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7 00:43:33

文档简介

答案:
A A.“简帛书的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错误。由原文“自20世纪初敦煌等地陆续发现简牍以来,学术界对简帛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可知,原文是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即“20世纪初敦煌等地陆续发现简牍以来”。
2.C C.“当今隶书的创作就能取得丰硕成果”错误。由原文“为当今隶书的创作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可知,选项混淆了条件,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
3.C 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简帛书的研究对当代隶书的发展及创作方面具有现实影响。A.是说汉字隶变过程的开始时间;B.是说西汉简牍大量破土而出的意义;C.是说简帛书的研究对当代隶书的发展及创作方面具有现实影响;D.是说中国简帛书法艺术研究与传播工程的五年规划。
4.①材料一侧重于从简帛书的发现和研究的角度谈简帛书对中国学术史尤其是中国书法史的重大意义。
②材料二侧重于论证简帛书的研究对当代隶书的发展及创作方面具有现实影响。
5.①以往人们看到的墨迹多是钩摹复制品,而马王堆汉代简帛书能让书法研究学习者真正接触到古人真实的用笔痕迹以及用墨。
②受多种因素影响,简帛书法的形体造型和书写效果风格多样,异彩纷呈。
③简帛书独具的美学风格符合现代社会中快节奏下的人的心态。
④研究简帛书,对于书学研究和书法创作都会产生开拓性价值。
6.答案:D。
"将军不敢面对老人"错。根据文中内容,是将军得知老人到来时还没有想好应对的办法,内心激动而不安。
7.答案C。
A."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错,这些内容是作者艺术性的加工,而不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B."将军对牺牲多年的父亲的思念之情"错,应是侧面烘托出将军对失去儿子的烈属的关爱。C.正确。D."肖像描写"错,作品没有使用肖像描写塑造将军形象。"我这条命是战友给的呵"是将军的心理描写,"忽然欠起身:'开得太快了'"是对将军的语言和动作描写。
8.①将军给老人寄汇票、织毛衣、弄袜子,体现了对烈士遗属的关爱。②曾庆良为掩护部队渡湘江而牺牲,表现了自我牺牲的精神。③曾育才救挑夫、曾令标救将军等行为,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答对一点2分,两点得4分)
9.答案
①运用了倒叙手法。通过倒叙写将军收信、写信的情节,把人物置身于富有戏剧性的冲突之中,吸引读者,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②运用了插叙手法。通过插叙父亲被害、战友牺牲之事,交代了将军情感转变的原因,丰富了作品内容,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救人的精神,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③运用了张弛结合的叙事节奏。在叙述的节奏上,有"渡湘江""过草地"时战士自我牺牲、舍己救人的概括叙述,也有对将军过草地被救过程的详细描写,快慢交织的叙事速度使得小说引人入胜。
④采用回忆与现实交织的叙事安排。补足了故事的相应背景,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突出了主题。
⑤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深入展示了将军的内心活动,表现他内心情感的变化,⑥采用戛然而止的结尾方式。末尾以将军带着复杂的心情"跨上楼,轻轻地推开了房门"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使文章富有张力,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⑦小说以"信"为叙事线索。小说通过"信"这一线索贯穿了"寻亲""认亲"的情节脉络,也承载了将军思想感情起伏变化的缘由和小说的主题。(任意三点6分)
