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寒假作业(六)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寒假作业(六)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3 12:01:24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寒假作业(六)
一、选择题
1.(2022七上·揭西月考)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说明(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B.国家特征明显
C.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题干“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说明国家特征明显。约公元前 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故B符合题意;
AD与秦朝有关,故AD不符合题意;
夏朝不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夏朝的建立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约公元前 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2.(2023七上·潮南月考)下列物产中,有些是从西域传到中原的,它们是(  )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①②④表述不全,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核桃、石榴、葡萄、苜蓿等物种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①②③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C:②③④表述不全,C项不符合题意;
D:①②③表述不全,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张骞出使西域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3.(2023七上·双辽期中)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在半坡遗址中发现有公共慕地,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有木结构水井。这说明远古先民当时(  )
A.过着定居生活 B.使用磨制石器
C.懂得人工去火 D.养殖家禽家畜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他们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这表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过着定居生活,故A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没涉及使用磨制石器、懂得人工取火、养殖家禽家畜,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人、半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远古先民当时过着定居生活。
4.(2023七上·双辽期中)《三字经》:“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七雄”的是(  )
A.楚国 B.齐国 C.晋国 D.秦国
【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战国时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诸侯强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战国七雄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战国七雄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5.(2023七上·邵阳期中)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是(  )
A.国人暴动 B.武王伐纣
C.刘邦、项羽起义 D.大泽乡起义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率先举起反抗秦朝暴政的大旗,他们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D项正确;
国人暴动是西周末年的平民暴动,排除A项;
武王伐纣是商朝统治下的周部族统治者的讨伐纣王的战争,排除B项;
【点评】
6.(2023七上·常德期中)在下列诸侯国中,既在春秋时期称过霸又在战国成为七雄之一的是(  )
A.魏国 B.晋国 C.齐国 D.宋国
【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是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吴王圈闾等,经过争霸,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稍后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了田氏齐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C符合题意;
魏国在春秋时期未称霸,排除A;
晋国在战国时期分裂,排除B;
宋国不是战国七雄,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春秋争霸、战国七雄的基本史实,进行对比即可作答。
7.(2023七上·常德期中)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B.西周实行分封制,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C.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D.西周手工业中青铜冶炼十分落后
【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结合所学可知,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不同等级使用的鼎数不同,反映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制度,B符合题意;
使用不同数目的鼎并不能反映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排除A;
题干未涉及西周的经济,排除C;
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冶炼技术高超的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周分封制是森严的等级知识即可作答。
8.(2016七上·句容期末)如图是学习战国七雄时,小明同学制作的各国位置示意图,其中秦国的位置应是(  )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战国位置按口诀记:东南西北到中间,齐楚秦燕赵魏韩。秦国的位置应是C。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位置。
9.(2023七上·常德期中)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对联中的“此公”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起到的作用是(  )
A.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B.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C.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D.巩固了秦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有利于其长治久安
【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李冰修筑的都江堰。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筑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A符合题意;
加强南北政治经济交流的是隋炀帝开通的大运河,排除B;
沟通湘江和漓江的水利工程是秦始皇修建的灵渠,排除C;
