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短文两篇》课件(共50张PPT,内嵌视频)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短文两篇》课件(共50张PPT,内嵌视频)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6 19:03:2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0张PPT)
第17课 短文两篇
1.结合课下注释,能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大意
2.反复朗读课文,评价两篇文章各自语言特点
3.领会两篇短文的主旨及意义
晓常识
  铭,是古代一种文体名,主要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
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刻在石碑上,
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
“墓志铭”。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知背景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1.结合朗诵视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识文本
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根据课文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粗俗的人
连词,就
名词作动词,出名
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灵异
代词,这,表判断
品德高尚
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蔓到
映入
大,今指鸿雁
山不一定高,有了仙人(居住)就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显示灵异。这(虽)是简陋的屋子,好在主人,我有美好的德行(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粗俗的人。
山不在高,有仙则 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 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弹奏,今调整
不加修饰
佛经
奏乐的声音,借代
官府的公文
形体,身体。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管弦之声使两耳扰乱,没有官府公文使身心劳累。(如同)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 益清,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唐代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沾染(污秽)
水波

生藤蔓
远播
长枝节
艳丽
更加
耸立的样子
竖立
语气词
亲近而不庄重
  水里、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很喜爱牡丹。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品德高尚的人
认为
语气助词连用,表示肯定
应当
隐居避世
叹词,相当于“唉”
少,难得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任务一:体会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
朗读课文,讨论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本文语言风格主要从骈散句方面考虑。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骈句在先秦文章中就有,但不是有意而为,汉代产生赋这一文体之后,才盛行起来,到六朝时更发展成为骈体文。中唐以后,骈体文衰落,但人们在文章中仍常用骈句。一般的说,一篇文章中仅使用几个骈句,算不得“骈散结合”,必须使骈句达到一定的数量,才可以算得。
知识拓展
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任务二:领会两篇短文的主旨及意义
1.《陋室铭》中,作者身居陋室却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用课文原句回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高尚情操?
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一句,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最后一句,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
2.《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
3.《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1)“出淤泥而不染”
(2)“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
(4)“香远益清”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质朴,洁身自好;
——高洁;
——胸怀豁达,品行无邪;
——美德广布四方;
——威严庄重,不可亵渎。
言之成理即可
4.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学习目标回顾:
1.结合课下注释,能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大意
2.反复朗读课文,评价两篇文章各自语言特点
3.领会两篇短文的主旨及意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1.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2.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牡丹的赞美之情。
C
D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