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科学期末复习专题:第1章 科学入门期末真题(选择题)2(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科学期末复习专题:第1章 科学入门期末真题(选择题)2(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1-09 10:3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七上科学期末复习专题:第1章 科学入门期末真题(选择题)2
1.(2020七上·江北期末)下列四幅图片不属于信息载体的是(  )
A.书籍 B.电话
C.广告 D.报纸
2.(2020七上·江北期末)2019年11月,萧山区连续出现了雾霾天气。雾霾中的PM25(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肺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下列有关雾霾说法正确的是(  )
A.雾霾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液化过程中放出热量
B.雾霾弥散是扩散现象引起的,与分子无规则运动有关
C.城市马路经常洒水除尘、加强周边环境的绿化无法减少雾霾天气
D.持续的雾霾天气给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带来很大的影响
3.(2020七上·江北期末)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的科学家是(  )
A. 杨利伟 B.袁隆平 C.莫言 D.屠呦呦
4.(2023七上·南浔期末)实验室内一些危险的物品应贴有相应的警告标志。如表是盛放浓硫酸试剂瓶上的标签, 该试剂瓶上还需贴上印有下列危险警告标志中的(  )
中文名称 浓硫酸
密度 1.84 克/厘米 3
质量分数 98%
颜色状态 无色粘稠、油状液体
特性 强腐蚀性、酸性等
A. B. C. D.
5.(2023七上·南浔期末)下列实验室事故处理或做法正确的是 (  )
A.烫伤时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
B. 实验做完了没事吃东西
C.用手拿住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D.用手摆放正在加热的石棉网
6.(2023七上·南浔期末)下列行为符合实验室安全守则的是(  )
A.做实验时取出的过量的药品应该放回原试剂瓶中
B.用药匙或镊子取用固体药品
C.将固体垃圾或有毒有害试剂直接倒入水槽
D.为了节约时间,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水清洗
7.(2023七上·南浔期末)下列行为,符合实验室安全守则的是(  )
A.边实验边吃零食
B.用嘴吹灭酒精灯
C.加热试管内液体
D.用手移动烫的石棉网
8.(2023七上·南浔期末)下列哪项设备 在我们的初中实验室一般是没有配备的是(  )
A.安全锤 B.急救箱 C.灭火器 D.消防桶
9.(2020七上·江干期末)在做“观察蚯蚓形态”的实验时,为达到实验目的,最适合的观察工具是(  )
A.显微镜 B.望远镜
C.放大镜 D.天文望远镜
10.(2020七上·江干期末)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在阴极射线管附近用黑纸包裹严实的相片底片发生了严重曝光,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了X射线。他的发现最初来源于(  )
A.调查 B.实验 C.观察 D.阅读
11.(2020七上·江干期末)下列实验操作中,仪器的选择不恰当的是(  )
A.观察蜗牛时用放大镜 B.现察面包霉菌菌落时用显微镜
C.观察月球时用天文望运镜 D.观察番茄果肉细胞时用显微镜
12.(2023七上·东阳期末)估算是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的结果做出粗略的推断或预测的过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下列估算报接近实际的是(  )
A.一瓶酱油的体积为500升
B.一名初中生的质量为500千克
C.《科学》教科书的长度约18厘米
D.人体感觉冰冷的温度约为36℃
13.(2023七上·东阳期末)对需测量的科学量进行估计是学生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下列估计不正确的是(  )
A.一个茶杯的高度大约为10厘米
B.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为200立方分米
C.一个中学生的质量大约为50千克
D.上虞区今年夏天的最高气温接近40℃
14.(2023七上·东阳期末)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普通铅笔的长度约为50cm 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
