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重点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重点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6 18:5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原阳一中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1月月考
历 史 试 卷
本试卷共两张, 6 页, 20 题,满分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1月5日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请注意书写认真规范,年级将对潦草、大量涂改、大量空白等问题卷整改落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先秦诸子在著述中多次提道:天道为圆,地道为方,法天象地。把这些思想应用于钱币制度,就是:外为圆肉(即钱体),所以像天;内为方孔(即钱的穿孔),所以像地。于一钱之中,法备天地,天覆地载,万宇一统。材料可用来说明( )
A.先秦冶炼技术日益成熟 B.秦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C.传统文化影响货币形制 D.货币形制走向规范化
2.秦律在法律适用上虽然做到了“刑上大夫”,但对各种犯罪仍然规定“同罪不同罚”。汉文帝后,“刑不上大夫”的礼治原则逐渐发展,到唐律形成,礼治的“亲亲”“尊尊”在律法中得到了更彻底和全面的体现。由此来看,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是( )
A.贫民成为重点惩戒的对象 B.不别亲疏,不殊贵贱
C.维护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 D.同罪异罚,刑分等级
3.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官府设立僧官制度,即君主通过赐予僧团领袖官位、爵禄的方式,笼络佛教领袖,促使僧团组织置于世俗权力秩序控制之下。僧官制度的设立( )
A.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 B.体现了佛教官方化
C.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 D.保障了社会的稳定
4.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清朝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为挽救国家的颓势,他们开展了一场自救运动。其初衷是( )
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B.“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C.“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5.“太平天国是要排满,义和团是要灭洋。但在口号标语上说,太平天国明是打着上帝的旗帜,而义和团之口号,亦是要排斥洋教,而打着中国道教诸神的旗帜。”这说明( )
A.基督教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B.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C.近代东西方文化不可能融合 D.本土宗教受到西方宗教的冲击
6.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廷授曾国藩钦差大臣、两江总督,统辖江南四省军务,奉旨在湖南、安徽编练地方武装,称为湘军、淮军。湘淮军变通旧制,实行兵为将有,逐渐取代八旗、绿营兵的地位,一批湘淮军将领担任了地方督抚。这说明( )
A.政府选官制度进行调整 B.清廷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C.晚清统治基础严重动摇 D.满汉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7.《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8.下表反映了1812—1887年广东、福建人口和耕地变化情况
地区 人口、耕地 年份 1812年 1830年 1887年
福建 人口(万) / 1745 2474
耕地(万顷) 13.6537 / 13.4521
广东 人口(万) / 12266.2 2936.3
耕地(万顷) 35.0248 / 34.7308
这一变化( )
A.导致了传统手工业的破产 B.推动了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C.加速了清政府的改革进程 D.反映了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9.(2024·八省八校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湖北卷·6)19世纪40年代,中国某部著作汇集了当时所能得到的外国史地资料,由近而远,按南洋、印度、非洲、欧洲、南北美洲次第编排。其中,辑录有《铸造洋炮图书》《火轮船图说》《地雷图说》《攻船水雷图说》《西洋用炮测量说》等有关各种西洋船炮器艺图说50多幅。该著作的撰写意图是( )
A.总结强国御侮的办法 B.加快近代海军建设
C.适应禁烟斗争的需要 D.践行中体西用思想
10.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规定废止刑讯,人民享有选举权、参政权,改变“贱民”身份,赋予妇女同男工完全平等的权利等。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减免厘金,取消了清政府的一些苛政。这些措施旨在( )
A.推进民主革命 B.推动社会进步 C.促进经济发展 D.改变落后习俗
11.新文化运动以后,很多学者提出要对中华文化进行“西式”或者“苏式”的改造,实现文化救亡;但三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把中西文化比较从文化层次扩大到经济层次,“中国文化出路”的争论逐渐向发展工业文明的现代化论倾斜。这一转变是源于当时( )
A.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扩大 B.实业救国理念受到广泛的认可
C.适应民族战争形势的需求 D.国民政府政治民主化有所发展
12.《新申报》某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山东问题”,“公理战胜强权”,“罢课、罢工、罢市”等。这些情形出现于(  )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
13.下图所示报刊信息,反映了(  )
A.南京国民政府宣告成立 B.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C.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D.中原大战以蒋介石集团的胜利而结束
14.1947年8月,毛泽东在给陈毅、粟裕等人的指示中明确指出:“总的意图是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使我内线获得喘息机会,以利持久。”这一指示的背景是(  )
A.东北全境得到解放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淮海战役开始打响 D.敌我力量发生逆转
15.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称佐治(美国学者)“曾著一书名为《进步与贫困》,其意以为世界愈文明,人类愈贫困,盖于经济学均分之不当,主张土地公有。其说风行一时,为各国学者所赞同”。受此启发,孙中山主张进行
A.民主革命 B.政治革命 C.社会革命 D.民族革命
