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古诗词曲阅读专项训练.doc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古诗词曲阅读专项训练.doc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05 08:0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古诗词曲阅读专项训练
编写者 进修学院 李春华
试题库使用索引
内容
测量目标
题号
古诗词曲鉴赏
诗、词、曲
掌握常见文体知识,积累重要的文化常识,把握著名作家作品的基本风格。
二1五1六1七1九1十4十一1十六1十八1二十1二十一1二十二1
在理解的基础上筛选或整合文中相关信息。
七2八1十一2十五3十六4十七1十八3
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意义,分析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五2六3八3十1十2十5十7十一4十五2十五4十六2十七2二十一2二十一3
分析文学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
三2十九1二十2
归纳诗歌要点,揭示写作意图。
十五1十六3
把握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或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四1七3
鉴赏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技巧、语言风格。
四3、4五3六2八4十3十6二十二2二十二3
创新题型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要求作适当拓展。
九2十八2二十3
使用建议
本部分主要内容:上海市2002年—2011年(春季)高考古诗词阅读试题和默写试题,补充了一定数量的高考默写常见名句,编写了二十四篇古诗词曲阅读题(其中:古诗10篇,词9篇,曲5篇)。
建议对上海市历年高考诗词阅读试题作为经典试题进行精讲,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了解上海市高考古诗词曲阅读鉴赏的各种题型,熟悉解题思路及其技巧,积累经验。
补充编写的二十四篇古诗词曲阅读题,涉及到的诗词共32首,共设计试题92道,大部分题都在“索引”中注明了“测量目标”,附有比较详细的答案和解题思路提示,一部分诗词曲提供了鉴赏分析文字,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建议各学校在专题训练时根据学生实际选择使用。
关于默写。对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各校组织学生默写过关。本届学生初中要求默写的篇目适当关注。课外部分补充适量的典型诗文名句要求学生背诵。
考虑到全国高考试题会互相产生影响,全国及各省市的高考试题也必然对上海市的命题产生影响,建议对2009年、2010年全国及部分省市高考诗词曲鉴赏试题予以重视,选择部分内容进行必要的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题。(8分)
蓝桥驿见元九诗 白居易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注】元和十年(815年),元稹自唐州奉召还京,道经蓝桥驿,在驿亭壁上留下一首七律。八个月后,白居易自长安贬江州,经过这里,读到元稹诗作此诗。
14.白居易字 ,号 。(2分)
15.元稹题在驿亭的诗有“千层玉帐铺松盖,五出银区印虎蹄”句,“玉帐”、“银区”与这首白诗中的“春雪”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不同?(2分)
16.有人评价此诗“言浅而深,意微而显”,而关键在于遣词用字,试就此加以赏析。(4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8分)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这两首同题的作品从体裁上都属于 。(1分)
2.“麦陇风来翠浪斜”的“斜”字妙在
。(3分)
3.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4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解: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1、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 (3分)

2、《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不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5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题。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这是一首送别诗,其主要篇幅却重在□□。
2、首联写诗人在建业江边送客,同时又点出了□□和□□。
3、对全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微雨”起笔,以“散丝”结尾,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B.前三联营造氛围,后一联抒发送别之情,全诗句句含蓄而内敛。
??C.第三联对“深”和“远”的描绘,渲染了一种微雨中迷濛之景。
??D.“散丝”即“雨丝”。最后一联以雨水比泪水,写得情景交融。
4、结合全诗,请从情与景的关系上,为“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这联诗句,写一段鉴赏文字(80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甲、乙两首诗,完成1—3题。
甲 乙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②。
但使龙城①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①龙城:地名。一说匈奴祭天处,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一说汉代的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②乙诗的一二句,是写西汉王朝和乌孙少数民族首领和亲的故事。
1、甲诗的“飞将”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乙诗的“兵气销为日月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刀剑的销锋,闪烁着日月的光彩。 B.兵器销毁了,变成了日月的光彩。
C.战争迹象消除了,化为和平景象。 D.军队解除了,一片和平安宁景象。
3.这两首诗的共同主题是什么?甲乙两诗各通过什么内容来表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梅尧臣的《春寒》,完成1-3题。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1、这首 (诗体)写初春的景物和作者的感受,反映了作者 的情怀。
2、诗人是怎样表现“春寒”的?



3、你怎样理解尾联的含义?