C.一瓶矿泉水的体积约500L D.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36℃
15.(2023七上·东阳期末)小科同学使用刻度尺测量一本书的宽度,四次测量记录的结果分别为:12.34cm、12.36cm、12.34cm、12.46cm。下列对测量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
A.若采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消除误差
B.误差总是存在的,所以四次测量结果都是正确的
C.数据“12.36cm”中的“3”和“6”都是估读的
D.用正确的求平均值的方法算得该书宽度是12.35cm
16.(2023七上·东阳期末)下列“错误操作”与相对应的“测量结果”一致的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皮尺测量物体长度时,皮尺未拉直 偏大
B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C 使用量筒测量未知液体体积时,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 偏小
D 用托盘天平测未知金属块质量时,使用了磨损的砝码 偏小
A.A B.B C.C D.D
17.(2023七上·东阳期末)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本科学课本的体积约为40cm3
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0.2kg
C.成年人一只脚的底面积约为180cm2
D.做一遍眼保健操的时间约为5s
18.(2023七上·东阳期末)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列是小科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各选项中正确的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拉得过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 偏大
B 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如果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 偏小
C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D 用磨损的砝码测量物体的质量 偏大
A.A
B.B
C.C
D.D
19.(2023七上·东阳期末)如图是“天空课堂”的场景,根据图片信息,航天员叶光富站立处的天和核心舱的高度接近于(  )
A.0.5米 B.1米 C.1.5米 D.2米
20.(2023七上·东阳期末)在一次进行盐水体积测量的实验中,坐在座位上的小科同学按实验要求对放在课桌上量筒中的盐水进行了读数,站在他身后的小明同学也同时进行了读数,他们将数据记录在了数据表格中,分别是40mL和43mL,那么盐水的体积应该是(  )
A.41.5mL B.40mL C.42mL D.43mL
21.(2023七上·东阳期末)对需测量的科学量进行估计,是我们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下列估测的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课桌的高度为1.6m B.温暖舒适的气温为37℃
C.人体的体积为5m3 D.一个鸡蛋的质量为50g
22.(2022七上·余姚期末)小科想用两支均未甩过的体温计测量同一小鸡的体温。两支体温计示数分别是41.5℃和40.5℃,那么小鸡的体温(  )
A.更接近41.5℃ B.低于或等于40.5℃
C.在40.5至41.5℃ D.一定是40.5℃
23.(2022七上·余姚期末)下列说法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人体正常的温度约为32℃ B.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2mm
C.一位中学的体重约为50g D.人平静时的心率约为75次/分
24.(2022七上·余姚期末)2019年鄞州区全面推广彩虹标尺,来调整课桌椅的高度,从而预防学生近视。小科利用“彩虹标尺”测自己的身高,四次结果分别为165.2cm,165.0cm,166.2cm,165.1c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彩虹标尺的最小刻度是1mm
B.165.0cm中最末一位数字“0"是没有意义的
C.几次结果有差异与测量的工具有关
D.最终的测量结果应记作165.1cm
25.(2021七上·衢州期末)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关于太空,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太空中哪颗星星最美?
B.带入太空的水稻能否正常生长?
C.新型材料在太空中会表现出什么性质?
D.太空回收的植物的遗传物质是否发生改变?
