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酸和碱 单元作业整体设计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单元 酸和碱 单元作业整体设计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1-06 14:3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化学学科第十单元作业
一、单元信息
基本 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化学 九年级 第二学期 人教版 酸和碱
单元 组织方式 团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
课时 信息 序 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1 酸碱指示剂的 认识与应用 课题 1 常见的酸和碱——酸、碱与指示剂作用
2 认识生活中 常见的酸 课题 1 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酸
3 认识生活中 常见的碱 课题 1 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碱
4 微观视角 识酸碱 课题 1 常见的酸和碱——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5 酸碱中和反应 的认识与应用 课题 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中和 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6 酸碱度的认 识与应用 课题 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溶液酸碱度的表 示方法—pH
二、单元分析
(一) 课标要求
1.以盐酸、硫酸、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为例,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酸、碱的主要 性质和用途。了解酸碱的基本性质,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认识酸碱指示剂变色原理, 能够定性判断物质的酸碱性,并应用酸碱指示剂变色原理对酸碱中和反应进行验 证,了解酸碱中和的实质及其应用。初步形成宏微结合的认识物质的化学观念。
2.通过实验探究的形式了解常见酸碱物质的组成、分类、结构、性质及变化规 律,了解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创设真实生活情境促进学生应用酸碱知识,构建模型, 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能力。
3.了解检验溶液酸碱性的基本方法,知道酸碱性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影 响。学会用pH 试纸、pH 计等方式定量测定物质酸碱性的强弱,通过查阅资料了解 人体酸碱平衡原理,测量身边常用生活物品、食品、水果等酸碱性的强弱,理解酸
1
碱性强弱对生产、生活及生命活动作用的价值和意义,促进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素 养的发展。
(二) 教材分析
“酸和碱”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十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由酸碱 与指示剂作用、常见酸碱性质与应用、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等三个部分组成,隶属于
2011 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的“二级主 题”——“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 2022 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 标准五个学习主题中,“酸和碱”属于主题 2“物质的性质与应用”中的“常见物 质”。教材中由酸碱指示剂的认识与应用为起始,以盐酸、硫酸、氢氧化钠和氢氧 化钙为例,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了解检验溶液酸碱性的基 本方法,知道酸碱性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教学重、难点内容包括了解 酸碱指示剂,认识常见酸和碱的组成、结构、性质、分类、转化规律及其应用,中 和反应原理及应用,溶液酸碱度等。本单元涉及的物质种类繁多、与生活联系密切、 内容覆盖面大、知识综合性强、化学反应多,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起到承前启后的重 要作用。
(三)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前面 9 个单元的知识后,已经具备了学习酸和碱的良好基础,认识 了空气的组成、分子和原子、水、碳及其化合物、金属和溶液等物质的组成、结构、 性质、分类、转化及应用。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了应用实验探究法认识 物质,能够宏微结合的分析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和应用,同时具备用语 言描述和化学符号表达物质结构、性质及转化过程的能力。本单元教学的实施旨在 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身边常见物质酸和碱的学习兴 趣,进一步加深对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科思维理念,引导学生以 化学思维观念认识身边物质,感受学习化学知识带来的乐趣,并理解化学对人类生 活质量的提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学生化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科 学态度与责任等学科素养的有效发展,体现化学学科对学生未来发展的育人价值。
2
(
1
) (
2
) (
2
) (
3
) (
4
) (
2
) (
2
) (
5
) (
4
) (
5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该单元教学内容可划分为 6 课时,其中酸碱与指示剂作用 1 课时,常见酸和碱 的性质及用途3课时,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和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各 1课时。 依据课程标准,根据教学目标,确立本单元的作业目标如表 3-1。
表 3-1 “酸和碱”单元作业目标表
作业 类型 作业目标 学 作业目 标序号
