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白云中学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考试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9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在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请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则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号角。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也需要更为主动的强大精神力量。如果说,文艺工作者是生产精神伟力、精神引力的“工程师”,那么,包括“文艺评论两新”在内的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就是参与工程生产建造的“监理师”,其天职就是和创作者一道确保文艺作品这一特殊精神产品的质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一刻都离不开文艺的滋养和支撑,都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担当和作为。文艺评论应在增强历史自觉、历史主动上持续发力,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看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来龙去脉,秉承辩证的、全面的、发展的科学观点,去审视一切文艺作品、文艺现象、文艺思潮,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要害找规律,方能给出真正客观权威的文艺评价。
(摘编自中国艺术报《文艺评论须增强历史主动》)
材料二:
“文艺评论两新”是文艺评论新组织与新群体的简称。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在文艺创作的各个环节展现风采、发挥作用,“文艺评论两新”即具有独特、自由、民间等特性的评论力量也越来越多地在各类媒体尤其是网络平台发表意见、传达思想。它们发表意见直接、自由、犀利、“出圈”,尤其是网络名人、大V等往往会以“不容于己”的方式发声,其影响不可低估。
置身众声喧哗的融媒体时代,文艺批评多表扬而少批评。除了在自媒体公众号上能看到一些真实的批评文字以外,在许多主流严肃媒体上,表扬式谀评仍是其唱响的主旋律。这种评论,对文艺事业起到的是糖衣炮弹的捧杀作用。面对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学、网络文艺,许多传统批评家犹如老虎啃天、无处下嘴,其权威性、专业性被瞬间“解构”--用传统文艺批评理论解析,网络作家、网民读者不会信服。而那些“在线批评、随时动手、自由抒怀”的另一种“批评家”,因其批评不专业、较随意,同样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如何让两者尤其是“文艺评论两新”的批评升华转型,如何让它们发出既犀利真实又科学专业的声音,就成为了文艺评论界的重要任务和光荣使命,这需从两个方面入手:一要完善“文艺评论两新”自身价值体系,二要履行好对文艺创作的价值引领职责。
毋庸置疑,相较于传统严肃的文艺批评,“文艺评论两新”有着更为灵活而完备的发声机制,往往更能摸准受众的心理,抓准发声的时机,从而准确覆盖特定人群和目标受众。如今主流严肃文艺批评家对民间、网络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乃至式微——他们对新兴的艺术形式不够关注和重视。而与主流严肃文艺批评相比,“文艺评论两新”有独特的“杠杆”作用。因为“文艺评论两新”属于关键少数,往往能起到以个体发声撬动宏观舆论的作用。但“文艺评论两新”也有很强的“原子”特性,批评者往往如满天星般地散落于网络空间“元宇宙”之中,很难对他们进行系统性对接,这就给组织和引导带来很大困难。而网络名人、“大V”、个人公众号等自媒体,在民间社会、网络空间拥有相当大的话语权,他们之中难免有些人专业水平不高、评论态度不严谨,这部分人所开展的文艺批评往往流于情绪化、极端化,缺少针对性、建设性,使用所谓“极端话术”,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因此,建立公正、专业、理智的“文艺评论两新”非常重要。“文艺评论两新”只有完成自我价值体系的建构,使之步入科学、公正、专业的轨道,才能发挥好对文艺创作的价值引领作用。
“文艺评论两新”自身价值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其发挥对文艺创作价值引领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文艺应当用真善美把人们引导到健康的生活秩序当中,对于读者、观众而言,文艺作品不仅需要“好看”,还需要达到精神上的感动,实现价值观的引导。而要实现这些,除了主流的、专业的文艺批评家群体的价值引领以外,也需要“文艺评论两新”的舆论引导。有鉴于此,有责任心、有使命担当精神的“文艺评论两新”的批评家们理应配合主流的、专业的批评家,形成立体交叉态势,写出更多价值取向正确、形式灵活多样的文艺批评文章。
摘编自周思明《“文艺评论两新”如何践行初心使命》,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艺评论要作者有与文艺创作者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的职责。
B.在融媒体时代,主流严肃媒体对文艺作品的评论都是表扬式的,这不利于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
C.某些网络名人在民间社会、网络空间拥有很大的话语权,如果他们使用“极端话术”会造成不公的现象。
D.“文艺评论两新”完成自我价值体系的建构,使之科学、公正、专业,有利于发挥其对文艺创作价值引领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艺批评应当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任,但侧重点不同。
B.“文艺评论两新”发声机制更为灵活完备,对民间、网络的影响力更大。
C.因某些网络名人、“大V”等专业水平不高、评论态度不严谨,需要对其进行引导和规范。
D.“文艺评论两新”发表意见直接、犀利、自由,这在价值引领方面比主流媒体更具优势。
3.下列对材料论证特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兼谈文艺工作和文艺批评工作,在两者的对举中强调了文艺批评工作的重要性。
