点的词语,在用法上与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
A.摆渡B.戏剧
C.惊涛骇浪D.不费之惠
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特色及效果。
答: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随着阳气上升,各地天气开始转暖,渐有春雷萌动,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万物生机盎然。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时却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惊蛰时期总的来说是明显变暖,所以饮食应清温平淡, ① ,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等,增强体质以 ② 。
此外,这一时期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因此,民间素有 ③ 。
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答:                                    
                                    
5.根据文段内容,用一组对偶句,阐释惊蛰这一节气命名的原因。
答: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长出一地的好荞麦
曹多勇
这年里,德贵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已是腊月里。这期间,他先后种过一次黄豆,两次绿豆,两次麦子,庄稼还是颗粒无收。这情况,德贵还有岁数更大的犁都没经历过。儿子儿媳说这怪气候叫厄尔尼诺现象,德贵不听这道理,骂天,说这是要绝人啊!
大河湾土地分两种:一种在围堤坝里,淮河水一般淹不掉,是大河湾人赖以生存的保障;另一种地在堤坝外,无遮无拦地紧挨淮河,一年里能收季麦就不错了,秋季天都荒着——这地叫河滩地,也叫荒地。大河湾只德贵一人秋季天还耕种河滩地。
村人说德贵,那点河滩地还能结出金豆豆、银豆豆?
德贵家人也说德贵,年年秋季天见你河滩地种呀种呀种,可临了收几次?
德贵先是不愿搭理话,落后才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痛得夜夜睡不着觉呀!
河滩地位于村东两里地。德贵村东里出了庄,赶头牛,扛张犁,沿河堤一直往东去。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蹄迈得很迟缓,远处里还以为牛是站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一张犁,侧斜身显得更佝。犁呢是犁铧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纹,像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牛前边领,德贵后面跟,牛缰绳牵连他们俩,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至河滩地头,德贵说一声“吁——”,牛停下蹄,瞪一对大牛眼瞧德贵。德贵下堤坝往河滩地里走,牛也侧转身头低屁股撅,挺住蹄缓下堤坝追德贵。关键时才分出牛还是受人支配着。
德贵没有即刻套牛犁地,他知道牛跟自己还有犁都得歇息喘口气。犁榫眼松,趴德贵肩“吱呀、吱呀”一路不停歇地叫。德贵说犁,俺知道你榫眼咧着嘴,不湿润湿润水,你准散架。牛嘴也“吧嗒、吧嗒”扯黏水吐白沫。德贵说牛,俺知你嗓子眼冒着火,得去淮河里喝个饱。于是,德贵、牛和犁三个老货径直朝淮河走去。
牛饮水,人喝水,犁干脆丢河里。德贵喝几口水站起身,骂犁,你个老货还真能憋气呢;骂牛,你个吃草的家伙能站俺上游饮水?
淮河水这会儿还温温顺顺躺河床里,波浪一叠压一叠有条不紊地浪过来又浪过来。德贵、牛,还有那只淹没水里的犁构成一幅温馨的田园画。但德贵却在这宁静貌似温顺的淮河水里瞧看出洪水泛滥的迹象。这迹象是几缕混浊的泥丝,曲曲折折隐河边的水里摇曳流过。这几缕混浊的泥丝就是上游山水下来的前兆,就像暴风雨过来之前的一阵凉风。
牛饮饱水抬起头,润湿的嘴像涂抹油似的又黑又亮。德贵问牛,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牛两眼盯着水面瞧着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瞧。德贵又问犁,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德贵问犁没见犁,这才弯腰伸手捞出犁。犁全身吃透水,多余的水“滴答滴答”往河面滴。这清脆的水滴声像是回答德贵的问话。德贵说还是犁说得对,不能害怕涨水淹河滩地,俺们就不种河滩地。
不知怎么的,德贵感觉最通人性的是犁,而不是牛。
这天上午,德贵犁过河滩地;这天下午,德贵耙过河滩地;这天挨傍晚,德贵撒开黄豆种。一天时间,这块河滩地就暄暄腾腾像块饼被德贵精心制作好,摆放在淮河边上。
然而,还没等德贵的锄伸进去,淮河的水便涨出来,德贵赤脚跑进黄豆地,眼前那些没顶的禾苗还使劲地举着枝叶在河水里挣扎。德贵站立的地方原本还是一处干地,河水舔舔地漫过脚面,德贵往后退,骂河水,说俺是一棵会挪动的庄稼,你们想淹也淹不住。
就这么河水淹过种、种过淹,德贵从夏日里一口气赶进腊月天。
腊月里天寒地冻,德贵这回出村没牵牛,没扯犁,只扛一把大扫帚。河滩地经河水反复浸泡几个月,晃晃荡荡地如铺展一地的嫩豆腐。这样的地是下不去牛、伸不开犁。德贵扛的大扫帚是牛也是犁。德贵脱下鞋,“咔嚓”踩碎表层的薄冰走进去,冰泥一下没过小腿肚,德贵挨排排拍碎冰,而后才能撒上种。
这一次撒的是荞麦。腊月天,只能种荞麦。
