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级高二年级上学期模拟考试二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纯粹的文学理论术语,误读由布鲁姆提出。他认为文本的意义依阅读行为而产生,阅读行为使文本内在的差异关系活动起来,使意义在这种关系中得以产生。这样,文本的阅读一方面是实现文本意义的前提,另一方面它还对文本有合理的、必然的倒转。基于此,他认为:“阅读,如我在标题里所暗示的,是一种异延的、几乎不可能的行为,如果更强调一下的话,那么,阅读总是一种误读。”许多相对主义者认为这是一种绝对的、偏激的理论,它排除正读的可能性。事实上,我们所谓的正读,是在一种理想条件下才会产生的解读,而此时的读者也是“理想的读者”。
误读是一种有意义的、创造性的解读方式,是在理解或部分理解了文本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阅读。阐释学理论家狄尔泰曾说:“阐释活动的最后目的,是比作者理解自己还更好地理解它。”按阐释学家的方法解读后的文本带有自我的烙印,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误读是对读者自我的充分肯定,创造性的合理的误读是自我的实现与满足。误读是对已有结论或权威观点的挑战,它能带来文学的新的意义,观点和研究方法,它最大的贡献在于能使文本意义增值。对于一些文本或艺术品来说,其意义是一个被无限发现的过程。不只是新的误解源泉不断被清除,以至意义从遮蔽它的所有事件中透露出来,而且新的理解源泉也在那里源源涌现,揭示了意想不到的意义因素。
(摘编自张璐《论文学增值的途径――文学误读》)
材料二
在个性化阅读中往往产生“误读”现象,而“误读”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究。
其一:诗歌意象的跳跃性引发不同的理解。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共含六个物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人凸显鸡声和脚印,再由鸡声及茅店再及空中月;由脚印联系到桥板再到霜。通过物象的逆序安排,早行人的形象呼之欲出。这是从视像的角度来欣赏。若从内容来看,此联写鸡啼,状残月,描人迹,绘银霜,有声,有色,有光,有温度,但所突出的重心还是“诗眼”——“早”字。诗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体化。这两种解读都属于对此诗的“正解”。
其二:语言结构的开放性促使误读的形成。文学作品作为艺术信息的符号形式,具有二重性,即语义信息与审美信息。语义信息是一种有着确定性意义的信息,属表层意义,它解释、说明事物,是理解审美信息的基础,也是步入艺术世界的阶梯;审美信息是一种意象性信息,属深层意义,它熔铸了作家主体的情绪、体会,负载情感意味,且模棱两可。对于一首诗来说,语言结构的特殊性、开放性,使得所营构的境象存在多面性,本身即具有“潜在的意义系统”或“信息容量”,它们往往超越一般语言之能指、所指阈限。这种开放性结构,从纵向上讲,随着历史的推移,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审美趣味的变化也会造成艺术评价的差异,所谓“诗文之传,有幸有不幸焉”。从横向上讲,诗歌一经面世,就要面对所有的读者,当它们面对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审美角度和审美趣向的读者时,它们就表现出了最大限度的非限制性和灵活性。如北宋科学家沈括读了杜甫《古柏行》中的诗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后就指责杜甫诗中的古柏“无乃太细长乎”,因为他计算出四十围“乃是径七尺”,他以精确的科学记数来解诗,拘泥于生活的真实。
其三:诗歌语句的浓缩性造成解读的分歧。语言精练是诗词重要特点之一,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形式便是语句的浓缩性。在中国古诗词中,缺失主语、使用倒装句式、采用典故、频繁类比等手段都可增强诗词语句的浓缩性。如对“江枫渔火对愁眠”句中的“江枫”的理解,人们常常把它解释为“水边的枫叶”。事实上,这里的“江枫”指寒山寺外的两座桥,即江桥与枫桥。句中省略定语“江”和“枫”的中心语——“桥”。“江枫渔火”实指此两桥下的渔火,与“火红的枫叶”无关。由于这一省略,遂成误解。这应属于解读中的“反误”现象。
诗词鉴赏的结果不外乎三种。一是“正读”;二是“误读”,包括“正误”和“反误”。“正读”现象让人欣慰,而“误读”现象应区别对待,不可盲目。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可全盘肯定。我们承认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同时,应把握审美鉴赏的共性或客观标准的存在。我们必须意识到“诗无达诂”中还有“诗”在,“空白”之外还有“文本”在。文本中已经写出来的部分其实为读者提供了“重要的暗示或提示”,这正是对“个性化”阅读的一种规范。多元解读不是乱读。说诗、赏诗一旦脱离作品的整体性而随心所欲,就可能落入“蔓延的相对主义或感情用事的唯我论”。
