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短诗五首》(第二课时)课件(共46张PPT)+素材+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短诗五首》(第二课时)课件(共46张PPT)+素材+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7 09:44:48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短诗五首(第2课时)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1.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2.感受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阅读杜甫的《月夜》,尝试独立赏析。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1)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卞之琳是推动中国新诗由提倡格律的新月派向现代主义诗歌过渡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作既讲究章节的整饬、文字的洗练,更注重感觉的新鲜、想象的独特,富于象征意味。代表诗作有《断章》《雨同我》,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2)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他的诗以含蓄凝练的语言表现现代生活,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3)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早期作品有浪漫主义倾向,有浓厚的超现实主义色彩。后期作品大多是政治题材,歌颂祖国和人民。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船工号子》等。197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写作背景。
(1)《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2)《风雨吟》创作于1941年12月,这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但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正积聚着愤怒的力量,将会有一场大风暴席卷中华大地,给中华民族带来新生。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3)1949年2月,聂鲁达离开智利,经阿根廷去苏联,并到巴黎参加世界和平大会。此后他到过欧、亚、美的许多国家,积极参加保卫和平运动,并继续从事诗歌创作。1951到1952年暂居意大利,其间曾到中国访问。1952年8月智利政府撤销对他的通缉令,人民以盛大的集会和游行欢迎他的归来。回国后他过了几年比较安定的生活,完成了很多诗篇。《统一》创作于这个时期。
二、合作探究
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哲理。
(1)《月夜》中有哪些意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先自主找出意象,然后联系时代背景和诗歌意象特征理解其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2)如何理解《萧红墓畔口占》最后一句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体会“等待”“长夜”“却”“卧听”等关键词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
(3)《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阐释抽象的哲理的?(这首诗共写了哪几个画面?这些画面反映了什么哲理?)
(4)《风雨吟》中有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重点理解“舵手”这个形象所反映出的多种情感。)
(5)如何理解《统一》中的“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抓住“所有”和“一”的关系,从而理解“统一”的内涵,进而从“多”和“少”的角度理解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2.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
(1)《萧红墓畔口占》一诗中对比手法有哪几个层面的体现?(从诗人所做动作的过程和结果、诗人和对方的不同表现等角度来思考。)
(2)对比阅读五首短诗,说说新诗“新”在哪些方面。(从形式、语言和观念等角度来分析。)
(3)该时期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点,请结合前两首诗进行分析。(从诗歌的意象选取特点、起承转合、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
罗丹说:“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通过这五首诗的学习,大家再次感受到了现代诗歌语言凝练、意蕴丰富、情感充沛、意境优美等特点。请你任意借鉴一首短诗的句式,创作一首小诗。
学习目标
课前学习任务
课堂学习任务
本课小结
课后任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6张PPT)
语文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短诗五首
月夜
萧红墓畔口占
断章
风雨吟
统一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夜》《萧红墓畔口占》这两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三首短诗。
学习目标
了解诗人及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早期新诗的特点。
朗读这五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重点)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重点)
感受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02
第二课时
断 章
作者简介
【卞(biàn)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他是推动中国新诗由提倡格律的新月派向现代主义诗歌过渡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作既讲究章节的整饬、文字的洗练,更注重感觉的新鲜、想象的独特,富于象征意味。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诗《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鱼目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这首诗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己说,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就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即由此而来。诗歌虽仅短短四行,却用简明的意象阐释了深刻的哲理。
朗读指导
点我放课文朗读
断 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研读诗文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第一句中,“你”是看的主体,周围的风景都是客体。
“看”与“被看”主客流转,富有意趣。
第一节:第一个画面,由“看”和“风景”构成联系,“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达相对、平衡的概念。
第二句中,主客体转换,“你”成了“看风景人”眼中的风景。
研读诗文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客体
第二节:第二个画面,由“装饰”建立关联,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你”又和明月在一起,成了“别人”梦的内容。借助“明月”“窗子”“梦”,再一次表达相对、平衡的概念。
但此刻“你”的整个形象或许又进入了“别人”的梦中,成为别人梦中的“装饰”,那个梦见“你”的“别人”成了主体,而变为梦中人的“你”又变成了客体。
主体
合作探究
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哪些意象构成了朦胧的意境?
意象

