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部编本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第四单元
<<树和天空>>
特 朗 斯 特 罗 姆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特朗斯特罗姆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诗歌的写作特色,如奇特的想象、鲜明的意象、朦胧的意境等。
3.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诗歌的意境美、想象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歌的多元主题,如自然的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
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诗歌意象选择的特点和寄托的感情。
教学难点:独特的诗歌形式。
情境导入
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写作长诗《画廊》时几乎花尽了十年光阴,就连诗《有太阳的风景》也断断续续用了七年的时光才创作完成,正是凭借这种执着的精神,他才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你见过在雨中行走的树吗?你看到过雪花在空中绽放吗?你对这个世界的想象,开始于什么时候?又在何时,停止了?也许,这种思考,本应贯穿我们的一生。今天,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思考,走近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
知人论世
20世纪最后一位诗歌巨匠
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诗人,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轰动诗坛,他一生共发表诗歌 200余首,在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到诗中,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
知人论世
特朗斯特罗姆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强烈的情感寓于平静的文字里。他使用许多联想的手段,用很少的字来表达非常强烈的感情,使用大胆的比喻、自由的节奏和古诗的结构,用语温和,不强硬。
其诗风格简单,通过令人意外的诗句和联想来吸引人。被誉为“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诗人”。
主要作品:诗集《诗十七首》《途中的秘密》《完成一半的天堂》《看见黑暗》《为生者和死者》《巨大的谜语》《悲哀的威尼斯平底船》等。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诗歌用平凡的意象展示神秘性与生命力,描绘了一幅至幻至美的宇宙世界图景。他诗中的世界图景有印记着北欧奇异怪美的自然图景,也有工业文明入侵之下的工业图景,还有在现代主义社会浪潮下的展现出来的社会图景。在对每一个图景的描绘中,都体现着诗人面对现代社会做出的深刻思考与抵抗救赎。藉由诗歌,诗人试图做一个祛魅社会的“返魅者”。
识背景
1931年4月15日,特朗斯特罗姆出生于斯德哥尔摩。三岁时,父母离婚,和母亲一起在斯德哥尔摩长大。而斯德哥尔摩群岛上的环境是他诗歌的一个重要起点。他很早就对地理和科学,特别是昆虫学产生了兴趣。十几岁时,对艺术表现出兴趣,开始弹钢琴,并很快接触诗歌。在他的诗中,生活世界与大自然向来关系密切,无须附加理智的连接,生活世界本身就是自发地发生的、具有大自然特征的显现过程;自然本身就需要一个世界才能来照面,自然立足于存在的实体,共在于人们生存的世界,与人们神秘的想象力。
识背景
《树和天空》出自诗集《完成一半的天堂》。诗集《完成一半的天堂》发表于1962年。在1960年到1966年期间,特朗斯特罗姆的事业被分为鲜明的两部分:一面是心理医生,另一面则是年轻而富有名气的诗人。特朗斯特罗姆所处的时代,虽然在他的近邻以至整个世界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的事情,但瑞典是一个中立国家,长期以来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平稳,人们过着悠闲的“福利生活”。他有足够的时间面对大自然——波罗的海的岛屿、落日、船帆,瑞典的车站、村庄、树林、雪橇等等——沉思,因而他的诗歌有着某种东方式的顿悟色彩,而意象的新奇,来自他的难度写作理念和在艺术上不懈的努力。
解题
《树和天空》这首诗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树”和“天空”是诗歌中的两个主要意象,以此为题,既具有画面感,又暗示出二者所代表的某种关系,蕴含着诗人对生存以及我们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思考。
标题运用了隐喻手法。树立足于大地的同时又指向天空,它诠释了生命的深度与高度。但是人们埋头于对土地的耕耘与掘进,却渐渐忽略了头顶上还有着的那片令人震撼和心悸的星空,忘记了对未知的渴望、对神秘的欣赏、驻足静观与默想等,更忘记了对宇宙纯美的惊叹。
任务探究一
树
雨中
雨停
走动
②____________
静静地闪现
③____________
①____________
汲取生命
停下脚步
等待雪花
初读文本理解思路
第一部分(第1节):描写、感受一棵在雨中走动的树,呈现出“树和天空”的动态画面。
第二部分(第2节):描写、感受一棵在夜晚中安静的树,营造了朦胧、静
谧、神奇的意境。
任务探究二
这首诗中心意象是什么?具有哪些特点?