26.(2021七上·衢州期末)科学并不是那么遥远,只要留心观察,生活处处皆学问。下列的“为什么”不属于科学 问题的是 (  )
A.为什么昆虫会蜕皮
B.为什么会出现流星
C.为什么铅笔在水中会被“折断”
D.为什么有些同学对科学非常感兴趣
27.(2021七上·衢州期末)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蜡烛的故事》系列讲座中,对蜡烛燃烧所涉及的知识做了全面的 介绍。下列关于 “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蜡烛是用什么制成的 泥炭地的石蜡、牛油里的硬脂等等
B 蜡烛燃烧会生成水吗 将一只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C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对火苗起着牵拉作用
D 蜡烛熄灭时的白烟是什么 是石蜡蒸汽凝成的固体小颗粒
A.A B.B C.C D.D
28.(2021七上·衢州期末)2020年全球流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小科同学在晨检时,发现自己体温偏高,于是到医院去检查,医生给他量体温、化验血液等。医生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
A.建立假设 B.获取事实与证据
C.制定计划 D.提出问题
29.(2021七上·衢州期末)目前,全球的气候均在变暖,近15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1℃,这个数字在气象学上是个不可忽视的大数字。对这种现象,有些科学家认为:可能是由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科学家提出这种观点是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证据,检验假设 D.做出解释
30.(2021七上·衢州期末)在温室中混合播种不同比例的大麦和燕麦,结果如右表。如果在温室中,混合播种50%的大麦和50%的燕麦,其他条件适宜,任其发展,若干年后温室中的植株数(  )
A.大麦远远多于燕麦 B.燕麦远远多于大麦
C.大麦和燕麦各占一半 D.大麦和燕麦均减少
31.(2021七上·衢州期末)某同学在森林公园游玩时,发现一只松鼠在竹林里出现。它是不是也吃竹笋呢?为了验证自己的疑问,他拔了几棵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一段时间后果真发现松鼠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对于以上划线部分这个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获取事实和证据
C.设计实验方案 D.建立猜想和假设
32.(2021七上·衢州期末)关于科学探究的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
B.测量是获取科学数据的常用方法之一,测量时可以重复几次,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C.科学观察与日常观察不同,要边观察边思考,并且对观察到的内容如实记录
D.观察微小的物体或物体上的微小特征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
33.(2021七上·衢州期末)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若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后续做法错误的是(  )
A.修改实验数据 B.认真分析原因
C.重新进行实验 D.继续查找资料
34.(2021七上·衢州期末)在用金属框拉肥皂泡活动中,小科认为肥皂泡的形状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他做了几个不同形状的金属框,逐一拉肥皂泡,并仔细观察肥皂泡的形状。就“小科认为肥皂泡的形状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35.(2020七上·杭州期末)在对蜜蜂色觉的研究中,奥地利动物学家费里施怀疑“蜜蜂是色肓”这一说法,他认为蜜蜂能分辨花卉的不同颜色。这一步骤属于科学探究基本环节的(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制定计划 D.表达交流
答案解析部分
1.B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信息载体包括以能源和介质为特征,运用声波、光波、电波传递信息的无形载体和以实物形态记录为特征,运用纸张、胶卷、胶片、磁带、磁盘传递和贮存信息的有形载体。
信息载体是在信息传播中携带信息的媒介,是信息赖以附载的物质基础,即用于记录、传输、积累和保存信息的实体,因此书籍、广告,报纸都是信息载体,报纸的主要信息载体形式有文字和图片,电话只是相互交流信息的工具,不属于信息载体。
故答案为:B
2.D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1)雾,是指大气中水蒸气液化而成,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的天气现象,主要成分是微小液滴;霾,是指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
(2)肉眼看的到的物体运动肯定不是分子运动;
(3)根据雾霾的形成原因分析;
(4)雾霾天气会减小植物的光照,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可见度小,威胁交通安全。
A.雾霾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故A错误;
B.雾霾弥散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无关,故B错误;
C.城市马路经常洒水除尘、加强周边环境的绿化,可以减小地面浮尘飞扬到控制,从而减少雾霾天气,故C错误;
D.持续的雾霾天气给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带来很大的影响,故D正确。
故选D。
3.B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根据科学家们获得的主要成就及所获荣誉知识解题。
解:A、杨利伟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B、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其在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C、莫言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D、屠呦呦的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故答案为:B。
4.D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根据浓硫酸具有腐蚀性及各标识的名称分析。
