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复习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化学全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复习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化学全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1-06 21:4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复习题
一、选择题
1.甲、乙、丙、丁四种金属。甲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乙、丙、丁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氧气反应。丁盐的水溶液可用丙制的容器盛放,但不能用乙制的容器盛放。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甲>乙>丁>丙
B.丙>丁>乙>甲
C.丙>乙>丁>甲
D.乙>丁>丙>甲
2.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与依据的性质不相符的是
选项 物质名称 物质用途 依据的性质
A 氮气 用作保护气 常温下化学性质较活泼
B 铜 用作导线 良好的导电性
C 金刚石 用作切割玻璃 硬度较大
D 氢气 用作燃料 具有可燃性
A.A B.B C.C D.D
3.金属具有共同的物理性质的是
A.熔点高,硬度大 B.有磁性,能被磁体吸附
C.能导电、导热 D.都是固体
4.鉴别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各组物质,两种方法均正确的是
A.硬水和软水:滴加食盐水或加热蒸发
B.黄金和假黄金(铜锌合金):滴加稀盐酸或灼烧
C.水和过氧化氢溶液:燃着的木条或加入二氧化锰
D.甲烷和一氧化碳:滴加澄清石灰水或观察燃烧火焰颜色
5.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 )
选项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O CO2 将气体缓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并干燥
B CO2 CO 将混合气体点燃
C Cu Zn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加热烘干
D FeCl2溶液 CuCl2 加入过量的铁粉,过滤
A.A B.B C.C D.D
6.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器物硕大,工艺复杂,堪称我国青铜艺术史上的珍品。其制作材料属于( )
A.天然材料 B.纯金属 C.金属材料 D.合成材料
7.下列方法或原理与对应的化学方程式都正确的是
A.实验室用Cu和稀H2SO4反应制取氢气:Cu+H2SO4=CuSO4+H2↑
B.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的CO:2CO+O22CO2
C.用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3Fe+2O2Fe3O4
D.用Cu(NO3)2溶液除去Cu中的Fe:Fe+Cu(NO)2=Fe(NO3)2+Cu
8.某金属加工厂生产过程中的废液含有少量硝酸银和硝酸铜,为回收利用资源和防止污染,该厂向废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反应停止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气体产生。则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和铜,一定不含铁
B.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铁和铜
C.滤液中一定有硝酸亚铁,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
D.滤液中一定有硝酸亚铁,可能有硝酸银和硝酸铜
9.某兴趣小组欲从含有 CuSO4、ZnSO4、FeSO4 的工业废水中回收硫酸锌和有关金属。实验过程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加入的 X 是锌
B.溶液甲、乙中含有相同的溶质
C.操作①、②中都需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不相同
D.最终回收得到的金属只有铜
10.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可制成人造骨 B.石墨很软,可用于制作石墨电极
C.氮气难溶于水,可用作保护气 D.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电光源
11.如图是对 CO 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装置进行的改进,已知 HCOOHH2O+C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试管 1 中可以加入甲酸(HCOOH)和浓硫酸,CO 可以现制现用
B.实验开始前应先点燃酒精灯,过一段时间后再点燃酒精喷灯
C.实验过程中可以看到试管 2 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试管 3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试管 1 中发生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试管 2 中发生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12.“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是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下列相关做法错误的是
A.我国稀土金属元素矿藏储量世界第一,可以大力开发利用
B.改造排水管网,实现雨水和生活用水的分流与处理
C.利用二氧化碳捕捉技术,可以减少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
D.研发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避免因直接焚烧造成大气污染
13.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夏天用冰块降温 B.用金属制作导线
C.用碳酸氢钠发面 D.用石墨制铅笔芯
二、填空与简答
14.请按要求写出化学方程式。
(1)单质碳和二氧化碳发生的化合反应 。
(2)我国古代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这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原理;写出其原理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变废为宝,一举多得:二氧化碳可被转化为更高价值的化学品等。如二氧化碳与甲烷(CH4)在催化剂作用下,可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5.金属具有广泛的应用
(1)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 和水蒸气共同作用的结果.盐酸可除铁锈,其化学方程式是 .
(2)在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渣和滤液.
①若滤液呈无色,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②若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则滤液中所含溶质的成分可能有 种情况.
(3)现有铁和铝的粉末混合物共9g,加入足量稀硫酸完全溶解后经测定溶液质量增加了8.4g,则反应中得到硫酸盐的质量是 g.
