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拟古诗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九首(其八)
陶渊明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①,渴饮易水流②。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再难得,吾行欲何求!
【注】①首阳:山名,伯夷、叔齐为商时孤竹君二子,商亡,他们耻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②易水:水名,在今河北,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去刺杀秦王,太子及宾客在易水为其送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回忆手法入题,通过想象来抒写自己的少年怀抱。首两句起点很高,并由此而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B.“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这两句似乎是对“行游”者饮食起居的叙写,实际却是对伯夷、叔齐、荆轲等高人义士的追访。
C.“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D.本诗风格鲜明,读起来一气呵成,非常朴素,看不到刻意追求新奇的痕迹,十分自然。
2.这首诗与《归园田居(其一)》表达的感情有明显的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拟古其八
鲍照
蜀汉多奇山,仰望与云平。
阴崖积夏雪,阳谷散秋荣。
朝朝见云归,夜夜闻猿鸣。
忧人本自悲,孤客易伤情。
临堂设樽酒,留酌思平生。
石以坚为性,君勿惭素[1]诚。
注释:【1】素:同“愫”,真情。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六句扣住“奇”字,写蜀山山势高耸,景色奇丽。
B.“忧人”“孤客”两句转而写人,流露出悲伤、孤独之情。
C.“临堂”句写在临时搭建的堂中浅酌,诗人依然游兴不减。
D.“留酌”句中“思”字,既写对往事的追怀,又有反思之意。
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善用比喻,“仰望与云平”一句设喻新奇,形象地写出仰视蜀山时的感受。
B.“阴崖积夏雪,阳谷散秋荣”两句对仗工整,生动地描绘出蜀山中奇异的景色。
C.“夜夜闻猿鸣”与李白的“但见悲鸟号古木”一样,都以悲凉的意象写蜀山奇险。
D.这首诗文辞俊美,描写细腻,用字精准,情志刚健,体现了鲍照“俊逸”的诗风。
5.有人评论本诗结尾“石以坚为性,君勿惭素诚”时说:“‘君’指代的对象有多重含义,使诗歌意蕴深沉。”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句评论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其七)
陶渊明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竞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天气晴朗,春风和畅,暖气袭人,在这样的良辰美景中,佳人款款出现。
B.美丽的佳人白天又黑夜地酣畅淋漓地唱歌,为后面的抒情蓄势。
C.佳人竟然发出长长的叹息,怎么不让人心生感叹呢?
D.本诗平淡自然又情味隽永,熔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极富魅力。
7.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先扬”的乐景及“后抑”的哀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其四)
陶渊明
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
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
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①。
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
颓基无遗主②,游魂在何方?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注】①北邙:山名,在洛阳城北,东汉、魏、西晋君臣多葬此山。这里泛指墓地。②遗主:指坟墓的主人,即死者的后代。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迢迢”“百尺”都直接表现了楼宇的高峻,“归云宅”“飞鸟堂”间接说明了楼宇少有人至的特点。
B.“荣华诚足贵”借功名士之口表现“荣华”的珍贵,“亦复可怜伤”是作者对他们人生追求的否定,连用“可怜”“伤”强化了否定意味。
C.全诗语言质朴而有深意,如“争此场”暗示功名士在这片土地上争夺功名利禄,使诗歌思想具有深沉的政治内涵。
D.本诗既写出了诗人登楼所见,也写出了其所想所感,境界高远,感慨遥深,饱含世事沧桑之感。
9.请从情与景的关系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小题。
拟古九首(其三)
陶渊明
仲春遘①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我心固匪石②,君情定何如?
【注】①遘(gòu):遇。②出自《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咏时,早春二月,春回大地,春雷始震,春雨应时而降。
B.“纵横舒”写草木舒展,生机勃勃;“各潜骇”则写蛰虫伏藏。
C.五、六句两组叠字举于句首,写燕子比翼,认取旧巢的活泼之态。
D.本诗语言质朴自然,景至情随,情由境出,全诗毫无生硬之感。
11.苏轼曾在《冷斋夜话》中评价道:“渊明诗初读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拟古(其十二)【1】
李白
去去复去去,辞君还忆君。
汉水既殊流,楚山亦此分。
人生难称意,岂得长为群?