课时 1 了解酸碱指示剂 (酚酞、石蕊) 作用,会用其判断 溶液酸碱性 B 10-1-1
能够自制指示剂,并利用其检测身边物质的酸碱性 B 10 1 2
课时 2 知道盐酸和硫酸的性质及用途,了解酸的腐蚀性 B 10
了解浓硫酸的稀释操作及注意事项,学会溶液的稀 释方法 B 10-2-2
会用思维导图归纳酸的性质及应用 B 10
课时 3 了解常见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俗名 A 10-3-1
知道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及用途,了解碱的 腐蚀性 B 10-3-2
会用思维导图归纳碱的性质及应用 B 10-3-3
课时 4 能够从微观视角分析酸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 A 10 4 1
能够从微观视角分析碱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 A 10
能够从微观视角解释酸、碱溶液导电性的原因 B 10-4-3
课时 5 了解酸碱中和的概念 A 10 5 1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验证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B 10
能够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并能用化 学符号表达 B 10-5-3
了解中和反应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A 10
课时 6 学会使用pH 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 B 10-6-1
能够根据 pH 大小判断物质的酸碱性及强弱程度 A 10-6-2
了解酸碱性对生产、生活及人类生命活动的影响及 意义 A 10-6-3
单元末 质量 检测 能整合酸和碱的相关知识,并分析相关实际问题 B 10-0-1
在问题解决中加深对酸和碱相关知识的应用及价 值的理解 B 10-0-2
能够运用对比的方法比较酸碱组成、性质、分类、 转化及变化规律 B 10-0-3
注:作业目标序号,第一个数字是单元序号,第二个数字是课时序号 (单元末数字为0) ,第三个数字为本课 时目标序号。
3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本单元以酸和碱的性质及应用为研究主线,促进学生构建物质分类的方法观, 体验多角度研究和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助力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认知基础之上, 重新对物质的认知进行归纳梳理,并逐步完善知识的认知体系。在探究酸和碱的性 质及应用过程中配套习题的设计尤为重要,合理的习题设计能促进学生从化学视角 认识物质的性质、结构、用途之间的转化关系,并初步形成物质的结构、性质决定 物质转化及用途的化学观。通过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 新实践能力。依据 2022 版新课标要求,注重作业的基础性、分层性和递进性,设 计纸笔题和课后跨学科实践任务。例如小组课后开展“探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 的影响”活动,促进学生认识到溶液酸碱度的意义及学习价值,帮助学生养成严谨 求实、尊重科学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意识。初中化学教学实施主要是以实验为基 础,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内容注重启蒙, 学科知识注重基础,实验探究注重实践,学生培养注重发展,梳理出单元大概念下 的教学知识结构,如图 4-1。再根据课标针对单元知识结构,整理出单元的课时主 题和目标,如图 4-2。
4-1 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知识结构
4
4-2 单元课时主题和目标
“酸和碱”这一单元内容跨度较大、知识覆盖广、且梳理较难。学生在学习本 单元内容时多数感觉吃力,教师将单元知识整体建构梳理,形成结构框架,促进学 生形成单元整体学习的大局观,解决学生因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窘境。因此,“酸 和碱”的单元作业,应以单元为整体进行设计,先用思维导图梳理“酸和碱”单元 知识如图 4-3,文字阐明本单元作业的设计框架或简图表述如图 4-4,帮助学生对 单元内容及教材中的地位有明确的认知,厘清单元中课时与课时间的关系,单元与 单元间的联系。依据“双减政策”的指导,根据课标要求,在尊重学生心理认知特 征的情况下,单元作业要注重学生的学科思维训练、知识归纳能力、实验探究、实 践创新等,关注作业的时效性,灵活性,稳定性,层次性,精选精炼,切实为学生 减负。本单元作业设计分为“预习助学,教材梳理”,“夯实基础”,“拓展提升 (选 做题)”三个层次,其中预习助学和夯实基础为必做题,拓展提升为部分学生选做
5
题。随着教学进度的前进,课时作业及教学内容也将随之加大难度,此时作业是否 灵活、稳定将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心态,关注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特征,具有针对 性的提升作业质量,尝试作业创新编制将成为新形势下的必然趋势。
图 4-3 单元知识概述
图 4-4 作业框架概述
本单元教学内容分为 6 个课时,共设计 7 次作业,其中课时作业 6 次 (5 次课 时作业为课中作业,1 次课时作业为课后作业),单元末作业 1 次。依据 2022 版义 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双减政策”中对作业设计的要求,优化单元作业的整体设 计与实施。充分发挥单元作业的复习巩固、拓展延伸和素养提升等功能,保证基础 性作业,增加实践性作业、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减轻作业负担,科学设计单元 作业,体现整体性、多样性、选择性和进阶性,作业的内容、类型、难度、数量和 完成时间要符合单元学习目标的总体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课时作 业和单元练习的任务水平及比例,适当增加迁移创新水平的任务。除了常规的纸笔 练习外,结合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以及跨学科问题、社会热点等,增加科
6
普阅读、动手实践、实验探究等综合实践型作业。根据本单元作业目标,初步对 7 次作业从题型类别、题量预设、预设难度、预计完成时间、题目来源、完成方式等 五个维度进行设计。如表 4-1。
表 4-1“酸和碱”作业预设计框架表
课时数 6 课时 作业次数 作业 7 次
作业 类型 作业目 标序号 学 题型 类别 题量 预设 预设 难度 预计完 成时间 题目 来源 完成 方式
课时 1 10-1-1 B 选择、填空、判断等 2-3 中等 2-3min 选编 独立完成
10-1-2 B 选择、填空、简答 2-3 中等 8-10mi n 改编
