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寒假作业(一)
一、选择题
1.(2021七上·金水期中)作为语言精华存在的成语,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历史教学也有特殊的价值。下列成语与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史实有关的是( )
A.四面楚歌 B.破釜沉舟 C.围魏救赵 D.退避三舍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刘邦项羽争霸过程中,项羽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A符合题意;
项羽与秦兵打仗,领兵过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胜利不生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晋文公遵守以前的诺言,把军队撤退九十里,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楚汉之争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楚汉之争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2.(2022七上·龙华期中)远古传说中蕴含着历史留下的一道道印迹。有关舜和禹的传说“舜孝感动天,禹无私奉献”有助于我们了解( )
A.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 B.先民与洪水作斗争的历史
C.商周世袭制度的起源 D.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形成
【答案】D
【知识点】禅让制;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舜孝感动天,禹无私奉献”,可以看出,孝道和无私奉献等优秀品质从远古传说时期就形成了,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B. 先民与洪水作斗争的历史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C. 商周世袭制度的起源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3.(2020七上·泰兴期末)《史记·周本记》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特征是( )
A.国家统一 B.民族交融 C.生产力发展 D.诸侯争霸
【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 A.根据材料“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可知,国家统一错误,故A选项错误;
B.材料内容与选项无关,故B选项错误;
C.材料内容是诸侯国争霸,与生产力发展无关,故C选项错误;
D.根据材料“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的意思是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国以强吞弱,出现齐、楚、秦、晋等大的诸侯国,他们竟相称,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故答案为: 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有关内容。
4.(2022七上·福田期中)面对“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的局面,诸子百家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用以解决社会问题。此行为( )
A.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责任感 B.代表了周王的利益
C.表现了民本思想深入人心 D.实现了人民的愿望
【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战国时期,各家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各学派争论的主题是如何治理好国家,故面对“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的局面,诸子百家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用以解决社会问题,这体现了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故A符合题意;
百家争鸣的各学派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故B不符合题意;
百家争鸣的局面无法体现民本思想深入人心,故C不符合题意;
百家争鸣的这些行为与实现了人民的愿望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5.(2023七上·姑苏期中)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其中有许多“上郡”“代郡”等郡名和“蓝田”“下邦”等县名。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据此可知秦统一全国后( )
A.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 B.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
C.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 D.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社会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这说明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故C符合题意;
秦朝废除分封制,排除A;
秦朝时期实行郡县制,地方服从中央,故“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表述错误,排除B;
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统治。
6.(2022七上·汽开区月考)秦朝修筑的长城,西起临洮,东到( )
A.东海 B.陇西 C.南海 D.辽东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为巩固统治,派蒙恬抗击匈奴,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D符合题意;AB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长城的识记情况,需要学生识记相关知识点。
7.(2021七上·铁力期中)铁农具和牛耕最早出现于(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两汉时期
【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铁犁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这一生产力的发展也造成了诸侯并起的局面,故C项正确;
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与发展,考查了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
8.(2021七上·海珠期中)下图反映了战国中期以后,通过不断兼并战争,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先后崛起情况,其中逐渐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通过不断的兼并战争,诸侯国实力此消彼长,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逐渐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基础知识,能够正确识读地图,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9.(2022七上·射洪期中)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我国最早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B项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0.(2021七上·庆云月考)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中央集权加强 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儒学居主导地位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可知,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周天子权势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故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争霸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 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逐渐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瓦解。周平王东迁后, 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 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 “共主”, 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 不再听从王命, 各自为政, 他们竞相称霸, 操控政治局面, 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11.(2022七上·哈巴河月考)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发现了我国早期栽培的农作物遗存。这种农作物最有可能是( )