越燕【2】喜海日,燕鸿思朔云。
别久容华晚,琅玕【3】不能饭。
日落知天昏,梦长觉道远。
望夫登高山,化石竟不返【4】。
注释:【1】此诗是李白拟《古诗十九首》中《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写一位妇女对远离家乡的丈夫的思念。【2】越燕:指南方越地的燕子。【3】琅玕(lánggān):指似珠的美玉。传说中昆仑山有琅玕(仙树)。【4】传说古时候有—位妻子思念远出的丈夫,立在山头守望不回,天长日久竟化为石头。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诗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用叠词“去去”言路途远,又用“复去去”更进一层,从时间、空间上强调路途极其遥远,奠定全诗伤感的基调。
B.“汉水既殊流,楚山亦此分”用“汉水有不同方向的支流,楚地山峦有不同方向的分布”形象说明与“君”离别,各在天涯。
C.“别久容华晚,琅玕不能饭”两句诗是说“长久的分别,使人年华衰老,即使像琅玕这样美好的事物也不能满足人的心愿”。
D.“日落知天昏,梦长觉道远”的意思是天色已渐渐晚了,游子做了很长的梦,梦中感到路途遥远,自己离故乡已经很远了。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人生难称意,岂得长为群”与李白《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B.“越燕喜海日,燕鸿思朔云”两句诗用比兴手法,以越燕和北雁尚且怀恋各自故土为喻,表达了游子眷恋故乡之情。
C.本诗最后两句,与开头“辞君还忆君”相呼应,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流露出人生无望的消极情绪。
D.这首诗的语言自然通俗、质朴明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中想象奇幻,自由奔放、瑰丽的创作风格迥异。
14.清代的沈德潜评价这首诗“词微旨远,怨而不怒”。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
[明]钱宰
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
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
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
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向东奔流的长江开篇,起笔宏阔,以“不息”点明“来者”的状态。
B.诗人以白日、西山、晨光勾画出日落日出的自然常态,为卒章议论作铺垫。
C.“春花瘁复荣”与白居易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D.最后四句叙议结合,以大自然的循环无终极,抒发对人生渺小短暂的感叹。
16.这首诗在平常可见的自然之景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
陶渊明
其一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多谢①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注】①谢:此处为“告诫”的意思,告诫年轻人交友不要意气用事。
1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一、二句连用两组叠字,两个典型意象,既描写出居所环境的优美,也寓指两人之间感情的纯洁和深厚。
B.诗歌三、四句写别离的憧憬,上承一、二句的情感,下与九、十句形成强烈对比,抒发了抒情主人公的伤感。
C.诗歌七、八句通过想象“君”与嘉友不需交谈,也不需借助外物,自然沉醉,侧面表现了“嘉友”的魅力。
D.诗歌尾句运用反问手法,表达了与“天涯若比邻”相似的观点,卒章显志,有力地突出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18.本诗最后四句与《诗经·氓》最后一节“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对待感情的态度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C2.《拟古九首》写诗人感慨世上没有相知之人,古人相知的典范都已不在人世,表达了知音难求的孤独寂寞之情,抒发了深沉的愤慨。《归园田居(其一)》写诗人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与平静、和谐的心境,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错。“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意思是不见心中的知音,只见古时节义之士的坟墓,表示对夷齐、荆轲等节义之士的仰慕并慨叹知音之难得。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拟古九首》后六句“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再难得,吾行欲何求”,意思是不见心中知音者,但见古时荒墓丘。路边两座高坟墓,乃葬伯牙与庄周。贤士知音难再得,远游还想何所求?“相知人”,知己的人,即知音,这里指伯夷、叔齐、荆轲等人。“不见相知人”,是诗人感慨世上没有相知之人。“此士难再得”,是指上述的伯夷、叔齐、荆轲、伯牙、庄周等有品行、节操的人已经不在了,自己没有知己,无人理解。“吾行欲何求”,我远游还想何所求?诗人运用典故,借对他们的颂扬和怀念,表达着自己内心的痛苦、愤慨及知音难求的孤独寂寞之情。
由此看出,诗人感慨世上没有相知之人,古人相知的典范都已不在人世,表达了知音难求的孤独寂寞之情,抒发了深沉的愤慨。
《归园田居(其一)》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表达了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体现了诗人心满意足的欣慰之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整体画面充满生机,抓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的官场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由此看出,诗人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与平静、和谐的心境,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3.C4.A5.①结尾句以石为喻,表明人应该像石头一样有坚韧不变的本性,无论境遇如何,即便心中难免忧愁孤寂,也要勇敢面对现实,坚守内心的真诚。