10.A 句意:汉朝派使臣诏令新王,让他入朝拜见天子,楼兰国王推辞不肯去。当时骏马监傅介子出使大宛,昭帝下诏让他顺便去责问楼兰。傅介子到了楼兰,责问楼兰国王,楼兰王谢罪表示臣服。傅介子回国后向皇帝奏报此事,被晋升平乐监。“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时”为“使”的时间状语,中间不断开,排除BD;第二个“责”的宾语是“其王”,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
11.C C.“阙下”指宫阙之下,原文中“北阙下”是地点,不代指皇帝。“若不阙秦”的“阙”是“侵损”的意思,句意:如果不侵损秦国。故选C。
12.B B.“想要出兵讨伐大宛时,却遭到群臣反对”错误。原文为“三年,公卿议者皆愿罢宛军”,意思是:太初三年,商讨此事的公卿大臣都希望停止对大宛国用兵。
13.(1)汉天子已经出兵讨伐大宛,大宛是个小国,如果不能攻克,那么大夏这些国家会渐渐地轻视汉。
(2)如今竟然派使者用黄金布帛引诱他并将他杀死,以后再有奉命出使各国的汉使,还能得到他们的信任吗?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业”,已经;“下”,攻克;“之属”,这些国家;“轻”,轻视。
(2)“乃”,竟然;“诱以金币”,状语后置,用黄金布帛引诱他;“信”,得到信任。
14.①以后叛乱者不再归服; ②他国不再信任; ③国家形象受损。
参考译文: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上奏说:“大宛有良马,在贰师城内,藏起来不肯给汉朝。”汉武帝派壮士车令等人带着千金和用金铸的马前往大宛请求换取良马。大宛国王与其群臣商议说:“汉朝离我们很远,如果它从北面出兵,有匈奴阻挠,从南面出兵,缺乏水草,又往往没有城郭,大多缺乏粮食。这种情况又怎么能派大军来呢?汉朝对我们没什么办法。”于是不肯(把马)给汉使。汉使发怒,扬言要砸碎金马,然后离开。大宛的显贵十分生气地说:“汉使太轻视我们!”驱逐汉使离开,并命令大宛国东面的郁成王拦截攻杀汉使。汉武帝大怒,便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前去讨伐大宛国。太初三年(前102年),商讨此事的公卿大臣都希望停止对大宛国用兵,集中力量攻打匈奴。汉武帝已经出兵讨伐大宛,大宛是个小国,如果不能攻克,那么大夏等国就会渐渐地轻视汉朝。而且大宛的好马得不到,乌孙、轮台等国也会看轻和苛待汉朝使者,汉朝会被外国耻笑。于是查办了说讨伐大宛不好的邓光等人。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楼兰国王死了,匈奴最先知道消息,便让在匈奴充当人质的楼兰国王的儿子安归回国,安归得以立为楼兰国王。汉朝派使臣诏令新王,让他入朝拜见天子,楼兰国王推辞不肯去。当时骏马监傅介子出使大宛,昭帝下诏让他顺便去责问楼兰。傅介子到了楼兰,责问楼兰国王,楼兰王谢罪表示臣服。傅介子回国后向皇帝奏报此事,被晋升平乐监。傅介子对大将军霍光说:“楼兰多次反复却不加讨伐,并且也没有惩戒。我愿意前去刺杀他,以此向西域各国显示我国的国威。”于是大将军霍光禀告昭帝,昭帝派他前往。傅介子与士卒携带黄金布帛,以赏赐外国的名义向外扬言。到了楼兰,楼兰王对傅介子态度冷淡。傅介子假装带人离去,到了楼兰的西部边界,派翻译回去对楼兰王说:“汉朝使者携带黄金和锦绣来赏赐各国,楼兰王不来接受,我要离开到西部各国去了。”楼兰王贪图汉朝的财物,便亲自来见使者。傅介子与他对坐共饮,拿出财物展示给他看,大家都喝醉了。傅介子对楼兰王说:“皇帝派我来秘密报告大王一些事。”楼兰王站起,跟随傅介子走入后帐,屏退侍从密谈,这时两名壮士突然从后面刺向楼兰王,楼兰王当即死去。傅介子随即砍下楼兰国王的头,用驿马快速送到长安,将头悬挂在宫城北门下。
臣司马光评论说:君主对待戎狄的态度应该是,如果他们背叛,就出兵讨伐,顺服了就不再追究。如今楼兰王已经认罪,却接着诛杀他,以后再有背叛者,就难以使他们归附了。如果认为楼兰王有罪而讨伐他,就应该整军誓师(集合队伍发布动员令),公开地给予惩罚(大张旗鼓地对其惩罚)。如今竟然派使者用黄金布帛引诱他并将他杀死,以后再有奉命出使各国的汉使,还能得到他们的信任吗?况且凭借大汉的强盛,却对蛮夷使用盗贼一样的计谋,不也值得羞耻吗!
