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作业设计2023-2024学年度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作业设计2023-2024学年度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06 17:0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地理第三单元作业设计
一、单元信息
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地理 七年级 第一学期 人教版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单元 组织方式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
课时信息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1 多变的天气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2 气温的变化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一课时)
3 气温的分布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二课时)
4 降水的变化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第一课时)
5 降水的分布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第二课时)
6 气候的地区差异、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第一课时)
7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气候与人类活动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第二课时)
二、课时作业
5
第一课时作业 多变的天气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作业层次和 完成时长 作业内容、难度和来源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A 组: 基础型作业 (5 分钟) 选一选 1. (较容易, 原创) 小林妈妈打算明天在院子里 晒棉被,小林给妈妈的建议最合理的是(B) A.查一查本地的气候 B.了解近期天气预报 C.观察我国卫星云图 D.做好防降雨的准备 2. (容易,改编) 2021 年 7 月 25 日中午,台风 “烟花”登陆上海。此时卫星云图上的上海地 区应呈现 (B) A.绿色 B.白色 C.蓝色 D.黄色 3. (较容易, 原创) 数据显示, 空气质量排名靠 前的国家大多数得益于较低的人口密度、优越 的气候条件和严格的空气污染控制措施。 影响 (
...
)空气质量高低的因素不包括 (D) A.风力大小的变化 B.保护森林 C.汽车尾气的排放 D.节约用水 画一画 (中等,原创) 用你学过的常见天气符号将今天 的天气画出来,并注明所画符号的天气状况名 称。 答案:略。 本组作业覆盖了 本节主要知识点,重 点考查学生对本节基 础性知识的认知。晒 棉被、台风登陆、感 受空气质量、观察天 气都是学生在生活中 熟悉的情境,通过选 择题的作答和绘制简 单的天气符号的操作 过程,一方面帮助学 生回顾本节教材的主 要知识点,加深理解 和记忆,另一方面绘 图增加了作业的趣味 性。
B 组: 提升型作业 (2 分钟) 想一想 (较容易,原创) 人们查阅天气信息的方式多种 多样。 图 1.1 是小明通过手机查询的近六天的天 气预报截屏。据此,简要分析下周的天气变化, 并结合周一的天气为小明在穿衣和出行方面提供 合理化建议。 图 1.1 天气预报 答案: 下周一有雨,降温明显, 但周二开始阴转 多云, 气温有所回升。周一外出要注意防寒保 暖,带好雨具。(言之有理即可) 将书本上的知识 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 中, 作业难度不大, 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 组织和表达能力及地 理学科的综合思维和 实践力,初步形成人 地协调观。
6
C 组: 拓展型作业 (5 分钟) (中等,原创) 天气预报除了预报气温和阴晴雨 雪状况, 还包括气压、风、湿度、能见度等气象 要素。你可以任选其中一项气象要素,搜集相关 资料,说说该气象要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答案: 如“能见度” 。能见度, 是指视力正常的 人能将目标物从背景中识别出来的最大距离。能 见度对空中和地面交通会带来影响。(言之有理 即可) 拓展课程内容, 挖掘与学生生活、社 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 理素材, 引导学生认 识地理学习途径的多 样性,获得并积累学 习经验。
作业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在生活中区别“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知道人类行为对空气质量高低的影响