(摘编自蔡雪妹《论古典诗歌鉴赏中的误读现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鲁姆提出“误读”理论,认为阅读行为可以使文本内在的差异关系活动起来,是文本意义产生的前提。
B.误读能够让读者实现自我的充分肯定和满足,同时它挑战已有结论或权威观点,能够最大程度使文本意义增值。
C.文学作品具有语义信息与审美信息的二重性,其中审美信息更加深层,它负载着情感且模棱两可。
D.中国古诗词中缺失主语、使用倒装句式、采用典故、频繁类比等手段可以增强诗歌语句的浓缩性,这使得诗词语言更加精炼,却也造成解读的分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论述的内容都与“误读”相关,材料一阐释了其内涵等,材料二则主要探究了其产生的原因。
B.材料一中作者认为误读是文学增值的途径,对误读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而材料二中作者区分了“正误”和“反误”,所持态度更为保守。
C.诗歌意象的跳跃性、语言结构的开放性、诗歌语句的浓缩性共同造成了个性化阅读中的“误读”现象,“误读”是解读诗歌不可避免的。
D.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胡乱解读,需要有一定的规范,不能脱离文本的整体性。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是( )
A.莎士比亚:“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B.《吕氏春秋》记载:“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脚),信乎?’孔子曰:‘……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C.叔本华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无异于在沙上行走者的足迹……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要知道他在路上的风景,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D.童庆炳说:“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悟,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5.“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诗出自《诗经·风·击鼓》这首战争诗,描写战士上战场前立下誓约,用来歌颂战友间的情谊。现在却用来形容恋人间的至死不渝,并被读者广泛接受。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读者为何广泛接受。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的乡村(节选)
萧军
在茂草间,人可以听到诸多种的声音和谐地随伴着夜,广茫地爬行。
枪声在这个时候也渐渐喑哑下去,人们的脚步也开始松弛。
为着便利任是某个时间全可射击,步枪并不拘泥,任便每人取着合适的准备姿势。他们中有小红脸、崔长胜等抗日农民;有旧军队出生的刘大个;还有青年学生萧明。
每人的子弹袋全变得空虚了!病蛇般的软垂在人们的胁下,随着人们的脚步在动荡。
“弟兄们,我们就在这块石头上歇一歇吧。我到对面那个小山上去担任警戒,明天一早晨,我们也必得赶到王家堡子……”
谁也不注意萧明说完了话,怎样自己提了步枪,走下谷底,跨过小河,努力地躬下身子爬向对面的小山上去……
“这又是牺牲了两个弟兄!”
萧明底眼睛有点蒙昽——悲伤和疲乏攻打着他。
老年的崔长胜说:“我呢!只要一看到萧同志说过的‘新世界’,只要看到,只要看一眼……我就甘心啦!——萧同志,你说的那样好的世界,什么时候才能来呢?把日本兵全赶跑了就成吗?”
在阴夜里,萧明走在六个人的前头。为的不要使大家跑错了路,眼睛常常要睁大着,这样工夫一久,那会发生很不好受的胀痛!汗又开始在前额和身体各部分沁流。他实在自己也估计不出“新世界”究竟诞生在那一天。不过他知道“这是一定的”,新的世界一定会来到的。
“一定的吗?萧同志?啊——”
“一定的——”
下了这个山坡,由两山中间鞍部又向右面折下去,底下又是一带长谷——
“同志们,出了这个谷口,再过一条河,对面在几个山怀抱里的那个堡子,就是王家堡子——出了这个山口子,就能看到一座炮台,炮台上面一定有红旗,如果他们在那里——他们一定有人在这里等候我们……”
这是一种希望!队尾的李三弟竟唱起歌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
起来!全世界的罪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作一次最后的斗争……
旧世界……
一刻全为这歌声感动得合唱起来。老人崔长胜流着泪。感动地舒展着脸上的皱纹。
“萧同志,有工夫你一定也要教教我!我不是也应该唱唱吗?这是再好没有的歌啊!”
