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寒假作业(七)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寒假作业(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5 16:13:07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寒假作业(七)
一、选择题
1.(2019八上·台山期中)1912年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辛亥革命成果而进行的斗争包括(  )
①二次革命 ②护国战争 ③北伐战争 ④护法运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2023八上·麻阳期中)马克思说:“俄国不花费一分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获取更多的好处”这句话反映出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
A.取得约定关税特权 B.掠夺圆明园大量珍宝
C.获取中国大量赔款 D.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3.(2023八上·麻阳期中)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其中一个浮雕是以金田起义为题材的。领导金田起义的农民革命领袖是(  )
A.李秀成 B.洪秀全 C.林则徐 D.李鸿章
4.(2023八上·麻阳期中)甲午战败后,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谭嗣同悲叹道:“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些文学作品反映出当时国人(  )
A.对清政府的绝望 B.民族意识的增强
C.维新变法的决心 D.认识西方的深入
5.(2023八上·麻阳期中)之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  )
A.挑起战争的借口相同 B.两次战争的规模相同
C.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 D.两次战争的性质相同
6.(2023八上·常德期中)历史漫画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历史。下图漫画对辛亥革命最为准确的诠释是(  )
A.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推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统治
7.新文化运动的几个基本主张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一批热血沸腾、志存高远的优秀马克思主义新青年。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  )
A.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B.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C.维护了中华民族尊严 D.挽救了民族危亡
8.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局、广智书局等翻译出版了不少西方著作,有关于外国独立战争的,如《美国独立战史》 ,有描绘一些小国受外来侵略压迫而亡国亡种惨状的,如《波兰衰亡史》;有介绍一些国家革命运动的,如《法国革命史》。这些书籍的出版时期应该是(  )
A.鸦片战争结束后 B.洋务运动开始前
C.戊戌变法开始前 D.辛亥革命爆发前
9.(2024八上·曾都期中)与下列言论相关的探索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②“探源之策在于自强”
③“国人……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
④“建立中华民国,同胞无所差池”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③
10.浙江嘉兴的南湖公园被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文化运动在这里兴起 B.北伐军曾在这里誓师
C.中共“二大”在这里召开 D.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诞生
11.(2023八上·顺德月考)请为下表选定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
时间 具体内容
1860年10月5日 英法联军进攻北京,误以为咸丰帝住在圆明园,遂向圆明园进军
1860年10月6日 法军率先抵达并占领了位于北京郊外的圆明园
1860年10月7日 英军抵达圆明园,加入了抢劫财物的行列
1860年10月18日 英军一意孤行,决定烧毁圆明园全园,并开始了大规模的放火行动
A.咸丰帝避战逃亡 B.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城
C.圆明园惨遭浩劫 D.第二次鸦片战争进程
12.(2023八上·顺德月考)下列鸦片战争示意图中“?”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租借土地 B.最惠国待遇 C.五口通商 D.领事裁判权
13.(2023八上·乐平期中)下图是1917-1920年部分历史事件。从中可看出(  )
A.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
B.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D.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4.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激励红军战士不断克服困难,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动力,就是长征精神。“长征精神"集中表现为(  )
①乐观主义精神 ②改革创新精神 ③英雄主义精神 ④集体主义精神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5.如下所示歌谣反映了(  )
打倒军阀闹革命,目标吴孙张作霖。 主攻湖南和湖北,转战江西和江苏。 叶挺率领独立团,连克两桥传佳音。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C.井冈山道路的开辟 D.红军胜利会师陕甘宁
16.“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从俄国的羁辄(束缚)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开始于(  )
A.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D.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成立
17.(2023八上·紫金期末)“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以下选项符合题意的是(  )
A.长征粉碎日本侵略者消灭红军的企图
B.长征建立起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长征传播革命精神,打开革命新局面
D.长征是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点
18.西安事变结束时,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材料中“统一的中国”是指 (  )
A.西安事变最终得到和平解决 B.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C.革命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某次战役时,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集中主力,以“猛虎掏心”的办法,切断整编第七十四师同友邻部队的联系,将其一举歼灭。这次战役是(  )
A.青化砭战役 B.孟良崮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20.1945年8月,中国民主同盟发表《在抗战胜利声中的紧急呼吁》,主张“民主统一,和平建国”。这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最迫切的愿望是 (  )
A.“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
B.“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C.“和平、民主、团结”
D.“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八上·麻阳期中)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 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1)材料一是清政府与哪国签订的什么条约?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是清政府派谁与日本签订的条约?该条约中危害最大的是哪一条款?