15.D D.“中间两联语言质朴、笔墨简淡”错误,中间两联语言雄伟瑰丽。
16.①本诗乐观奋进:颔联写长桥千船,怒涛大江,气势磅礴;颈联写暮鼓晨钟,村落云烟,开阔辽远;尾联写醉中拈笛,荫下横吹,放旷豪迈。
②杜诗悲慨沉郁: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诗人羁旅漂泊、年老多病的个人感慨;“艰难苦恨”表达出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悲。
【参考译文】客居在外病魔缠身不能登山临水,听说胜境南台山,试着前去寻它一寻。 无数的车马缓缓行驶在浪高流急的江面浮桥上,千百条船儿连结在一起,横跨于大江的中心。 光孝寺楼里,钟鼓声声,从早到晚催着时光逝去,四周村落云烟袅袅,从古至今一直飘散着。 白发已生,却不能消除我心中的豪气,带着酒后的浅醉,在一片榕树的树荫里吹起横笛。
17.(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8、D 19、C 20、C
21、①融会贯通 ②急于求成 ③真才实学
22.①因为莎士比亚代表的是文化,②文化是能够参与社会建设的,③它能够构建民众的追求方式与生活方式,④并进一步塑造民族的自尊心与自爱心。
23、①设问:先提问然后自己作答的形式,有提请注意、引导思考、强化深刻阅读作用的效果;
②比喻:连用四组比喻,把经典作品比作“花朵”“金子”“火焰”“匕首与针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经典作品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感受和想象。
24、作文审题:
这是一个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先对下棋中的“布局”进行解释,然后再由现实之棋引出人生之棋。材料一指出布局要站在现在考虑未来,对未来做出全面规划和安排。“有人说”,把材料由下棋引到对人生的思考,柳青在《创业史》中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我们要想走好人生每一步,提前“布局”必不可少。
材料二的结构与材料一是相同的,先对“破局”进行解释,然后也是由现实之棋引出人生之棋。材料二谈到下棋时的破局方法,点出人生要有破局意识。“破局”,简而言之就突破固有思维,打破局面、解决困局。不破则不立,人应该有破局的勇气,能拿出自信与勇敢,审视现状,认清存在的问题,打破困住自己的牢笼,不自我设限,不束手就缚。
材料一的关键词是“布局”,材料二的关键词是“破局”。两个关键词中的“局”含义并不相同。“布局”中的“局”是指局面、形势。“破局”中的“局”是指阻隔、壁垒。由此可知,两则材料中的两个概念,即“布局”与“破局”,不存在对立关系。
两则材料都可以倡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写作的时候,我们可以安排成“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主体部分可以安排成并列结构,第一部分可以写布局未来的重要性,再写如何布局等;第二部分可以写为何要破局,以及如何破局等。
立意:
1.规划未来善布局,面对困境敢破局。
2.人生既要善布局,更要敢破局。
3.布局未来,破局困境。鸡西市第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试题总分:150分 答题时间:150分钟)
温馨提示:沉着应对,冷静作答,成功属于自信的你!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简帛书是一门新的学科。自20世纪初敦煌等地陆续发现简牍以来,学术界对简帛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王国维把简牍列为中国近代考古四大新发现(即殷墟甲骨、汉晋木简、敦煌写经、内阁档案)之一。简帛出土方百余年岁月,历经兵燹、盗掠和人为破坏,损失不可估量。但先辈学者不遗余力的保护,使得很多宝贵的简帛得以幸存。简帛书研究对中国学术史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改写或重写中国学术史。
简帛书的发现与研究,对中国书法史意义同样重大,它填补和改写了书法史的空白和不足。我们很少看到隋唐之前的墨迹,特别是魏晋时期的翰札,多是唐代的钩摹复制品。后代少见古人真实的用笔痕迹以及用墨等,只能从摹品中去探寻古人用笔的奥秘。对书法研究学习者来讲,这无疑是蒙上了一层纱。
简帛承载着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竹木简牍与丝质的缯帛,是中国人在造纸术发明以前主要使用的书写载体。20世纪以来,简帛陆续出土,数量巨大,书迹的风格差别也很大,特别是战国至魏晋时期的简帛书迹,风格多样,异彩纷呈。不同的审美趣味、地域风俗、书写水平、职业、书写工具和书写方式都在影响着书法的形体造型和书写的效果。
简帛书法对文字的形体演变,对草书、楷书书体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谓“汉人隶书之秘,尽泄于此……篆、隶、草、楷无不相通,学书能悟乎此,其成就之易已无俟详论!”简帛作为古代书法最基本的表现载体,却构成了古代书法最高的审美表现。简帛书法在当代的呈现,体现了书法艺术的质朴美、素材美以及文字自然书写的形态美。其恣肆率意的结字形态与用笔的简约之美,构筑起中国书法在这一时期独特的美学表现形式。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简牍帛书的轻松随意和我行我素,比较符合当今社会人们的心态。
