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版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二部分组合练习周周清第一周打包4套(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考版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二部分组合练习周周清第一周打包4套(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6 11:04:42

文档简介

练习41 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含名篇名句默写)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了解南闸民歌,自然而然会想到一个人——南闸民歌的搜集、挖掘、整理和推广者——南闸民歌传承人金矿。外交家范承祚称赞其:“弘扬民俗文化,传承地域民歌。”原文化部部长王蒙评价其:“内心安详,从不荒凉。”
改革开放后,南闸民歌这株乡野小花也迎来了它繁荣的春天。因缘际会,时任南闸公社文化站站长的金矿,与南闸民歌结下 ① ,始终锲而不舍地传承民歌。最初从事民歌搜集工作多是利用工作之余和劳动之便,向熟识的乡土民歌前辈学习。后来不断深入,走村串户, ② ,行走于这片充满民歌情调的沃土,穿行在那些淳朴、善良、勤劳的乡土民歌歌手之间。最原始的采集靠着一笔笔地记、一句句地听、一点点地悟。
搜集抢救乡土民歌很艰辛。几十年来,风一程雨一程,金矿不知踏破了多少门槛,穿烂了多少双鞋,骑坏了多少辆自行车。金矿表示,保持原貌的抢救和挖掘,才是对老祖宗辛勤劳动的负责,是尊重传统文化的表现。在这个 ③ 的伟大时代,要用手中的笔来讴歌新生活、礼赞新社会、放歌新时代,让这种传统的民间歌谣在现实生活中绽放出绮丽的光彩。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                                    
                                    
2.第一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子都是名人对金矿的评价,但表达的角度与侧重点存在差异。请简要说明。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运动为什么让人觉得很爽?多巴胺能让人更快乐吗?戒烟为什么这么难?这些问题 ① ,但实际上都与同一种物质相关——我们大脑中的神经递质。简单来说,神经递质就像是大脑的信使——大脑里的细胞用它与其他细胞进行沟通和信息交换。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谷氨酸等,每一种神经递质都充满个性。
许多人一知半解地将多巴胺视为“快乐物质”,但实际上,多巴胺 ② ,而是通过“奖励预测误差”而参与了愉悦感产生的过程。抽烟会令人上瘾,就是与此有关。吸入一口烟后,尼古丁会快速进入大脑,间接地刺激负责管理奖励系统的神经细胞,让它们分泌多巴胺,进而产生愉悦感。但是,大脑会逐渐适应这样的信号,当停止吸烟后,相关区域的神经细胞会难以适应这种低水平的激活状态,人会出现种种戒断带来的不适,这也 ③ 。
相比多巴胺,内啡肽更接近真正的快乐物质。它是一种“大脑自产自销的止疼药”,能够抑制疼痛信号在大脑中的传递。运动在短时间内能够促进内啡肽的产生,是因为高运动量会被你身体的肌肉里的糖原耗尽,这会使你感触到肌肉疼痛。为了让你的身体能够继续运动下去,大脑会释放内啡肽进入身体,给身体止疼。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                                    
                                    
4.汉语中,“信使”意为使臣、使者,指奉派担任使命或传达消息、递送书信的人。文中称神经递质为“信使”也很恰当而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答:                                    
                                    
5.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                                    
                                    
二、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编写《史记》“        ”,便遭遇了李陵之祸,因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所以“        ”。
(2)《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        ”两句,说明竖箜篌的弦数还有另一种可能。
(3)小刚临摹了一幅诸葛亮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成句,比如“       ,       ”就很好。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这样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敬宗收族,使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等。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起就受孝悌之礼等熏陶。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
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洛阳新安县吕氏祠堂,照壁上刻画的“龙蛇龟田”象征吕氏族人要勤勤恳恳才能福临;各种各样的墀头“耕读”字样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以立身立命,刻苦读书以立德立行。
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尤为深刻,祠堂作为整个家族的聚集活动之所,承担的是弘扬祖先美德、传承“孝礼”文化、维系亲情意义等功能。礼仪和道德结合在一起,从而延伸到更大的范围乃至整个社会,以期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祠堂祭礼,不仅是“情感——道德”性的,而且是“伦理——政治”性的。
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从对亲生父母之爱与敬延伸到对祖父、曾祖、太祖甚至整个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溯以及对天地诸神的祭拜,关系着对人伦关系、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的理解。
(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祠堂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有着重要地位的场所。
B.我国古代祠堂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
C.我国古代,宗族都有宗子,祭拜先祖时举行的敬宗和收族都由宗子主持和率领。
D.犯错的族人要受到告诫和惩罚,不许和其他族人共同祭拜先人是对其最大的惩罚。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指出祠堂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为后文论述奠定基础。
B.文章从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与静文化(建筑装饰)两个方面来论证祠堂的功能。
C.文章第三段运用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述了“祠堂的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的功能”。
D.新安吕氏祠堂照壁的刻画和墀头的文字表明了祠堂静文化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人们对祠堂祭祀特别看重,在祭祀活动中,既可祭祀先人,还可立约族规。
