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寒假作业(三)
一、选择题
1.(2022七上·高明月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表明,这些地区的史前文化既有较为鲜明的地域特点,又有诸多相似之处,如风格相近的彩陶文化,这表明中华文明( )
A.一脉相承于云南元谋 B.以彩陶文化为发展顶峰
C.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D.由南北向中原依次汇聚
2.(2023七上·清新期中)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距今约170万年的最早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3.(2023七上·吉安月考)《白虎通》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下列早期人类与材料中的“神农”最有可能同处一个时期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4.(2023七上·宁江期中)我校历史知识竞赛中,有这样一道题“我国境内最早的远古人类 ”,你认为正确答案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5.(2023七上·德庆月考)1929年12月2日,辛苦了一天的考古队员正收拾工具准备下班,此时一位队员发现泥土中裸露出一件圆圆的东西,考古学家裴文中激动地喊起来:“这是猿人头骨!”这是第一个完整猿人头盖骨化石出土的情形,图1是根据该遗址出土化石复原的远古人头像。依据材料判断,这一古人类是( )
A.半坡居民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6.(2020七上·上思月考)相传在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出现了一种比较民主的选举方式,即通过征求各部族首领的意见,推举部族联盟首领。历史上把这种选举方式称为( )
A.选举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7.(2023七上·江门期中)《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该材料主要反映分封制的相关信息是( )
A.分封制诸侯的义务 B.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C.分封制的主要对象 D.分封制带来的后果
8.(2023七上·清新期中)如图是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歌,其中★处应该填写( )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A.殷 B.夏 C.齐 D.金
9.(2023七上·乐平期中)下列图示中的工具按材质出现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③②
10.(2023七上·乐平期中)如下图所示,下图为商鞅变法时县及其以下地方组织结构示意图。这表明商鞅变法
( )
A.简化了地方管理机构 B.瓦解了分封制度
C.加强了地方统治 D.限制了国王权力
11.(2023七上·吉安月考)下图是商代铸造的两件著名青铜器,这直观展现出商代青铜器的特点是( )
A.用途广泛 B.工艺高超 C.规模宏大 D.种类丰富
12.(2023七上·松原期中)下列属于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的是( )
A.庄子 B.荀子 C.伶伦 D.黄帝
13.(2023七上·潮南月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指出,“要深刻把握党风廉政建设规律,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历史上,光武帝刘秀“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措施是( )
A.释放奴婢 B.实行三十税一
C.惩处贪官污吏 D.兴办太学
14.(2023七上·潮南月考)受张骞影响,东汉时期出使西域并经营西域30多年的历史人物是( )
A.班固 B.卫青 C.班超 D.甘英
15.(2023七上·潮南月考)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经过“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汉武帝时和亲不再起作用
D.汉武帝时匈奴实力衰弱
16.(2023七上·潮南月考)他和卫青击败了匈奴,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府第,他却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由拒绝收下,这八个字永远刻在了历朝历代保家卫国的将士们心里。“他”是( )
A.蒙恬 B.主父偃 C.霍去病 D.司马迁
17.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标志性事件是( )
A.魏灭蜀汉 B.司马炎改国号为晋
C.西晋灭吴 D.司马懿控制了魏国
18.下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之一是( )
A.优越的自然条件 B.统治者采取的措施
C.人口的大量迁移 D.稳定的社会环境
19.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曰:“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
20.下表是《齐民要术》记载的作物播种期的时间表(节选)。这反映了《齐民要术》( )
谷 二月上旬 麻子 三月
黍稷 二月上旬 大麦 八月中戊社前
春大豆 二月中旬 水稻 三月
小豆 夏至后十日 瓜 二月上旬
A.对后世农学影响深远 B.要不断更新生产技术
C.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 D.强调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潮南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一百多人从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人在途中被匈奴俘获,遭到长达10余年的软禁……史书上把张骞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历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大宛等国……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置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以汉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为标志,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
材料二 “丝绸之路”开启了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汇的先河,极大地促进了东方文化的大力向前发展。作为传递信息、传播精神、传承文化的通道,“丝绸之路”永远地载入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史册。“丝绸之路”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摘编自张高陵《从“玉石之路”到“丝绸之路”》
(1)材料一中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2)“史书上把张騫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这次“空前的探险”有什么重大作用?