能根据图示的常用天气符号分析判断天气变化
画图规范美观、 书写端正
搜集地理信息,具备一定的地理实践力
第二课时作业 气温的变化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一课时)
作业层次和 完成时长 作业内容、难度和来源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A 组: 基础型作业 (2 分钟) 选一选 (容易,改编) 实验中学气象兴趣小组每天都模 拟气象台人工观测百叶箱里的气温变化。据此完 成 1-3 题。 1.下列关于气温的叙述,正确的是(D) A.气温是在不断变化的,没有规律可循 B.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一般变化不大 C.气温是对各种类型气体的温度的统称 D.气温的时间变化可用气温曲线图表示 2.某日,气象小组的同学记录的当天气温数据为 21℃、 14℃、 17℃、 23℃,其中 23℃的观测 时间最接近(C) A.8 时 B.12 时 C.14 时 D.18 时 3.由上题中所给的当天记录气温数据可知,该日 气温日较差为(C) A.4℃ B.6℃ C.9℃ D.18℃ 本组题旨在加深 对气温的日变化、年 变化的认识。 考查学 生对气温日变化特点 和人工观测方法的了 解;第 2 题引导学生 回顾气温日变化的特 点,知道一天中气温 最高、最低出现的时 间; 第 3 题考查学生 对“气温日较差”概 念的认知,并会做简 单的运算。
7
B 组: 提升型作业 (5 分钟) 画一画 (中等,改编) 我们的家乡——马鞍山市是一个 四季分明的南方城市,表 2.1 所示为马鞍山市某 年的月平均气温。据此,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表 2.1,绘制马鞍山市该年的气温年变化 曲线图。 表 2.1 马鞍山市某年的月平均气温 时间/月份123456气温/℃4612192426时间/月份789101112气温/℃31302419136
答案:略 2.根据所给资料可知, 马鞍山市的气温年较差是 27℃ ,年平均气温是 约 18℃ 。 3.根据你所绘制的图判断,马鞍山市地处五带中 的 北温 带,判断的理由 7 月份气温最高, 1 月 份气温最低,冬冷夏热,气温季节变化大 。 本组的三小题作 业内容,基本涵盖了 “气温的变化”相关 基本概念的认知和课 标要求的绘制气温曲 线图的基本技能。学 生通过这部分作业的 完成过程,有助于夯 实 对 “ 气 温 年 较 差”、“年平均气 温”概念的认知和气 温曲线图的绘制、判 读。第 3 小题的情境 设置也使学生对家乡 的气温特点有了初步 认知,为后面乡土地 理的学习做好铺垫。
C 组: 拓展型作业 (2 分钟) (较难,原创) 我国民间有很多跟气象有关的谚 语。下列谚语反映气温年变化的是(B) A.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 B.热在三伏,冷在四九 C.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D.早蚯迎太阳,晚蚯落一场 我国民间气象谚 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 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 累的经验,是宝贵的 文化财富,向学生传 承中国文化的同时, 也引导学生对跨学科 主题的探究性学习。
作业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
学会阅读和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

)
(
知道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的
一般规律
)
(


规范、 线条和标注清晰美观
)
对谚语的阅读理解和对生活中常见天气现象的关注
8
第三课时作业 气温的分布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二课时)
作业层次和 完成时长 作业内容、难度和来源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A 组: 基础型作业 (3 分钟) 填一填 (容易,原创) 整理课堂笔记是学习地理重要 方法, 请你根据图 3.1 和今天上课的内容完成 下列的学习提纲。 图 3.1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①同一条等温线上,各地气温相同 ②等温线数值越大,气温越 高 1.等温线 ③等温线越密集,气温差异越 大 分布图判读 ④等温线闭合,若中心气温低,则为 低温中心,反之则为高温 中心 纬度影响:由 低纬 向高纬 降低 2.气温的分布 海陆影响:同纬度,夏季陆高海低 冬季 海高 陆 低 地形影响:海拔每升高 100 米 气温约降低 0.6 ℃ 本组“填一填” 的作业设计,其目的 是使学生在完成整理 提纲的过程中,对本 课时的知识点能进行 初步的梳理,一方面 考查学生对等温线图 的判读规律的认知, 这是进一步学会读图 分析某区域气温分布 特点的主要手段,也 为后期认知世界气候 的分布奠定基础。另 一方面帮助学生在归 纳中加强对气温的水 平分布规律和垂直分 布规律的认知, 同时 整理提纲也有助于培 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 惯,启发学生用提纲 归纳知识点的学习方 法。
