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科学期末复习专题: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期末真题(选择题,含解析)2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科学期末复习专题: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期末真题(选择题,含解析)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3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1-09 12:5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七上科学期末复习专题: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期末真题(选择题)2
1.(2023七上·宁海期末)科学张老师用下列方法来说明地球形状或运动,其中能作为直接证据的是(  )
A.用铅笔在篮球上移动来研究地球的形状
B.用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来研究地球的形状
C.用土质山谷模型来研究泥石流
D.用两本书相对挤压来研究板块运动
2.(2023七上·嘉兴期末)如图是目前已探明的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科学家们曾想要直接从地球的表面钻探到地球中心,但只钻探到了12262 米。这个深度到达的地球结构是(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3.(2023七上·临海期末)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许多的观察和证据逐步揭示了地球的形状是一个近似的球体,以下不能作为分析推断地球是球体的依据的是(  )
A.远去的帆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地球仪是球形的
C.麦哲伦历经3年完成环球航行
D.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
4.(2022七上·安吉期末)下列各项常用于研究地球形状或运动,其中能作为直接证据的是(  )
A.用铅笔在篮球上移动来研究地球的形状
B.用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来研究地球的形状
C.用土质山谷模型来研究泥石流
D.用两本书相对挤压来研究板块运动
5.(2022七上·上城期末)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许多的观察和证据逐步揭示了地球的形状是一个近似的球体,以下不能作为分析推断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  )
A.远去的帆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麦哲伦经历3年完成环球航行
C.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圆形的
D.地球仪是球形的
6.(2023七上·金华期末)2022年8月2日佩洛西窜访台湾,中方对此强烈谴责。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岛周边海空域开展一系列联合海空演训,如图能准确表示出北纬28度、东经122度海域的是(  )
A. B.
C. D.
7.(2023七上·杭州期末)如图经纬网中,甲地位于( )
①东半球②西半球③北半球④南半球⑤低纬度地区
⑥中纬度地区⑦高纬度地区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②③⑤
8.下列关于图中A、B两点所在经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两点所在经线始终平行 B.A、B两点所在纬线长度相等
C.A点所在纬线比B点所在纬线短 D.A点所在经线比B点所在经线长
9.(2022七上·奉化期末)下列四幅区域示意图中,比例尺最小的是(  )
A.浙江省 B.宁波市
C.宁海县 D.某中学
10.(2022七上·苍南期末)12月23日18时12分,我国在文昌发射场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十二号卫星01星、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纬度为19.63°N。则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位置是(  )
A.东半球 低纬度 B.东半球 中纬度
C.西半球 低纬度 D.西半球 高纬度
11.(2023七上·玉环期末)如图为含海洋动物化石的岩石,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类动物现还生存于印度洋,它的身体柔软,体外有壳。该岩石的类型和动物的种类分别是(  )
A.岩浆岩、扁形动物 B.沉积岩、软体动物
C.沉积岩、腔肠动物 D.变质岩、线形动物
12.(2023七上·金华期末)小金在秋游途中,找到一块疏松多孔的岩石 (如图),依据该岩石呈现特点,对该岩石 类型及形成原因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岩浆岩,由岩浆喷出地表所形成
B.变质岩,由地表碎屑物压实、固化而形成
C.变质岩,由已有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
D.沉积岩,由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而形成
13.(2023七上·德清期末)中耳是人类拥有灵敏听觉的秘诀所在,目前已有充分的胚胎学和化石证据证明,人类中耳是从鱼类的喷水孔演化而来。但喷水孔又从何而来,这一问题曾困扰学术界上百年。最近,科学家从浙江湖州长兴4.38亿年前的曙鱼脑颅化石(如图)中找到了揭开谜团的线索。出土该化石的岩石从成因来分类属于(  )
A.玄武岩 B.岩浆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
14.(2021七上·嘉兴期末)位于天山南麓的库车大峡谷,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美峡谷”之一,这里岩层层理构造明显,呈波状弯曲,山体呈红褐色。构成库车大峡谷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  )
A.侵入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岩浆岩
15.(2021七上·衢州期末)小科在某采石场发现了一块岩石(如图所示), 咨询了采石场工作人员,被告知这是一 种沉积岩。对于这种岩石分析不合理的是 (  )
A.有明显的层状结构
B.化石容易在这种岩石中保留下来
C.是岩浆在地壳中层层逐渐冷却而成
D.是地表的碎屑物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成
16.(2023七上·宁海期末)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目前的技术已经能对地震进行精准预测
B.地震发生时,处在高层教学楼的同学应立即从楼上跳向楼下
C.四川省多发地震原因是由于其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D.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力量使地壳产生变形断裂、错动造成的
17.(2023七上·南浔期末)下列各图反映的自然现象,主要由地球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 B.