16.正如董必武所说:“辛亥革命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未动。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就这个意义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其原因是这场革命( )
A.不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B.没有解决中国社会根本矛盾
C.试图通过立宪运动达到自救 D.没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问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时间 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19世纪40年代 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19世纪50年代 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年代 洋务运动
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运动
20世纪初期 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两个以上信息提炼一个主题,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晚清洋务运动后期,中国朝野和西方很多人认为中国正在崛起,坚信以中国丰富的物产,如积极变革,“成为世界最大强国,雄视东西洋,风靡四邻,当非至难之事也”。
——新浪网
材料二 谓中国海军之可虑,则实不足以知中国也。盖中国之积习,往往有可行之法,而绝无行法之人;有绝妙之言,而绝无践言之事。先是以法人之变,水军一旦灰烬,故自视怀惭,以为中国特海战未如人耳……于是张皇其词,奏设海军衙门,脱胎西法,订立海军官名及一切章程,条分缕析,无微不至,无善不备。如是,而中国海军之事亦即毕矣。彼止贪虚有其名,岂必实证其效哉?又何曾有欲与我日本争衡于东海之志哉?
——19世纪末日本驻华人士副岛种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洋务派为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强国”做出了哪些努力?(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论副岛种臣关于清朝海军的看法。(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林则徐、邓廷桢等人勒令缴烟时,被困在广州商馆之内的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们竟出人意料地把他们所囤积的鸦片悉数缴出。鸦片贩子们深知,对华鸦片走私贸易与英国资产阶级统治集团的利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逃回伦敦,很快便与英国资产阶级统治集团互相勾结起来,鼓动发动侵华战争。而英国政府也长期怀有对中国的巨大的侵略贪欲。于是,他们制定了侵略战争的战略和目标,派出远征舰队,远涉万里重洋,把战争带到了中国。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在解读鸦片战争的研究范式方面,中国近代史研究存在两种范式:“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革命史范式更注重鸦片战争给民族带来苦难的一面,但是,过多注重民族苦难可能会将自己孤立,导致自己对世界的信任出现危机,从而将自己封闭起来,逐渐疏离于世界之外,最终导致整个民族的迷失。现代化范式更多的是把这场灾难看作民族振起、实现现代化的起点。因此,我们更要从现代化范式来看待鸦片战争的真正意义。
——摘编自程英姿《从<南京条约>看中西体制和观念的碰撞
——中国近代化必要性的案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政府“把战争带到了中国”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范式角度指出鸦片战争“真正意义”的体现。(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鸦片战争进行简要评价。(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五十年来中国具体的政治,诚然可以说只有退化并无进化,但从国民自觉的方面看来,那意识确是一日比一日鲜明,而且一日比一日扩大、自觉。觉些甚么呢?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摘自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
根据材料,围绕“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意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史实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试卷第1页,共3页
高一历史月考参考答案:
1.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先秦思想对圆形方孔钱的制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故选C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知先秦冶炼技术水平的高低,排除A项;秦朝统一货币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而材料主旨是货币形制的内涵,排除B项;货币形制规范化与政治上的统一有关,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D 根据材料信息“同罪不同罚”“刑不上大夫”“亲亲”“尊尊”可知,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是同罪异罚,刑分等级,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礼治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并未提及法律的惩戒对象,排除A项;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与材料主旨相悖,排除B项;中国古代法律主要维护的是封建等级制度,排除C项。
3. B 由材料信息可知,朝廷为了笼络佛教领袖,赐予僧团领袖官位、爵禄,以加强对他们的控制,这表明佛教日益受政府控制,是佛教官方化的体现,故B项正确。僧官制度的确立不能体现佛教的中国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朝廷加强对佛教的控制,不能说明佛教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排除C项;D项保障了社会的稳定的说法夸大了僧官制度设立的作用,排除。
4.B【详解】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两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中一些当权派认识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发起洋务运动,初衷是“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B项正确。A项是魏源提出,排除A项;C项是五四运动的口号,排除C项;D项是同盟会的纲领,排除D项。故选B项。
5.B【详解】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借助宗教,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说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缺乏科学理论指导,这也是旧式农民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基督教的广泛传播,排除A项;近代东西方文化不可能融合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本土宗教受到冲击,排除D项。