(3)材料三是什么战争之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什么条约?这一条约的最大危害是什么?
(4)通过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认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它的直接后果是中国共产党可以而且只能完全独立自主地根据面对的实际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和主......会议使中国共产党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二中所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是在图中地点_______(用字母表示)召开的。结合材料一及相关知识,分析此次会议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会议使中国共产党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制造了刺杀宋教仁案,孙中山等人发动“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袁世凯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后,孙中山等人又发起护法运动,之后为反对袁世凯当皇帝,孙中山等人又发起护国运动。①②④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辛亥革命成果而进行的斗争。③北伐战争1926年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重大成果,应排除含③的选项。
C项①②④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辛亥革命成果而进行的斗争,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辛亥革命成果而进行的斗争,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的关键是准确记忆。
2.【答案】D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采取先武力占领,后签订条约的卑劣手段,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获得“更多的好处”指的是割占中国大片领土,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相关史实。
3.【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为“太平军”。领导金田起义的农民革命领袖是洪秀全,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
4.【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中的文学作品反映出当时国人民族意识的增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1896年《马关条约》已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我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从而引起爱国有识之士民族意识的增强,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5.【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为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1840年,英国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发动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打开了中国大门,取得许多侵略权益。但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两次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两次战争性质相同,都是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由于两次战争的性质和爆发的目的相同,所以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排除ABC,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的原因的相关史实。
6.【答案】A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据题干漫画可知,此事件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关。辛亥革命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没有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只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7.【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是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最突出的贡献。B符合题意;
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化进程,排除A;
维护了中华民族尊严与新文化运动无关,排除C;
新文化运动并没有挽救了民族危亡,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答案】D
【知识点】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局、广智书局等翻译出版了不少西方著作,有关于外国独立战争的,如《美国独立战史》;有描绘一些小国受外来侵略压迫而亡国亡种惨状的,如《波兰衰亡史》;有介绍一些国家革命运动的,如《法国革命史》,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信息,D符合题意;
鸦片战争结束后,地主阶级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不符合题意,侧重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排除A。
洋务运动时期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一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自救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B。
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不符合题意,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革命知识的奋斗。难度适中,理解材料信息,掌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①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提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②洋务运动,洋务派探索“探源之策在于自强”;③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民主派倡导“国人……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 ;革命革命胜利,建立中华民国体现“建立中华民国,同胞无所差池”。据此可知,与下列言论相关的探索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①④③,故选B项;排除ACD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近代化探索。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相关史实。
10.【答案】D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于1921年7月在上海和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召开,因此“浙江嘉兴的南湖公园被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关,D符合题意;
新文化运动兴起于上海,排除A;
北伐军在广州誓师,排除B;
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难度适中,掌握中共一大召开的地点,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答案】C
【知识点】火烧圆明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历史专著的部分内容可知,这是圆明园的浩劫。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大火烧了三天三夜,C项正确;
咸丰帝的逃跑也发生在1860年,但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咸丰帝,排除A项;
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城只是部分信息,不是材料的主题,排除B项;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开始的,材料主题只是1860年的英法联军进入北京,火烧圆明园的部分事件,不是材料主题,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2.【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南京条约》开放五个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中国开始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正确;
列强通过《五口通商章程》获得了租借土地的权利,属于社会性质方面,排除A项;
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排除B项;
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属于社会性质方面,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图片反映的是五口通商。
