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尚德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2、
据上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3、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4、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
A.强调农商皆本 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
C.禁止人口流动 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5、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来源 内容
太平天国方面 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清廷方面 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
民国前后革命党人 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6、(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7、下表是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下表可以反映出( )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1936年(不包括东北)
产业资本 2.28 11.64 14.84 21.36
商业资本 74.89 67.30 58.87 50.55
金融业资本 22.83 21.06 26.29 28.09
A.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 B.商业贸易日益萎缩
C.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 D.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8、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民主革命纲领开始制定
C.党的中心任务确立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9、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10、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11、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这说明( )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了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12、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13、1981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职工工资只发70%,国家不再负担大部分福利;剧团演出费用自行解决,演出盈余留存公积金30%,上交剧院10%,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经过试验,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上述改革反映出( )
A.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建设投资主体
B.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
C.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14、下图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15、据学者研究,古代雅典官员在接受任职资格审查时,需要回答:直系亲属姓名及男性亲属所在村社名称、崇拜神祇及其圣所所在地、墓葬方位、是否善待双亲、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等。下列属于成为古代雅典官员前提条件的是( )
A.军事才能、宗教信仰 B.道德品质、演说能力
C.丰厚财力、贵族血统 D.本邦籍贯、成年男性
16、共和之前的古罗马部分诉讼中,败诉方须将用于担保的牛羊祭神,以赎伪誓之罪。担保的牛羊多超出诉讼物价值,且影响农牧生产。共和国早期,败诉方改向国家缴纳罚金,到公元前3世纪末,罚金已无足轻重。这一变化表明罗马共和国时期( )
A.系统完备的罗马法体系形成 B.法律注重保护公民的利益
C.法律事务受到神权严格控制 D.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扩大
17、1661年,英国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陆军队以及所有军事要塞和驻地的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这是不容置疑的。议会两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应要求这种权力。这说明当时英国( )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国王力图巩固统治权力
C.强化王权以对抗“无敌舰队” D.君主立宪政体已经确立
18、有学者认为,巴黎公社工人制造了一个断裂,历史的连贯性步伐在这里戛然而止,它宣告了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缔造一个新的世界。这里的“断裂”是指( )
A.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被颠覆 B.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人们生活
C.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 D.封建保守势力复辟梦想破灭
19、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20、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 )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
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
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
21、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美国( )
A.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 B.开始推行自由放任主义
C.国家干预经济成效甚微 D.扩军备战引发统治危机
22、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 )
A.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
B.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
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
D.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
23、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该主张意在( )
A.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 B.合理利用资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
C.推卸发达国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D.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
24、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25、2003年1月,欧洲议会就是否支持美国对伊拉克动武进行辩论、投票,法、德两国要求尽一切可能和平解决危机。其主张获281票支持,209票反对。会后,英、意、葡等欧盟5个和东欧3个入盟候选国领导人联名发表公开信,表示坚决支持美国对伊战争。由此可知( )
A.欧美联盟关系裂痕凸显 B.英国脱欧倾向初露端倪
C.美国极力操控欧洲议会 D.法德两国主宰欧盟事务
二、论述题
26、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三、材料题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永定河属海河水系,清初“水患频仍”。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直隶巡抚主持治河,改行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竣工后,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下旨:“永定河工,照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清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有近2000名河兵常年修守。改名永定河后的40年内,下游漫溢、决口达20次。清中期以后,在永定河修建17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但河道淤积严重,到清末已成“墙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