A.粟 B.黍 C.玉米 D.稻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题干“浙江发现了我国早期栽培的农作物遗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主要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故这种农作物最有可能是稻。D符合题意;
粟和黍主要在北方种植,排除AB;
玉米原产于美洲,明朝传入我国,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2七上·北京期末)下面是西周分封的部分情况示意图。叔虞、康叔受封,因为他们的身份是( )
A.宗亲 B.殷商贵族后代
C.功臣 D.周王母系亲戚
【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康叔是周武王的弟弟,他们都属于西周的宗室,A正确;
西周分封制的分封对象主要是宗室和功臣,也有殷商贵族后代,但叔虞和康叔属于宗室,BC错误;
从图片中无法得知周王母系亲戚是否在分封之列,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西周分封制的分封对象,结合图片信息作答即可。
13.七千多年前余姚河姆渡的一根榫卯,穿越时光与北京故宫惊艳世界的榫卯结构遥相呼应。这从侧面说明中华文化( )
A.源远流长 B.浩如烟海 C.兼容并包 D.多元一体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七千多年前余姚河姆渡的一根榫卯,穿越时光与北京故宫惊艳世界的榫卯结构遥相呼应。”可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浩如烟海,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兼容并包,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多元一体,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化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14.“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或不可革。三十以下,见在朝之人,语音不许仍旧,违者免所居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措施是( )
A.改用汉姓 B.改用汉律 C.改穿汉服 D.改讲汉语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之人,语音不许仍旧,违者免所居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改讲汉语的措施,D符合题意;
改用汉姓,题干未涉及,排除A;
改用汉律,题干未涉及,排除B;
改穿汉服,题干未涉及,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 理解材料,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即可作答。该类试题重在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需要着重培养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15.“以六觚之一面,乘一弧半径,三之,得十二觚之幂……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以此为基础,取得领先世界近千年科技成果的是( )
A.祖冲之 B.华佗 C.毕昇 D.刘徽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祖冲之为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在材料所述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取得领先世界近千年的成果,A符合题意;
华佗发明了“麻沸散”、五禽戏等,排除B;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排除C;
刘徽发明了割圆术,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祖冲之的知识。难度适中, 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圆周率的相关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秦朝建立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措施。这些措施的推行( )
A.加强了对各地诸侯的控制 B.确立了三公九卿的政治体制
C.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赋役负担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文字、车轨和度量衡,有利于扫除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障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C项正确;
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排除A项;
三公九卿制度是秦朝在政治领域创立的中央官制,排除B项;
秦朝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加重了人们的负担,而非巩固统一的措施,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认识。
17.(2023七上·福田期中)《史记》记载,陈胜、吴广戍边为大雨所阻,按律当斩,揭竿而起。但按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秦简记载,因大雨误期( )
A.历史真相只能依靠考古发掘 B.秦简记载内容完全可信
C.历史研究需要多重证据印证 D.《史记》内容虚构过多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史记》中的记载与秦律的规定不符,所以需要经过更多史料的论证才能证明哪个表述更准确,由此可见历史研究需要多重证据印证,C项正确;
考古发掘是认知历史的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排除A项;
“秦简记载内容完全可信”中“完全”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
《史记》所记载的历史并不一定全部是真实的,但它应该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因此“《史记》内容虚构过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历史研究需要多重证据印证的相关史实。
18.(2023七上·福田期中)根据如图所示印文,联系秦朝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①秦朝创立了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并以篆书刻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职,分管行政、军事和检查。
③秦朝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影响深远。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并以篆书刻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政事的通畅而统一文字,统一后的文字先是小篆后是隶书。
故①②③④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理解和识记.
19.(2022七上·衡阳期末)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了一项重要政令,此政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此政令是( )
A.抚慰异姓功臣 B.加强思想控制
C.推恩令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各诸侯”“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推恩令,C正确;
汉朝的诸侯绝大多数都是宗室,不是异姓功臣,A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解决诸侯国的措施,加强思想控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统一思想的措施,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牢记汉武帝巩固统一的各方面措施,结合题干材料作答即可。
20.(2023七上·新会期中)“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五十万大军平定岭南,……秦人南伐之初即占领番禺一带的广东地区并留军驻守,……随即秦王朝在番禺(今广州)设南海郡治,以任嚣为郡尉统管一郡的政治、军事、监察,下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四个县……。”(百度百科《赵佗》),材料反映出秦朝治理地方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行省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设南海郡治……下辖……四个县”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故D项正确;
禅让制存在于尧舜禹时期,排除A项;
行省制设立于元朝,排除B项;
分封制创立于西周,秦朝废除分封制,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郡县制度的实行以及作用等知识。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德庆月考)【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材料一:
材料二: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材料三: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史记 十二本纪》记载“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
(1)从材料一看,我国早期人类遗址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看到祖国境内的这些早期人类遗址,你有哪些感想?