16.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1)某合金中含有金属钪(Sc),相同条件下,取相同状态的金属钪和锌分别与相同浓度的硫酸反应,钪产生气泡速率明显更快,则金属活动性Sc Zn(填“>”或“<”)。
已知Sc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3价化合物。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根据上述结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
A 将Sc投入CuSO4溶液中有红色物质析出
B 仅用Fe(NO3)2溶液、Sc(NO3)3溶液、Cu能验证钪和铁的活动性强弱
C 仅用Sc、Cu和FeSO4溶液能验证钪、铁、铜的活动性强弱
(2)在完全相同两份稀硫酸中,分别加入等质量锌粉和铁粉,生成氢气质量(m)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A表示铁和稀硫酸的反应曲线
②反应结束后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
③反应结束后稀硫酸都没有剩余
④反应结束后铁粉一定有剩余
⑤反应结束后消耗两种金属的质量相等
17.2021年3月,四川三星堆遗址进行了新一轮考古发掘。至今三星堆已出土了黄金面具、青铜纵目面具等一批珍贵文物。
(1)出土的黄金面具仍金光灿灿,而青铜纵目面具已锈迹斑斑,这说明金的活动性比铜 。
(2)古代制作青铜器的铜来源于铜矿,如辉铜矿(主要成分是Cu2S),其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铜元素的化合价为 。
(3)应用碳-14测出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年左右,碳-12和碳-14是碳元素的两种原子,它们的共同点是原子核中 数相同。
18.“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在化学学习中也有所体现,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实验一中,熔点更高的物质是 (填“纯锡”或“焊锡”)。
(2)写出实验二中产生气泡“更快”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3)实验三中观察到铬丝与铜丝表面都有固体析出,则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 。
19.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未标出。其中D与E的组成元素相同,B、D、E在通常状况下是气体,F的澄清溶液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G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M是一种黑色固体粉末。请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A的化学式 。
(2)物质M在反应①中所起的作用是 。
(3)写出 B 转化成 D 的化学方程式 。
(4)写出 E的一种用途 。
20.某实验结束时,同学们将含有CuSO4、ZnSO4、FeSO4的废液倒在废液缸里,如果将废液直接排放就会造成水污染。于是几位同学利用课余处理废液,回收工业重要原料硫酸锌和有关金属。实验过程如下:
请回答:
(1)步骤①④的操作名称是 ;用到的玻璃仪器除了玻璃棒、烧杯,还有 ;固体A中含 种物质。
(2)写出步骤①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步骤④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检验步骤④中加入的稀硫酸是否足量的方法是 。
三、科学探究题
21.兴趣小组借助如图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及相关试剂粗略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
(1)实验前用砂纸打磨铁钉至光亮的目的是 。
(2)铁锈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学式)。铁生锈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首先是铁与氧气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已知试管剩余空间和导管的总体积约为20mL,充分反应后,形成稳定液柱时,读取读数得知液柱高度为4.lcm(导管截面积约为1cm2),则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4)实验时发现上述测量过程因反应较慢耗时较长,小组同学想缩短实验测定时间,于是探究溶液的酸碱度对铁生锈速率的影响。
【实验探究】借助上述实验装置,通过控制铁钉用量等其他条件均相同时,调节溶液的pH获得了以下实验数据:
pH 2.0 5.5 6.0 6.5 7.0 8.0
液柱高(cm) 0 0.6 4.1 4.1 4.1 4.1
形成稳定液柱时间(min) 3.0 3.0 5.1 5.3 15.6 17.5
【实验结论】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并且缩短实验测定时间,pH的最佳取值是 。
【实验反思】(5)当pH=2时,没有观察到稳定液柱形成的原因是 。
(6)本实验还可以采取何种方法缩短实验时间,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
四、计算题
22.还原金属氧化物。用20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多少t(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方法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方法2.利用化学式进行计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由甲即使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知,甲最不活泼,由丁盐能与乙反应但不与丙反应知,乙的活动性最强,丙的活动性比丁弱,综上所述,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乙>丁>丙>甲;故选D。
2.A
【详解】A、 氮气用作保护气,是因为常温下化学性质较稳定,选项用途与依据的性质不相符,符合题意。
B、铜用作导线是因为良好的导电性,正确。
C、金刚石用作切割玻璃是因为硬度较大,正确。