B.如果我国古代乡村没有祠堂,人们就不会有对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宗亲的追溯。
C.祠堂之礼体现着一种有秩序的爱,蕴含了情感道德层面和伦理政治层面上的意义。
D.祠堂祭礼加强了血缘关系,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体现了儒家伦理中的家族观念。
练习41 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含名篇名句默写)
1.答案:①不解之缘 ②风餐露宿 ③日新月异(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解析:第①处填“不解之缘”,意思是因为有缘分的关系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中相会,文中金矿爱好搜集民歌,而改革开放后南闸民歌“也迎来了它繁荣的春天”,可见,“不解之缘”正好适用于本处语境。第②处填“风餐露宿”,意思是在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辛苦,用于本处,可以形象地表现金矿在搜集民歌活动中的艰苦与辛劳。第③处可填“日新月异”“气象万千”“波澜壮阔”等,与语境比较契合,日新月异:意思是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气象万千:形容景象、事物变化多姿,非常壮观。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
2.答案:前者:立足于金矿搜集、挖掘、整理和推广南闸民歌的客观效果这一角度,侧重于高度评价金矿在民俗文化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产生的影响力。后者:立足于金矿搜集、挖掘、整理和推广南闸民歌的主观条件这一角度,侧重于表达对金矿不计名利、一心传承传统的民间歌谣的肯定与礼赞。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语境,从表达角度和表达侧重点这两方面,比较分析文本特定内容。表达角度指向作者表情达意的视角,表达侧重点指向文本的思想内容。
3.答案:①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 ②并不直接产生主观的愉悦感 ③解释了为什么戒烟会这样难
解析:从语脉上看,第①处横线上所填内容,与其后的分句构成转折关系,共同对段首三个问题进行评说。据此可填“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第②处横线上所填内容是对前一分句内容的否定,与其后一分句一正一反,说明很多人将多巴胺视为“快乐物质”是错误的,然后分析了多巴胺使人产生愉悦感的机理。据此可填“并不直接产生主观的愉悦感”。第③处横线上所填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小结,概括说明戒烟的难点所在。据此可填“解释了为什么戒烟会这样难”。
4.答案:①从内容表达的角度看,大脑里的细胞利用神经递质来与其他细胞进行沟通和信息交换,神经递质承担的恰如信使传达消息之类的职责;②从辞格使用的角度看,文本中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神经递质非常抽象的工作原理,也使行文活泼,富有人情味。
解析:理解句子的表达特点不能离开语境。单独来看,称神经递质为“信使”确实费解,但结合语境中对神经递质工作原理(特性)的解说,即“大脑里的细胞用它与其他细胞进行沟通和信息交换”则不难理解,神经递质承担的恰如信使传达消息之类的职责。“信使”之喻不仅合乎语境,而且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神经递质”比喻为“信使”,且用“沟通和信息交换”赋予“神经递质”人的特点,形象生动,生活色彩浓郁。
5.答案:运动能够在短时间内促进内啡肽的产生,是因为高运动量会将你身体的肌肉里的糖原耗尽,这会使你感受到肌肉疼痛。
解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三处语病:一是多层状语语序颠倒,须将“在短时间内能够促进”修改为“能够在短时间内促进”;二是误用介词“被”,导致语意不合逻辑,须将“会被”修改为“会将”;三是动宾搭配不当,须将“感触”修改为“感受”。
6.答案:(1)草创未就 (已)就极刑而无愠色
(2)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3)示例一: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示例二: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示例三: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7.A B项“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以偏概全,原文第一段是说“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因此不是中华民族,而是家族,这里扩大了外延。C项“宗族都有宗子”错,从文中第二段“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的信息可以分析出,并不是所有的宗族都有宗子。D项“不许和其他族人共同祭拜先人是对其最大的惩罚”判断不当,文中第三段只是说“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
8.C C项论证方法分析错误,在论证“祠堂的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的功能”观点时,只运用了事实论证,并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9.B B项“如果……就……”说法绝对。练习42 语言文字运用+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古往今来,人们往往从一个国家的文学艺术中感受其气质形象,体验其价值理念。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都植根于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实践,体现着独特的中华风韵,产生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唐诗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学,中国画显著启发了法国洛可可风格,元代戏剧深深感染了欧洲观众,《赵氏孤儿》曾让包括伏尔泰在内的欧洲文学家们大为惊叹,他们多次进行改编,使18世纪的欧洲观众在舞台上看到了中国故事……
用文艺讲中国故事,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梁祝》的旋律、昆曲的唱腔、京剧的脸谱、书画的笔法……·直观展示出中国文艺的民族形式与样式,而蕴藏其中的,更有无比厚重的中华文化传统。“民惟邦本”“天下为公”“和而不同”“言必信,行必果”“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思想和理念,直至今天依然深植于中国人内心,不仅 ① 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也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感染着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向海外输出网文作品上万部,网站订阅和阅读APP用户逾1亿,深受人们喜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海外受众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② 的中华文化是文艺创新的宝藏,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中 ③ 养分,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文化铸就新的辉煌。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相关标点符号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从”字替换为“在”字,“也”字替换为“还”字,不影响句意表达。