B.材料一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艺批评要增强历史主动。
C.材料二先提出“文艺评论两新”影响力大,再分析文艺评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D.材料二整体上采用总分结构,层次清晰,逻辑严密,问题意识突出,有很强的现实价值。
4.“文艺评论两新”应该如何做好文艺批评工作,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4分)
5.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举例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秋天的音乐
冯骥才
火车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机听起这“秋天的音乐”。开端的旋律有些耳熟,没等我怀疑它是不是真正地描述秋天,就下巴发懒地一蹭粗软的毛衣领口,两只手搓一搓,让干燥的凉手背和湿润的温热手心舒服地摩擦,整个身心进入秋天才有的一种异样甜醉的感受里。
我把脸颊贴在窗玻璃上,挺凉,带着享受的渴望往车窗外望去,秋天的大自然展开一片辉煌灿烂的景象。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色洒在这片收割过的田野上,整个大地像刚生了婴儿的母亲,躺在开阔的晴空下,幸福地舒展着丰满而柔韧的躯体!从麦茬里裸露出的浓厚的红褐色是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所有树林都在炎夏的竞争中把自己的精力膨胀到头,此刻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所有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一任秋风翻动,夸耀着秋天的富有。
真正的富有,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一只鸟儿随着一串轻扬的小提琴旋律腾空飞起,它把我引向无穷纯净的天空。任何情绪一入天空便化作一片博大的安寂。这愈看愈大的天空有如伟大哲人恢宏的头颅,白云是他的思想。有时风云交汇,会闪出一道智慧的灵光,响起一句警示世人的哲理。此时,哲人也累了,沉浸在秋天的松弛里。他高远,平和,神秘无限。大大小小、松松散散的云彩是他思想的片段。这些精美的片段伴随着空灵的音乐,在我眼前流过。那乘着小提琴旋律的鸟儿一直钻向云天,愈高愈小,最后变成一个极小的黑点儿,忽然“噗”地扎入一个巨大、蓬松、发亮的云团……
接下去的温情和弦,带来一片疏淡的田园风景。秋天消解了大地的绿,用它中性的调子,把一切色泽调匀。和谐又高贵,平稳又舒畅,只有收获的秋天才能这样静谧安详。几座闪闪发光的麦秸垛,一缕银蓝色半透明的炊烟,这儿一棵、那儿一棵怡然自得站在平原上的树,这儿一只、那儿一只慢吞吞吃草的杂色的牛。近景从眼前疾掠而过,远景跟着我缓缓向前,大地像唱片慢慢旋转,耳朵里不绝地响着这曲人间牧歌。
一株垂死的老树一点点走进这巨大唱片。它的根像唱针,在大自然深处划出一支忧伤的曲调。心中的光线和风景的光线一同转暗,即使一湾河水强烈的反光,也清冷,也刺目,也凄凉。一切阴影都化为行将垂暮的秋天的愁绪;萧疏的万物失去往日共荣的激情,各自挽着生命的孤单;篱笆后一朵迟开的小葵花,像你告别时在人群中的最后一次招手,被轰隆隆往前奔的列车甩到后边……春的萌动、战栗、骚乱,夏的喧闹、蓬勃、繁华,全都销匿而去,无可挽回。不管它曾经怎样辉煌,怎样骄傲,怎样光芒四射,怎样自豪地挥霍自己的精力与才华,毕竟过往不复。人生是一次性的,生命以时间为载体,这就决定人类以死亡为结局的必然悲剧。一种浓重的忧伤混同音乐漫无边际地散开,渲染着满目风光。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
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一大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像一支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进视野。来不及分清这是音乐还是画面变换的缘故,我的心境陡然一变,刚才的忧愁一扫而光。当浓林深处一棵棵依然葱绿的幼树晃过,我忽然醒悟,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
它不过是在寒潮来临之前把生命掩藏起来,把绿意埋在地下,在冬日的雪被下积蓄与浓缩,等待在下一个春天里,再一次加倍地挥洒与铺张!远远山坡上,坟茔,在夕照里像一堆火,神奇又神秘,它那里是不是埋葬着一具尸体或一个孤魂?既然每个生命都会在创造了另一个生命后离去,那么什么叫作死亡?难道,死亡不是一种生命的转换、旋律的变化、画面的更迭吗?世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庄严、更神圣、更迷人!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的死亡啊……
秋天的音乐已如圣殿的声音,这壮美崇高的轰响,把我全部身心都裹住、都净化了。我惊奇地感觉自己像玻璃一样透明。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秋天的音乐”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作者戴上耳机所听到的音乐,二是指作者听音乐的过程中所看到的秋天景色。
B.“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的意思是,眼前的景色不如先前的景色美丽,作者想让列车倒回去以欣赏原来的景色。
C.“这壮美崇高的轰响,把我全部身心都裹住、都净化了”一句,意在表明秋天的景色产生的巨大感染力。
D.在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秋天给人的感受是清、静、悲凉;在冯骥才的笔下,秋天给人的感受则有所不同。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火车为观察点,随着火车的前行描写了多个具有不同特点的秋天景象,由于观察点的限制,作者所看到的景象都属于远景。
B.文章写了“一株垂死的老树”,和下文描写的充满生机的“葱绿的幼树”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作者发表人生感悟作了铺垫。
C.文章以“火车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机听起这‘秋天的音乐’”开篇,逐层描写,以“秋天的音乐已如圣殿的声音”结尾,首尾呼应,层次清晰。
