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3北京中考真题地理汇编:认识我国的区域章节综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3北京中考真题地理汇编:认识我国的区域章节综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06 22:1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2023 北京中考真题地理汇编 认识我国的区域章节综合
一、选择题
(2019·北京 · 统考中考真题)下图为小明同学观赏“金光穿洞”后发的朋友圈截图和他手绘的和园游览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 观赏“金光穿洞”现象的最佳天气为
A. B. C. D. 目
2. 拍摄此照片可能在
A. 谐趣园 B. 十七孔桥上 C. 中午 D. 傍晚
3. 每年这个时段都有“金光穿洞”现象,与其形成有关的是
①地球自转
②地球公转
③天气
④气候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4. 颐和园是世界文化遗产,这与首都城市职能中相契合的一项是
A. 政治中心 B. 文化中心 C. 科技创新中心 D. 国际交往中心
5. 看了小明的朋友圈, 小也计划去颐和园,为尽快到达十七孔桥, 他应把导航目的地设置为
A. 北宫门 B. 东宫门 C. 新建宫门 D. 南如意门
二、选择题组
(2020·统考中考真题) 随着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休闲健身的普及,北京市开辟了多条骑行绿道。下图为
北京市部分骑行绿道分布示意图。读图, 完成第下列小题。
第1页/共9页
6. 图中骑行绿道( )
A. 各区分布均匀 B. 平原地区稀疏 C. 中心城区密集 D. 环绕密云水库
7. 图中,体现北京具有全国政治中心职能的是( )
A. 人民大会堂 B. 颐和园 C. 八达岭长城 D. 冬奥小镇
8. 骑行绿道可以( )
①扩大休闲健身空间 ②推广绿色出行方式 ③促进城乡互联互通 ④扩大中心城区面积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2020·北京 · 统考中考真题) 北回归线标志塔是标志地理学上北回归线经过地的建筑物。下图为我国
局部区域图。读图, 完成下面小题。
9. 某中学计划在校园设立北回归线标志杆,该学校可能位于( )
第2页/共9页
A. 闽 B. 桂 C. 港 D. 琼
10. 同学们手绘了我国地势沿北回归线剖面示意图,其中最接近实际的一幅是( )
第3页/共9页
A.
B.
C.
D.
11. 台湾省北回归线标志塔会出现“立杆不见影”现象( )
A. 此时太阳直射赤道 B. 此后影子出现在偏北方向
C. 一年中会出现两次 D. 最适合在冬季观察
12. 能够反映台湾与祖国大陆文化同根同源的节假日是( )
A. 劳动节 B. 端午节 C. 世界地球日 D. 世界环境日
(2019·北京 · 统考中考真题) 为了更好地进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海南省搭建了琼台基地等交流
平台。下图为海南岛和台湾岛的位置及地形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3. 与海南岛相比,台湾岛
A. 离大陆近 B. 纬度更低 C. 位置偏北 D. 面积较小
14. 琼台两地农业合作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 地形类型单一 B. 水热条件相似 C. 育种技术先进 D. 海上交通便利
15. 海峡两岸交流的基础是
①文化同脉
②民族同根
③语言相通
④陆地相连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2019·北京 · 统考中考真题) 读万书, 行万里路。“诗仙”李白不仅是浪漫主义诗人, 也是个“旅行
者”,在旅行过栏中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下图为李白行走足迹示意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6. 李白的足迹多在我国
A. 地势的第一级阶梯 B. 季风气候显著的地区
C. 秦岭一淮河以北地区 D. 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区
17. 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描绘的景观位于
A. 长江中上游 B. 长江下游 C. 淮河下游 D. 黄河中下游
18. 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映的是
A. 四川省地形崎岖 B. 山西省交通不便
C. 云南省位于边疆 D. 贵州省晴天较多
三、解答题
19.(2023·北京 · 统考中考真题) 北京是著名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 也是现代化大都市。围绕新时代北京建
设新成就, 同学们开展学习交流。左图为北京市简图。右图为 2015-2020 年北京市再生水利用量统计图。
阅读图文资料, 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一生态之城
北京市水资源短缺, 部分河段曾经干涸、污染严重。经过综合治理,多条河流实现全线水流贯通入
海,水清岸绿, 其中再生水功不可没。
第4页/共9页
(1)图中,北京市主要河流有 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泃河等。
(2)自 2015 年以来, 北京市再生水利用量呈现 趋势, 其中, 利用量最多的是 用水。再生水已经成为
北京市供水的重要来源。
主题二科技之城
北京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地,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打造两大产业带,发挥科技示范引领作
用。
(3)“三城一区”与两大产业带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北京市主要依托 ,打造北部研发创新与信息产业带;
主要依托 打造南部先进智造产业带。(将数字序号填写在对应的横线上)
①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②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怀柔科学城
