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拿来主义》说课稿
一、说教材
《拿来主义》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十二课,本单元要点是学习议论文,课文《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写的杂文,文章主要批判了当时国民党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观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点,结合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深入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及其论证方法;提高理解、分析和辩证思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掌握文章举例子与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独立自主地“占有、挑选”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观念。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重点设置为:理解本文在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的基础上,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写法。难点设置为:引导学生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选用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在确定了教法与学法后,我进行了以下教学环节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开放的现代社会,既要有开放的眼光,吸收外来有益的文化遗产,又要抵制外来腐朽的东西。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要学会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文化遗产,批判继承文化遗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拿来主义》,看鲁迅先生是如何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二)预习反馈(5分钟)
交流、搜集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事例及社会热门话题,或文化遗产方面的格言警句等。目的在于一方面让学生对文化遗产有个初步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借此让学生积累感性材料。
结合课后练习一,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朗读文章中有关“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文段,思考: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然后教师总结归纳。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占有、挑选”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观念。
(三)整体感知(10分钟)
介绍作者及本文体裁、写作背景。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杂文,对作者及写作背景不熟悉,因此介绍显得尤为重要。而对文体的介绍也不可忽视,因为体裁的特点决定着文章的特色。通过简介让学生明白本文主要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
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要求学生速读课文后划分文章结构,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归纳总结。这一步旨在培养学生速读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要注意的是在划分结构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充分考虑论证的严密性。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弄清本文批判的锋芒指向什么?领会“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讨论之后教师总结归纳。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明白本文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帝国主义的“送来主义”和反动政府的“送去主义”,文章结尾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是“自己占有”,“挑选整理”,“创新”。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观点。
(四)深入探究(10分钟)
跳读课文2-7段内容,思考: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些例子论证的角度有何不同?指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归纳。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本文运用的举例论证的方法,并学会具体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讨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拿来主义”各自的危害和实质是什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进行探讨。讨论后教师总结归纳补充。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与分析归纳能力。在师生互动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性认识。在学生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拿来主义”的危害及实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适时提出:“你对‘拿来主义’的实质是怎样理解的?”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补充,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步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适当提问一些学生并加以鼓励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进行探讨交流以免偏离课文主旨。在师生互动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