C. D.
18.(2022七上·镇海期末)北京时间11月27日01时38分在台湾花莲县附近(北纬23.93度,东经121.60度)发生5.1级左右地震,浙江省沿海部分城市有感。关于此次地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B.主要是由于外力作用引起的
C.在学校避震时应立即夺门而逃
D.在室内避震时,最好躲到坚固家具附近
19.(2023七上·兰溪期末)下列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②地震时,如果在一楼,就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③地震时,如果在楼层很高的地方,就迅速躲到小房间的墙角④地震时,如果在室外,可迅速抱住电线杆⑤地震时,如果在室外,可迅速跑入建筑物内躲避⑥地震频繁的地区和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在分布上没有相同之处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20.(2022七上·鄞州期末)2021年2月13日发生在福岛县近海的地震,让福岛再一次引发全球的关切。据称,该地震正是10年前日本“311大地震”的余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日本位于板块交界处,故地震频繁
B.板块构造学说把全球划分为七大板块
C.频繁的地震使地壳不断运动
D.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外部力量的作用
21.(2023七上·上虞期末)下列关于泥石流的防御措施,错误的是(  )
A.逃生时,要抛弃一切影响奔跑速度的物品
B.不要躲在滚石或有大量堆积物的陡峭山坡下面
C.不要停留在低洼的地方,也不要攀爬到树上躲避
D.发现泥石流迹象,应立即观察地形,向沟谷两侧的山脚或低处跑
22.(2022七上·苍南期末)在自然灾害来临时,采取的合理应急措施非常重要,下列应急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地震发生时,不可入室救援他人
B.地震发生时,在室外要远离玻璃幕墙、楼房、电线杆等
C.泥石流发生时,在室内可选择坚固的桌子旁蹲下
D.泥石流发生时,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
23.(2022七上·上城期末)遇到紧急情况,发生泥石流时需科学自救,以下避险措施正确的是(  )
A.顺沟方向往上游逃生 B.顺沟方向往下游逃生
C.垂直沟道向两边山坡逃生 D.横渡泥石流逃生
24.(2022七上·滨江期末)2021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下列在面对危险时的做法正确的是(  )
①地震时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将身边的书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②在六楼的同学选择坐电梯尽快逃生;③地震时来不及外逃时,双手抱头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④泥石流时,设法从房屋跑出并顺沟往上游逃生。
A. 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5.(2021七上·天台期末)在下暴雨时,山区容易引发小流域泥石流。当泥石流发生时,下列措施不正确的是(  )
A.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
B.千万不要在泥石流中横渡
C.不要向沟谷两边的山坡上逃生
D.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
26.(2023七上·宁海期末)科学的进步离不开科学家的不断探索,以下科学家及其贡献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英国科学家胡克——最早发现细胞
B.德国科学家施莱登、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C.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团队——实践证明了大地球形说
D.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27.(2023七上·长兴期末)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下列符合人类对地球现有认知的是(  )
A.地球由内向外可分为地核、地壳、地幔三层
B.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七大板块构成
C.火山与地震带都位于各大板块的中央
D.大西洋、东非大裂谷均由板块张裂而产生
28.(2023七上·临海期末)物理学家魏格纳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地吻合,且两岸的生物高度相似。这可作为下列哪一学说的证据(  )
A.大陆漂移说 B.海底扩张说
C.板块构造学说 D.细胞学说
29.(2023七上·东阳期末)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下列有关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是一个两极略鼓、赤道稍扁的球体
B.岩石圈由七大板块组成,一直在不断的运动
C.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是地壳变动的证据之一
D.火山、地震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占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
30.(2023七上·金华期末)科学假说是用已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事实,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未知自然事物产 生的原因及其运动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下列事实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  )