行动自如、有思想有感情。诗中的树有超越了人的自觉和主动性。在雨中,树在“走动”“有急事”“汲取生命”;雨停后,树“停下脚步”和“等待”,它有对生命自觉自为的争取与充盈。
树是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连接了大地与天空,此岸与彼岸,现世与终极,因此它可以说是对生命应有的在地下的深度以及永无止境的向上的高度都做了最为坚实而高贵的展览和诠释,也让我们看清了自身的位置和应有的走向。
“树”是生命的主体,是积极向上、蓬勃生长的生命的代表。
任务探究三
这首诗中的“天空”,有何象征意义
“天空”是“树”(自然生物)和“我们”(人类)存在共同的家,代表着自然界。雨和雪都来自天空,所有生物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
任务探究四
这首诗中的“我们”,有何象征意义
“我们”既是自然的旁观者和见证者,也是自然的参与者和存在者,是自然生命律动的记录员。
“我们”的存在,实现了诗人与树的视角转移,树的走动其实是诗人在树林里走动。
任务探究五
“雪花”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雪花”象征着一个洁白澄净的纯美境界,一种超越了世俗功利、摆脱了欲望和俗物的牵绊、万物融和无间、和谐共存的圆融化境。在这个世界里,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一切存在之间的距离都将泯灭而消失殆尽,只剩下轻轻飘来的一阵宇宙间的清丽气息。
任务探究六
主要意象 意象组合构成的画面
树 树在雨中走动
树汲取雨中的生命
树在雨后停下脚步
树在等待雪花在空中绽开的瞬息
雨
雪花
小结:
1.树是整首诗的核心意象。(画面:动态——静态)
2.树与雨的关系密切。
诗歌中的意象极富跳跃性,暗示了树与天空两者微妙关系。
任务探究七
思考“树和天空”的关系
树的表现 天空的表现 心理(审美感受) 感悟
走动、匆匆走过 有急事、汲取生命 雨 倾洒的灰色 紧张、忙碌 有所作为 树对生命自觉的充盈和追求
停下脚步 挺拔地静闪 晴朗的夜晚 沉静自在 树对宇宙的静观自在
等待 雪花在空中绽开 憧憬期待 树对未来的唯美期待
在意象动静转换之中,感受到了情绪的流动和变化
任务探究八
“树和天空”的关系——“触及现实”
“ 树”和“天空”之间的关系: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作为生物的树是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所有的赐予与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等待那雪花的绽开。
任务探究九
读了《树和天空》这首诗,你能写下几条自己的联想或感悟吗?
①世间万物平等,我们并不比一棵树更高贵。在树的眼里,我们也许才是一棵“树”。
②换一个视角观察和思考人、人生、世界和宇宙,会得到一种新奇的感受,让自己的思想和灵魂更充盈。
③像一棵树那样忙碌地拼搏奋斗是一种美,而在人生旅途中暂时停下来,驻足静观与默想,等待“雪花”绽开的美妙,也是人生的一种美好体验。
任务探究十
诗歌第二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雨后的清新,晴朗的夜晚,挺拔、静闪的树,树的等待,还有被等待的、在空中绽开的雪花,共同营造了一种朦胧、静谧、神奇、充满自然和生命气息的意境,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任务探究十一
1.诗中的“树”给人怎样一种感觉?为什么会让人有这种感觉?
给人以强烈的新奇感。诗中的树,在诗人的笔下作为诗歌中的生命主体,取得了超越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它“走动”“有急事”“汲取……生命”,还可以“停下脚步”“挺拔地静闪”“等待”,不仅有了动作,而且有了情态,有了意识,有了心理期待。对树的这种感受,我们平时少有。同时,“我们”在诗歌中只是一个旁观者,仿佛成了它身边的一棵“树”。这种奇异的构思和联想,使得诗歌中的树带给人一种新鲜奇妙的感觉。
任务探究十二
2.这首诗的前后两节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在内容上有怎样的关系?
