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黄州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①置,诗人例作水曹郎②。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③。
【注】①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②水曹郎:隶属水部的郎官。诗人何逊、张籍、孟宾于都曾做过水部郎。③压酒囊:压酒滤糟的布袋,代指官俸。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个人拿到实物后再折价变卖,因此实际所得与名义薪俸常相去甚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回顾了自己只为口腹生计奔忙的人生之路,“自笑”“荒唐”表达一种对平生遭遇的自嘲与伤感之情。
B.颔联紧扣诗题,描绘初到黄州见“长江绕郭”“好竹连山”,顿生“知鱼美”和“觉笋香”的遐想,与上文的“为口忙”形成呼应。
C.颈联用典自况,面对不幸的遭遇,只得安于“员外置”,“例作水曹郎”,不免心含愤怼,产生了与白居易为九江郡司马时相似的迁谪之叹。
D.诗歌用平实诙谐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初到黄州时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
2.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陶诗的这种特点在苏诗中也有体现,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一特点的理解。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②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①本词作于作者初贬黄州时。②漏断:漏声断绝,谓夜深。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缺月”二句,点明环境,月挂疏桐、夜深人静,渲染那种孤寂清冷的氛围,奠定全词感情基调,同时也为后文“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B.“谁见”二句说词人想象自己在夜深人静、漫步庭院时,看到一个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借此抒发作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
C.“惊起”二句,直写作者孤寂的心境。四顾寻觅,却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世无知音,孤苦难耐,何等心伤!
D.作者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4.这首词的境界高妙,前人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本词中运用的写作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握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
B.“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C.词的下片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引出后文词人情感的抒发。
D.“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是对水色山光的动态描写:广阔江面如镜子般明净,碧绿山峰倒映在江水中。
6.全词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两句作结,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浩然”与“快哉”的具体表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①小阁
苏轼
卫霍元勋后,韦平②外族贤。吹笙只合在缑山③。闲驾彩鸾归去、趁新年。
烘暖烧香阁,轻寒浴佛④天。他时一醉画堂前。莫忘故人憔悴、老江边。
【注】①张怀民:作者好友,时被解除贬谪回京投命。②韦平:韦氏、平氏父子,皆相继为相。③吹笙句:《列仙传》中载王子乔好吹笙,在缑山成仙,驾鹤飞去。④浴佛:浴佛会北宋时在腊月初举行的祭祀活动。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开篇连用典故,既交代了张怀民出身显赫,是元勋之后,又赞扬他贤达有为,是朝廷的栋梁。
B.词人将准备回京授命的友人比作能够驾神鸟飞行的仙人,体现了他对友人解除贬谪后由衷的喜悦。
C.“他时一醉画堂前”运用虚写,想象友人在宫中彩绘的殿堂前大醉的情景,希望友人能再被重用。
D.词人想到友人离开后自己将孤独地老于江边,表达出了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相同的消极情感。
8.本词从哪些方面照应了标题?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黄州①
苏轼
病疮老马不任鞿②,犹向君王得敝帏③。
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
长腰④尚载撑肠米,阔领先裁盖瘿⑤衣。
投老江湖终不失,来时莫遣故人非。
