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3北京中考真题历史汇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章节综合(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3北京中考真题历史汇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章节综合(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6 21:5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2023 北京中考真题历史汇编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章节综合
一、选择题
1.(2023·北京 · 统考中考真题)有学者指出,从全球视角来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霸权开始削弱, 表
现在三个方面: 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该学者旨在说明一战( )
A. 爆发的原因 B. 复杂的进程
C. 战争的性质 D. 深远的影响
2.(2022·北京 · 统考中考真题)将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演进的大背景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发
展。以下各项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中国历史事件 世界历史背景
① 丝绸之路开通 16 世纪“三角贸易”开站
② 郑成功收复台湾 17 世纪荷兰进行殖民侵略
③ 李大钊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
④ 五四运动爆发 1919 年巴黎和会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3.(2022·北京 · 统考中考真题) 据统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是 1790-1914 年间欧洲主要战争中死亡 人数总和的两倍以上;战争期间,英国国债总额提高了 12 倍, 德国的国家负债增加了 30 倍。以上材料说
明一战( )
A. 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战争 B. 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告终
C. 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 D. 结束后确立新的国际秩序
4.(2021·北京 · 统考中考真题) 1971 年 10 月 25 日,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
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以下是投票情况(部分)。这表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背景是
A. 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B. 欧洲走上联合之路
C. 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全部主权
D.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5.(2021·北京 · 统考中考真题)绘制示意图梳理知识结构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以下示意图正确的是
第1页/共7页
A.
C.
B.
D.
第2页/共7页
6.(2021·北京 · 统考中考真题) 1907 年《英俄协约》签订。学者蒙格指出,英国与俄国缔约的主要动机“是
改变欧洲的力量对比,尤其要加上一个对付德国的砥码”。 以上材料可用于研究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B. 经济大危机的根本原因
C.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 “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7.(2020·北京 · 统考中考真题)某位历史人物认为, 1914 年时英国人仅以几万名官员和士兵就统治了 3 亿
印度人,这是因为各阶层正与英国人合作,如果取消这种合作,英国的统治必将崩溃。这位历史人物是
A. 玻利瓦尔 B. 章西女王 C. 甘地 D. 纳赛尔
8.(2020·北京 · 统考中考真题)多数历史学家认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应由欧洲列强分摊责任, 德国不
是战争的唯一发动者。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德国迅速发展 B.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扩军备战
C. 交战国使用了许多新式武器 D. 战争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9.(2020·北京 · 统考中考真题)将俄国这个欧洲专制主义“堡垒”变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
事件是
A. 彼得一世改革 B. 俄国农奴制改革
C. 俄国十月革命 D. 实施新经济政策
10.(2019·北京 · 统考中考真题)下侧漫画原图发表于 1912 年, 桶上英文意为“ 巴尔干麻烦” ,桶盖将被蒸
汽顶起,上面的人物代表英、法、德、奥匈、沙俄等国。漫画可以说明( )
(依原图改绘)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B. 凡尔登战役的空前惨烈
C. 欧洲的优势地位被削弱 D. 巴黎和会上的勾心斗角
二、综合题
11.(2019·北京 · 统考中考真题) 图书馆是开放的知识与信息中心。
材料一 彼特拉克(1304-1374 年)是意大利诗人和学者。他从修道院的图书馆中清理出古希腊、罗马 文献的抄本,并用人文主义观点进行解释。随后, 他的著作借印刷术流传开来。彼特拉克最先应用“人文
主义”一词,将“人的学问”与“神的学问”作出对比, 被尊为“人文主义之义”。
——摘编自杨子竞《外国图书馆史简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分析彼特拉克做法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1902~1903 年, 列宁致力于研究农民问题,他阅读了不列颠博物馆图书阅览室中有关这类问 题的各种文字的书籍,认为工人应团结农民, 共同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同时,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
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土地法令》, 规定没收地主土地,交给劳动者使用。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得到满足,
积极支持苏维埃政府。
——摘编自杨威理《西方图书馆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 分别说出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在十月革命中和 20 世纪 20 年代为团结农
民面采取的措施或政策。
材料三 1918~1921 年间,李大钊任主任的北京大学图书馆订购了 40 余种有关马克思主义及俄国十月 革命的书籍,并经常在《北京大学日刊》上进行宣传和介绍。 1920 年,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共产主义
小组等组织相继成立,它们都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主要活动地点, 其中许多人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摘编自谷俊松《近代国立大学图书馆功能演变研究(1898-1949)》
(3)依据材料三,分析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贡献。
材料四 2019 年是五四运动 100 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某班同学进行相关研究, 在图书
馆检索到以下信息:
第3页/共7页
(4)选择一个研究主题和相应的一则材料, 并说明选择材料的理由。(仿照示例完成, 不得选用示例中的
研究主题和材料)说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示例:
研究主题: 五四运动的影响
选择材料: ⑥
理由: 本书从社会思潮演变、社会习俗现代化等角度说明五四运动的影响。
第4页/共7页
参考答案
1. D
【详解】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霸权开始削弱, 表现在三个方面: 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
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 ”可知一战对世界局势产生了影响, D 项正确; 一战爆发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 发展不平衡,排除 A 项; 一战的经过包括, 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转折点凡尔登战役等,排除 B 项; 一
战性质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 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 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 西汉时张 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 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 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 202 年—8 年), “三角贸易”是 16 世纪, ①错误;郑 成功收复台湾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②正确;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 主义, 李大钊最先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③正确; 1919 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起了五四运动, ④正
确,由此可知②③④说法无误, D 项正确; AB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D 项。
3. C