B 组: 提升型作业 (3 分钟) 辨一辨 (中等,原创) 某地理资料中有甲乙两幅气温 曲线图 (图 3.2) ,根据图示信息完成下列任 务。 图 3.2 气温曲线图 1.乙图反映的是 南 (南/北) 半球,判断依 据南半球气温最低出现在 7、8 月份,最高气 温出现在 1、2 月份 。 本组题利用上一 个课时学过的气温年 变化曲线图为载体, 首先考查学生对南北 半球气温年变化曲线 图的辨识能力,通过 图示信息的进一步判 读, 使学生加深对同 纬度海陆气温时间变 化特点的认知。
9
2.若图 3.2 分别表示甲、乙两区域的同纬度海 洋和陆地气温年变化,则图中的虚线均表示的 是海洋 (陆地/海洋)的气温年变化。
C 组: 拓展型作业 (1 小时) 做一做 (中等,改编) 家庭小实验:探究海陆气温分 布的差异 1.材料准备: 两个一样大小的敞口茶杯(可以 用碗替代) ,一个放一茶杯水,一个放一茶杯 干燥的砂,两个茶杯中各插入一支温度计。 2.实验步骤: 把两个茶杯同时放在太阳底下晒 约 30 分钟左右,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再 把两个茶杯放入冰箱冷藏室约 3 分钟后同时取 出,再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3.数据记录: 将温度计的示数变化记录在下表 中 (表 1) 。 表 3.1 温度计示数记录 实验操作杯子里的 水温度杯子里的 砂温度阳光下晒 约 30 分钟移入冷藏室 约 3 分钟计算温差 (℃)
4.实验结论: 水的温度变化比砂 小 , 以此说明海洋升温 慢 降温也慢 ,陆地升温 快 降温也快 。 5.知识延伸:水的比热容比沙子大,比热容是 热力学中常用的一个物理量,用来表示物质吸 热或散热本领。它的物理意义是单位质量的某 种物质升高(或下降) 单位温度所吸收(或放 出) 的热量。比热容越大,物质的吸热或散热 能力越强,吸热或散热就越慢。比热容越小, 吸热快散热也越快,比如戈壁沙漠白天热,晚 上凉,昼夜温差大。 海陆气温分布的 差异是本课时的难点 内容 , “ 家庭小实 验”的设计意图是让 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 余时间通过简单的实 验操作, 真实体验地 理现象产生的原因, 加深对海陆气温分布 的理解。在实验操作 过程中,学生初步接 触物理实验内容,有 助于学生跨学科思维 的培养,并在实验过 程中养成求真务实的 科学精神、地理实践 力
作业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掌握等温线图判读的基本常识
能说出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
能在气温变化曲线图中指出同纬度的海陆气温年 变化差异
在实验过程中体现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0
第四课时作业 降水的变化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第一课时)
作业层次和 完成时长 作业内容、难度和来源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A 组: 基础型作业 (5 分钟) 画一画,选一选 (较容易, 改编) 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的降 水量可能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根据表 4.1 数据 完成以下问题。 1.绘制北半球某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表 4.1 北半球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 时间/月份123456降水量/毫米15726386082时间/月份789101112降水量/毫米142163108492716
2.据图表可知,该地降水集中在 (B) A.冬季 B.夏季 C.全年 D.无法判断 本组题是绘图作 业, 锻炼学生的动手 能力, 培养学生绘图 的 规 范 和 美 感 的 同 时, 使学生学加深对 课堂中所学的降水量 柱状图的认知 ,能区 别前面学过的气温曲 线的绘制方法。并学 会 利 用 降 水 量 柱 状 图,通过相应的降水 量数据的读取和降水 量柱状图的观察, 能 判断某地年降水量在 时间上的变化。
B 组: 提升型作业 (3 分钟) 读一读,填一填 (较难,原创) 我市一中的小军同学在日记中 写道:“今天早上出门,感受到已入深秋,有 点冷,还有大雾,能见度不高。但还是可以看 利用学生熟悉的 日记形式引导学生学 会对生活中地理现象 注意观察和体验,增 强 学 生 的 地 理 实 践 力 。作业考查了学生 对降水形式、降水基 本 概 念 的 认 知 和 理 解,并通过让学生说 说降水对我们生活 、 生产的影响,帮助学生 初 步 建 立 人 地 协 调 观。
到路边干枯的草地上覆盖 着一层白茫茫的霜 。我 想, 这么大的雾、这么厚 的霜, 今天的降水量真不 少。今年的降水量也许比 去年更多吧。” 图 4.1 霜
1.在小军日记中有科学性错误的句子下面画横 线“ ”。 2. 日记中“今年的降水量也许比去年更多吧” 这句话体现了降水的 C 。(单项选择) A. 日变化 B.季节变化 C.年际变化 D.月变化 3.说一说:如果年降水量太多,可能会给当地 带来什么不利影响? 答案:易发生洪涝灾害等(言之有理即可)
