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四单元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二《善用多媒体》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四单元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二《善用多媒体》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6 14:4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善用多媒体》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利用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提高媒介素养,学习运用多种媒介展开有效的表达和交流。
3.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信息时代多种传播媒介对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善用多媒介,提升思维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
运用不同类型的媒介对表现主题、传递信息、促进交往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总结,形成结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媒介获取信息、表达交流的方法。
难点:运用不同类型的媒介对表现主题、传递信息、促进交往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总结,形成结论
任务一:课前积累区
一、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
报刊
通常,报刊语言具有真实准确、简明精练、生动形象的特点。
①真实准确。报刊作为一种最传统的目前仍然颇具影响力的大众媒介,且作为一种特殊性质的汉语书面载体,所传播的都是社会生活中最新、最有趣、最有价值的信息,读者众多,影响巨大。因此,报刊语言必须保证准确性,这也是新闻真实的一个基本要求;
②简明精练。措辞的简明精练,也是报刊语言的一大特点。新闻要准确、快捷地传递给读者,这就要求语言的表述要干净利落,因为报刊语言不同于文艺创作可以用很多修辞手法去叙述、描写。它要求既要简洁明了,又要尽可能给读者传达更多的信息;
③生动形象。报刊语言在追求准确、简明的表达的同时,还必须写得生动、形象。因为枯燥、单调、乏味的陈述,既不能感染受众,也不会引起受众的共鸣。所以,为了让报道更加生动、鲜活,许多文学写作方法被引入到了写作中,拟人、借代、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在使语言简明精练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报道的表现力
广播
广播语言具有口语化特征。应尽量减少书面语、冷僻名词的运用,采用简单的句式。播音时,一些口语语气助词,甚至一些口头禅,还要自然地带出来,在说话时要自然地停顿,语气平易,态度平和。
①避免用同音不同义的词:如“期终考试”因与“期中考试”混淆,应读为“期末考试”;
②避免用半文半白的词语:如“将不同的中国结加以组合,间或配以玉石等饰物,便成为富含文化底蕴的工艺品”。“间或配以玉石等饰物”这句话如果改成“中间再搭配上玉石等饰物”,听众在理解上就要容易得多;
③避免用冗长的句子:长句子听众没有耐心听,也不容易理解;短句子听众容易明白;
④把单音节词改成双音节词:双音节词比单音节词广播起来更加上口,听起来更加顺耳。比如自——自从、前——以前、曾——曾经
电视
电视语言至少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画面语言,解说语言,现场语言和字幕语言。
①画面语言,它是用纪实拍摄与画面编辑的手段传递直接、有效信息的语言方式,是我们最常用、也是能迅速掌握的电视语言;
②解说语言,在信息学范畴内属于间接信息,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解说词、画外音、旁白等;
③现场语言,包括现场实况录音、记者现场口头叙述、提问,以及与采访对象的对话等,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同期声”;
④字幕语言,是对画面语言、现场语言起补充作用的语言方式,有时也可以作为解说语言的补充。所以,也可以把它叫作补充语言
网络
①词汇的创新性。网络是一个推崇个性化的场所,为网民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自由空间。相伴而生的网络语言,由于外来的束缚减少,在结构、表达方式上充分体现了网民的个性和创新性;
②语法的超常规化。由于网络是从西方舶来的新鲜事物,在网络语言的语法表达中,也受到英语语法的影响,出现了很多与传统汉语不同的语序。网络语言利用丰富的词汇、超越常规的组合方式形成了特有的语法结构,汉英混杂、符号和字母混用的情况在网络语言中十分普遍,有的已经成为网民的惯用语;
③表达方式的口语化。由于网络语言的出现最早始于网民之间的聊天等个性化的交流方式,网络自身的随意性也使得它实际成为一个通过文字形式进行口语交流的平台,虽然交流过程中的文字语言等都出现于书面,但实际上是一种类似日常说话的交流,以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方式出现,所以口语化的特征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句子简短、结构松散、通俗易懂等方面。其中大量使用方言词和语气词,加强了网络语言口语化的特征,具有特殊的语言魅力;