D、氢气 用作燃料是因为氢气具有可燃性,正确。
故选:A。
3.C
【详解】A、有些金属硬度较小,故错误;
B、铁能被磁体吸附,有些金属不能被磁体吸附,故错误;
C、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故正确;
D、大多数金属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固体,汞为液态,故错误。
故选C。
4.B
【详解】A、硬水和软水都不与食盐水反应,使用食盐水无法鉴别;加热蒸发硬水和软水,固体残留物多的是硬水,固体残留物少或没有的是软水,加热蒸发可以鉴别,两种方法不都正确,故A错误;
B、金排在氢的后面,不与盐酸反应,假黄金中的锌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现象不同,使用滴加盐酸的方法可以鉴别;金灼烧没有变化,假黄金中的铜加热会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表面变黑,现象不同,可以鉴别;两种方法都可以,故B正确;
C、使用燃着的木条不能鉴别水和过氧化氢,加入二氧化锰能产生的气体的是过氧化氢,没有气体产生的是水,两种方法不都可以,故C错误;
D、甲烷和一氧化碳都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燃烧的火焰颜色都是蓝色的,无法鉴别,故D错误;
故选:B。
5.B
【详解】A、CO2能与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CO不与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反应,再干燥除去水蒸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Zn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氢气,铜不与稀盐酸反应,再过滤、洗涤、加热烘干,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过量的铁粉能与CuCl2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再过滤除去杂质,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B。
6.C
【详解】青铜是一种铜的合金,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C。
7.D
【详解】A、铜的金属活动性小于H,不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中混有一氧化碳气体,混合气体中没有氧气,无法点燃,故选项错误;
C、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应选用药品红磷,不能选用铁,因为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选项错误;
D、Fe的金属活动性强于Cu,可用Cu(NO3)2溶液除去Cu中的Fe:Fe+Cu(NO)2=Fe(NO3)2+Cu,故选项正确;
故选:D。
8.D
【详解】试题分析: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气体产生,说明固体中一定不含铁,铁在与硝酸银和硝酸铜反应时,首先和硝酸银反应,所以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分析AB选项,发现AB都错误;铁在与硝酸银和硝酸铜反应时,都生成硝酸亚铁,所以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由于铁的量不固定,所以滤液中是否含硝酸银和硝酸铜不能确定,分析CD选项,发现C正确,D错误,
考点:金属的活动性及应用。
9.D
【详解】A、由题意“从含有CuSO4,ZnSO4、FeSO4的废水中回收硫酸锌和有关金属”,结合金属活动性顺序,由于要置换出铜和铁,并且溶液中应只含有硫酸锌,加入的X是锌,由此图可知:溶液甲为硫酸锌溶液,则经过蒸发得硫酸锌固体;固体A为铜、铁和过量的锌,磁铁吸铁;则可推测固体C为铁;则固体B为铜、锌,加入适量的硫酸,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溶液乙为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溶液,正确;B、由分析可知,所以溶液甲、乙中含有相同的溶质——硫酸锌,正确;C、操作①为过滤,玻璃棒的作用为引流,操作②为蒸发,玻璃棒的作用为防止液体局部过热,引起液体飞溅,正确;D、最终回收得到的金属有铜和铁,错误。故选D。
10.A
【详解】A、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且性质稳定,抗腐蚀性强,所以可用来制造人造骨骼,故正确;
B、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用于制作石墨电极,故错误;
C、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故错误;
D、稀有气体通电后发出不同颜色光,可用作不同用途的电光源,故错误。
故选A。
11.D
【详解】A、已知,故试管 1 中可以加入甲酸(HCOOH)和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可现制现用,不符合题意;
B、实验开始前应先点燃酒精灯,使产生一氧化碳,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尽,过一段时间后再点燃酒精喷灯,因为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不符合题意;
C、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氧化铁为红色,铁为黑色,故可观察到试管 2 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试管 3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符合题意;
D、试管1中发生的反应为:,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试管2中发生的反应为:,该反应不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四大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12.A
【详解】A、我国稀土金属储量世界第一,但是要合理开发,任意开采,会浪费资源,故选项A错误;
B、改造城市排水管网,实现雨水和生活污水的分流处理与利用,有利于防止水体污染与水的综合利用,故选项B正确;