【详解】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是 1790-1914 年间欧洲主要战争中死亡人数总和的两倍以上、
战争期间, 英国国债总额提高了 12 倍,德国的国家负债增加了 30 倍。 ”可知, 一战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
和经济损失,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 C 项正确; 一战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战争 ,这是战争的性质 不是影响,排除 A 项; 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告终, 这是战争的结果,与材料无关, 排除 B 项;结束后确立
新的国际秩序, 这是战后的影响,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4. A
【详解】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投赞成票总数的 68.42%,说明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重要原因
是发展中国家的支持,这和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有关, 故选 A;材料没有涉及欧洲国家, 排除
B; 1999 年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全部主权, C 时间不符合题意, 排除; 1995 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D 项时
间不符合题意, 排除。
5. B
【详解】依据题干示意图和所学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 会议, 形成了战后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 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出现了化学工业,但是计算机网络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之一, A 排除; 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 战的导火线,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无关, C 排除;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多极化趋势出
现也是在冷战时期的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与“冷战”后的世界不符, D 排除。故选 B。
6. A
【详解】英国与俄国缔约的主要动机“是改变欧洲的力量对比, 尤其万安加上一个对付德国的砝码” ,这反 映了一战前三国协约军事集团的形成,是一战的背景,故选 A; 1929 年暴发经济大危机,根本原因是资本
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不符合题意,排除 B; 1939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 C 项不符合题意, 排除;
1955 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排除 D。
第5页/共7页
7. C
【详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印度民众和英国殖民政府之间的矛盾加剧。 一战结束后甘地领导非暴力不 合作运动, 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据“1914 年时英国人仅以几万名官员和士兵就统治了 3 亿印度人”
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位历史人物是甘地。选项 C 符合题意;玻利瓦尔是南美民族解放运动领导者,排除
A;章西女王是 1857 年印度民族大起义领导者, 排除 B; 纳赛尔是埃及民族独立运动领导者, 排除 D。故
选 C。
8. B
【详解】第根据所学知识,二次工业革命后,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 身的利益, 拉帮结派,寻找盟友,重新组合, 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 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导致欧洲形势日趋紧张,最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故三国同盟和三国协 约的扩军备战能说明德军不是战争的唯一发动者, B 符合题意;二次工业革命使德国迅速发展不能表明德 国是战争的唯一发动者, A 不符合题意; 交战国使用了许多新式武器不能体现战争的责任者, C 不符合题 意;战争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是战争的后果,战争的后果不能体现战争的责任者, D 不符合题意。综上
所述 ACD 都不符合题意,故选 B。
9. 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917 年,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第一个社 会主义国家诞生﹣﹣苏俄(或苏维埃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 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将俄国这个欧洲专制主义“堡垒”变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事件是俄国 十月革命。故 C 符合题意; 彼得一世改革促使俄国走上封建社会。排除 A; 俄国农奴制改革促使俄国走上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路,排除 B;新经济政策是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排除 D。故选 C。
10. A
【详解】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12 年, 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强国向帝国 主义过渡, 为了争夺殖民地,后期的德国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矛盾激化,先后建立了以德、意、奥匈 帝国为成员的三国同盟集团和以英、法、俄为成员的三国协约集团,他们为了争夺巴尔干半岛展开了激烈
的竞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A 项符合题意; BCD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正确理解图片的内容, 以及结合图片的解释说明解答问题, 巴尔干地区成为火
药桶是在一战前,属于一战的背景。
11.(1)保存、传播了古典文化。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发展; 促进了思想解放。(答出 1 点即给分)
(2) 十月革命中, 通过土地法令,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 20 世纪 20 年代, 颁布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取
代余粮收集制。
(3)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宣传, 扩大了十月革命的影响: 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提供条件,
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答出两点即给分。)
(4)
示例 1:
研究主题: 五四运动在全围的扩展
第6页/共7页
选择材料: ②
理由: 报刊反映了五四运动从北京扩展到上海等地,参加者从学生扩展到工人等阶层
示例 2:
研究主题: 开国大典的真实场景
选择材料: ①
理由: 开国大典亲历者的口述是了解开国大典真实场景的重要证据
材料选择正确, 理由说明恰当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为国家的紧荣富强奠定
了基础: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开始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
量。(答出 2 点即给分)
【详解】(1)依据材料一他从修道院的图书馆中清理出古希腊、罗马文献的抄本, 并用人文主义观点进行
解释。随后,他的著作借印刷术流传开来。彼特拉克最先应用“人文主义”一词,将“人的学问”与“神的学
问”作出对比,被尊为“人文主义之义” 的信息可知, 彼特拉克做法所产生的影响是保存、传播了古典文化。
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发展; 促进了思想解放。
(2)依据材料二“1902~1903 年,列宁致力于研究农民问题, 他阅读了不列颠博物馆图书阅览室中有关这 类问题的各种文字的书籍,认为工人应团结农民, 共同革命” 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列宁领导的苏
维埃政权在十月革命中为团结农民面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土地法令, 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 20 世纪 20 年
代,颁布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3)依据材料三“1918~1921 年间,李大钊任主任的北京大学图书馆订购了 40 余种有关马克思主义及俄 国十月革命的书籍, 并经常在《北京大学日刊》上进行宣传和介绍。 1920 年,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共 产主义小组等组织相继成立,它们都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主要活动地点,其中许多人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
者” 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贡献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宣传,扩大了十月革
命的影响: 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提供条件,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选择的主题是五四运动在全围的扩展;选择材料是②;理由是报刊反映了五
四运动从北京扩展到上海等地, 参加者从学生扩展到工人等阶层, 并说明选择材料的理由。
第7页/共7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