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当时秦国还未统一全国,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信息,掌握都江堰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2023七上·常德期中)通过春秋和战国时期战役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春秋时期战争的目的是为了(  ),而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是为了(  )
时期 战役 交战国 双方兵力 持续时间 伤亡人数
春秋 城濮之战 晋楚 几万 1天 共约两万
战国 长平之战 秦赵 几十万 3年 几十万
A.兼并、争霸 B.夺权、夺地 C.争霸、兼并 D.尊王、攘夷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争霸(前770年﹣前476年)发生在奴隶社会瓦解时期,在王位衰落的同时,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所以春秋时期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霸;战国时期七雄并立,战争不断,目的是为了兼并,C符合题意;
A与史实相反,排除A;
夺权、夺地与史实不符,排除B;
尊王、攘夷出现在春秋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分析表格信息,掌握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知识即可作答。
11.(2023七上·通城期中)秦始皇规定农民每年要将收入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同时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去服沉重的徭役和兵役,为了控制百姓,制定了各种残酷的刑罚。这说明秦始皇的统治(  )
A.赏罚分明、为政以德 B.宽严相济、道之以政少年商
C.穷奢极欲、任人唯亲 D.急于求成、暴虐严苛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秦始皇规定农民每年要将收入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同时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去服沉重的徭役和兵役,为了控制百姓,制定了各种残酷的刑罚 ”和所学可知,农民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成千上完的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D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秦的暴政,并未体现其赏罚分明、为政以德 、宽严相济、道之以政少年商 以及穷奢极欲、任人唯亲穷奢极欲 等内容,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暴政的认识。
12.(2023七上·通城期中)《晋书·舆服志》记载:“(汉代)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以后),诸侯寡弱,贫者至(开始)乘牛车。”这表明推恩令的实行(  )
A.缩小了贫富差距 B.完全清除了诸侯
C.阻碍了经济发展 D.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汉代)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以后),诸侯寡弱,贫者至(开始)乘牛车 ”和所学可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的势力,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贫富差距的内容,排除A项;
完全清除了诸侯,这一说法是错误的,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阻碍了经济发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推恩令的认识。
13.(2023七上·百色期中)秦统一后,他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他还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这反映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A.大泽乡起义 B.巨鹿之战 C.沉重的赋税 D.秦的暴政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秦朝的暴政,最终导致了大泽乡起义的爆发,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救援被秦军围困在巨鹿的起义军,最终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B项不符合题意;
C:沉重的赋税表述不全,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他还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可知,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朝的暴政,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的暴政的相关史实,难度不大。
14.(2023七上·百色期中)汉陵考古队对汉文帝霸陵进行了考古挖掘,并取得重大发现。某位考古学家说:“这次的发现,陪葬品和皇帝身份产生了很大的落差。我们只发现大量的陶器、铜器和铁器。”考古印证了汉文帝(  )
A.崇尚道家 B.孝敬母亲 C.提倡节俭 D.重视农业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崇尚道家,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孝敬母亲,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这次的发现,陪葬品和皇帝身份产生了很大的落差。我们只发现大量的陶器、铜器和铁器。”可知,在陪葬品中没有发现奢侈品,印证了汉文帝提倡节俭,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重视农业,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15.(2023七上·凤山期中)一个朝代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政策密切相关。从下列表格可以看出:加速两个(  )
A.实行残暴统治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民族压迫 D.加强文化专制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商纣王“对外征伐,修筑豪华宫殿,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等”,这说明商纣王统治残暴;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服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地征调民力徭役和兵役,实行严苛的法律等”,这说明秦始皇的统治也很残暴;所以两个王朝灭亡的共同因素是实行残暴统治,A项正确;
商纣王没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
材料表格信息中没有涉及民族压迫问题,排除C项;
材料表格信息中没有体现加强思想控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朝暴政的认识。
16.(2023七上·香洲期中)在中国象棋棋盘上两军之间有“楚河汉界”,“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一历史有关(  )
A.黄帝与炎帝大战于阪泉 B.武王与商军在牧野决战
C.项羽与秦军于巨鹿激战 D.刘邦与项羽为帝位而战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西汉。楚汉之争的实质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D项正确;
黄帝与炎帝大战于阪泉是阪泉之战,发生于楚汉之争之前,排除A项;
武王与商军在牧野决战是牧野之战,发生于楚汉之争之前,排除B项;
项羽与秦军于巨鹿激战是巨鹿之战,歼灭了秦军主力,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楚汉之争的认识。
17.(2023七上·深圳期中)一九七五年十二月,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中,发现了一千五百余支竹简,内容大部分是秦代的法律文书。这些文书大致分为三类:一为法律条文;二是法律解释;三是有关诉讼制度的各种规则。这些竹简内容折射出秦朝(  )
A.统治残暴 B.重视法制建设