11
C 组: 拓展型作业 (8 分钟) (中等,原创) 二十四节气歌 (图 4.2) ,是为 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 小诗歌。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 化的规律,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 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 化观念。它将天文、自然节律和民俗实现了巧 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 化。 图 4.2 二十四节气歌 1.查一查日历,了解二十四节气歌中各节气的 大致时间。 答案:略 2.举一例在二十四节中跟降水有关的节气,说 说该节气对人们生产或生活的影响,及衍生的 民俗文化。 答案: 例如“谷雨”,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 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生 长。谷雨前后,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故 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人们把春天采 摘、食用香椿说成是“吃春”。 将地理学习与生 活生产相联系, 从学 生 感 兴 趣 的 内 容 切 入, 指导学生搜集相 关二十四节气资料, 学生在这一自主学习 的过程中, 不仅感受 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 大精深和底蕴, 更使 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 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本组题第 2 题, 学生在举例说说节气 对人们生产、生活的 影响中产生对生活的 热爱、对大自然的热 爱, 促使学生人地协 调观。在资料的搜集 过程中, 也是知识、 能力提升的过程。
作业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学会阅读和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能根据图表数据解决地理问题
知道降水变化的年内变化和年际变化的特点
能通过举例,认识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初步树立人地协调观
对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能力
12
第五课时作业 降水的分布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第二课时)
作业层次和 完成时长 作业内容、难度和来源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A 组: 基础型作业 (3 分钟) 选一选 1. (容易,原创) 表示某区域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情况通常用 (B) A.气候类型分布图 B.等降水量线图 C.等高线地形图 D.降水量柱状图 (较容易,改编) 读图 5.1,完成第 2、3 题。
图 5.1 世界局部海陆分布图 2.①地年降水量为 900 毫米,表示该地 (A) A.多年的平均降水量是 900 毫米 B.某一年的降水总量是 900 毫米 C.今年每月降水量之和 900 毫米 D.每年的年降水量均为 900 毫米 3.关于图中各地年降水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①地比④地降水少 B. ②地比⑤地降水多 C. ③地比②地降水少 D.⑥地比⑦地降水多 本组题考查学生 是否知道关于“等降 水量线图”的作用、 明确 “年降水量”的 含义。这些都是今后 在认识气候时需要清 晰认知的概念。 然后通过世界局 部海陆分布图引导学 生联系已学过的世界 海陆分布相关知识, 考查学生对课堂上通 过读图活动已总结得 出的世界年降水量的 空 间 分 布 规 律 的 认 知,为后续学习影响 气 候 的 因 素 做 好 铺 垫。
B 组: 提升型作业 (3 分钟) 想一想 (中等,选编) 读图 5.2,说出南纬 50°附近和 北半球同纬度地带降水量有什么差异及成因。 (
年降
水量
) 图 5.2 年降水量纬度分布示意图 答案: 南纬 50°附近比北半球同纬度地带降水 多。 主要原因是南纬 50°附近海域面积比北半 球同纬度地带范围广。 为了开阔学生地 理思维, 本题利用较 为抽象的数轴来表示 不同纬度降水量的分 布状况。学生在完成 本题的过程中,能通 过抽象的纬度数据分 析还原地表实际,逐 步建立区域认知。
13
