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寒假作业(四)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寒假作业(四)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31 22:47:07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寒假作业(四)
一、选择题
1.(2023七上·江门期中)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想要获得他们生活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神话传说是在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其中包含虚构和想象成分,并非完全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不能成为研究原始人类的第一手资料,A项不符合题意;
B:北京人、山顶洞人生活的时期还没有文字,B项不符合题意;
C:学者推断是后人根据已有资料,对原始人类的生活的推断,是第二手资料,C项不符合题意;
D: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山顶洞人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他们生活的时代没有文字记载历史,想要得到了解北京人、山顶洞人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就要靠考古发掘,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手资料,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知识的识记能力,理解区分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的基本概念。
2.(2023七上·潮南月考)有学者认为。黄巾起义失败后,东汉天下分崩,民不聊生,纲纪既衰,儒道尤甚。据材料可知,黄巾起义(  )
A.冲击了东汉的封建统治 B.消除了社会矛盾
C.造成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D.使儒家思想消亡
【答案】A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184年,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黄巾起义历时9个月失败,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A项符合题意;
B:消除了社会矛盾说法绝对,B项不符合题意;
C:造成了南北分裂的局面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使儒家思想消亡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黄巾起义,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掌握运用黄巾起义的相关知识。
3.(2023七上·潮南月考)汉初的封国有王、侯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但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所属的郡县。侯国建制与县相当,直属朝廷。由此可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主要针对(  )
A.王国 B.侯国 C.郡 D.县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汉初的封国有王、侯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但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所属的郡县。侯国建制与县相当,直属朝廷。”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其他子弟,封国势力越来越小,使汉武帝不费一兵,就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侯国,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郡,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县,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解答时,根据题干信息,读材料含义,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4.(2023七上·潮南月考)唐朝诗人王珪诗作:“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首诗中的“汉祖”是指(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A项符合题意;
B:汉文帝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B项不符合题意;
C:汉景帝在位期间,由于他采取比较开明宽松的政策,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百姓安居乐业,政治上相对稳定,统治得到加强,社会十分殷实富足。历史上把这一段时期和汉文帝时期并称之为“文景之治”,C项不符合题意;
D: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汉建立的相关史实。
5.(2023七上·清新期中)七年级同学观看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其中可以看到的生活场景可能是(  )
A.北京人已经会钻木取火
B.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
C.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成果
D.山顶洞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和北京人都是用的打制石器,其生活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是不可能的,C符合题意;
元谋人知道用天然火,排除A;
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一般认为约在距今50万年前,生活在元谋人之后,北京人可以用火御寒照明, 排除B;
山顶洞人使用磨制石器,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是可能的,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信息,掌握北京人的基本史实,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北京人是考查的重点知识,需要熟悉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6.(2023七上·吉安月考)历史学教授张锋在《石灰吟》中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这表明(  )
A.张教授对化石情有独钟
B.化石像人一样是有生命力的
C.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
D.古代神话传说多来源于化石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题干“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舒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可知,作者重在强调,通过化石了解人类历史,C项正确;
题干信息并不能说明张教授对化石情有独钟,排除A项;
化石像人一样是有生命力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
古代神话传说多来源于化石,表述错误,来源于化石的是真实的历史,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共十五大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7.(2023七上·双辽期中)小明同学在线参观“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时,观察到北京人遗址中有大量的灰烬、烧石和烧骨,据此推断北京人会(  )
A.磨制石器 B.种植粮食 C.使用火 D.饲养家畜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由材料“北京人遗址中有大量的灰烬、烧石和烧骨”可知,这是用火遗迹,说明北京人会使用火,C项符合题意;
材料中没有北京人使用工具的描述,排除A项;
北京人还不会种植粮食,排除B项;
北京人还不会饲养家畜,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8.(2023七上·乐平期中) 《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第二个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第六个被灭的诸侯国分别是(  )
A.晋文公 楚国 B.晋文公 齐国
C.齐桓公 齐国 D.楚庄王 楚国