B.“赋”属于形声字,“武”用来表音;“比”属于会意字,其本义为并列,并排。
C.文中第二个省略号与《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原来如此!……”中的省略号作用不同。
D.“逾”是一个文言词语,用在书面语中可以增强表现力,一般不适合用在口语中。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整散结合,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 。观众不是坐在观众席上,而是起身随戏剧中人物行走互动,身份从“参观者”变成“参与者”,获得全然不同的欣赏体验。沉浸式的概念拓展到产业里,一方面带来多媒体、虚拟现实、三维实境等高科技手段与传统展示相结合的风潮, ② ;另一方面带来主办方与观众互动关系的思辨,通过互动参与的环节调动观众的能动性,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审美体验的同时, ③ 。
沉浸式展览乘“国潮”之风,以别样的方式沟通古今。这一产业站在丰富的历史与传统的文化宝库上,驾驭沉浸式概念,把握“黑科技”、数字艺术等科技手段,摸索中国文化和传统基因与当下潮流融合,刷新时尚都市生活,挑战文化变革表达。
4.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以下简称《湿地保护法》)已于2021年1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22年6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的法律,标志着我国湿地保护走向法治化。
我国湿地分布范围广,类型较多,但是,伴随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湿地资源遭受非法侵占、围垦、污染、过度利用等问题依旧突出,湿地保护修复任务艰巨。其中,法制保障缺位,尤其是没有专门法为湿地保护与修复提供法治化约束,一直是我国生态立法的短板。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湿地保护立法列入立法规划,将湿地保护上升为国家意志。历时3年多,《湿地保护法》得以面世。(摘编自王丽华《法治呵护“地球之肾”》)
材料二 世界湿地保护经历了湿地过度开垦和破坏、湿地保护与控制利用、湿地全面保护与科学恢复3个阶段。与之对应,世界湿地保护政策经历了鼓励湿地利用、湿地保护与限制使用和“湿地零净损失”3个阶段。世界湿地的破坏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密切相关,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破坏到保护的过程。
为遏制湿地面积下降,美国提出湿地“零净损失”政策目标,这一目标的含义被解释:任何地方的湿地都应该尽可能受到保护,转换成其他用途的湿地数量必须通过开发或恢复的方式加以补偿,从而保持甚至增加湿地资源基数。随后,“零净损失”目标相继被一些国家采纳,成为湿地保护的最重要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着手湿地恢复和重建,在遭受破坏的湿地上,改善水文条件、改变水质环境、保护区内资源,逐渐恢复原有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对于某些不可恢复的湿地,采取措施,选择恰当地方新建人工湿地,并逐步使之具有自然湿地功能。
(摘编自温亚利《世界湿地保护政策》)
材料三 近年来,海南加大对红树林等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持续开展退塘还湿、新造红树林、红树林湿地定期监测等保护专项行动,并通过划定保护区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严控污染源等举措,对红树林湿地重点区域开展生态修复。
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全省红树林面积逐年增加。截至目前,海南红树林湿地面积达到98242亩,广泛分布于沿海各市县,共成立了9个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3个红树林湿地公园,湿地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生态修复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协调?从政府主管部门到公益机构,都在探索如何平衡红树林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如何适度利用资源来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海南农垦西联农场公司开始谋划联合湿地公园附近的盐灶村、坡坎村,挖掘当地村庄的生态资源,一起建设古榕树群观光项目、千年荔枝树文化园项目,围绕湿地公园打造一个生态旅游带,让职工、村民吃上“旅游饭”,从而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摘编自孙慧《再造海上绿洲 海南红树林湿地面积增至9.8万余亩》)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湿地保护法》的施行具有重要意义,这一举措使我国湿地保护有法可依,能够改善湿地遭受非法侵占、污染、过度利用等问题。
B.一些发达国家采纳美国提出的湿地“零净损失”政策目标,恢复和重建湿地,使之恢复原有生态系统功能,改善不可恢复湿地,成效显著。
C.湿地保护与修复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冲突,但随着我国《湿地保护法》的施行,必须以保护湿地为主,尽量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
D.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往往会造成湿地的破坏,但通过制定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也可以将保护和发展相结合,利用湿地功能促进经济发展。
8.保护与修复湿地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答:                                    
                                    
练习42 语言文字运用+实用类文本阅读
1.答案:①潜移默化 ②博大精深 ③汲取(答案不唯一,符合语境即可)
解析:第①空语境强调怎么着“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可以填“潜移默化”,“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第②空结合“宝藏”“营养”等词语,此处侧重说中华文化广博高深,可以填“博大精深”。“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第③空语境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中华文化中提取养分,可以填“汲取”。“汲取”原指从低处取水,后喻指像吸取水分一样地吸取有用的东西,因而侧重于提取、取得。
2.A A项“从”字改为“在”字影响句意表达。“在……中”,是为了描述要提到的子内容;“从……中”,是为了推理出一个新的结论。此处“感受其气质形象,体验其价值理念”是得出新的结论,只能用“从……中”。
3.答案:①句式构成:画线句子前三个分句是整句,后三个分句是散句。前三句结构相同,字数相近,意义相似,是整句。后三句结构与前三句结构不一致,字数相差多,是散句。②表达效果:前三句运用整句,语言凝练,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整散句结合使文章错落有致,有参差变化之美;整句照应了上文中国艺术产生的强大影响力,散句照应了上文中国艺术产生的强大吸引力,有力地支持了观点。
解析:句式构成:前三句,主语分别是“唐诗”“中国画”“元代戏剧”,谓语分别是“深刻影响了”“显著启发了”“深深感染了”,都是五个字,宾语分别为“东亚文学”“法国洛可可风格”“欧洲观众”,这三个句子结构相同,字数相近,意义相似,都在说古代艺术的影响,是整句;后三句结构与前三句结构不一致,字数相差多,是散句。表达效果:从形式上看,前三句运用整句,语言凝练,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整散句结合使句式灵活,文章错落有致,行文不呆板,有参差变化之美;从内容上看,“深刻影响了”“显著启发了”“深深感染了”,“东亚文学”“法国洛可可风格”“欧洲观众”,整句照应了上文中国艺术产生的强大影响力;散句“让包括伏尔泰在内的欧洲文学家们大为惊叹……多次进行改编”,照应了上文中国艺术产生的强大吸引力,有力地支持了观点。