C 组: 拓展型作业 (4 分钟) (中等,原创)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独特的新疆民居—— 阿以旺 我 国新疆 的传 统 民居 大多以土坯建筑为 主, “阿以旺”就是当地常见的新疆维吾尔族 民居 (图 5.3) ,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结构形 式采用土木结构,平屋顶, 带外廊多为带有地 下室的单层或双层拱式平顶,农家还用土胚块 砌成晾制葡萄干的镂空花墙的晾房。 图 5.3 阿以旺 住宅一般分前后院, 后院是饲养牲畜和积 肥的场地, 前院为生活起居的主要空间, 院中 引进渠水, 栽植葡萄和杏等果木, 葡萄架既可 蔽日纳凉, 又可为市场提供丰盛的鲜葡萄和葡 萄干,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院内有用土 块砌成的拱式小梯通至屋顶,梯下可存物, 空 间很紧凑。 材料二 图 5.4 新疆在中国的位置 1.根据图 5.4,说说新疆位于我国的方位。 答案:西北部 2. 由材料可知, “阿以旺”反映了当地怎样的 降水特点,简要分析该特点的成因。 答案:降水少。主要原因是新疆离海远, 干旱 课标中明确指出 “结合实例,说明天 气和气候对人们生产 生活的影响”,本组 题引进实例材料,引 导学生首先建立地理 空间观念, 并将区域 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 与当地生活、 经济发 展相联系,使学生初 步感悟到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的关系, 建立 区域认知,加强学生 综合思维能力的培 养。
作业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掌握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空间分布规律
清楚关于年降水量的相关概念
能通过图文资料说明观察到的地理现象
初步建立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14
第六课时作业 气候的地区差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第一课时)
作业层次和 完成时长 作业内容、难度和来源 作业分析与 设计意图
A 组: 基础型作业 (3 分钟) 填一填 (较容易,原创) 材料一 2021 年 10 月 31 日~11 月 12 日,在西欧岛国——英国的格拉斯哥举行《联合国气 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二十六次会议(简称 COP26) ,此次会议将对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和绿色低碳可 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材料二 图 6.1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 图 6.2 三种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1.结合两则资料可知,本次气候变化大会的举办地的气 候类型是 温带海洋性气候。 2.亚洲气候类型多样,分布面积最广的是 温带大陆性 气 候 , 亚 洲 缺 少 温 带 海 洋 性 气 候 和 热 带 草 原 气候。 3.根据图 6.2 中所给的信息,描述①气候的特征 夏季炎 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并在图 6.1 中用“☆”符号标 出该气候主要分布的位置。 答案: 见图 6.1 中“☆”标记处。 本 组 题 以 时 事 材 料 为 情 境 , 将 核 心 素 养 中 的 “ 区 域 认 知 ” 的 培 育 融 入 其 中 , 使 学 生 初 步 建立 “ 人 类 命 运 共 同 体”意识。 第 1 、 2 题 主 要 考 查 学 生 的 读 图 基 本 技 能 , 能 通 过 读 图 说出 世 界 气 候 类 型 的 分 布 ,并 能通 过 读图找出 世 界 气 候 的 地区差异。 第 3 题 考 查 学 生 提 取 题 中 的 有 用 信 息 的 基 本 技 能 。 学 生 在 学 习 了 世 界 气 候 类 型 分 布 规 律 的 基 础 上 , 能 结 合 气 温 变 化 曲 线 和 降 水 量 柱 状 图 说 出 其 气 候 特 征 及 主 要 分 布 地 区。
15
B 组: 提升型作业 (3 分钟) 想一想, 填一填 (中等,改编) 在地球上的多种生态系统中, “雨林” 被视为自然最佳的杰作,也常因巨大的氧气产量而被称 为“地球之肺”。其中温带雨林显得更为特殊。全球现 存温带雨林约有 30 万平方公里,最大的就是北美太平洋 海岸雨林, 占全球雨林面积一半左右。读“北美洲气候 类型分布”示意图 (图 6.3) ,完成下列问题。
图 9.3 北美洲气候类型分布 1. 参考课本上的“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图 6.3 中的 ⑤ 气候区(填数码) 最有可能分布温带雨林,该地 地势崎岖,盛行西风。 2.北美洲温带雨林降水丰沛,水汽主要来自太平 洋。北 美洲温带雨林分布南北狭长,主要影响因素是 地形 。 本 组 题 旨 在 引 导 学 生 学会通过 课 堂 所 学 的 世 界 气 候 类 型分布 图的 认 知 方 法 来 了解 任 意 某 区 域 的 气 候 差 异 和 气 候 类 型 的 分 布 , 考 查 学 生 读 图 能 力 , 能通过 图示 地理 信 息 解 决 问 题 的 地 理 思 维 能力 ,初步 培 养 学 生 的 区 域 认 知 意 识。