浓硫酸具有腐蚀性,应张贴腐蚀性标签,A为易燃液体标识,B为易爆炸标识,C为剧毒标识,D为腐蚀药品标识;
故选D。
5.A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根据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分析判断。
烫伤时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降低伤口处的温度,有利于减小伤痛,故A正确,
做完实验,手上不经意间沾了点试剂,没有处理掉试剂,就吃东西并不安全,故B错误;
用手拿住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会造成烫伤,故C错误;
用手摆放正在加热的石棉网,肯定会造成烫伤,故D错误。
故选A。
6.B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A、根据过剩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以免污染试剂分析;
B、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分析;
C、根据有毒有害试剂不能直接倒入水槽分析;
D、根据加热后试管不能立即用水清洗分析。
A、 做实验时取出的过量的药品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中,应放入指定容器中 ,不符合题意;
B、 用药匙或镊子取用固体药品 ,符合题意;
C、 固体垃圾或有毒有害试剂不能直接倒入水槽,需处理后排放 ,不符合题意;
D、 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用水清洗,以防止试管炸裂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C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根据实验室的安全守则判断。
A.在实验室内禁止吃零食,故A错误;
B.用嘴吹灭燃烧的酒精灯,可能造成火焰倒吸,引燃里面的酒精发生爆炸,因此只能用灯帽盖灭,故B错误;
C.对试管进行加热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总容积的1/3,且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故C正确;
D.用手移动发烫的石棉网,很容易造成烫伤,故D错误。
故选C。
8.A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根据对实验室常用器材的了解判断。
急救箱、灭火器和消防桶都是实验室必备的器材和设备,而安全锤只有在车辆上才会使用,一般不会配备,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9.C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显微镜、望远镜、放大镜、天文望远镜都是人类的观察工具,应对观察工具的各自特点选择适合的工具,解题即可。
A、显微镜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蚯蚓的形态本就是肉眼即可看到的,因此不需要显微镜作为观察工具,A不符合题意。
B、望远镜是一种利用透镜或反射镜以及其他光学器件观测遥远物体的光学仪器,蚯蚓的形态近在眼前并不是遥远的事物,因此望远镜不适合,B不符合题意。
C、放大镜是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形态会更细致,放大的更加清楚,所以放大镜适合观察蚯蚓的形态,C符合题意。
D、天文望远镜是观测天体的重要工具,天文望远镜推进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因此不适合作为观察蚯蚓形态的工具,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C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
由题目可知,伦琴的发现来源于细心观察;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1.B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观察法和实验法是科学探究过程中常用的方法,观察过程中常用的仪器是放大镜和显微镜,其中肉眼可见,但又看不清楚的用放大镜;肉眼不可见的用显微镜。
A、观察蜗牛时用放大镜,是正确的;
B、观察面包霉菌菌落时,用放大镜,而不是显微镜,故错误;
C、观察月球时用天文望运镜,是正确的;
D、观察番茄果肉细胞时用显微镜,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B。
12.C
知识点:估测
解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一些物理量。例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力、速度、电功率、电流、电压等。解答估测选择题的方法:利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一些数据作为根据,进行单位换算,有时要利用基本公式求未知物理量。
A.一瓶酱油的体积约为500mL,故A错误;
B.一名初中生的质量为50kg,故B错误;
C.《科学》教科书的长度约18厘米,故C正确;
D.人体感觉冰冷的温度约为10℃以下,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3.B
知识点:估测
解析:
不同物理量的估测,有的需要生活经验、有的需要换算单位、有的需要简单计算,最后判断哪个选项符合实际。
A.一个茶杯的高度大约为10厘米,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教室的长度约为10m,宽度约为8m,高度约为3m,故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为:V=10m×8m×3m=240m3,故B错误,但符合题意;
C.一个中学生的质量大约为50千克,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上虞区今年夏天的最高气温接近40℃,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B
知识点:估测
解析: 我们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一些物理量。例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力、速度、电功率、电流、电压等。解答估测选择题的方法:利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一些数据作为根据,进行单位换算,有时要利用基本公式求未知物理量。
A.普通铅笔的长度约为18cm,故A错误;
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故B正确;
C.一瓶矿泉水的体积约500mL,故C错误;