课时 2 10-2-1 B 选择、填空、探究实 验 2-3 中等 4-5min 改编
10-2-2 A 选择、填空、解答等 2-3 中等 2-3min 改编
10-2-3 B 课时知识梳理作业 1 中等 10min 教材 合作探究
课时 3 10-3-1 A 选择、填空等 1-2 较易 1-2min 选编 独立完成
10-3-2 B 选择、填空、实验探 究 2-3 中等 4-5min 选编
10-3-3 B 课时知识梳理作业 1 中等 10min 教材 合作探究
课时 4 10-4-1 A 选择、填空 1-2 较易 1-2min 改编 独立完成
10-4-2 A 选择、填空 1-2 较易 1-2min 改编
10-4-3 B 选择、填空、实验探 究 2-3 中等 6-8min 选编
课时 5 10-5-1 A 选择、填空 1-2 较易 1-2min 改编
10-5-2 B 选择、填空、实验探 究 2-3 中等 6-8min 选编
10-5-3 B 选择、填空 1-2 较易 1-2min 改编
10-5-4 A 选择、填空、计算等 2-3 中等 6-8min 选编
课时 6 10-6-1 B 选择、填空 1-2 较易 1-2min 改编
10-6-2 A 选择、填空、实验探 究 2-3 中等 4-6min 选编
10-6-3 A 选择、填空、实验探 究 2-3 中等 4-6min 选编
单元末 检测 10-0-1 B 选择、填空、实验探 究 4-6 中等 8-10mi n 选编
10-0-2 B 小论文、调查报告、 实验报告 1-2 中等 1-2 周 教材 合作完成
10-0-3 B 选择、填空、实验探 究、计算 2-3 中等 4-6min 选编 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分析:如目标 10-1-1 为“了解酸碱指示剂 (酚酞、石蕊) 作用,会
7
用其判断溶液酸碱性”,既要求了解酸碱指示剂 (酚酞、石蕊) 的作用,又要求会 用酸碱指示剂,所以题型可以设计为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题源选择近年来 全国各地中考题进行改编。题量可以设计为 2-3 题,由于学为理解 (B 级), 要达到会用水平,所以题目难度为中等。又因酸碱指示剂 (石蕊、酚酞) 在以后章 节中应用较多,所以对其应用理解要准确,在本课时作业中可以适当增加题量,同 时也可针对此作业目标在后面的课时作业中再设计相关知识点的作业,达到知识应 用的有效巩固和加深。
五、课时作业
第一课时 酸碱指示剂的认识与应用
课时目标要求:
1.了解酸碱指示剂 (酚酞、石蕊) 作用,会用其判断溶液酸碱性 2.能够自制指示剂,并利用其检测身边物质的酸碱性
作业 1:预习助学,教材梳理 (知识导航阅读教材第 50—51 页)
(1) 我们把能指示物质酸碱性的化学试剂称为 。
(2) 石蕊、酚酞属于 指示试剂;石蕊遇酸 ,遇碱 ;酚酞遇 酸 ,遇碱 。
1.参考答案: (1) 酸碱指示剂; (2) 酸碱;变红,变蓝;不变色,变红色
2.时间要求:2-3 分钟
3.评价设计
设计的填空为教材内容,填错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预习过程中阅读粗心大意,缺 乏耐心,不会写字或写错别字。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该项作业题型为填空题,填空内容属于教材知识的梳 理比较简单,目的是促使学生重视教材,学会回顾教材内容巩固知识。估计预完成 时间 2-3 分钟,该项作业需要全体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阅后再针对问题集中评讲 或对学生分层评析。
作业 2:夯实基础
(1) 柠檬汁是常用饮品,采用新鲜柠檬榨汁味酸略有苦涩,具有止咳、化痰、 生津健脾等功效,取柠檬汁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由此判断柠檬汁呈 ( )
8
A.酸性 B.碱性 C.中性 D.无法判断
(2) 两支试管中分别盛有等量同种无色透明溶液,其中一支试管滴加酚酞试 剂时不变色,若向另一支试管滴加紫色石蕊试剂,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定无明显变化 B.一定为紫色 C.可能为蓝色 D.可能变红色
(3)在学完酸碱指示剂的相关知识后,小明同学把紫薯榨汁后(紫薯汁呈紫色) 分别滴加到白醋、柠檬汁、食盐水、食用纯碱水,石灰水等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如
表:
溶液 白醋 柠檬汁 食盐水 食用纯碱水 石灰水
加入紫薯汁 后的颜色 红色 红色 紫色 绿色 绿色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白醋的水溶液呈酸性 B.食用纯碱的水溶液呈碱性
C.紫薯汁可以用作酸碱指示剂 D.紫薯汁滴到蔗糖溶液中显绿色
1.参考答案: (1) A; (2) D; (3)
2.时间要求:2-3 分钟
3.评价设计
(1) 错选 B、C、D,对紫色石蕊试剂应用认识不清;
(2) 错选 A、B、C,对紫色石蕊和酚酞试剂应用理解不清;
(3) 错选 A、B、C,未能认真阅读表中信息。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该项作业题型为选择题,选择 3 道典型的题目,其中 1、2 两题是针对 10-1-1 作业目标会用石蕊、酚酞试剂而设计,题较简单, 目的是 帮助学生加深对石蕊和酚酞应用理解。第 3 题依据 10-1-2 作业目标设计,难度中 等。估计预完成时间 2 分钟,该项作业需要全体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阅后再针对 问题集中评讲或对部分学生分层评析。
作业 3 拓展提升 (探究选做题)
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学科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问题的价值体现 形式,利于学习者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某校社团“科学探究”小组的同学 在学习“自制酸碱指示剂”的相关制作过程后,准备开展“自制酸碱指示剂”科学 实践活动,为顺利完成本次活动,小组同学制定了详细的实验方案,并邀请你一同
9
参与完善以下内容。
实验用到的器材及药品:紫包菜、小剪刀、研钵、烧杯、酒精、娃哈哈矿泉水、 医用纱布、纯碱、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
(1) 请你根据所学,为学习小组简要设计“自制酸碱指示剂”操作过程

(2) 验证“自制试剂”效果:小组同学用自制的“紫包菜汁”做验证实验时, 发现“紫包菜汁”遇盐酸变红色,遇纯碱和氢氧化钠溶液呈绿色,遇娃哈哈矿泉水 无明显变化。根据实验现象,可知“紫包菜汁”____ (填“能”或“不能”) 用来 做酸碱指示剂。
(3) 在一次实验中,著名英国科学家波义尔不小心将浓盐酸溅到喜爱的紫罗 兰花瓣上,他立即清洗花瓣,一段时间后他惊奇地发现,紫色的花瓣变红了。这一 意外发现,引起了波义尔的兴趣。此后,波义尔为验证猜测,从牵牛花、苔藓、月 季花等植物中提取汁液,并用它们制成了试纸,波义耳用这些试纸对酸性溶液和碱 性溶液进行大量试验,最终发明了现在使用的酸碱指示剂。从酸碱指示的发现故事 中,你从波义尔身上发现哪些品质?你觉得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哪一品质最重要, 请谈谈你的看法?