——据[清]《永定河续志》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在大江大河治理中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1951年,开始在永定河上修建官厅水库,这是海河流域第一座大型水库。1957年,《海河流域规划》编制完成,其方针任务是:防止华北洪涝灾害,发展灌溉、航运、发电、工业城市给水。1963年11月,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海河流域各地分别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在工程实施中采取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根治海河”前期,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上。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经不懈治理,海河流域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十年九荒”的历史彻底改变。
——据《海河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永定河的措施及其效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海河的特点及其意义。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小农生产生活的景象,这一观点是孟子提出的,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能够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发展,使小农生产取代了井田制下集体生产,C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是源于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观点,排除A项;这一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排除B项;这一时期,工商食官不断崩溃,私营工商业不断发展,商业活动较之前而言是发展的,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C项正确:;
A项张冠李戴:青铜器在商周时期主要是用作礼器,而非用于农业。B项史实错误:当时南北交通不便,不利于大规模商业活动的开展。D项强加因果:统治区域扩展和青铜器铸造没有必然联系,是南北方往来推动北方青铜器铸造繁荣。
3、答案:B
解析: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在宋朝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随着市民阶层的形成,满足其需要的说书也逐渐发展起来,故B项正确。番薯、玉米是明清时期传入我国的,A项错误;北宋使用铜钱和纸币“交子”,晚清时,政府开始铸造银元,C项错误;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纺织品的比例,所以普通民众在宋代不一定能穿着棉袍,综合以上可知,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明初统治者要求百姓邻里知晓各个家庭的丁数、职业情况,即朱元璋通过采取社会百姓邻里相互监督的方式加强对民间的控制,故B项正确。明代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A、D两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禁止人口流动,C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其平分产品和土地的主张,满足了农民阶级的需要,太平天国方面对洪秀全做出了较高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对准的矛头是清政府,其被清朝政府扑灭以后,清朝政府对洪秀全的形象进行了大肆的诋毁;而民国前后的革命党人由于历史需要,称他为“英雄”“豪杰”,革命派认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推翻封建制度,才能把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里救出来。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显然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的一次自发革命运动,是一个革命的摸索。虽然失败了,却为后来的革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个时期人们对洪秀全的评价基本是大义凛然的。故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C项正确。不同史料对人物记载的不同是由于其立场的差异,排除A项;洪秀全人物本身并非多面,只有受制于立场的差异,对其做出了不同的评价,排除B项;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的根本原因是其立场的差异,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可知,陈宝箴赞同并推行变法改革,但“康学”使民权平等学说兴盛而引发守旧派的更大阻挠,故陈宝箴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以减少变法的阻力,C项正确,排除B、D两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7、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数据可知1894年至1936年中国“产业资本在民族资本中所占比重”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甲午战后、辛亥革命后、一战期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多次发展机会,民族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表格可以反映出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A项正确;表格中商业资本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不等于这一时期中国“商业贸易”日益“萎缩”,排除B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下,中国近代金融体系没有臻于完善,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了民族资本,不能得出经济结构是否逐渐失衡,而且结合所学“产业资本不断发展”会减轻产业结构的失衡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特别注意组织工人”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的决议,故选C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排除A项。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排除B项。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A项正确:结合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30年代”,政策内容“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政策调整主要是为了团结各阶层力量进行共同抗日。B项时空错位:武装反抗国民党已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且“富农”和“有产阶级”不属于反抗国民党的主要力量。C项偏离主旨:材料强调中共中央调整政策以团结各阶层进行抗日,并未涉及党的中心工作的目标。D项时空错位:民主联合政府是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当选的代表”“旧社会妇女哪有妇女的选举权”等信息可以推断出当时中国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故本题选择A项;题干时间1953年说明当时人代会还没有召开,故B项错误;C材料中没有提及该信息;D中法制化不符合题意。
11、答案:B
解析:由所学可知,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会上,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材料“需要我们走出去”“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说明支持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际局势问题,而非国内建设,故排除A;“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在20世纪60年代,故排除D。
12、答案:D
解析:“冷战”由西方发起,旨在通过非武装手段对抗、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能表明西方针对中国乃至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敌对行动全部失败,故A项错误;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1972年,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排除B项;材料只能表明在是否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问题上,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观点,不能据此断章取义地说“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故C项错误;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投票的结果……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等关键信息说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认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故D项正确。