“好,现在我就教给你,——来!先唱第一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
就如军队行军,或是出操时候唱歌一样,萧明唱一句,崔长胜和别的人们复诵一句。一刻是整齐了!加上山谷的回应。——啊!这是一片轰鸣!这轰鸣一直是由山谷里倾泻出来,向着对面山头上有红旗飘动的方向,广漠地飞扑过去……
田野上,高粱红着穗头,在太阳下面没有摇曳。东北乡下,收割的日子虽然一天迫近一天,今年却不被人们怎样重视。村子里少壮的农民,更是不注意到这些。镰刀在房檐下的刀挂上生着锈……所有的什么也没准备。全是迫切的掮着自己的枪巡逻呀,守望呀……在被指定的地方。有的时候偶然聚在一起,他们也会谈论由队部那里听到的,是一向由他们祖先也没听到过的一些新的话,新的故事。在他们谁也不肯显示自己不聪明;全要显示自己是英勇的,没有一点胆怯或怜悯来杀一个日本兵,更是杀日本军官。
“反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眼看日本兵一天比一天凶!我们的老婆,孩子,爸,妈,还不是教那些王八羔子们,白用刺刀给捅了?——司令那家伙真是条汉子,真可以。”
“听说,这七个人……原先是九个,半路上‘过去’两个,萧明原先就是我们的人,那不能算数的。”
“萧明,那小伙子也真行,本来是个学生,能和我们一样吃苦,没白念书。”
正午的太阳,火一般燃烧在人的头顶上。除开蝈蝈在叫得特别响亮以外,再也听不到虫子的吟鸣,猪和小猪仔在村头的泥沼里洗浴,狗的舌头软垂到嘴外,喘息在每个地方的墙荫,任狗蜗的叮咬,它也不再去驱逐。孩子们脱光了身子,肚子鼓着,趁了大人睡下的时候,偷了园子的黄瓜在大嘴啃吃着。
这好像几百年前太平的乡村。鸡鸣的声音,徐徐起来,又徐徐地落下去,好沉静的午天啊!
三天以后,王家堡子成了废墟。
弹窝在每处显着贪婪地扩大;墙垣颓翻下去,像老年人不整齐的牙齿。茅草在各处飞扬着,屋顶开了不规则的天窗,太阳能够从这样孔洞投射下,照到死在炕底下的尸骸。小孩的头颅随便滚在天井中。
没有死尽的狗,尾巴垂下沿着墙根跑,寻食着孩子或是大人们的尸身。到午间再也听不到山羊们带着颤动的鸣叫,也没有了一只雄鸡,麻雀子们很寂寞地飞到这里又飞到那里。
(选自《“奴隶”丛书》,1934年,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了萧明领导的小分队奔向王家堡子的艰苦历程,萧明虽然悲伤疲乏,但坚定勇敢、身先土卒、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B.队伍下了山坡继续行军,他们期望在王家堡能见到红旗。红旗,是斗争方向的象征,她给困难中的战士带来力量和鼓舞。
C.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出了主人公情感的起伏变化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D.队伍统一了思想,一往无前地高举红旗高唱《国际歌》奔向革命的主流大军,这歌声给人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突出描写人物抗击侵略者的战斗精神的同时,也写出了抗日队员们复杂矛盾的心态和各种不同的性格。
B.小说具有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雄浑遒劲,质朴刚健,充满了英雄主义的音调,读来令人感奋。
C.小说描写了一支抗日游击队伍的成长,着重描写战斗者的群像,人物的性格在行军、战斗、执行命令的过程中展现。
D.这篇小说描绘了八月东北乡村宁静的画面,语言华丽,渗透着憎恨日本侵略者、热爱东北故土、热爱浴血抗争中的人民战士的情感。
8.小说是如何塑造萧明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结尾并未详细交代战斗过程,而是着力描绘废墟场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年十二,以父德任为辇郎。既冠,以行修饬擢为谏大夫。是时,宣帝循武帝故事,招选名儒俊材置左右。更生以通达能属文,与王褒等并进对,献赋颂凡数十篇。会初立《谷梁春秋》,征生受《谷梁》,讲论《五经》于石渠。元帝初即位,太傅萧望之为前将军,少傅周堪为诸吏光禄大夫,皆领尚书事,甚见尊任。更生年少于望之、堪,然二人重之,荐更生宗室忠直,明经有行,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与侍中金敞拾遗于左右。四人同心辅政,患苦外戚许、史在位放纵,而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弄权。望之、堪、更生议,欲白罢退之。未白而语泄,遂为许、史及恭、显所谮诉,堪、更生下狱,及望之皆免官。成帝即位,显等伏辜,更生乃复进用,更名向。是时帝元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将军秉政,倚太后,专国权,兄弟七人皆封为列侯。向睹俗弥奢淫,而赵、卫之属起微。逾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及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凡五十篇奏之。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天子召见向叹息悲伤其意谓曰:“君且休矣,吾将思之。”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向自见得信于上,故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上数欲用向为九卿,辄不为王氏居位者及丞相御史所持,故终不迁,居列大夫官前后三十余年,年七十二卒。
(节选自《汉书 刘向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天子召见向/叹息悲伤其意/
B.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天子召见向/叹息悲伤其意/