A.悬崖峭壁上有岩层断裂的痕迹
B.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C.浩瀚的大西洋还在不断增大
D.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31.(2023七上·浙江期末)下列图示的地貌中,其形成的主要作用力不同于其他三者的是(  )
A.长江三角洲 B.海岸边的怪石
C.喜马拉雅山脉 D.沙漠中的石蘑菇
32.(2023七上·龙港期末)神仙居是国家级地质公园,岩石主要以火山活动形成的岩浆岩为主。火山活动是()
A.地表风化的结果 B.地壳变动的一种表现式
C.冰川移动的结果 D.地表流水侵蚀的结果
33.(2022七上·鄞州期末)如图所示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波浪岩,它耸立在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该岩石的成因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冰川侵蚀 D.海浪侵蚀
34.(2022七上·苍南期末)下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若某科学探险队在该山区考查时需要露营,从避免突发山洪的角度考虑,最不适宜宿营的地点是(  )
A.A B.B C.C D.D
35.(2022七上·安吉期末)根据下图中信息,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溪的流向是自东南向西北流
B.从C点爬到山顶A比从E点爬到山顶A更容易
C.雨季D处有发生泥石流风险
D.在地图上量得C到D的直线距离为3厘米,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为30千米
答案解析部分
1.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 所谓模拟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模拟实验也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但是模拟实验不能作为真实情境的证据;
A. 用铅笔在篮球上移动来研究地球的形状,属于模拟法,不能作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A错误;
B.用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来研究地球的形状,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正确;
C. 用土质山谷模型来研究泥石流,属于模拟实验,不能用来反应真实的泥石流,错误;
D. 用两本书相对挤压来研究板块运动,属于模拟实验,不能作为板块碰撞的直接证据,错误;
故答案为:B.
2.A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地球从外向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地壳和上地幔中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倍称为岩石圈;
科学家们曾想要直接从地球的表面钻探到地球中心,但只钻探到了12262 米,等于12.262千米,在地壳的范围内,所以这个深度到达的地球结构是地壳;
故答案为:A.
3.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能够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有远去的帆船总是船身先消失、麦哲伦经历3年完成环球航行、月食现象、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圆形的等
A. 远去的帆船总是船身先消失,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故A不符合题意;
B.地球仪是根据地球的形状制造的,所以它不能作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故B符合题意;
C. 麦哲伦历经3年完成环球航行,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故C不符合题意;
D. 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研究地球形状的证据有:①航船与视线现象;②登高望远;③麦哲伦航行;④月食现象;⑤地球照片。而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则来源于物理学证据和一些推断,这些证据包括火山喷出的物质和地震波。
A、C、D是用模型模拟研究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行为,但不能作为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故B项正确。
故选B。
5.D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地球形状,即地球的外形。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远去的帆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麦哲伦环球航行、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选项ABC不符合题意。地球仪是人造出来的,地球仪是球形属于不能作为分析推断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A
知识点:经纬网
解析:在东经范围内,越往东,经度越大;在西经范围内,越往西经度越大;越往南纬度越大是南纬,越往北纬度越大是北纬;
A. 能准确表示出北纬28度、东经122度海域 ,正确;
B. 经度表示正确,纬度表示的是南纬,错误;
C.纬度表示北纬正确,经度表示的是西经,错误;
D.经度表示的是西经,纬度表示的是南纬,错误;
故答案为:A.
