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选必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经济:对社会物质的管理,人们的经济活动包括人类的生产、储蓄、交换、分配等活动。
社会生活:广义上包括整个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狭义的是人们物质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
选必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政治制度+社会治理+思想文化)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上层建筑
决 定
经济基础
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含义:
(人类创造新财富的能力)
要素:
人类改造和利用大自然的能力
①生产工具;②劳动对象;③劳动者。
生产关系
含义:
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内容: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③产品分配的形式。
二者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农
工
商
住
行
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六个专题单独呈现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的纵向演进过程,体现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特点,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历史发展过程。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古代农业产生及区域特色
近代农业交流及影响
现代农业的进步
促进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文明社会
促进农业现代化,为保障粮食安全创造条件
丰富食物种类,改善人类生活,改变生态环境
【课程标准】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
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
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一)旧石器时代(距今300万年-1万年)
——采集渔猎
1、食物来源:
采集、渔猎现成的动植物为主
2、生产工具:
打制石器,木器、骨器
3、生活方式:
①迁徙、群居;②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4、社会关系:
女性抚育后代并采集大部分食物(母系氏族)
上古中国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姞、姚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
1、食物来源:
驯化野生动植物
2、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骨器
3、生活方式:
定居生活
4、社会关系:
男性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性从事家庭副业(父系氏族)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阅读材料,思考:农业产生的原因。
材料一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luǒ)蛖(bàng)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
——《淮南子 修务训》
材料二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班固《白虎通义 号》
①早期人类逐渐掌握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②生产工具改进;③疾病困扰;④人口增长,资源压力;⑤气候变迁。
阅读课本,梳理农耕和畜牧的发展概况,概括其过程体现的特点。
原始
农业
原始
畜牧业
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饲养绵羊山羊
距今约7000年前中国河姆渡居民饲养猪和狗
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骆马
公元前9000-7000年前西亚“新月地带”栽培小麦、大麦
距今约5000年前中国
黄河流域栽培粟
长江中下游栽培水稻
◎骆马
距今约5000年前中美洲
玉米、甘薯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阅读课本,梳理农耕和畜牧的发展概况,概括其过程体现的特点。
多元中心
独立发展
具有多样性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三)农业革命的意义
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第一次革命。
材料 同样是1平方英里的土地,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因此,人类总人口在距今1万年至两千年的8000年中,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亿3千万。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③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①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三)农业革命的意义
2、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材料 有了原始农业,食物来源较前丰富了,生活较前有了保障,这样人们才有条件从事副业生产,如: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等,……由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要附着于土地,同时生活又较前有了保障,人们不必总是随着动、植物资源的变化而漂泊流徙,所以人们开始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
①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形成聚落;
②一部分人开始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
③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因为精神的需要而产生。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三)农业革命的意义
3、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材料一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①天文历法获得较快的发展;
②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古埃及
太阳历
材料二 金字塔体现埃及建筑和数学(勾股定理、圆周率)较高水平。
◎古埃及
金字塔
生产力
男女地位
变化
生产力
氏族内部
氏族之间
自由民
奴隶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贫富分化
生产关系三要素:
人类开始从野蛮时代进入到文明时代
生产关系巨大变化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三)农业革命的意义
4、农业的出现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恩格斯说: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这些现象的出现源于
A. 阶级的分化 B. 国家的出现
C. 农业的产生 D. 氏族公社的解体
下表所示为小楚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据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最可能是
A. 原始灌溉农业的起源 B. 中国早期农业的发展
C. 农业作物种类的增加 D. 中国传统文字的成熟
小结:农业的诞生,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影响。
社会关系变化
男子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退居从属地位。
贫富分化出现
产品有剩余,首领利用权力形成私有财产。
自由民与奴隶
战争使军事首领地位上升,权力加强,战俘变成奴隶。
阶级的产生
自由民(穷人、富人)、奴隶、阶级划分产生。
国家的诞生
调节阶级之间利益冲突的强制机关出现,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知识拓展:国家产生的标志、实质、根本属性与职能。
1.标志:
军队、政府、监狱等强制机关的出现;赋税制度建立。
2.实质:
阶级统治暴力工具,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机构。
根本属性是阶级性
3.国家职能:
对内职能:
①阶级统治: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②社会管理: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调整其他社会关系,调控经济、教育和文化等社会活动。
对外职能:
①防御外来侵略,保护本国利益;②参与国际竞争,协调国家关系。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三)农业革命的意义
小结:农业产生的深远影响。
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第一次革命。
①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③增加了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2、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形成聚落;
②一部分人开始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
②一部分人开始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
3、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4、农业的出现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男女的社会分工、阶级产生与贫富分化、国家诞生)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思考:结合下列图文材料,分析四大古代农耕文明兴起发展的条件。
1.大河沿岸,土壤肥沃,农业灌溉便利。2.统治者重视修建水利工程。3.位于中纬度、北温带,气候湿润,适合农业发展。
【历史纵横】变水害为水利的古埃及人为控制尼罗河河水泛滥,古埃及人修堤筑坝、挖沟开渠。他们利用河谷的自然坡度修建一系列渠道,引水灌溉。这套体系既可控制洪水,又可灌溉耕地,保障农业生产。
1、食物生产:
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1)土地制度:
古巴比伦王国
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新月沃地想象图
◎新月沃地
农业生产已经比较发达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一)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古埃及
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1)土地制度:
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2)农业经济:
呵!尼罗河,我称赞你,你从大地涌流而出,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呼吸。
——古埃及长诗
尼罗河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其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二)古代中国
1、食物生产:
北粟南稻(后为北麦南稻)
2、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形成小农经济。
井田制下,是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农夫集体耕作;
(1)商周:
(2)战国:
思考: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①铁犁牛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
③农民拥有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
④封建政府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二)古代中国
思考:小农经济有何特点?