(2)材料二中的房屋结构是不同的,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农耕居民,其中图一的房屋结构名称是什么?属于哪个地方农耕居民的房屋结构?从房屋建筑的不同风格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4)材料四反映的是哪种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这种选拨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1)特点:我国早期人类遗址遍布南北,分布范围广,但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尤其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感想: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
(2)图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居民:人们要科学合理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3)炎帝、黄帝;华夏民族是由各族交错杂居,在求大同去小异,相互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
(4)方法:禅让制:依据:德行和才能。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禅让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早期人类遗址遍布南北,分布范围广,但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尤其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
(2)根据材料二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距今约7000年,居住在干栏式房屋里。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距今约6000年,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图一半坡人干栏式房屋,图二河姆渡人干栏式房屋。我们要科学合理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3)根据材料三“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和结合所学可知,“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是炎帝、黄帝;华夏民族是由各族交错杂居,在求大同去小异,相互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
(4)根据材料四“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和结合所学可知,相传黄帝之后,尧、舜、禹时期,他们采用推举的办法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这种方法在历史上称作“禅让”,禅让制的依据是德行和才能。
故答案为:
(1)特点:我国早期人类遗址遍布南北,分布范围广,但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尤其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感想: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
(2)图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居民;人们要科学合理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3)炎帝、黄帝;华夏民族是由各族交错杂居,在求大同去小异,相互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
(4)方法:禅让制;依据:德行和才能。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早期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考查学生解读图片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相关史实。
(2)本题考查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
(3)本题考查华夏族的形成,考查学生准确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及知识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作答。
(4)本题主要考查禅让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22.(2023七上·福田期中)秦虽然短暂,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请你参加“秦朝兴亡”的主题学习。
【秦之兴】
材料一:
【秦之盛】
材料二: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
【秦之亡】
材料三:至秦……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至于秦始皇,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汉书》
材料四:二世元年七月,发闿左通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
——《史记 陈涉世家》
【秦之思】
材料五:秦始皇建立万世帝国的梦想彻底破灭了,不过他创建的帝国制度却保存了下来,并延续2000多年。在中国后代史书中,但今天的中国学者却公正地认为他是统一中国的功臣。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请回答:
(1)通过历史现象之间联系的思考,可以准确、清晰地认识历史,发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请将上面思维图中的空格补充完整
(2)根据材料二图示,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权力的集中方向。
(3)从材料三中可以提取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三与材料四之间有何联系?
(4)你是否同意材料五中“今天的中国学者”的观点?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理由。
【答案】(1)A:铁农具;B:地主。影响:经过商鞅变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方向: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中央权力向皇帝集中。
(3)信息:秦的统治残暴,赋税,刑法残酷,即秦的暴政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和秦的灭亡。
(4)同意。理由: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因此。
不同意。理由:秦始皇虽然统一中国,但是他在位期间实行暴政,徭役赋税沉重,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对秦始皇的评价要一分为二。
不同意。理由:秦始皇在位期间实行暴政,徭役赋税沉重,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我认为秦始皇是暴君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商鞅变法;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推动农业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奴隶主变成地主,奴隶演变为农民。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起云涌,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是措施最全面、改革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二图示可概括出,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中央权力向皇帝集中,最终皇帝掌握全国一切大权。