站在桥上的你

窗子

明月
别人
楼上看风景的人
合作探究
诗人描绘了两个小画面,蕴含着什么哲理?
第一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
第二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
蕴含的哲理: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
诗歌主旨
《断章》 这首诗通过描绘“看”与“被看”、“装饰”与“被装饰”的图景,表达了诗人对主客体相对关系的哲理性思考: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
板书设计
断章

装饰
桥上:

楼上:
看风景人
明月

风景

你的窗子
别人的梦
万物息息相关,互相依存,普遍联系。
风 雨 吟
作者简介
芦荻【dí】(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1935年前后开始发表作品。他的诗以含蓄凝练的语言表现现代生活,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芦荻诗选》(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1941年12月,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着我中华大地,那时的中国风雨如晦,阴霾遍布,生灵涂炭。诗人芦获深切感受到了时代的风雨,也感受到了全国人民心中积聚着的愤怒的力量,他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诗。
朗读指导
点我放课文朗读
风雨吟
芦 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
研读诗文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风之大,呼啸奔腾、摧枯拉朽。
雨之迅猛,滂沱而下,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
暴风骤雨席卷大地
第一节:描绘出了狂风席卷一切、暴雨铺天盖地的动态画面,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表面写景,极言暴风骤雨的翻天覆地之势,暗示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
研读诗文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雨中大地景象
比喻
不仅写出了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
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
象征着中国局势的动荡不安。
将风雨中的茫茫“郊原”比作 ;
起伏动荡的大海
将“房舍”比作 。
大海上漂浮的一叶孤舟
第二节:表面写郊原、房舍,实则是继续表现风雨。
研读诗文
“舵手”象征在革命年代引导方向的领路人,“年轻舵手的心”体现出经验不足的“我”力图关怀社会命运、做出努力的思想情感。
这两句表现了年轻人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忧虑和敢于乘风破浪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
“大地”遭受“风雨”侵袭象征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
第三节:引入“我”的形象,升华诗歌主旨。
怎样理解“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合作探究
《风雨吟》中有哪些意象?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意象 象征意义
风、雨
海、舟
舵手
象征着当时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结合背景理解)。
象征着处于风雨飘摇中的社会。
象征在革命年代引导方向的领路人。
合作探究
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和对民族命运的担忧。同时,“我”因为“年轻”,在茫茫中辨不清方向,掌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因此具有不知人生命运的舟船驶往何处的迷茫和担忧。
诗歌主旨
《风雨吟》通过描绘暴风骤雨摧折下大地被淹没的景象,隐喻生活发生重大变故,凸显了在这重大变故面前“我”展现了愿做年轻舵手的决心,充分体现了“我”面对风雨的勇气和责任感。
板书设计
风雨吟
风雨
风卷、雨奔
“我”
年轻舵手的心
关怀社会命运力图做出努力
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统 一
作者简介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外交家。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聂鲁达抒情诗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陈实译。聂鲁达在诗歌创作上有多副面孔。他写了很多政治抒情诗,这些诗的语言慷慨激昂,充满爱国主义激情,读来让人心中狂潮涌动。同时,他也是爱情温柔的歌者,细腻的情诗如同天籁之音,优美动人,情感隽永悠长。而这首《统一》,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充满哲思的诗人形象。
朗读指导
点我放课文朗读
统 一
聂鲁达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研读诗文
统 一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诗人开篇用形式相似的句子陈述自己不同寻常的见解,耐人寻味,引人思考:所有的叶怎么会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怎么会是这一朵?
把“大地”比喻成“一朵花”。紧扣题目,强调了万物的统一性,表明了世界具有统一性与和谐美,充满哲理意味。
诗人借助常见的意象,归纳出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
本诗选取了哪些意象?
合作探究
意象