简帛学的研究,使得人们对诸多学科有了新认识。当下的书法理论体系实际上已很难诠释简帛书法中书体演变的复杂性。简帛书之美,是当代需要继续深入挖掘和研究的课题。简帛书同时作为考古材料与古文字材料,从史料内容、文字考证到书法面貌都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人们研究简帛书法艺术,系统整理简帛书法艺术,将推动书学研究暨书法创作开启新的领域。
(摘编自刘照剑《研究简帛书的意义》)
材料二:
简帛书主要包含木简、竹简以及帛书等类型。简帛书中最原始的篆书和草书是隶书的雏形,并且简帛书中古代隶书的写法,对于当今的隶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当认真分析中国简帛书的特点及其对隶书发展的现实影响,掌握简帛书的发展历史,为当今隶书的创作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简帛书的研究,我们认识到了简帛书的优势以及简帛书与当代隶书创作的联系。简帛书已经成为当代隶书创作的重要历史源头,对当代隶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当认真分析简帛书的特点,并从中汲取能量,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养分。
简帛书是当代隶书创作的历史源头,许多书法家通过对简帛书的研究和揣摩,创作出了新的隶书书写方式,为当代隶书的发展以及隶书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新的创作源泉。因此,做好简帛书的研究和分析,对提高当代隶书创作质量和满足隶书创作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书法家对简帛书研究和分析之后,创作出了新的隶书书写形态,使得当代隶书创作出了许多新的作品,形成了新的流派。因此,简帛书推动了当代隶书创作不断推陈出新,使当代隶书创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为当代隶书创作提供了有力的素材支持和内容支持,同时也丰富了当代书法家的创作思路,使当代书法家能够在隶书创作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摘编自张志新《中国简帛书对隶书发展的现实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简帛书是一门新的学科,简帛书的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在某种意义上这项研究可以改写或重写中国学术史。
B.简帛书法用笔简约,字体形态恣肆率意,体现出书法艺术的质朴美、素材美和文字自然书写的形态美,审美价值高。
C.简帛书包含诸多类型,简帛书中最原始的篆书和草书是隶书的雏形,而古代隶书的写法又影响着当今的隶书创作。
D.当代书法家们通过对简帛书的研究和分析,不仅创作了新的隶书书写方式,而且用新的书写形态创作了众多新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主要是在竹木简牍与丝质的缯帛上书写,所以透过简帛能了解到悠久的中华文明史。
B.简帛书法中书体演变非常复杂,这是当下书法理论体系很难诠释的,除非对这一课题继续深入挖掘研究。
C.只要研究我国简帛书的特点,分析它对隶书发展的现实影响,熟悉其发展历史,当今隶书的创作就能取得丰硕成果。
D.在当代社会,做好简帛书的研究和分析,无论是书法家还是我国的书法创作,还有相关学科,都将受益匪浅。
3.下列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四川省青川县战国秦墓中出土的木牍,字体属古隶,篆书的体势平正并趋向隶书的扁势,波磔已有萌芽迹象,表明汉字隶变过程的开始,至少应当不晚于战国时代。
B.20世纪后半期,西汉简牍大量破土而出,其书写内容主要是各种著作和随葬品的目录,以此打破了“西汉无书”的历史困惑,展现了西汉书法艺术的伟大成就。
C.秦汉简帛书清晰地向人们还原了“捷”的书写特性,鲍贤伦的隶书用现代的笔墨条件再现了古人的这种绝妙书写,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气息,实属难能可贵。
D.中国简帛书法艺术研究与传播工程制订了未来5年规划:一套10卷本的《中国简帛书法艺术大系》、一套5卷本的《中国简帛书法艺术研究》、一个简帛书法艺术数据库。
4.两则材料都是关于中国简帛书的,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分别简要说明。(4分)
近年的书法展览中,能够展现古人书法真实模样的马王堆汉代简帛书呈井喷式亮相,取法马王堆简帛书的书法家也越来越多。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分析。(6分)
现代文阅读Ⅱ(共4题,16分)
亲人(节选)
王愿坚
离下班的时间还有半个多钟头,桌角上的电话铃突然急骤地响起来。曾司令员放下手里的红铅笔,伸手抓起听筒。
电话是从将军的宿舍里打来的。公务员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说:“首长,你的父亲来了!”父亲?将军不由得心里一震:“噢,他果然来了!”