【注】①元丰七年(1084)三月,苏轼由黄州改任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四月离黄州时作此诗。②鞿:马络头。③敝帏:残破的帷幔。在这里比喻皇上怜恤臣下,给予一定的官职。④长腰:楚地一种上等的长腰粳米。⑤瘿:生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当时汝州饮用水缺碘,流行大脖子病。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老病的马不能胜任络绳束羁自况,委婉表达自己离开黄州赴任汝州的处境。
B.颔联化用佛家不三宿桑下的典故,表明在黄州已久,已对黄州产生深深依恋之情。
C.颈联虚实结合,诗人自嘲肚里还装着黄州的米,却已裁好阔领衣,以便遮掩大脖子。
D.尾联诗人表达自己年老时还想回黄州的愿望,希望到时候老朋友们不要对他有非议。
10.清代纪昀曾评价此诗“婉转清切”,意思是说表意婉转,感情真切。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①
陆游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②。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注释】①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陆游44岁,任四川夔州通判,次年他沿江前往赴任,于八月间到达黄州。②齐优:取悦于人的优伶。
1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述了诗人来到黄州,看见前代遗迹,不禁感慨时事艰危,身不由己。
B.颔联采用借景抒情和拟人手法,表达了对时光流逝,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C.“万里羁愁添白发”和杜甫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抒情委婉含蓄,可谓异曲同工。
D.陆游的爱国诗篇或高亢激昂,一泻千里;或悲痛深沉,哀婉悱恻。本诗属于后者。
12.同是南宋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慨“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陆游则在本诗中慨叹“生子何须似孙仲谋”。请结合诗句分析二人所抒发情感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①
【宋】苏轼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②。
休官彭泽贫无酒,隐几维摩③病有妻。
堪笑睢阳老从事④,为余投檄向江西。
注:①本诗为苏轼在“乌台诗案”获释后所写。②贾昌以善斗鸡而得玄宗之宠。此诗将“阿世取容的宵小”比作“少年鸡”。③维摩,指佛教徒。④睢阳老从事,指苏轼的弟弟苏辙。苏轼曾说:“子由闻予下狱,乞以官爵赎予罪。贬筠州(今江西高安)监酒。”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交代了苏轼写诗时的处境:因“乌台诗案”入狱大难不死,故曰“蒙恩”
B.首联直说自己由文字惹祸,不再顾惜个人声名,自嘲之中流露心中不平之气。
C.颈联前后形成对比,一方面说明自己家庭贫困之苦,另一方面表明有家人陪伴。
D.尾联说弟弟苏辙为给苏轼赎罪而请求免官,苏轼认为弟弟为此被贬江西不值得。
14.清代汪师韩评价这首诗说:“诗狱甫解,……殆是豪气未尽除。”请结合颔联分析“豪气”的具体表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过江夜行武昌山闻黄州鼓角①
苏轼
清风弄水月衔山,幽人夜渡吴王岘②。
黄州鼓角亦多情,送我南来不辞远。
江南又闻出塞曲③,半杂江声作悲健。
谁言万方声一概④?鼍愤龙愁为余变。
我记江边枯柳树,未死相逢真识面。
他年一叶溯江来,还吹此曲相迎饯。
[注]①本诗作于苏轼离开黄州前往汝州任职时,时众乡亲父老送别至江边,州中有名士随诗人上吴王岘,或陪其往九江、同游庐山。②吴王岘:在武昌西山下,三国时吴王孙权建避暑宫于此,故名。③出塞曲:这里指悲壮的鼓角声。④“谁言”句,语出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万方声一概,吴道竟何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呼应标题,描写清风明月之夜泛舟渡游吴王岘的情景。“弄、衔、渡”等字透露闲适之意;以“幽人”自称,突出归隐之乐。
B.七句翻用杜甫诗句“万方声一概”,意思是说声音变化万端,并非一律,写出了诗人夜闻黄州鼓角“半杂江声”时的复杂感受。
C.“鼍愤龙愁为余变”这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描写鼍、龙闻“悲健”之鼓角而或愤或愁的情绪,仿佛它们也因“我”的仕途变幻而不平。
D.九、十两句与作者的词作《满庭芳·归去来兮》中的“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一样,以柳入诗,托物寄情,含蓄深挚。
16.简要分析诗歌末尾两句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