7.C
知识点: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经纬网
解析:东半球的范围是(20°W,160°E);位于赤道北边的是北半球,赤道南面的是南半球;低纬度的范围(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
甲在西经30°和40°之间,位于南纬20°到40°之间,约在南纬28°左右;东半球的范围是(20°W,160°E),所以甲在②西半球;位于赤道北边的是北半球,赤道南面的是南半球,所以甲在④南半球;低纬度的范围(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所以如图看来甲在低纬度;
故答案为:C
8.C
知识点:经纬网
解析:经线是连接南北两个极点的线,他们会相交在南极点和北极点,所以不是平行线;经线是半圆,所有的经线都是等长的;赤道是最长的纬线,纬线的长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A. A、B两点所在经线始终平行 ,错误,经线是连接南北两个极点的线,他们会相交在南极点和北极点,所以不是平行线;
B. A、B两点所在纬线长度相等 ;错误,赤道是最长的纬线,纬线的长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C.A点所在纬线比B点所在纬线短,正确,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D. A点所在经线比B点所在经线长 ,错误,经线是半圆,所有的经线都是等长的;
故答案为:C.
9.A
知识点:地图的比例尺
解析:相同图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
选项中的四幅地图按照范围从小到大排列为:D>C>B>A。则比例尺从小到大依次是:A>B>C>D。
故选A。
10.A
知识点: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
解析:东半球(20°W-0°-160°E);西半球(20°W-180°-160°E);赤道以南为南半球,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东半球(20°W-0°-160°E);西半球(20°W-180°-160°E);赤道以南为南半球,赤道以北为北半球;0-30°是低纬度,30°到60°是中纬度,60°到90°是高纬度; 文昌卫星在我国,我国在东半球,从纬度上看属于低纬度,所以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位置是东半球,低纬度;
故答案为:A.
11.B
知识点: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岩石的类型
解析:岩石按成因可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其中有化石的是沉积岩。
A.该岩石中有化石,所以是沉积岩,A错误
B. 该岩石中有化石,所以是沉积岩,且该动物身体柔软,体外有壳,属于软体动物,B正确
C. 该岩石中有化石,所以是沉积岩,且该动物身体柔软,体外有壳,属于软体动物,C错误
D. 该岩石中有化石,所以是沉积岩,且该动物身体柔软,体外有壳,属于软体动物,D错误
故答案为:B
12.A
知识点:岩石的类型
解析:岩浆岩有明显的矿物质颗粒或气孔;
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有明显的矿物质颗粒或气孔,小金在秋游途中,找到一块疏松多孔的岩石,所以A符合;
故答案为:A.
13.D
知识点:岩石的类型
解析:
通常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种类型。
①岩浆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岩浆岩往往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和气孔,或柱状结构。
②沉积岩是地表的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形成的。有明显层状结构特征或化石是沉积岩区别于其他种类岩石的主要特征。有些沉积岩内组成的碎屑物比较大,可以看到有明显的砂粒或砾石。
③变质岩是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常有片状的结构。
A.玄武岩属于喷出型岩浆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不含化石,故A错误;
B.岩浆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不含化石,故B错误;
C.变质岩是已经生成的岩石经过高温高压作用形成的岩石,不含化石,故C错误;
D.沉积岩在沉积过程中,如果有动植物的遗体被掩埋,经过成千上万年后,可能会形成化石,所以该岩石属于沉积岩,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4.C
知识点:岩石的类型
解析:岩石根据其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岩浆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而成的岩石。沉积岩是岩石经过了风吹日晒,层层推积、固化、压实而成的,具有层状,可能会含有化石;变质岩是岩石经过高温高压而成的;
岩层层理构造明显,呈波状弯曲,山体呈红褐色。构成库车大峡谷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沉积岩;
故答案为:C.