像一块石子投进湖水里,将军那平静而专注的心情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搅乱了,脑子里老是在翻腾着一句话:“他来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使将军困扰了差不多快半年了。今年五月间,他突然接到了一封报社转来的一位江西农民写的信。他疑惑地把信拆开来,在信的开头,紧接着他的名字后面是四个粗黑的大字:“吾儿见字……”当时,司令员曾哈哈大笑着向政委说:“看,来认我做儿子了!……”但是,当他继续读着信的内容的时候,他那开朗的笑容却被紧蹙的双眉代替了。信上写着:“……五年以前,白杨樟的广善回家了,他说你早就不在了,在过大草地的时候牺牲了。我难过,哭了一场又一场。可我又不信你会死。……前天听人说你在报上发表讲话了。天下重名重姓的人不少,可不能那么巧……我给你写这封信,要是你是我的儿子,就给我来信,你要不是我的儿子……”
显然,这位老人是错认人了。他按照老人来信的地址,写了一封信寄到县的民政科去查问。他那个和将军同名的儿子是一九三一年参加红军的,据调查,确实在过草地时牺牲了。
接到信的当天晚上,将军伏在桌上给老人写信了。他写了扯,扯了写。直到夜里一点多钟,当他在信的开头写下了“父亲大人”四个字,他才觉得自己的感情才能顺畅地表达出来。他写好了信,亲自跑到邮局去装上二十元钱的汇票,把信发出去了。
当将军发信回来,公务员赵振国就忍不住悄悄地把这消息告诉了汽车司机老韩:“人家认儿认女,可咱首长,高高兴兴地认了个老爷子!”
其实,将军早就失去了父亲。早在二十多年以前,国民党军队向苏区进行四次“围剿”的时候,老人家就被害死在村南那道长满榕树的山坳里了。那么,老人的儿子呢?将军的思绪不由得转到过去那些在他身边倒下的战友上。他呆呆地望着窗前那棵老槐树沉思起来。也许老人的儿子是当年的四班长曾庆良?他是在掩护部队渡湘江时牺牲的。或者是四连指导员曾育才?他是过大雪山抢救一个挑夫时掉下山沟去了……这些同志并不和他同名,可是不知怎的,他却总想把他们和这位老人联在一起……
将军眼前慢慢地幻化成了一片茫茫的绿野。那是大草地,到处是腐烂的水草、污泥,一汪汪的水潭,水面上浮泛着一串串黄绿色的水泡。他掉队了,正忍受着难耐的饥饿在蹒跚地走着,突然,脚下一软,一条腿陷下去了,他拼命一挣扎,另一条腿又陷了下去。整个身子在向下沉,水,淹过了大腿,淹上了肚子……就在这时,一支枪托平伸在他的脸前。接着一个人用沙哑的嗓子喊,“快,快躺下,往外滚!”他连忙躺倒下来,就在这一瞬间他认出那人是六班的战士曾令标。借着这拖曳的力量,他滚出了烂泥。等他在一块硬实的泥堆上站起身,就看见曾令标因为全身用力,早已深深地陪进泥里,他惊叫一声:“老曾……”慌忙摘下肩上的枪,已经来不及了。曾令标一声“再见”还没说完就沉进了泥水里,水面上只留下一只手高擎着步枪,枪筒上挂着半截来袋子。旁边,一串水泡和一顶缀着红星的军帽在浮动着……
“我这条命是战友给的呵!”从那个难忘的日子起到现在,无论是战斗、工作还是学习,将军总是严格地警醒着自己:“多干些!再多干些!”现在他却突然发现,这些还不就是一切,只要有可能,他似乎还应该担负起另一项义务。
“要使这位失去唯一儿子的老人得到安慰,唯一的办法是还给他一个儿子!哪怕是暂时的儿子!”就怀着这种复杂的感情,将军写下了那封回信。
这以后,将军就成了赡养和安慰这位老人的亲人。每月,当他发下薪金的时候,不管工作有多忙,将军总要挤出一个夜晚用在写“家信”上。慢慢地,将军惊奇地发现,随着一封封信的往来,他和老人的心在一天天靠近,这陌生的老人简直已经成了他的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的成员了。每当天气凉了,他就会告诉爱人高玫:“给老人织件毛衣吧?还得弄双毛袜子去!”每当家里谁伤风感冒了,他也会忙着写封信向老人问候……而老人的来信中流露出的每一点愉快的表示,将军也感到极大的快乐。
尽管这样,但将军却仍然暗暗不安,生怕书信中哪一个字会露了马脚,被老人发觉。特别是二月“父亲”来信说要来北京看望“儿子”的时候,他更加不安起来。他曾经连着写了两封信,要求老人不要来……并且肯定地告诉“父亲”:只要他工作一空,他会带着小孙孙去看他的。可是,毕竟将军对这位老人思念儿子的心情体察得还不够周到,现在,老人竟不顾“儿子”的种种劝阻,还是来了。
“现在,可怎么办呢?”将军苦苦地思索着。直到下班铃响了,他走出办公室的时候,还没有找出答案。
汽车迎着晚霞,在秋风里平稳地驶着。将军怔怔地望着车窗外缓缓逝去的梧桐树,忽然欠起身:“开得太快了!”他觉得这些树向后退得太快,简直像一株株倒下来似的。
司机老韩笑着扭头望了司令员一眼:“不快呀!”说着,用指甲轻轻地敲了敲速度表。表针正在“20”和“40”之间微微颤动着。
“慢点,再慢一点!”他实在希望慢一点到达宿舍,好让自己有时间再把这件事想一想。
车子渐渐驶近宿舍,将军怀着激动而又多少有些惴惴不安的心情,跨上楼、轻轻地推开了房门……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给老人写信时,写了扯,扯了写,直写到夜里一点多钟,可见思想斗争之激烈。
B.小说写牺牲的曾庆良、曾育才等人,暗示为了革命的胜利,许多“父亲”痛失了亲子。
C.曾将军反复劝阻老人不要来北京,是担心老人来了之后会识破他冒充其儿子的身份。
D.回家时车速在“20”和“40”之间,将军还要老韩再开慢点,是因为他不敢面对老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回忆将军的父亲在国民党围剿苏区时被害死,以及自己过草地时陷入沼泽被救的情形,都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
B.小说叙写赵振国把将军回信认父亲的消息告诉汽车司机老韩一事,从侧面烘托将军对牺牲多年的父亲的思念之情。