1.参考答案
(1) 将紫包菜剪碎,置于研钵中研磨后,倒入酒精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用医 用纱布过滤,获取“自制紫包菜汁”指示剂。
(2) 能
(3) 善于观察,勇于探索,追求真知,持之以恒,不畏艰辛等科学探究需要的 品质。看法合理即可。
2.时间要求:4-5 分钟
3.评价设计
(1) 选做,错写是对教材中探究实验自制指示的操作遗忘,或表述有问题;
(2) 选做,错写是对文字信息的提取能力不足,对指示剂概念不清楚。
(3) 选做,开放题,不写或错写说明学生词汇量、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缺乏。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该项作业题型设计为探究实验的填空和简答,作业目
标是“能够自制指示剂,并利用其检测身边物质的酸碱性”,因学习目标要求为会
10
用,题目设计难度中等。实验填空题是教材“自制指示剂”实验探究的改编,旨在 帮助学生巩固自制指示剂的制作步骤和使用方法。第 3 问为材料型开放题,是考查 指示剂的选择和制取,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情感,发展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 责任素养。估计预完成时间 4-5 分钟。该项作业需要全体学生独立完成,除第 3 问属于开放题外答案不唯一,其余 2 空答案需教师批阅后再针对问题集中评讲或对 部分学生分层评析。
第二课时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酸
课时目标要求:
1.知道盐酸和硫酸的性质及用途,了解酸的腐蚀性
2.了解浓硫酸的稀释操作及注意事项,学会溶液的稀释方法
3.会用思维导图归纳酸的性质及应用
作业 1:预习助学,教材梳理 (知识导航阅读教材第 52—54 页)
(1) 打开浓盐酸试剂瓶,瓶口有白雾出现,说明盐酸具有 。盐酸是重 要的化工产品,用于 、 ,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可帮助消化。
(2)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实验室中常用于中性或酸性气体的 ,亦具有强烈 的 ,能夺取纸张、木材、布料、皮肤里的水分,生成炭黑。硫酸是重要的化 工原料,用于生产化肥、农药 、 以及冶炼金属、精炼石油和 。
(3) 盐酸、硫酸都具有腐蚀性,能够使紫色石蕊 色,无色酚酞 色,能 与 、 、碱、盐发生反应。
1.参考答案
(1) 挥发性,金属表面除铁锈,制造药物;
(2) 干燥剂,腐蚀性,火药,染料,金属除锈;3.变红,不变,活泼金属, 金属氧化物。
2.时间要求:3-4 分钟。
3.评价设计
设计的填空为教材内容,填错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预习过程中阅读粗心大意,缺 乏耐心,不会写字或写错别字。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该项作业题型为填空题,填空内容属于教材知识的梳 理比较简单,目的是促使学生重视教材,学会回顾教材内容巩固知识。估计预完成
11
时间 3-4 分钟,该项作业需要全体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阅后再针对问题集中评讲 或对学生分层评析。
作业 2:夯实基础
(1) 化学技术推动工业的快速发展,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做了有力保障, 下列物质中哪一种用于化肥、农药、火药、染料等工业生产。 ( )
A.硫酸 B.氯化钠 C.氢氧化钠 D.硫酸铜
(2) 树立“绿色化学”理念是安全生产的保障,化学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 都需要妥善安置,为了安全往往会在包装表面贴上安全警示标志,以下标志中适合 浓硫酸使用的是 ( )
A. B. D. C.
(3) 化学观是从化学视角正确认识物质的科学理念,物质的结构决定了性质。
请根据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性质判断浓硫酸和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它们共同变
化的是 ( )
12
A.颜色都改变
C.两者的质量变小
B.都发生了化学反应
D.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1.参考答案: (1) A; (2) B; (3) D
2.时间要求:2-3 分钟
3.评价设计
(1) 错选 B、C、D,对教材中各物质的应用认识不清;
(2) 错选 A、C、D,对浓硫酸的腐蚀性不了解,分不清图片的含义及用途;
(3) 错选 A、B、C,对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不了解,未能联系第九单元溶液的 组成成分进行解题分析,知识系统和关联性应用能力较差。
4.作业评价与设计意图:该项作业题型为选择题,选择 3 道典型的题目,针对 作业目标了解盐酸和硫酸的性质及用途而设定,题目第 1-2 题较简单,第 3 题涉及 到第 9 单元内容,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难度中等。目的是帮助学生从化学 视角认识物质,了解盐酸和硫酸的性质及用途,建立科学的化学观,培养学生的科 学思维能力。估计预完成时间 2-3 分钟,该项作业需要全体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
阅后再针对问题集中评讲或对部分学生分层评析。
作业 3:拓展提升 (探究选做 2 选 1)
实验是化学学科学习的基础,下面两个实验 是初中化学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实验装置,请按要求填空:

图 1 图 2
(1) 图 1 实验中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该实验中小烧杯产生的现象是 ,大烧杯中实验现象为 。 (2) 图 2 实验托盘天平左右两盘分别加入锌片和铁片,调节游码至天平平衡,再 同时加入 100g10%的硫酸溶液。铁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整 个反应过程中指针的偏转情况: 。
合作交流题:请查阅资料,根据课堂所学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归纳出本课时所学 常见酸的性质及用途。你可以选择独立或合作完成。
(思维导图设计提示:可以从生活中常见酸的组成、酸的用途、酸的共性、硫 酸盐酸两种酸的个性等方面归纳总结,利用美术课所学绘画出优美、生动的思维图 形。)
1. 参考答案:(1) CaCO3 + 2HCl=CaCl2 + H2 O + CO2 个 ,小烧杯内有气泡产生, 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2) Fe+ H2 SO4 =FeSO4 + H2 个 ,指针先向右偏转,最终停
在中间 (合理即可);
合作交流题:主题知识完整,合理即可。
2.时间要求:6-7 分钟
3.评价设计
(1) 无意义和空白答案,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能描述出稀盐酸与大理石 的反应现象,能够联想到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且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分析填 空。写错是因为学生对旧知的遗忘,不能形成多点联合解题。
13
(2) 无意义和空白答案,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够正确描述指针偏转的 方向,并能够从酸与金属反应产生气体的质量多少的角度进行量化分析,结合天平 的使用合理解题。写错是因学生对旧知的遗忘,不能结合不同金属与相同酸反应产 生的气体质量不同解题。
合作交流题:开放答题,主体知识由教材内容梳理而来,适合学生巩固和系 统认识酸。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该项作业题型设计为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题,作业目 标是“会用思维导图归纳酸的性质及用途”,因学习目标要求为会用,题目设计难 度中等。探究题为选做题,目的是检测学生对酸的性质认识,考查酸与盐、酸与金 属反应的方程式书写,难度适中。合作交流题,属于题材开放型,作业设计目的是 促进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常见酸的知识梳理,从酸的结构组成、 性质和用途等方面总结常见酸的共性,比较硫酸和盐酸的个性特征。本题以学生独 自或合作方式完成思维导图的设计,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关注学生分层教育。 估计预完成时间 6-7 分钟。题答案需教师批阅后再针对问题集中评讲或对部分学生 分层评析。合作交流题可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班级投票评比,评选出优秀作品予 以奖励。
第三课时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碱
课时目标要求:
1.知道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及用途,了解碱的腐蚀性
2.了解常见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俗名
3.会用思维导图归纳碱的性质及应用
作业 1:预习助学,教材梳理 (知识导航阅读教材第 55—56 页)
(1) 氢氧化钠是一种常见的碱,俗名 、 或 ,固态时呈白色片状,暴 露在空气中容易 ,发生潮解,可做碱性或中性气体的 ,液态时无色透明。氢 氧化钠具有强烈的 ,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要用大量清水冲洗,再涂上 。
(2)氢氧化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制取肥皂,以及石油 、 和 印染等工业,生活中用于除油污的炉具清洁剂中也含有 。
(3) 氢氧化钙俗称 或 , 白色粉末状,微溶于水,其溶液称为 ; 溶解较多氢氧化钙时被称为 或 可用于粉墙。氢氧钙被广泛应用于生产
14
(
A

) (
B

) (
D.
