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6 17:1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佳木斯市第八中学
2022—2023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30分,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田埂(gěng) 贬斥(biǎn) 徂徕(cú) 绛皓驳色(hào)
B.淤泥(yū) 颁发(bān) 山麓(lù) 相与枕藉(jí)
C.籼稻(xiān) 稻菽(shū) 蕴藏(yùn) 壬戌之秋(rén)
D.分蘖(niè) 一蔸(dōu) 掖着(yē) 蓊蓊郁郁(wěng)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寥廓 撕裂 遐想 瞻前顾后
B.山梁 慷慨 挑剔 全神贯注
C.接洽 步履 沧桑 礼尚往来
D.诚垦 肆虐 烦脑 残羹冷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中国人来说,品茶就是品味人生。茶里面既有大千世界的斑斓色彩,又有生活的酸甜苦辣。在这里,茶就像人们自身气象万千的人生经验。此外,中国人在品饮时,注重体味茶汤中完整的世界,即融茶之色、香、味、神、境于一体,融诸多复杂的心理过程为一体,( )。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就是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于无形之中完成从生理享受到精神享受的过程
B.于无形之中完成从精神享受到生理享受的过程
C.从生理享受到精神享受的过程于无形之中被完成
D.从精神享受到生理享受的过程于无形之中被完成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B.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完整的就是一个艺术世界。
C.一杯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完整的就是一个艺术世界。
D.一杯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长江用甘甜的乳汁 各族儿女。
②他不顾朋友的劝阻, 走入钱塘江观潮的禁区。浪头扑面而来,瞬间不见了他的身影。
③在创业中,下岗工人备尝 ,但大家齐心协力,逐步获得成功。
④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 。
A.抚育 径自 艰苦 遗迹
B.哺育 径自 艰苦 陈迹
C.哺育 径直 坚苦 陈迹
D.抚育 径直 坚苦 遗迹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代很多文人在官场失意后不再热心于功名,转而到山野求田问舍,过着惬意的隐居生活。
②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性口号,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民族安危的层面来认识,这在当时可谓空谷足音。
③入不敷出,举步维艰,生活于我是这般的艰难,可在这样泥沙俱下的日子里,我仍然幻想着拥有两间草房、三亩水田。
④新任会长在成立仪式上表示,成立商会,旨在加强南通同乡与其他旅法华人之间的合作,三人成虎,为增进中法两国友谊尽绵薄之力。
⑤走进来一位短小精悍、浓眉阔脸的人,身着青色短衫,步履稳健。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他。
⑥反腐倡廉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总书记在各种场合不只一次地提出,要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决不能看人看地方下“菜碟”,在领导同志工作过的地方进行反腐工作不能投鼠忌器,不管谁触犯法律都要问责。
A.①③⑥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②④⑤
7.下列各项中,对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类霜天竞自由。(拟人)
B.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夸张)
C.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类比)
D.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拟人、双关)
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乔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B.李将军对皇上说:“像往常打仗一样,这次我还要躬临战阵。”
C.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介绍信:兹介绍我校王强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9.下列横线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古人学文,特别着重朗诵。《姚姬传》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也就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深信声音节奏对于文章是第一件要紧事。
①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
②要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
③读音调铿锵、节秦流畅的文章,周身筋肉仿佛在做同样节秦的运动。
④领悟文字的声音节奏,是一件极有趣的事。
⑤如果音调节奏上有毛病,周身筋肉就会感觉局促不安。
A.②①④③⑤ B.②④①③⑤ C.④①②③⑤ D.④②①③⑤
10.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是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例如“四大悲剧”:《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哈姆莱特》。