D.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3℃,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5.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误差分析
解析:A.根据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除进行解答;
B.误差不能避免,只能减小,测量过程中都存在误差;
C.根据记录的结果包括哪几部分进行解答;
D.多次测量求平均可以减小误差。
A.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故A错误;
B.误差只能减小,不能避免,这四次测量结果中12.46cm是错误的结果,故B错误;
C.在数据“12.36cm”中的3是准确值,6是估计值,故C错误;
D.在四个数据中,12.46cm是错误结果,另外三个数据的平均值为:,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6.A
知识点:误差分析
解析:根据对长度、温度、体积和质量的测量操作的认识判断。
A.用皮尺测量物体长度时,皮尺未拉直,会导致物体所对的刻度值偏大,即测量结果偏大,故A正确;
B.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由于室外温度明显低于沸水温度,因此示数会迅速降低,导致测量结果偏小,故B错误;
C.使用量筒测量未知液体体积时,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会导致读出的示数偏大,故C错误;
D.用托盘天平测未知金属块质量时,使用了磨损的砝码,即导致测量标准减小,那么测量结果偏大,故D错误。
故选A。
17.C
知识点:估测
解析:(1)根据V=abc估测科学课本的体积;
(2)根据1斤鸡蛋的个数估测;
(3)根据S=ab估算脚的底面积;
(4)根据对时间的认识判断。
A.科学课本的长约30cm,宽约20cm,厚约0.5cm,
则它的体积V=abc=30cm×20cm×0.5cm=300cm3,故A错误;
B.1斤鸡蛋500g,大约有10个,则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50g,故B错误;
C.成年人的脚掌宽10cm,长约20cm,则脚的底面积约S=ab=10cm×20cm=200cm2,故C正确;
D.做一遍眼保健操的时间约为5min,故D错误。
故选C。
18.D
知识点:误差分析
解析:(1)根据“测量结果=”分析;
(2)注意头发丝之间的空隙对测量的影响;
(3)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范判断;
(4)根据“测量结果=”分析。
A.用拉得过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时,此时长度标准变大,根据“测量结果=”可知,此时测量结果偏小,故A错误;
B.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如果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那么测量结果就是头发直径和中间空隙的和,所以测量结果会偏大,故B错误;
C.室温肯定低于沸水的温度,因此温度计拿出沸水后示数会迅速减小,故C错误;
D.用磨损的砝码测量物体的质量,则质量的标准会减小,根据“测量结果=”可知,测量结果会偏大,故D正确。
故选D。
19.D
知识点:估测
解析:将核心舱的高度与人体的高度比较即可。
一个正常的成年男性身高大约1.7m,手臂的长度大约0.3m,则伸直手臂后总高度大约:1.7m+0.3m=2m。
故选D。
20.B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分析判断。
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必须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则小科的读数准确,而小明的错误,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21.D
知识点:估测
解析:根据对长度、温度、体积和质量的认识判断。
A.初中生的身高大约1.6m,而课桌的高度大约要腰间,即大约0.8m,故A错误;
B.温暖舒适的气温为25℃ ,故B错误;
C.人体的质量大约50kg,密度与水差不多,那么人体的体积:,故C错误;
D.一个鸡蛋的质量为50g,在正常范围内,故D正确。
故选D。
22.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这使得体温计的示数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只有甩过后,才能让液柱流回液泡,据此分析判断。
根据题意可知,小鸡的体温肯定是同一个数值。因为41.5℃>40.5℃,所以其中一支体温计原来的温度肯定为41.5℃,而小鸡的实际体温低于它,因此液柱不下降,只能显示为41.5℃。而另一个体温计原来的示数为40.5℃,由于其示数不变,那么小鸡的体温可能等于或低于40.5℃。
故选B。
23.D
知识点:估测
解析:根据对温度、长度、质量的认识判断。
A.人体正常的温度约为37℃ ,故A错误;
B.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2cm,故B错误;
C.一位中学的体重约为50kg ,故C错误;
D.人平静时的心率约为75次/分,故D正确。
故选D。
24.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1)在长度的测量结果中,最右边的数字为估读数字,而倒数第二个数字所在的单位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2)根据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方法分析判断;
(3)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分析;
(3)将四次测量结果相加,然后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即可。
A.四次测量结果只有一位小数,那么个位上的单位“cm”就是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故A错误;
B.165.0cm中最末一位数字“0”是估读数字,根据它可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cm”,故B错误;
C.几次测量结果的差异除了可能与测量工具有关,还与测量人的经验和测量熟练程度有关,故C错误;
D.小科的身高为:(165.2cm+165.0cm+166.2cm+165.1cm)4=165.1cm ,故D正确。
故选D。
25.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
】A.太空中哪颗星星最美 属于审美,不属于科学问题,故A不正确;
B.带入太空的水稻能否正常生长 ,探究生物生长规律,属于科学问题,故B正确;
C.新型材料在太空中会表现出什么性质 探究材料性质,属于科学问题,故C正确;
D.太空回收的植物是否发生改变 探究植物的变化,属于科学问题,故D正确。
故选A。
26.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为什么有些同学对科学非常感兴趣",其不属于科学问题。
故答案为:D.