C.强化思想控制 D.经济发达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统治残暴,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这些文书大致分为三类:一为法律条文;二是法律解释;三是有关诉讼制度的各种规则。”可知,秦朝重视法制建设,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强化思想控制,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经济发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法制建设,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回答。
18.以下是四位同学看到下面这幅《女史箴图》名画发出的感慨,其中表达最准确的是(  )
A.人物鲜明,史家典范 B.治病救人,泽被后世
C.线条优美,人物传神 D.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由图中所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的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流传下来的作品有《女史箴图》等,C项正确,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 《女史箴图》 相关知识的掌握。
19.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这充分说明了(  )
A.丝织技术高超 B.社会经济繁荣
C.统治阶级腐朽 D.制糖技术发达
【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材料表明,西晋统治集团腐朽、生活非常者侈腐化,故选C项。
题干材料突出强调了西晋统治阶级腐朽,不能说明西晋“丝织技术高超”,排除A项。
题干材料突出强调了西晋统治阶级腐朽,不能说明西晋“社会经济繁荣”,排除B项。
题干材料突出强调了西晋统治阶级腐朽,不能说明西晋“制糖技术发达”,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晋统治,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西晋统一的相关史实。
20.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列哪一幅图准确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操,曹操退居北方;刘备攻占四川,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统治得到进一步稳固。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位于北方;221年,刘备建立蜀汉,定都成都,位于西南;229年,孙权建立吴国,定都建业,位于东南。由此可见,D项图示符合史实,故选D项;ABC三项地理位置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三国鼎立的形势。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清新期中)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由于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与粮食的储备,为聚落生活的安定提供了保障。
——摘编自卜宪群主编《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主题材料三则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锄、斤(斧)……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在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镑、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白云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
材料三:都江堰修建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秦国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摘编自李彬彬《李冰对中国统一事业的贡献》
(1)据材料一,指出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
(2)请为材料二中三则材料确定一个主题。你认为其中哪则材料最有实证性?这些现象的出现有何历史影响?
(3)据材料三,说明都江堰建成后发挥了哪些作用?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答案】(1)表现:耒耜的出现和使用;粮食的储备。
(2)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与使用;长沙出土的铁物;影响: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3)作用:改善蜀地人民的生活,为秦统一提供经济保障。因素: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的兴修等。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春秋争霸;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根据材料一“由于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可得出来耜的出现和使用;根据材料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与粮食的储备”可得出重视粮食的储备。
(2)本题考查铁农具和牛耕的知识。根据材料二“春秋时期的铁锄、试诸壤土、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与使用;最有实证性:春秋时期的铁锄属于考古发现实物;影响:根据材料二“春秋时期的铁锄”可得出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铁器已经有了斧、镑、凿各种刀具”可得出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根据材料二“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可得出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3)本题都江堰的知识。根据材料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可得出改善蜀地人民的生活;根据材料三“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可得出为秦统一提供经济保障;根据材料二“铁器已经有了斧、镑、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可得出生产工具的进步;根据材料三“秦国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可得出水利的兴修。
故答案为:
(1)表现:耒耜的出现和使用;粮食的储备。
(2)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与使用;长沙出土的铁物;影响: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3)作用:改善蜀地人民的生活,为秦统一提供经济保障。因素: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的兴修等。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铁农具和牛耕的知识、都江堰的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2.(2023七上·邵阳期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请你运用所学整理以下学案,完成探究性学习。
探究一: 【生产工具创新】
铁器发生影响的方式人人都很熟悉。比以往工具生产效率更高的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起初的黄河流域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
探究二:【建筑工程创新】
探究三:【政治制度创新】
图一 图二
(1)铁制工具开始出现在我国什么时期?
(2)中国古代哪一著名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该水利工程由谁主持修建?
(3)依据图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图中所示的是哪个朝代的什么制度?
(4)写出图二呈现的秦朝政治制度的名称。将图二中A处填写完整。写出秦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
(5)综上所学,中学生应该培养什么精神?