德贵毕竟是上岁数的人,又加两腿淤进冰泥里,那些刺骨的寒气也就洪水般一浪一浪往心口窝那里涌。德贵仍不罢手,不急不躁,拍一截冰泥地,撒一截种子,而后再把荞麦种拍进泥水里。德贵知道停下手,这些拍碎的冰泥又会凝结起来。德贵还知道荞麦种在这样的冰泥里是长不出芽的,即使长出芽,也会被冻死。但德贵仍是一点一点地种。
这天,德贵回家烧两碗姜茶喝下肚,便躺床上睡起来。梦里的河滩地绿油油长满一地的好荞麦,长呀长呀一个劲地往上长。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一年里多次耕种都颗粒无收的事实开篇,为下文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
B.面对村人与家人的不理解,德贵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土地的那种深厚感情。
C.小说最后以德贵梦见地里长出了好荞麦结尾,这样的艺术处理既照应了题目,也增强了小说的温情意味与向上的力量。
D.德贵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处,德贵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老人的永不言败,都是他们坚韧执着性格的体现。
7.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赏析。
答:                                    
                                    
8.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答:                                    
                                    
练习59 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
1.D 摆渡:文中用来比喻在事实和想象之间建立联系。戏剧:文中比喻通过想象虚构的出人意料的故事。惊涛骇浪: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不费之惠:指白白得到的好处,也用来指不花代价而给别人好处。文中用前义。前三个词语在文中用比喻义,只有“不费之惠”没有用比喻义。故选D。
2.答案:用“废墟”比喻被遗漏、筛选、忽视后失去本来面目的历史,“史实的废墟”与“重建英雄梦想”形成反差(对比),既凸显马伯庸历史小说创作的特点,也是对其创造性和创作价值的肯定。
解析:文中画横线句子是“他在史实的废墟上重建了普通人的英雄梦想”。该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喻体是“废墟”,本体是“被遗漏、筛选、忽视后失去本来面目的历史”,把被遗漏、筛选、忽视后失去本来面目的历史比作废墟,凸显马伯庸历史小说创作的特点。此外,“史实的废墟”与“重建英雄梦想”之间形成对比,表明了对马伯庸历史小说的创造性和创作价值的肯定。
3.答案:只是一个在敦煌写经卷名录中一闪而过的基层官员名字。
解析:这句话的错误主要是多项定语“在敦煌写经卷名录中只是一闪而过一个基层官员”排列不当。多项定语一般可按以下次序排列:表领属性的或表时间、处所的短语,指称或数量短语“一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敦煌写经卷名录中一闪而过”,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基层官员”。
4.答案:①多食用新鲜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②抵御病菌的侵袭 ③惊蛰吃梨的风俗
解析:第①处由前面可知,此处是说惊蛰之后的饮食情况,结合“应清温平淡”“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等”可知,“春笋、菠菜、芹菜”都属蔬菜,“鸡蛋、牛奶”属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所以应是说多食用蔬菜以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第②处由前面可知,此处是说增强体质的目的;再结合惊蛰过后的特点“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可见应是抵御病菌侵袭。第③处由“因此”可知,此处是由前面得出的结论;结合前面惊蛰这一时期特点“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以及生梨的功效“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可知,此处应是说有“惊蛰吃梨的风俗”。
5.答案:示例一:气温回暖,复苏冬眠经寒物。春雷乍动,惊醒蛰伏越冬虫。示例二: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始鸣,蛰虫惊醒。
解析: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到文中找出惊蛰这一节气命名原因的内容,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随着阳气上升,各地天气开始转暖,渐有春雷萌动,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万物生机盎然”,由此可知,命名的原因与气温回暖、春雷萌动以及蛰虫惊醒复苏有关。然后使用对偶句进行概括。