) (
C

)和生活中,与沙子混合砌墙,与硫粉等混合涂树木枝干用于防冻,驱杀虫卵;农业 上与硫酸铜等配制成 作农药使用;熟石灰还可以改良 。
1.参考答案: (1) 苛性钠、火碱、烧碱,潮解,干燥剂,腐蚀性,硼酸。 (2) 造纸、纺织,氢氧化钠。 (3) 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石灰乳,石灰浆;波尔 多液,酸性土壤。
2.时间要求:3-4 分钟。
3.评价设计
设计的填空为教材内容,填错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预习过程中阅读粗心大意,缺 乏耐心,不会写字或写错别字。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该项作业题型为填空题,填空内容属于教材知识的梳 理比较简单,目的是促使学生重视教材,学会回顾教材内容巩固知识。估计预完成 时间 3-4 分钟,该项作业需要全体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阅后再针对问题集中评讲 或对学生分层评析。
作业 2:夯实基础
(1) 化学技术推动工业的快速发展,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做了有力保障, 生活中人们广泛使用的纸张、汽油、染料、肥皂等产品的工业生产都离不开某一物 质,则该物质是 ( )
A.硫酸 B.氯化钠 C.氢氧化钠 D.硫酸铜
(2) 树立“绿色化学”理念是安全生产的保障,化学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 都需要妥善安置,为了安全往往会在包装表面贴上安全警示标志,以下标志中适合 氢氧化钠使用的是 ( )
15
(3) “火碱、烧碱、消石灰、苛性钠、氢氧化钠” 所代表的物质(或主要成分)共有 ( )
A.一种B.二种 C.三种 D.四种
1.参考答案: (1) C; (2) B; (3) B
2.时间要求:2-3 分钟
3.评价设计
(1) 错选 A、B、D,对教材中各物质的应用认识不清;
(2) 错选 A、C、D,对氢氧化钠的性质不了解,分不清图片的含义及用途;
(3) 错选 A、C、D,对氢氧化钠的俗名不了解。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该项作业题型为选择题,选择 3 道典型的题目,针对 作业目标了解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及用途而设定,题目第 1-3 题较简单,难 度适中。目的是帮助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了解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及 用途,建立科学的化学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估计预完成时间 2-3 分钟, 该项作业需要全体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阅后再针对问题集中评讲或对部分学生分 层评析。
作业 3:拓展提升 (探究交流题 2 选 1)
某化学兴趣小组绘制碱的化学性质,设计实验如
图:
同学们选取四种碱来验证碱的化学性质,设计实验如图:
实验 1 实验 2 实验 3
(1)实验 1 能够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溶液由无色变为 色;
(2)实验 2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方程式 , 验证了上述知识网络图中碱能够与 反应;
(3)实验 3 产生白色沉淀,对反应后的物质进行过滤,并对滤液中溶质的 成分产生了兴趣,经分析,滤液中一定有氢氧化钠,滤液一定显 (选填“酸 性”、“中性”或“碱性”)。
合作交流题:请查阅资料,根据课堂所学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归纳出本课时所学 常见碱的性质及用途。你可以选择独立或合作完成。
(思维导图设计提示: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碱的组成、碱的用途、碱的共性、氢
16
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两种碱的个性等方面归纳总结,利用美术课所学绘画出优美、生 动的思维图形。)
1. 参考答案:(1) 红,(2) Ca (OH) 2+CO2=CaCO3 ↓+H2O ,某些非金属氧化 物 (3) 碱性。合作交流题:主题知识完整,合理即可。
2.时间要求:6-7 分钟
3.评价设计
(1) 无意义和空白答案,能正确描述实验现象,错写原因是酚酞指示剂应用 遗忘。
(2) 无意义和空白答案,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能根据提取网络图正确信 息。错写原因是方程式书写遗忘,不能正确获取答题信息,缺乏多知识点联合解题 能力。
(3) 无意义和空白答案,能正确填写答案,多角度联系碱的化学性质。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该项作业题型设计为实验题和合作交流题,作业目标 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和用途”及“会用思维导图归纳酸的性质及用途”, 因学习目标要求为会用,题目设计难度中等。此题旨在帮助学生构建从化学视角认 识碱,理解碱的概念,学会运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题,属于 题材开放型,作业设计目的是促进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常见酸 的知识梳理,从碱的结构组成、性质和用途等方面总结常见碱的共性,比较氢氧化 钠和氢氧化钙的个性特征。本题以学生独自或合作方式完成思维导图的设计,注重 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关注学生分层教育。估计预完成时间 6-7 分钟。题答案需教 师批阅后再针对问题集中评讲或对部分学生分层评析。第 5 题可根据学生完成情况 进行班级投票评比,评选出优秀作品予以奖励。
第四课时 微观视角识酸碱
课时目标要求:
1.能够从微观视角分析酸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
2.能够从微观视角分析碱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
3.能够从微观视角解释酸、碱溶液导电性的原因
17
(
A

) (
B

) (
C

) (
D.
