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寒假作业(四)
一、选择题
1.(2023八上·茂名期中)戊戌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还有些官僚,对于变法诏令说“看不懂”“没办过”,拒不执行。由此可知( )
A.顽固势力阻挠变法 B.维新力量发展迅速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1857 年 5 月 9 日《给葛罗男爵先生的训令》中说:“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 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的道路。”为实现该目标, 他们发动了(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2023八上·岳池期末)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史实和史论。下列各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
A.《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
C.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D.《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2023八上·萍乡期中)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的内涵,无论是政治方面的,还是思想方面的,都充满着多元性与矛盾性。”这里对“多元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B.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C.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2023八上·萍乡期中)恩格斯说:“如果我们将当时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关于“这次战争”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这次战争的直接原因是虎门销烟
B.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D.这次战争中的条约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6.(2023八上·萍乡期中)洋务运动中“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下面体现“制器为先”的是创办( )
A.开平煤矿和湖北织布局 B.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
C.汉阳铁厂和轮船招商局 D.江南制造总局和汉阳铁厂
7.(2023八上·南城期中)“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即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下列描述符合“新的东西”的是( )
A.是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理论体系
B.辛亥革命推动其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C.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发挥出重要影响
D.李大钊对其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8.(2023八上·南城期中)《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观点的是( )
A.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B.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9.(2023八上·南城期中)“从上海的石库门,到嘉兴的南湖,一叶小船,摆渡了暮霭沉沉的中国,开启了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崭新的一页。”对其中“崭新”的理解准确是( )
A.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B.新的革命道路——俄国的道路
C.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D.新的奋斗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
10.(2023八上·南城期中)观察右图目录:省略号代表的标题是( )
A.自由与进步 B.侵略与反抗 C.自强与求富 D.民主与科学
11.(2023八上·南城期中)下面是清政府各年财政收支盈余图。图中信息能够反映出( )
单位:万两(银)
A.清政府的财政盈余逐年增加
B.甲午中日战争后,不平等条约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C.晚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D.近代前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加深
12.(2023八上·宁江期中)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为载体进行的旅游活动。请问了解苏维埃政权的历史,最好去( )
A.汉口 B.瑞金 C.延安 D.南京
13.某校历史社团开展楹联比赛,下面展示了九年级(3)班同学们搜集的部分楹联。由此可知,该楹联比赛的主题应该是( )
楹联一 南湖聚大贤,探寻拯救黎民路;红船历风雨,开启振兴祖国程。
楹联二 扁舟浩荡出南湖,一桨掀天,翻起波涛连四海; 大道苍茫凭北斗,百年圆梦,踏平坎坷竞千帆。
A.一大建党 照亮航程 B.工农割据 红旗飘扬
C.献身抗日 救亡图存 D.人民翻身 当家作主
14.《辛丑条约》要求中国将统管一切涉外事务和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等事务的总理衙门改为专管外交的外务部。这一要求得到了李鸿章、奕 等人的积极响应,奕 甚至说,即使对方不提出,中国也应自己调整。奕 等人的反应表明( )
A.中国近代化始于机构调整 B.开明官员初具近代外交意识
C.列强直接管理中国的内政 D.维新派丧权辱国迎合侵略者
15.“山歌越唱越开怀,东山唱到西山来。湘赣边工农革命损失大,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来。”下列对“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的含义理解最为合理的是( )
A.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C.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胜利会师
D.井冈山地理位置偏远,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
16.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论证了红色政权在中国农村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这一思想理论被概括为( )
A.工农武装割据 B.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C.党的民主集中制 D.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17.(2016八上·东营期中)在北伐的江西战场上,人民群众处处与孙传芳的军队为难,造成其运输粮食等困难,而给予国民革命军种种便利,包括引路、刺探军情、组织运输队等。这表明( )
A.人民群众是北伐的主力 B.北伐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C.江西是北伐的主战场 D.北伐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18.1942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对某次会战发表社论指出,“它配合了友邦作战,使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香港陷落、马尼拉失守、马来亚危急之际,有着中国战场的胜利,以鼓舞友邦,以打击敌人”。这场会战是 ( )
A.淞沪会战 B.第三次长沙会战
C.武汉会战 D.徐州会战
19.据统计,从1946年1月到6月,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大小进攻达4300多次,侵占解放区城市40余座,村镇2500多个。这反映了( )
A.国共全面内战爆发 B.国民党破坏“双十协定”
C.国民党对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D.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
20.1947年10月,解放军总部发布了《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要求各部队行军作战做到人不踏青苗,马不啃树皮,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买卖公平,进人城市露宿街头不扰民。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
A.适时调整土地政策 B.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C.人民军队纪律严明 D.实行正确战略战术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八上·南城期中)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张海鹏教授的《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时,根据书中“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的描述,绘制了下图。
