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学科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共10页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 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这就是中国传统结构,我把它叫做“差序格局”。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 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在中国社会结构里,差序格局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鸡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指出,生育和婚姻事实形成了乡土社会中的亲属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推及的范围极其广泛。
B.《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愈多。
C.材料一点明,乡土社会的家庭可大可小,周围社会圈子的范围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都与世态炎凉密切相关。
D.材料二认为,传统社会中稀缺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分配标准为与“己”关系亲疏远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第三段,以“家”切入,对“家里的”“家门”“自家人”的含义作出解释,论证“家”可自如伸缩的特点。
B.材料一提及包括“鬼神”“君臣”“父子”等在内的《礼记·祭统》中的十伦,意在说明儒家最考究的人伦重在分别。
C.材料一将“有势力的人家”和“穷苦人家”对比,证明了乡土社会里圈子的大小依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极具说服力。
D.材料二引用数句民谚俚语,既为“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观点提供了佐证材料,也增强了文章可读性。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人伦”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礼记.大传》
B.“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莫善乎诗。”——《毛诗序》
C.“背人伦而禽兽行,十年而灭。”——《管子·八观》
D.“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汉书·董仲舒传》
4.材料一第四段使用“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和“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 分)
5.哈尔滨大剧院拟在《红楼梦》中选出能体现“差序格局”特点的情节排演三出戏,请结合材料分析编剧选择的理由。(6 分)
(1)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年关将近,家中拮据。刘姥姥想起女婿祖辈与贾府认过亲,便到贾府攀亲,寻求救济……府认下这门亲,刘姥姥拿回银子,渡过难关。
(2) [林黛玉进贾府]黛玉进府,贾母传饭。贾母正面榻上独坐,黛玉坐在左手边,王夫人陪坐,李纨和凤姐站在饭桌旁敬菜布让,外间伺候之人一声咳嗽不闻。
(3) [宝玉娶亲]瞒天过海,家族联姻。黛玉病重,一息奄奄,无人过问。贾母的心思在宝玉、宝钗的婚事上。薛姨妈得知“调包计”后,虽怕宝钗委屈,但仍应允。
(二)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静
沈从文
春天日子是长极了的。长长的白日,一个小城中,老年人不向太阳取暖就是打瞌睡,少年人无事做时皆在晒楼或空坪里放风筝。天上白白的日头慢慢的移着,云影慢慢的移着,什么人家的风筝脱线了,各处便都有人仰了头望到天空,小孩子都大声乱嚷,手脚齐动,盼望这无主风筝,落在自己家中的天井里。
女孩子岳珉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望到一个从城里不知谁处飘来的脱线风筝,在头上高空里斜斜的溜过去。身后楼梯有小小声音,一个男孩子手脚齐用的爬着楼梯,“小姨,小姨,婆婆睡了,我上来一会儿好不好 ”
女孩便走过去,把小孩援上晒楼。
屋顶接连屋顶,有晒衣服被单的,把竹竿撑得高高的,在微风中飘飘如旗帜。晒楼前面可以望到城墙上石罅里植根新发芽的葡萄藤。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河对面有一个大坪,绿得同一块大毡茵一样,上面还绣得有各 样颜色的花朵。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了一会天上,又望了一会河水。河水不像早晚那么绿,有些地方似乎是蓝色,有些地方又为日光照成一片银色。对岸种得有油菜,菜花黄澄澄的如金子。另外还有三匹白马,两匹黄马,没有人照料,在那里吃草,从从容容,一面低头吃草一面散步。
小孩北生望到有两匹马跑了,就狂喜的喊着:“小姨,小姨,你看!”小姨望了他一眼,用手指指楼下,这小孩子懂事,恐怕下面知道,赶忙把自己手掌掩到自己的嘴唇,望望小姨,摇了一摇那颗小小的头颅,意思像在说:“莫说,莫说。”
两个人望到马,望到青草,望到一切,小孩子快乐得如痴,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
他们是逃难来的,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五岁大的北生。糊糊涂涂坐了十四天小小篷船,船到了这里以后,应当换轮船了,一打听各处,才知道武昌城还被围着,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