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实行改革后职工收入明显增加,这种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C项正确:材料中的改革未体现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建设,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职工工资、福利以及经费改革,不能说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排除B项: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农业占比减少,工商业、运输业等的占比有所增长。20世纪8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业劳动力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日益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群体,加上此时农村改革进入市场化改革探索阶段(1985~1991),更多农民选择从事别的职业,因此有了个体工商、物流运输等迅速发展,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排除A项;材料不能看出城乡之间的差距,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郊区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参考百度百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15、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直系亲属、男性亲属所在村社”结合所学可知,成为雅典官员的先决条件是具有雅典籍贯的成年男性公民,D项正确;“信仰、品质、能力、财力、血统”只是成为官员的“加分项”,不是“必须项”,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根据材料“共和之前的古罗马部分诉讼中,败诉方须将用于担保的牛羊祭神,以赎伪誓之罪。担保的牛羊多超出诉讼物价值,且影响农牧生产。共和国早期,败诉方改向国家缴纳罚金,到公元3世纪末,罚金已无足轻重。”可知,共和之前至罗马共和时期,败诉方承担的败诉成本越来越少,更多的维护了公民的利益,故法律注重保护公民的利益,B项正确;公元六世纪,查士丁尼编纂民法大全,系统完备的罗马体系形成,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法律事务受到神权严格控制,且神权对法律事务的控制逐渐削弱,排除C项;罗马共和国虽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但材料未涉及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扩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B
解析:由材料“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可知,英国国王力图通过民兵法案的形式来巩固自己的军事统治权,表明此时王权仍然高于议会的权力,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排除A项;1588年,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从此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排除C项;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此后,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排除D项。
1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巴黎公社的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断裂”是指材料中“历史的连贯性步伐在这里戛然而止”,即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被打断;同时,“断裂”还包含“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缔造一个新的世界”,即建立一个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新世界。据此分析,这里的“断裂”是指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冲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秩序,故A项符合题意。“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人们生活”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公社并非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排除C项;巴黎公社运动是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情况下爆发的,与封建保守势力复辟无关,故排除D项。
1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德国航运业的发展。
A 当时德国经济虽发展迅速,但与英国仍有差距,达不到“世界工厂”的地位 ×
B 德国“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正是其进行对外经济扩张(即商品输出)的表现。而材料中“德国船队……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为德国的海外扩张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
C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经济发展主要得益于电力、内燃机的使用,且德国“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
D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实行君主立宪制 ×
20、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1917年3月中旬”“临时政府”并联系所学可知,此时罗曼诺夫王朝已经被推翻,苏维埃将政权交给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自己则处于次要地位。材料表明以加米涅夫和斯大林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部分领导人仍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抱有一定的幻想,选择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迫使其和谈,说明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故选C项。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仅反映了加米涅夫和斯大林等人对临时政府的态度,未涉及沙皇残余势力对革命的威胁,故B项错误;当时正值一战时期,这场帝国主义战争更加激化了俄国社会内部的矛盾,为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故D项排除。
2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并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至1933年美国爆发席卷世界的大危机,大危机进一步加深资本主义的矛盾,使得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助长了法西斯势力以及各种破坏组织的出现,A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盛行的经济思想为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和自由发展,且胡佛执政时期一直坚持自由放任主义,“开始”一词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措施,其胡佛执政时期主要坚持自由放任主义,对经济干预的力度较弱,排除C项;美国此时并未进行扩军备战,排除D项。故选A项。
2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影响题、本质题、目的题和推断题,准确的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世界。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美国该项目在分发种子的同时把西方的观念传播给受助的民众,可以看出美国在注重西方观念的宣传,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加强对第三世界地区的争夺,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和宣传,仍然属于冷战,美苏对抗并没有升级,排除A项;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是为了宣传西方观念,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排除B项;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是为了宣传西方观念,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不利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和解放,排除C项。故选D项。
23、答案:C
解析:A.材料中发达国家的观点并不公正,排除;B.材料无关建立国际新秩序,排除;C.根据“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等信息分析可知,发达国家的这一观点推卸了自身在工业化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破坏的责任,C正确;D.材料观点与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无关,排除。故选:C。
24、答案:C