6.B【详解】题干所示为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汉族地主迅速崛起,清廷权力结构发生变化,B项正确;汉族地主在政坛上崛起不能体现选官制度的调整,排除A项;清廷权力结构变化不意味着统治基础动摇,排除C项;汉族地主崛起和满汉民族矛盾缓和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C【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并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但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感情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项正确;戊戌变法运动是为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的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它以失败而告终,没能阻止中国民族危机继续加深,排除A项;戊戌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并未改变中国的君主专制体制,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1812—1887年广东、福建人口明显增长,但耕地面积却有所萎缩,人地矛盾突出,广东、福建人口很多迁往江西等土地较多的地区,甚至移民海外,推动了人口的跨地域转移,故选B项;人口的增长提供劳动力和市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1812—1887”这一时期,清政府没有解决人多地少矛盾的有效改革,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土地面积萎缩,看不出土地集中程度,无法得出土地兼并问题严重,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根据“19世纪40年代”“汇集了当时所能得到的外国史地资料,由近而远,按南洋、印度、非洲、欧洲、南北美洲次第编排”“辑录有《铸造洋炮图书》《火轮船图说》《地雷图说》《攻船水雷图说》《西洋用炮测量说》等有关各种两洋船炮器艺图说50多幅”,可知其意图是使人们从中借鉴,且获得仿造西洋船炮的技术资料,与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相吻合,故A项正确。B.D两项均出现于洋务运动期间,与材料背景、中心不相符合。C项是林则徐《四洲志》的目的。
10.【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取消了封建社会的一些陈规陋习,兴办实业、推动男女平等等,这些政策的目的在于推动社会进步,故选B项;民主革命指反封建专制,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减免厘金不属于民主革命的范畴,排除A项;临时政府的措施包括很多方面,规定废止刑讯等就不能促进经济发展,排除C项;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不仅包括改变落后习俗,还有推动经济发展,整体来看是推动社会进步,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三十年代中后期,全面抗战爆发,中国以农业文明对抗日本的工业文明,因此中国人从关注文化改造到关注现代工业文明,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扩大,这与三十年代中后期的变化无关,A项错误;实业救国理念自甲午战后兴起,这与三十年代中后期的变化无关,B项错误;国民政府的政治民主化有所发展与三十年代中后期的变化无关,D项错误。
12.【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五四运动,上海的“三罢”把这场运动推向高潮,在巨大的压力下,北京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合约上签字,故选B项;辛亥革命时期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国民革命时期是1924至1927年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战争,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全面抗战时期指1937至1945年中华民族全面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3.【答案】C【解析】据材料“全国大统一告成”“奉吉黑热昨晨易帜”可知,报刊信息反映的是东北易帜,东北易帜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故选C项;东北易帜是在192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是在1927年,排除A项;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它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排除B项;1930年中原大战以蒋介石集团的胜利而结束,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据材料“总的意图是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使我内线获得喘息机会”结合所学可知,把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的是1947年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故选B项;据所学,1948年沈阳解放标志着东北全境解放,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据所学,敌我力量发生逆转是在1948年三大战役完成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5.C【详解】根据材料“盖于经济学均分之不当,主张土地公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孙中山民生主义又叫社会革命,因此材料内容与孙中山进行的民生主义相符,C项正确;民主革命指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孙中山民权主义称为政治革命,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孙中山民族主义又称为民族革命,而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民生主义,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6.B【详解】根据材料“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未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反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仍然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从这个角度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B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属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A项排除;辛亥革命属于暴力革命,不是立宪运动,排除C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7.(12分)