到此地以后,一家人就找寻了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爸是一个武昌军部的军事代表。哥哥也是个北京军官,二哥在上海教书。几个人住此已经有四十天了。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
“为什么这样清静 ”女孩岳珉心里想着。过一会,从里边有桃花树的小庵堂里,出来了一个小尼姑,手上提了一个篮子,越过大坪向河边走来。这小尼姑走到河边,慢慢的卷起衣袖,各处望了一会,又望了一阵天上的风筝,才从容不迫的,从提篮里取出一大束青菜,一一的拿到流水里乱摇乱摆。因此一来,河水便发亮的滑动不止。小尼姑把莱洗好了,又用一段木杵,捣衣裳,捣了几下,又把它放在水中去拖摆几下,于是再提起来用力捣着。小尼姑在水边玩厌了,便提了篮子,走回去了。
小尼姑走后,女孩岳珉望到河中水面上,有几片菜叶浮着,想起这小尼姑的快乐,想起河里的水,远处的花,天上的云,以及屋里母亲的病,这女孩子,不知不觉又有点寂寞起来了。
她记起了早上喜鹊,在晒楼上叫了许久,心想每天这时候送信的都来送信,不如下去看看,抱着北生下楼。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的呼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母亲像是醒过一会儿了,一听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就睁开了眼睛。
女孩岳珉说:“妈, 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病人不说什么,想到刚才咳出的血,微微的笑着。
“你咳嗽好一点吗 ”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珉珉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
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脸,女孩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 真梦到大船,还梦到三毛老表来接我们,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爸爸莫非已动身了!”
“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
两人故意这样乐观的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
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卜课①回来了。女孩岳珉拉了姐姐往厨房那边走去,低声的说:“姐姐,看样子,妈又吐了!”姐姐说:“怎么办 北京应当来信了!”
外面传来声音,“看呀,看呀,快来看呀,一个瓦样的大风筝跑了,快来,快来,就在头上,我们捉它!”
女孩岳珉抬起了头,果然从天井里也可以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偏偏斜斜的滑过去,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很长的在空中摇摆。
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稀奇的想道:“谁在问 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吧 ”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的走到二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来的人了。
可是,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1932年,有删改)
①卜课:占卜。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三段描写楼顶景色,被单飘扬、葡萄藤发芽、小河流淌,给人清新自由与温和宁静之感。
B.北生望见马跑后狂喜叫喊,又“赶忙”掩住嘴,“望望” 小姨,表明家庭处境使北生敏感而胆怯。
C.小尼姑提篮子到河边卷衣袖洗青菜、捣衣裳场景,看似日常却营造出一种安闲、平和的美好意境。
D.焦灼地等待着父亲和哥哥的音讯时,生病的母亲与懂事的岳珉都在努力地编造梦境给对方以希望。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对小城的描绘,同作者《边城》中写茶峒一样,都通过自然风光、人情风俗展现了现实之外的乡土生活。
B.本文叙事巧妙,情节一波三折,呈现了“楼上”与“楼下”两个世界,即沉静的少年世界与苦难的成人世界。
C.本文以第三人称叙述,主要通过岳珉的有限视角,将外面世界和家中变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紧凑的整体。
D.本文结尾突转,将如旗的影子和父亲坟上的旗联系,隐含着期待无望之意,增强悲剧色彩,从而揭示战争残酷。
8.本文多次提到“风筝”,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文中“风筝”的深层含义。(4分)
9.汪曾祺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读此.文,你是否也有类似的感受 请你以《〈静〉中的“矛盾”》为题,写一个发言提纲。(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影, 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 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日“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材料二:
文王将田,史编卜曰:“田于渭阳, 将大得焉。非龙、非彩,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遗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邪 ”太公曰:“臣闻君 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殆非乐之也。”
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 ”太公曰:“源深而水流, 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 ”
文王曰:“惟仁人 能受正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 ”太公曰:“夫鱼食其饵, 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焉。”
文王曰:“树敛何若而天下归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归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 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节选自《六韬》)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凡人A恶死B而乐生C好德D而归利E能生F利者G道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西伯,姓姬名昌,商纣时为西方诸侯之长,其子武王取得天下后,追尊其为周文王。
B.先君,指前代君主,也指亡父,文中特指在位国君的亡父。先考也是对亡父的尊称。
C.适,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及成语“适得其反”的“适”意思都不同。
D.恶,指厌恶,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的“恶”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了表示对天命的恭敬和渴求贤才的诚心,周文王斋戒了三天,然后才外出打猎,果真在渭水的北岸遇见了正在垂钓的姜太公。
B.姜太公与周文王初次相遇,不便言深,于是围绕钓鱼之事进行试探,得知文王乐于接受正谏后,才提出取天下的重大战略问题。
C.姜太公认为君子乐于实现自己的抱负,自己不是真的乐于垂钓:而平凡人乐于做好自己的事情,容易像鱼一样因食饵被钓丝牵住。
D.姜太公向周文王阐明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的观点,这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兆得公侯,天遗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2)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焉。
14.材料一中周西伯“与语大说”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双井茶送子瞻①
黄庭坚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②霏霏雪不如。
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扃舟向五湖③。
[注]①子瞻:苏轼。此时苏轼继乌台诗案被贬后应诏还朝,任翰林学士,但深陷政治漩涡,处境堪忧。②硙:亦作“碾”,小石磨,研制茶叶的碾具。③五湖:太湖。相传春秋时期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 。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开篇从诗人自己所处的环境落笔,很有气派,先声夺人。
B.颔联的“旧”字,暗示子瞻身份的变化,又为结语埋伏笔。
C.颈联中诗人认为家乡的茶叶磨碎后色泽美,连雪花也不如它。
D.本诗尾联点明题意,诗人委婉劝告友人,情味悠长,引人深思。
16.作家朱安群评价这首诗“一提东坡,二说黄州,都是诗的关键处,结尾只轻轻一点,就味深意长。”请结合作品对此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屈原在《离骚》中多用香草美人做比喻,寄托他高洁的品性。关于这样写的原因,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解释:“ , ”。
(2)杭州作为亚运会的承办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柳永在《望海潮》中用“ ” 一句夸赞杭州人口众多,还用“ ”一句来概括西湖的湖山之美。
(3)小刚在整理诗词时发现,很多作品都善用夸张的数量词,这时他提笔写下两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这是阳春三月,杭州萧山蜀山知章村。一叶小舟穿过河港,停在了石桥边,船舱里走出一位面容憔悴的耄耋老人。扑面而来的是春风,还有他① 了半个世纪的故乡,年少往事如河面的波光一一浮现。
村人没有注意到这位神秘老者,不知道他是浙江第一位状元、盛唐的当朝重臣、蜚声长安的“吴中四士”之首、86岁的贺知章。一场大病后,他抛却荣华富贵辞官回乡,唐玄宗亲自赠诗,皇太子率百官饯行。村人更不知他从长安到萧山3000多里的漫漫长路,经历了多少跋涉和艰辛。
