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5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6 18:2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程标准: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清朝统治者遇到了历代新的王朝开始时所遇到的同样问题;地荒丁亡,财尽民穷,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清初的统治已不能够取得像明末统治者那样大的剥削量,也不可能完全抄袭从前的剥削方法。
——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第1册)
○清朝初期的社会状况如何
○清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地荒丁亡,财尽民穷
●社会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
●明末自然灾害频发
●明末李自成起义
●明末抗清斗争
《姑苏繁华图》(局部)
《姑苏繁华图》又名《盛世滋生图》,
作者徐扬是苏州人,这幅画作描绘了苏州城郊百里的风景和街市的繁华景象。粗略计算,全幅画有各色人物1万2千余人,各色房屋建筑约2140余栋,各种桥梁50余座,各种客货船只400余只,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是研究250年前“乾隆盛世”的形象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
清朝前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秘密就隐藏在这幅画中……
盛世的密码
农业奠基
画作的开篇,就是一大片农田……
这样成片的农田和劳作的场景,在画作中还有很多很多……
农业一片恢复和发展的景象……
农业一片恢复和发展的景象……
任务一:阅读材料概括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
末也。
——雍正
帝王之政,莫爱民,而爱民
之道莫要于重农桑……
——乾隆
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康熙
清政府……把垦荒成绩列为考核地方官员的一个内容。… …若开垦不实及垦而复荒,新旧官员俱分别治罪。 ——《二十五史新编·清史》
原因: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皇帝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农业奠基
农业奠基
阅读P97,了解清朝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材料进行介绍
耕地面积
时期 垦田面积
顺治十八年(1661) 549.3万顷
康熙二十四年(1685) 607万顷
雍正二年(1724) 683万顷
乾隆十八年(1753) 708万顷
乾隆三十一年(1766) 741万顷
嘉庆十七年(1812) 790万顷
清朝前期的全国垦田面积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
农业奠基
阅读P97,了解清朝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材料进行介绍
兴修水利
自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实施治黄,历三十年,肆虐半个多世纪的黄淮水患得以根治,黄河“安澜顺轨百有余年”,农业连年丰收。乾隆时继续大规模兴修水利,实行高投入,又胜过前朝。总计“河工、海塘,以亿万计”。 ——《中国古代经济》
黄河筑堤图
黄河治水图
京杭大运河
农业奠基
阅读P97,了解清朝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材料进行介绍
兴修水利
自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实施治黄,历三十年,肆虐半个多世纪的黄淮水患得以根治,黄河“安澜顺轨百有余年”,农业连年丰收。乾隆时继续大规模兴修水利,实行高投入,又胜过前朝。总计“河工、海塘,以亿万计”。 ——《中国古代经济》
黄河筑堤图
黄河治水图
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农业奠基
阅读P97,了解清朝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材料进行介绍
庄稼种植
改进种植技术:
中原地区采取麦、豆等秋作物的轮作套种技术。
干旱的高原有赖玉米与甘薯,崎岖的山地种马铃薯。河川沿岸的沙地大量种植花生。 ——《中国古代经济》
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
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农业奠基
阅读P97,了解清朝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材料进行介绍
庄稼种植
改进种植技术:
中原地区采取麦、豆等秋作物的轮作套种技术。
干旱的高原有赖玉米与甘薯,崎岖的山地种马铃薯。河川沿岸的沙地大量种植花生。 ——《中国古代经济》
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种植,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农业奠基
阅读P97,了解清朝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材料进行介绍
庄稼种植
干旱的高原有赖玉米与甘薯,崎岖的山地种马铃薯。河川沿岸的沙地大量种植花生。 ——《中国古代经济》
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种植,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苏湖熟,天下足(宋)
湖广熟,天下足(清)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你还在画作中看到了哪种类型的作物?
农业奠基
经济作物
甘蔗
烟草
茶叶
药材
花卉
棉花
经济作物的品种和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经过数百年的人口迁移与持续开发之后,人多地少、耕地紧张,成了明代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大问题……所以农民就要通过减少耕地转种植经济作物来寻找出路。
——朱小田
浏览画作,思考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意义:
浏览画作,思考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3)促进了清朝前期人口的增加。
盛世的密码
工商富国
“匹夫匹妇,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
——《嘉定县志》卷八《土产》
思考2:从图中可看出,除了从事农业人们还会从事什么行业?
手工业、商业
思考1:结合材料,思考制作的布匹有哪些用途?
自用、售卖
工商富国
染坊
“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
思考:染坊的经营方式有什么特点?
手工业领域:手工业工场(新兴经营方式)、自由雇佣劳动力市场的出现。
工商富国
家庭手工业
生产方式:
生产目的:
手工业工场
生产方式:
生产目的:
观察两幅图,你能发现哪些不同?
概念解析
自家生产,无需合作。
自用为主
集体劳作,分工合作。
售卖为主
对比分析:手工业工场有何特点?