13.【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之后的1918年《新青年》改用白话文,鲁迅发表《狂人日记》,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在全国学校使用白话文,这表明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 ,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D.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示意图的含义,紧贴示意图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4.【答案】D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A:改革创新精神不属于“长征精神",②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改革创新精神不属于“长征精神",②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改革创新精神不属于“长征精神",②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激励红军战士不断克服困难,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动力,就是长征精神。”和结合所学可知,1934—1936年,工农红军长征,体现乐观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①③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长征精神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长征进程的相关史实。
15.【答案】B
【知识点】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打倒军阀闹革命,目标吴孙张作霖……”,据此分析:
A项: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排除A项。
B项:1926年,为推翻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广州国民政府,以叶挺独立团为先锋,开展北伐战争,将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故选B项。
C项:1927年,毛泽东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排除C项。
D项:1936年,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陕甘宁,宣告长征胜利结束,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伐战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国民大革命的相关史实。
16.【答案】B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结合所学可知,这条“相反的道路”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起点,B符合题意;
五四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排除A;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排除C;
七七事变爆发后,根据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井冈山道路。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井冈山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即可作答。
17.【答案】C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的内容向全世界宣告了红军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一路上,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广大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信念,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所以材料反映了红军长征的影响,C正确;
长征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排除A;
进军井冈山建立起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B;
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点不是长征的影响,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只有理解题意,才能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红军长征,才能做出正确选择。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8.【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 结合所学可知,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为全国性抗战的实现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
西安事变最终得到和平解决只是说明了西安事的结果,并没有反映出它的价值影响力,不合题意,排除A项。
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标志着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不合题意,排除B项。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不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史沫特莱对西安事变结束时局势的评价,也就是要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最主要影响。
19.【答案】B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A:1947年3月,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部队在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彭德怀、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的指挥下,采取拦头、断尾、两翼夹击的战法,全歼第31旅旅部及第92团共2900余人。青化砭战役是西北野战部队撤出延安后的首战胜利,打击了胡宗南部的进攻气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斗志,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某次战役时,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集中主力,以‘猛虎掏心’的办法,切断整编第七十四师同友邻部队的联系,将其一举歼灭。”和结合所学可知,华东野战军采取“猛虎掏心”战法,在孟良崮消灭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B项符合题意;
C:1948年11至1949年1月,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歼敌55万。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C项不符合题意;
D: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20.【答案】C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45年8月”“民主统一,和平建国”,据此分析:
A,1926年,北伐战争提出“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不合题干信息,排除A项。
B,1939年,针对国民党消极抗,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不合题干信息,排除B项。
C,1945年8月25日,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历史关头,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最迫切的愿望,故选C项。
D,1935年,华北危机严重,中国共产党领导一二 九运动,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不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重庆谈判,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重庆谈判的相关史实。
21.【答案】(1)英国,《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李鸿章,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根据“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可知,材料一是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根据“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可知,材料二是清政府派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中危害最大的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3)根据“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英国;《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李鸿章;条约中危害最大的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3)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以及影响、《辛丑条约》的措施等知识。