④粗俗化。与网络语言的个性化、创新性相伴的是语言表达上的粗俗化。许多人上网是为了放松,所以他们所用的语言一般都很通俗随意,再加上网络身份的隐蔽性,就造成了很多人在网上随心所欲地说粗话,使得粗俗的语言充斥着网络
二、善于运用多媒介方法
阅读内容的选择,不能以媒介作为依据,而是要以媒介承载的“文本”为考量。
组合方法
具体内容
主题式组合
选择主题思想相近或相反的资源进行主题比较式阅读,发现共同点或差异点,从而找到文本意义的生长点,准确把握主题,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比如某品牌广告《我的失智父亲》,与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不肯死去的心》可形成主题式组合。观看影片、阅读文本,很容易发现两者都刻画了一位身患阿兹海默症的老人,即便身患绝症,也永远不会停止对子女的爱。在体会父母之爱的同时,引发我们对身边的老人关爱之情以及对父母的反哺之意
形象式组合
形象是文本着重刻画的、具有艺术概括性和审美价值的物象、景象、人像。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利用多种媒介,实现对形象的多重理解。
有这样一幅摄影作品:画面里只有一大一小两只手,男性粗糙、纹理纵横的大手握着初生婴儿细腻而光滑的小手,它们同时在一张照片里被放大呈现。我们可以利用不同媒介,找到其他图片或影像资料进行形象的丰富。比如围绕“身份”:寻找女性的手、老人的手等,进行主题的延展;或者围绕“劳动”主题:农民的手、老师的手等。基于媒介的延展,帮助我们达到理解的深入,从而发现“文本”的独特性——照片利用细节放大的手法,对比衬托,凸显生命的不同质感,丰富而生动
手法式组合
不同的“文本”,表达的手段也会有所不同。“文本”受到媒介的影响,必将呈现独特的表现手法。视觉“文本”利用的是光影艺术,听觉“文本”利用的是音乐的韵律与节奏,视听“文本”则将两者结合起来。阅读可依据多形态“文本”之间在手法上的相似之处,加深读者的审美体验。如上文提到的《我的失智父亲》与《不肯死去的心》,两者都是通过片段叙事的手法,组合材料,在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也都运用了细节描写。抓住这一点,我们能够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到细节描写在表现人物形象时的重要作用
三、预习检测
阅读文本(课本P75),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的产生有利也有弊,造成了识字者和文盲之间难以逾越的隔阂。
B.文字可以记录历史的信息,所以在传播过程中促进了印刷术的产生。
C.中国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但是大规模的传播却始于14世纪中期的欧洲。
D.印刷术不仅造成了社会结构的变动,而且造就了信息向下层转移的重要契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分析了信息传播媒介的变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B.文章讲欧洲246个城市、1 099个印刷所的情况是为了证明欧洲是印刷术的源头。
C.文章结尾部分以大量篇幅阐释了电子媒介,论述中既有期待也有担忧。
D.文章最后一段讲到,当我们自豪地回顾数百年来传播科技如何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的时候,忧虑同样也相伴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祭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酋长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记忆力。
B.苏格拉底认为在文字出现以后,独占精神世界的人的地位将不复存在。
C.印刷术改变了僧侣垄断高级教育的状况,因此受到了他们的反对。
D.电子媒介克服了空间的影响,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更加方便快捷。
明确:(1)答案:A 解析:B项,强加因果。“文字可以记录历史的信息”不是印刷术产生的原因,印刷术是在“社会交流的扩大要求人们设想可以复制文字的传播技术”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C项,应是15世纪中期的欧洲。D项,没有递进关系。(2)答案:B 解析:“文章讲欧洲246个城市、1 099个印刷所的情况”是为了论证印刷术最早在欧洲进行大规模传播。(3)答案:C 解析:“受到了他们的反对”无中生有。
任务二:课中导学区
微任务一 设计活动,善用多媒介
1.学校近期拟举办一次戏剧节,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参加这一活动。小组合作,为班级的节目写一个跨媒介宣传推广方案。结合要求,请完成下列活动。
(1)讨论确定戏剧节宣传主题。
明确:心若在,梦就在。
(2)为了宣传校园戏剧节,设计选用媒介宣传种类。
明确:
①利用海报宣传。在学校宣传栏张贴海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宣传戏剧节系列活动。
②利用校报宣传。在校报上进行专栏报道,以新闻、历史、评论文章等形式,用多种宣传手段来反映中国戏剧的变化,宣传力求达到多角度、多层次、有深度。
③利用校广播、电视台宣传。可以在校广播台上适当播放一些戏曲名段,在校电视台插播广告,播放戏曲视频,加大宣传力度。