②“君”可指自己,表达了诗人的自励;也可指友人,表达了诗人的劝勉;还可推广到其他人,表达了诗人的祈愿。
③这种指代对象上的多重含义和模糊处理,使诗人的思考超越了个体的情感体验,体现出一种倔强不屈的生命力量。全诗以此作结,意蕴更为丰富深沉,韵味绵长。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临时搭建的堂”错,“临堂”指的是在堂前。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设喻”错,仰望与云平写蜀山高与云平,是夸张手法。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最后两句“石以坚为性,君勿惭素诚”,诗人以山石为比喻,表明自己尽管受压抑仍坚其志。“素”,同“愫”,真情。
“君”,有说意晦不明,不知何指。这里的“君”为自指,可指诗人自己。古人常在诗的收笔处作自宽自勉之词,这里正是诗人自勉坚守自己的志向。也可指友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还可是泛指,指作者所祈愿的任何人。
这个结句很见功力。因为指代对象的模糊性和多义性,使诗歌的内容变得丰富,意蕴更加深厚。从诗情而言,由前面的低沉转为昂扬,就诗意而言,以山石为喻,揭示其坚贞不变的本性,使题旨得到升华。
6.C7.①“先扬”的乐景:前四句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并具,极力表现了欢快的情绪。
②“后抑”的哀情:后面悲伤慨叹青春易逝、年华难再。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佳人竟然发出长长的叹息”错误。原诗中“歌竟长叹息”一句,“竟”应解释为“结束”,本句意思是“佳人唱完歌后发出长长的叹息”。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前四句“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写的是佳人在春天的一个“日暮”和“清夜”的感触。日暮的景色很美,天空万里无云,显得何等澄澈;春风把微微的暖意一阵一阵地送来,叫人感到多么舒适。可谓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并具,表现了作者对春景的陶醉。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可谓是乐极生悲,大凡人们面对美好的事物,常常是爱之又惟恐失之,如此春夜,真叫人喜不自胜,但转念一想,它又能存在几时?佳人会想到:自己的芳华又能保持多久?芳颜清歌又能否得到世人的赏识?这就是“持此感人多”的种种复杂意绪,春夜越美,春夜在她的印象中越好,就越能反跌出她的惶恐、她的失意、她的焦虑。前面的欢畅为后面的慨叹青春易逝、年华难再蓄势。
8.B9.①触景生情:作者登上高楼,望见满目山河、平原茫茫,产生了对功名士生前争名逐利与死后凄凉的感慨。
②以哀景衬哀情:功名士死后,坟墓的松柏被人砍伐后露出高高低低的坟头,倒塌的坟基也无人修理,更烘托出“功名士”游魂无寄的凄凉,表达出作者的叹惋之情。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借功名士之口表现‘荣华’的珍贵”说法错误,“荣华诚足贵”是说对于那些生前追求功名的人来说,荣华的确是珍贵的,是揣摩功名士生前的心理。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
触景生情:“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六句触景生情,作者登高望远而有所思。“迢迢”“百尺”都是形容楼高,“四荒”,四外极远之地。由于楼高,极远的地方都看得很“分明”。“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是说这座楼傍晚有云彩飘入,早晨有飞鸟鸣聚。这一方面是形容楼高,另一方面是写此楼之废,只有云鸟栖息,而不见人踪。这几句写楼高、楼废,乃诗人兴感之由。“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写出了地域的广阔、思绪的浩茫,还表示平原上一无所有,极具苍凉的情致。这些所望之景使诗人产生了对功名士生前争名逐利与死后凄凉的感慨。
以哀景衬哀情:“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四句以哀景衬哀情。这几句是交代这些“功名士”身后的情形。“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坟上表示万古不凋的松柏也被人砍伐了,露出了高高低低的坟头。“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是说倒塌的坟基也无人修理了,死者的游魂在哪里呢?也就是说,连魂也找不到一处安身的地方了。这些景物的描摹烘托出“功名士”游魂无寄的凄凉,表达出作者的叹惋之情。
10.B11.①语言平淡自然,如对春日大自然发生的种种变化缓缓道来,给人以散缓之感;
②内容极富风趣,诗人与燕子展开对话,向燕子表明心意,并问燕子情感如何,饶有趣味;
③风趣中有严肃,诗人问燕子情感如何之时也自陈心志,展现出一种极严肃的人生态度,极坚卓的人格操守。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写蛰虫伏藏”说法错误,“各潜骇”是写“蛰虫在潜藏处被惊醒”。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特点的能力。
结合题干中的“初读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可知,这首诗初读平淡自然,读熟之后才能体会它的风趣和精彩。考生可从语言、内容和主旨的角度分析这一特点先看词语。
语言:“草木纵横舒”写出经雨之后草木的舒展状态,“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直接状出燕子之神态,如在目前,毫不费力。“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先巢”、“旧居”,皆指旧有之燕巢;曰“相将”,曰“旧居”,运用拟人口吻说得亲切自然。全诗语言,读来平淡自然,对春日大自然发生的种种变化缓缓道来,给人散缓之感。
内容:该诗内容极富风趣。“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写了燕子能认取旧巢这件寻常小事,这深深触动了诗人的别样情怀。他情不自禁地问那燕子:“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自从去年分别以来,我家门庭是一天天荒芜了,我的心仍然是坚定不移,但不知您的心情究竟如何?诗人与燕子之对话,十分风趣、幽默。