【答案】B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A:晋文公、楚国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个称霸的霸主,秦始皇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时完成了统一大业,B项符合题意;
C:齐桓公、齐国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楚庄王、楚国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9.(2023七上·乐平期中)下表中的历史信息所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属于原始社会时期的特征,与题干表格内容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图表中的人物、事迹可知,禹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属于早期国家。齐桓公和商鞅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图表体现了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项符合题意;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属于秦汉时期的特征,与题干表格内容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与题干表格内容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0.(2023七上·乐平期中)青铜器上刻有的文字,古人称金文。金文从商代中晚期开始出现,数量较少;周代青铜器上文字数量明显增加。金文的内容涉及祭祀典礼、政治、军事、经济、法律诉讼、婚姻等方面。由此可推知金文的历史价值在于(  )
A.便于了解商周时期青铜器功能的变化
B.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各个阶段
C.突显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水平领先
D.提供了研究商周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
【答案】D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商周时期青铜器功能的变化,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各个阶段,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水平领先,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青铜器上刻有的文字,古人称金文。金文从商代中晚期开始出现,数量较少;周代青铜器上文字数量明显增加。金文的内容涉及祭祀典礼、政治、军事、经济、法律诉讼、婚姻等方面。”可知,通过金文可以研究商朝祭祀典礼、政治、军事、经济、法律诉讼、婚姻等,这说明金文提供了研究商周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一般,让学生正确认识金文,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
11.(2023七上·吉安月考)“在缺乏现代科学的春秋战国时期,其工程设计精巧、布局合理,成功解决了鱼嘴分水、飞沙堰泄洪排沙、宝瓶口引水等许多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材料意在强调该工程(  )
A.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B.是一座综合性的大型水利枢纽
C.充分发挥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D.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了起来
【答案】C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从“‘其工程设计精巧、布局合理,成功解决了鱼嘴分水、飞沙堰泄洪排沙、宝瓶口引水等许多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都江堰的修筑。在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工程成功解决了众多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这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C项正确;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与题干“‘成功解决了……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无关,排除A项;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大型水利枢纽,但从题干“‘成功解决了……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来看,材料意在强调都江堰发挥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而不是为了说明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大型水利枢纽,且从题干所给材料中,也无法说明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大型水利枢纽,排除B项;
都江堰修筑于四川岷江上,并没有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2.(2023七上·江门期中)《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  )
A.重文轻武政策 B.文化专制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北宋时期实行重文轻武政策,A项不符合题意;
B:清朝时期实行文化专制政策,B项不符合题意;
C: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民失作业,而大饥懂”和结合所学可知,因为秦末暴政和战乱,西汉初年人民流离失所,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西汉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休养生息政策,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难度适中。
13.(2018七上·吴中期末)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象征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的对阵双方是(  )
A.商封和周武王 B.夏桀和商汤
C.秦二世和陈胜 D.项羽和刘邦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楚河”“汉界”字样,这是象征历史上的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的 “楚汉之争”。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楚汉之争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学生还要掌握楚汉之争的时间和结果。
14.(2023七上·百色期中)历史课上,李明同学展示了他创作的历史漫画(如下)。据此推断,他正在学习的是(  )
A.汉初休养生息 B.秦国商鞅变法
C.秦朝巩固统一 D.汉武帝大一统
【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A:题干未涉及汉初休养生息,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秦国商鞅变法,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促进各地文化、经济交流,有利于巩固统一,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汉武帝大一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5.下列政权中,以洛阳为都城的是(  )
①东汉 ②西晋 ③北魏 ④秦 ⑤西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答案】A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①东汉的都城在洛阳;②西晋的都城在洛阳;③北魏的都城在洛阳;④秦的都城在咸阳;⑤西汉的都城在长安,故④秦⑤西汉的都城不在洛阳。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16.魏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南方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南移
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北方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改进,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C项正确;
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是江南发展的原因,排除A项;
南方农业发达,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史实。