B.《祝福》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小说,收在小说集《呐喊》中。
C.《庄子》今存33篇。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善于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鲁迅先生赞誉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D.奏疏一类公文,往往针对具体政事阐发观点,务求实效,因而要精心构思,巧妙措辞,选取恰切的立足点和切入点,比如李斯的《谏逐客书》。
二、文言文阅读(27分,每题3分)
1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枉用相存(存留);木直中绳(合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常)
B.山不厌高(厌倦);金就砺则利(靠近);郯子之徒(徒弟、弟子)
C.而闻者彰(清楚);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假舆马者(借助)
D.学不可以已(通“矣”);而绝江河(断绝);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与点也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C.暴秦之欲无厌 夫晋,何厌之有
D.子路率尔而对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1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不都是古今意义的一项是( )
A.暮去朝来颜色故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性本爱丘山 老大嫁做商人妇
C.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D.古之学者必有师 操童子业,久不售
1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惑而不从师
C.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①故木受绳则直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洵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④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率领
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保全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D.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薪:木柴
1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C.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着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引出分论点,简明扼要。
B.第②段采用对比论证法,分别从数量、态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有力地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的观点。
C.第③段从不赂者的角度,层层推进,指出齐、燕、赵三国不贿赂秦国也最终灭亡的原因是刺杀秦王不成功。
D.第④⑤段提出忠告,借古讽今,告诫宋朝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以地事秦、换取一时苟安而最终灭亡的覆辙。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诸侯因战败而阵亡的人,实际上也有百倍。
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因此燕虽然是小国但是却是最后灭亡的,这是使用武器的效果呀。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那么胜负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相较量,或许不会轻易的判定。
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自降身份听从六国灭亡的故事,那就是连六国都不如了。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三、诗文默写和古代诗歌鉴赏(13分)
20.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1)谢公宿处今尚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遥想公瑾当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4)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5)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目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2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①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释】①星河:这里指秦淮河。②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零,为全词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
B.“彩舟”“云淡”,色彩鲜明;“星河”“鹭起”,虚实相生。这两句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了观察的视野。
C.“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D.全词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真知灼见。