(3)根据材料“至秦……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专任刑罚……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可知,秦国及秦始皇统一后的赋税、徭役和兵役沉重,刑法残酷。材料四反映的是大泽乡起义,结合所学知识,秦的暴政统治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4)本题为开放型题目,如选择同意。理由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即可。如: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我同意秦始皇是统一中国的功臣。如选择不同意。理由可论述为:秦始皇虽然统一中国,创立中央集权制,但是他在位期间实行暴政,刑法严苛,徭役赋税沉重,通过焚书坑儒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因此,对秦始皇的评价要一分为二。如选择不同意。理由也可论述为:秦始皇在位期间实行暴政,刑法严苛,徭役赋税沉重,通过焚书坑儒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因此,我认为秦始皇是暴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战国的社会变化、商鞅变法、秦朝的统一、秦始皇的主要事迹以及评价等知识。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寒假作业(一)
一、选择题
1.(2021七上·金水期中)作为语言精华存在的成语,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历史教学也有特殊的价值。下列成语与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史实有关的是( )
A.四面楚歌 B.破釜沉舟 C.围魏救赵 D.退避三舍
2.(2022七上·龙华期中)远古传说中蕴含着历史留下的一道道印迹。有关舜和禹的传说“舜孝感动天,禹无私奉献”有助于我们了解( )
A.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 B.先民与洪水作斗争的历史
C.商周世袭制度的起源 D.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形成
3.(2020七上·泰兴期末)《史记·周本记》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特征是( )
A.国家统一 B.民族交融 C.生产力发展 D.诸侯争霸
4.(2022七上·福田期中)面对“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的局面,诸子百家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用以解决社会问题。此行为( )
A.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责任感 B.代表了周王的利益
C.表现了民本思想深入人心 D.实现了人民的愿望
5.(2023七上·姑苏期中)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其中有许多“上郡”“代郡”等郡名和“蓝田”“下邦”等县名。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据此可知秦统一全国后( )
A.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 B.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
C.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 D.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6.(2022七上·汽开区月考)秦朝修筑的长城,西起临洮,东到( )
A.东海 B.陇西 C.南海 D.辽东
7.(2021七上·铁力期中)铁农具和牛耕最早出现于(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两汉时期
8.(2021七上·海珠期中)下图反映了战国中期以后,通过不断兼并战争,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先后崛起情况,其中逐渐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2022七上·射洪期中)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10.(2021七上·庆云月考)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中央集权加强 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儒学居主导地位
11.(2022七上·哈巴河月考)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发现了我国早期栽培的农作物遗存。这种农作物最有可能是( )
A.粟 B.黍 C.玉米 D.稻
12.(2022七上·北京期末)下面是西周分封的部分情况示意图。叔虞、康叔受封,因为他们的身份是( )
A.宗亲 B.殷商贵族后代
C.功臣 D.周王母系亲戚
13.七千多年前余姚河姆渡的一根榫卯,穿越时光与北京故宫惊艳世界的榫卯结构遥相呼应。这从侧面说明中华文化( )
A.源远流长 B.浩如烟海 C.兼容并包 D.多元一体
14.“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或不可革。三十以下,见在朝之人,语音不许仍旧,违者免所居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措施是( )
A.改用汉姓 B.改用汉律 C.改穿汉服 D.改讲汉语
15.“以六觚之一面,乘一弧半径,三之,得十二觚之幂……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以此为基础,取得领先世界近千年科技成果的是( )
A.祖冲之 B.华佗 C.毕昇 D.刘徽
16.秦朝建立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措施。这些措施的推行( )
A.加强了对各地诸侯的控制 B.确立了三公九卿的政治体制
C.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赋役负担
17.(2023七上·福田期中)《史记》记载,陈胜、吴广戍边为大雨所阻,按律当斩,揭竿而起。但按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秦简记载,因大雨误期( )
A.历史真相只能依靠考古发掘 B.秦简记载内容完全可信
C.历史研究需要多重证据印证 D.《史记》内容虚构过多
18.(2023七上·福田期中)根据如图所示印文,联系秦朝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①秦朝创立了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并以篆书刻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9.(2022七上·衡阳期末)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了一项重要政令,此政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此政令是( )
A.抚慰异姓功臣 B.加强思想控制
C.推恩令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2023七上·新会期中)“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五十万大军平定岭南,……秦人南伐之初即占领番禺一带的广东地区并留军驻守,……随即秦王朝在番禺(今广州)设南海郡治,以任嚣为郡尉统管一郡的政治、军事、监察,下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四个县……。”(百度百科《赵佗》),材料反映出秦朝治理地方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行省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德庆月考)【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材料一:
材料二: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材料三: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史记 十二本纪》记载“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
(1)从材料一看,我国早期人类遗址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看到祖国境内的这些早期人类遗址,你有哪些感想?