C.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天子召见向/叹息悲伤其意/
D.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天子召见向/叹息悲伤其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是选拔、提拔的意思,与“除”“征”“辟”“迁”等意思相同。
B.《谷梁春秋》,与《春秋左氏传》和《春秋公羊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C.列侯,秦制爵位分二十级,“彻侯”位最高,汉时改称其为“列侯”。
D.九卿,我国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历代名称多有变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向年少得志,很被皇上推重。他十二岁即任辇郎,成年后担任谏大夫,被汉宣帝招募选到身边,并且很受汉元帝的尊重与信任。
B.刘向尽心辅政,敢于触犯权贵。他与萧望之等人一心辅佐政事,憎恶两个放纵的外戚和两个弄权的宦官,希望皇上罢免他们。
C.刘向维护礼制,反对奢侈风气。他看到风气奢侈淫逸,而赵、卫之流出身低微卑贱,却逾越礼法制度,便编书告诫皇上。
D.刘向著述颇丰,喜好圣贤之道。他编次《烈女传》八篇,写成《新序》《说苑》共五十篇,专心研究经术,不与世俗接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白而语泄,遂为许、史及恭、显所谮诉,堪、更生下狱,及望之皆免官。
(2)向自见得信于上,故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
14.文章结尾处皇上多次想升刘向的职位却不能成功,为什么?这说明了当时怎样的政治状况?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婉转清丽的基调。
B.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披絮帽”与“挂铜证”是从形的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春耕。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16.全诗写景颇有特色,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颈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过秦论》中,用比喻手法写出陈涉起义得天下响应的句子是“ , ”。
(2)在《屈原列传》中,用“ , ”来称赞《离骚》文风简练。
(3)《李凭箜篌引》中,“ , ”这两句就通过比喻和想象正面对乐声进行了描写,把声音可视化,生动传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漂泊在外的游子,若与故乡人 ① ,欢喜之外也会生起几分落寞,这便是乡愁。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于是乡愁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感情。“若为化得千身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是柳宗元的期盼;“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李白的告白;“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岑参的深情。中国文化史中,乡愁始终是个庞大的文学命题,从古至今,人人不免,留下的乡愁文字 ② 。
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故乡被视为生命的根,它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与文化。人都是恋家的,然而有史以来,迁徙却是人类发展的常态,在今天实现共同富裕的宽阔道路上,大多数人并非是无奈的出走,悲情的离别,而是漫漫长路上的圆梦,可一旦远离家乡,乡愁还是来了。很多人已经在城市住了几十年,过着富裕的日子,可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 ③ 。近十来年,生活快速发展变化,小日子越来越红火美好,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懂得乡愁,记住乡愁,也便有了家国情怀、世纪情绪。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 ?几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在寻找月球水存在的证据及其可能的来源途径。2022年1月,我国嫦娥五号月球着陆器首次获得月表原位探测数据,月球存在水从此有了“现场证据”!近日,一篇发表在《科学报告》的研究文章指出,从地球上层大气逃逸的氢和氧离子,或在月球上结合,成为月球上已知水冰的可能来源之一。
如今,科学家已经通过月球遥感探测、返回月球样品分析以及撞击实验等多种研究手段,发现了月球水 ② :两极永久阴影区的水冰、部分区域来自月球内部的岩浆成因水以及以羟基或水分子形式遍布月球的月表水。虽然已有种种迹象表明了月球水的存在,但 ③ ,目前还没有一个定论。科学家认为,月球水有两种可能的来源,即来自月球内部和外部。具体而言,月球水可能来自月球内部的岩浆,或来自外部太阳风轰击,彗星、流星体和微流星体的撞击等。
21.下列句子中的“或”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天的聚会,不管是搭公车或是自行开车,我都会准时到。