四、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原上有骏马
何鸿
苍穹之下,勇士越野车离巴颜喀拉山脚下的军马群越来越近。这是海拔4100米的巴塘草原,四周拱卫着连绵的雪山。
眺望草原深处,可以看到马群。是的,那远远的几簇与天空相接、缓慢有序地游移在大地上的褐色“云团”,应该就是骑兵连外训营地的军马群了。
半开的车窗冲进来一股大风,猛力地撕扯我系在脑后的马尾长发。窗外,有个高大的黑影突然一闪而过,我和车上另一位女孩不约而同一起欢呼:“马!军马!”越野车停在了一道长长的沟壑前。草滩上,两名身披宽大迷彩雨衣的战士各牵着一匹马,踩着泥泞的草地,向我们走来。战马,真正的战马!
我们幸运地得到特许,经骑兵班长的指教,骑上了配鞍的军马。一切来得有些突然。我几乎难以相信,自己真的骑在一匹黑色战马结实的背上抓着缰绳。
黑马甩了甩浓密的马尾,平和地凝视着远方,那棕黑晶莹的眸子映衬出圣洁的雪山之巅。我眼底一热,眼角竟然滚下一行泪水。
我们到来的这个时节,草原上的各种植物渐次醒来。先冒出来的绿色小草装扮着荒芜的大地。裸露的沙土上,一簇簇、一团团地盛开着白色的蒲公英。
这时候,我注意到那位满身尘土的战士一直在马侧面两米开外徒步跟着,他应该是我平生见到的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骑兵。
“它,有没有名字?”我虽然不善言辞,此刻还是觉得应该和一名真正的骑兵说点什么。“它是53号。”“53号?”听到黑马并没有名字,我不免有些怅然。“它多大了?”我不甘心地问。“23岁,算是老马了。”骑兵解释道。
一匹老马,难怪这么温顺。我恍然明白他们刚才为什么牵马走来,而不是骑马过来。“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唐朝诗人戎昱在塞上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去年秋天,在重庆我看了英国舞台剧《战马》。那匹名叫乔伊的老马从战场归来时已是奄奄一息,主人为寻找乔伊参战负伤,双眼失明;硝烟未尽,咫尺天涯,主人在绝望的思念中吹响了伴随他们成长的哨音,乔伊奇迹般挣扎着重新站起来,循声走向主人……剧中主题曲一直萦绕在我心底,保持着一种新鲜而锐利的力量。
53号马在一块青草旺盛的地方,步子停了下来。我下意识地拉紧缰绳想要它往前走。年轻的骑兵上前来说:“我来牵它走吧。嗯,要不就在这让它吃会儿草吧。”我意识到他是心疼马,又或许是我们这些来访的作家、记者耽误马吃草了。而且,年轻骑兵在草地上一直跟着马走了这么久,我也于心不忍。
“放马不枯燥吗?”“不!其实很有趣的,马也有感情的。”“马有感情?”对陌生新鲜的事情,我习惯打破砂锅问到底。
年轻骑兵一说起自己的马,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我遇到过这样一匹马,平时训练的时候,过障碍它总是过不去。可我一点都没嫌弃它,也没有因为我们训练不过关就责骂它一句,还是一直对它好,精心护理它。在最后考核的时候,不知怎么地,那一天它突然就能过去了,给我一个很大的惊喜……”
我惊奇地望着这名年轻的骑兵。他头顶是辽远的天空,岩石般的云层在大风的推动下翻涌变幻。他的身后是上百匹威武的战马,正在生机勃勃的草原上无比惬意地啃着青草。骑兵黝黑皲裂的脸上,有了几道绽放的笑纹。
“那,你们怎么吃饭?”“呵呵,在草原上,马可比人重要!我们吃不吃都没什么,马一定得吃饱。”他又严肃起来,认真地说,“马吃不饱很快就会瘦。马瘦了就容易生病,抵抗不了草原上漫长的冬天。”
“你二十几了?”我随口一问。“明年就20岁了。”骑兵说。我下意识地仔细打量了一下他。高原上的战士常常风餐露宿,加之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确实显得比实际年龄大一些。
云层里翻滚着高原上独有的敬畏与忧伤,空旷与寂静揉捻在一起,静静陪伴着骑兵与马群。不知什么时候,我眼里不可抑制地滚动着热泪。
我相信,每一名寂寞的骑兵都在等待一种新的召唤,他们时刻准备着。
(节选自《解放军报》)
2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士一直在马侧面两米开外徒步跟着”,是因为不信任“我”的骑术,要保护“我”的安全。
B.战马没有名字,骑兵也没说出自己的名字,作者意在说明战马和骑兵是默默奉献的边疆守卫者,同时也说明骑兵是个不善言辞的人。
C.“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作者引用唐代诗人戎昱的诗句,表现了战士面对老马的伤感。
D.“一种新鲜而锐利的力量”,“新鲜”指马与人的情感让人意外,“锐利”指这种情感深入灵魂。
24.“我眼底一热,眼角竟然滚下一行泪水”“我眼里不可抑制地滚动着热泪”请简要分析“我”两次流泪的主要原因。
25.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在文中插入“英国舞台剧《战马》”的内容。
作文:(15分)
2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生命禁区为生命护航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恶劣,在这样的生命禁区里修建青藏铁路,本就是挑战极限。然而,14万筑路大军在此修路的4年间,连续高强度作业,却未发生一例因高原脑水肿、肺水肿等高原常见病而死亡的事故,则是一个更大的奇迹。
创造这个奇迹的,是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低氧生理学与高原医学专家,被誉为“马背院士”的“七一勋章”获得者吴天一以及他所带领的医学团队。
他曾说:“哪个地方的海拔高,哪个地方最偏远,哪里的资料就最宝贵”。为此,他不惜“粉身碎骨”。为给高原上的牧民们看病并采集第一手数据资料,他曾经历过无数次车祸,能数清的是身上的14处骨折;为做全国最大的高低压综合舱第一次人体模拟试验,他毫不犹豫进入舱体,却被急速下降的气压打穿了鼓膜。
他曾说:“我这一辈子,最缺时间”“没有人能重复一生,有的是今天”。为此,他惜时如金、步履不停。他把帐篷扎在雪域高原,将实验室建在世界屋脊,白天与牦牛为伴,夜晚独坐酥油灯前。长期的高原紫外线辐射让他的双眼患上严重的白内障,通过手术治疗植入人工晶体后,一到晚上,他的两只眼睛就发绿,对此,他戏说他的眼睛是“狼眼睛”。
如今,年过八旬的他,依然带着心脏起搏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工作,跋涉依旧、不曾止步。从西藏的墨脱,到珠穆朗玛峰上的营地;从西宁到果洛的阿尼玛卿雪山脚下……是吴天一跋涉过的足迹,也是无数扎根高原,用生命守护生命的医者足迹。
请根据以上材料,给吴天一院士写一段颁奖词,要求:语言精练,能高度概括人物的事迹和精神,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少于60字。