(2)材料二中的房屋结构是不同的,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农耕居民,其中图一的房屋结构名称是什么?属于哪个地方农耕居民的房屋结构?从房屋建筑的不同风格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4)材料四反映的是哪种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这种选拨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22.(2023七上·福田期中)秦虽然短暂,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请你参加“秦朝兴亡”的主题学习。
【秦之兴】
材料一:
【秦之盛】
材料二: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
【秦之亡】
材料三:至秦……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至于秦始皇,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汉书》
材料四:二世元年七月,发闿左通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
——《史记 陈涉世家》
【秦之思】
材料五:秦始皇建立万世帝国的梦想彻底破灭了,不过他创建的帝国制度却保存了下来,并延续2000多年。在中国后代史书中,但今天的中国学者却公正地认为他是统一中国的功臣。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请回答:
(1)通过历史现象之间联系的思考,可以准确、清晰地认识历史,发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请将上面思维图中的空格补充完整
(2)根据材料二图示,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权力的集中方向。
(3)从材料三中可以提取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三与材料四之间有何联系?
(4)你是否同意材料五中“今天的中国学者”的观点?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刘邦项羽争霸过程中,项羽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A符合题意;
项羽与秦兵打仗,领兵过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胜利不生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晋文公遵守以前的诺言,把军队撤退九十里,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楚汉之争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楚汉之争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2.【答案】D
【知识点】禅让制;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舜孝感动天,禹无私奉献”,可以看出,孝道和无私奉献等优秀品质从远古传说时期就形成了,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B. 先民与洪水作斗争的历史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C. 商周世袭制度的起源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3.【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 A.根据材料“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可知,国家统一错误,故A选项错误;
B.材料内容与选项无关,故B选项错误;
C.材料内容是诸侯国争霸,与生产力发展无关,故C选项错误;
D.根据材料“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的意思是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国以强吞弱,出现齐、楚、秦、晋等大的诸侯国,他们竟相称,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故答案为: 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有关内容。
4.【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战国时期,各家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各学派争论的主题是如何治理好国家,故面对“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的局面,诸子百家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用以解决社会问题,这体现了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故A符合题意;
百家争鸣的各学派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故B不符合题意;
百家争鸣的局面无法体现民本思想深入人心,故C不符合题意;
百家争鸣的这些行为与实现了人民的愿望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5.【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社会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这说明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故C符合题意;
秦朝废除分封制,排除A;
秦朝时期实行郡县制,地方服从中央,故“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表述错误,排除B;
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统治。
6.【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为巩固统治,派蒙恬抗击匈奴,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D符合题意;AB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长城的识记情况,需要学生识记相关知识点。
7.【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铁犁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这一生产力的发展也造成了诸侯并起的局面,故C项正确;
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与发展,考查了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
8.【答案】A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通过不断的兼并战争,诸侯国实力此消彼长,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逐渐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基础知识,能够正确识读地图,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9.【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我国最早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B项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0.【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可知,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周天子权势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故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争霸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 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逐渐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瓦解。周平王东迁后, 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 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 “共主”, 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 不再听从王命, 各自为政, 他们竞相称霸, 操控政治局面, 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11.【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题干“浙江发现了我国早期栽培的农作物遗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主要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故这种农作物最有可能是稻。D符合题意;
粟和黍主要在北方种植,排除AB;
玉米原产于美洲,明朝传入我国,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康叔是周武王的弟弟,他们都属于西周的宗室,A正确;
西周分封制的分封对象主要是宗室和功臣,也有殷商贵族后代,但叔虞和康叔属于宗室,BC错误;
从图片中无法得知周王母系亲戚是否在分封之列,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西周分封制的分封对象,结合图片信息作答即可。
13.【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七千多年前余姚河姆渡的一根榫卯,穿越时光与北京故宫惊艳世界的榫卯结构遥相呼应。”可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浩如烟海,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兼容并包,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多元一体,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化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14.【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之人,语音不许仍旧,违者免所居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改讲汉语的措施,D符合题意;
改用汉姓,题干未涉及,排除A;
改用汉律,题干未涉及,排除B;
改穿汉服,题干未涉及,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 理解材料,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即可作答。该类试题重在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需要着重培养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15.【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祖冲之为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在材料所述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取得领先世界近千年的成果,A符合题意;
华佗发明了“麻沸散”、五禽戏等,排除B;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排除C;
刘徽发明了割圆术,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祖冲之的知识。难度适中, 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圆周率的相关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文字、车轨和度量衡,有利于扫除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障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C项正确;
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排除A项;
三公九卿制度是秦朝在政治领域创立的中央官制,排除B项;
秦朝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加重了人们的负担,而非巩固统一的措施,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认识。
17.【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史记》中的记载与秦律的规定不符,所以需要经过更多史料的论证才能证明哪个表述更准确,由此可见历史研究需要多重证据印证,C项正确;
考古发掘是认知历史的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排除A项;
“秦简记载内容完全可信”中“完全”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
《史记》所记载的历史并不一定全部是真实的,但它应该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因此“《史记》内容虚构过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历史研究需要多重证据印证的相关史实。
18.【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职,分管行政、军事和检查。
③秦朝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影响深远。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并以篆书刻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政事的通畅而统一文字,统一后的文字先是小篆后是隶书。
故①②③④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理解和识记.