C.“书信”是将军和“父亲”情感的纽带,把素不相识的两个家庭联系起来,表达了对超越血缘的阶级友爱的赞美。
D.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手法,生动传神地塑造了将军重情重义形象,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8.有人评论:王愿坚在历史故事中,在现实生活里,特别善于捕捉那些闪光的、高含量的细微处,一旦得到就精心放置在他的作品中,就能充分表现人物所闪耀出的精神光芒。请结合文本简析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9.小说在叙事方面很有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古诗文阅读部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小题。
太初元年,汉使入西域者言:“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天子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之。宛王与群臣谋:“汉去我远,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又且往往而绝邑,乏食者多。是安能致大军乎?无奈我何。”遂不肯予汉使。汉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宛贵人怒曰:“汉使至轻我!”遣汉使去,令其东边郁成王遮攻杀汉使。天子大怒,乃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往伐宛。三年,公卿议者皆愿罢宛军,专力攻胡。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轮台易苦汉使,为外国笑。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昭帝元凤四年,楼兰王死,匈奴先闻之,遣其质子安归归,得立为王。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数反复而不诛,无所惩艾。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于是大将军白遣之。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帛,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立死。介子遂斩王首,驰传诣阙,县首北阙下。
臣光曰:王者之于戎狄,叛则讨之,服则舍之。今楼兰王既服其罪,又从而诛之,后有叛者不可得而怀矣。必以为有罪而讨之,则宜陈师鞠旅,明致其罚。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后有奉使诸国者复可信乎!且以大汉之强,而为盗贼之谋于蛮夷,不亦可羞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
B.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
C.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
D.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
1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西域,汉代对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地区的总称,文中“大夏”“乌孙”等皆属西域。《汉书》中记载了苏武出使西域之事。
B.质子,古代为了表示臣服或守信而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大多为王子或世子等贵族。文中的安归是被送往匈奴当质子的楼兰王之子。
C.阙,古代皇宫门前两边的高大望楼,泛指帝王住所。文中“阙下”同“陛下”,与《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的“阙”含义不同。
D.蛮夷,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齐桓晋文之事》中“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的“四夷”也是同样的含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宛君臣认为汉相距遥远,又有各种不利条件的限制,难以出动大军攻打自己,所以拒绝了汉的要求,这成为汉伐宛的导火索。
B.大宛的行为激怒了汉天子,汉天子想要出兵讨伐大宛时,却遭到群臣反对,但他不为所动,并且处罚了持反对意见的邓光等人。
C.傅介子认为楼兰反复无常,应该受到惩罚,于是主动请求前去刺杀楼兰王,并以此向各国显示大汉的国威,他的请求得到了批准。
D.傅介子利用楼兰王的贪财心理,以退为进,诱使他前来相见,伏下武士刺杀了他,随后将他的首级飞马送回大汉朝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
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后有奉使诸国者复可信乎!