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B.“相与枕藉”的“藉”应读jiè。
故选B。
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D.“诚垦”的“垦”应为“恳”,“烦脑”的“脑”应为“恼”。
故选D。
3.A 4.D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由前文“即融茶之色、香、味、神、境于一体”中先有“色、香、味”再有“神、境”可知,品茶的过程是从生理享受到精神享受的过程,排除BD。
品茶的过程是一种主动自然的享受过程,而不是一种被动完成的过程,排除C。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的语病有:
主客颠倒,“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应为“一杯茶对于中国人来说”;
语序不当,“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应为“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修改全部正确的只有D。
故选D。
5.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哺育:①喂养;②比喻培养。抚育:照料儿童或动植物,使健康地成长。依据前文“用甘甜的乳汁”可知,应选“哺育”。
径直:一指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二指直接进行某事,不在事前费尽周折。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或自作主张。依据前文“不顾朋友的劝阻”可知,这里应选“径自”。
艰苦:艰难地过日子,指生活困苦。坚苦: 心志坚定,刻苦从事。下岗工人应是备尝了生活的困苦,应选“艰苦”。
遗迹:指遗留下来的痕迹。陈迹:意思是过去的事迹。“白色建筑”并非历史遗留下来的,而是说“白色建筑”标志着英国统治香港的历史成为了过去。所以选“陈迹”。
故选B。
6.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求田问舍: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介。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此处指归隐田园,望文生义。
②在空旷的山谷里听到的脚步声。比喻极难得的音讯或言论。此处形容魏源提出的战略性口号,正确。
③泥沙俱下:泥土和沙子都跟着流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此处形容“日子”,望文生义。
④三人成虎: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此处应用褒义词,感彩不当。
⑤形容人身材短小而精明强干。也用来形容文章、言论等简短有力。此处形容人的身材,正确。
⑥投鼠忌器:要打老鼠又怕打坏了它旁边的器物。比喻做事有所顾忌,不便于放手去干。此处指地方反腐不能有所顾忌,正确。
②⑤⑥正确。
故选B。
7.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修辞手法的能力。
B.“夸张”错,“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意思是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本句自问自答。“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故采用了设问和借代的修辞手法。
故选B。
8.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 乔迁,祝贺别人迁居或升官的话。语境是自己搬新家邀请友人,使用不正确。
B. “躬临”指亲自到场,属敬辞,不能用于自己。语境是李将军说自己要亲自征战,使用不正确。
C. 家严,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语境是称呼别人的父亲,使用不正确。
故选D。
9.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强调“抓住声音节奏”这一方法,②应为首句。①是对②的具体说明;③⑤是对④中“一件极有趣的事”的具体解释。
正确语序为②①④③⑤。
故选A。
10.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收在小说集《呐喊》中”错误,《祝福》选自《彷徨》。
故选B。
1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存:存留”错误,“枉用相存”的意思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所以“存”的意思是“问候”;“通:通常”错误,“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意思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所以“通”的意思是“普遍”。
B.“厌:厌倦”错误,“山不厌高”的意思是“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所以“厌”的意思是“满足”;“徒:徒弟、弟子”错误,“郯子之徒”的意思是“郯子这些人”,所以“徒”的意思是“类”。
D.“已:通‘矣’”错误,“学不可以已”的意思是“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所以“已”的意思是“停止”;“绝:断绝”错误,“而绝江河”的意思是“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所以“绝”的意思是“横渡”。
故选C。
1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与:赞同;亲附,交好。句意: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B.爱:吝啬;爱惜。句意: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
C.厌:满足。句意: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那晋国哪里会满足呢?