主旨:在与燕子对话的风趣、幽默之中,诗人问燕子情感如何之时也自陈心志,蕴藏着一种极严肃的人生态度,极坚卓的品节,表达自己坚贞不渝,不改节操的风骨。
12.D13.C14.李白仿写古诗的体裁和语言,用简洁平淡的语言来传达深刻广阔的主题和情感。如,用“去去复去去”道出与友人分离、难以相见的命运;用“越燕喜海日,燕鸿思朔云”形象说明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仿用“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主题,抒发自己对友情和理想的执着和失落。在诗中诗人虽有怨言,却没有表现出愤怒或激烈的情绪,而是借古诗题材来明现实心志。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句意思的能力。
D.“自己离故乡已经很远了”错误,“梦长觉道远”意思是归梦漫长更觉路途遥远。是感觉归乡之路遥远。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C.“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流露出人生无望的消极情绪”错误。结尾两句意思是登上高山极望丈夫,化成石头千古不返回。以望夫石的执着坚贞正衬诗人自己对友情和理想的执着。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赏析诗歌我艺术特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去去复去去,辞君还忆君”,走了一程又一程,送你远行却又思念你。道出与友人分离、难以相见的命运;
“越燕喜海日,燕鸿思朔云”,越燕向往那大海上的太阳,燕鸿只牵挂着朔方的白云形象说明游子对故乡的眷恋;
后六句意思是“别离日久容颜衰老,琅玕虽美,却不能吃。太阳西下知道日色已昏,归梦漫长更觉路途遥远”。仿用了“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的主题,抒发自己对友情和理想的执着和失落;
“人生难称意,岂得长为群”,人生很难如意,哪能长久相伴?诗人虽有怨言,却又自我宽解,没有表现出愤怒或激烈的情绪。
诗歌语言简洁平淡,意旨深远,整首诗借古诗题材来明现实的心志,可谓“词微旨远,怨而不怒”。
15.D16.①“来者方不息”“造化无停机”等句子蕴含着“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的哲理。
②“造化”的不停息和“人生”的不循环形成对照,蕴含着“人生短暂,少壮时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的哲理。
③“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一句蕴含着“自然界万物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道理。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D.“抒发对人生渺小短暂的感叹”错,最后四句是说时间永在流逝,人生不会重来,人生于天地之间,在少壮年时需要努力。这是鼓励人们积极向上。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是说长江水自古到今一直东流,一直到未来也不会停止。“造化无停机”也是强调事物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变化。这些句子都蕴含着“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的哲理。
“造化无停机”和“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一边是时间一刻不停地往前,另一边是盛年的不能重来,形成对照。言语中蕴含着正是因为人生短暂,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要在少壮年时就刻苦努力,不可荒废光阴的哲理。
“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写的是花儿到了春天后绽放的非常美丽,不像是秋冬季节时那样凋零。还有草儿也从秋天时枯黄的状态变成了春天时的一片碧绿。这两句蕴含着“自然界万物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道理。
17.D18.相同点:《拟古》诗将自身的际遇作为教训,告诫年轻人对感情要理性,不要意气用事;《氓》中抒情主人公明确自己的感情行为是有界限的,说明两位抒情主人公都对感情持理智、理性的态度。
区别是:《氓》中抒情主人公明确表示两人的感情结束,表达了坚决分手的决绝态度,《拟古》尾句感叹一旦两人分离,深厚感情将不复存在,表达了作者对负心人的谴责。
【解析】1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表达了与‘天涯若比邻’相似的观点”错误。“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作者表达的含义是:感情深厚的两个人一旦分离后感情可能就没有了。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本诗“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意思是“告诫世间青少年,相知未必心不变。你为情谊愿献身,他将你弃无情感”,“谢”是“告诫”之意,诗人也自身感受告诫年轻人,不要对感情太过真挚,因为相知并不忠厚,一旦两人分离,感情、便不复存在。借对远行游子负约未归的怨恨,感慨世人结交不重信义,违背誓约,轻易初心。
而《诗经 氓》最后一节“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意思是“当年发誓偕白头,如今未老心先忧。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哪料反目竟成仇。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女子以自身遭遇感悟了一个道理,不要轻信男子的感情,“淇则有岸”句用了两个比喻:浩浩汤汤的淇水,总有堤岸;广阔连绵的沼泽,也有边际。言外之意是人的行为应当有界限;而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此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算了,算了。
两者相同点是:都对感情理智、理性。
不同点是:《氓》中抒情主人公明确表示两人的感情结束,表达了坚决分手的决绝态度,《拟古》尾句感叹一旦两人分离,深厚感情将不复存在,表达了作者对负心人的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