B.我们看不惯的事越来越多,或是因为我们的心态出了问题。
C.不懂就问老师,或问一下同学也是可以的,凡事要主动点。
D.上学只有两条路可走,走菜市场东面,或走新华书店西面。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国威斯敏斯大教堂石碑上有一段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世界。”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引用了苏轼的一句话“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意思是说“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将如何处理好“目标”和“现实”的关系?请结合材料,以“目标与现实”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B 2.C 3.C 4.①首先,引出“误读”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接下来,从三个方面对“误读”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究;最后,用总说的叙述总结全文。②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列举典型事例,从三个方面对“误读”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增强了说服力。 5.①将本来“描写战士上战场前立下誓约,用来歌颂战友间的情谊”的诗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解读为“用来形容恋人间的至死不渝”是一种误读,但这种误读是有意义的、创造性的解读,是读者在理解此诗句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阅读。②这种创造性的合理的误读使读者实现了自我,是对已有结论的挑战,能使原诗句意义增值、新的理解涌现。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能够最大程度使文本意义增值”错。原文为“它最大的贡献在于能使文本意义增值”。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诗歌意象的跳跃性、语言结构的开放性、诗歌语句的浓缩性共同造成了个性化阅读中的‘误读’现象”错。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可知,材料二只是且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并非这三个方面共同造成了个性化阅读中的“误读”现象。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材料一阐释了“误读”内涵和意义,误读是一种有意义的、创造性的解读方式,是在理解或部分理解了文本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阅读,作者认为误读是文学增值的途径。
A.说的是每一名读者心里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哈姆莱特,说的是“误读”。
B.“夔一足”主要错在“足”字的解释,“足”应理解为“足够”,却被误解为“脚”的意思。属于“误读”现象。
C.强调的是如何处理读书与实践的关系,与材料一观点无关。
D.童庆炳强调读者的个性化阅读是基于对作品的理解。属于对“误读”内涵的理解。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①在论证结构上,材料二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首先,引出“误读”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接下来,分别从“诗歌意象的跳跃性”“语言结构的开放性”和“诗歌语句的浓缩性”三个方面对“误读”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究;最后,用总说的叙述总结全文,点明了对“正误”和“反误”应持的态度。
②在论证方法上,材料二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材料二分别列举了对“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解读和对“江枫渔火对愁眠”句中的“江枫”的理解三个具体事例,对“误读”现象产生的原因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增强了说服力。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的能力。
①结合“误读是一种有意义的、创造性的解读方式,是在理解或部分理解了文本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阅读”,总结接受原因之一:将本来“描写战士上战场前立下誓约,用来歌颂战友间的情谊”的诗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解读为“用来形容恋人间的至死不渝”是一种误读,但这种误读是有意义的、创造性的解读,是读者在理解此诗句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阅读。
②“误读是对读者自我的充分肯定,创造性的合理的误读是自我的实现与满足”“误读是对已有结论或权威观点的挑战,它能带来文学的新的意义,观点和研究方法,它最大的贡献在于能使文本意义增值”“其意义是一个被无限发现的过程”,总结接受原因之二:这种创造性的合理的误读使读者实现了自我,是对已有结论的挑战,能使原诗句意义增值、新的理解涌现。