第一节写“雨中走动”“匆匆走过”“有急事”“汲取雨中的生命”的树,“倾洒的灰色”,充满生命的搏击、忙碌、成长的感觉,营造出一种动感十足的意境。第二节写雨停树静,营造出一种朦胧、静谧、神奇的意境,以静为特征。
这首诗的前后两节有着层次与境界上的相承与递进。前者充溢着生命的搏击与律动,代表着自然中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而当“雨停歇”,世界便进入一种行动后的安宁、强力后的静谧。那曾因为“有急事”而“匆匆走过”的树,也终于有了夜空下神圣而静穆的“挺拔地静闪”。经历过生命的奔波与成长,心中对未来又充满一种美好的期待。
任务探究十三
3.诗题为“树和天空”,而“树”在诗中体现得比较突出,“天空”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怎样理解“树”和“天空”之间的关系?
(1)诗中“树”这一意象是突出的,而“天空”其实也是无处不在的。除了第二节末句中直接提及“空中”外,第一节中的“雨”“倾洒的灰色”“果园”“黑鹂”、第二节中的“晴朗的夜晚”“静闪”等意象或词语,都代表着“天空”的存在。其实,“树”本身就扎根大地指向“天空”。
(2)“树”和“天空”之间的关系: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存在(人与自然)与无限、永恒的关系。“树”是和“我们”一样的生命个体,代表了人类与自然的存在,这种存在之间相互关爱与扶持,既在无限和永恒的“天空”下积极地承受着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
任务探究十四
这首诗的前后两节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
在内容上有怎样的关系?
第一节写“雨中走动”“匆匆走过”“有急事”“汲取雨中的生命”的树,“倾洒的灰色”,充满生命的搏击、忙碌、成长的感觉,营造出一种动感十足的意境。
第二节写雨停树静,营造出一种朦胧、静谧的意境,以静为特征。
任务探究十五
这首诗的前后两节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
在内容上有怎样的关系?
这首诗的前后两节有着层次与境界上的相承与递进。前者充溢着生命的搏击与律动,代表着自然间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而当“雨停歇”,世界便进入一种行动后的安宁、强力后的静谧。那曾因为“有急事”而“匆匆走过”的躯体,也终于有了夜空下神圣而静穆的“挺拔”闪现。经历过生命的奔波与成长,心中对未来又充满一种美好的期待。
任务探究十六
艺术手法
①新鲜、丰富的隐喻。
诗中的意象来源于诗人对周围自然界的敏锐观察和“对存在的直觉”,隐喻丰富。树、雨、雪,这些丰富而多变的意象汇聚在一起,形成一幅神秘而充满艺术气息的万物写照。“雪花”这一意象,作为冬天的象征,预示着寒冷,又恰恰最充分地体现了强有力的意志。承接上文,它又是万物对宇宙规律一次充满自信的认可与迎取。而从审美的维度来看,它更象征着一个洁白澄净的纯美世界。诗人在意象的并置中,使具象世界与抽象世界之间的隐喻关系在不知不觉中渐渐体现出来,使全诗充溢着梦境的氛围。
任务探究十六
艺术手法
② 以独特的视角展示深刻的思索。
这首诗的视角,虽从“树”落脚,却又能反映人类自身。如从树“匆匆走过我们身边”,可以联想到人类自身的脚步匆匆;又从“和我们一样”的陈述中,透露出人类同样有渴望与自然和谐相处、向往宇宙间的至善至美境地的讯息。这一角度的高妙,还在于它虽反映人类自身,却并未囿于人类自身,而是点到为止,始终以一种更阔大、高蹈的视角在平等而体贴地观照着一切,突破了人类中心而转向宇宙中心,体现着人类更深刻的关怀意识。
任务探究十六
艺术手法
③拟人:作者将一切都拟人化了。树怎么会走动,怎么会停止脚步?其实明明是人在走动,人在某一刻停住了脚步。这样写,就让整个林子披上了一层神秘的罩纱,一下子,将夜雨中林子的寂静及一种看不见的生长(树木在雨中汲取生命),都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迷娘 树和天空
意象组合 柠檬花、橙子、桃金娘、月桂 蓝天、和风 树、我们、雨、倾洒的灰色
果园、黑鹂
成行的圆柱、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居室、大理石立像 树、我们
明朗的夜晚、雪花
云径、山冈、迷雾、岩洞、龙种、危崖、瀑布
情感流动 热烈向往——爱玩眷恋——坚定迫切 生命律动——静观——升华
任务探究十七
任务探究十七
《迷娘(之一)》和《树与天空》这两首诗是如何组合意象来表达情感起伏流动的?