6.A 分析鉴赏小说内容与艺术特色。“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错误,从文中“德贵却在这宁静貌似温顺的淮河水里瞧看出洪水泛滥的迹象”“德贵往后退,骂河水,说俺是一棵会挪动的庄稼,你们想淹也淹不住”“就这么河水淹过种、种过淹,德贵从夏日里一口气赶进腊月天”“德贵还知道荞麦种在这样的冰泥里是长不出芽的……一点一点地种”可知,德贵已经习惯了淮河的泛滥和自然天气对自己耕作河滩地的影响,他坚持种河滩地体现出他的执着,其中人与自然之间虽有矛盾,但并不激烈。且“埋下了伏笔”错误,伏笔是对将要出现、发生在作品中的人物或事件预做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通常较隐蔽。而本文第一段则是对过去德贵种河滩地的情况的概述,交代了故事的大体面貌,所以这不是“伏笔”。
7.答案:①写犁时运用比喻修辞,将犁的暗裂纹比作“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与犁的相似性,他们都经历了岁月的洗礼。②写牛时运用了拟人修辞,牛与人“懒懒散散的模样”巧妙地将牛与人的形象与精神状态合二为一。③从叙述逻辑上看,表面上是分述“人、牛、犁”,但是三者联系紧密:人因犁而佝,犁老而似人,牛因人而和。这三者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解析: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首先本题题目中已经强调了“人、牛、犁浑然一体”,题干问的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这就需要考生抓住这一关键结合具体文本进行分析。先从修辞的角度看,要明确写犁的时候使用了比喻,要抓住其中的喻体“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这一比喻实现了老人与犁的巧妙结合;再看写牛的时候,一“领”一“跟”,一“赶”一“牵”,牛与人都是“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人与牛合二为一,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再从画线句整体叙述逻辑来看,表面上分述“人、牛、犁”,实际上三者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根据以上分析分条作答即可,注意答题思路清晰,要点明确。
8.答案:①德贵喝水前与犁、牛对话,从中可以看出德贵对犁与牛十分熟悉,有着充分的了解,表现了他对犁、牛的疼惜;②德贵喝几口水后“骂”犁与牛,从中可以看出他与犁、牛的深厚情感,表现了他此时的轻松愉快;③德贵喝水之后“问”牛与犁究竟犁不犁地,表现了他对得到他人理解的渴望以及下定决心犁地种地之后的痛快。
解析:从特定内容分析人物心理。解答此题应找到小说中德贵与牛、犁的对话的内容,不同的对话内容展示出人物不同的心理。从第七段德贵与犁、牛“饮水”前的对话,可以看出他对牛与犁的了解,明白它们都需要喝水,表现了德贵对它们的疼惜;从第八段德贵喝水后“骂”犁与牛的话,可以看出他与牛、犁的深厚感情,从这样的嬉笑怒骂中可以看出德贵此时的轻松、愉快;从第十段德贵“问”牛与犁是否要犁地的对话,可以看出德贵希望有人肯定他的做法,最终他决定种河滩地,此时的他是痛快的。练习60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近年来,无人机的应用使民用如虎添翼。2021年7月,河南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灾区救援告急。无人机搭载的移动公网基站,实现了约50平方千米范围内约5小时的稳定连续移动信号覆盖,打通了应急通信保障的生命线,网友直呼“这就是中国速度!”在疫情期间,无人机为更多人所熟知,它为街道社区防疫提供空中防疫喊话服务,助力街道社区“零距离科学防疫”。影视制作行业使用无人机拍摄的成功案例 ① 。自2012年开始兴起的航拍纪录片如《航拍中国》等,更是让航拍无人机的应用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无人机尽管能被用来记录精彩时刻,成百上千架无人机编队本身就能呈现出动感立体的表演。2021年6月30日晚,1000架无人机在广州完成了一场 ② 的灯光秀:首先,是无人机组成的广州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其次,天空中出现紫荆花旗和莲花旗,象征1997年香港回归和1999年澳门回归;再次,是北京鸟巢与“五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和“七一勋章”图案;最后,是再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路的数字“100”图案,为党的百年华诞献上祝福。
如今,随着无人机在各行各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黑飞”无人机干扰航空秩序、窥探他人隐私等事件也频繁发生。规范无人机守法飞行,重拳打击“黑飞”无人机已 ③ 。如今,我国无人机技术弯道超车,已处于世界领跑水平,有望在全球竞争中继续引领风骚,获得持续发展。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                                    
                                    
2.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鲁达)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路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B.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这要是一场梦多好,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仍然独自躺在床上的报纸上。