七、阅读陆游的《感愤》,完成1-3题。
今皇神武是周宣,谁赋南征北伐篇?
四海一家天历数,两河百郡宋山川。
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
京洛雪消春又动,永昌陵上草芊芊。
1、陆游,字务观,号 ,是 代著名诗人。
2、诗题为“感愤”,抒发悲愤之情最强烈的诗句是 。
3、诗中的“今皇”指宋孝宗,他并不“神武”(不主张北伐)。诗人却说“今皇神武是周宣”,把他比作西周“中兴之主”周宣王,这是不是陆游阿谀奉承“今皇”?请谈出你的见解。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题。
小隐自题 林逋
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
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
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
尝怜①古图画,多半写樵渔②。
????[注释]①怜:喜爱的意思。??②樵渔:即樵夫渔夫。
1、从全诗内容看,诗人是围绕着□□□的描写,一层层展开的。(用原诗中的词句回答)
2、诗人说“尝怜古图画”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语言回答)
3、对“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一联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爱酒多醉,妨碍了我写作;在春光中,我常荷锄劳作,感受田家艰辛。
B.因为爱酒常醉,妨碍了我读书;但春日里,我常荷锄劳作,品尝田家之乐。
C.因为嗜酒常病,耽误了我写作;在春光中,我也入园劳作,感受田家艰辛。
D.因为嗜酒多病,耽误了我读书;但春日里,我也入园劳作,品尝田家之乐。
4、颔联二句,描绘自然景物,遣词用句十分精致。请你写出“闲”与“久”,“懒”与“疏”之间的关系,并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今人分析唐诗的一段言论,完成1-2题。
唐?诗?一?首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实宵。
五更鼓角声悲注,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盛唐之音在诗歌上的顶峰当然应推李白,无论从内容或形式,都如此。因为这里不只是一般的青春、边塞、江山、美景,而是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深刻地反映了那整个一代初露头角的知识分子的情感、要求和向往:他们要求突破各种传统约束羁勒;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猎取功名富贵,进入社会上层;他们抱负满怀,纵情欢乐,傲岸不驯,恣意反抗。而所有这些,又恰恰只有当他们这个阶级走上破路,整个社会处于欣欣向荣并无束缚的历史时期才可能存在。……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一切都是冲决而出,随意创造,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李白的天才作品确已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交响音诗的极峰。然而这个极峰,与文学上许多浪漫主义峰巅一样,它只是一个相当短促的时期,很快就转入另一个比较持续的现实典范阶段。那就是以杜甫为“诗圣”的另一种盛唐,其实那已不是盛唐之音了。(李泽厚《美的历程》选段)
1、请根据有关唐诗知识分析判断上面这首唐诗的作者是李白还是杜甫,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诗圣”杜甫已不是盛唐之音?请参照上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下面两首诗及背景材料,完成1—7题。
汾上惊秋 苏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背景材料:唐玄宗早年在政治上力效汉武帝,苏颋曾以礼部尚书的身份随唐玄宗参加了于汾阴举行的祭祀后土盛典,随即被外放两年,《汾上惊秋》即作于外放期间。
1、《汾上惊秋》中的“惊”可理解为________ _______。
2、《汾上惊秋》首句化用了汉武帝在汾阴祭祀后土之后所作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谈谈此句在诗中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结合诗句,简析《汾上惊秋》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秋风引》中的“引”是_____________,因此,该诗的体裁是_____ 。
5、“孤客”是指_______________ _的人。
6、《秋风引》中,诗人将无形的秋风化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可闻可见的景象。
7、对于秋声,《汾上惊秋》言“不可闻”,而《秋风引》却说“孤客最先闻”,请结合诗歌,谈谈你对这两处结尾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十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4题。
南乡子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 元好问
少日负虚名。问舍求田意未平。南去北来今老矣,何成。一线微官误半生。
孤影伴残灯。万里灯前骨肉情。短发抓来看欲尽,天明。能是青青得几茎。
1、“南乡子”是_____, 它与词的内容无关。后人把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 、 、 三类,这两首词属于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词都分别运用了一个典故,请指出具体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首词都不约而同化用了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请具体说明
A辛弃疾《南乡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杜甫:《___________》中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 元好问《南乡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杜甫:《___________》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孤影伴残灯,万里灯前骨肉情”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两诗句中有何深意,任选一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8分)
渔家傲
王安石
????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①。
注:“邯郸道”,比喻求取功名之道路;亦指仕途。
1.王安石,字 ,号半山。(1分)
2.对这首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词的上阕既写出生活环境的幽静安宁,又借“茅屋数间”暗指晚年生活的困窘。
B.词的下阕中作者用“语鸟”和“朝鸡”表现出一派田园风光。
C.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厌恶功名利禄,追求平静生活的意趣志向。
D.全词以景起,以情结,情与景之间由“茅屋”、“午梦”沟通,过渡衔接自然紧凑。
3.这首词中“柔蓝一水萦花草”一句为后人称道,请作简要的赏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题。(8分)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②。
【注】 ①刘辰翁生于南宋末年,宋亡后,隐居山林不仕。②“海上心情”,用苏武牧羊典。《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中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1、这首词题名“春感”,实际上是因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感而作。写出这个节日的名称及词中暗指这个节日的某一景物。(2分)