C 组: 拓展型作业 (3 分钟) (中等,原创) 跟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你曾旅游(或探亲) 去过的最远地方,说说你对那里的气候有何感受(附上 旅游照片就更精彩啦), 并想办法了解到所去的旅游 (探亲)地属于哪种气候类型。 答案:略 指 导 学 生 学 会 在 生 活 中 观 察 、 感 悟 自然 环 境 , 培 养 学 生 区 域认知 和地 理实践力。
作业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通过读图能找出某区域主要气候类型
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知道世界各地的气候主要差异
能利用图示信息对区域环境进行初步判断
能注意观察体悟自然环境,初步建立区域认知能力
16
第七课时作业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与人类活动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第二课时)
作业层次和 完成时长 作业内容、难度和来源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A 组: 基础型作业 (3 分钟) 选一选 (较容易,改编) 读图 7.1,完成第 1-2 题。 图 7.1 某地的风向 1.图 7.1 中, A 地年降水量比 B 地 (A) A.多 B.少 C.差不多 D.无法判断 2.造成 A、B 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 (C)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地形因素 D.人类活动 填一填 (中等,选编) 位于南美洲北部的亚马孙地区拥 有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区,但人类大规模开发使 热带雨林遭受破坏,甚至影响全球的气候等自然 环境。将下列选项的字母序号填在图 7.2 中适合 的方框内。 A.海平面上升 B.温室效应加剧 C.两极冰川融化 D.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
D
B
A
C
) 图 7.2 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的后果 通过实例考查学 生对区域气候差异性 的认识和对影响气候 的主要因素的理解。 通过思维导图的 作业题呈现形式,使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 程中,进一步加深对 气候和人类活动关系 的认知。让学生明白 人类的不当活动对气 候 等 自 然 环 境 的 破 坏,导致被破坏的自 然环境,包括变暖的 气候,又会反作用于 人类,对人类生存产 生危机,以此培养学 生人地协调观。
17
B 组: 提升型作业 (3 分钟) 选一选 (中等,改编) 阿特拉斯山脉位于非洲的西北部 (图 7.3) ,主峰海拔 4165 米。阿特拉斯山区自 然风光独特, 山顶终年积雪,西北地区气候宜 人,花木繁茂,风景如画,有“北非花园”的美 称。 据图完成 1-2 题。 图 7.3 阿特拉斯山脉的分布 1.阿特拉斯山脉山顶终年积雪的主要原因 (B) A.纬度高 B.海拔高 C.离海近 D.多寒潮 2.关于图示的非洲区域说法正确的是 (A) A.阿特拉斯山脉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 B.北部濒临印度洋,东南部沙漠广布 C.热带草原面积广阔,旅游资源丰富 D.多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本题组是对本节内容 的综合性考查,将读 图、材料结合在一 起,学生通过结合图 文材料来判断气候类 型及位置等自然环境 特点。进一步加强学 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 信息的能力,让学生 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 纳、迁移,最终能够 做到综合应用。
C 组: 拓展型作业 (3 分钟) (较难, 原创) 黄山(图 7.4) 位于安徽省南 部,有“天下第一奇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之称,暑期到黄山旅游既能观赏到美景,又可避 暑。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图 7.4 黄山 1.黄山主峰莲花峰的海拔 1860 多米,山脚下的 汤口镇海拔约 300 米,莲花峰顶的气温比山脚下 的汤口镇 低 (高/低) 约 9 ℃。 2.搜集资料,查一查我国还有哪些避暑胜地? 简要说明一处避暑胜地夏季凉爽的原因。 答案:略 以我们安徽人熟 知的黄山为例,考查 学生对影响气候因素 的认识,作为乡土地 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 的情愫。 本组题为了开拓 学生视野,安排了一 道实践题,增强学生 地理实践力和区域认 知水平,提升学生地 理素养。
作业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理解并能说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初步建立正确的人地观