C.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D.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2021诺贝尔化学奖花落“不对称有机催化”,这届化学奖很化学。微博网友对罕见的“真·化学奖”喜大普奔。
由于诺贝尔化学奖总是不颁给纯粹的化学,所以一直被调侃为“诺贝尔理综奖”。尽管诺贝尔本人就是化学家,但作为诺奖“嫡传”的化学奖偏爱跨界。这不奇怪。 ① ,近百年来不断与不同基础门类相结合,衍生出多门交叉学科。用化学奖来表彰非医学的生物学家,是最合理的变通办法。毕竟分子生物学是一百多年前 ② ,生物化学也是六十年前从化学界分出去的。正所谓: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最“委屈”的还不是化学家。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些年颁给了多少生理学家和医生?不也变成了大半个“生物学奖”了吗?在单个行业看来不太公平的配置,总体上的效果还是 ③ ,这也是诺贝尔奖的魅力所在。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                                    
                                    
5.这篇出自《科技日报》的报道,语言生动形象。请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喜大普奔:                                    
                                    
②嫡传:                                    
                                    
③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房玄龄明达吏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至于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
房玄龄、王珪掌内外官考,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奏其不平,上命侯君集推之。魏征谏曰:“玄龄、珪皆朝廷旧臣,素以忠直为陛下所委,所考既多,其间能无一二人不当?察其情,终非阿私。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此正欲激陛下之怒,非竭诚徇国也。”上乃释不问。
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乃上表谏,以为:“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愍乎?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他日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今无此三条,愿陛下许高丽自新,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臣旦夕入地,傥蒙录此哀鸣,死且不朽!”
玄龄之子遗爱尚上女高阳公主,上谓公主曰:“彼病笃如此,尚能忧我国家。”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七月癸卯,薨。
柳芳曰: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珪、征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卫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
B.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
C.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
D.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卒用玄龄之策”与“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卒”字含义不同。
B.“素以忠直为陛下所委”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含义相同。
C.“唯东征未已”与“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两句中的“已”字含义相同。
D.“彼病笃如此”与“则刘病日笃”(《陈情表》)两句中的“笃”字含义不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房玄龄每次与杜如晦商议朝政,皇上都让如晦做决断,而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策略,房、杜二人配合默契。
B.权万纪上奏说房玄龄、王珪考核朝廷内外官员不公正。唐太宗命人核查实情,后经魏征劝说,不再追问。
C.唐太宗东征高丽之时,群臣无人敢反对,而房玄龄认为自己作为深受皇帝厚恩的重臣,有责任进行劝阻。
D.太宗对房玄龄关爱有加,他们不仅结为儿女亲家,而且在他病情危重的时候,太宗亲临探视,悲伤不已。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正欲激陛下之怒,非竭诚徇国也。