果实
树木
大地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诗人运用了比喻,引人思考。世间万物各有各的特点,也就呈现出“繁多”的表象,但在作者看来,“繁多”的表象在迷惑,影响着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像谎言一样。
“繁多”就本义来看就是种类多,丰富的意思。但自然界就这么简单,所有的叶子、花朵、果实和树木都是相同的,整个大自然是美好的,隐喻着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三六九等之分。世界和平统一,皆为人类之向往。所以,繁多只是一个空洞的数量,究其本质,都是同一事物。诗句强调了世界具有“统一性”。所以说,“繁多是个谎言”。
合作探究
为什么说“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所有的花、叶、果实的存在都是为了生命的传承,从这点意义上讲,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那就是传承生命,所以作者说“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合作探究
结合题目,说一说作者是如何体现“统一”这一思想的。
所有的叶和一片叶,所有的花和一朵花,所有的树和一棵树,它们都是“多”与“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对比阅读这几首短诗,寻找共性,说说新诗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形式新: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会遵循一定的韵律,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语言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外语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观念新: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几首短诗反映了社会生活、人生感悟、个性心灵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意象新:从生活中选取新的意象入诗,如“红山茶”“舵手”等;对古典意象推陈出新,赋予新的含义,如《月夜》中“霜风”“月”“树”,因“呼呼”“明明”“顶高”等修饰语,意蕴有了新的变化。
合作探究
拓展延伸
(一)意象的分类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分类 典型代表 蕴含感情
送别类
杨柳、长亭、酒、古道、舟船
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别后的思念。
(投)笔、长城、马、羌笛、烽烟
表达建功立业的决心或对和平的向往。
思乡类
愁苦类
战争类
抒怀类
月亮、鸿雁、落叶、雨、梦
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对亲人的牵挂。
梧桐、芭蕉、杜鹃、猿啼、夕阳
表达悲伤心情或渲染悲凉气氛。
松柏、竹子、梅花、兰花、冰雪
托物言志,表高洁品行。
拓展延伸
远和近
顾 城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赏析】这首诗的主要意象为“你”“我”
“云”。作者采用类似于镜头推拉的方法,利“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性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近感。
诗歌主旨
这首诗借“叶”“花”“果实”“树木”等常见意象,指出所有的叶、所有的花、所有的果都是同一片叶、同一朵花、同一个果,看似各有各的个性,却不失共性,是“统一”的,表明了世界具有统一性与和谐美。
板书设计
统一
叶一片
统一性和谐美
花一朵
果实无差异
树木是一棵
大地是一朵花
繁多是个谎言 (果)
统一性本质(因)
由表及里
课堂检测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B.《萧红墓畔口占》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C.《断章》中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D.《风雨吟》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其对未来感到茫然。
C
【解析】“你”是一个泛指,可指任何人,不仅仅是读者。
2、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完成下面题目。
(1)对卞之琳的《断章》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写了两组意象,第二组意象的意思是: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的形象或许又进入他人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
B.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的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C.诗歌把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
D.诗中主要词语(“你”“看”“风景”“装饰”等)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这不使人动情,却令人深思。
B
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欣赏风景的主体,有时也会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成为欣赏“风景”的客体。“风景”里有了“人”,才会有灵气、更生动。
B. 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 全诗共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中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 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中,“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但“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显出来。
【解析】“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这句话,对原诗作了不恰当的解释,诗人强调的是事物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你”在看风景,“你”也在“看风景人”的视野中成为风景,两者互为风景,又都是观看者。
B
课堂检测
(3)下列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 这首诗以超然而珍贵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 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 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A
【解析】这首诗告诉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位置,物与我,我与你,你与他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与影响。每个人都有着自身存在的价值,也可能成为别人的风景。作者并没有流露出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悲哀之情。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