17.关于下图中包含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此书的作者应该是南朝范缜
B.书中阐述了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
C.该书是一部佛教经典
D.该书是一部综合性地理学著作
【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由图中所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的郦道元在研究前人地理学著作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写出了《水经注》一书。书中记载了1252条河流的源头、河道、支流等,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D项正确,排除A项;
《齐民要术》阐述了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排除B项;
《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学著作,而不是佛教经典,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水经注》相关内容的掌握。
18.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下面示意图反映出的阶段特征是(  )
A.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 C.繁荣开放 D.国家统一
【答案】B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由图中所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出现了多个政权并立,朝代更迭特别频繁,最终由分裂走向了统一,B项正确;
图示内容不能体现社会变革,排除A项;
隋唐时候,体现繁荣开放,排除C项;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是政权并立,并不是国家统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的认识。
19.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为曹操统--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郾城大捷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C项正确;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排除A项;
淝水之战导致前秦的土崩瓦解,排除B项;
岳飞率领军队在郾城大败金军,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官渡之战的认识。
20.东晋王羲之的书法自由潇洒,将个人审美意识寄托于字体、笔意、结构、走势。下图是其代表作《兰亭集序》(摹本·局部)。该作品的字体是(  )
A.隶书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由图中所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由于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C项正确,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王羲之相关知识的掌握。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江门期中)物久测度,器久见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则例。请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卫秋曰:“治世不一道,使国不法舌(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故汤式不循(遵循)古而王,夏腹不易(改变)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庄长,卒定变法之令。
——摘自《史记商税列传》
材料二:下图
材料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他的变法法令中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影响最大措施是什么?
(2)从材料二的图片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该现象的出现有何作用?
(3)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社会大变革,中华文化开始勃兴,古圣先贤纷著书立说,在思想领域出现了怎样的繁荣画面?
(4)材料三是哪一历史人物的言论?他的教育贡献主要有哪些?
【答案】(1)目的:富国强兵。措施:在地方推行县制。
(2)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作用: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百家争鸣。
(4)孔子。贡献: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等。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商鞅变法;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使国不法古。故汤式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和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商鞅变法推行县制,秦朝延续县制实行郡县制,至今为止,仍然有“县”这一行政单位,说明它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
(2)根据图片春秋战国时期的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和结合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4)根据材料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知,这些都是孔子的言论主张。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故答案为:
(1)目的:富国强兵。措施:在地方推行县制。
(2)历史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作用: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繁荣画面:百家争鸣。
(4)历史人物:孔子。教育贡献: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等。
【点评】(1)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
(2)本题侧重于考查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考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3)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4)本题考查孔子的贡献,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书·食货志》记载:“(秦)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汉书·刑法志》还描述道:“赭衣(指囚犯,秦时囚犯皆着红褐色囚服)塞路,囹圄成市(监狱像市场一样拥挤)。”
材料二:如图。
(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统治的哪些特征?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事件?图中人物的这句话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3)有人认为,如果途中没有遇上大雨,材料二所示事件就不会爆发。你赞同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材料一说明理由。
(4)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它留给后世哪些启示?
【答案】(1)秦朝施行暴政,赋税沉重,徭役、兵役繁重,法律严苛。
(2)陈胜、吴广起义。 反对特权,提倡朴素的平等思想,具有首创精神。
(3)不赞同 。因为遇雨延期是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导火索,是偶然的,但“天下苦秦久矣”却是必然的,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
(4)残暴的统治导致秦朝存在不久便灭亡了,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得民 心者得天下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秦)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可知,秦朝施行暴政,赋税沉重,徭役、兵役繁重,法律严苛。
(2)根据材料二图片文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体现了他们反对特权,提倡朴素的平等思想,具有首创精神。