22.【答案】(1)B ;背景:照搬照抄共产国际代表的意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失利,从瑞金出发,实 行战略转移;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方面出现错误,导致红军损 失惨重;在毛泽东建议下,红军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2)遵义会议纠正了“左 ”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成立了三人军事指挥 小组,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 位;在极其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知识点】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二“会议结束了支配中共中央达四年之久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组织上增选了毛泽东为常委,军事上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可知,材料中“会议”指的是遵义会议。遵义是图中的B点。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照搬照抄共产国际代表的意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失利,从瑞金出发,实行战略转移;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方面出现错误,导致红军损失惨重;在毛泽东建议下,红军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会议使中国共产党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的原因:遵义会议纠正了“左 ”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成立了三人军事指挥 小组,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 位;在极其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的相关史实。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寒假作业(七)
一、选择题
1.(2019八上·台山期中)1912年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辛亥革命成果而进行的斗争包括(  )
①二次革命 ②护国战争 ③北伐战争 ④护法运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C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制造了刺杀宋教仁案,孙中山等人发动“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袁世凯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后,孙中山等人又发起护法运动,之后为反对袁世凯当皇帝,孙中山等人又发起护国运动。①②④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辛亥革命成果而进行的斗争。③北伐战争1926年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重大成果,应排除含③的选项。
C项①②④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辛亥革命成果而进行的斗争,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辛亥革命成果而进行的斗争,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的关键是准确记忆。
2.(2023八上·麻阳期中)马克思说:“俄国不花费一分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获取更多的好处”这句话反映出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
A.取得约定关税特权 B.掠夺圆明园大量珍宝
C.获取中国大量赔款 D.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答案】D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采取先武力占领,后签订条约的卑劣手段,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获得“更多的好处”指的是割占中国大片领土,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相关史实。
3.(2023八上·麻阳期中)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其中一个浮雕是以金田起义为题材的。领导金田起义的农民革命领袖是(  )
A.李秀成 B.洪秀全 C.林则徐 D.李鸿章
【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为“太平军”。领导金田起义的农民革命领袖是洪秀全,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
4.(2023八上·麻阳期中)甲午战败后,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谭嗣同悲叹道:“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些文学作品反映出当时国人(  )
A.对清政府的绝望 B.民族意识的增强
C.维新变法的决心 D.认识西方的深入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中的文学作品反映出当时国人民族意识的增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1896年《马关条约》已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我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从而引起爱国有识之士民族意识的增强,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5.(2023八上·麻阳期中)之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  )
A.挑起战争的借口相同 B.两次战争的规模相同
C.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 D.两次战争的性质相同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为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1840年,英国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发动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打开了中国大门,取得许多侵略权益。但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两次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两次战争性质相同,都是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由于两次战争的性质和爆发的目的相同,所以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排除ABC,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的原因的相关史实。
6.(2023八上·常德期中)历史漫画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历史。下图漫画对辛亥革命最为准确的诠释是(  )
A.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推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统治
【答案】A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据题干漫画可知,此事件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关。辛亥革命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没有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只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7.新文化运动的几个基本主张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一批热血沸腾、志存高远的优秀马克思主义新青年。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  )
A.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B.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C.维护了中华民族尊严 D.挽救了民族危亡
【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是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最突出的贡献。B符合题意;
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化进程,排除A;
维护了中华民族尊严与新文化运动无关,排除C;
新文化运动并没有挽救了民族危亡,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局、广智书局等翻译出版了不少西方著作,有关于外国独立战争的,如《美国独立战史》 ,有描绘一些小国受外来侵略压迫而亡国亡种惨状的,如《波兰衰亡史》;有介绍一些国家革命运动的,如《法国革命史》。这些书籍的出版时期应该是(  )
A.鸦片战争结束后 B.洋务运动开始前
C.戊戌变法开始前 D.辛亥革命爆发前
【答案】D
【知识点】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局、广智书局等翻译出版了不少西方著作,有关于外国独立战争的,如《美国独立战史》;有描绘一些小国受外来侵略压迫而亡国亡种惨状的,如《波兰衰亡史》;有介绍一些国家革命运动的,如《法国革命史》,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信息,D符合题意;
鸦片战争结束后,地主阶级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不符合题意,侧重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排除A。
洋务运动时期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一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自救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B。
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不符合题意,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革命知识的奋斗。难度适中,理解材料信息,掌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2024八上·曾都期中)与下列言论相关的探索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②“探源之策在于自强”
③“国人……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