对家乡的地理事物有一定的认知
具有一定的地理实践力
18
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一)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
一、单项选择 1.天气变化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根据下列天气预报信息,适宜户外晾晒衣物,且风力 符号表示正确的是(B) A.周六 B.周日 C.周一 D.周二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的问题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碳中和”是 把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处理,实现“排放”等于“吸收”。 据此完成 2-3 题。 2.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主要危害是(D) A.海水污染加剧,鱼类大量死亡 B.地震、火山爆发的频率高 C.太阳辐射增强,危及人类健康 D.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3.下列属于“碳中和”措施的是(C) ①尽量使用一次性筷子 ②多乘私家车,少坐公交车 ③使用太阳能灯具照明 ④大力植树造林 ⑤垃圾回收利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地理课上同学们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小玲这一组根据老师给出的气象数 据,分别绘制了甲乙丙丁四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见下图) 。据此完成 4-6 题。 4.丙地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所反映的气候特征, 描述最准确的是 (D) A.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B.夏季凉爽湿润,冬季温和多雨 C.夏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 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5.甲乙丙丁四地中,跟我们居住的马鞍山市气候特征最接近的一地是 (A) A.甲 B.乙 C.丙 D.丁 6.妈妈帮小玲在网上搜集与甲、乙、丙、丁四地气候对应的景观图片, 结果小玲发现只 有一张可以用,这张图片是(C) ① ② ③ ④ A.① B. ② C. ③ D. ④
19
二、综合题 7.最近有多部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影视剧播映,观众们无不为中国志愿军战士顽强的毅 力和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所震撼、感动, 朝鲜位于朝鲜半岛北部,其寒冷的冬季也给观 众留下深刻印象。 读朝鲜半岛 1 月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分布图 (图 1)和朝鲜半岛地形
图(图 2) ,完成下面问题。
图 2
图 1
(1)朝鲜半岛冬季南北温差约在 20℃ 以上,产生该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纬 度因素 。 (2)由图可判断,朝鲜半岛中部气温比同纬度的沿海地区 低 ,造成此差异的 原因是受 海陆位置和地形 因素的共同影响。 (3)朝鲜半岛各地年降水量分布明显不均匀,大致是东南多 ,西北 少 ;东部 沿海 多 ,西部沿海 少 (填写“多”或“少”)。试推断形成这种降水量分布规律的 主要原因。 答案: 朝鲜半岛地处太平洋西北部, 其东南部受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影响最大,降水 最多;朝鲜半岛东部沿海处于迎风坡,降水多,西部沿海处于背风坡,降水少。 8.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既有抒情优美的文字,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请你分别写 出一句跟天气相关的和一句跟气候相关的诗句。 答案: 例如, 昨夜风疏雨骤(《如梦令》,李清照) ——天气; 黄梅时节家家雨(《约 客》,赵师秀) —— 气候
(二)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
序号 类型 对应单元 作业目标 对应学 难度 来源 完成时间
了解 理解 应用
1 选择题 1、2 √ 较容易 原创 20 分钟
2 选择题 6 √ 较容易 改编
3 选择题 6 √ 容易 改编
4 选择题 3 √ 较容易 原创
5 选择题 5 √ 中等 原创
6 选择题 7 √ 中等 原创
7 (1) 填空题 3、6 √ 容易 改编
7 (2) 填空题 3、6 √ 中等 原创
7 (3) 填空题、 简答题 4、6 √ 较难 原创
8 简答题 1 √ 中等 原创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