6.C 7.D 8.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文章通过人物对话,议论评价,刻画了萧明具有新思想的青年精于指挥,领导大家抗日救亡的形象。②语言描写,体现了萧明的治军艺术,具有亲和力。③动作描写,刻画出萧明主动为大家担任警戒任务的身先士卒的形象。 9.①结尾以简短的场景描写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赋予了英雄以悲壮与崇高,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②作者采用移情手法,描写了被屠村后死寂、惨烈的场景,渲染、衬托了战争的惨烈和英雄的悲壮,也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哀之情。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错。这篇小说情节比较平淡,没有曲折离奇,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特点。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语言华丽”错。应是语言朴实,具有很浓的乡土气息。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如“萧明,那小伙子也真行,本来是个学生,能和我们一样吃苦,没白念书”,一路上,他同游击队员们一样忍饥挨饿、饮风宿雨,受尽了辛苦。通过人物对话,议论评价,刻画了萧明具有新思想的青年聪明机智、勇敢善战,也精于指挥,领导大家抗日救亡的形象。
②语言描写。如“弟兄们,我们就在这块石头上歇一歇吧。我到对面那个小山上去担任警戒,明天一早晨,我们也必得赶到王家堡子……”,萧明作为有理想、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书生从军,用“弟兄们”而不用“同志们”这一称呼,体现了萧明的治军艺术,具有亲和力。
③动作描写。“谁也不注意萧明说完了话,怎样自己提了步枪,走下谷底,跨过小河,努力地躬下身子爬向对面的小山上去……”通过动作描写,刻画出萧明主动为大家担任警戒任务的身先士卒的形象。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①由“弹窝在每处显着贪婪地扩大;墙垣颓翻下去,像老年人不整齐的牙齿。茅草在各处飞扬着,屋顶开了不规则的天窗,太阳能够从这样孔洞投射下,照到死在炕底下的尸骸。小孩的头颅随便滚在天井中”可知,小说的结尾以简短的场景描写来描写不忍卒睹的扫荡后的村庄景象,不惜笔墨,直面淋漓的鲜血,表现“血写的事实”,反映战争的残酷,揭露鬼子的残暴和令人发指的罪行;描写时,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人如身临其境。赋予了英雄以悲壮与崇高,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②由“没有死尽的狗,尾巴垂下沿着墙根跑,寻食着孩子或是大人们的尸身。到午间再也听不到山羊们带着颤动的鸣叫,也没有了一只雄鸡,麻雀子们很寂寞地飞到这里又飞到那里”可知,作者采用移情手法,描写了狗的仓皇,羊的悲鸣,麻雀的寂寞,表现了被屠村后死寂、惨烈的场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渲染、衬托了战争的惨烈和英雄的悲壮,也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哀之情。
10.B 11.A 12.A 13.(1)没有禀告皇上而谈话泄露了,于是被许、史和弘恭、石显所谗毁攻讦,周堪、更生被关入监狱,和萧望之都被免去了官职。
(2)刘向看到自己被皇上信任,所以经常公开责备宗族,嘲笑讽刺王氏和在位的大臣。 14.因为在位的王氏权贵和丞相御史不支持皇上的决定;这说明当时的朝廷外戚权贵专权,皇帝大权旁落。
【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多次上疏谈论利弊,陈述法则警诫。上书几十次,来帮助皇上阅览,弥补遗漏缺失。皇上虽不能都采用,但是内心赞许他的言论,经常赞美他。皇上召见刘向,为刘向的心意叹息悲伤。
“言得失”与“陈法戒”句式结构一致,故“陈法戒”后应断开,排除C、D两项;“内嘉其言”和“常嗟叹之”都承前省略主语“上”,“其言”作“嘉”的宾语,故应在“然内嘉其言”后面断开,排除A项。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A. “擢”与“除”“征”“辟”“迁”等四个字的意思都不相同。“除”“征”“辟”表示授予官职,“迁”表示调动官职,既可以表示晋升,也可以表示贬谪、放逐。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 “并且很受汉元帝的尊重与信任”张冠李戴。原文中“元帝初即位……甚见尊任”说的是汉元帝即位后对萧望之、周堪两人很尊重信任。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白”,禀告;“泄”,泄露;“谮诉”,谗毁攻讦;“遂为许、史及恭、显所谮诉”,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2)关键词:“显讼”,公开责备;“讥刺”,嘲笑讽刺;“向自见得信于上”,被动句,“见……于”表被动。
1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文章最后“上数欲用向为九卿,辄不为王氏居位者及丞相御史所持”明确了皇上没有成功晋升刘向官职的原因,即皇上想要升刘向职位的决定没有得到在位的王氏权贵和丞相御史的支持。再结合前文中“王凤为大将军秉政,倚太后,专国权,兄弟七人皆封为列侯”,可见当时的朝廷外戚专权,皇上大权旁落。
参考译文:
