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12月月考
历史试题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56年,日本绕开美国与苏联签署联合宣言,规定两国结束战争状态并恢复外交关系。次年,双方互派大使。1960年,日本同美国签署《日美共同合作安全条约》,有条件地允许美国在日本驻军和保持军事基地。这一时期,日美关系的变化反映出( )
A.经济“滞胀”促进美国调整亚太战略 B.资本主义阵营逐步出现分化
C.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冲击两极格局 D.冷战思维在亚太地区的渗透
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全球性的经济萧条和各国间激烈的贸易战,促使各国努力建立比较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先后成立。上述组织的成立( )
A.打破了两大阵营的对峙 B.消除了国际间贸易保护主义
C.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有利于国际间的协调与合作
3.下表内容为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事。这反映了苏联( )
1951—1960年 1961—1970年 1971—1980年
10.25% 6.45% 4.95%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经济改革效果有限 C.社会主义优越性显著 D.政治局势和谐稳定
4.1964年第一届贸易与发展会议在日内瓦召开,来自第三世界的77个国家发表联合宣言,提出了改变现有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反映了( )
A.南北合作的局面 B.冷战对峙的格局 C.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D.美国霸权的削弱
5.汉武帝时期,分天下为十三州,设刺史,秩六百石(约为中下等县令级别),周行郡国,以“六条问事”,如:强宗豪 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等。由此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 )
A.体现了专制集权统治的强化 B.扩大了中央的监察范围
C.兼顾了行政与监察的高效能 D.解除了王国带来的威胁
6.中世纪早期,教皇基拉西乌斯一世提出了著名的“双剑论”,即上帝把“教权之剑”交给教皇,把“王权之剑”交给皇帝,强调“教权之剑”使“王权之剑”更温和,而王权之剑”使“教权之剑”更有力。到11世纪以后,教会宣称自身同时拥有“精神之剑”与“世俗之剑”,教会能将后者转交给世俗统治者。这说明( )
A.教会与王权相互利用 B.确立了教会服从国家的原则
C.教权已逐渐高于王权 D.王权与教权实现了二元并立
7.1940年7月,毛泽东等中共重要领导人强调:共产党在敌人后方消灭伪政权建立抗日政权时,应该采取我党中央所决定的“三三制”,不论政府人员或民意机关中,共产党只占三分之一,而其他主张抗日民主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三分之一。这一政策的实施( )
A.扩大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B.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C.践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D.意在维护工农民主政权
8.北魏初期,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代政府征收赋役。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孝文帝接受建议,“革旧从新,为里党之法”,设立邻长、里长、党长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征发赋役。这一制度的实施( )
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B.瓦解了地主庄园经济
C.强化了基层社会治理 D.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9.有学者评价九品中正制时说:“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 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这反映了九品中正制( )
A.是选宫制度的重大倒退 B.成为了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家世是评定人才的唯一标准
10.英国政府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规定文官作为从事具体行政管理及法令实施工作的人员,不受选举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1884年,英国政府再次下令:凡有意参加竞选的文官,必须预先辞去文官职务。这些法令的颁布( )
A.杜绝了营私舞弊等政治乱象 B.不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C.无法规避政党分肥制的风险 D.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11.1906年,《考验游学毕业章程》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按照考试结果,分别赐予进士、举人、拔贡出身。这反映了( )
A.留学生成为官员选拔主要对象 B.改革科举成为共识
C.近代中国选官制度的艰难转型 D.新式教育开始起步
12.民国北洋政府前后16年间虽然举办两届四次文官考试,总计录取1479人,但这一人数与当时充斥官场的大量旧式官吏相比,完全微不足道。据此推断,文官考试( )
A.旨在维护政府的专制统治 B.利于保持政策的连续稳定
C.体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D.完全违背时代发展的潮流
13.明代《折狱新语》记载一则案例,邵阳人李朝华状告侄子李正风盗窃自己的东西。地方官审判时首先批评李朝华,“忘其侄所自出其兄,亲亲之义安在哉”,后涉事双方和解,地方官仍判决当庭杖责李正风,为了让其“知有尊卑”。该案例说明明代( )
A.司法审判渗透社会教化功能 B.儒家思想保证了审判公正
C.官员随意支配刑事案件判决 D.乡约与法律冲突日趋明显
14.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基督教会都要介入。教会尽管本身藏污纳垢,但时刻不忘告诫人们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奸淫、杀人、贪恋别人财物等,要求人们逆来顺受,忍受世间的一切痛苦。由此可见,基督教的宗教伦理( )
A.让人们忍耐顺从死后进入极乐世界 B.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对人性的要求
C.努力为封建统治者的政治要求服务 D.具有引导人们积极向善的教化功能
15.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绝不仅限于制度建设和技术性的“硬件”系统的完备周详,更要重视精神层面的“软件”系统的开发,促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普遍化、社会化,并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理想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该学者旨在( )
A.强调培育人民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B.说明民主法制建设速度的加快