D.率:不假思索;全,都。句意: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故选C。
13.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颜色”,古义,脸色;今义,色彩/“博学”,古义,广泛学习;今义,有学问。句意: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B.“丘山”,没有古今异义,意思是指山岳、山林。/“老大”,古义,指年纪大;今义,多指兄弟姊妹中的年长者,或是团队的领袖。句意:自己的天性是热爱山丘山林等自然景象。/青春已逝年纪大了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C.“上报”,古意,回信。今意,向上级报告;刊登在报纸上。/“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句意: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一替自己辩护。/所以说弟子不一定不如师父,师父也不一定会超过弟子。
D.“学者”,古义,指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童子”,古意,童生;今意,未成年的人。句意:古代求学的人一定会有老师。/正在读书,准备应考,长时间考不取。
故选B。
14.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①“焉”,哪里,怎么。句意:(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
②“焉”,兼词,于之,于此。句意: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
B.①“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句意: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②“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句意: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
C.①“其”,语气词,表示猜测的语气;句意: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
②“其”,代词,自己的;句意: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
D.①“则”,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就;句意: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
②“则”,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句意: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故选B。
15.A 16.B 17.C 18.C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A.“率:率领”解释错误,“率”在此处意思是“全都,一概”。句意:六国一个接一个地灭亡,全部都贿赂秦国了吗?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A.结构助词,的。句意: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
B.代词,代指秦国军队。句意: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
C.结构助词,的。句意: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
D.结构助词,的。句意:降低身份重蹈六国灭亡的前例。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分析能力。
C.“指出齐、燕、赵三国不贿赂秦国也最终灭亡的原因是刺杀秦王不成功”错误。由原文“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可知,作者认为齐、燕、赵三国不贿赂秦国也最终灭亡的原因是它们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A.“亡”应为“丧失,丢失”,“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应译为“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
B.“这是使用武器的效果呀”翻译错误。“兵”应解释为“军队”,“斯用兵之效也”译为“这就是使用军队抗秦的效果”。
D.“自降身份听从六国灭亡的故事”翻译错误。“故事”为古今异义词,应为“旧例,前例”,“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应译为“降低身份重蹈六国灭亡的前例”。
故选C。
参考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地灭亡,全部都贿赂秦国了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收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秦越多,秦侵犯六国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以至于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得很正确。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它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较量,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都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单个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降低身份重蹈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19.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王涣,字稚子,广汉郡郪县人。王涣的父亲王顺,担任安定太守。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力气和武艺,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担任太守。