4.答案:①沉浸式的概念起源于沉浸式戏剧 ②让科技更多地参与制作流程 ③也使观众成为展览内容有机构成的一份子
解析:第①处:根据“观众不是坐在观众席上,而是起身随戏剧中人物行走互动……”分析,这是戏剧表演;根据“沉浸式的概念拓展到产业里”是本文的主要陈述对象推断,应该是“沉浸式的概念起源于沉浸式戏剧”。第②处:根据“从‘参观者’变成‘参与者’”,强调观众角色的改变;“带来多媒体、虚拟现实、三维实境等高科技手段与传统展示相结合的风潮”这里强调科技的力量,故可推断,“让科技更多地参与制作流程”。第③处:根据“沉浸式的概念拓展到产业里”“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审美体验的同时”推断,观众也成为展览的一部分,故应该是“也使观众成为展览内容有机构成的一份子”。
5.答案:把握“黑科技”、数字艺术等科技手段,驾驭沉浸式概念,摸索中国文化和传统基因与当下潮流融合之路,刷新时尚都市生活,挑战文化变革表达。
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驾驭沉浸式概念,把握‘黑科技’、数字艺术等科技手段”分句间次序不当,应该是先把握科技手段,然后才能驾驭沉浸式概念;二是成分残缺,“摸索”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应该补出“之路”。
6.B B项“一些发达国家”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世界湿地的破坏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密切相关,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破坏到保护的过程”可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曾经因为发展经济而过度开垦和破坏湿地。二者在这方面是相同的,而非只是发达国家。
7.C C项“湿地保护与修复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冲突”分析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伴随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湿地资源遭受非法侵占、围垦、污染、过度利用等问题依旧突出”可知,湿地资源被破坏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这是因为没有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它们之间存在冲突。再结合材料三第三段“生态修复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协调……从而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可知,保护湿地并不仅仅是法律的要求,而是从长远利益角度的考虑,我们应合理利用资源,使经济发展与湿地保护协调发展。
8.答案:①有利于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②丰富湿地生物的多样性;③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解析:由材料二第二段“着手湿地恢复和重建……改善水文条件、改变水质环境、保护区内资源,逐渐恢复原有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可知,保护与修复湿地可以改善被破坏的水质环境,保护生态资源,从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由材料三第二段“海南红树林湿地面积……共成立了9个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3个红树林湿地公园,湿地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可知,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保护与修复湿地,可以为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提供更多的栖息繁衍地,从而使得湿地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由材料三第三段“挖掘当地村庄的生态资源……从而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可知,保护与修复湿地可以合理利用湿地生态资源,打造生态旅游带,有利于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练习43 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这个世界上谁最了解你?对于如今的很多人来说,答案是自己的手机。如今,技术的发展不仅让手机更“懂”你,而且更会投你所好。想必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某软件刷了一会儿搞笑视频,从此以后它向你推送的搞笑视频就多了;搜索了一次某类服装,关于这类服装的广告推送马上就发送到你的手机……的确,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汹涌而来的海量信息,“善解人意”的算法可以随时抓取精准信息,帮助在泛滥的信息中滤掉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增强获取信息的效率和舒适度。不过,也有人反思,这种信息获取方式固然舒适高效,但是否存在简单、片面的问题?就好比(    )。同理,如果总是被自己喜欢看到的信息填满,我们是否还有时间和精力去看那些不那么“好看”但却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长此以往,我们是否会成长为一个“信息偏食”者?这种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就提出了“信息茧房”的概念,身处“信息茧房”之中,有如把自己封闭在回音室里,每个人听到的只是自己的回音,相同的意见会不断被重复,不同的观点会被过滤,这无疑是一个作茧自缚的过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寻找新知,一直是打破“信息茧房”最有效的手段。
1.请根据上下文内容,在括号里补写几句话,以比喻的形式,形象地说明信息获取简单、片面的问题及危害。(50字左右)
答:                                    
                                    
                                    
2.根据你对原文的理解,给“信息茧房”下个定义。
答: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不管对一个时代,还是对一个地区而言,良好的文学生态都非常重要,它是文学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良好的文学生态指标很多,最重要的就是不断补充日益壮大的文学人口和多样性的文学性状。而这两点,都离不开众多的文学内刊。从文学的正态分布来讲,良好的文学生态应该是正金字塔形的。决定一个时代、民族和国家的文学高度的当然是名家名作,包括权威性的文学刊物与出版机构,他们高居在金字塔的塔尖。但是塔尖是以塔身、塔基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基础,也就不可能有塔尖。回顾新时期以来的作家成长史,有许多大家都是从内刊和民刊发表作品开始自己的文学道路的。不管是从写作还是从阅读上来讲,文学内刊都在不断地培植我们的文学人口,而文学人口的多少,应该成为一个地方、一个时代文学是否繁荣的重要标志,更是一个地方、一个时代文明素质与文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改写,最能突出强调“文学内刊”作用大的一项是(  )
A.文学人口的增加,离不开文学内刊的培植,不管从写作上讲,还是从阅读上讲。
B.一个地方、一个时代文明素质和文学素养的高低,跟文学内刊的关系难道不大吗?