(3)根据所学可知,不赞同。因为遇雨延期是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导火索,是偶然的,但“天下苦秦久矣”却是必然的,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
(4)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残暴的统治导致秦朝存在不久便灭亡了,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得民心者得天下等。
故答案为:
(1)特征:秦朝施行暴政,赋税沉重,徭役、兵役繁重,法律严苛。
(2)事件:陈胜、吴广起义。思想:反对特权,提倡朴素的平等思想,具有首创精神。
(3)不赞同。理由:因为遇雨延期是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导火索,是偶然的,但“天下苦秦久矣”却是必然的,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
(4)启示:残暴的统治导致秦朝存在不久便灭亡了,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得民心者得天下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的暴政的相关史实,难度中等。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寒假作业(四)
一、选择题
1.(2023七上·江门期中)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想要获得他们生活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2.(2023七上·潮南月考)有学者认为。黄巾起义失败后,东汉天下分崩,民不聊生,纲纪既衰,儒道尤甚。据材料可知,黄巾起义(  )
A.冲击了东汉的封建统治 B.消除了社会矛盾
C.造成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D.使儒家思想消亡
3.(2023七上·潮南月考)汉初的封国有王、侯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但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所属的郡县。侯国建制与县相当,直属朝廷。由此可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主要针对(  )
A.王国 B.侯国 C.郡 D.县
4.(2023七上·潮南月考)唐朝诗人王珪诗作:“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首诗中的“汉祖”是指(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5.(2023七上·清新期中)七年级同学观看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其中可以看到的生活场景可能是(  )
A.北京人已经会钻木取火
B.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
C.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成果
D.山顶洞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
6.(2023七上·吉安月考)历史学教授张锋在《石灰吟》中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这表明(  )
A.张教授对化石情有独钟
B.化石像人一样是有生命力的
C.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
D.古代神话传说多来源于化石
7.(2023七上·双辽期中)小明同学在线参观“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时,观察到北京人遗址中有大量的灰烬、烧石和烧骨,据此推断北京人会(  )
A.磨制石器 B.种植粮食 C.使用火 D.饲养家畜
8.(2023七上·乐平期中) 《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第二个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第六个被灭的诸侯国分别是(  )
A.晋文公 楚国 B.晋文公 齐国
C.齐桓公 齐国 D.楚庄王 楚国
9.(2023七上·乐平期中)下表中的历史信息所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0.(2023七上·乐平期中)青铜器上刻有的文字,古人称金文。金文从商代中晚期开始出现,数量较少;周代青铜器上文字数量明显增加。金文的内容涉及祭祀典礼、政治、军事、经济、法律诉讼、婚姻等方面。由此可推知金文的历史价值在于(  )
A.便于了解商周时期青铜器功能的变化
B.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各个阶段
C.突显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水平领先
D.提供了研究商周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
11.(2023七上·吉安月考)“在缺乏现代科学的春秋战国时期,其工程设计精巧、布局合理,成功解决了鱼嘴分水、飞沙堰泄洪排沙、宝瓶口引水等许多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材料意在强调该工程(  )
A.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B.是一座综合性的大型水利枢纽
C.充分发挥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D.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了起来
12.(2023七上·江门期中)《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  )
A.重文轻武政策 B.文化专制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13.(2018七上·吴中期末)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象征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的对阵双方是(  )
A.商封和周武王 B.夏桀和商汤
C.秦二世和陈胜 D.项羽和刘邦
14.(2023七上·百色期中)历史课上,李明同学展示了他创作的历史漫画(如下)。据此推断,他正在学习的是(  )
A.汉初休养生息 B.秦国商鞅变法
C.秦朝巩固统一 D.汉武帝大一统
15.下列政权中,以洛阳为都城的是(  )
①东汉 ②西晋 ③北魏 ④秦 ⑤西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16.魏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南方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南移
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17.关于下图中包含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此书的作者应该是南朝范缜
B.书中阐述了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
C.该书是一部佛教经典
D.该书是一部综合性地理学著作
18.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下面示意图反映出的阶段特征是(  )
A.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 C.繁荣开放 D.国家统一
19.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为曹操统--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郾城大捷
20.东晋王羲之的书法自由潇洒,将个人审美意识寄托于字体、笔意、结构、走势。下图是其代表作《兰亭集序》(摹本·局部)。该作品的字体是(  )
A.隶书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江门期中)物久测度,器久见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则例。请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卫秋曰:“治世不一道,使国不法舌(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故汤式不循(遵循)古而王,夏腹不易(改变)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庄长,卒定变法之令。
——摘自《史记商税列传》
材料二:下图
材料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他的变法法令中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影响最大措施是什么?
(2)从材料二的图片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该现象的出现有何作用?
(3)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社会大变革,中华文化开始勃兴,古圣先贤纷著书立说,在思想领域出现了怎样的繁荣画面?