水渠哗哗的流水声,如孩童们在吟唱诗歌,麦苗、油菜花、豌豆、莴笋和褐色的正待播种的土地,仿佛也在发出欣喜的、蓬勃的朗读声。千百年之后,在通往知章村贺家园遺址的小路旁,我看到一道道纵横交错的水渠、一座废弃的砖瓦房、一幢斑驳的旧烟囱、一块明代的甲科济美坊。几个孩童从一涧溪流边直起身子,从柳枝后露出黑亮好奇的眼眸,脸.上带笑。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后人已无从考证这位“四明狂客”当时的神情,他的眼里是否又一次涌起浊泪。他在后来的隐居地绍兴镜湖写下的这首② ,朴素冷静的文字里, 深藏的百感交集和人生况味,一次次穿越时空,让无数游子唏嘘沉吟。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 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写成“我看到纵横交错的水渠、砖瓦房、旧烟囱、明代的甲科济美坊”,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2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左右脑主次有别吗 有人认为大脑左半球居于主要地位,而右半球居于从属地位,有人甚至认为右脑是一个无语言能力的遗留物——退化的人类器官。直至20世纪50年代,神经学家罗杰·斯佩里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左脑优势论。他指出:实际上当大脑从事某些智力活动时,右脑更胜一筹。可以说,正是他的拓展性研究,才使① 。
② 根据研究成果可归结为四方面:左脑控制右侧身体,右脑控制左侧身体;左脑专注字面含义,而右脑专注领会情境;左脑是按先后顺序运作的,右脑是协同进行的:左脑分析细节,右脑综观全局。事实上,做任何事情的时候,③ ,人才会有强大的思考能力,单独使用任一半脑都会十分怪异荒谬。由于左右脑功能不同。很大程度上说明着我们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对个人发展和企业经营具有指导意义。有些人擅长顺序推理,他们可能会成为律师、会计或工程师;有些人擅长全面的、直觉的非线性推理,他们可能会成为发明家、演员。
20.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B.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 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C.“几点钟 ”米考伯先生问道, “我可以一一”“8点钟左右吧。”昆宁先生回答。
D.当我们进 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一一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6 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文阅读I《乡土中国·差序格局》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传统社会最看重“圈子”,现代社会也不乏各种各样的“圈子”。在“圈子”文化中,我们提倡“守圈”,亦支持“破圈”。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1【答案】A。【解析】B项表述绝对,“得到的资源就会愈多”错,原文有“可能”一词。
0项曲解文意,“这都与世态炎凉密切相关”错,原文说“中国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
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D项以偏概全,“分配标准
为与“己”关系亲疏远近”错,原文说“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
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
2【答案】D。【解析】项曲解文意,“既为‘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观
点提供了佐证材料”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可知,引用民谚俚语是论证“地缘、友缘、
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这一观点。
3【答案】B。【解析】B项的意思是“调节夫妻关系,促使人们孝敬尊长,使人际关系醇
厚,教化民众使他们变得有美德,推移转变风俗,没有什么比使用诗歌更有效的方法了”,
强调诗歌的重要性,与“人伦”观点不符;A项的意思是“以亲人为亲近,以尊长为尊敬,
以年长为长辈,男女有不同”;0项的意思是“背弃人伦纲常而去做那禽兽般的行径,这
样君主所统治的国家不到十年就会灭亡”;D项的意思“建立应遵循的法度,分清上下尊
卑的次序,来防止贪欲”。ACD均可支撑“人伦”观点。
4【答案】①将西方社会团体格局比作“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指出其界限分明的特征。
(1分)②将中国社会差序格局比作“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指出其以“己”为中心,
社会关系逐渐推出的特征。(1分)③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中西方社会结构
的差别。(2分)
5【答案】①“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体现了伸缩性。刘姥姥本处于与贾府关系淡薄的外圈,
却攀附上了贾府这门亲戚,体现了能放能收的“差序格局”。②“林黛玉进贾府”体现
了等级性。从室内座次以及伺候之人的安排上显示出身份地位的不同,体现了亲疏贵贱
的“差序格局”。③“宝玉娶亲”体现了排外性(壁垒性、稳定性)。为了家族利益,
贾府放弃黛玉,薛家承受“调包”,体现了力求稳定而排外的“差序格局”。(评分参
考: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6【答案】B【解析】第五段“小姨望了他一眼,用手指指楼下,这小孩子懂事,恐怕下
面知道,赶忙把自己手掌掩到自己的嘴唇,望望小姨,摇了一摇那颗小小的头颅,意思
像在说:“莫说,莫说。”由此可见,北生是懂事,担心惊扰到楼下病人,而非“敏感
而胆怯”。
7【答案】B【解析】“情节一波三折”有误,小说淡化情节,以主人公岳珉所见所感所
想展开描写,尤其展现出的宁谧祥和的田园风光,使文章富有散文韵味。
有影响选项解析:“楼上”“楼下”两个世界,即“景象沉静的少年世界和危机四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