C.一个地方、一个时代文学繁荣,文明素质和文学素养的提升靠什么?靠文学内刊。
D.文学内刊,是文学人口增殖的摇篮,是文学繁荣的基础,是文明素质提升的保障。
5.根据材料内容填空,补全“良好的文学生态”的形成过程,每空不多于15个字。
答:①                →培植更多的文学人口→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文本一 
三张字条(节选)
王愿坚
1931年9月,整个武夷山区沉浸在一场暴风雨里。
像谁拉开了一个看不见的闸门,雨,连成一片,向着整个山区倾倒。风借雨势,雨助风威,山石上溅起浓浓的白雾,大片的竹林梢头卷摆着浪花。山泉从无数岩石的缝隙里冲出来,汇成一股激流,冲着滚滚的山石、拔着低矮的小树,涌下山来。
傍晚时分,程元吉把屋里的东西归置了一下,把薄薄的茅草屋顶上又压上了几块石头,怀里揣了几块红薯,就往外走。按说,像这样的天气.他是不该再到山里去的,但是不去又不行。那片南瓜地是一家人的命根子。两年前,爹送萧家小儿子进城,因路程中的一些矛盾被冤枉得不轻,程元吉想打场官司为父争口气,官司没打赢,几亩地花了个干干净净。程元吉只好在山坳里坡坡上一锨一锨刨出了二亩多荒地来种南瓜。南瓜长得蔓儿粗、果儿肥,远看青艳艳的一片,近看横七竖八的一堆,是个好收成。只是地处偏僻,又是这么个大风大雨的晚上,万一有个坏人打这些南瓜的主意,只有老婆和一个不满十岁的女孩子怎么能看得了?再说,近来街面上实在不安定,乱抓人的队伍一个劲地往西开。他们到处抓人抢东西,东西被拿走还不说,人还被拉去扛子弹。他不由得叹了口气。
雨哗哗地下着,天渐渐暗下来。程元吉远远望见一串黑影直奔他那看瓜的小茅棚子……他不敢再往前走了,连忙闪身藏在大树后面,又害怕又担忧。
等那些人走远了,程元吉才钻出树丛,也不顾泥泞,快步赶到房子跟前。老婆带着惊惧的神情给他开了门,随即一把拉住他,断断续续地说:“可……可吓死我了!”
原来那些人来到屋跟前以后,并没有行凶,只是轻轻地敲了敲门,喊了几声:“老乡!老乡!”
她哪里敢应声。接着,又是两下敲门声。这次敲得重了些,声音也提高了:“老乡,开开门,我们有事商量!”
这一喊,她更吃惊,看样子要砸门了。这小茅棚别说砸,就是稍用劲一拉就会连门带柱倒下来的。她慌忙坐起来。这时,外面另一个声音插话了:“刘同志,声音小点,看吓坏了老乡。”接着,又压低了嗓音向屋里说:“老乡,别害怕,我们不是坏人。你们有粮食没有,我们买点用用。”
粮食倒有一点,可是……她还是不敢吭声。半天,那人又说话了,声音还是那么和气:“老乡,实在不开门,我们只好就这么做了。”只听得一阵脚步声奔到瓜地里去,看样子是摘瓜了。一边摘一边还传来这样的话:“大雨天,别把瓜地踩烂了。”
忙乱了一阵,又静下来,门外又说话了:“老乡,我们实在没办法,把你的瓜摘走了,钱留在东头第十棵瓜秧根上,请你收下吧!”
程元吉听着老婆讲完了这段事的经过,坐在床上,低着头直叹气,半天不吭声。
待了一会儿,还是老婆先开了口,她说:“去看看吧,瓜少了多少。说不定人家真给留下钱了呢。”
“想得倒美!这年头能有那样好心的人?”
话虽这么说,但他还是走出去了。他来到瓜地东头,数到第十棵瓜,伸手往瓜根上一摸。可不,在那硬硬的瓜蔓上,用茅草紧紧地捆着一包瓜叶;解下来一掂,沉甸甸的,打开一看,里面包着明晃晃的两个银圆。在两个银圆的中间,夹着一张叠得四角方方的字条。那张字条上写着:
老乡,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消灭压迫穷苦人民的土豪劣绅,来到这里。因为没带粮食,又叫不开你的门,只好摘了南瓜二十个,约计市价,留下银洋两圆,请你收下。
中国工农红军支队连
程元吉两口子被这神奇的事情惊呆了。银圆,除了卖地打官司以外,他们什么时候见过银圆?这些叫作“红军”的人虽然并没有露面,但是这张写着潦草字迹的小字条,却把程元吉的心照亮了。他把这张字条小心地保存起来,并把这个故事悄悄地在穷苦朋友中间传播开来。
半年之后,红军真的来了。程元吉最先参加了贫农团,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斗争。(有删改)
文本二 
红军旅伴(节选)
[美]斯诺
有一个农村少年是在四川参加红军的,我问他为什么参加。他告诉我说,他的父母是贫农,只有四亩田(不到一英亩),不够养活他和两个姊妹。他说,红军到他村子来时,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给他们喝热茶,做糖给他们吃。红军剧团演了戏,大家很快活。只有地主逃跑了。分配土地后,他的父母也分到了地。因此他参加穷人的军队时,他们并不难过,反而很高兴。
他们有的那点纪律,似乎都是自觉遵守的。我们走过山上的一丛野杏树时,他们忽然四散开来去摘野杏,个个装满了口袋,总是有人给我带回来一把。临走时他们好像一阵大风卷过一般又排列成行,赶紧上路,把耽误了的时间补回来。但是在我们走过私人果园时,却没有人去碰里面的果子,我们在村子里吃的粮食和蔬菜也是照价付钱的。(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描写“一场暴风雨”“汇成一股激流”“雨哗哗地下着”,既推动了情节发展,也为主人公回忆往事做了铺垫。
B.文本一插入程元吉打官司失败的相关回忆,与后文红军买瓜留钱的事形成对比,揭示出红军深得民心的根本原因。
C.文本二写四川的农村少年参加红军时父母“很高兴”,体现出其父母高度的思想觉悟,这也说明红军是人民的队伍。
D.文中写程元吉和四川农村少年参加革命队伍的事迹,意在表现红军对穷苦人民的关心,以及红军队伍壮大的原因。
7.程元吉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答:                                    
                                    
8.两则文本均采取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红军的影响力,但不同的文体下产生了不同的表达效果,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答:                                    
                                    
                                    
练习43 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
1.答案:一个孩子喜欢吃糖,如果他越爱吃,越想吃,你就越给他吃,他可能就会变得偏食,吃完糖也许就不愿意好好吃饭了。
解析:本题答题的关键在于审清题干的要求,内容上要“形象地说明信息获取简单、片面的问题及危害”,所以需要说明这种信息获取方式的危害。根据后文,可知危害是我们将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看那些不那么“好看”但却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2.答案:信息茧房是指在信息传播中,人们在进行信息选择时被自己的兴趣引导,过滤不同观点,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处于封闭的“茧房”中的现象。
解析:根据文中有关这个概念的语句“身处‘信息茧房’之中,有如把自己封闭在回音室里,每个人听到的只是自己的回音,相同的意见会不断被重复,不同的观点会被过滤,这无疑是一个作茧自缚的过程”,先来确定句子主干,即“信息茧房”是一种使自己的生活处于封闭的“茧房”中的现象;按照下定义的格式,用一个单句的形式叙述出来即可,注意陈述语序。