C.表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D.要求国家重视法制人才的培养
16.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202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这些成就表明( )
A.我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普及度 B.民法典取代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完善 D.表明法治建设是经济建设的有力补充
17.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之初,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族祖先的行为,在政权国号上也往往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这些做法意在( )
A.发展农耕经济 B.采取中原地区的管理模式
C.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 D.寻求文化认同以巩固统治
18.下表中各朝代与其对外交往史实相符的是( )
朝代 史实
A 秦汉打 通了陆海两个通道,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波斯湾一带
B 魏晋南北朝 海路已初步形成东、西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西线通向印度洋
C 隋唐 与西域商路畅通,与大食国接触,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
D 元明 清恢复了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A.A B.B C.C D.D
19.《威斯特伐里亚条约》承认地区性的宗教宽容,一些诸侯国家与城市选择了一种宗教信仰,另外一些则选择了其他宗教信仰。同时,该条约还使信奉新教的尼德兰脱离了西班牙的统治,获得了完全的独立。由此可见,《威斯特伐里亚条约》( )
A.开创了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的例子 B.通过宗教政策协调国际关系
C.确立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的原则12 D.重在推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0.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部分规定,由此可见,民族区域自治( )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本法以及其他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
A.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民族自治 B.是基层民主的形式
C.体现联邦制内的人民当家作主 D.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21.1954年8月,毛泽东在会见英国前首相艾德礼时,强调“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并提出“中国、苏联、英国和其他各大国都靠拢些,也包括美国在内”。毛泽东这一认识( )
A.立足于国内建设的需要 B.调整了“一边倒”政策
C.标志着外交政策的成熟 D.践行了“求同存异”方针
22.新中国初期,中国对于国际体系的态度是某种“拒绝”或“观察”;新时期改成“加入”与“适应”;现在变成“争取更大发言权、承担更多义务”,由体系外的“反对者”到体系内的“参与人”再到体系中的“较强者”。与上述观点相对应的外交成就是( )
A.参加万隆会议——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推动《巴黎协定》生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入二十国集团——中非合作论坛成立
C.“一边倒”——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共建“一带一路”
D.“另起炉灶”——进行“复关”谈判——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3.中国古代的货币经历了“贝币时代—铜币时代—纸币时代—白银时代—信用纸币时代”的发展历程。这一演变主要是由于( )
A.贵重金属的大量流入 B.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24.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颁布《财政部关于施行法币布告》,规定银钱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个人,均不得保留银币、金银。该币制改革( )
①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而出台 ②白银收归国有并禁止银元流通
③是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开始施行的标志 ④客观上为官僚资本聚敛财富提供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货币经历了从海贝、金属到纸币的演进过程,在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下列关于中国货币演变的进程说法正确的是( )
A.秦朝在蚁鼻钱的基础上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 B.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并把它作为主币发行
C.中华民国建立后,政府开始铸造银元 D.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法定货币
26.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写道:“1971年8月,英国大使找到(美国)财政部,要求把30亿美元兑换成黄金。无论我们接受或拒绝这个要求,其后果都很危险 我决定关闭黄金窗口,让美元浮动。”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②形成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③以英镑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已经建立 ④美元仍然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7.下表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构成(单位:%)变化,这反映出( )
美元 英镑 欧元 日元 人民币
2011~2015年 41.9 11.3 37.4 9.4 /
2016~2021年 41.73 8.09 30.93 8.33 10.92
A.世界经济格局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B.国际货币多元化阻碍经济全球化
C.一种全新的国际贸易结构正在形成 D.美元丧失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
28.古代赋税制度的改革对农耕经济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隋朝曾有“民有五十,免役收庸”的规定。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租庸调制。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下图为唐岭南道广州怀集县的庸调银饼,此文物可以说明( )