④利用微信朋友圈宣传。利用App制作戏剧节回顾的节目,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并介绍本次戏剧节的特点及与众不同之处。
(3)根据学校特点,为戏剧节设计宣传语。
明确:校园大舞台,大家一起来;师生共参与,展我新风采。
(4)根据学校特点,为戏剧节设计宣传方案。
明确:为了准确把握戏剧节的宣传重点,我们将宣传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以10月29日-11月8日举办为标准)
第一阶段:前期启动期,9月15日至9月25日。介绍学校戏剧节的主题,前期筹备,制造热点,吸引眼球,全力为戏剧节造势。
第二阶段:前期深化期,9月26日至10月15日。通过介绍本次戏剧节的举办班级、档次、规模、系列活动、戏剧节亮点、戏剧节负责人访谈等内容,做深入报道。
第三阶段:全面宣传期——10月16日至11月8日。介绍戏剧节筹备情况,全面铺开对戏剧节各系列活动的报道,增加戏剧节见报频率,迅速掀起一股热潮。
第四阶段:收尾整合期——11月9日至11月15日。主要介绍戏剧节的现场盛况,进行资料的整合总结,报道热点回顾等内容。
(5)请为海报、校报宣传提供一些戏剧节宣传图片。
明确:(略)
(6)请为校电视台播放的宣传短片撰写画外音文稿。
明确:我们来到台前,我们奔忙在幕后。或许声音并不嘹亮,可舞步坚定而铿锵;或许掌声未曾隆重,可聚光灯下并不孤独。年轻人的梦想,为学校,可爱的戏剧人正在奋发。不为捧红一个人,不为捧红一部剧,为的是捧红这座我们热爱的校园。
微任务二 展示交流,提升能力
1.根据上面提示的活动内容,总结推广方案的具体流程和注意事项。
明确:流程及理由:
(1)确定宣传主题、目标受众和媒介种类。每小组选择一种媒介,集中力量宣传,充分发挥这种媒介在宣传功能上的优势,例如校报、校广播台、校电视台具有权威性,而一些自媒体平台则传播迅速,吸引力强。
(2)设计宣传方案,拟写宣传语,确定图片、音视频材料的使用策略等。要根据所选媒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例如在校电视台播放宣传短片,要设计短片画面内容,撰写画外音文稿;进行网络直播,要选择恰当的直播场地,撰写内容脚本;使用网络公众号发布文章,则要注意内容的可读性和标题的吸引力,并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图片或视频。
(3)根据受众情况和媒介特点,选择最佳发布时间。因为是校园活动,主要受众是老师和同学,所以如果使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可以选择课间、午间发布信息;如使用网络推广,则应选择晚上或周末发布信息。此外,还要注意把握宣传的频率,频率过高,容易使受众厌烦;频率过低,又达不到宣传效果。
(4)多媒介的运用可以充分自主化、个性化,但同时我们要有媒介使用的自律性,不做“标题党”,不夸大宣传,更不能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2. 小组开展活动,为班级参加的戏剧节目写一个跨媒介宣传推广方案。
明确:
学校戏剧节设计宣传优秀方案
●活动主题:展现自己 阳光生活
●主题界定:阳光,并不属于某一个人;阳光,并不只是某一个状态;阳光,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精神理念,是一种人生态度,阳光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活动口号:给我阳光 我灿烂
●活动意义:给学生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以培养“阳光精神态度”为宗旨,以一台戏剧的打造过程为纽带,激发我校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寓教育于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精神风貌,丰富、活跃学生文化生活,全面推进健康有序、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活动目的:挖掘每个人的内在潜力,提高中学生阳光的生活态度,丰富课余生活,宣传一种积极的精神理念。
●宣传内容说明:
第一阶段的工作主要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进行广泛的宣传,征集剧本,并且评选出将要搬上舞台的剧本。活动宣传与安排如下:
1.前期宣传:在学校的宣传栏贴海报。
海报内容:首届体育文化艺术节以“阳光男生,阳关女生”为主题,现面向本班(其他班有合作参与者也可)征集一些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优秀的原创剧本。
剧本要求:可组队也可以自己的名义上交剧本,剧本要求原创不得抄袭。请剧作者在创作时扣紧本次比赛“阳光男生,阳光女生”的 主题,表达“热爱生活,阳光成长”主旨思想,语言要优美、表达要通顺且合乎情理,注意不要有错别字。
2.中期宣传
剧本评选组委会将阅读评选,选出最优剧本。在学校学生公寓前的宣传栏展示目前本班已征集的优秀剧本。
评奖方法:
评委组成:音乐老师、语文老师等。
奖项设置: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优
秀奖若干。
网络宣传:在校内主页公布优秀剧本获奖名单;在学校论坛、qq群、微信群上公布本班戏剧节筹备进展信息;用视频、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在校园电子屏幕上播放戏剧节相关知识。
实地宣传:海报4张(宣传栏、图书室、教学区、宿舍区各一张);展板2张(展示各个参演人员的相关资料);校内广播宣传。
3.后期宣传
宣传栏贴海报,将代表班级参加学校戏剧节的最终结果予以公布。
对选拔出来的剧组做一个总体亮相,在校园宣传栏张贴
