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语文】古诗词知识整合?——分题材整合专项突破(一)(附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语文】古诗词知识整合?——分题材整合专项突破(一)(附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6 19:0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语文】古诗词知识整合
——分题材整合专项突破(一)(附解析)
古诗词知识整合
——分题材整合(一)
思乡怀人
常见意象:
月、鸿雁、夕阳、秋风、秋霜、衰草、梧桐、杜鹃、猿啼、浮云、寒山、高楼、宿鸟、烟、日暮、笛子等。
总体特点:
离家在外的游子所作,大多表现愁肠百结、思乡怀人的主题。古人或羁旅在外,或战乱难归,或贬谪失意,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战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
情感主题:
1、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2、羁旅他乡,期盼团聚;
3、表达了边关将士的爱国和思乡之情及功业未成归家不得的矛盾情感;
4、表达对远方亲人的祝福及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蕴含哲理。
艺术手法: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如《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借这些景物抒发了飘零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
2、虚实结合。如《夜雨寄北》后两句诗人想象回家后和妻子团聚的场景,表达了对与亲人团聚的期盼思念之情。
强化训练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中两个“空”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颈联所展示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诗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两个“空”字,抒发了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2.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3.愁。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表现了诗人缠绵的乡愁(思乡之情)。
4.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5.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赠友送别
标题特点:
一般含有“送”“别”“寄”等字眼。
总体特点:
抒发离愁别绪,依依难舍之情或劝勉友人乐观面对离别,体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常见意象及特点:
空间意象:长亭、灞桥、南浦、津渡、歧路、古道、阳关、渭城、柳岸等。
自然意象:杨柳、明月、夕阳、孤舟(帆)、流水、西风、落花、落叶、马等。时间意象:秋、黄昏、月夜等。
特点:迷茫、朦胧、凄清、凄冷、暗淡、萧条、冷落、幽静。
情感主题:
1、悲凉的氛围,充满同情和关切之情;
2、既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3、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无限惆怅之情
艺术手法:
1、比喻。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边塞雪景描绘成春景,营造出一种壮美浪漫的意境。
2、用典。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典故,表达了对已故友人的悼念及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3、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借“明月”抒发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语言风格:
细腻含蓄、质朴自然。
强化练习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记叙、地点、目的
2.答案: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3.答题示例:
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4.“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边塞征战
总体特点: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或描绘激烈的战争场面,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及报国之志。
常见意象:
物品: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等。
地名:凉州、阴山、轮台、龟兹、夜郎、楼兰、玉门关、关山等。
景物:大漠、烽烟、落日、黑云、长城、黄沙、孤城、归雁等。
乐器:羌管(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等。
情感主题:
1、表现出诗人因被排挤而产生的孤寂心情,慷慨悲壮,情怀豁达;
2、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赞扬他们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
3、表达边关将士的爱国和思乡之情,也表达词人惆怅、伤感、自勉、悲慨等情感;
4、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离愁别绪中富有豪迈情怀。
艺术手法:
1、比喻、夸张。如《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用典。如《渔家傲·秋思》中借用“燕然勒功”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又思念亲人的复杂情感。
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雄浑辽阔、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的豁达情怀。
语言风格:
雄壮豪迈、悲壮苍凉
强化练习: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压”字表明敌人来势凶猛,后半句借日光显示守军的威武雄壮。
B.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谊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直接描写了战场上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斗争场面。
C.颈联写部队夜袭的场面,“临易水”既表明交战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壮士一去不复还”般壮怀激烈的豪情。
D.传说燕昭王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2.请通过尾联分析该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为报答君王的信任与重用,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赞扬他们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
怀古伤今
总体特点:
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或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感叹,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情感主题:
1、表现怀才不遇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2、抒发爱国情怀,蕴含对当时统治者的愤懑;
3、由王朝的兴亡带给百姓疾苦,表达对百姓贫苦生活的同情和关怀。
艺术手法:
1、拟人。如《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怒”字,将黄河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
2、直抒胸臆。如《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国计民生的忧虑,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3、以小见大。如《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二乔”可能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借此以吐露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4、对比。如《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天地悠悠”和“独”对比,突出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更衬托出诗人的孤单渺小。
强化练习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下列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在赤壁大破曹操大军,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之一。这首诗,是作者借相同的地名来倾吐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愤懑。
B.这首诗有叙有议,“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是记叙。
C.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D.诗人杜牧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直深受后人称道,请分析诗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诗人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现怀才不遇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