④“建立中华民国,同胞无所差池”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③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①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提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②洋务运动,洋务派探索“探源之策在于自强”;③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民主派倡导“国人……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 ;革命革命胜利,建立中华民国体现“建立中华民国,同胞无所差池”。据此可知,与下列言论相关的探索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①④③,故选B项;排除ACD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近代化探索。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相关史实。
10.浙江嘉兴的南湖公园被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文化运动在这里兴起 B.北伐军曾在这里誓师
C.中共“二大”在这里召开 D.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诞生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于1921年7月在上海和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召开,因此“浙江嘉兴的南湖公园被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关,D符合题意;
新文化运动兴起于上海,排除A;
北伐军在广州誓师,排除B;
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难度适中,掌握中共一大召开的地点,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2023八上·顺德月考)请为下表选定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
时间 具体内容
1860年10月5日 英法联军进攻北京,误以为咸丰帝住在圆明园,遂向圆明园进军
1860年10月6日 法军率先抵达并占领了位于北京郊外的圆明园
1860年10月7日 英军抵达圆明园,加入了抢劫财物的行列
1860年10月18日 英军一意孤行,决定烧毁圆明园全园,并开始了大规模的放火行动
A.咸丰帝避战逃亡 B.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城
C.圆明园惨遭浩劫 D.第二次鸦片战争进程
【答案】C
【知识点】火烧圆明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历史专著的部分内容可知,这是圆明园的浩劫。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大火烧了三天三夜,C项正确;
咸丰帝的逃跑也发生在1860年,但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咸丰帝,排除A项;
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城只是部分信息,不是材料的主题,排除B项;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开始的,材料主题只是1860年的英法联军进入北京,火烧圆明园的部分事件,不是材料主题,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2.(2023八上·顺德月考)下列鸦片战争示意图中“?”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租借土地 B.最惠国待遇 C.五口通商 D.领事裁判权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南京条约》开放五个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中国开始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正确;
列强通过《五口通商章程》获得了租借土地的权利,属于社会性质方面,排除A项;
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排除B项;
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属于社会性质方面,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图片反映的是五口通商。
13.(2023八上·乐平期中)下图是1917-1920年部分历史事件。从中可看出(  )
A.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
B.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D.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之后的1918年《新青年》改用白话文,鲁迅发表《狂人日记》,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在全国学校使用白话文,这表明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 ,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D.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示意图的含义,紧贴示意图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4.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激励红军战士不断克服困难,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动力,就是长征精神。“长征精神"集中表现为(  )
①乐观主义精神 ②改革创新精神 ③英雄主义精神 ④集体主义精神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D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A:改革创新精神不属于“长征精神",②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改革创新精神不属于“长征精神",②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改革创新精神不属于“长征精神",②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激励红军战士不断克服困难,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动力,就是长征精神。”和结合所学可知,1934—1936年,工农红军长征,体现乐观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①③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长征精神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长征进程的相关史实。
15.如下所示歌谣反映了(  )
打倒军阀闹革命,目标吴孙张作霖。 主攻湖南和湖北,转战江西和江苏。 叶挺率领独立团,连克两桥传佳音。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C.井冈山道路的开辟 D.红军胜利会师陕甘宁
【答案】B
【知识点】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打倒军阀闹革命,目标吴孙张作霖……”,据此分析:
A项: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排除A项。
B项:1926年,为推翻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广州国民政府,以叶挺独立团为先锋,开展北伐战争,将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故选B项。
C项:1927年,毛泽东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排除C项。
D项:1936年,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陕甘宁,宣告长征胜利结束,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伐战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国民大革命的相关史实。
16.“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从俄国的羁辄(束缚)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开始于(  )
A.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D.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成立
【答案】B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结合所学可知,这条“相反的道路”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起点,B符合题意;
五四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排除A;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排除C;
七七事变爆发后,根据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井冈山道路。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井冈山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即可作答。
17.(2023八上·紫金期末)“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以下选项符合题意的是(  )
A.长征粉碎日本侵略者消灭红军的企图
B.长征建立起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长征传播革命精神,打开革命新局面
D.长征是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点
【答案】C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的内容向全世界宣告了红军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一路上,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广大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信念,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所以材料反映了红军长征的影响,C正确;
长征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排除A;