【答案】(1)春秋时期。
(2)都江堰;李冰
(3)西周;分封制。
(4)中央集权制度(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A:御史大夫。郡县制。
(5)创新精神、革新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春秋争霸;秦确立中央集权制;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3)由图中所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4)由图中所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所学知识,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使大夫;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5)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以从创新等角度进行作答,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革新精神等。
故答案为:
(1)春秋时期。
(2) 都江堰;李冰
(3) 西周;分封制。
(4) 中央集权制度(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A:御史大夫。郡县制。
(5) 创新精神、革新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寒假作业(六)
一、选择题
1.(2022七上·揭西月考)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说明(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B.国家特征明显
C.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2.(2023七上·潮南月考)下列物产中,有些是从西域传到中原的,它们是(  )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2023七上·双辽期中)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在半坡遗址中发现有公共慕地,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有木结构水井。这说明远古先民当时(  )
A.过着定居生活 B.使用磨制石器
C.懂得人工去火 D.养殖家禽家畜
4.(2023七上·双辽期中)《三字经》:“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七雄”的是(  )
A.楚国 B.齐国 C.晋国 D.秦国
5.(2023七上·邵阳期中)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是(  )
A.国人暴动 B.武王伐纣
C.刘邦、项羽起义 D.大泽乡起义
6.(2023七上·常德期中)在下列诸侯国中,既在春秋时期称过霸又在战国成为七雄之一的是(  )
A.魏国 B.晋国 C.齐国 D.宋国
7.(2023七上·常德期中)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B.西周实行分封制,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C.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D.西周手工业中青铜冶炼十分落后
8.(2016七上·句容期末)如图是学习战国七雄时,小明同学制作的各国位置示意图,其中秦国的位置应是(  )
A.A B.B C.C D.D
9.(2023七上·常德期中)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对联中的“此公”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起到的作用是(  )
A.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B.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C.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D.巩固了秦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有利于其长治久安
10.(2023七上·常德期中)通过春秋和战国时期战役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春秋时期战争的目的是为了(  ),而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是为了(  )
时期 战役 交战国 双方兵力 持续时间 伤亡人数
春秋 城濮之战 晋楚 几万 1天 共约两万
战国 长平之战 秦赵 几十万 3年 几十万
A.兼并、争霸 B.夺权、夺地 C.争霸、兼并 D.尊王、攘夷
11.(2023七上·通城期中)秦始皇规定农民每年要将收入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同时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去服沉重的徭役和兵役,为了控制百姓,制定了各种残酷的刑罚。这说明秦始皇的统治(  )
A.赏罚分明、为政以德 B.宽严相济、道之以政少年商
C.穷奢极欲、任人唯亲 D.急于求成、暴虐严苛
12.(2023七上·通城期中)《晋书·舆服志》记载:“(汉代)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以后),诸侯寡弱,贫者至(开始)乘牛车。”这表明推恩令的实行(  )
A.缩小了贫富差距 B.完全清除了诸侯
C.阻碍了经济发展 D.加强了中央集权
13.(2023七上·百色期中)秦统一后,他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他还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这反映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A.大泽乡起义 B.巨鹿之战 C.沉重的赋税 D.秦的暴政
14.(2023七上·百色期中)汉陵考古队对汉文帝霸陵进行了考古挖掘,并取得重大发现。某位考古学家说:“这次的发现,陪葬品和皇帝身份产生了很大的落差。我们只发现大量的陶器、铜器和铁器。”考古印证了汉文帝(  )
A.崇尚道家 B.孝敬母亲 C.提倡节俭 D.重视农业
15.(2023七上·凤山期中)一个朝代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政策密切相关。从下列表格可以看出:加速两个(  )
A.实行残暴统治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民族压迫 D.加强文化专制
16.(2023七上·香洲期中)在中国象棋棋盘上两军之间有“楚河汉界”,“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一历史有关(  )
A.黄帝与炎帝大战于阪泉 B.武王与商军在牧野决战
C.项羽与秦军于巨鹿激战 D.刘邦与项羽为帝位而战
17.(2023七上·深圳期中)一九七五年十二月,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中,发现了一千五百余支竹简,内容大部分是秦代的法律文书。这些文书大致分为三类:一为法律条文;二是法律解释;三是有关诉讼制度的各种规则。这些竹简内容折射出秦朝(  )
A.统治残暴 B.重视法制建设
C.强化思想控制 D.经济发达
18.以下是四位同学看到下面这幅《女史箴图》名画发出的感慨,其中表达最准确的是(  )
A.人物鲜明,史家典范 B.治病救人,泽被后世
C.线条优美,人物传神 D.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19.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这充分说明了(  )
A.丝织技术高超 B.社会经济繁荣
C.统治阶级腐朽 D.制糖技术发达
20.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列哪一幅图准确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清新期中)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由于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与粮食的储备,为聚落生活的安定提供了保障。
——摘编自卜宪群主编《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主题材料三则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锄、斤(斧)……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在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镑、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白云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
材料三:都江堰修建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秦国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摘编自李彬彬《李冰对中国统一事业的贡献》
(1)据材料一,指出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
(2)请为材料二中三则材料确定一个主题。你认为其中哪则材料最有实证性?这些现象的出现有何历史影响?