3.答案:的确,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汹涌而来的海量信息,“善解人意”的算法可以随时精准抓取信息,帮助人们在泛滥的信息中滤掉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和舒适度。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三处语病:①语序不当,应将“精准”移至“抓取”之前,充当状语;②成分残缺,“帮助”后应补充“人们”;③搭配不当,“增强”应改为“提高”。
4.D A项采用变式句加以强调,但强调点在文学内刊增加文学人口的方式上;B项采用反问句加以强调,但强调点在文明素质、文学素养与文学内刊二者的关系上;C项采用设问句加以强调,强调点也在文学内刊的作用上,但概括不够全面,相对D项强调力度不够;D项虽然是对“文学内刊”作用的直接陈述,但主语“文学内刊”独立,排比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语势,还有助于内容的丰富,即更加全面地概括了文学内刊的作用。故选D项。
5.答案:①创办内刊(和民刊)提供发表平台 ②形成名家名作
解析:题目要求补全“良好的文学生态”的形成过程,已经给了中间环节“培植更多的文学人口”,则①应该是其途径,结合“不断补充日益壮大的文学人口和多样性的文学性状。而这两点,都离不开众多的文学内刊”“回顾新时期以来的作家成长史,有许多大家都是从内刊和民刊发表作品开始自己的文学道路的”可知,创办内刊(和民刊)提供发表平台是“培植更多的文学人口”的途径;而当“培植更多的文学人口”后就为“良好的文学生态”打下了基础,则会形成②。结合“良好的文学生态应该是正金字塔形的。决定一个时代、民族和国家的文学高度的当然是名家名作”可知,最后是“形成名家名作”。
6.C C项“体现出其父母高度的思想觉悟”曲解文意。由文本二第一段“他告诉我说,他的父母是贫农……不够养活他和两个姊妹。他说,红军到他村子来时,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分配土地后,他的父母也分到了地。因此他参加穷人的军队时,他们并不难过,反而很高兴”可知,他的父母是贫苦的农民,因为受红军一系列有益于百姓的行为和土地政策的影响,所以在孩子参军时感到高兴,但不能说明他们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
7.答案:①顽强不屈。程元吉为父打官司失败失去土地,但他积极面对,开荒种南瓜维持生计。②处事小心谨慎。他看到有人奔去瓜棚时没有鲁莽行事,而是等人走后才进屋了解情况。③思想觉悟高。他被红军的做法感动,率先加入贫农团并参加土地革命斗争。
解析:分析程元吉的形象特点,需抓住与其有关的事件,再结合其中对人物的描写来分析。由文本一第三段“程元吉想打场官司为父争口气,官司没打赢,几亩地花了个干干净净。程元吉只好在山坳里坡坡上一锨一锨刨出了二亩多荒地来种南瓜”可知,程元吉为父亲打官司失败,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见识到了现实黑暗的他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希望,而是开垦荒地艰难生活,表现了他顽强不屈的形象特点。由文本一第三段“近来街面上实在不安定……东西被拿走还不说,人还被拉去扛子弹。他不由得叹了口气”,第四段“程元吉远远望见一串黑影直奔他那看瓜的小茅棚子……连忙闪身藏在大树后面”和第五段“等那些人走远了,程元吉才钻出树丛……快步赶到房子跟前”可知,世道的动荡让程元吉在不知来者何意时,选择隐藏自己进行观察,表现出他小心谨慎的形象特点。由文本一最后两段“这张写着潦草字迹的小字条,却把程元吉的心照亮了”“程元吉最先参加了贫农团,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可知,纸条上的内容让程元吉受到感化与感召,后来他积极主动参与革命斗争,表现出他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
8.答案:①文本一为小说文体,通过虚构映射真实的社会生活。对“暴风雨”的环境描写,侧面表现出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对红军“摘南瓜”“放银圆”这一小事的描写,侧重表现红军优良的行军作风以及对人民的尊重。②文本二为纪实文体,通过公正客观地陈述所见所闻来传达事实。对农村少年参军原因的记录以及对红军遵守纪律这一小事的叙述,均真实地展现了红军军纪严明,受到人民拥护的事实。
解析:解答此题,可从不同文体的文本特点入手,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以小见大”表现手法的效果。文本一为小说,需结合“小说三要素”分析其表达效果。从环境角度看,“风借雨势……涌下山来”“雨哗哗地下着,天渐渐暗下来”等环境描写,暗示“街面上实在不安定”的社会环境;从人物角度看,“有事商量”“声音小点,看吓坏了老乡”“别把瓜地踩烂了”“请你收下”等对红军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其严明的军纪以及对穷苦人民的关爱与尊重。从情节角度看,程元吉从起初不相信有人摘瓜会给钱,到发现红军留下的字条和钱而深受感动的情节转换,进一步体现出红军优良的行军作风。文本二为斯诺的纪实文学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他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通过农村少年对斯诺“为什么参加红军”这一提问的回答内容,如“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他的父母也分到了地”,可见红军是真正为穷苦人民做主的军队,同时也表现了农民对红军真心实意地拥护。通过对红军在野杏林与私人果园中的不同行为的对比,以及在村子里照价付钱的具体行为,体现了红军对群众利益的维护以及严明的军纪。练习44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根据统计显示,2022年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的是457万人群,比上年增长大约80万左右,增幅高达21%。考研持续升温,竞争日趋激烈,有人感叹“考研逐渐高考化”。而研究生考试录取率虽有所提升,但仍无法与高考的高录取率相比。人们常说“一‘研’为定”,但实际上,人生变化莫测,考研成功,人生变得更开阔,但不等于 ① ;而考不上,也不意味着人生未来的路只能“逼仄”下去。
当下青年人的选择越来越多元化,但需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前路未必好走,但绝不“躺平”。有这样的生活态度,人生才会变得出彩。人生有太多赛道,不同的赛道意味着不同的奔跑方向,但无论哪一条赛道都需要 ② ,都需要相信自己、勇敢奋斗。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坎坷,    ,    。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为了自己的选择倾尽全力,不管结果如何,都能 ③ 。故此,不管考研是否如愿,青年人都要坚定向前,在逐梦路上继续奋斗。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                                    
                                    
2.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两个句子,要求文字结构相似,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
答: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记者: ① ?