D.文章综合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对秋天的景色描写细腻,生动形象,而议论则提升了文章的思想深度。
8.文中画划线部分的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9.在文中,作者的心绪经历了“陶醉—忧伤—豁达”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这种变化过程。(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①。”是日,剧饮而归。
(苏轼《游沙湖》)
【注】①唱黄鸡: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流逝。
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前去查看田地的好坏而得了病。听说麻桥人庞安常善于医病,但是耳朵聋,就去他那里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当代的怪人。”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览清泉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左右。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池水很香很甜,下方靠近兰溪,溪水往西流淌。我因此作了一首诗歌:“山下兰芽儿,短短的,浸在溪水里,松林里沙子路上好干净,没有污泥。傍晚的雨潇潇下,子规鸟正在啼唱。谁说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晚年的时光中一味感慨时光易逝。”这一天,我们喝得痛快了才回去。
(苏轼《游沙湖》)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B.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C.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D.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既望,“望”一般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是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前一天。
B.斗牛,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斗宿和牛宿是北方玄武七宿中二宿。
C.羽化,古代道教徒认为成仙能飞升变化,故把道士成仙或人死叫作羽化。
D.舳舻,“舳”是船尾,“舻”是船头,舳舻连称则指前后首尾相接的船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在月明之夜与友人们泛舟赤壁矶下的长江,他们享受着江天美景,饮酒放歌,快乐似神仙,暂时忘却了人世间一切不顺心事。
B.苏轼乐极之后情绪变得低落,原因是有人倚歌吹着悲凉的洞箫应和,那洞箫声似乎有让深渊里蛟龙起舞、孤舟上寡妇哭泣的魔力。
C.苏轼询问朋友为何感伤,朋友回答是英雄曹操及其业绩尚且消失不见,更何况你我凡夫俗子,平凡生命难得像长江、明月般永恒。
D.苏轼被聋医庞安常治好病之后,与他一起游玩清泉寺和兰溪,看着兰芽浸溪、溪水向西流逝,听着子规鸟啼叫,作歌时悲从中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4分)
(2)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4分)
14.文中是如何表现苏轼对庞安常的赏识?请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注】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辛弃疾在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前后,约45岁时,贬官为民,闲居带湖。
15.下列对本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饥鼠”说明这里已经长时间断了“烟火”;蝙蝠翻舞,形象逼真地写出了眼中所见。
B.“屋上”二句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耳中所闻,屋外狂风暴雨,窗纸破烂,瑟瑟自语。
C.上片四句描绘夜宿王氏茅屋中的实景,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D.下片抒写词人无限感慨,“眼前万里江山”,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16.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思?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4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那样相互为师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就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局面。
(2)《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抒写与琵琶女素昧平生却同病相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在《赤壁赋》中说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鲁迅笔下“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不蹈袭前人成法,不断追求新变,其对音乐之贡献_______________。中国古代重要乐种清商乐,便创始于曹操。清商乐兴起于曹魏时期,此时文坛较活跃的是建安文人团体的核心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他们不仅促成乐府民歌的文人化转型,更让清商乐_______________。曹操于戎马倥偬之际,不废吟咏,他填写的乐府诗如《蒿里行》《短歌行》等在当时就众口相传,风靡一时。曹操基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兼以宏伟之想象,对乐府诗的体制进行了大胆革新,发壮心,抒豪情,表现出尚实精神与通达作风。