给分建议:观点2分;论述8分,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清楚,史实在两个以上;总结2分,要求有所升华,不能与观点完全重复。
论题方向:近代各阶级阶层为救亡图存不懈奋斗,近代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不断反侵略的历史等等。
示例:
观点:近代各阶级阶层为救亡图存不懈奋斗。(2分)
阐述:近代面临西方列强的入侵,以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迈出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只停留在提出,没有实践。
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以李鸿章、曾国藩等人为首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向西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创办了一系列近代的军用和民用企业,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19世纪90年代,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当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向西方学习先进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促进我国政治的近代化,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20世纪初,随着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8分)
总之,在中国近代史上,随着我国民族危机的不断严重,不同阶级掀起了不同程度的救亡图存运动,促进我国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近代化,体现了中国人民具有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2分)
18.(1)关系: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面临内忧和外患的窘境,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剿发捻”,从根本上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
努力: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一批近代工业;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员留学,培养人才。
评论:副岛种臣认为清朝海军战胜不了日本海军。甲午海战的悲惨结局印证他的看法。这种结局不是偶然的,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是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的。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副岛种臣从政治的角度预言了中国海军必败的悲惨命运。(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9.(1)直接原因:保护对华鸦片走私。(2分)
根本原因: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抢夺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2分)
(2)“真正意义”的体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洋务派掀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4分)
(3)评价:对英国而言,鸦片战争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而言,鸦片战争使中国国门洞开,中华民族陷人危机;使中国从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总之,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6分)
20.【答案】
示例
论题:近代以来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进一步提高(或者进化,抑或走向自觉)。(3分)
说明: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救亡图存运动不断兴起,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巴黎和会上,列强无视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的正义呼声,企图把德国在中国的侵略权益转让给日本,这一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五四运动爆发,提出“外争主权”的口号,民族意识逐步升华,最终迫使中国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在呼喊“外争主权”的同时,一致要求“内除国贼”,各阶层民众广泛动员和参与。以彻底的不妥协的民主精神和斗争勇气迫使政府不得不罢免了曹汝霖等的职务,取得了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显示了强大的力量和伟大的民主斗争精神。(8分)
(小结)近代以来,国民的爱国心和民主思想的不断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近代化进程。(1分)
【解析】
首先,根据材料“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可拟定一个论题:近代以来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进一步提高。接着可以结合中国近代史如19世纪末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等相关史实进行历史解释,要求:史实准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五四运动为例,可论述如下: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救亡图存运动不断兴起,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巴黎和会上,列强无视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的正义呼声,企图把德国在中国的侵略权益转让给日本,这一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五四运动爆发,提出“外争主权”的口号,民族意识逐步升华,最终迫使中国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在呼喊“外争主权”的同时,一致要求“内除国贼”,各阶层民众广泛动员和参与,以彻底的不妥协的民主精神和斗争勇气迫使政府不得不罢免了曹汝霖等的职务,取得了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显示了强大的力量和伟大的民主斗争精神。
最后总结升华:近代以来,国民的爱国心和民主思想的不断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近代化进程。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