译文:                                    
                                    
(2)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愍乎?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赠崔礼驸马
王建
凤凰楼阁连宫树,天子崔郎自爱贫。
金埒①减添栽药地,玉鞭平与卖书人。
家中弦管听常少,分外诗篇看即新。
一月一回陪内宴②,马蹄犹厌踏香尘。
[注] ①金埒:用钱币筑成的界坦,借指豪侈的骑射场。②内宴:指皇帝在宫中为臣下所设之宴会。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凤凰楼阁”写的是崔礼居所,华美楼阁与宫树相接,可知居处邻近皇宫。
B.第二句点明崔礼的尊贵身份,又直陈其自爱清贫的人格,领起后面的六句。
C.将骑射之所改成栽药的地方,把玉鞭赠给卖书人,写出崔礼为人慷慨大方。
D.蒙受天子恩宠,崔礼陪侍内宴,虽然一个月只有一回,但他仍然不太情愿。
11.金圣叹评价此诗时,认为颈联“‘弦管’加‘家中’,‘诗篇’加‘分外’,字字写绝驸马”,请结合诗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                                    
                                    
                                    
练习60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
1.答案:①比比皆是 ②精美绝伦 ③刻不容缓(答案不唯一,符合语境即可)
解析:第①空语境说的是影视制作行业使用无人机拍摄的成功案例很多,可以填“比比皆是”。比比皆是:意思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第②空语境强调的是灯光秀精致美妙,可以填“精美绝伦”。精美绝伦:指精致美妙得没有东西可以比得上。第③空语境说的是重拳打击“黑飞”无人机这件事不能再拖了,可以填“刻不容缓”。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
2.A 文中的冒号用于需要解说的话语之后,表示下文是解说。B项冒号用于提示性话语之后,表示提起下文。C项冒号用在“道”后面,引出“道”的具体内容。D项冒号用于总括性话语之前,总结上文。A项和文中的冒号都是用于需要解说的话语之后,表示下文是解说。
3.答案:不仅无人机能被用来记录精彩时刻,成百上千架无人机编队本身也能呈现出动感立体的表演。
解析:原句共有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使用不当,“尽管……就”使用错误,应改为“不仅……也”;二是语序不当,前后两个分句主语不同,修改后的“不仅”应放在“无人机”之前。
4.答案:①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②从化学界分出去的 ③比较公平的
解析:第①空,根据前文“这不奇怪”可知,“这”指代“诺贝尔化学奖总是不颁给纯粹的化学”的情况,根据语意,接下来应该解释其原因,下句的主语应为“化学”或者“诺贝尔化学奖”;根据后文“近百年来不断与不同基础门类相结合,衍生出多门交叉学科”判断,主语应是“化学”;根据后文“生物化学也是六十年前从化学界分出去的”可知,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故可填写“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之类的句子。第②空,根据后文“生物化学也是六十年前从化学界分出去的”可知,分子生物学应是从化学界分出去的,故可填写“从化学界分出去的”之类的句子。第③空,根据“在单个行业看来不太公平的配置,总体上的效果还是……”推断,下文所填的内容与“看来不太公平的配置”是相对的,即“是公平的”,故可填写“比较公平的”之类的句子。
5.答案:①喜大普奔:网友对诺贝尔化学奖颁给真正的化学而兴奋得奔走相告、共同庆祝。
②嫡传:正统传人,文中指获得作为化学家的诺贝尔设立的诺贝尔化学奖。
③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无论分子生物学,还是生物化学,其基础学科都是化学。
解析:“喜大普奔”,是一个网络用语,也作“普大喜奔”,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形式,表示一件让大家欢乐的事情,大家要分享出去,相互告知,共同庆祝。结合语境“2021诺贝尔化学奖花落‘不对称有机催化’,这届化学奖很化学”分析,应是说网友对诺贝尔化学奖颁给真正的化学而兴奋得奔走相告、共同庆祝。“嫡传”,嫡派相传。指某种学术、技艺等一代一代直接传授,含有正统的意思。结合语境“尽管诺贝尔本人就是化学家,但作为诺奖‘嫡传’的化学奖偏爱跨界”分析,应是指获得作为化学家的诺贝尔设立的诺贝尔化学奖。“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是老秦腔里的段子,意思是不管是大舅还是二舅都是舅舅。语境中“毕竟分子生物学是一百多年前从化学界分出去的,生物化学也是六十年前从化学界分出去的”,即无论分子生物学,还是生物化学,其基础学科都是化学。
6.B “若推得其事”一句,“推得”做谓语,“其事”做宾语,故应在“其事”后停顿,排除A、D两项。“曾无驳正”的主语应为万纪,不是“考堂”,故在“考堂”后断开,排除C项。
7.D 含义相同,指“(病势)沉重”。
8.A A项“房玄龄每次与杜如晦商议朝政”错误。文中说“上每与玄龄谋事”可知,原文说的是唐太宗每次和房玄龄商议政事,而不是房玄龄每次与杜如晦商议朝政。
9.答案:(1)这正是想要激起陛下的怒火,并不是竭尽忠诚奉献国家啊。
(2)现在驱使那些无罪的士兵,把他们的生命置于刀枪之下,让他们肝脑涂地,难道不值得怜悯吗?