(4)材料三是哪一历史人物的言论?他的教育贡献主要有哪些?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书·食货志》记载:“(秦)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汉书·刑法志》还描述道:“赭衣(指囚犯,秦时囚犯皆着红褐色囚服)塞路,囹圄成市(监狱像市场一样拥挤)。”
材料二:如图。
(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统治的哪些特征?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事件?图中人物的这句话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3)有人认为,如果途中没有遇上大雨,材料二所示事件就不会爆发。你赞同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材料一说明理由。
(4)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它留给后世哪些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神话传说是在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其中包含虚构和想象成分,并非完全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不能成为研究原始人类的第一手资料,A项不符合题意;
B:北京人、山顶洞人生活的时期还没有文字,B项不符合题意;
C:学者推断是后人根据已有资料,对原始人类的生活的推断,是第二手资料,C项不符合题意;
D: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山顶洞人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他们生活的时代没有文字记载历史,想要得到了解北京人、山顶洞人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就要靠考古发掘,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手资料,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知识的识记能力,理解区分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的基本概念。
2.【答案】A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184年,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黄巾起义历时9个月失败,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A项符合题意;
B:消除了社会矛盾说法绝对,B项不符合题意;
C:造成了南北分裂的局面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使儒家思想消亡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黄巾起义,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掌握运用黄巾起义的相关知识。
3.【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汉初的封国有王、侯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但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所属的郡县。侯国建制与县相当,直属朝廷。”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其他子弟,封国势力越来越小,使汉武帝不费一兵,就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侯国,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郡,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县,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解答时,根据题干信息,读材料含义,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4.【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A项符合题意;
B:汉文帝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B项不符合题意;
C:汉景帝在位期间,由于他采取比较开明宽松的政策,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百姓安居乐业,政治上相对稳定,统治得到加强,社会十分殷实富足。历史上把这一段时期和汉文帝时期并称之为“文景之治”,C项不符合题意;
D: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汉建立的相关史实。
5.【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和北京人都是用的打制石器,其生活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是不可能的,C符合题意;
元谋人知道用天然火,排除A;
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一般认为约在距今50万年前,生活在元谋人之后,北京人可以用火御寒照明, 排除B;
山顶洞人使用磨制石器,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是可能的,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信息,掌握北京人的基本史实,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北京人是考查的重点知识,需要熟悉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6.【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题干“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舒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可知,作者重在强调,通过化石了解人类历史,C项正确;
题干信息并不能说明张教授对化石情有独钟,排除A项;
化石像人一样是有生命力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
古代神话传说多来源于化石,表述错误,来源于化石的是真实的历史,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共十五大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7.【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由材料“北京人遗址中有大量的灰烬、烧石和烧骨”可知,这是用火遗迹,说明北京人会使用火,C项符合题意;
材料中没有北京人使用工具的描述,排除A项;
北京人还不会种植粮食,排除B项;
北京人还不会饲养家畜,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8.【答案】B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A:晋文公、楚国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个称霸的霸主,秦始皇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时完成了统一大业,B项符合题意;
C:齐桓公、齐国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楚庄王、楚国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9.【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属于原始社会时期的特征,与题干表格内容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图表中的人物、事迹可知,禹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属于早期国家。齐桓公和商鞅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图表体现了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项符合题意;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属于秦汉时期的特征,与题干表格内容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与题干表格内容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0.【答案】D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商周时期青铜器功能的变化,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各个阶段,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水平领先,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青铜器上刻有的文字,古人称金文。金文从商代中晚期开始出现,数量较少;周代青铜器上文字数量明显增加。金文的内容涉及祭祀典礼、政治、军事、经济、法律诉讼、婚姻等方面。”可知,通过金文可以研究商朝祭祀典礼、政治、军事、经济、法律诉讼、婚姻等,这说明金文提供了研究商周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一般,让学生正确认识金文,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
11.【答案】C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从“‘其工程设计精巧、布局合理,成功解决了鱼嘴分水、飞沙堰泄洪排沙、宝瓶口引水等许多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都江堰的修筑。在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工程成功解决了众多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这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C项正确;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与题干“‘成功解决了……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无关,排除A项;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大型水利枢纽,但从题干“‘成功解决了……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来看,材料意在强调都江堰发挥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而不是为了说明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大型水利枢纽,且从题干所给材料中,也无法说明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大型水利枢纽,排除B项;