(1)图中A段“开始下降”源于某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此次事件中出现的民族英雄有哪些?试举两例
(2)图中B段,中华民族进行了救国救民的探索,请列举两例史实。
(3)从B段转为C段“升出一片光明……”的历史性转折点是什么事件?有什么重要意义?从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你有什么感悟?
2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寻找中国民主革命道路
史料1:1926年11月底,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湖南有54个县建立了农民协会组织,会员达107万人,到1927年1月,会员增加到200万人。1926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特别会议,陈独秀在会上指责湖南工农运动“过火”“动摇北伐军心”“妨碍统一战线”。
史料2: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泽东到湖南的湘潭、湘乡、衡山、醴陵和长沙等县考察农民运动。他召集农民和农运工作者开各种类型的调查会,写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报告中,他热烈赞颂农民群众打翻乡村封建势力的伟大功绩,尖锐地批驳党内外责难农民运动的各种谬论,阐明农民斗争同革命成败的密切关系。他强调:必须把农民组织起来,“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这些认识为毛泽东后来的抉择提供了帮助。
史料3:
——以上材料据《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湖南农民协会会员迅速增加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指出与陈独秀相比毛泽东对农民运动的认识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27年毛泽东的调查研究帮助其找到的革命道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戊戌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可知,题干反映了维新变法时期封建官僚阻碍变法的相关信息,A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不出维新力量发展迅速的信息,排除B;
武昌起义爆发后,加速了清朝统治土崩瓦解的步伐,排除C;
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史实,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的道路。”可知,题干反映了外国列强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获取更大的侵略权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B符合题意;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与题干“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的道路”不符,排除A;
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894年,与题干时间1857年不符,排除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190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根据题干中的时间信息,理解材料,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原因、经过、结果等基本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即可作答。
3.【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历史史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历史结论是对历史事件的主观认识。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属于历史史实,故A不符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属于历史史实,故B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属于历史史实,故C不符合题意。《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这是对《马关条约》的看法,属于史论,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马关条约》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这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4.【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不正确的是”,结合所学可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指的是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五四运动是由青年学生为先锋,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反帝爱国运动,并不属于社会主义革命,D项符合题意;
五四运动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把斗争方向直指帝国主义和封建北洋政府,因此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排除A项;
五四运动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军阀统治的黑暗,也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所以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排除B项;
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起了主力军的作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5.【答案】A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如果我们将当时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战争使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诸多不平等条约,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沙俄共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是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认识。
6.【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 19 世纪 60 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B项正确;
从 19 世纪 70 年代起,洋务派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又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开平煤矿和湖北织布局是民用企业,排除A项;
汉阳铁厂和轮船招商局是民用企业,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7.【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解析】【分析】由材料“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并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所以中国人学得的一样新的东西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D项正确;
是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理论体系,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
辛亥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无关,排除B项;
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民主和科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8.【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与题干信息“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相符,D项正确;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加重了中国人民的经济负担,排除A项;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便利了列强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排除B项;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使“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9.【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崭新”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C项正确;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排除A项;