(3)材料一中“汉宣帝神爵二年”是哪一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有何意义?
(4)说出汉代丝绸之路的路线。为什么材料二中说“‘丝绸之路’永远地载入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史册”?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迁移]
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
[重要改革]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1)迁往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说明材料一民族流动带来的积极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历史上哪一次重要改革?两个诏令体现了哪些改革措施?
(4)上述材料和分析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由材料“这些地区的史前文化既有较为鲜明的地域特点,又有诸多相似之处,如风格相近的彩陶文化”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石器时代遗址数量多,分布广,所以中华文化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C项正确;
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并不是一脉相承于云南元谋,排除A项;
材料体现了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但中华文明的发展顶峰并不是彩陶文化,排除B项;
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并不是由南北向中原依次汇聚,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史前文化特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史前文化的相关基础知识。
2.【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约170万年云南元谋县元谋人,A符合题意;
距今约70-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是北京人,排除B;
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是山顶洞人,排除C;
蓝田人距今约70万年到115万年,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元谋人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北京人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3.【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可知“神农”时期已经开始农业生产,定居生活,可知是新石器时期,这一时期的居民有河姆渡居民,D项正确;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处于旧石器时代,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4.【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我国境内最早的远古人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最早的远古人类,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北京人,距今约70万到20万年,不符合题意;
C.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不符合题意;
D.蓝田人,距今约70万到115万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5.【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 ,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该遗址出土化石复原的远古人头像”和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北京人上肢与现代人相似,直立行走,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头部微微前倾,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他们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会使用天然火,B项符合题意;
C: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会人工取火,使用打制石器,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C项不符合题意;
D: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准确掌握北京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难度不大。
6.【答案】D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黄帝以后,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为抵御黄河的洪水灾难,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因此: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禅让制的内涵即可作答。
7.【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题干未涉及分封制诸侯的义务,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实行分封制的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和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材料中分封对象大部分是姬姓王族,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分封制带来的后果,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8.【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故★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是夏。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商汤于约公元前1600年灭夏朝,建立商朝。B符合题意;
因盘庚迁殷,商朝也叫殷商,排除A;
齐朝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第二个朝代,不符合题意,排除C;
金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朝代,完颜阿骨打所建,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夏朝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9.【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A:①②③④排序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③①②④排序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①青铜铲出现于西周时期,②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③打制石器出现于元谋人时期,④骨耜出现于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时期。按材质出现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③④①②,C项符合题意;
D:④①③②排序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地方管理机构简化,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分封制瓦解,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商鞅变法时县及其以下地方组织结构示意图”可知,商鞅变法中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限制了国王权力,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铸造比例科学”等信息可以判断出青铜器制作的工艺高超,B项正确;
材料图示看不出青铜器的用途,排除A项;
图示无法反应青铜器的规模,排除C项;
材料内容看不到青铜器的其他种类,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青铜器的相关史实。
12.【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B项正确;
庄子是道家学派,排除A项
;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儒家代表人物,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13.【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A:释放奴婢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汉高祖刘邦实行三十税一,光武帝刘秀实行十五税一,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光武帝刘秀‘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措施”和结合所学可知,光武帝刘秀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有助于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C项符合题意;
D: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光武帝刘秀采取的措施,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学生要识记与灵活掌握光武中兴的相关知识。
14.【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班固是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A项不符合题意;
B:卫青是西汉时期名将,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经营西域三十年,重新建立汉朝与西域的联系。班超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C项符合题意;
D: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班超出使西域,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朝加强西域管理的史实。
15.【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不是主要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衰败落后,国力衰弱,所以汉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经过“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汉军开始大举反击匈奴,B项符合题意;
C:汉武帝时和亲不再起作用表述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汉武帝时匈奴实力衰弱表述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时的民族政策,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正确分析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A项不符合题意;