都江堰修筑于四川岷江上,并没有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2.【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北宋时期实行重文轻武政策,A项不符合题意;
B:清朝时期实行文化专制政策,B项不符合题意;
C: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民失作业,而大饥懂”和结合所学可知,因为秦末暴政和战乱,西汉初年人民流离失所,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西汉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休养生息政策,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难度适中。
13.【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楚河”“汉界”字样,这是象征历史上的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的 “楚汉之争”。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楚汉之争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学生还要掌握楚汉之争的时间和结果。
14.【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A:题干未涉及汉初休养生息,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秦国商鞅变法,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促进各地文化、经济交流,有利于巩固统一,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汉武帝大一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5.【答案】A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①东汉的都城在洛阳;②西晋的都城在洛阳;③北魏的都城在洛阳;④秦的都城在咸阳;⑤西汉的都城在长安,故④秦⑤西汉的都城不在洛阳。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16.【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北方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改进,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C项正确;
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是江南发展的原因,排除A项;
南方农业发达,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史实。
17.【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由图中所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的郦道元在研究前人地理学著作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写出了《水经注》一书。书中记载了1252条河流的源头、河道、支流等,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D项正确,排除A项;
《齐民要术》阐述了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排除B项;
《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学著作,而不是佛教经典,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水经注》相关内容的掌握。
18.【答案】B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由图中所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出现了多个政权并立,朝代更迭特别频繁,最终由分裂走向了统一,B项正确;
图示内容不能体现社会变革,排除A项;
隋唐时候,体现繁荣开放,排除C项;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是政权并立,并不是国家统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的认识。
19.【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C项正确;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排除A项;
淝水之战导致前秦的土崩瓦解,排除B项;
岳飞率领军队在郾城大败金军,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官渡之战的认识。
20.【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由图中所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由于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C项正确,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王羲之相关知识的掌握。
21.【答案】(1)目的:富国强兵。措施:在地方推行县制。
(2)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作用: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百家争鸣。
(4)孔子。贡献: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等。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商鞅变法;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使国不法古。故汤式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和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商鞅变法推行县制,秦朝延续县制实行郡县制,至今为止,仍然有“县”这一行政单位,说明它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
(2)根据图片春秋战国时期的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和结合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4)根据材料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知,这些都是孔子的言论主张。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故答案为:
(1)目的:富国强兵。措施:在地方推行县制。
(2)历史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作用: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繁荣画面:百家争鸣。
(4)历史人物:孔子。教育贡献: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等。
【点评】(1)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
(2)本题侧重于考查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考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3)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4)本题考查孔子的贡献,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22.【答案】(1)秦朝施行暴政,赋税沉重,徭役、兵役繁重,法律严苛。
(2)陈胜、吴广起义。 反对特权,提倡朴素的平等思想,具有首创精神。
(3)不赞同 。因为遇雨延期是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导火索,是偶然的,但“天下苦秦久矣”却是必然的,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
(4)残暴的统治导致秦朝存在不久便灭亡了,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得民 心者得天下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秦)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可知,秦朝施行暴政,赋税沉重,徭役、兵役繁重,法律严苛。
(2)根据材料二图片文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体现了他们反对特权,提倡朴素的平等思想,具有首创精神。
(3)根据所学可知,不赞同。因为遇雨延期是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导火索,是偶然的,但“天下苦秦久矣”却是必然的,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
(4)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残暴的统治导致秦朝存在不久便灭亡了,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得民心者得天下等。
故答案为:
(1)特征:秦朝施行暴政,赋税沉重,徭役、兵役繁重,法律严苛。
(2)事件:陈胜、吴广起义。思想:反对特权,提倡朴素的平等思想,具有首创精神。
(3)不赞同。理由:因为遇雨延期是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导火索,是偶然的,但“天下苦秦久矣”却是必然的,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
(4)启示:残暴的统治导致秦朝存在不久便灭亡了,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得民心者得天下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的暴政的相关史实,难度中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