哥德《迷娘》每一节前四行运用密集而精致意象群,营造出富有画面感的整体情境;后三行则转为直接抒情,让激荡的情感喷薄而出;三小节之间在画面和情绪上不断转换与呼应,造成情感的跌宕起伏和流动变化,直至结尾达到情感的巅峰。全诗在和谐中有丰富的变化,所有变化又归于和谐,展现出歌德在抒情诗上的高超技艺。
特朗斯特罗姆《树和天空》这首诗的情感节奏则体现为这首诗意象“动”与“静”的转换。从第一小节“树”在雨中走动转入第二小节前半部分的“树”的“停歇”与“静闪”,最终随着“雪花”的绽放,又从“静”转入“动”。这首诗就是在动静的反复转换之间,让情感和意蕴流动起来,从而获得独特的内在节奏。
任务探究十八
特朗斯特罗姆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他以凝练、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根据你的理解和想象,《树和天空》这首诗的“全新视角”,是诗人赋予树以人的思想意识而采用了树的视角,还是诗人展开了新奇的想象但仍然采用了自己的视角?
观点一:树的视角
想象诗人在雨中匆匆走过,看到一棵树,这棵树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他与树角色互换,把树想象成一个具有思想意识的人,诗人自己则成了一棵在雨中“走动”“匆匆走过”“有急事”的树。树想到果园里有自己的同类,黑鹂经常在自己身边歌唱或栖息。在树看来,白天在雨中“匆匆走过”的那棵“树”,在雨停后的晴朗夜晚,也一定会像自己一样“挺拔地静闪”,会和自己一样在经历了春、夏、秋三季的成长和成熟之后等待雪花在空中绽开。这样以树的视角写更能激发人们思考人类与自然、自然万物与宇宙空间、时光的流逝与空间的永恒等之间的关系。
任务探究十八
观点二:诗人的视角
诗人在雨中匆匆走过,树成为他脑海中的意象。诗人认为人类可以“走动”“匆匆走过”“有急事”“等待”,那么树也会有跟人一样的行为和思想。在诗人自己的视角下,树扎根大地,指向天空,拓展了空间意境;树经历春、夏、秋三季,等待“雪花在空中绽开”的冬天,就有了时间意境,从而揭示了自然规律的永恒。树“汲取雨中的生命”,在晴朗的夜空“等待”,这就有了生命成长的意蕴。所以,采用诗人自己的视角,树和天空就将时间、空间、生命、成长、自然规律、宇宙的永恒存在等诸多因素容纳进去,给人以灵动新奇的感受,拓展了诗歌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审美张力,更有利于表达人类的思考。
任务探究十九
有人认为《树和天空》中融会了宇宙间互相谐和与默契的情怀。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树的意象不只是匆忙的人生和对美的期待,还传达了诗人的感悟:宇宙间事物是互相谐和与默契的。树在“灰色”的雨中也依然可以“汲取生命”,黑鹂也在园子里乐观、欢愉地生活。在这里,雨天与晴天,春夏与秋冬,事物间没有冲突的理由。阳光或者雨露,阴晴还是雨雪,物类间并没有相互冲突的必然理由,因为默认了这是一种宇宙规律。甚至,对此还应持有迎取的态度,迎取象征严冬的雨雪、迎取顽强精神、迎取纯美。这正是宇宙间的谐和与默契。
任务探究二十
在古今中外多如牛毛写“树”的诗作里,特朗斯特罗姆的这首《树和天空》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特朗斯特罗姆是营造意境的大师。《树和天空》的意境似乎也有点儿朦胧,仿佛关联着多方面的主题,对此,你如何理解?
观点一:树是诗中的意象,它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它诠释了生命的深度与高度
观点二:这里运用了隐喻,人们埋头于对土地的耕耘与掘进,却渐渐忽略了头顶上还有着那片令人震撼和心悸的星空,忘记了对未知的渴望、对神秘的欣赏,忘记了驻足静观与默想,更忘记了对宇宙纯美的惊叹!
小结
《树和天空》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诗歌中,“树和天空”的关系,寓示着存在(人与自然)与无限、与永恒的关系。诗歌通过对树和雨的描写,构成了朦胧、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多层次的思考,给读者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