1927年,毛主席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开辟了新的革命道路,排除B项;
1923年,中共二大召开,提出了民主革命的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0.【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据题干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方列强的要求下,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总理衙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和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相互勾结的产物。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派创办京师同文馆,标志着近代教育的兴起。为洋务运动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所以省略号处应填自强与求富,C项正确;
自由与进步与启蒙运动有关,排除A项;
题干没有涉及侵略与反抗,排除B项;
民主与科学与新文化运动相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
11.【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表可知,清政府财政收支在1894年后出现了负增长,财政赤字越来越严重,和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的签订,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B项正确;
清政府的财政出现了赤字,排除A项;
表格显示了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排除C项;
通过财政状况无法显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马关条约》的签订的相关史实。
12.【答案】B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冬天,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定都瑞金,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汉口,不符合题意;
C.延安,不符合题意;
D.南京,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13.【答案】A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表格“南湖聚大贤,探寻拯救黎民路;红船历风雨,开启振兴祖国程”“扁舟浩荡出南湖,一桨掀天,翻起波涛连四海;大道苍茫凭北斗,百年圆梦,踏平坎坷竞千帆”,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所以,“一大建党·照亮航程”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故选A项。
根据所学可知,“工农割据·红旗飘扬”反映的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排除B项。
根据所学可知,“献身抗日·救亡图存”反映的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抗战,排除C项。
“人民翻身·当家作主”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4.【答案】B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辛丑条约》规定将管理事务繁杂总理衙门改为专管外交的外务部,得到了李鸿章、奕 等人的积极响应,说明开明官员已经初具近代外交意识,故选B项。
中国的近代化始于洋务运动,而不是始于机构调整,排除A项。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朝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并未直接管理中国的内政,排除C项。
李鸿章、奕诉等人是洋务派的代表,并非维新派的代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辛丑条约》,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5.【答案】B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的道路,B项正确;
A项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的道路的开端,排除A项;
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井冈山地理位置偏远,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基础题,难度不大。
16.【答案】A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据题干“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论证了红色政权在中国农村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始创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B
【知识点】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北伐战争中人民群众的支持。题干给出的“在北伐的江西战场上,人民群众处处与孙传芳的军队为难,造成其运输粮食等困难,而给予国民革命军种种便利,包括引路、刺探军情、组织运输队等”表明北伐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材料型选择题,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提炼材料观点。
18.【答案】B
【知识点】正面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42年1月11日”“配合了友邦作战”,据此分析:
A,淞沪会战:1937年8-11月,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不合题意,排除A项。
B,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中国军队歼灭了大批日军,获得会战的胜利,声援了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的英美盟军,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故选B项。
C,武汉会战:1938年6-10月,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不合题意,排除C项。
D,徐州会战:1938年1-6月,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歼敌万余,振奋了军民的抗战精神,不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三次长沙会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相关历史知识。
19.【答案】B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 从1946年1月到6月,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大小进攻达4300多次,侵占解放区城市40余座,村镇2500多个。”可知,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从1946年1月到6月,全面内战还未爆发,题干材料是南京国民政府破坏“双十协定“的反映,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国共全面内战爆发,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国民党对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全民内战爆发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20.【答案】C
【知识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解放军总部发布了《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要求各部队行军作战做到人不踏青苗,马不啃树皮,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买卖公平,进入城市露宿街头不扰民"可以看出,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是人民军队纪律严明, C 项正确;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 A 项;
解放军的英勇作战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B 项;
材料中也无法看出解放战争中实行的战略战术,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1.【答案】(1)根本原因: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倾销产品,掠夺原料,把中国沦为其殖民地。林则徐、关天培、陈化成等
(2)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等等。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倾销产品,掠夺原料,把中国沦为其殖民地。民族英雄: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中出现了林则徐、关天培、陈化成等民族英雄。