(3)据材料三,说明都江堰建成后发挥了哪些作用?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22.(2023七上·邵阳期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请你运用所学整理以下学案,完成探究性学习。
探究一: 【生产工具创新】
铁器发生影响的方式人人都很熟悉。比以往工具生产效率更高的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起初的黄河流域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
探究二:【建筑工程创新】
探究三:【政治制度创新】
图一 图二
(1)铁制工具开始出现在我国什么时期?
(2)中国古代哪一著名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该水利工程由谁主持修建?
(3)依据图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图中所示的是哪个朝代的什么制度?
(4)写出图二呈现的秦朝政治制度的名称。将图二中A处填写完整。写出秦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
(5)综上所学,中学生应该培养什么精神?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题干“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说明国家特征明显。约公元前 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故B符合题意;
AD与秦朝有关,故AD不符合题意;
夏朝不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夏朝的建立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约公元前 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2.【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①②④表述不全,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核桃、石榴、葡萄、苜蓿等物种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①②③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C:②③④表述不全,C项不符合题意;
D:①②③表述不全,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张骞出使西域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3.【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他们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这表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过着定居生活,故A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没涉及使用磨制石器、懂得人工取火、养殖家禽家畜,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人、半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远古先民当时过着定居生活。
4.【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战国时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诸侯强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战国七雄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战国七雄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5.【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率先举起反抗秦朝暴政的大旗,他们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D项正确;
国人暴动是西周末年的平民暴动,排除A项;
武王伐纣是商朝统治下的周部族统治者的讨伐纣王的战争,排除B项;
【点评】
6.【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是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吴王圈闾等,经过争霸,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稍后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了田氏齐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C符合题意;
魏国在春秋时期未称霸,排除A;
晋国在战国时期分裂,排除B;
宋国不是战国七雄,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春秋争霸、战国七雄的基本史实,进行对比即可作答。
7.【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结合所学可知,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不同等级使用的鼎数不同,反映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制度,B符合题意;
使用不同数目的鼎并不能反映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排除A;
题干未涉及西周的经济,排除C;
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冶炼技术高超的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周分封制是森严的等级知识即可作答。
8.【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战国位置按口诀记:东南西北到中间,齐楚秦燕赵魏韩。秦国的位置应是C。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位置。
9.【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李冰修筑的都江堰。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筑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A符合题意;
加强南北政治经济交流的是隋炀帝开通的大运河,排除B;
沟通湘江和漓江的水利工程是秦始皇修建的灵渠,排除C;
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当时秦国还未统一全国,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信息,掌握都江堰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争霸(前770年﹣前476年)发生在奴隶社会瓦解时期,在王位衰落的同时,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所以春秋时期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霸;战国时期七雄并立,战争不断,目的是为了兼并,C符合题意;
A与史实相反,排除A;
夺权、夺地与史实不符,排除B;
尊王、攘夷出现在春秋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分析表格信息,掌握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知识即可作答。
11.【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秦始皇规定农民每年要将收入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同时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去服沉重的徭役和兵役,为了控制百姓,制定了各种残酷的刑罚 ”和所学可知,农民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成千上完的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D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秦的暴政,并未体现其赏罚分明、为政以德 、宽严相济、道之以政少年商 以及穷奢极欲、任人唯亲穷奢极欲 等内容,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暴政的认识。
12.【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汉代)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以后),诸侯寡弱,贫者至(开始)乘牛车 ”和所学可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的势力,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贫富差距的内容,排除A项;
完全清除了诸侯,这一说法是错误的,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阻碍了经济发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推恩令的认识。
13.【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秦朝的暴政,最终导致了大泽乡起义的爆发,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救援被秦军围困在巨鹿的起义军,最终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B项不符合题意;