C、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所以利用二氧化碳捕捉技术,可减少因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故选项C正确;
D、农作物秸秆直接焚烧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所以要研发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避免因直接焚烧而造成大气污染,故选项D正确。
故选A。
13.C
【详解】A、夏天用冰块降温,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A错误;
B、用金属制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B错误;
C、用碳酸氢钠发面是利用碳酸氢钠与面粉发酵时产生的酸性物质反应,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C正确;
D、用石墨制铅笔芯主要是利用了石墨较软,能在纸上留下痕迹,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误。故选C。
【点睛】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是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14.(1)
(2)
(3)
(4)
【详解】(1)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原理为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二氧化碳与甲烷在催化剂作用下,可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5. 氧气 Cu、Ag 3 37.8
【分析】(1)铁生锈的条件是钢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2)根据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关系(Zn>Cu>Ag),锌可置换硝酸银中的银、锌可置换硝酸铜中的铜,生成的铜还可以置换硝酸银中的银,依据题中的现象进行分析;
(3)依据金属混合物的质量与氢气的质量差即为溶液的增重值可知:该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为8.6g-8g=0.6g,而后依据化学式的计算解答。
【详解】(1)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铁锈的成分为氧化铁,和酸反应生成对应的盐和水,方程式为:;故填:氧气;;
(2)向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发生的反应有锌可置换硝酸银中的银、锌可置换硝酸铜中的铜,生成的铜还可以置换硝酸银中的银,
①若滤液呈无色,所以溶液中一定不含硝酸铜,也不含硝酸银,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Cu、Ag;
②若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说明锌没有剩余,锌可能置换出了部分银,也可能换出了全部银,也可能既换出了银,也换出了铜,所以滤液中所含溶质的成分可能有硝酸锌、硝酸银、硝酸铜,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锌三种情况。
故答案为①Cu、Ag;②3;
(3)依据金属混合物的质量与氢气的质量差即为溶液的增重值可知:该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为9g﹣8.4g=0.6g,而这些氢气都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根据硫酸中氢元素与硫酸根的质量比为2:96,所以设生成硫酸盐中硫酸根的质量为x,则有,x=28,8g,故生成的硫酸盐的质量是28.8g+9g=37.8g;故填:37.8。
【点睛】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意义进行。
16. > B ②③④
【详解】(1)某合金中含有金属钪(Sc),相同条件下,取相同状态的金属钪和锌分别与相同浓度的硫酸反应,钪产生气泡速率明显更快,则金属活动性Sc>Zn。
已知Sc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3价化合物,即,同时生成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根据上述结论,金属活动性关系为Sc>Zn>Fe>(H)>Cu;
A、Sc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将Sc投入硫酸铜溶液中有红色物质析出,该选项说法正确;
B、仅用Fe(NO3)2溶液、Sc(NO3)3溶液、Cu不能验证钪和铁的活动性强弱,因为铜与Fe(NO3)2溶液、Sc(NO3)3溶液均不反应,只能够验证出铜最不活泼,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仅用Sc、Cu和FeSO4溶液能验证钪、铁、铜的活动性强弱,将Sc、Cu分别放入FeSO4溶液中,Sc能置换出铁,铜不能,说明金属活动性关系为Sc>Fe>Cu,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填:B.
(2)①因为锌比铁活泼,反应需要时间短,因此A表示锌和稀硫酸的反应曲线,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②由图知,反应结束后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该选项说法正确;
③反应结束后生成氢气质量相等,酸不足,因此稀硫酸都没有剩余,该选项说法正确;
④根据、,生成相同质量的氢气需要锌的质量更大,反应结束后铁粉一定有剩余,该选项说法正确;
⑤由④分析知,反应结束后消耗两种金属的质量不相等,即消耗锌质量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填:②③④。
17.(1)弱
(2)+1
(3)质子
【详解】(1)由题意可知,出土的黄金面具仍金光灿灿,说明了金的化学性质很稳定,而青铜纵目面具已锈迹斑斑,说明了铜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故金的活动性比铜弱;故填:弱。
(2)辉铜矿的主要成分是Cu2S,其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价的计算原则,化合物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设铜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有,解得x=+1,即铜元素的化合价为+1;故填:+1。