(2)史实:图示可以B段时间为1900—1920年,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各阶层进行了救国救民探索,如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新文化运动是近代的一次思想大解放潮流,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3)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B段转为C段的历史性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意义: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这样,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感悟:结合所学知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等等。
故答案为:
(1)根本原因: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倾销产品,掠夺原料,把中国沦为其殖民地。林则徐、关天培、陈化成等
(2)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等等。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2.【答案】(1)时代背景:1926年底北伐进入高潮,中共领导下的农民运动空前高涨。
(2)不同:陈独秀指责农民运动“过火”“妨碍统一战线”,而毛泽东热烈赞颂农民群众打翻乡村封建势力的伟大功绩,强调把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农民武装,积极开展农民运动。
【知识点】北伐战争;国民大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解析】【分析】(1)时代背景:根据史料1“1926年11月底,随着北代的胜利进军,湖南有54个县建立了农民协会组织,会员达107万人,到1927年1月,会员增加到200万人”,结合所学可知,1926年底,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共领导的农民运动也空前高涨,有力地支援了北伐军的胜利进军。
(2)不同:根据材料一“1926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特别会议,陈独秀在会上指责湖南工农运动‘过火’‘动摇北伐军心’‘妨碍统一战线’”,由此可知,陈独秀指责农民运动“过火”“妨碍统一战线”;根据材料二“毛泽东写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热烈赞颂农民群众打翻乡村封建势力的伟大功绩……”,材料表明毛泽东热烈赞颂农民群众打翻乡村封建势力的伟大功绩,强调把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农民武装,积极开展农民运动。
故答案为:
(1)时代背景:1926年底北伐进入高潮,中共领导下的农民运动空前高涨。
(2)不同:陈独秀指责农民运动“过火”“妨碍统一战线”,而毛泽东热烈赞颂农民群众打翻乡村封建势力的伟大功绩,强调把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农民武装,积极开展农民运动。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伐战争与农民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寻找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寒假作业(四)
一、选择题
1.(2023八上·茂名期中)戊戌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还有些官僚,对于变法诏令说“看不懂”“没办过”,拒不执行。由此可知( )
A.顽固势力阻挠变法 B.维新力量发展迅速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戊戌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可知,题干反映了维新变法时期封建官僚阻碍变法的相关信息,A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不出维新力量发展迅速的信息,排除B;
武昌起义爆发后,加速了清朝统治土崩瓦解的步伐,排除C;
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史实,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857 年 5 月 9 日《给葛罗男爵先生的训令》中说:“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 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的道路。”为实现该目标, 他们发动了(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的道路。”可知,题干反映了外国列强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获取更大的侵略权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B符合题意;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与题干“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的道路”不符,排除A;
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894年,与题干时间1857年不符,排除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190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根据题干中的时间信息,理解材料,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原因、经过、结果等基本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即可作答。
3.(2023八上·岳池期末)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史实和史论。下列各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
A.《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
C.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D.《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历史史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历史结论是对历史事件的主观认识。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属于历史史实,故A不符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属于历史史实,故B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属于历史史实,故C不符合题意。《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这是对《马关条约》的看法,属于史论,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马关条约》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这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4.(2023八上·萍乡期中)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的内涵,无论是政治方面的,还是思想方面的,都充满着多元性与矛盾性。”这里对“多元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B.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C.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不正确的是”,结合所学可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指的是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五四运动是由青年学生为先锋,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反帝爱国运动,并不属于社会主义革命,D项符合题意;
五四运动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把斗争方向直指帝国主义和封建北洋政府,因此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排除A项;
五四运动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军阀统治的黑暗,也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所以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排除B项;
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起了主力军的作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5.(2023八上·萍乡期中)恩格斯说:“如果我们将当时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关于“这次战争”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这次战争的直接原因是虎门销烟
B.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D.这次战争中的条约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答案】A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如果我们将当时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战争使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诸多不平等条约,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沙俄共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是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认识。