1.C2.答案一:①通俗口语含双关。如“为口忙”,自嘲为谋生糊口到处奔忙,暗含因言获罪的伤感。②普通动词藏虚实/夸张。如“知”“觉”二字,以想象之辞入实见之景,见长江而思鱼美,望修竹而羡笋香(超前夸张),既有对初到新地生活的憧憬,也有对自我的安慰。③平和语调有深意。如最后两句反话正说,表面是自惭无功受禄,其实含有对当权者的讽刺,体现了诗人不满、自伤又达观的复杂情怀。④句子简朴却诙谐。如结尾自惭尸位素餐,让朝廷破费,称朝廷俸禄为“压酒囊”,幽默风趣,颇有讽刺色彩。⑤生活意象见达观。如“鱼”“笋”,看似安于口福之惠,实则表达苦中作乐、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答案二:“质”的体现:(1)语言质朴。①运用口语,如以“为口忙”“转荒唐”“不妨”等口语入诗,朴素自然。②用词朴实,无华丽修饰。如“知鱼美”“觉笋香”,选用最普通的动词和修饰语来写自己对黄州生活的憧憬。③语调平和,自然无矫作。如最后两句。(2)意象生活化。如“鱼”“笋”,质朴亲切。“绮”的体现:(1)手法多样。①双关。如“为口忙”,表面自嘲为谋生糊口到处奔忙,暗含因言获罪的伤感。②虚实结合/夸张。如颔联“知”“觉”二字,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味觉、触觉形象,见长江而思鱼美、望修竹而羡笋香(超前夸张),虚实结合,意蕴丰富。③反话正说,幽默讽刺。如最后一联,表面说自惭尸位素餐,让朝廷破费,其实含有对当权者的讽刺。(2)意蕴丰富。①对人生不幸遭遇的自嘲与感伤;②初到黄州的喜悦和憧憬;③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乐观旷达。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不免心含愤怼,产生了与白居易为九江郡司马时相似的迁谪之叹”分析错误。此联中有牢骚,但无愤慨怨恨,与白居易的感叹不同。“不妨”“例作”两词是自我调侃和自我安慰,虽遭遇不公,但安之若素,体现了苏轼个性的旷达。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题干中所谓“质而实绮”是说诗歌的语言看来质朴而实际上很美丽、手法多样。这是苏轼对陶渊明诗歌的赞美之词,也是苏轼对自己创作所追求的目标。如果检视本诗,其中有多处也体现了这一特色。
比如首联中“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中“为口忙”“转荒唐”都是当时口语,用口语入诗,体现了本诗质朴的一面。但仔细分析此联,却发现此联一语双关,明处是自嘲为谋生糊口到处奔忙,其实暗含因言获罪的伤感,让读者联想到作者是因为因言获罪才被贬到黄州。同时作者也是用词高手,能够用普通动词表达出深刻的含义。如“知”“觉”二字,以想象之辞入实见之景,看见长江就想到这里一定出产美味的鱼,而看到满山的翠竹,就联想到用竹笋做出的美味佳肴,既有对初到新地生活的憧憬,也有对自我的安慰。所以看似普通的动词,却传达出丰富的意蕴。再者,看似平静的述说中,却含有深意。如尾联“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这两句反话正说,表面是自惭无功受禄,其实含有对当权者的讽刺,体现了诗人不满、自伤又达观的复杂情怀。此联表达诙谐,用语朴实,称朝廷俸禄为“压酒囊”,幽默风趣,但蕴含着对当权者的深刻讽刺,“绮”隐藏在诗句的“质”的表面之下。全诗风趣幽默,语调平和,既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当权者的不满和讽刺,又透露出作者苦中作乐、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也可以将该诗的“质”与“绮”分别分析。从“质”的方面,首先是该诗语言质朴。诗中多处用口语,如“为口忙”“转荒唐”“不妨”等都是当时的口语,以口语入诗,朴素自然。该诗的用词也朴实无华,“知鱼美”“觉笋香”等语朴实自然,体现出作者对黄州的的美好想象。同时诗句语调平和,如尾联“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作者通过诙谐的语言,对自己自嘲,将自己的政治上的挫折用通达的语言表达出来,自然无矫作。而且诗中所用意象也充满生活气息,不用奇异的一项,而是用如“鱼”“笋”等常见的意象,质朴亲切。而在“质”的表面下,诗中则是蕴含着“绮”,如诗中运用多种手法。诗中运用双关的手法,简单一句“为口忙”则是将黄州的特产与作者的政治挫折、因言获罪的经历联系在一起。同时作者通过想象,虚实结合,颈联“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中“知”“觉”二字,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味觉、触觉形象,见长江而思鱼美、望修竹而羡笋香(超前夸张),虚实结合,意蕴丰富。尾联中则是运用了反讽的手法,反话正说,表面说自惭尸位素餐,让朝廷破费,其实含有对当权者的讽刺。在本诗中,也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如对人生不幸遭遇的自嘲与感伤、初到黄州的喜悦和憧憬以及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乐观旷达。短短八句,既写出了作者初到黄州的喜悦之情,又表达出作者对因言获罪的不平之气,又借自己的经历暗讽当权者,意蕴丰富。
3.B4.①借景抒情,渲染了孤寂清冷的氛围,奠定全词感情基调,同时也为后文“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②运用比喻手法,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加具体感人。
③作者托物寓怀(托物言志/运用拟人手法),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词人想象自己在夜深人静、漫步庭院时,看到……”错误。“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这两句是实写,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可见,此处不是“想象”。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艺术手法的能力。