19.【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各诸侯”“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推恩令,C正确;
汉朝的诸侯绝大多数都是宗室,不是异姓功臣,A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解决诸侯国的措施,加强思想控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统一思想的措施,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牢记汉武帝巩固统一的各方面措施,结合题干材料作答即可。
20.【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设南海郡治……下辖……四个县”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故D项正确;
禅让制存在于尧舜禹时期,排除A项;
行省制设立于元朝,排除B项;
分封制创立于西周,秦朝废除分封制,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郡县制度的实行以及作用等知识。
21.【答案】(1)特点:我国早期人类遗址遍布南北,分布范围广,但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尤其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感想: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
(2)图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居民:人们要科学合理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3)炎帝、黄帝;华夏民族是由各族交错杂居,在求大同去小异,相互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
(4)方法:禅让制:依据:德行和才能。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禅让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早期人类遗址遍布南北,分布范围广,但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尤其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
(2)根据材料二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距今约7000年,居住在干栏式房屋里。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距今约6000年,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图一半坡人干栏式房屋,图二河姆渡人干栏式房屋。我们要科学合理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3)根据材料三“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和结合所学可知,“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是炎帝、黄帝;华夏民族是由各族交错杂居,在求大同去小异,相互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
(4)根据材料四“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和结合所学可知,相传黄帝之后,尧、舜、禹时期,他们采用推举的办法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这种方法在历史上称作“禅让”,禅让制的依据是德行和才能。
故答案为:
(1)特点:我国早期人类遗址遍布南北,分布范围广,但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尤其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感想: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
(2)图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居民;人们要科学合理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3)炎帝、黄帝;华夏民族是由各族交错杂居,在求大同去小异,相互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
(4)方法:禅让制;依据:德行和才能。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早期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考查学生解读图片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相关史实。
(2)本题考查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
(3)本题考查华夏族的形成,考查学生准确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及知识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作答。
(4)本题主要考查禅让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22.【答案】(1)A:铁农具;B:地主。影响:经过商鞅变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方向: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中央权力向皇帝集中。
(3)信息:秦的统治残暴,赋税,刑法残酷,即秦的暴政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和秦的灭亡。
(4)同意。理由: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因此。
不同意。理由:秦始皇虽然统一中国,但是他在位期间实行暴政,徭役赋税沉重,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对秦始皇的评价要一分为二。
不同意。理由:秦始皇在位期间实行暴政,徭役赋税沉重,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我认为秦始皇是暴君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商鞅变法;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推动农业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奴隶主变成地主,奴隶演变为农民。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起云涌,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是措施最全面、改革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二图示可概括出,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中央权力向皇帝集中,最终皇帝掌握全国一切大权。
(3)根据材料“至秦……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专任刑罚……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可知,秦国及秦始皇统一后的赋税、徭役和兵役沉重,刑法残酷。材料四反映的是大泽乡起义,结合所学知识,秦的暴政统治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4)本题为开放型题目,如选择同意。理由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即可。如: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我同意秦始皇是统一中国的功臣。如选择不同意。理由可论述为:秦始皇虽然统一中国,创立中央集权制,但是他在位期间实行暴政,刑法严苛,徭役赋税沉重,通过焚书坑儒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因此,对秦始皇的评价要一分为二。如选择不同意。理由也可论述为:秦始皇在位期间实行暴政,刑法严苛,徭役赋税沉重,通过焚书坑儒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因此,我认为秦始皇是暴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战国的社会变化、商鞅变法、秦朝的统一、秦始皇的主要事迹以及评价等知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