A.该地区在国家赋税征收中的地位 B.该地区农民的生产时间无法保证
C.实物地租已经被货币地租所取代 D.该地区农民可用绢或布替代徭役
29.明朝嘉靖四十年起,对原来世代相袭无偿劳动的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到清朝时最终废除了匠户制度。明朝张居正改革将赋役合并,一概征银,清朝雍正时推行“摊丁入亩”,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这些变化( )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强化了封建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C.使隐匿人口的现象得以减少 D.使赋税形式开始由实物向货币转变
30.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主权独立的标志。任何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都可以自主制定和修订本国的税则。回顾中国关税变革之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 B.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C.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D.改革开放后颁布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
二、非选择题(40分)
3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法治之路、民族区域自治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一切决定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果我们国家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就会大。现在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并不小,但是,如果我们的物质基础、物质力量强大起来,起的作用就会更大。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年)
材料二 新中国分别于1954年、1962年、1979年、2002年四次组织民法典编纂。但囿于彼时经济、政治、社会和学术等条件的约束,均未成功。……中国编纂民法典的时代背景较之传统民法典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科技对民事权利、交易规则的冲击……现代风险社会对民事主体权利保护的挑战…….还应关注的一个时代特征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即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崛起……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民事实质法治层面,厘定民事权利与国家权力的边界,发掘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实践理性、涵育美好人性、安顿人心与人生的民法典,才是值得追求的。
——谢鸿飞《铸造中国社会的基本法:中国民法典的编纂历程》
材料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新时期外交政策重大调整的方向及其遵循的外交理念,并列举一例中国在大国外交上取得的成就。(5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从“涵育美好人性、安顿人心与人生”的角度概述该法典的意义。(5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导民族工作的新理念。结合所学,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重点。(5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这一重要论断揭示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他在论述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的疆域时,还特别提到中国历史上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秦代设置南海郡、桂林郡管理岭南地区,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统辖新疆,唐代创设了800多个羁縻州府经略边疆,元代设宣政院管理西藏,明代清代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历朝历代的各族人民都对今日中国疆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史金波《略论中国历史上民族政策演变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演变提出一个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33.赋税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法定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朝代 制度 特点
秦 田赋、人头税、徭役 秦半之赋
汉 编户制度 舍地而税人
魏晋 租调制 与均田制配合
唐朝 初期 租庸调制 纳庸代役
晚期 两税法 财产税为主:量出为入;简化名目,扩大收税对象
宋 募役法 官府募人代役
明 一条鞭法 简化名目:用银两收税
清 摊丁入亩 废除人头税
材料二 营改增一般指营业税改增值税。营业税和增值税,是我国两大主体税种。增值税只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可以促使社会形成更好的良性循环,有利于企业降低税负。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从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出发做出的重要决策。目的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减轻企业赋税,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服务业尤其是科技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和消费升级、培育新动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值税采取即征即退的形式,即对按税法规定缴纳的税款,由税务机关在征税后部分或全部退还纳税人的一种税收优惠,其实质是一种特殊方式的免税和减税。营改增在全国的推开,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自2016年5月1日起,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这是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财税体制的又一次深刻变革。
——摘编自百度词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演变趋势,并分析其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营改增赋税制度改革的进步性,并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的启示。(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