宣传海报(海报持续时间为一周)。
设立本次活动专题,鼓励同学在学校班级论坛上留言,吸取优秀建议,做出进一步完善。
联合相关人员对整个戏剧排练花絮进行拍摄,对本次活动进行跟踪访谈,做成一期节目在校园LED上播放,为舞台剧造势。 
微任务三 质疑探究,合作交流
1.有人说,如今“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请从下面《论语》选文中选择一句,根据对所选句子的理解谈谈你对“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话语权”这一现象的看法。要求:正确理解所选句子的意思,自圆其说,条理清楚。
①巧言令色,鲜矣仁。
②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③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④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⑤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⑥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明确:“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道路中听到的事随意地散布出去是不道德的做法。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话语权,是对权利的尊重;然而权力与义务同行,我们享受话语权同时也需认识到其所伴随的义务与责任。网络兴起已有十余载,网络暴力已不再是陌生词汇,但这不意味着作为网民可以躲藏在千万数据之后肆意妄为。于平台,更多网站逐步实现实名制,加强了人们对言语内容的重视;于个人,我们应从源头抓起,杜绝“道听而涂说”,严格过滤虚假、有害信息没有义务的履行也就没有权利的赋予,对言语负责,合理参与才是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道德体现。
任务三:课后阅读区
二、阅读下列图文,完成1~4题。
(一)
欣赏者——欣赏对象,这是我们和画的关系。我们处于一种安全而优越的地位,享受着观赏之全体的愉快、骄傲和踌躇满志。然而走到蒙娜丽莎之前,情形有些不同了。我们的静观受到意外的干扰。画中的主题并不是安安稳稳地在那里“被看”“被欣赏”“被品鉴”。相反,她也在“看”,在凝眸谛视,在探测。侧了头,从眼角上射过来的目光,比我们的更专注、更锋锐、更持久、更具密度、更蕴深意。她争取着主体的地位,她简直要把我们看成一幅画、一幅静物,任她的眼光去分析、去解剖、而且评价。她简直动摇了我们作为“欣赏者”的存在的权利和自信。
(选自熊秉明《看蒙娜丽莎看》)
(二)         (三)
  
1.一般来说,观赏者是主动的,画作就是被动的媒介,但在熊秉明笔下,画作也是主动的,观赏者却成了被“看”的媒介物。这该怎样理解?请抓住上面作品标题中的两个“看”字,联系相关语句加以品味。
答案:(示例)第一个“看”是观赏,我们观赏者是行为主体;第二个“看”是蒙娜丽莎的行为,好像画作中的她在打量着观看画作的人们一样。文中说:“侧了头,从眼角上射过来的目光,比我们的更专注、更锋锐、更持久、更具密度、更蕴深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画作中蒙娜丽莎眼神的丰富和无穷的吸引力,也写出了观赏者在被画作魅力所激发的深刻、敏锐、熟稔的审美感觉。
2.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作用,用文字表达会加深你对画作的认识。请你凝神观赏达·芬奇的画作《蒙娜丽莎》,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观后感。
答案:(示例)她的头发像瀑布般顺滑,轻柔地披散在双肩。她面容安详,举止端庄,炯炯有神的双眸深似碧波,仿佛在注视着旁边美好的风景,又仿佛在与欣赏她的人深情对视。她的两颊微微泛红,鼻梁高挺,嘴角微微上扬,像是在笑,微微皱紧的眉头却又透露着淡淡的忧伤。蒙娜丽莎好像要向人们诉说着什么,但她轻抿着双唇,不愿倾吐一字。(注意内容适切,语言流畅,达到字数要求)
3.一直以来,人们用不同的媒介解释、演绎着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一艺术杰作,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请欣赏杜尚的《蒙娜丽莎》,并上网查找杜尚及该画作的相关信息,说说你是如何看待杜尚的这种名作重画现象的。
答案:尽管当时的人们和后人对杜尚的这种做法颇有微词,大多认为是亵渎经典,但杜尚的意义在于,他对艺术的边界和本质提出了质疑,促使我们以新的眼光和视角来看待整个艺术史和艺术品,而他的现成品艺术也突出了观念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4.媒介背后有立场。上网观赏迈克·内威尔导演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思考导演通过这部电影想要表达什么样的人生观点。
答案:电影塑造了凯瑟琳这个独特的教师形象,她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沿袭学校一贯的教学做法和风格。她不仅挑战学校的一些做法、规矩,而且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大胆实践自己的想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生事物向传统挑战的主题,也体现了导演所倡导的永不妥协、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