邢继:“华龙一号”有多重安全保障:双层安全壳可以抵御大飞机撞击;在设计上提高抗震标准,进一步增强电厂固有安全能力;专设安全系统主要包括安全注入系统、安全壳喷淋系统、蒸汽发生器辅助给水系统和大气排放系统等,实现了针对各类不同严重程度的事故都有充分可靠的安全措施的目的。
记者: ② ?
邢继:“华龙一号”采用177组燃料组件堆芯,让单台机组装机容量高达116.1万千瓦。它有5、6号两台机组,每年能发电接近200亿度。
记者: ③ ?
邢继:200亿度,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6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32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1.4亿棵,对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                                    
                                    
5.3月25日,“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运,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如今已经与巴基斯坦、阿根廷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达成合作进展。上面是某报社记者对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的专访片段。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专访标题的一项是(  )
A.“华龙一号”: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名片
B.国之重器——“华龙一号”
C.“华龙一号”:书写核电自主创新传奇
D.“华龙一号”:带动中国核电走出去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令其宗庙不祓除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闾,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
B.出入,表示“大约”,与《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思不同。
C.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宰杀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称为血食。
D.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耳遭到曹君的无礼对待,叔瞻预见到这件事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主张杀掉重耳以杜绝后患,曹君没有听从叔瞻的建议。
B.釐负羁参与了接见重耳的活动,为曹君对重耳无礼感到忧心忡忡,他妻子问明原委后,积极帮他出主意,釐负羁听取了她的意见。
C.离开曹国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国、秦国,秦穆公念在过去晋献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立重耳为晋君。
D.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釐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译文:                                    
                                    
(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11.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练习44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
1.答案:①一劳永逸 ②勇往直前 ③问心无愧(答案不唯一,符合语境即可)
解析:第①处文中明显是指考上研究生后就可以不用再努力的错误想法,可以填“一劳永逸”。一劳永逸:劳苦一次就可以永远安逸,不再费力了。第②处文中强调勇敢的意思,可以填“勇往直前”。勇往直前:不怕艰险,奋勇地一直往前进。第③处文中是指对自己没有遗憾,可以填“问心无愧”。问心无愧:指随性而为,反躬自问,没有对不起自己的地方。
2.答案:有平川也有险滩 有直道也有弯路
解析:文段中原有句子“有坦途也有坎坷”,句子结构为“有……有……”,所填入的内容为两个名词,而分析“坦途”“坎坷”这两个名词,之间应是相对立的关系,同时,这两个名词应和道路有关系。据此可以在一些词语中进行选择,比如,“平川”与“险滩”,“直道”与“弯路”,“大路”与“小径”等。
3.答案:统计显示,2022年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是457万,比上年增长大约80万,增幅高达21%。
解析:画线句子共有三处语病:①句式杂糅,“根据统计显示”应删除“根据”或“显示”其中之一;②搭配不当,“457万”与“人群”搭配不当,应改为“人数是457万”;③成分赘余,“大约”与“左右”不能一起使用,应删除其一。
4.答案:①“华龙一号”安全性能如何 ②“华龙一号”能发多少电 ③200亿度电对于环保有什么意义
解析:第①处根据后文的回答,“‘华龙一号’有多重安全保障”“实现了针对各类不同严重程度的事故都有充分可靠的安全措施的目的”等都是在强调安全问题,故此处的问题应该是“‘华龙一号’安全性能如何”;第②处根据“每年能发电接近200亿度”可知,应填“‘华龙一号’能发多少电”;第③处紧承上文“200亿度”这一话题,根据“200亿度,相当于……相当于……对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意义重大”可知,应填“200亿度电对于环保有什么意义”。