6.(2023八上·萍乡期中)洋务运动中“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下面体现“制器为先”的是创办( )
A.开平煤矿和湖北织布局 B.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
C.汉阳铁厂和轮船招商局 D.江南制造总局和汉阳铁厂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 19 世纪 60 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B项正确;
从 19 世纪 70 年代起,洋务派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又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开平煤矿和湖北织布局是民用企业,排除A项;
汉阳铁厂和轮船招商局是民用企业,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7.(2023八上·南城期中)“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即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下列描述符合“新的东西”的是( )
A.是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理论体系
B.辛亥革命推动其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C.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发挥出重要影响
D.李大钊对其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解析】【分析】由材料“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并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所以中国人学得的一样新的东西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D项正确;
是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理论体系,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
辛亥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无关,排除B项;
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民主和科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8.(2023八上·南城期中)《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观点的是( )
A.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B.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与题干信息“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相符,D项正确;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加重了中国人民的经济负担,排除A项;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便利了列强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排除B项;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使“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9.(2023八上·南城期中)“从上海的石库门,到嘉兴的南湖,一叶小船,摆渡了暮霭沉沉的中国,开启了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崭新的一页。”对其中“崭新”的理解准确是( )
A.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B.新的革命道路——俄国的道路
C.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D.新的奋斗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
【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崭新”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C项正确;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排除A项;
1927年,毛主席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开辟了新的革命道路,排除B项;
1923年,中共二大召开,提出了民主革命的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0.(2023八上·南城期中)观察右图目录:省略号代表的标题是( )
A.自由与进步 B.侵略与反抗 C.自强与求富 D.民主与科学
【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据题干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方列强的要求下,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总理衙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和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相互勾结的产物。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派创办京师同文馆,标志着近代教育的兴起。为洋务运动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所以省略号处应填自强与求富,C项正确;
自由与进步与启蒙运动有关,排除A项;
题干没有涉及侵略与反抗,排除B项;
民主与科学与新文化运动相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
11.(2023八上·南城期中)下面是清政府各年财政收支盈余图。图中信息能够反映出( )
单位:万两(银)
A.清政府的财政盈余逐年增加
B.甲午中日战争后,不平等条约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C.晚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D.近代前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加深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表可知,清政府财政收支在1894年后出现了负增长,财政赤字越来越严重,和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的签订,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B项正确;
清政府的财政出现了赤字,排除A项;
表格显示了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排除C项;
通过财政状况无法显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马关条约》的签订的相关史实。
12.(2023八上·宁江期中)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为载体进行的旅游活动。请问了解苏维埃政权的历史,最好去( )
A.汉口 B.瑞金 C.延安 D.南京
【答案】B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冬天,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定都瑞金,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汉口,不符合题意;
C.延安,不符合题意;
D.南京,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13.某校历史社团开展楹联比赛,下面展示了九年级(3)班同学们搜集的部分楹联。由此可知,该楹联比赛的主题应该是( )
楹联一 南湖聚大贤,探寻拯救黎民路;红船历风雨,开启振兴祖国程。
楹联二 扁舟浩荡出南湖,一桨掀天,翻起波涛连四海; 大道苍茫凭北斗,百年圆梦,踏平坎坷竞千帆。
A.一大建党 照亮航程 B.工农割据 红旗飘扬
C.献身抗日 救亡图存 D.人民翻身 当家作主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表格“南湖聚大贤,探寻拯救黎民路;红船历风雨,开启振兴祖国程”“扁舟浩荡出南湖,一桨掀天,翻起波涛连四海;大道苍茫凭北斗,百年圆梦,踏平坎坷竞千帆”,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所以,“一大建党·照亮航程”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故选A项。
根据所学可知,“工农割据·红旗飘扬”反映的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排除B项。
根据所学可知,“献身抗日·救亡图存”反映的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抗战,排除C项。