上阕“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是说“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人群开始安静了”。点明环境,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奠定了全词感情清冷哀伤的基调,同时也为后文“幽人”“孤鸿”的出场作了铺垫。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是说“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这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是说“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作者把孤鸿与人同写,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说“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5.D6.①全词描绘的场景可谓浩然:水天相接、亭台相映、江面波涛汹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②词人借白头翁搏击风浪抒发浩然之情: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③上片语言具有快哉之感:词人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诙谐幽默,令人心生快意;④眼前之景引发词人快哉之情:壮丽的亭前风景令人赏心悦目,逆境之后便是快意人生,体现词人的积极乐观。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动态描写”错,“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应是静态描写。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无论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到人生的快乐。这首词是苏轼在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的表露。
①全词描绘的场景可谓浩然:开头两句“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
②词人借白头翁搏击风浪抒发浩然之情:“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忽然江面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小舟在风浪中掀舞。作者借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表明,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
③上片语言具有快哉之感:“知君为我新作”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令人心生快意。
④眼前之景引发词人快哉之情:词的下片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壮丽的亭前风景令人赏心悦目,逆境之后便是快意人生,体现词人的积极乐观。
7.D8.①时间:“趁新年”交代腊八节在时间上接近新年;
②气候:“烘暖”“轻寒”从气候角度交代在冬天;
③民俗:“浴佛天”从民俗活动方面照应腊八节。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消极情感”错误。本词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爱和希冀,《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两首词都没有表达消极的情感。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时间:“闲驾彩鸾归去、趁新年”,这是作者对友人张怀民的祝愿:愿他能得到平反昭雪,尽快结束贬徙流放的生活,赶上新年,与家人团聚。“趁新年”交代腊八节在时间上接近新年;
气候:“烘暖烧香阁,轻寒浴佛天”,迳点两人聚会的时间、地点。香阁,即怀民小阁。室外轻寒,室内暖和,两人聚饮融冶欢愉之情,可想而知。“烘暖”“轻寒”从气候角度交代在冬天;
民俗:浴佛天,即腊八日,“浴佛天”从民俗活动方面照应腊八节。
9.C10.①诗人以“病疮老马”自比,婉转喟叹自己年老多病不堪新任;②用“桑下三宿”的典故,婉转地表达对黄州的留恋与不舍;③用“盖瘿衣”表明自己已做好任职准备,也暗含着对上任汝州的担忧;④用“投老江湖终不失”含蓄地表达日后还想回到黄州的心愿;⑤全诗围绕“别黄州”的离情,将多种情感互相缠绕,真切感人。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颈联虚实结合”分析错误,“长腰尚载撑肠米,阔领先裁盖瘿衣”两句都是实写,没有虚写。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病疮老马不任鞿,犹向君王得敝帏”,诗人说自己像一匹老病的马,已不能胜任络绳束羁,但仍然效忠皇上,获得一官半职。诗人以“病疮老马”自比,婉转喟叹自己年老多病不堪新任,表达了自己不愿离开黄州的情感。
颔联“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僧人不在一棵桑树下睡三宿,以免时间一久,对桑树产生爱惜之情。后以此典指对世间事物的顾恋,未能脱去凡心。借用“桑下三宿”的典故,表明自己对黄州已经有了感情,表达自己即将离开黄州的留恋与不舍之情。
颈联中“长腰尚载撑肠米,阔领先裁盖瘿衣”,以“阔领先裁盖瘿衣”说明自己已经做好任职准备,指出汝州当地的情况更加艰苦,同时也暗含对上任汝州的隐隐担忧。
尾联“投老江湖终不失,来时莫遣故人非”中“投老江湖终不失”表明心迹:日后还想回黄州。表明了作者对黄州恋恋不舍的心情。