15.C
知识点:岩石的类型
解析:岩石根据其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形成的,里面常常有矿物质颗粒或成柱状;沉积岩是经过了长期的风吹日晒,碎屑物堆积、压实、固化形成的岩石,成层状并且有些内含化石;变质岩是经过高温高压的作用变质形成的。
A. 有明显的层状结构, 符合沉积岩的特征;
B. 化石容易在这种岩石中保留下来 ,符合沉积岩的特征;
C.岩浆在地壳中层层逐渐冷却而成,是岩浆岩的成因,不符合沉积岩的特征;
D. 是地表的碎屑物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成 .符合沉积岩的特征;
故答案为:C.
16.D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力量使地壳产生变形断裂、错动造成的;世界上有两大地震带,分别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和环太平洋地区的周围陆地和海域; 目前的技术还不能对地震进行精准预测。当发生地震时,找就近的地方躲避。室内避震应该选择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旁。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受力是最大的,所以最好选择形成三角区域的地方。室外避震最好选择空旷的地方,如操场等。地震时应采取正确的姿势保护自己。身体应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将头埋于膝盖下。同时,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地震时,不要躲在车内,更不要开车,防止被路边坠落的物体砸伤。最好靠着车辆坐下,车旁边就是救命的三角区。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这个时候不能乱跑。可以做细微的挪动,避开身体上方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将周围的残垣断壁清理干净,扩大生存空间。待余震过后,要尽快脱离险境,逃到户外空旷的地方,等待救援。这个时候不要想着还有多少现金和存折了,保命要紧。地震时如如果不幸被埋压在废墟下,一定不要大声呼喊,也不要哭,要想办法保持体力,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等待救援。
A. 目前的技术还不能对地震进行精准预测,错误;
B. 地震发生时,处在高层教学楼的同学应立即从楼上跳向楼下,错误,此行为轻则造成骨折,重则造成死亡;
C. 四川省多发地震原因是由于其处鱼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错误;
D.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力量使地壳产生变形断裂、错动造成的,正确;
故答案为:D.
17.D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地震
解析:球内力作用指由于板块的运动(碰撞或张裂)后形成的地形,例如山脉,海沟等;
A.沙漠中的岩石是风力侵蚀形成的;
B.冰斗谷是冰川侵蚀形成的;
C.地下溶洞是流水侵蚀形成的;
D.大断崖是由于板块的运动形成的;
故答案为:D
18.D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
发生地震时,要冷静不慌乱,要迅速地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在教室等人多的地方,如果时间许可,要有序地快速地撤离,以免因慌乱发生挤压、踩踏事故。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大约需要10 余秒钟,如果你所在的位置是底楼,应该迅速跑到室外,到开阔的地带避险。若是在高楼来不及逃离,可根据你所在的位置迅速作出判断,采用最有效的方法进行避震和自救。例如,伏而待定,就近选择墙角或坚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闭眼,将书包或提包放在头顶等。如果你在室外,要远离玻璃幕墙、楼房、电线杆、广告牌、高压线等。地震发生时。切记不要进入室内抢救物品和救援他人,以免作无谓的牺牲。
A.北纬23.93度属于低纬度地区,故A错误;
B.地震是由于地壳变动、板块碰撞引起的,故B错误;
C.地震时应不要惊慌,冷静面对,故C错误;
D.地震发生时若无法及时撤到室外空旷地方,应在室内寻找支撑物,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9.A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 (1)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世界各地每年发生的地震多达500 万余次。当然, 这些地震绝大部分都是极其轻微的,只有借助灵敏的地震仪才能测知。
(2)板块交界处地壳变动活跃,世界地震分布与火山相似,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3)发生地震时,要冷静不慌乱,要迅速地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在教室等人多的地方,如果时间许可,要有序地快速地撤离,以免因慌乱发生挤压、踩踏事故。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大约需要10 余秒钟,如果你所在的位置是底楼,应该迅速跑到室外,到开阔的地带避险。若是在高楼来不及逃离,可根据你所在的位置迅速作出判断,采用最有效的方法进行避震和自救。例如,伏而待定,就近选择墙角或坚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闭眼,将书包或提包放在头顶等。如果你在室外,要远离玻璃幕墙、楼房、电线杆、广告牌、高压线等。地震发生时。切记不要进入室内抢救物品和救援他人,以免作无谓的牺牲。
①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考查地震的概念,该说法正确;
②地震时,如果在一楼,就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该说法正确;
③地震时,如果在楼层很高的地方,就迅速躲到小房间的墙角,小房间的墙角有支撑物,危险相对小一些,该说法正确;
④电线杆随时可能倒塌,且容易引发触电事故,该说法错误;
⑤地震时,应跑到空旷的地方而非室内,该说法错误;