通过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拓宽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与艺术表现力,这对中国音乐史的走向乃至清商乐的形成,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历经1800年的岁月流转,清商乐依然_______________。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增强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与艺术表现力,这对清商乐的形成乃至中国音乐史的走向,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B.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拓宽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与艺术表现力,这对清商乐的形成乃至中国音乐史的走向,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C.通过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拓宽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并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这对中国音乐史的走向乃至清商乐的形成,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D.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拓宽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并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这对清商乐的形成乃至中国音乐史的走向,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改造文章的祖师”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在莎莉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小海伦终于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C.热情的“北京话”还告诉她,他爱人有个亲戚就住在站上。
D.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从机器翻译到智能教育,从刷脸支付到无人驾驶……人工智能已渗透人类生活各领域,并不断刷新人们的想象力。人工智能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领域,①____________。不过,人们不必对此过于担心,人工智能在替代一些人类职业的同时,②____________。未来,一些重复性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就像自动集装箱出现以后,搬运工人担心会失业,在港口却出现了很多吊桥工人。人工智能不是谁都能够驾驭的,它是能为人类的发展插上翅膀,还是将人类重重摔在地上,现在还不得而知。正如霍金所说:“强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③____________。”既不沉迷于科技带来的红利,也不低估风险因子的破坏能力,对科技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才能将发展的钥匙紧紧操在我们手里。虽然在当下家庭生活中,漫天飘过“天猫精灵”“小爱”“小度”,但很难产出那种兼具自主目的、情感、联想和想象力的人工智能。目前人工智能属于弱人工智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发展,人工自为者或许在未来会出现。
21.下列各句中的“谁”和“人工智能不是谁都能够驾驭的”中的“谁”,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B.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D.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链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
以上这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B 2.D 3.A
4.①结合材料一:要做好文学创作的“监理师”,增强历史自觉、历史主动,以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进行文艺批评。
②结合材料二:要不断完善自身价值体系:既要直接、自由、犀利、真实,又要避免情绪化、极端化,提升专业水平,提出理性的、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
③结合材料二: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任:配合主流、专业的批评家,形成立体交叉态势,写出更多价值取向正确、形式灵活多样的文艺批评文章。
5.①比喻论证。文中用“老虎啃天、无处下嘴”来比喻传统批评家面对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学、网络文艺时的无奈处境。
②对比论证。文中将“主流(传统)严肃的文艺批评”和“文艺评论两新”做对比,论证了“文艺评论两新”特有的优势。
③因果论证。通过分析主流严肃媒体及网络批评家的缺陷,从而推出“文艺批评两新”转型的方法途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都是表扬式的”错,材料二原文为“除了在自媒体公众号上能看到一些真实的批评文字以外,在许多主流严肃媒体上,表扬式谀评仍是其唱响的主旋律”,意思是很多主流严肃媒体都以表扬为主,并非“都是表扬式的”,这是以偏概全。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以及推理判断的能力。