B: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他和卫青击败了匈奴,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府第,他却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由拒绝收下,这八个字永远刻在了历朝历代保家卫国的将士们心里。”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漠北战役沉重打击了匈奴,使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C项符合题意;
D:《史记》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的相关史实。
17.【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C项正确;
魏灭蜀汉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司马炎改国号为晋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司马懿控制了魏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标志性事件的相关史实。
18.【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图片体现了北方人南迁的方向与区域,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之一是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C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图片并未体现江南地区自然条件是否优越,排除A;
题干材料图片并未体现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排除B;
题干材料图片并未体现江南地区社会环境是否稳定,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9.【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可知,这反映的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B项正确;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排除A项;
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排除C项;
西晋建立后统一全国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
20.【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通过表格内容,结合所学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等,这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C项正确;
表格并未说明《齐民要术》的影响力,排除A项;
题干强调的是农业的指导作用,并不是在说明更新生产技术问题,排除B项;
题干强调的是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并未说明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齐民要术》相关知识的掌握。
21.【答案】(1)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作用:拓展了汉朝的视野,促进了汉朝与中亚、西亚各国间的贸易,促进了西汉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
(3)时间:公元前60年。
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4)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再返回中原。
原因: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系大月氏人夹击匈奴,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
(2)根据材料一“史书上把张骞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拓展了汉朝的视野,促进了汉朝与中亚、西亚各国间的贸易,促进了西汉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
(3)根据材料一“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置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可知,张骞通西域后,内地和西域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管理西域的军事、政治,保护往来商旅,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4)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大秦,再返回中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故答案为:
(1)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作用:拓展了汉朝的视野,促进了汉朝与中亚、西亚各国间的贸易,促进了西汉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
(3)时间:公元前60年。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4)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再返回中原。原因: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点评】(1)(2)题考查张骞通西域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难度适中。解答时,仔细阅读材料,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组织答案。
(3)本题考查西域都护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4)本题侧重于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22.【答案】(1)匈奴 、鲜卑、羯、氐、羌。(任答两个即可)
(2)汉族和少数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3)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止使用鲜卑语;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4)民族交融。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纷纷南迁,史称“五胡内迁”,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内迁,推动和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
(2)根据材料二“汉族妇女蒸馍与烙饼砖画”“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牛耕画像砖”。可知,材料一民族流动带来的积极影响:汉族和少数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3)根据题干材料三可知,材料二、三反映了历史上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两个诏令提出的具体改革措施分别是,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止使用鲜卑语(改用汉语),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改用汉姓)。
(4)三国鼎立反映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征是政权分裂。魏孝文帝改革反映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征是民族大融合。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五胡内迁、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核了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寒假作业(三)
一、选择题
1.(2022七上·高明月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表明,这些地区的史前文化既有较为鲜明的地域特点,又有诸多相似之处,如风格相近的彩陶文化,这表明中华文明( )
A.一脉相承于云南元谋 B.以彩陶文化为发展顶峰
C.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D.由南北向中原依次汇聚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由材料“这些地区的史前文化既有较为鲜明的地域特点,又有诸多相似之处,如风格相近的彩陶文化”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石器时代遗址数量多,分布广,所以中华文化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C项正确;
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并不是一脉相承于云南元谋,排除A项;
材料体现了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但中华文明的发展顶峰并不是彩陶文化,排除B项;
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并不是由南北向中原依次汇聚,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史前文化特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史前文化的相关基础知识。
2.(2023七上·清新期中)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距今约170万年的最早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约170万年云南元谋县元谋人,A符合题意;
距今约70-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是北京人,排除B;
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是山顶洞人,排除C;
蓝田人距今约70万年到115万年,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元谋人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北京人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3.(2023七上·吉安月考)《白虎通》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下列早期人类与材料中的“神农”最有可能同处一个时期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可知“神农”时期已经开始农业生产,定居生活,可知是新石器时期,这一时期的居民有河姆渡居民,D项正确;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处于旧石器时代,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4.(2023七上·宁江期中)我校历史知识竞赛中,有这样一道题“我国境内最早的远古人类 ”,你认为正确答案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我国境内最早的远古人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最早的远古人类,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北京人,距今约70万到20万年,不符合题意;