⑥地震和火山都是由地球内力引起的,多发生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板块交界处,发生地区很接近,故该说法错误。
综上,正确的是①②③。
故答案为:A。
20.A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A:日本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故地震频繁,故A正确。
B:板块构造学说把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故B错误。
C:因为地壳变动才发生地震,地震是地壳变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故C错误。
D: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内部力量的作用,故D错误。
故选A。
21.D
知识点:泥石流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解析:通过灾害预报,可以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以降低其危害性。自然灾害发生时,采取适当方法可以有效避灾,减灾防灾是全体人们的事情。
A.当泥石流经过房屋时,一般会冲毁建筑物,此时要以最快的速度逃生,故A正确;
BC.泥石流携带的泥沙石块会掩埋流经区域,因此不能停留,故BC正确;
D.发生泥石流时应向泥石流垂直滑坡前进方向逃跑,不能向地处和山脚处逃生,容易被掩埋,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22.C
知识点:地震的预报和防范;泥石流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解析:地震发生时,不可入室救援他人,在室外要远离玻璃幕墙、楼房、电线杆,在室内可选择坚固的桌子旁蹲下;泥石流发生时,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
A. 地震发生时,不可入室救援他人,正确;
B.地震发生时,在室外要远离玻璃幕墙、楼房、电线杆等 ,正确;
C.地震发生时,在室内可选择坚固的桌子旁蹲下,泥石流发生时要垂直泥石流的方向向高处跑去,错误;
D. 泥石流发生时,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正确;
故答案为:C.
23.C
知识点:泥石流的形成;泥石流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解析: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野外遭遇泥石流,应迅速离开河谷,向山坡高处跑,应沿沟的垂直方向逃生,不能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
故选C。
24.A
知识点:地震;泥石流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解析:根据地震,泥石流等预防措施以及逃生措施分析解答。
①地震时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将身边的书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正确。
②在六楼的同学选择坐电梯尽快逃生,发生地震时,不能坐电梯,错误。
③地震时来不及外逃时,双手抱头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正确。
④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千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错误。
①③正确。
故选A。
25.C
知识点:泥石流的形成;泥石流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解析: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A.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该做法正确;
B.千万不要在泥石流中横渡,该做法正确;
C.泥石流一般顺着山谷由高处向低处流动,泥石流来袭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往上爬,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该做法正确;
故选C。
26.D
知识点: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德国地理学家魏格纳在病床上观察世界地图,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A. 英国科学家胡克——最早发现细胞,正确,胡克发现的细胞是死细胞;
B. 德国科学家施莱登、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正确;
C. 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团队——实践证明了大地球形说,正确;
D.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错误;
故答案为:D.
27.D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火山;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又译“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在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有大块陆地和大面积海洋。大板块还可划分成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
A. 地球由内向外可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 错误;
B.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构成 ,错误;
C. 火山与地震带都位于各大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错误;
D.大西洋、东非大裂谷均由板块张裂而产生,正确;
故答案为:D.