纵观全诗,有对离别黄州的不舍、对未来的隐忧,也有对将来仍要回来居住的心愿。诗歌写得波澜起伏、婉转多情。
11.C12.同:二人皆有感于英雄的丰功伟绩不再,因而慨叹南宋朝廷不思北伐,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
异:辛弃疾赞叹孙权曾建都京口,表达了对英雄业绩表示向往;陆游却说如今人已经不需要像孙权那般,表达了对朝廷不善用人的极度不满。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委婉含蓄”不准确,两句诗都有描写情感的词,分别是“愁”“艰难苦恨”,两句都直抒胸臆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感。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先看相同点:二人皆有感于英雄的丰功伟绩不再,因而慨叹南宋朝廷不思北伐,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
辛弃疾“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感慨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了。当时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年)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了。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同时慨叹朝廷不思北伐,自己无法像孙权一样建立一番功业。而陆游“生子何须似孙仲谋”是借景感事言志。赤壁尚在,但英雄不可再世,古战场已成旧址,万事尽付东流,世事成败不足道,因而作者认为“生子不须似仲谋”了。此联中诗人借赤壁陈迹感叹朝廷偏安半壁,强敌入侵,思无英雄与敌抗衡,自己虽似仲谋,志在恢复失地,驱逐强敌,但又得不到不思振作小朝廷的重用,还放外任万里之外的蜀地。只有提笔狂书,遂豪情壮志形诸于诗篇了。
再看不同点:辛弃疾赞叹孙权曾建都京口,表达了对英雄业绩表示向往。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年)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用典表达了对英雄业绩的向往。陆游却说如今人已经不需要像孙权那般,表达了对朝廷不善用人的极度不满。后人过黄州遂思赤壁,见痴壁又必追忆昔日英雄。特别在偏安半壁,强敌入犯之时,更是思英雄再世,与敌抗衡。放翁于此,却偏道赤壁已成陈迹,万事尽赴东流,世事成败,又何足道,生子何须定似仲谋。放翁一生,志在恢复失地,即使僵卧孤村,犹梦铁马,提笔狂书,思驱敌人,决不会出此消极之言。明王嗣奭评杜甫诗句“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皆尘埃”时“说总是不平之鸣,无可奈何之词。”(《杜臆》)此诗末联,也正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不平之鸣,表达了对朝廷不善用人的极度不满。
13.C14.自己虽然没有以往建功立业的心,但也不愿再与这些奸佞小人缠斗,在一场残酷的政治迫害之后,苏轼在精神上并没有被压倒,他没有沮丧、没有颓废,而是以坦然的态度看待生活中发生的一切,由此可见其“豪气”。
【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另一方面表明有家人陪伴”表述有误。颈联并没有体现出“陪伴”的意思,而是通过“病有妻”表现出作者及其家人生活的困难,被病痛折磨。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颔联意为:身为好男儿应该到塞上建功立业,不能像贵族子弟游手好闲,斗鸡走马,贪图逸乐。阅读本诗时,需要注意本诗词的背景写于“乌台诗案”之后,再结合具体诗句作答即可。苏轼的一生屡因文字得罪。他在与此诗同题的第二首诗中便有“平生文字为吾累”这样的话,可知是有清醒的认识的。从这首诗我们要注意分析出苏轼的生活态度,他的乐观精神,和对统治者迫害的轻蔑与嘲笑,由此可见其“豪气”。
15.A16.①表现手法:末尾两句运用了想象(或虚写)的表现手法,描写了自己日后驾一叶轻舟重返黄州,再次听到黄州父老乡亲鼓角吹奏以相迎饯的场景;②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对离别黄州乡亲朋友的不舍之情,期盼以后还能再见的深深留恋之情。
【解析】15.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以‘幽人’自称,突出归隐之乐”这一赏析不当。“幽人”是指幽居之人,即平时深居某处而不愿外出。苏轼曾贬谪黄州,并非隐逸之士,因此,“归隐之乐”的说法就站不住脚;诗人自称“幽人”,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谪居黄州四年无政可谋的闲放生活和其想重返朝廷的愿望,同时渗透着重登吴王岘,向北遥望(忠君)的绵绵情思。
故选A。
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内涵及其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须通读诗歌文本,立足整首诗的语境来分析结尾两句的情感内涵,理解其所用的表现手法。
该诗结尾两句“他年一叶溯江来,还吹此曲相迎饯”,写未来的某一年驾一叶扁舟逆流而上,是虚写,运用想象,描写将来重返黄州还会有乡亲们吹着这首曲子过来迎接我的场景画面,以此表达自己奉命赴任汝州时,与黄州父老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拳拳眷恋恋恋不舍的深挚情谊。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