(4)建设“三城一区,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这最能体现出北京是全国的( )(单项选择)
A. 政治中心 B. 文化中心 C. 科技创新中心 D. 国际交往中心
主题三文化之城
博物馆以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具有代表性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形式, 为公众提
供知识、教育和学习机会。北京市政府制定规划, 积极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
(5)依据资料, 概括北京市建设“博物馆之城” 的有利条件。
(6)从生态科技、文化的角度,任选其一, 结合实例,说出北京建设新成就的积极影响。
20.(2020·北京 · 统考中考真题) 某校地理小组借鉴《航拍中国》的形式,以北京的文化带为主题开展了
“云航拍”活动。下图为北京文化带分布及部分景观图。阅读图文资料, 回答下列问题。
第5页/共9页
航拍主题一:长城文化带
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段长城在历史上拱卫着京城, 是长城文化带的重要组成。
(1)景观图中, 长城所处的地形部位是 。历史上,长城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能作为该文化
带的文化符号是 (单项选择)。
A. 山间小路 B. 连绵群山 C. 兵营遗址 D. 秦兵马俑
航拍主题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
西山是北京西部群山的总称,永定河自西山蜿蜒流淌而出,被称为北京的“母亲河”。西山永定河文
化带集合了皇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三山五园”是皇家文化的代
表。
(2)同学们围绕“三山五园”选址的自然地理条件展开讨论。同学甲:从地形类型上看, 这里位于
和 的过渡带,景观丰富。同学乙:西山呈 走向,冬挡西北风, 防寒; 夏迎东南风,
丰富。同学丙: 这里水源充足, 植被茂密,空气清新。
航拍主题三:大运河文化带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北起北京, 南至杭州。北京段沿线留存的丰富历史文化印记, 是北京大
运河文化带的重要内容。
(3)大运河流经北京的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水流 ,适合航运。历史上是沟通我国
(南北/东西)的交通运输大动脉,各地的人员和物资聚集在这里, 形成了独特的漕运文化。当时从杭州进 京的漕船上运载的物品可能是 (小麦/稻米),判断理由是 (至少写出两点)。如今,随着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 当地人口增加, 应建设 处理更多的生活污水,以保证大运河的水质。
(4) 伴随着北京的建设与发展, 古老的文化带焕发着新的生机。请在三个文化带中任选其一,从保护与
开发的角度,提出你的具体建议。
第6页/共9页
参考答案
1. B 2. D 3. A 4. B 5. C
【解析】 1. 由题可知,观赏“金光穿洞” 需要在晴天进行, A 天气符号为小雨; B 天气符号为晴天; C 天气
符号为小雪; D 符号为雾, 故选 B。
2. 由图可知,谐趣园在颐和园北部,离桥洞较远, 在十七孔桥上无法观赏到桥下全部桥洞的“金光”; 通过 小明朋友圈的内容可知,拍摄时“太阳快要落山了”,时间不在中午;朋友圈的内容中,拍摄时“太阳快要落山 了”,时间为傍晚, 故选 D。
3. 通过题目和所学可知,太阳的东升西落和“金光穿洞”现象,与地球的自转与地球的公转有关;观赏“金光穿
洞” 需要在晴天的天气情况下进行, 故选 A。
4. 通过题目和所学可知, 颐和园是世界文化遗产, 符合北京城市职能中的文化中心,故选 B。
5. 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信息可知,新建宫门距离十七孔桥最近,所以应该把导航目的地设置为新建宫
门,故选 C。
6. C 7. A 8. A
【分析】6. 读图中骑行绿道的分布可知, 图中骑行绿道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人口密集的地区。故选 C。 7. 北京市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人民大会堂体现了北京的政治中心的职能。故选
A。
8. 联系实际理解可知, 骑行绿道可以①扩大休闲健身空间 , ②推广绿色出行方式, ③促进城乡互联互
通。所以根据题意选 A。
【点睛】本题考查北京的职能和北京的发展, 读图分析解答。
9. B 10. A 11. B 12. B
【解析】9. 北回归线穿过我国南部四省区,自西向东分别是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和台湾
省,四省区的简称分别是云、桂、粤、台,以上四个省区中, 要在学校设立北回归线标志塔的是桂, 故选
B。
10. 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云贵高原、东南丘陵, 自西向东跨了第二、第三阶梯以及东部的台湾海峡,从 海拔看,云贵高原平均海拔在 2000 米左右,台湾山脉海拔接近 4000 米, 与图 A 的剖面图相符, 故选 A。 11. 台湾北回归线上出现“立杆不见影”现象,说明这一天出现了太阳直射现象, 是夏至日, 这一天之后,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影子朝向北边,该地区一年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 故选 B。
12. 以上四个节日中,反映出台湾与内地同根同源的节日是端午节,其他三人节日是国际性节日,不是汉
族节日,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我国北回归线穿过的省区以及台湾有关知识。
13. C 14. B 15. A
【解析】 13. 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可知, 与海南岛相比, 台湾岛距离大陆更远,纬度更高, 位置偏北,面
积更大,故选 C。
14. 海南岛和台湾岛地形类型较为复杂; 海南岛和台湾岛纬度位置较低,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是自然因
素,育种技术先进是社会经济因素; 海上交通便利是社会经济因素,故选 B。
第7页/共9页
15. 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省的居民中,汉族约占 97%, 主要是明清以来从广东、福建