)作业 1:预习助学,教材梳理 (知识导航阅读教材第 57 页)
(1) 蒸馏水和乙醇 ,而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导电。 这说明,盐酸、硫酸、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中存在 。HCl 在水中会解离出 和 ,H2SO4 在水中解离出 和 ;NaOH 在水中会解离出 和 ,Ca(OH)2 在水中解离出 和 。
(2) 酸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 和 ,即在不同酸溶液中都含 ,所 以酸具有相似性。 碱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 和 ,即在不同的碱溶液中都 含有 ,所以碱都具有相似性。
1.参考答案 (1) 不导电,带点的粒子;H+,Cl-;H+,SO42-;Na+,OH-;Ca2+,OH-; (2) H+ ,酸根离子,H+ ;OH- ,金属离子,OH-
2.时间要求:3-4 分钟。
3.评价设计
设计的填空为教材内容,填错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预习过程中阅读粗心大意,缺 乏耐心,不会写字或写错别字。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该项作业题型为填空题,填空内容属于教材知识的梳 理比较简单,目的是促使学生重视教材,学会回顾教材内容巩固知识。估计预完成 时间 3-4 分钟,该项作业需要全体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阅后再针对问题集中评讲 或对学生分层评析。
作业 2:夯实基础
(1) 认识物质的结构和性质需要构建宏观和微观结合的学科思维以及推理分
析能力。下列有关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常见酸在水中都能解离出氢离子,所以常见酸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氢元 B.酸溶液能够导电,所以能够导电的溶液是酸
C.酸性溶液不能使酚酞变红,所以滴加无色酚酞不变色的溶液是酸 D.能与碱发生反应的物质是酸
(2) 下图是物质M 溶于水发生解离的微观示意图。能说明 M 一定是酸的是 ( )
18
1.参考答案:1.A;2.C;
2.时间要求:2 分钟
3.评价设计
(1) 错选 B、C、D,对教材中酸碱概念认识不清;
(2) 错选 A、C、D,对微观酸碱粒子认识不清;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该项作业题型为选择题,选择 2 道典型的题目,针对 作业目标而设定,题目较简单,难度适中。目的是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结合的视 角认识物质,了解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微观原理,建立科学的化学观,培养学生的 科学思维能力。估计预完成时间 2 分钟,该项作业需要全体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 阅后再针对问题集中评讲或对部分学生分层评析。
作业 3:拓展提升 (探究题 2 选 1)
选做 1:实验室常用
锌和稀硫酸来制取氢气,向盛有稀硫酸溶液的烧杯
中加入足量的锌至反应完全。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如图的“”“”“”表示溶液中由溶质电离产生的不同反应前离子,
则“”表示(填写离子符号) 。
选做 2: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是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重要方法。
(1) Na2CO3 溶液和 H2SO4 溶液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1 所示。该反应中实际
参加反应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图 1
(2)电池工作时需要加入 H2SO4 溶液起导电作用的离子是 (填化学符号)。 1.参考答案:选做 1. (1) Zn+H2SO4=ZnSO4+H2 ↑ ;(2) SO42-;
选做 2. (1) H+ 、CO32- ;(2) H+ 、SO42—。
2.时间要求:4-6 分钟
19
3.评价设计
选做 1: (1) 无意义和空白答案,能正确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错写原因是 金属与酸反应的相关知识遗忘。
(2) 无意义和空白答案,能正确书离子团,能根据题意获取正确信息,能从 微观离子反应的角度分析解题。错写原因是离子团遗忘,不能正确获取答题信息, 缺乏多知识点联合的微观分析解题能力。
选做 2: (1) 无意义和空白答案,能正确书离子团,能根据题意获取正确信
息,能从微观离子反应的角度分析解题。错写原因是离子团遗忘,不能正确获取答 题信息,缺乏多知识点联合的微观分析解题能力
(2) 无意义和空白答案,能正确书离子式,能够多联点分析问题,能够结合 溶液导电能力与微观离子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解题,错写原因是离子少些。
4.作业评价与设计意图:该项作业题型设计为实验题,作业目标是从微观视角 分析酸碱问题,因学习目标要求为会用,题目设计难度中等,但两题中的第 (2) 问对于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做题难度较大。此题旨在帮助学生构建从化学视角认识 酸,理解酸的概念,学会从微观角度运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验题为 选答题,估计预完成时间 4-6 分钟。答案需教师批阅后再针对问题集中评讲或对部 分学生分层评析。
第五课时 酸碱中和反应的认识与应用
课时目标要求
1.了解酸碱中和的概念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验证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3.能够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并能用化学符号表达 4.了解中和反应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作业 1:预习助学,教材梳理 (知识导航阅读教材第 60—61 页) 1.酸与碱作用生成 和 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2.中和反应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农业上用于改善土壤 ,如 熟石灰用以改善酸性土壤;工业上用于处理 ;生活中可以治疗 ,还可以涂 抹蚊虫叮咬,减轻痛痒。
1.参考答案 1.盐、水;2.酸碱性;污水; 胃酸过多
20
2.时间要求:2-3 分钟。
3.评价设计
设计的填空为教材内容,填错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预习过程中阅读粗心大意,缺 乏耐心,不会写字或写错别字。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该项作业题型为填空题,填空内容属于教材知识的 梳理比较简单,目的是促使学生重视教材,学会回顾教材内容巩固知识。估计预完 成时间 2-3 分钟,该项作业需要全体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阅后再针对问题集中评 讲或对学生分层评析。
作业 2:夯实基础
1.化学实验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与载体,实验数据图形分析,利 于学习者从定性到定量分析问题的科学思维培养。向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 NaOH 溶液,测得烧杯中溶液的 pH 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a 点所示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
B. b 点所示的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C. c 点表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D. a、b、c 所示的溶液中溶质都含有NaCl
2.宏微相结合分析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是学习者形成化学观和科学思维的素养 要求。如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此得出的结论 正确的是 ( )