2、词的上阙从哪些角度来表现“城”之“愁”的?(2分)


3、“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语言极为跳跃,简要分析这三句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并赏析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4分)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3题。(8分)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1. 辛弃疾的号是 ,作品集为《    》(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是借助自然物象和农事,表现初春的农村一片生机盎然,并用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逐渐萌发、膨胀的过程。
B.“斜日”、“寒林”、“暮鸦”构成一片空旷的背景,“点”字则为这种空旷背景增添了一丝悲凉,为整首词定下了基调。
C.“山远近,路横斜”为承上启下之句,由上片之陌上平冈,逐渐转入下片之农家生活,视角由物象转向了人事。
D.“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反映了农家生活的知足,“有”字则体现了作者的情趣。
3.结合最后两句,分析本词所表现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题。
贺新郞·九日 刘克庄
湛湛①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②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③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④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注释]①湛湛:形容天色阴暗。??②牛山:在山东临淄南。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俯视国都临淄喟然流泪道:“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表示对生命流逝的感叹。??③破帽:东晋孟嘉于重阳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人们认为他意度从容,潇洒自在。??④孤负:即辜负。
1、九日重阳古人有登高习俗,词中却说“赖有高楼百尺”。诗人不登山而登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词中语句回答)
2、对“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发书生老境凄凉,神州落泪,此泪不是牛山之泪。
??B.白发书生为凄凉神州落泪,但不为个人生死而流泪。
??C.白发书生为凄凉神州落泪,但不能面向牛山而落泪。
??D.白发书生老境凄凉,神州落泪,但不为个人而落泪。
3、下片诗人写自己颇思作为,却梦幻破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的末尾两句写得奇特,重阳已是中秋时节,鸿雁应是南飞,而词中却写道:“鸿北去,日西匿。”请结合全词内容,分析诗人这样写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题。
浪淘沙·钱塘观潮 王锡
遥望海门开,匹练初来,须臾万马蹴飞埃。白雪洒空红日暗,疾走风雷。?
醉上高台,俯仰徘徊。眼前陵谷①总堪哀。安得钱王②张万弩,重射潮回。
[注释]①陵谷:这里是指:陵变成谷,谷变成陵。②钱王:指吴越王钱镠。传说钱镠曾“俾张弓弩”,逆而射潮,以保杭州不受钱塘潮的侵害。
1、这首词选自清代王锡的《啸竹堂诗馀》。“诗馀”是指_______________。
2、对“匹练初来,须臾万马蹴飞埃”两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匹练初来”是写钱塘潮最初像一匹白练,波浪不惊。
??B.“万马蹴飞埃”是写钱塘潮像万马踏着飞埃奔腾而来。
??C.两句总写钱塘潮水转瞬间的变化,刻画了潮水的气势。
??D.句中以“飞埃”比喻飞涛激浪,想像奇特,出人意外。
3、“白雪洒空红日暗,疾走风雷”两句,分别从□□和□□两个角度,描绘了钱塘江潮水的汹涌澎湃。
4、“重射潮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词中的语句回答)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题。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绉①波纹迎客棹②。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条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释]①縠绉:古代的一种绉纱。②棹:原指船桨,这里代指船。
1、词的上片,以□□□□、□□□□和枝头红杏三种物象,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了词中描写的“春光好”。
2、“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历来为方家称道。请你谈谈,诗句中的“闹”字,使你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3、对“肯爱千金轻一笑”一句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宁肯珍爱千金之财,轻蔑地对待瞬间的欢笑。
??B.我怎么能够吝啬千金,而不看重瞬间的欢乐一笑。
??C.我愿意珍惜千金重宝,而不看重那些美人笑容。
??D.我不珍惜所谓千金之财,也轻视那些美人的卖笑。
4、词的最后两句,颇有李商隐《乐游原》中名句“□□□□□”的意思,委婉地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情。
十八、阅读柳永的《望海潮》,完成1-3题。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是词坛 的代表人物。
2、用散文笔调改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这两句词。