(3)应用碳-14测出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年左右,碳-12和碳-14是碳元素的两种同位素原子,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原子核中的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点是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故填:质子。
18.(1)纯锡
(2)Zn+H2SO4=ZnSO4+H2↑
(3)铬
【详解】(1)由合金的熔点小于其组成金属可知纯锡的熔点更高;
(2)实验二中锌的化学性质更活泼,产生气泡“更快”,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3)实验三中观察到铬丝表面有固体析出,说明金属活动性Cr>Cu,铜丝表面有固体析出,说明金属活动性铜>银,则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铬。
19.(1)H2O2
(2)催化作用
(3)
(4)做气肥(合理即可)
【分析】D与E组成元素相同,且是气体,推测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D能在高温下与赤铁矿反应,说明D是一氧化碳,那么E就是二氧化碳;M是一种黑色粉末,且反应前后不变,M推测是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A是过氧化氢,M是二氧化锰,B能转化成一氧化碳,是氧气,C是水;G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水能和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故F是氢氧化钙;
综上所述,A是过氧化氢,B是氧气,C是水,D是一氧化碳,E是二氧化碳,F是氢氧化钙,G是碳酸钙,M是二氧化锰。
【详解】(1)A是过氧化氢,故填:H2O2;
(2)M是二氧化锰,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故填:催化作用;
(3)氧气转化为一氧化碳,可以是碳的不完全燃烧,故填:;
(4)E是二氧化碳,可以做气肥、灭火、人工降雨等,故填:做气肥(合理即可)。
20. 过滤 漏斗 3 Zn+CuSO4=Cu+ZnSO4(或Zn+FeSO4=Fe+ZnSO4) Zn+H2SO4=ZnSO4+H2↑ 取滤渣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硫酸,若有气泡产生则酸不足量,若无气泡产生则酸已足量。
【详解】(1)由实验过程图可判断,操作1和操作4完成后原混合物分成了固体和滤液两部分,利用这一特点可判断操作1和操作4为过滤操作,用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还有漏斗;混合溶液为含有CuSO4、ZnSO4、FeSO4的废液,向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锌粉,锌可与硫酸铜、硫酸亚铁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铁、铜和硫酸锌,所以固体A中含有生成的铁、铜及未反应完的锌,固体A中含3种物质;
(2)过量锌粉与CuSO4、ZnSO4、FeSO4混合溶液中的CuSO4、FeSO4都可以发生置换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CuSO4=Cu+ZnSO4(或Zn+FeSO4=Fe+ZnSO4);加入足量稀硫酸,金属混合粉末中的锌粉可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3)固体C为锌、铜混合物,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能与锌反应而得到纯净的固体铜,因此,取反应后所得固体加入稀硫酸观察是否有气泡生成,可检验C中加入的稀硫酸是否足量,其操作的方法为:取滤渣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硫酸,若有气泡产生则酸不足量,若无气泡产生则酸已足量。
【点睛】本题涉及的反应是金属和盐、金属和酸的反应,能不能反应,取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反应的程度取决于反应物的量。
21. 除去铁钉表面的铁锈 Fe2O3 2Fe+O2+2H2O=2Fe(OH)2 20.5% 6.0 pH=2时酸性较强,铁与酸反应生成氢气,试管内压强增大 增大NaCl溶液的浓度(或升高温度、将铁钉换成铁粉、换不同纯度的铁),借助如图装置,控制其他条件相同,观察形成稳定液柱所需的时间
【详解】(1)用砂纸打磨铁钉至光亮能够除去铁钉表面的铁锈,使铁与其它物质充分接触,故填除去铁钉表面的铁锈。
(2)铁锈的主要充分是氧化铁,其化学式为Fe2O3,故填Fe2O3;
铁与氧气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故反应化学方程式写为:2Fe+O2+2H2O=2Fe(OH)2。
(3)由题文可知,液柱高度为4.lcm,其体积为4.1mL,即原装置中氧气的体积为4.1mL,所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100%=20.5%,故填20.5%。
(4)由图可知,当pH=6.0时,形成的液柱的温度最高,用时最短,所以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并且缩短实验测定时间,pH的最佳取值是6.0,故填6.0。
(5)pH=2时酸性较强,铁与酸反应生成氢气,试管内压强增大,形成的液柱较短,故填pH=2时酸性较强,铁与酸反应生成氢气,试管内压强增大。
(6)该实验中也可以增大NaCl溶液的浓度,借助如图装置,控制其他条件相同,观察形成稳定液柱所需的时间,故填增大NaCl溶液的浓度,借助如图装置,控制其他条件相同,观察形成稳定液柱所需的时间。
22.方法1:解:设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为x
x =1166.7 t
答: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为1166.7t。
方法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故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与生成铁的质量相同,故。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