A. 反应后溶液显酸性
B. 反应后的溶液不导电
C. 反应后的溶液中只存在 Na+和 Cl-两种微粒
D. 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未发生变化 3.学以致用是学科知识价值的体现形式。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
泛应用,下列关于中和反应原理应用理解错误的是 ( )
A. 口服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症
B. 用稀硫酸处理印染厂的碱性废水
C. 在工业上,用盐酸来除铁锈
21
D. 在蚊虫叮咬处涂抹肥皂水减轻痛痒
1.参考答案:1.D;2.D;3.C
2.时间要求:3 分钟
3.评价设计
(1) 错选 A、B、C,对中和反应实验动态进行分析不到位,缺乏知识联动思 想;
(2) 错选 A、B、C,对中和反应概念理解不到位,酸碱中和微观反应认识不 清;
(3) 错选 A、B、D,对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不理解,物质酸碱性辨认不清楚。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该项作业题型为选择题,选择 3 道典型的题目,作业 目标是“了解酸碱中和的概念”“能够通过实验探究验证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能够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并能用化学符号表达”“了解中和反应 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因学习目标要求为了解和会用,题目设计难度中 等。目的是帮助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了解中和反应概念及用途,建立科学的 化学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估计预完成时间 3 分钟,该项作业需要全体学
生独立完成,教师批阅后再针对问题集中评讲或对部分学生分层评析。
22
作业 3:拓展提升 (探究选做)
宏观探究,微观解析
图 1
图 2
(1)用图 1 来说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该过程不发生变化的微 粒是 (用符号表示),该反应的微观实质可表示为 。
(2)图 2 中⑤的性质可用于除铁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盐酸、硫酸、食醋具有相似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水溶液中都含有 (用 符号表示)。
1.参考答案:(1) Na+ 、SO一 ,H++OH =H2O (2) Fe2O3+6HCl=2FeCl3+3H2O,
(3) H+ 。
2.时间要求:5 分钟
3.评价设计
(1) 无意义和空白答案,能正确书离子式,能根据题意获取正确信息,能从 中和反应的微观角度分析解题。错写原因是离子团遗忘,不能正确获取答题信息, 缺乏多知识点联合的微观分析解题能力。
(2) 无意义和空白答案,能正确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能够结合图正确解题。
(3) 无意义和空白答案,能正确书写离子,能根据题意获取正确信息,能从 微观角度认识到酸的共性。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该项作业题型设计为实验探究题,作业目标是“了解 酸碱中和的概念”“能够通过实验探究验证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能够从微观 的角度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并能用化学符号表达”“了解中和反应在解决生活实 际问题中的应用”,因学习目标要求为了解和会用,题目设计难度中等。此题旨在 帮助学生构建从宏微结合的视角认识中和反应,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学会运用中 和反应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运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估计预 完成时间 5 分钟。答案需教师批阅后再针对问题集中评讲或对部分学生分层评析。
第六课时 酸碱度的认识与应用
课时目标要求
1.学会使用pH 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
2.能够根据 pH 大小判断物质的酸碱性及强弱程度
3.了解酸碱性对生产、生活及人类生命活动的影响及意义
作业 1:预习助学,教材梳理 (知识导航阅读教材第 61-64 页)
(1) 用于描述溶液酸碱性强弱程度称为 ,常用pH 表示,pH 的范围通 常为 ,测定 pH 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 。酸性溶液的pH 7;碱性溶液 pH 7;中性溶液的 pH 7。
(2) 溶液的酸碱性,对生活、生产以及人类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意义。生活 中酱油、柠檬酸、醋、厕所清洁剂pH 7,呈 性;蛋清、牙膏、肥皂、草 木灰、炉具清洁剂pH 7,呈 性。
我们把 pH 5.6 的降雨称为酸雨;人体胃液的 pH 范围在 。
23
1.参考答案: (1) 酸碱度,0-14,pH 试纸,<,>,=; (2) <,酸,>,碱,<,
0.9-1.5
2.时间要求:4 分钟。
3.评价设计
设计的填空为教材内容,填错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预习过程中阅读粗心大意,缺 乏耐心,不会写字或写错别字。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该项作业题型为填空题,填空内容属于教材知识的梳 理比较简单, 目的是促使学生重视教材,学会预习教材内容。估计预完成时间 4 分钟,该项作业需要全体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阅后再针对问题集中评讲或对学生 分层评析。
作业 2:夯实基础
1. 物质的酸碱性对人类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下列物质的pH 范围, 其中呈碱性的是 ( )
A.柠檬汁(2—3) B.牛奶(6—7) C.西瓜汁(5—6) D.牙膏(8—9)
2.溶液酸碱性对农作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下表是一些农作物最适宜生长的土
壤 pH 范围:
作物 水稻 马铃薯 小麦 蚕豆
pH 6~7 4.8~5.5 6.5~7.5 6.2~8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水稻和蚕豆生长都适宜酸性土壤
B.小麦生长只适宜酸性土壤
C.马铃薯生长不适宜碱性土壤
D.以上作物都不适宜酸性土壤
3.下列有关测定稀盐酸溶液 pH 的实验操作或描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 )
A.用镊子夹取 pH 试纸直接伸入稀盐酸溶液中测量
B.先用蒸馏水将 pH 试纸润湿,再用滴管吸取稀盐酸溶液滴到 pH 试纸上测量 C.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稀盐酸溶液滴到 pH 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D.用 pH 试纸测得该氢氧化钠溶液的pH=2.5
24
1. 参考答案:1.D;2.C;3.C 2.时间要求:3 分钟 3.评价设计
(1) 错选 A、B、C,对酸碱度概念认识不清;
(2) 错选 A、B、D,对题表中信息提取有误;
(3) 错选 A、B、D,对教材中酸碱度测定的操作步骤不熟悉。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该项作业题型为选择题,3 道选择题目,针对作业目 标而设定,题目较简单,难度适中。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溶液酸碱性在生产、生活 及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从化学视角从定性到定量认识物质的酸碱性,建立化学 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估计预完成时间 3 分钟,该项作业需要全体学生独 立完成,教师批阅后再针对问题集中评讲或对部分学生分层评析。
作业 3:拓展提升 (选做)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完成本地土壤酸碱性测定的实验,分析并探究 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提出土壤改良的建议或适宜的种植方案。