3、词中淋漓尽致描绘西子湖风雅幽姿的词句是“
” 。
十九、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西河·金陵怀古 周邦彦①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②。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③艇子谁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④来,伤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注释]①周邦彦(公元1056—1121年):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②髻鬟:指山峰的形状如女子的发髻。??③莫愁:南朝女子名。 ④女墙:城上带有垛口或射孔的蔽身矮墙。
1、词中的“佳丽地”、“故国”是指__________(地名);“空余旧迹”的“旧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酒旗戏鼓甚处市?”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A.酒楼戏馆的闹市,过去是什么地方? B.酒旗飘拂,戏鼓盈耳,这是什么集市?
C.布満酒旗戏馆的地方 ,这是过去的闹市吗?D.布満酒旗,戏鼓盈耳,这就是集市吗?
3、试以划线部分内容为例,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阅读下面两首元代贯云石的曲子,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咏梅
其一: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其二:芳心对人妖欲说,不忍轻轻折。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包藏几多春意也。
1、“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和“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这两句中任选一句,就手法和效果做一简明赏析。
2、两首小令都是咏梅,但在状物言志上各有侧重,请作简要分析。

二十一、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完成1-3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马致远与 、 、 并称“元曲四大家”。
2、《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是写秋思的名曲。前三句更是受人称道。请你分析这三句的特点。



3、通常说这只曲子之所以写得好,在于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但更确切地说,则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这幅图,是随着抒情主人公的脚步、视线和思绪展开的。“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尽管在收尾,但实际上是贯串全曲的主线。请根据这些特点,展开联想,用散文笔调改写这首元曲。



二十二、阅读下面这首曲,完成1—3题。
【仙侣】后庭花
赵孟頫n 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乱云愁,满头风雨,带荷叶归去休。
[注释]赵孟睿撼錾硭纬?谑遥???昵吧?钤谡憬?庑耍?蟪鍪嗽???
1.“仙侣”是这首小令的曲调,“后庭花”是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第一句先从菱舟写起,然后推开,从全景着笔。
B.“歌声起暮鸥”中的“起”可理解为“惊起”,达到了以动衬静的效果。
C.作品前四句是用浓笔渲染,后三句是用淡笔勾勒。
D.这首小令诗中有画,纯真自然,不假雕琢,浑然天成。
3.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对这首小令进行鉴赏。




二十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3题。(8分)
甲【双调】沉醉东风·闲居
卢挚
雨过分畦种瓜,旱时引水浇麻。共几个田舍翁,说几句庄家话。瓦盆边浊酒生涯,醉里乾坤大。任他高柳清风睡煞。
乙【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闲适
邓玉宾子
乾坤一转丸,日月双飞箭。浮生梦一场,世事云千变。万里玉门关,七里钓鱼滩。晓日长安近,秋风蜀道难。休干,误杀英雄汉。看看,星星两鬓斑。
1. “双调”在元散曲中被称作 ;“沉醉东风”、“雁儿落过得胜令”在元散曲中被称作 。(2分)
2. 对作品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甲曲中“种瓜”、“浇麻”、说“庄家话”,是作者闲居生活的典型画面。
B.乙曲中“一转丸”、“双飞箭”,从时空角度形象地比喻了世事倏忽变化。
C.“醉里乾坤大”表明醉酒才觉天地宽广,折射出作者对闲居生活的陶醉。
D.“看看,星星两鬓斑”照应了开头的时光飞逝,抒发了浮生如梦的感慨。
3. 这两首元散曲同是写“闲”,但在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又有不同。请任选一个角度作具体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四、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1-3题。(8分)
[黄钟] 人月圆 张可久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___________。(1分)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3.“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附录一:2002年(春)—2011年(春)上海高考古诗词曲阅读试题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8分)(2002年上海春季高考题)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蛩(qióng):蟋蟀。
15.下列名句中为岳飞所写的一句是( )(1分)
A.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B.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D.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6.词中说的“心事”指 (2分)
17.这首词的主旨句是 (2分)
18.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细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3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6—19题(11分)(2002年上海秋季高考题)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以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6.请在下表中填入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心情的词语。(3分)
歌楼听雨
客舟听雨
僧庐听雨
17.对“悲欢离合总无情”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3分)
A.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对他人的“悲欢离合”已无感情。
B.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作者这时已对“悲欢离合”不十分在乎了。
D.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本身是没有感情的。
18.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3分)