“涣少好侠”是一个主谓句,中间不断开,在“侠”后断句,排除CD;
“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是三个结构相同的动宾短语,各自断开,排除A;
故选B。
20. 渌水荡漾清猿啼 小乔初嫁了 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廊腰缦回 钩心斗角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渌、漾、骐、骥、驽、廊、缦、钩、稠。
2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缠绵悱恻”错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故选C。
22.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
B.“‘星河’‘鹭起’,虚实相生”错误。“星河”“鹭起”都是实写。“星河”是写天上的繁星,是静景;而“鹭起”是写乍起的白鹭,是动景。所以此处是动静相生。
故选B。
23.D 24.①“我”第一次流泪主要是因为意外与新奇而产生的惊喜与激动;
②第二次流泪主要是因为感受到了骑兵战士不惧艰苦、勇于奉献、保家卫国的精神,从而产生的感动与崇敬。 25.①文中插入英国舞台剧《战马》的内容,与后文骑兵所说的“马也有感情的”相照应,引出后文战马与骑兵的故事;
②表现了骑兵对战马的爱护,以及战马对骑兵的忠诚;
③拓展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是因为不信任‘我’的骑术,要保护‘我’的安全”理解错误,原文中“23岁,算是老马了”“我意识到他是心疼马,又或许是我们这些来访的作家、记者耽误马吃草了”,从这些骑兵对军马的言辞和行为表现中以及前文讲述的舞台剧的故事,都说明战士主要对马有感情,是出于保护马的意愿跟随作者。
B.“同时也说明骑兵是个不善言辞的人”错误,选文中说不善言辞的人是作者,“‘它,有没有名字’我虽然不善言辞,此刻还是觉得应该和一名真正的骑兵说点什么”。
C.“表现了战士面对老马的伤感”理解错误,“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铁衣上凝结了一层厚厚的霜花,感叹戍边的岁久年深,战马也苦于久戍边地。虽然如此,但诗句中透露出的是边塞诗的英雄气概和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作者引用诗句,表达的是对将士和老马的敬畏。
故选D。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我”第一次看到战马,与同行者一起欢呼:“马!军马!”,从而发出感叹:“战马,真正的战马!”。当“我”第一次骑上战马,便滚下一行泪水。所以第一次流泪,主要是因为意外与新奇而产生的惊喜与激动;
随着“我”与战士的交流互动,逐步了解了骑兵与战马之间的情感,懂得了雪域高原的艰苦与寂寞,感受到了青年战士勇于奉献、保卫祖国的爱国之情,心中的感动与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眼里不可抑制地滚动着热泪”。所以第二次流泪,主要是因为感受到了骑兵战士的精神产生的感动与崇敬。
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
①从作者构思与作品结构上看,插入“那匹名叫乔伊的老马从战场归来时已是奄奄一息,主人为寻找乔伊参战负伤,双眼失明……乔伊奇迹般挣扎着重新站起来,循声走向主人”内容写出了人与马的深厚感情,与后文骑兵所说的“不!其实很有趣的,马也有感情的”相照应,引出下文战马与骑兵的故事;
②从作品的思想情感上看,《战马》内容表现了骑兵对战马的爱护,以及战马对骑兵的忠诚,由原文“那匹名叫乔伊的老马从战场归来时已是奄奄一息,主人为寻找乔伊参战负伤,双眼失明;硝烟未尽,咫尺天涯,主人在绝望的思念中吹响了伴随他们成长的哨音,乔伊奇迹般挣扎着重新站起来,循声走向主人”可知。
③从作品的文化意蕴上看,插入英国舞台剧《战马》跨时空加入了英国舞台剧中人与战马的故事,拓展了文章的内容,增加的作品的文化意蕴。
26.示例:喝一口烧不开的水,咽一口化不开的糌粑,封存舍不下的亲情,是因为心里有放不下的梦。缺氧气,不缺志气!海拔高,目标更高。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条路,开辟了一条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
写作类型:议论类微写作。
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给吴天一院士写一段颁奖词。颁奖词是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颁奖词的特点是:情感性、深刻性、简洁性、系列性。由此我们可以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材料,高度概括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如他热爱祖国,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像胡杨树一样,把根深深扎在青藏高原,以碧血丹心守护高原人民的生命健康;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爱岗敬业,吴天一院士投身高原医院研究,在岗位上没有休过一天假,常年穿行于高山、草地、冰川,因遭遇事故全身曾14处骨折等。
写作思路:可以运用拟人、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在此基础上可重点围绕人物的事迹展开表述,通过人物的事迹,引出对人物精神的评价,要体现出人物的闪光心灵、人格魅力,或是人物的坚强意志、思想品质等。可以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将人物事迹、精神以及对人物的赞美之情有机融合在一起。同时语言要言简意赅,注意字数要求,不少于6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