两省迁居台湾的居民的后代;所以海峡两岸文化同脉,民族同根, 教育语言相通, 故选 A。
16. B 17. A 18. A
【解析】 16. 阅读材料及图片信息, 可以得出,李自行走的足迹多在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多在我国季
风气候区, 足迹地跨秦岭一淮河南北两大地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故选
B。
17. 通过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可以得出此诗句描绘的地区为长江三峡, 位于长江中
上游地区,故选 A。
18. 我国共有 34 个省级行政区,每个省区都有自己的简称, 阅读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可知, “蜀”
是四川省的简称,故选 A。
19. (1)永定
(2) 上升 环境
(3) ② ①
(4)C
(5)博物馆数量多, 基础设施完善、年接待能力强, 技术先进, 方便线上游览等
(6)生态科技方面: 生态之城,北京经过综合治理, 多条河流实现全线水流贯通入海,水清岸绿; “三城一 区”与两大产业带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多家博物馆利用人工智能、 AR 等高新技术, 建设云资源, 方便观 众线上游览,有利于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学习的机会,同时节约资源; 文化方面: 博物馆以征集、保 护、研究、传播并展出具有代表性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形式,北京“博物馆之城” 的建设促进了
文化的传播等。
【分析】本题以北京为材料,设置六道小题。涉及北京的生态:河流及用水情况; 科技之城:三城一区的
建设; 文化之城: “博物馆之城” 的有利条件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
【详解】(1)由图可知, 北京市主要河流有永定河(西部)、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泃河等。
(2)由 2015-2020 年北京市再生水利用量统计图可知,自 2015 年以来, 北京市再生水利用量呈现逐年上 升的趋势, 其中,利用量最多的是环境用水(公园、河流补水等)。由资料卡可知, 再生水已经成为北京
市供水的重要来源。
(3) “三城一区”与两大产业带相互支撑, 共同发展。北京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地, 以“三城一区”为主
平台打造两大产业带,发挥科技示范引领作用。由北京简图可知, 北京市主要依托北部的②中关村科学
城、未来科学城、怀柔科学城, 打造北部研发创新与信息产业带; 主要依托南部的①北京经济技术开发,
打造南部先进智造产业带。
(4)建设“三城一区,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这最能体现出北京是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职能,
C 符合题意;政治中心、 文化中心、 国际交往中心体现不明显, 排除 ABD。故选 C。
(5)由资料卡可归纳:北京的博物馆数量多(215 家),基础设施完善、年接待能力强(基本陈列 520
个,平均每年举办展览 600 万人次, 年均接待观众超过 5000 万人次), 技术先进、方便线上游览(利用人
工智能、 AR 等高新技术) 等。
第8页/共9页
(6)本题可从三个主题入手,依次体现了生态、科技和文化方面对北京城市建设的积极影响。生态科技 方面: 生态之城,北京经过综合治理,多条河流实现全线水流贯通入海,水清岸绿; “三城一区”与两大产
业带相互支撑, 共同发展;多家博物馆利用人工智能、 AR 等高新技术,建设云资源,方便观众线上游
览,有利于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学习的机会, 同时节约资源; 文化方面:博物馆以征集、保护、研 究、传播并展出具有代表性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形式, 北京“博物馆之城” 的建设促进了文化的
传播等。
20.(1) 山脊 C
(2)平原 山地 东北——西南 降水
(3)平缓 南北 水稻 杭州位于南方地区,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湿热的气候环境非常适合种植水
稻,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生活污水处理设备
(4) 我们要保护大运河, 积极宣传运河文化, 做强运河旅游产业。
【分析】本题考查对北京三条文化带的认识和理解,考查了三个文化带的地形、气候、河流等地理特征,
需要学生结合图文材料有较强的读图分析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 景观图中, 长城所处的地形部位是山脊。历史上, 长城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
能作为该文化带的文化符号是兵营遗址。
(2)同学们围绕“三山五园”选址的自然地理条件展开讨论。同学甲:从地形类型上看, 这里位于平原和山
地的过渡带,景观丰富。同学乙西山呈东北——西南走向,冬挡西北风,防寒;夏迎东南风,降水丰富。
同学丙:这里水源充足, 植被茂密, 空气清新。
(3) 大运河流经北京的平原地区,地势平坦, 水流平缓, 适合航运。历史上是沟通我国南北的交通运输 大动脉,各地的人员和物资聚集在这里, 形成了独特的漕运文化。当时从杭州进京的漕船上运载的物品可 能是稻米, 判断理由是杭州位于南方地区,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湿热的气候环境非常适合种植水 稻,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如今, 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 当地人口增加, 应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
备处理更多的生活污水, 以保证大运河的水质。
(4) 中国大运河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遗产。历史上,京杭大运河造就了贯通南北的漕运通道, 促进了
沿河两岸的商贸发展。我们要保护大运河,积极宣传运河文化,做强运河旅游产业。
第9页/共9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