1.参考答案:开放型课后作业活动,科学合理即可。
2.时间要求:周末开展 1-2 天
3.评价设计
“合作交流,探究题”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交流,体现了作业的多样性,增加了 实践性作业、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减轻作业负担,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展现 了学科知识的应用价值,能促进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化学观念的形成。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任务布置,是 2022 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适 当增加实践型知识迁移及创新水平的实践任务”要求的体现。开展与生产生活相关 的实际任务,能够融合跨学科知识,增强了学生协作交流、科普阅读、动手实践、 实验探究等综合实践型能力。
25
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一)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
单元目标要求
1.能整合酸和碱的相关知识,并分析相关实际问题 2.在问题解决中加深对酸和碱相关知识的应用及价值的理解 3.能够运用对比的方法比较酸碱组成、性质、分类、转化及变化规律 作业 1:选择题 (共 6 题)
1.关于碱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碱一定含有 H 元素
B.能够使酚酞变红的溶液都是碱溶液
C.非金属氧化物都可以与碱溶液反应
D.酸与碱反应一定不产生水
2.规范的实验操作是进行科学实验的重要保障。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说法中, 不合理的是( )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可对着自己或他人
B.实验室用CO 还原Fe2O3 ,应先通入 CO 气体,然后用酒精喷灯加热 C.测定某溶液的pH,应先用蒸馏水将 pH 试纸润湿,再进行测定 D.稀释浓硫酸时,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3.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 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活泼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则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物质一定是活 泼金属
C.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 是化合物
4.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应用的主要原理不涉及中和反应的 是 ( )
A.生石灰用于加热即热食品
26
B.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C.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硼酸用于处理皮肤上沾有的碱
5.如图是我们常见的水果及其近似 pH,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
27
A. 西瓜 pH=6
C.猕猴桃 pH=3
B.葡萄 pH=5
D.桔子 pH=4
6.稀 HCl和 NaOH 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要证明两者已发生化学反应,如图
操作及实验现象(或结果),不能证明反应发生的是 ( )
A.在混合液中加金属Zn,无气泡产生
B.在混合液中加无色酚酞,溶液呈无色的
C.在混合液中加 AgNO3 溶液,有白色沉淀
D.用 pH 试纸测混合液的pH,测得 pH 等于 7
【作业 1:参考答案】
1.选择题:1.A、2.C、3.D、4.A、5.C、6.C
【时间要求】8 分钟
【评价设计】
1.错选 B、C、D,对碱的组成,结构,性质不理解,知识关联认识不清; 2.错选 A、B、D,对测溶液酸碱度的操作不熟悉,认识有偏差;
3.错选 A 对中和反应概念理解不清,错选 B 对酸的化学性质认识不够全面,错 选 C,对单质的概念模糊。
4.错选 B、C、D,对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认识不清;
5.错选 A、B、D,未认真审题,信息获取不到位,对酸碱度认识模糊; 6.错选 A、B、D,对中和反应后过量的问题分析不到位,缺乏量化分析能力。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作业 1 通过多单元知识的多点交叉融合考查,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组成、结构和 性质间的关系,测评学生是否能体会到认识物质的学科思维方式。
【考查方式】随堂限时完成
(

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作业 2:非选择题 (共 4 题)
7.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装置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请和他 们一起完成以下实验探究。
(1) 写出标号①的仪器名称 。
(2) 实验室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的收集装置为 (填序号),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8.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微观 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1)分析图中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 ;反应的实质 是 。
(2)如果规定上述反应后溶液的pH<7,显酸性。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
溶液显酸性:
②______ 显酸性
9. (2021 山东临沂) 硫酸是一种常见的酸,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室浓硫酸稀释的方法是 。
(2)为研究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28
实验中,有气泡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A 试管中溶液颜色变为 ,C 试管实验现象为 。
10.计算题
某品牌炉具清洁剂的有效成分是氢氧化钠,化学兴趣小组的 同学测定该炉具清洁剂中氢氧化钠的含量。取 100g 炉具清洁剂倒入烧杯中,逐次 加入质量分数为 9.8%的稀硫酸,测出溶液的 pH 随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 所示。完成下列问题:
(1)当pH=13 时,溶液中所含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2)当恰好中和时,消耗的稀硫酸的质量为 。
(3)计算该炉具清洁剂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作业 2:参考答案】
7.铁架台,D,CaCO3+HCl=CaCl2+H2O+CO2 ↑
8.Na+ ,Cl- ;H +OH +=H2O;合理即可
9. (1) 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 (2) Zn+H2SO4=ZnSO4+H2 ↑ ;红色;红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黄色。 10.Na2SO4 、NaOH; 50g ;4%
【时间要求】17 分钟
【评价设计】
7.无意义或空白答案,能够认识仪器,方程式书写正确,能够巩固旧知。 8.无意义或空白答案,能够正确书写离子符号,能够从微观离子的变化多角度分析 问题,达到多知识点关联性的解题,不全实验操作。
9.无意义或空白答案,能够正确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正确认识酸的性质。 10.无意义或空白答案,考查酸碱中和反应的过程认识及计算能力。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