27.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A.属于直接回答问题结论;
B.属于设计实验方案;
C.直接给出理由,得出结论;
D.直接回答问题结论;
故答案为:B.
28.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科学探究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 质疑 和研究。
小科同学量体温、化验血液都是为了获取事实与证据;故B正确;
故答案为:B。
29.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科学探究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 质疑 和研究。
科学提出的观点是根据现象建立的一种猜想和假设;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0.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通过分析表格就会很容易发现,当混合播种50%的大麦和50%的燕麦时,大麦的收获量远大于燕麦说明二者在竞争中“大麦获胜”,如果在此基础上任其发展,若干年后,大麦数量将远远大于燕麦。
如果在温室中,混合播种50%的大麦和50%的燕麦,其他条件不变,任其发展,因为在大麦与燕麦的竞争中,大麦在竞争中占有优势,逐渐发展为优势种。由于大麦在竞争中占有优势,会发展为优势种,若干年后,大麦的数量会远多于燕麦的数量。
故答案为:A。
31.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科学探究的要素主要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从本情景中可以看出属于获取事实与证据。
科学探究的要素主要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某同学在森林公园游玩时,发现一只小松鼠在竹林里出现。松鼠是吃松果的,应该在松树上,怎么会在这里出现呢 它是不是也吃竹笋呢 为了验证自己的疑问,他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一段时间后还真发现松鼠抱着竹笋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就“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一段时间后还真发现松鼠抱着竹笋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这一环节而言,通过观察法收集证据,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获得事实与证据。
故选:B。
32.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科学探究就是人们在研究各类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它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提出问题,明确我们要研究的课题;二、猜想假设,根据已有的理论或经验对问题的模型提出初步的设想;三、接受检验,想办法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和猜想;四、不断完善,根据实验表现出来的结果修改我们的设想,使之能最后能解释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甚至提出新的正确的理论。
A: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正确。
B:测量是获取科学数据的常用方法之一,测量时可以重复几次,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正确。
C:科学观察与日常观察不同,要边观察边思考,并且对观察到的内容如实记录,正确。
D:观察微小的物体或物体上的微小特征要用放大镜观察,错误。
故选D。
33.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的过程一般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之后,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需要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按照探究的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之后再与假设进行对比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但是在科学实验时,若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期不相符,应该重新提出假设后再进行实验,再进一步进行探究,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而不能去修改实验数据。
故选A。
34.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
“肥皂泡的形成和变化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小珂对肥皂泡形成和变化原因提出自己的猜想、猜测,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5.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科学探究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 质疑 和研究。
奥地利动物学家费里施认为蜜蜂能分辨花卉的不同颜色,这个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作出假设;
故答案为:B。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70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70.0(100.0%)
主观题(占比) 0.0(0.0%)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35(100.0%)
主观题(占比) 0(0.0%)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选择题 35(100.0%) 70.0(100.0%)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51.4%)
2 容易 (48.6%)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估测 14.0(20.0%) 12,13,14,17,19,21,23
2 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2.0(2.9%) 22
3 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10.0(14.3%) 4,5,6,7,8
4 体积的测量 2.0(2.9%) 20
5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6.0(8.6%) 1,2,3
6 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6.0(8.6%) 9,10,11
7 长度的测量 4.0(5.7%) 15,24
8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2.0(31.4%) 25,26,27,28,29,30,31,32,33,34,35
9 误差分析 6.0(8.6%) 15,16,18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8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