进军井冈山建立起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B;
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点不是长征的影响,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只有理解题意,才能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红军长征,才能做出正确选择。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8.西安事变结束时,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材料中“统一的中国”是指 (  )
A.西安事变最终得到和平解决 B.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C.革命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 结合所学可知,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为全国性抗战的实现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
西安事变最终得到和平解决只是说明了西安事的结果,并没有反映出它的价值影响力,不合题意,排除A项。
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标志着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不合题意,排除B项。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不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史沫特莱对西安事变结束时局势的评价,也就是要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最主要影响。
19.某次战役时,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集中主力,以“猛虎掏心”的办法,切断整编第七十四师同友邻部队的联系,将其一举歼灭。这次战役是(  )
A.青化砭战役 B.孟良崮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B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A:1947年3月,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部队在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彭德怀、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的指挥下,采取拦头、断尾、两翼夹击的战法,全歼第31旅旅部及第92团共2900余人。青化砭战役是西北野战部队撤出延安后的首战胜利,打击了胡宗南部的进攻气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斗志,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某次战役时,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集中主力,以‘猛虎掏心’的办法,切断整编第七十四师同友邻部队的联系,将其一举歼灭。”和结合所学可知,华东野战军采取“猛虎掏心”战法,在孟良崮消灭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B项符合题意;
C:1948年11至1949年1月,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歼敌55万。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C项不符合题意;
D: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20.1945年8月,中国民主同盟发表《在抗战胜利声中的紧急呼吁》,主张“民主统一,和平建国”。这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最迫切的愿望是 (  )
A.“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
B.“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C.“和平、民主、团结”
D.“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答案】C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45年8月”“民主统一,和平建国”,据此分析:
A,1926年,北伐战争提出“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不合题干信息,排除A项。
B,1939年,针对国民党消极抗,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不合题干信息,排除B项。
C,1945年8月25日,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历史关头,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最迫切的愿望,故选C项。
D,1935年,华北危机严重,中国共产党领导一二 九运动,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不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重庆谈判,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重庆谈判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八上·麻阳期中)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 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1)材料一是清政府与哪国签订的什么条约?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是清政府派谁与日本签订的条约?该条约中危害最大的是哪一条款?
(3)材料三是什么战争之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什么条约?这一条约的最大危害是什么?
(4)通过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认识。
【答案】(1)英国,《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李鸿章,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根据“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可知,材料一是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根据“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可知,材料二是清政府派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中危害最大的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3)根据“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英国;《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李鸿章;条约中危害最大的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3)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以及影响、《辛丑条约》的措施等知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它的直接后果是中国共产党可以而且只能完全独立自主地根据面对的实际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和主......会议使中国共产党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二中所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是在图中地点_______(用字母表示)召开的。结合材料一及相关知识,分析此次会议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会议使中国共产党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的原因。
【答案】(1)B ;背景:照搬照抄共产国际代表的意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失利,从瑞金出发,实 行战略转移;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方面出现错误,导致红军损 失惨重;在毛泽东建议下,红军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2)遵义会议纠正了“左 ”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成立了三人军事指挥 小组,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 位;在极其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知识点】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二“会议结束了支配中共中央达四年之久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组织上增选了毛泽东为常委,军事上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可知,材料中“会议”指的是遵义会议。遵义是图中的B点。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照搬照抄共产国际代表的意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失利,从瑞金出发,实行战略转移;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方面出现错误,导致红军损失惨重;在毛泽东建议下,红军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会议使中国共产党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的原因:遵义会议纠正了“左 ”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成立了三人军事指挥 小组,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 位;在极其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的相关史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