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布机五六百张。
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手工业工场特点:规模大、 人数多、出现了雇佣关系
雇佣关系,标志着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工商富国
“清代江南棉布字号基本上集中在苏州,且绝大部分系徽商所开,其中明代中后期既已存在的徽州汪氏益美字号营业额最巨大,一年销布百万匹,益美布遍行天下,滇南漠北,无地不以益美为美。”
——范金民《清代苏州城市工商繁荣的写照—<姑苏繁华图>》
思考:
苏州棉布经营的情况折射出商业领域的哪些新现象?
商业领域:
大的商帮形成、
商业资本雄厚、
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工商富国
晋商
徽商
乾隆三十一年到四十一年,仅由山西商人在苏州开设的钱庄就至少有130余家。
——范金民等著《江南社会经济研究 明清卷》
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开设“票号”。
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乾隆三年,苏州有以徽州商人为主体的木商94家,木牙5人,可见其时木商店铺之多。
——范金民等著《江南社会经济研究 明清卷》
工商富国
进京蜡烛
芦席老行
染坊
自制名酒
兑换银钱
船行
客寓
米行
朝靴
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纺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工商富国
(1)乾隆时期的苏州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
工商富国
(2)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农村集市
城镇市场
区域性市场
全国性市场
繁荣的
商业网
工商富国
(3)一些农村发展成为工商业市镇。
(4)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吴江县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湖北的汉口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思考:工商业繁荣的市镇都有什么特点?
都处于沿江和运河或沿海之地,交通便利,商业繁荣。
盛世的密码
人口激增
第三次人口高峰
4亿人口线
中国历代人口发展趋势图

清朝中前期,出现人口暴涨的现象。
(道光年间人口突破4亿)
人口激增
根据人口趋势图,描述清代人口的发展概况:
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人口暴涨近40倍。
人口激增
结合示意图,说说人口激增会带来怎样的弊端?
清朝人口增长与人均耕地示意图
·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突出。
人均耕地
人口
·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庞大的人口也造成了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盛世的密码?(清朝前期盛世的出现对今天的我们有何启示?)
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年份 清朝占比
1700年 22.3%
1820年 32.9%
清朝GDP占世界GDP的份额(局部)
清朝前期的经济总量
居世界首位
1.要重视农业的发展。
2.要重视经济建设。
3.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国家实现全方位发展的基础。
4.我们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
清朝前期盛世的出现对今天的我们有何启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探究点 史料实证 析历史事实
材料一
(1)观察上图并结合所学回答图中情景出现的原因。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得到恢复并有较大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依据所学,谈谈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农业:耕地面积增加;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等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手工业: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商业:商业发达,商品贸易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等组成的商业网。在商业活动中,形成商帮。
探究点 历史解释 评盛世危机
材料二 它是在一个相对封闭体系中发展而来的盛世。纵向比较,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建立起一个版图空前广大而且稳定的大一统帝国……但不幸的是,从横向比较,它却与当时世界最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帝制的最后一抹斜阳,最后一首挽歌,虽然辉煌,只是已经走到了尽头。
——侯杨方《盛世启示录》
(3)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古代盛世的顶峰”;另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落日的余辉”。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至少三点)。
同意第一种观点。理由:中国政治、经济的高峰;国力空前强盛;奠定了中国版图;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巨著;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 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皇权高度膨胀;实行特务统治;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与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等。(言之有理即可)
探究点 家国情怀 谈历史感悟
(4)请你列举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的其他盛世局面,并谈谈古代盛世对今天的主要启示。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启示: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开明,澄清吏治,社会才能兴盛。(言之有理即可)
1.清朝前期经济兴盛的原因不包括( )
A.政府的重视   B.推行垦荒政策
C.重视农业生产 D.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2.从国外引进的作物,在清朝时得以普遍种植。 “种一收千,其利甚大”,明代引进的高产农作物不包括( )
A.水稻  B.玉米  C.番薯  D.马铃薯
D
A
3.清朝前期,发展兴盛的手工业部门包括( )
①丝织 ②棉织 ③印染  ④制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D
4.下面两幅图片是两部以明清著名的商帮为背景的电视剧照,这两个最著名的商帮来自( )
A. 安徽 山西
B.广东 福建
C.浙江 广东
D.山西 江苏
A
5.(滨州中考)以下中国古代清明治世,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贞观之治 ②开元盛世 ③文景之治 ④康乾盛世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
D
6.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的许多问题包括( )
①人口密度过大 ②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③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 ④水土流失严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D
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经济发展】
材料一 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1)从材料一中得出什么信息?
雍正帝重农抑商,重视农业生产。
(2)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耕地面积迅速增加。清初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材料二
材料三 (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
——摘自《简明中国经济史》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明清商业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商业资本活跃,会馆、商帮出现,出现工商业市镇等。
【人口增加】
材料四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口增长的原因。
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增长。
(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人口的增长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人地矛盾尖锐,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