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材料:虽然农业生产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但始终未出现革命性进展……使得农民大多安于现状。
①一家一户为单位(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性、稳定性)③负担沉重,抗灾能力差(脆弱性)④形成容易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保守性)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二)古代中国
1、食物生产:
北粟南稻(后为北麦南稻)
2、土地制度:
商周:奴隶制土地国有制→战国:封建土地私有制
3、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4、水利工程:
(战国)都江堰、郑国渠、芍陂,(西汉)龙首渠
5、农业技术体系:
至隋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精耕细作:通过投入更多的劳动、更多的肥料、改进生产工具、提高耕作技术、修建水利工程、改进耕作制度等方式提高单位
面积产量。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三)古希腊
1、食物生产:
(1)主要粮食作物:大麦和小麦(西亚传入)
(2)土地肥沃:谷物与蔬菜轮作
(3)地力较差:葡萄和橄榄
2、土地制度:
有利于发展工商业
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
在古代希腊,由于城邦制度的发展,对本族同胞奴役制度的废止,奴役外族的奴隶制广泛发展起来……正是奴隶的劳动,使一部分希腊人能够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心从事精神产品的创造。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四)古罗马
1、食物生产:
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2、土地制度:
(1)古罗马长时期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2)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小农逐浙破产。
(五)古代美洲
1、食物生产:
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
2、土地制度:
土地有贵族私有和村社公有。
阿兹特克“浮动园地”:在湖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形成浮动园地,淤泥非常肥沃,甚至每年从田园中获得7次收成。
小结: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地区 种植作物、驯化动物 土地所有制 土地经营方式
古巴比伦 大麦、小麦; 山羊、绵羊、牛等 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 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古埃及 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古中国 北方粟麦、南方稻作;猪和狗等 商时期,土地国有;战国以后,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农夫集体劳动;后以家庭为单位、个体劳动
古希腊 大麦和小麦;葡萄和橄榄 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 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以家庭为单位生产
古罗马 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古罗马长时期实行土地国有 奴隶劳作
古代美洲 玉米、甘薯、马铃薯;驯化骆马 贵族私有、村社公有、家庭份地 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认识:中外各地区物质文明的发展不是同步和统一的,由于地理条件、历史因素、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经济和社会活动各具特色。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统一性:世界古代以农耕为基础的农业文明。
1.地区分布:
2.政府管理:
3.目的:
4.社会阶层分化:
5.文明:
有利于灌溉的河谷地带或靠近水源地区,灌溉农业发达。
通过政府税收或贡赋将社会剩余产品集中再分配。
地区稳定和经济发展,常常通过对外扩张扩大势力范围。
创造成熟的文字、科技、天文历法等。
统治精英,普通民众和奴隶。下层阶级的人成为主要耕种者,为建设大型工程(水利灌溉、道路、神庙宫殿、金字塔和城墙)提供劳动力。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1.形成三大谷类植物区
①东亚东南亚稻米区;②美洲玉米区;③欧洲、中东、中亚及中国黄河
流域的小麦区
2.农业耕作技术的差异(精耕细作与休闲农耕制)
3.种植与畜牧的比重差异(主谷式农业与谷草式农业)
4.食物结构的差异(中国:素食结构;西方:肉奶为主)
5.土地经营方式的差异
多样性:世界古代以农耕为基础的多样文明
本课小结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生产关系的变化:随着农业的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国家应运而生
采集渔猎:木石骨器;学会用火
古巴比伦:王室、神庙和贵族拥有很多土地
古代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宗教信仰
古代中国:南稻北粟;土地掌握在各级贵族手中;铁犁牛
耕;重农抑商;兴修水利;精耕细作……
古代希腊:因地制宜;城邦公民拥有土地
古代美洲:土地贵族私有和村社公有
农耕畜牧
农业: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中美洲
畜牧业:随农业和定居而产生
2016年·新课标全国三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
共同目的:
①救济弱势群体;②维护社会稳定;③促进政权认同,维护自身统治。(6分)
相同:①政府主导;②设置救济机构;③立法保障;④因类施策。(8分)
不同:①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②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
发展:
①福利种类众多;
②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③引入市场因素,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
④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7分)
2016年·新课标全国三卷
注意:A项中“满足了”,B项中“解决了”均属于绝对化描述,夸大了政策变化的影响,不符合史实。
明确政策变化的内涵:从“白籍”到“土断”,即针对南迁的北人,从享有租税和徭役的优待转变为取消优待,和南方人同等待遇。
思考:“白籍”和“土断”分别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所以,东晋“侨人”政策的变化会带来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