C:沉重的赋税表述不全,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他还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可知,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朝的暴政,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的暴政的相关史实,难度不大。
14.【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崇尚道家,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孝敬母亲,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这次的发现,陪葬品和皇帝身份产生了很大的落差。我们只发现大量的陶器、铜器和铁器。”可知,在陪葬品中没有发现奢侈品,印证了汉文帝提倡节俭,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重视农业,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15.【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商纣王“对外征伐,修筑豪华宫殿,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等”,这说明商纣王统治残暴;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服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地征调民力徭役和兵役,实行严苛的法律等”,这说明秦始皇的统治也很残暴;所以两个王朝灭亡的共同因素是实行残暴统治,A项正确;
商纣王没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
材料表格信息中没有涉及民族压迫问题,排除C项;
材料表格信息中没有体现加强思想控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朝暴政的认识。
16.【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西汉。楚汉之争的实质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D项正确;
黄帝与炎帝大战于阪泉是阪泉之战,发生于楚汉之争之前,排除A项;
武王与商军在牧野决战是牧野之战,发生于楚汉之争之前,排除B项;
项羽与秦军于巨鹿激战是巨鹿之战,歼灭了秦军主力,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楚汉之争的认识。
17.【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统治残暴,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这些文书大致分为三类:一为法律条文;二是法律解释;三是有关诉讼制度的各种规则。”可知,秦朝重视法制建设,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强化思想控制,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经济发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法制建设,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回答。
18.【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由图中所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的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流传下来的作品有《女史箴图》等,C项正确,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 《女史箴图》 相关知识的掌握。
19.【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材料表明,西晋统治集团腐朽、生活非常者侈腐化,故选C项。
题干材料突出强调了西晋统治阶级腐朽,不能说明西晋“丝织技术高超”,排除A项。
题干材料突出强调了西晋统治阶级腐朽,不能说明西晋“社会经济繁荣”,排除B项。
题干材料突出强调了西晋统治阶级腐朽,不能说明西晋“制糖技术发达”,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晋统治,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西晋统一的相关史实。
20.【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操,曹操退居北方;刘备攻占四川,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统治得到进一步稳固。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位于北方;221年,刘备建立蜀汉,定都成都,位于西南;229年,孙权建立吴国,定都建业,位于东南。由此可见,D项图示符合史实,故选D项;ABC三项地理位置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三国鼎立的形势。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
21.【答案】(1)表现:耒耜的出现和使用;粮食的储备。
(2)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与使用;长沙出土的铁物;影响: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3)作用:改善蜀地人民的生活,为秦统一提供经济保障。因素: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的兴修等。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春秋争霸;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根据材料一“由于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可得出来耜的出现和使用;根据材料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与粮食的储备”可得出重视粮食的储备。
(2)本题考查铁农具和牛耕的知识。根据材料二“春秋时期的铁锄、试诸壤土、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与使用;最有实证性:春秋时期的铁锄属于考古发现实物;影响:根据材料二“春秋时期的铁锄”可得出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铁器已经有了斧、镑、凿各种刀具”可得出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根据材料二“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可得出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3)本题都江堰的知识。根据材料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可得出改善蜀地人民的生活;根据材料三“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可得出为秦统一提供经济保障;根据材料二“铁器已经有了斧、镑、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可得出生产工具的进步;根据材料三“秦国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可得出水利的兴修。
故答案为:
(1)表现:耒耜的出现和使用;粮食的储备。
(2)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与使用;长沙出土的铁物;影响: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3)作用:改善蜀地人民的生活,为秦统一提供经济保障。因素: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的兴修等。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铁农具和牛耕的知识、都江堰的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2.【答案】(1)春秋时期。
(2)都江堰;李冰
(3)西周;分封制。
(4)中央集权制度(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A:御史大夫。郡县制。
(5)创新精神、革新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春秋争霸;秦确立中央集权制;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3)由图中所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4)由图中所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所学知识,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使大夫;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5)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以从创新等角度进行作答,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革新精神等。
故答案为:
(1)春秋时期。
(2) 都江堰;李冰
(3) 西周;分封制。
(4) 中央集权制度(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A:御史大夫。郡县制。
(5) 创新精神、革新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