(四)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第16—19题。(8分)(2003年上海春季高考题)
甲 乙
过华清宫(唐)杜牧 题华清宫 (宋)杜常
长安回望绣成堆, 行尽江南数十程,
山顶千门次第开。 晓风残月入华清。
一骑红尘妃子笑, 朝元阁①上西风怠,
无人知是荔枝来。 都向长杨②作雨声。
注:①朝元阁:唐朝宫殿。②长杨:指长杨宫,汉代宫殿。
16.从这两首七绝的内容看,它们都属于_________诗。(1分)
17.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过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讽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_________的感慨。(3分)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诗开头两句犹如电影镜头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骊山图景。
B.乙诗开头两句描述了诗人长途跋涉到华清官后所见到的凄迷景色。
C.甲诗语言虽然不用难字,但精雕细琢,雄健豪放。
D.乙诗取景深远,意味无穷,表现了对历史的思索。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0分)(2003年上海秋季高考题)
望海楼(1) 米芾
云尖铁瓮(2)近青天,飘渺飞楼白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3)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1)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2)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3)沧州:滨水的地方。
17.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临近青天,作用是_______ __。(2分)
18.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2分)
19.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2分)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20.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2分)
(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及背景材料,完成第17—19题(8分)(2004年上海春季高考题)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安史之乱中)唐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随车驾也。……李龟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又“清风明月苦相思……”,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中《云中命》)
17.上面的背景材料表明:唐代绝句是可以与_________ _艺术结合在一起的。(1分)
18.红豆又叫相思子。王维诗歌中的“红豆”,表达的是_______ ___;李龟年在安史之乱中唱曲里的“红豆”,表达的是_________ _。(3分)
19.联系上面的背景材料,分析杜甫诗中的“落花时节”,含有哪些寓意。(4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6—18题。(8分)(2004年上海秋季高考题)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 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 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 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6.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1分)
17.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 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 _”一句同说—事。(2分)
18.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5分)



(四)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5—17题。(8分)(2005年上海春季高考题)
[越调]小桃红 元·盍西村
江岸水灯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15.作品描写的是传统节日__________的盛况。(1分)
16.作品中“涌”、“乱”、“飞”等词颇可品味,选择其一进行赏析。(3分)



17.就作品中的画线句展开想像,作一段场景描写。(80字左右)(4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8分)(2005年上海秋季高考题)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14.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分)


15.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16.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3—15题。(8分)(2006年上海春季高考题)
喜迁莺·端午泛湖 黄 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
13.作品显示端午习俗的词语有龙舟、_______、_______等。(2分)
14.作品生动描写了赛龙舟的热烈场面,请从两个角度加以说明。(3分)
(1)色彩 例子:_____________
(2)_____ 例子:______________
15.画线句(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的描写与前面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这样的写法好在哪里?(3分)