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十二岁,因父亲刘德恩荫担任辇郎。成年后,因品行谨严不逾规矩被提拔为谏大夫。这时,宣帝遵循武帝的先例,招募选取有名的儒士俊良的贤才安置在自己身边。更生因为通情达理能缀缉文章,和王褒、张子价等一起进谒并答对,(为皇上)献上辞赋、颂歌总共几十篇。适逢(朝廷)刚把《谷梁春秋》立于学官,征召更生教授《谷梁》,在石渠讲解谈论《五经》。元帝刚即位,太傅萧望之担任前将军,少傅周堪担任诸吏光禄大夫,都兼掌尚书的事务,很受尊重信任。更生的年纪比萧望之、周堪小,然而这二人器重他,推荐更生(说其)宗族忠诚正直,通晓经术有所作为,(更生被)提拔为散骑宗正给事中,和侍中金敞担任左、右拾遗。四人一心辅佐政事,憎恶外戚许、史居官位不循规矩礼节,而中书宦官弘恭、石显玩弄权术。萧望之、周堪、更生商议,想要禀告(皇上)罢免他们。没有禀告皇上而谈话泄露了,于是被许、史和弘恭、石显所馋毁攻讦,周堪、更生被关入监狱,和萧望之都被免去了官职。成帝即位,石显等人服罪,更生于是再一次被提拔任用,改名为向。这时皇上的长舅阳平侯王凤担任大将军执掌政权,依仗太后,专擅国家政权,兄弟七人都被封为列侯。刘向看到风气更加奢侈淫逸,而、赵、卫之流出身低贱,越过礼法制度。刘向认为王道的教化应该从里到外,从身边的人开始。因此摘取《诗经》《尚书》中所记载的贤良妃子贞洁妇人(的事迹)、兴盛的国家显耀的家族值得效法(的事例)以及宠妾败乱灭亡国家(的教训),按顺序排列编成《列女传》,共八篇,用来告诫天子。对摘取的传记故事,写成《新序》《说苑》共五十篇,并把它们进献给皇上。多次上疏谈论利弊,陈述法则警诫。上书几十次,来帮助皇上阅览,弥补遗漏缺失。皇上虽不能都采用,但是内心赞许他的言论,经常赞美他。皇上召见刘向,为刘向的心意叹息悲伤,对刘向说:“您暂时休息吧,我会思考你所说的话。”刘向为人平易没有庄严威仪,逊让谦恭,喜好圣贤之道,不和世俗相接触,专心思考经术,白天朗读书籍与传记,晚上观察星象,有时不睡觉直到天亮。刘向看到自己被皇上信任,所以经常公开责备宗族,嘲笑讽刺王氏和在位的大臣。他的言论大多沉痛而恳切,这都出于极度忠诚。皇上多次想任用刘向为九卿,都不被在位的王氏和丞相御史所支持,所以(刘向)始终没有晋升,担任列大夫这一官职前后三十多年,七十二岁去世。
15.A 16.①拟人。写桃花含“笑”,赋予“桃花”以人的心理、神态,使“桃花”著上了人的感彩。②动静结合。“竹禽短”“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野桃含笑”“溪柳自摇”,动景活泼自在。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
A.“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婉转清丽的基调”错。应是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①颈联“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的意思是: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野桃含笑”,赋予“桃花”以人的心理、神态。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赋予“桃花”以人的感彩,形象生动。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②动静结合。“竹篱短”“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以“野桃含笑”“溪柳自摇”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竹篱短”三字侧面烘托“野桃”高过竹篱。“野桃含笑”“溪柳自摇”,动景活泼自在。后者写溪边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翩翩起舞,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
17.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其文约 其辞微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赢”“景”“辞”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8.①不期而遇 ②浩如烟海 ③历历在目 19.孕育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与文化并被视为生命的根的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 20.运用排比、引用的修辞手法,这里是三个引用句结合起来,构成的一组排比句。这段文字分别引用了柳宗元、李白、岑参诗文中的名句来抒写议论主体柳宗元、李白、岑参的乡愁,突出强调了乡愁是那个时代的普遍感情,丰富了文章内容,使作者观点更有说服力,读来不仅文采斐然,而且气势非凡。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此处是说在他乡遇故乡的人意外碰见,故此处可填“不期而遇”。不期而遇:指意外碰见,没有指定的时间、地点,让人感觉突如其来。
第②处,此处是用来形容表达乡愁的文字的多,故此处可填“浩如烟海”。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书籍等多得无法计算。
第③处,此处的语境是指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仿佛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故此处可填“历历在目”。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短句变长句的能力。