14.司马光认为刺杀楼兰王有哪些危害?请概括作答。(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共9分)
度浮桥①至南台
陆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②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注】①浮桥:宋时由船只连成浮桥。②九轨:轨,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言浮桥桥面宽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首联说诗人客中多病久未登临山水,闻南台之名试作一次探访,点明出游缘起。
B.颔联“九轨”“千艘”是虚指、夸张之词,写出浮桥的雄伟气象,以虚见实。
C.颈联一“自”字,在冷静的叙述中透露感慨:人世与自然都在不断缓缓变迁着。
D.中间两联语言质朴、笔墨简淡,描绘出远近相宜、层次丰富的画面,意趣悠远。
16.同为病中登高,本诗与杜甫《登高》相比,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岳阳楼》中 , 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2)《阿房宫赋》描写阿房宫最终结局的语句是 , !
(3)《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 , 。
四、语言文字运用部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无论你靠着枕儿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呵,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令满耳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虫儿们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曾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他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成为人间绝响。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节选自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
18.下列句子中的“呢”和文中加点字“呢”表达的语气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你要星星他也能给你摘下来呢。
B.以后的事情谁知道呢?
C.看到这种情景,怎么会不让人高兴呢!
D.你走好了,我呢,你就不用管了。
19.下列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修辞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几片白云又高又远,自在得像荷塘里那一片纯白洁净的睡莲。
B.春天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在杏花枝头笑……
C.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D.兴安岭是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20.下列对本文内容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用人不如笼中的鹁鸪来渲染一种枯燥乏味、孤独凄凉的气氛,从而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B.城市里没有秋虫和乡间满耳的虫声形成强烈的对比,通过对乡间秋虫的怀念,表明作者对乡间生活的向往。
C.文中写道秋虫引起秋士伤怀,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道落叶引起秋士伤怀,两者的用意都在强调秋士容易伤感。
D.作者借秋虫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和对改变这样的社会现状的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获取信息的便捷化与舒适化,究竟是在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还是相反呢?听听“好声音”,看看肥皂剧,果真能代替反复默诵与咀嚼那些花朵般、金子般、火焰般、匕首与针刺般的言语、章节与名篇巨著吗?不,肤浅浏览是不可能取代深刻阅读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语言学家与生理学家都已经判定,没有发达的语言系统,是不可能有深刻缜密的思想的。恰恰是语言符号激活了思维与想象能力,最大限度调动和整合不同资源从而实现 ① ,然后去发展、延伸、突破已有的知识见解。
在人们日益以触屏浏览取代苦读攻读的今天,我们还有没有深度的与认真的阅读呢?仅仅浏览,是视觉与听觉的瞬间刺激,容易停留在相对浅薄破碎的层面上。的确,在这样一个 ② 的社会氛围中,人人太过想要快速获取成功,一些不查核、不分辨、不概括、不回溯、无推敲斟酌、绝无任何解析能力更无创意的平面信息性能人已经出现了。他们离开了阅读,只有浏览与便捷舒适的扫描,以微博代替书籍,以段子代替文章,以花拳绣腿代替 ③ ,以吹嘘表演代替讲解探讨,将会导致精神懒惰。英谚云:宁可失去英伦三岛,不能失去莎士比亚。因为莎士比亚代表的是能够参与社会建设并构建民众追求方式和生产方式由此进一步塑造民族自尊心与自爱心的文化。所以我想强调,在触屏时代,我们的“莎士比亚”也不能失去,不要做网络的奴隶,坚持阅读,受益无穷。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五、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来写作。
布局,指棋手在开局阶段规划棋子分布的态势,用以引导棋局的走向,从而取得优势。有人说,人生如棋,布局者生。
破局,指下棋时面对困局,能够审视问题,突破固有思维,打破局面。有人说,人生如棋,破局者存。
以上材料对我们新时代的青年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