“人民翻身·当家作主”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4.《辛丑条约》要求中国将统管一切涉外事务和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等事务的总理衙门改为专管外交的外务部。这一要求得到了李鸿章、奕 等人的积极响应,奕 甚至说,即使对方不提出,中国也应自己调整。奕 等人的反应表明( )
A.中国近代化始于机构调整 B.开明官员初具近代外交意识
C.列强直接管理中国的内政 D.维新派丧权辱国迎合侵略者
【答案】B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辛丑条约》规定将管理事务繁杂总理衙门改为专管外交的外务部,得到了李鸿章、奕 等人的积极响应,说明开明官员已经初具近代外交意识,故选B项。
中国的近代化始于洋务运动,而不是始于机构调整,排除A项。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朝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并未直接管理中国的内政,排除C项。
李鸿章、奕诉等人是洋务派的代表,并非维新派的代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辛丑条约》,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5.“山歌越唱越开怀,东山唱到西山来。湘赣边工农革命损失大,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来。”下列对“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的含义理解最为合理的是( )
A.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C.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胜利会师
D.井冈山地理位置偏远,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
【答案】B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的道路,B项正确;
A项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的道路的开端,排除A项;
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井冈山地理位置偏远,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基础题,难度不大。
16.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论证了红色政权在中国农村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这一思想理论被概括为( )
A.工农武装割据 B.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C.党的民主集中制 D.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答案】A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据题干“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论证了红色政权在中国农村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始创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7.(2016八上·东营期中)在北伐的江西战场上,人民群众处处与孙传芳的军队为难,造成其运输粮食等困难,而给予国民革命军种种便利,包括引路、刺探军情、组织运输队等。这表明( )
A.人民群众是北伐的主力 B.北伐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C.江西是北伐的主战场 D.北伐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答案】B
【知识点】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北伐战争中人民群众的支持。题干给出的“在北伐的江西战场上,人民群众处处与孙传芳的军队为难,造成其运输粮食等困难,而给予国民革命军种种便利,包括引路、刺探军情、组织运输队等”表明北伐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材料型选择题,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提炼材料观点。
18.1942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对某次会战发表社论指出,“它配合了友邦作战,使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香港陷落、马尼拉失守、马来亚危急之际,有着中国战场的胜利,以鼓舞友邦,以打击敌人”。这场会战是 ( )
A.淞沪会战 B.第三次长沙会战
C.武汉会战 D.徐州会战
【答案】B
【知识点】正面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42年1月11日”“配合了友邦作战”,据此分析:
A,淞沪会战:1937年8-11月,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不合题意,排除A项。
B,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中国军队歼灭了大批日军,获得会战的胜利,声援了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的英美盟军,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故选B项。
C,武汉会战:1938年6-10月,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不合题意,排除C项。
D,徐州会战:1938年1-6月,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歼敌万余,振奋了军民的抗战精神,不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三次长沙会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相关历史知识。
19.据统计,从1946年1月到6月,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大小进攻达4300多次,侵占解放区城市40余座,村镇2500多个。这反映了( )
A.国共全面内战爆发 B.国民党破坏“双十协定”
C.国民党对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D.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
【答案】B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 从1946年1月到6月,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大小进攻达4300多次,侵占解放区城市40余座,村镇2500多个。”可知,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从1946年1月到6月,全面内战还未爆发,题干材料是南京国民政府破坏“双十协定“的反映,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国共全面内战爆发,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国民党对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全民内战爆发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20.1947年10月,解放军总部发布了《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要求各部队行军作战做到人不踏青苗,马不啃树皮,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买卖公平,进人城市露宿街头不扰民。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
A.适时调整土地政策 B.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C.人民军队纪律严明 D.实行正确战略战术
【答案】C
【知识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解放军总部发布了《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要求各部队行军作战做到人不踏青苗,马不啃树皮,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买卖公平,进入城市露宿街头不扰民"可以看出,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是人民军队纪律严明, C 项正确;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 A 项;
解放军的英勇作战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B 项;
材料中也无法看出解放战争中实行的战略战术,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八上·南城期中)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张海鹏教授的《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时,根据书中“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的描述,绘制了下图。
(1)图中A段“开始下降”源于某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此次事件中出现的民族英雄有哪些?试举两例
(2)图中B段,中华民族进行了救国救民的探索,请列举两例史实。
(3)从B段转为C段“升出一片光明……”的历史性转折点是什么事件?有什么重要意义?从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你有什么感悟?