解析:各国的根本利益不会出现趋同,故A项错误;两极格局下以冷战为主,世界局势虽然紧张,但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不是以军事冲突的加剧为主要趋势,故B项错误;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到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等事件,体现的是美苏两国实力的较量,故C项正确;两极格局下美苏关系紧张对抗和缓和交替出现,敌对意识的淡化不是贯穿两极格局确立与解体的主线,故D项错误。
25、答案:A
解析:由材料“法、德两国要求尽一切可能和平解决危机”“英、意、葡等欧盟5个和东欧3个入盟候选国领导人联名发表公开信,表示坚决支持美国对伊战争”可知,法、德主张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但英、意、葡等国主张武力解决,说明欧盟内部矛盾以及欧盟与美国的矛盾凸显,故选A项;材料强调欧盟成员国对伊拉克动武的态度,并未体现出英国脱欧问题,排除B项;欧洲议会通过投票进行决议,材料不能体现出美国对欧洲议会的操纵,排除C项;“主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6、答案:材料一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评析:公元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密切了欧洲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食物物种交流增多,引起了欧洲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西欧开始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引发了思想的变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解放了思想;经济与思想的变化,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变革。材料二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化,18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化。评析: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到18世纪中后期,蒸汽机改良并得到推广使用,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欧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法国大革命爆发,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从一国向多国扩展,影响蔓延至其他国家,最终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因此18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变,真正步入了现代化。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1500年-18世纪中后期的欧洲。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由于没有较多基础知识做依托,要求学生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两则材料给出的不同观点,能够在叙述历史时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首先,对两则材料中观点进行概括,可知材料一观点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材料二观点为“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化,18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化”。其次,结合所学15-18世纪欧洲历史重大史实,分别对材料中的两个观点进行评析,材料一观点要列举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史实进行论证;材料二观点要列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等史实进行论证。
27、答案:(1)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建立岁修、抢修制度;改修河道,筑堤束水;修减水坝和减水引河。效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未根治水患。
(2)特点:将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群众广泛支持、参与;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地区间的团结合作;水利工程功能更广泛;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意义:有效治理了水患;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体现了制度优势。
解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永定河的措施及其效果:
材料信息 归纳提炼
直隶巡抚主持治河,改行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 政府重视永定河治理;改修河道,筑堤束水
照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 建立岁修、抢修制度
清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 设置专门机构负责河道治理
在永定河修建17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 修建减水坝,开挖减水引河
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但河道淤积严重 治理有一定效果,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水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海河的特点及其意义:
材料信息 归纳提炼
中央在大江大河治理中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将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蕴含治理意义:维护了海河流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951年,开始在永定河上修建官厅水库……1957年,《海河流域规划》编制完成,其方针任务是:防止华北洪涝灾害,发展灌溉、航运、发电、工业城市给水 统一规划,综合治理(蕴含治理意义:1951年处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采取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 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 统一领导,团结合作,群防共治
海河流域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有效治理了水患;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比材料一、二,可得出:清政府治理永定河效果较差;新中国治理海河成效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8、答案:(1)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
(2)历史条件: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德国统一,经济发达,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寻求政治大国地位;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
(3)启示: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坚持独立自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摒弃冷战思维;奉行多边外交,推动全球化。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从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方面回答,根据材科一“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得出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从密切到降温、冷淡;根据材料一“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得出中国与联邦德国的关系从对立到实现正常化。第二小问原因,根据“中苏关系日益紧张”“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主要和两极格局、中苏关系、中美关系的变化有关,从这几方面作答即可。
(2)历史条件,应从中国、德国两方面及国际形势等角度分析,根据材料二“德同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可知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吸引德国大力开拓中国市场。国际上,中国的影响力提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德国谋求与中国关系的进一步深化;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随着1990年德国统一,德国的经济也得到发展,因此对中国的市场也有巨大需求;同时德国谋求改善国际形象,寻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此外,中德两国都在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
(3)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德关系的改善都是基于两国国家利益的考量,同时也和两国经济实力增长、市场扩大、国家影响力提升密切相关,可从经济和外交等方面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