C.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不符合题意;
D.蓝田人,距今约70万到115万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5.(2023七上·德庆月考)1929年12月2日,辛苦了一天的考古队员正收拾工具准备下班,此时一位队员发现泥土中裸露出一件圆圆的东西,考古学家裴文中激动地喊起来:“这是猿人头骨!”这是第一个完整猿人头盖骨化石出土的情形,图1是根据该遗址出土化石复原的远古人头像。依据材料判断,这一古人类是( )
A.半坡居民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 ,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该遗址出土化石复原的远古人头像”和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北京人上肢与现代人相似,直立行走,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头部微微前倾,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他们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会使用天然火,B项符合题意;
C: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会人工取火,使用打制石器,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C项不符合题意;
D: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准确掌握北京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难度不大。
6.(2020七上·上思月考)相传在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出现了一种比较民主的选举方式,即通过征求各部族首领的意见,推举部族联盟首领。历史上把这种选举方式称为( )
A.选举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答案】D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黄帝以后,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为抵御黄河的洪水灾难,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因此: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禅让制的内涵即可作答。
7.(2023七上·江门期中)《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该材料主要反映分封制的相关信息是( )
A.分封制诸侯的义务 B.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C.分封制的主要对象 D.分封制带来的后果
【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题干未涉及分封制诸侯的义务,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实行分封制的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和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材料中分封对象大部分是姬姓王族,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分封制带来的后果,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8.(2023七上·清新期中)如图是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歌,其中★处应该填写( )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A.殷 B.夏 C.齐 D.金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故★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是夏。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商汤于约公元前1600年灭夏朝,建立商朝。B符合题意;
因盘庚迁殷,商朝也叫殷商,排除A;
齐朝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第二个朝代,不符合题意,排除C;
金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朝代,完颜阿骨打所建,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夏朝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9.(2023七上·乐平期中)下列图示中的工具按材质出现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③②
【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A:①②③④排序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③①②④排序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①青铜铲出现于西周时期,②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③打制石器出现于元谋人时期,④骨耜出现于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时期。按材质出现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③④①②,C项符合题意;
D:④①③②排序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0.(2023七上·乐平期中)如下图所示,下图为商鞅变法时县及其以下地方组织结构示意图。这表明商鞅变法
( )
A.简化了地方管理机构 B.瓦解了分封制度
C.加强了地方统治 D.限制了国王权力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地方管理机构简化,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分封制瓦解,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商鞅变法时县及其以下地方组织结构示意图”可知,商鞅变法中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限制了国王权力,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023七上·吉安月考)下图是商代铸造的两件著名青铜器,这直观展现出商代青铜器的特点是( )
A.用途广泛 B.工艺高超 C.规模宏大 D.种类丰富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铸造比例科学”等信息可以判断出青铜器制作的工艺高超,B项正确;
材料图示看不出青铜器的用途,排除A项;
图示无法反应青铜器的规模,排除C项;
材料内容看不到青铜器的其他种类,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青铜器的相关史实。
12.(2023七上·松原期中)下列属于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的是( )
A.庄子 B.荀子 C.伶伦 D.黄帝
【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B项正确;
庄子是道家学派,排除A项
;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儒家代表人物,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13.(2023七上·潮南月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指出,“要深刻把握党风廉政建设规律,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历史上,光武帝刘秀“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措施是( )
A.释放奴婢 B.实行三十税一
C.惩处贪官污吏 D.兴办太学
【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A:释放奴婢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汉高祖刘邦实行三十税一,光武帝刘秀实行十五税一,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光武帝刘秀‘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措施”和结合所学可知,光武帝刘秀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有助于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C项符合题意;
D: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光武帝刘秀采取的措施,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学生要识记与灵活掌握光武中兴的相关知识。
14.(2023七上·潮南月考)受张骞影响,东汉时期出使西域并经营西域30多年的历史人物是( )
A.班固 B.卫青 C.班超 D.甘英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班固是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A项不符合题意;
B:卫青是西汉时期名将,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经营西域三十年,重新建立汉朝与西域的联系。班超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C项符合题意;
D: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班超出使西域,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朝加强西域管理的史实。
15.(2023七上·潮南月考)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经过“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汉武帝时和亲不再起作用
D.汉武帝时匈奴实力衰弱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不是主要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衰败落后,国力衰弱,所以汉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经过“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汉军开始大举反击匈奴,B项符合题意;
C:汉武帝时和亲不再起作用表述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汉武帝时匈奴实力衰弱表述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时的民族政策,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正确分析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2023七上·潮南月考)他和卫青击败了匈奴,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府第,他却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由拒绝收下,这八个字永远刻在了历朝历代保家卫国的将士们心里。“他”是( )
A.蒙恬 B.主父偃 C.霍去病 D.司马迁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A项不符合题意;