解析:(1)“此……也”,判断句式,译为“这正是……啊”;“竭诚”,竭尽忠诚;“徇国”,奉献国家。(2)“委”,弃置;“锋刃”,刀枪;“独……乎”,反问句,难道……吗;“愍”,值得怜悯。
【参考译文】
房玄龄通晓政务,再辅以文才,早晚尽心尽力,唯恐有哪一件事处理不好;他施行法令宽和平正,如果听说别人有长处,就像自己拥有一样,不用求全责备的要求来选择人,不根据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人。与杜如晦一起举荐选拔士人,好像总是觉得没把事情做好。至于尚书台的制度程式,都是由二人拟定的。唐太宗每次和房玄龄商议政事,一定说:“不是杜如晦的话,就不能做出决定。”等到杜如晦到了,最终还是采纳房玄龄的策略。这就是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能够决断的缘故。二人非常投合,同心同德为国家奉献,所以唐代能称作贤相的,首推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虽然蒙受唐太宗宠信,但有时因为某事被谴责,总是一连数日到朝堂,磕头请罪,恐惧得好像无地自容。
房玄龄、王珪掌管朝廷内外官员的考核,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奏说他们不公正,唐太宗命令侯君集核查实情。魏征上谏说:“房玄龄、王珪都是朝中老臣,一直以忠诚正直被陛下委用,所考核的官员又很多,中间能没有一二个人考核失当?了解实情,他们终归不会徇私。假如查到失当之处,就都不可信,那么以后他们怎能重新担当重任呢?而且权万纪近来一直在考场兼职,竟然没有纠正错误;等到自己参加考核却没有取得好的成绩时,才陈奏意见。这正是想要激起陛下的怒火,并不是竭尽忠诚奉献国家啊。”唐太宗于是放下此事,不再过问。
房玄龄对他的儿子们说:“我蒙皇上隆恩,如今天下并无战事,只有东征高丽之事还未结束,众位大臣都不敢劝谏,如果我明知东征不妥而不加劝谏的话,那就是死有余辜了。”于是上表劝谏,认为:“陛下的功名威德已足够了,开拓疆土也可以停止了。现在驱使那些无罪的士兵,把他们的生命置于刀枪之下,让他们肝脑涂地,难道不值得怜悯吗?假使当初高丽违背藩臣之礼,就可以去讨伐他们;假若他们曾侵扰百姓,就可以去消灭他们;假若他日可能会成为国家的祸患,也可以除掉他们。如今的高丽并没有这三种情况,希望陛下允许高丽悔过自新,解散召募的士卒,自然是华夷庆幸得到依靠,远近之地恭服安定。我很快就要死去了,倘若承蒙陛下采纳将死者的话,我即便死了也将会不朽。”
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娶了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为妻。唐太宗对公主说:“你的公公病得这么厉害,还能为国忧心。”唐太宗亲自前往探视,握着房玄龄的手与他告别,悲痛不能自禁。七月癸卯日,房玄龄病逝。
柳芳说:房玄龄辅佐太宗平定天下,直到死于宰相位上,共三十二年,天下人号称为贤相;然而没有多少事迹可寻,道德也达到至高境界。所以太宗平定祸乱而房、杜二人不居功;王珪、魏征善于谏诤,而房、杜二人不争其贤名;李绩(英国公)、李靖(卫国公)善于领兵作战,而房、杜二人辅行文道,使国家太平,将功劳归于君主。房玄龄被称为唐代令人敬仰的名臣,理所当然啊!
10.C C项“把玉鞭赠给卖书人”理解错误,“平与”意为低价卖给;“慷慨大方”分析不当,“金埒减添栽药地”体现他乐贫爱闲;“玉鞭平与卖书人”体现他喜爱读书。
11.答案:①“弦管”加“家中”,强调驸马府中有管弦娱乐是寻常之事,而崔礼很少听赏,足见他不爱过奢侈的生活;②“诗篇”加“分外”,是说写诗并非崔礼分内的事,而他常有新篇,凸显了他情趣高雅。
解析:颈联意:家中管弦音乐常有,而他却很少去听;作诗本不属于他分内之事,他却常出新篇。“家中”“弦管”,点出富贵的驸马府音乐娱乐乃是常态,崔礼身为驸马是可以任意欣赏的,然而崔礼却并不沉溺于这些享乐,很少听赏,可见他“爱贫”“乐贫”的淡泊心态;“分外”的“诗篇”,可见作为驸马,他本来不需要写诗,只管享受生活即可,然而他却常常写出新诗,足见他情趣爱好高雅,在可以选择更为奢侈舒适的生活时,却选择了读书作诗来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