(四)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14-16题。(8分)(2006年上海秋季高考题)
[黄钟] 人月圆 张可久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4.“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___________。(1分)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16.“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14-16题。(8分)(2007年春季高考题)
梦寻梅 方岳
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
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
[注]金貂是汉代的官饰,玉华是唐代的宫殿名。
14.诗中显示“隐者家”特征的事物和场景有“黄叶拥篱”、 、 。(2分)
15.围绕“寻梅”,颔联前句表现了寻梅的 ,后句突出了得梅的 。(2分)
16.诗的尾联是诗人跳出梦境后的感慨,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4分)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6题。(8分)(2007年秋季高考题)
阮郎归·初夏??????????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4.“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 。(1分)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夏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16.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15-17 题。(8分) (2008年春季高考题)
步入衡山 范成大
应有人家住隔涣,绿阴亭午但闻鸡。
松根当路龙筋瘦,竹笋漫山凤尾齐。
墨染深云犹似瘴,丝来小雨不成泥。
更无骑吹喧相逐,散诞闲身信马蹄。?
[注]散诞:逍遥自在。
15.诗人推断“应有人家”的依据是 。(l分)
16.对颈联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乌云如墨、小雨如丝的山景。
B.在描绘雨中山景的同时,也对尾联的情感表达起了衬托作用。
C.通过对乌云、小雨的动态描写,写出了衡山气候的变化无常。
D.四周乌云似瘴,小雨连绵,山道泥泞,作者顿感游兴索然。
17.分析尾联所含的寓意。(4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2008年秋季高考题)
壬辰寒食①? ?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 (篇名)。(1分)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 题。(8分)(2009年春季高考题)
点绛唇 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背景资料】宋高宗绍兴五年乙卯(1135年),五十九岁的叶梦得卸任归居吴兴。此词为他独登卞山绝顶亭时北望中原的抒怀之作。
14.作者“惆怅”的原因是 。(2分)
15.与作品中画线句所寄寓的情怀有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B.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C.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 ? D.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6.简析作品的语言特色。(3 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2009年秋季高考题)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⒕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____。(1分)
⒖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⒗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4分)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2010年春季高考题)
真州绝句
王士禛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直,
清人评曰:“第四句乃此诗精彩佳妙所在,为一篇之主,前三句凑泊成趣,为一篇之客,此诗请客之法也。但主客须要照应相配。四句色色俱精,一气呵成,如天造地设,所谓运斤成风,欲求斧凿之痕,了不可得。”
14、(2分)诗歌的第四句描写了????????? 的景象。
15、(3分)这首诗融情于景,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 ??????????????????????????????????????????????????????????????????????????????????????????????? 。
16、(3分)清人称道这首诗主客“照应相配”。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说的理解。
??? ????????????????????????????????????????? ??????????????????????????????? 。
(四)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4一16题。(8分) (2010年秋季高考题)
[越调] 平湖 乐
尧 庙 秋 社? 王 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2分)
细解:该题考查学生还原生活情境,即诗歌鉴赏中“泡”的能力。从小令的描写可见,有:“把酒观多稼”,因庄稼丰收而举杯畅饮;“霹雳①弦声……,笑喧哗”,弹琴、唱歌,笑语喧哗。
答案: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
1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细解:社祭的活动有春秋两季,因此,“社坛烟淡散林鸦”并不能暗示出季节,只能看出是社祭的场面。这里是秋社,秋社是立秋后的第五个戍日所进行的一种欢庆丰收、祭祀的喜庆活动。能够看出是秋社的是“把酒观多稼”,暗示季节的应该是这一句。其它选项正确:A项与14题有重叠;C项对景色的特点及描写作用的分析概括恰当;D项所谓“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指的是使用了若干典故(“壤歌亭”、“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而显得“高雅”,但字面意思通俗易懂,自然流畅,真情流露,故称“清新,朴茂”。
答案:B
16.“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细解:《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归隐之初写的,沪教版第一册18课《诗二首》选了“其五”。在绝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飞鸟们结伴而归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飞鸟相与还”,既是眼前之实景,又具有象征意味,让人想到厌倦黑暗官场、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而皈依山林的诗人,写的是隐居之乐。而此曲写尧庙祭神庆丰收的欢乐场景,抒写作者为民谋福,与民同乐的志向。风调雨顺,万民富足,世风淳厚,幸福安详,自然不必学渊明吟唱“山气日夕佳”那些归隐诗句了。
答案:化用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曲作者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
(四)阅读下面宋词,完成第14—16题。(8分)(2011年春季高考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 注:①本词为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时作。②偃蹇:高耸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4.选入高中教材的辛弃疾词作是《水龙吟· ????????》。(1分)
15.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上阕先是“我”对“青山”说,然后转换成“青山”对“我”说。
?????? B.“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理解为心灵的寒。
?????? C.下阕叙写明月从“来”到“去”,表明作者吟诵《离骚》,夜深未眠。
?????? D.这首词情辞宛转,运用典故,不露痕迹,可谓格调清新,赏心悦目。
16.简析本词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