B: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他和卫青击败了匈奴,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府第,他却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由拒绝收下,这八个字永远刻在了历朝历代保家卫国的将士们心里。”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漠北战役沉重打击了匈奴,使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C项符合题意;
D:《史记》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的相关史实。
17.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标志性事件是( )
A.魏灭蜀汉 B.司马炎改国号为晋
C.西晋灭吴 D.司马懿控制了魏国
【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C项正确;
魏灭蜀汉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司马炎改国号为晋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司马懿控制了魏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标志性事件的相关史实。
18.下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之一是( )
A.优越的自然条件 B.统治者采取的措施
C.人口的大量迁移 D.稳定的社会环境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图片体现了北方人南迁的方向与区域,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之一是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C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图片并未体现江南地区自然条件是否优越,排除A;
题干材料图片并未体现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排除B;
题干材料图片并未体现江南地区社会环境是否稳定,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9.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曰:“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
【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可知,这反映的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B项正确;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排除A项;
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排除C项;
西晋建立后统一全国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
20.下表是《齐民要术》记载的作物播种期的时间表(节选)。这反映了《齐民要术》( )
谷 二月上旬 麻子 三月
黍稷 二月上旬 大麦 八月中戊社前
春大豆 二月中旬 水稻 三月
小豆 夏至后十日 瓜 二月上旬
A.对后世农学影响深远 B.要不断更新生产技术
C.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 D.强调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通过表格内容,结合所学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等,这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C项正确;
表格并未说明《齐民要术》的影响力,排除A项;
题干强调的是农业的指导作用,并不是在说明更新生产技术问题,排除B项;
题干强调的是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并未说明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齐民要术》相关知识的掌握。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潮南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一百多人从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人在途中被匈奴俘获,遭到长达10余年的软禁……史书上把张骞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历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大宛等国……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置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以汉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为标志,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
材料二 “丝绸之路”开启了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汇的先河,极大地促进了东方文化的大力向前发展。作为传递信息、传播精神、传承文化的通道,“丝绸之路”永远地载入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史册。“丝绸之路”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摘编自张高陵《从“玉石之路”到“丝绸之路”》
(1)材料一中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2)“史书上把张騫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这次“空前的探险”有什么重大作用?
(3)材料一中“汉宣帝神爵二年”是哪一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有何意义?
(4)说出汉代丝绸之路的路线。为什么材料二中说“‘丝绸之路’永远地载入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史册”?
【答案】(1)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作用:拓展了汉朝的视野,促进了汉朝与中亚、西亚各国间的贸易,促进了西汉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
(3)时间:公元前60年。
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4)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再返回中原。
原因: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系大月氏人夹击匈奴,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
(2)根据材料一“史书上把张骞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拓展了汉朝的视野,促进了汉朝与中亚、西亚各国间的贸易,促进了西汉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
(3)根据材料一“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置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可知,张骞通西域后,内地和西域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管理西域的军事、政治,保护往来商旅,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4)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大秦,再返回中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故答案为:
(1)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作用:拓展了汉朝的视野,促进了汉朝与中亚、西亚各国间的贸易,促进了西汉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
(3)时间:公元前60年。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4)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再返回中原。原因: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点评】(1)(2)题考查张骞通西域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难度适中。解答时,仔细阅读材料,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组织答案。
(3)本题考查西域都护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4)本题侧重于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迁移]
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
[重要改革]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1)迁往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说明材料一民族流动带来的积极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历史上哪一次重要改革?两个诏令体现了哪些改革措施?
(4)上述材料和分析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答案】(1)匈奴 、鲜卑、羯、氐、羌。(任答两个即可)
(2)汉族和少数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3)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止使用鲜卑语;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4)民族交融。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纷纷南迁,史称“五胡内迁”,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内迁,推动和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
(2)根据材料二“汉族妇女蒸馍与烙饼砖画”“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牛耕画像砖”。可知,材料一民族流动带来的积极影响:汉族和少数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3)根据题干材料三可知,材料二、三反映了历史上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两个诏令提出的具体改革措施分别是,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止使用鲜卑语(改用汉语),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改用汉姓)。
(4)三国鼎立反映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征是政权分裂。魏孝文帝改革反映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征是民族大融合。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五胡内迁、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核了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