短句变长句,首先,找出一个短句作长句的主干。如“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作句子主干句。
接下来,将其它短句作为修饰成分添加到主干句中。即将“故乡被视为生命的根”“它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与文化”作为修饰成分修饰“故乡”。
故改成一个长句为:孕育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与文化并被视为生命的根的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若为化得千身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是柳宗元的期盼;‘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李白的告白;‘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岑参的深情”是三个引用句结合起来,构成的一组排比句。这种排比技法的特点就是构成排比的一组句子中的每一个句子在修辞手法上都是引用。
排比与引用的组合最大的好处在于既能突出文章的气势,突出抒情的感染力,又能极大地增强文章的文气,使得语言在情感的抒发中展现作者文化和知识的积累。这段文字分别引用了柳宗元、李白、岑参诗文中的名句来抒写议论主体柳宗元、李白、岑参的乡愁,突出强调了乡愁是那个时代的普遍感情,丰富了文章内容,使作者观点更有说服力,读来不仅文采斐然,而且气势非凡。
21.B 22.①地球上是否存在水 ②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 ③这些水是怎么来的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处的“或”是副词,表示不肯定,是“或许、也许”之意。
A.“或”为表选择的连词,解释为“或者”。
B.“或”是副词,表示不肯定,解释为“或许、也许”。
C.“或”为表选择的连词,解释为“或者”。
D.“或”为表选择的连词,解释为“或者”。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本空是一个问句的形式,根据后文“科学家一直在寻找月球水存在的证据及其可能的来源途径”可知,这个问题应该是关于月球上到底有没有水,据此可写“地球上是否存在水”;
第二空,根据后面的冒号可知此句为后文的总领句,而“两极永久阴影区的水冰、部分区域来自月球内部的岩浆成因水以及以羟基或水分子形式遍布月球的月表水”是月球水存在的三种形式,据此可知,本空应为“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
第三空,根据“目前还没有一个定论”“科学家认为,月球水有两种可能的来源,即来自月球内部和外部”可知,此处是在探讨月球水的来源,据此可写“这些水是怎么来的”。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引用英国威斯敏斯大教堂石碑上的一段话,强调个人的目标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年少时,理想远大,想要改变世界,但由于不具备改变世界的能力,成熟后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平庸与无力。这句话表明,每个人都可能为理想疯狂,但理想的重量一旦超过现实的负荷,我们终将臣服于现实。“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就是这个道理,导致这一现实的原因,一是理想定得过高,二是人们没有为自己的理想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所以导致理想与现实之间永远隔着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材料第二段引用习总书记的话,则指明“目标”与“现实”的关系,目标虽然远大,但只要不惧艰难,志存高远,并把握现实,从当下做起,用行动铺就通往“目标”的道路。“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句话的意思是路程虽然很远,走就能到达;事情即使很难,只要去做就能成功。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综上,材料共同指向“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写作时当扣住两者的辩证关系而展开。
要完成的写作任务是,作为时代青年,当如何处理好“目标”和“现实”的关系,比如,目标应当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认清自我,树立洽切的目标,才有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制定目标后还必须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步骤,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前行,不然目标只是梦幻等。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心怀梦想,奋力当下。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所以我们要心怀梦想,感受生命之美丽。二、但解决不了眼前的苟且,诗与远方永远遥不可及,所以我们要把握现实,承担生命之责任。三、目标是对现实的指引与激励,现实是对目标的实践与实现。坚定个人目标,以脚踏实地、进取付出的努力铸就新征程上的圆梦之路。
立意:
1.欲要实现目标,先从改变当下开始。
2.志在卓越,躬行不辍。
3.心怀梦想,奋力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