【答案】(1)根本原因: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倾销产品,掠夺原料,把中国沦为其殖民地。林则徐、关天培、陈化成等
(2)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等等。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倾销产品,掠夺原料,把中国沦为其殖民地。民族英雄: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中出现了林则徐、关天培、陈化成等民族英雄。
(2)史实:图示可以B段时间为1900—1920年,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各阶层进行了救国救民探索,如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新文化运动是近代的一次思想大解放潮流,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3)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B段转为C段的历史性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意义: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这样,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感悟:结合所学知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等等。
故答案为:
(1)根本原因: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倾销产品,掠夺原料,把中国沦为其殖民地。林则徐、关天培、陈化成等
(2)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等等。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寻找中国民主革命道路
史料1:1926年11月底,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湖南有54个县建立了农民协会组织,会员达107万人,到1927年1月,会员增加到200万人。1926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特别会议,陈独秀在会上指责湖南工农运动“过火”“动摇北伐军心”“妨碍统一战线”。
史料2: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泽东到湖南的湘潭、湘乡、衡山、醴陵和长沙等县考察农民运动。他召集农民和农运工作者开各种类型的调查会,写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报告中,他热烈赞颂农民群众打翻乡村封建势力的伟大功绩,尖锐地批驳党内外责难农民运动的各种谬论,阐明农民斗争同革命成败的密切关系。他强调:必须把农民组织起来,“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这些认识为毛泽东后来的抉择提供了帮助。
史料3:
——以上材料据《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湖南农民协会会员迅速增加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指出与陈独秀相比毛泽东对农民运动的认识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27年毛泽东的调查研究帮助其找到的革命道路。
【答案】(1)时代背景:1926年底北伐进入高潮,中共领导下的农民运动空前高涨。
(2)不同:陈独秀指责农民运动“过火”“妨碍统一战线”,而毛泽东热烈赞颂农民群众打翻乡村封建势力的伟大功绩,强调把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农民武装,积极开展农民运动。
【知识点】北伐战争;国民大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解析】【分析】(1)时代背景:根据史料1“1926年11月底,随着北代的胜利进军,湖南有54个县建立了农民协会组织,会员达107万人,到1927年1月,会员增加到200万人”,结合所学可知,1926年底,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共领导的农民运动也空前高涨,有力地支援了北伐军的胜利进军。
(2)不同:根据材料一“1926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特别会议,陈独秀在会上指责湖南工农运动‘过火’‘动摇北伐军心’‘妨碍统一战线’”,由此可知,陈独秀指责农民运动“过火”“妨碍统一战线”;根据材料二“毛泽东写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热烈赞颂农民群众打翻乡村封建势力的伟大功绩……”,材料表明毛泽东热烈赞颂农民群众打翻乡村封建势力的伟大功绩,强调把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农民武装,积极开展农民运动。
故答案为:
(1)时代背景:1926年底北伐进入高潮,中共领导下的农民运动空前高涨。
(2)不同:陈独秀指责农民运动“过火”“妨碍统一战线”,而毛泽东热烈赞颂农民群众打翻乡村封建势力的伟大功绩,强调把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农民武装,积极开展农民运动。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伐战争与农民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寻找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