5.A B项强调的是“重器”,忽视了题干提示的访谈背景——“如今已经与巴基斯坦、阿根廷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达成合作进展”,过于笼统,故排除。C项突出的是“自主创新”,不能涵盖文段的主要内容,故排除。A、D两项都适合做标题,但A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更为动人,而且使用了“世界”一词,显示了范围,表现出“华龙一号”的前景广阔,而D项只说“走出去”,表达效果不如A项好。两相比较,A项更适合。
6.BFG 主观型文言断句。首先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出画波浪线的句子的大概意思是君应该杀了晋公子。然后分析句法结构,结合句意断句:“遇之无礼”是“状语(遇之)+中心词(无礼)”结构的句子,意思是“对他没有礼貌”,其后应断开。“彼”应指“遇之”中的“之”,即重耳,“有时反国而起兵”是一个由连词“而”连接的动词性短语,用来陈述主语“彼”,“起兵”后应断开。“即恐为曹伤”的意思是“那恐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而“君不如杀之”是一个“主语(君)+状语(不如)+谓语(杀)+宾语(之)”结构的句子,因此“君不如”前应该断开。
7.A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识记文化常识。A项,“穷冬烈风”的“穷”是“极”的意思,与文中表示“困窘、困厄”的“穷”意思不同。B项,“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是“出来进去”的意思。D项,“绝世无双”的“绝世”是“冠绝当世”的意思。
8.D 理解文意。“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错误。根据原文“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可知,重耳要求曹君把叔瞻从城墙上吊下来,他将杀掉叔瞻并陈尸示众。
9.答案:(1)这个人如果返回晋国,一定会惩罚对他无礼的人,那么曹国就首当其冲了。
(2)于是釐负羁在壶里装上黄金,用食物把壶装满,又在壶上加了块玉璧,在夜间派人送给晋公子重耳。
【参考译文】
从前晋公子重耳出国流亡,经过曹国的时候,曹君趁重耳脱去上衣裸露身体时观看他连在一起的肋骨,当时曹国的大夫釐负羁和叔瞻侍候在曹君跟前。叔瞻对曹君说:“我看晋公子,不是普通之人。您对他没有礼貌,他如果有机会回国当了君主而起兵,那恐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曹君没听叔瞻的劝谏。釐负羁回到家中闷闷不乐,他的妻子问他说:“夫君从外面回来而有不高兴的神色,为什么呢?”釐负羁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主有福的时候我赶不上,灾祸来了一定会连累我。今天我们的国君召见晋公子,他对待晋公子没有礼貌。我当时也参与接见,因此才闷闷不乐。”他的妻子说:“我看晋公子,将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他身边的随从,也都将成为大国的卿相。现在他走投无路而出国流亡,经过曹国时,曹国对待他没有礼貌。这个人如果返回晋国,一定会惩罚对他无礼的人,那么曹国就首当其冲了。您为什么不先表明自己和曹君不一样呢?”釐负羁说:“好。”于是釐负羁在壶里装上黄金,用食物把壶装满,又在壶上加了块玉璧,在夜间派人送给晋公子重耳。晋公子重耳接见了使者,拜了两拜,接受了他的食物,推却了他的玉璧。晋公子从曹国到楚国,从楚国到秦国。进入秦国三年,秦穆公召集大臣们商量说:“从前晋献公和我结交,各国诸侯没有不知道的。晋献公不幸谢世,到现在大约十年了。继承王位的儿子不成器,我怕这将会使晋国的宗庙得不到打扫,土神和谷神不能受享祭品。像这种情况我们再不去平定,就不符合和人交朋友的原则了。我想帮助重耳让他回到晋国,怎么样?”大臣们都说:“好。”秦穆公便起兵,动用了兵车五百辆,精锐骑兵两千,步兵五万人,辅助重耳回到晋国,让他登上王位做了晋国的君主。重耳登上王位才几年,便起兵去攻打曹国了。他为此而派人去告诉曹君说:“把叔瞻从城墙上吊下来,我将要杀了他把他陈尸示众。”又派人告诉釐负羁说:“军队压城,我知道您不会反抗我。请在您住的里巷门上做好标记,我将根据您的标记下达命令,命令军队不要侵犯。”曹国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带着他们的亲戚来到釐负羁居住的里巷里来请求保护的有七百多家。这是釐负羁从前对待晋公子有礼貌的作用啊。曹国,是个弱小的国家,而且夹在晋国、楚国之间,曹君的危险处境就好像堆叠起来的蛋一样,他却用没有礼貌的态度来对待晋公子,这便是他断绝世系传承的原因啊。
10.D 鉴赏诗歌形象、语言、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误,下片写词人作诗、听歌、饮酒,均为闲居隐逸之事,词的结尾处应是表达与朋友共同饮酒、共享隐逸之乐的思想感情。
11.答案:①通过议论与抒情直接抒发闲适的心情:“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两句将繁华尘世比作“空花”,把浮名比作“昨梦”,放下心中曾经牵挂的东西,心情轻松;“身闲心太平”则直抒胸臆。②通过记叙、描写闲适之举表现闲适之情:写词人穿蜡屐登山、真率饮酒、悠闲作诗、遥闻菱歌,在对行动的叙述与描写中表现闲适的心情。③借景抒情:“廉纤细雨初晴”通过描写细雨初晴的清新之景,寄托闲适之情。
解析:思想内容鉴赏。上片第一、二句议论抒情:尘世虚幻,皆为妄念;浮名如昨日之梦,无须挂念。第三、四句记叙自己放下浮名之后洒脱的隐逸行为:穿上蜡屐登山,率真饮酒,拄着筇竹杖,穿行林间,逍遥自在。“蜡屐”“筇杖”微露隐逸情趣,“真率”“自在”直抒闲适之情。上片以情作结,从身体与心灵两方面突出闲逸的状态。
下片第一、二句写景:春寒料峭,冬的余威尚存,但细雨初晴,迎来了春晴的美好。第三、四句继续叙写词人的活动,闲题苔纸,菱歌遥闻,体现了词人的心境平和、闲适喜悦。“闲”字,突出闲适的心境,“遥”字,增加了想象的乐趣。结句“与君同醉醒”,表达了词人与朋友共同饮酒、共同享受隐逸乐趣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