28.A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他坚信这 不是巧合,便顺着这条思路研究下去,后来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A. 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地吻合是大陆漂移说的证据,故A正确;
B.海底扩张说的证据是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的年龄,故B错误;
C.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上述证据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故C错误;
D.细胞学说是生物学的内容,证据是地理学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9.C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壳变动的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因为各种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所以在短期内大多不易被人们察觉。科学考察发现,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隆起并抬升成为高山。
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球体;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一直在不断地运动;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是地壳变动的证据之一;火山、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山区。故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30.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壳变动的证明;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板块构造说” 认为全球由亚欧板块等六大板块组成;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极其不稳定,火山和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的地方。
A. 悬崖峭壁上有岩层断裂的痕迹 ,可以说明地壳的变动,用板块运动来解释,正确;
B.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是一个科学的事实,地球一直以否这样,没法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错误;
C. 浩瀚的大西洋还在不断增大 ,原因是板块的不断张裂导致的,正确;
D. 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原因是板块的不断张裂导致的,正确;
故答案为:B.
31.C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 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其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长江三角洲、海岸边的怪石和沙漠中的石头、蘑菇都属于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喜马拉雅山脉属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综上所述,故选项C符合题意。
32.B
知识点:火山;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火山活动是一种剧烈的地壳运动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属于地球内力对地形的变化;地球外力的变化有流水,冰川,风力,生物因素等;
火山活动是一种剧烈的地壳运动表现形式,火山主要发生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故答案为:B.
33.A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A. 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
B. 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
C. 冰川侵蚀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峰。冰川作用一般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
D. 海蚀地貌常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海浪作用一般在石质海岸分布明显)。
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波浪岩耸立在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根据题意分析此景观在沙漠中,气候干燥,所以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故正确;
故选A。
34.C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图
解析:A是山顶,B是鞍部,C是山谷,D是峭壁。
山谷是最不适宜地方,山谷容易发生泥石流和山洪,所以选C.
故答案为:C.
35.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A:根据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北向判断,图中小溪的流向为自西北流向东南,A错误。
B:读图可知,C处比E处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故从C点爬到山顶A比从E点爬到山顶A更容易,B正确。
C:雨季D处有发生泥石流风险,C正确。
D:该图比例尺为1:100000,在地图上量得C到D的直线距离为3厘米,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为300000厘米=3千米,D错误。
故选B。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70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70.0(100.0%)
主观题(占比) 0.0(0.0%)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35(100.0%)
主观题(占比) 0(0.0%)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选择题 35(100.0%) 70.0(100.0%)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88.6%)
2 容易 (11.4%)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经度与纬度 4.0(5.7%) 7,10
2 泥石流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10.0(14.3%) 21,22,23,24,25
3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4.0(20.0%) 1,3,4,5,26,29,30
4 地图的比例尺 2.0(2.9%) 9
5 火山 6.0(8.6%) 17,27,32
6 地形的类型 2.0(2.9%) 34
7 地壳变动的证明 6.0(8.6%) 17,29,30
8 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6.0(8.6%) 16,19,20
9 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 2.0(2.9%) 26
10 地形变化的原因 6.0(8.6%) 31,32,33
11 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8.0(11.4%) 26,27,29,30
12 泥石流的形成 4.0(5.7%) 23,25
13 岩石的类型 10.0(14.3%) 11,12,13,14,15
14 经线与纬线 4.0(5.7%) 7,10
15 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6.0(8.6%) 26,28,30
16 地震 12.0(17.1%) 16,17,18,19,20,24
17 地球内部的结构 6.0(8.6%) 2,4,27
18 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2.0(2.9%) 11
19 经纬网 6.0(8.6%) 6,7,8
20 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10.0(14.3%) 16,18,19,20,22
21 地形图 4.0(5.7%) 34,35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9 /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