D.材料中原文为“(文艺评论两新)发表意见直接、自由、犀利、‘出圈’,……其影响不可低估”,并没有说“在价值引领方面比主流媒体更具优势”,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A.材料一原文为“如果说,文艺工作者是生产精神伟力、精神引力的‘工程师’,那么,包括‘文艺评论两新’在内的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就是参与工程生产建造的‘监理师’”,兼谈文艺工作和文艺批评工作,但提到“文艺评论应在增强历史自觉、历史主动上持续发力,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意在表达文艺批评应如何做,而非“强调了文艺批评工作的重要性”。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结合材料一“文艺评论应在增强历史自觉、历史主动上持续发力,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可知,要做好文学创作的“监理师”,增强历史自觉、历史主动,以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进行文艺批评。
②结合材料二“‘文艺评论两新’即具有独特、自由、民间等特性的评论力量也越来越多地在各类媒体尤其是网络平台发表意见、传达思想。它们发表意见直接、自由、犀利、‘出圈’”“他们之中难免有些人专业水平不高、评论态度不严谨,这部分人所开展的文艺批评往往流于情绪化、极端化,缺少针对性、建设性”可知,要不断完善自身价值体系:既要直接、自由、犀利、真实,又要避免情绪化、极端化,提升专业水平,提出理性的、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
③结合材料二“有责任心、有使命担当精神的‘文艺评论两新’的批评家们理应配合主流的、专业的批评家,形成立体交叉态势,写出更多价值取向正确、形式灵活多样的文艺批评文章”可知,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任:配合主流、专业的批评家,形成立体交叉态势,写出更多价值取向正确、形式灵活多样的文艺批评文章。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考生要能够识别论证方法,并能够结合文本举例说明。
①比喻论证。文中用“老虎啃天、无处下嘴”来比喻传统批评家面对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学、网络文艺时的无奈处境。用“杠杆”来比喻论证“文艺评论两新”可以以个体撬动宏观的作用。用“原子”来比喻论证“文艺评论两新”多以独立个体状态存在于网络空间“元宇宙”中,很难系统性对接,在组织和引导存在很大困难的特点。
②对比论证。“如今主流严肃文艺批评家对民间、网络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乃至式微——他们对新兴的艺术形式不够关注和重视”“与主流严肃文艺批评相比,‘文艺评论两新’有独特的‘杠杆,作用”文中将“主流(传统)严肃的文艺批评”和“文艺评论两新”做对比,论证了“文艺评论两新”特有的优势。
③因果论证。“……因此,建立公正、专业、理智的‘文艺评论两新’非常重要。‘文艺评论两新’只有完成自我价值体系的建构,使之步入科学、公正、专业的轨道,才能发挥好对文艺创作的价值引领作用”通过分析主流严肃媒体及网络批评家的缺陷,从而推出“文艺批评两新”转型的方法途径。
6~9.【答案】6.B 7.A
8.①比喻。把“大地”比作“母亲”,把从麦茬里裸露出的“红褐色”比作“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②通感。用“钢琴明亮的音色”描写阳光,以听觉来写视觉;
③拟人。用“躺”“幸福”“自在自如”“夸耀”等词语描写秋天的景物,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动作、神态,形象生动。(每点2分,写出两点即可满分)
9.①作者看到了秋天辉煌灿烂以及静谧安详的景象,联想到真正的富有属于创造者,只有收获过的人生才拥有生命的静谧、安详等人生感悟,于是陶醉在秋景之中。
②作者看到了秋天清冷凄凉的景象,认识到生命必然走向死亡的结局,生命的一去不复返,于是心生忧伤。
③最终作者看到秋天依然葱绿的幼树,认为死亡是生命庄严的再生与转换,内心转为豁达。
【解析】6.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作者想让列车倒回去以欣赏原来的景色”曲解文意,结合上文“不管它曾经怎样辉煌,怎样骄傲……这就决定人类以死亡为结局的必然悲剧”可知,“列车”指时光列车,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想让时光回转、生命永恒。故选B。
7.【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
A项,“所描写的景象都属于远景”以偏概全,依据文本“近景从眼前疾掠而过,远景跟着我缓缓向前”可知,作者所看到的景象并非都是远景。故选A.,,
8.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明确两部分文字运用的相同的修辞手法。文中“整个大地像刚生了婴儿的母亲”“从麦茬里裸露出的浓厚的红褐色是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文中“钢琴明亮的音色”以听觉来写视觉,表现阳光带来的明亮之美,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文中“躺在开阔的晴空下,幸福地舒展着丰满而柔韧的躯体!”“此刻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人的情态,有画面感。
9.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首先分析“陶醉”的心绪,文本第2段作者先描写秋天的自然景物,写大地的静谧安详、树林的辉煌灿烂,由树林“夸耀着秋天的富有”联想到“真正的富有,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作者此时陶醉在秋景之中。其次分析“忧伤”的心绪,文本第4段写一株垂死的老树,写萧疏的万物、迟开的小葵花,表现“心中的光线和风景的光线一同转暗”“也清冷,也刺目,也凄凉”,作者联想到人生是一次性的,人类以死亡为结局的必然悲剧,内心散开浓重的忧伤。最后分析“豁达”的心绪,文本第5,6段,作者看到一棵棵葱绿的幼树,意识到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联想到每个生命都会在创造了另一个生命后离去,死亡是生命庄严的再生与转换,内心转为豁达。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当代的怪人。”“书”为动词,“不数字”是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书不数字”为动宾结构,表意完整,与后文断开,排除C;“君”做下句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D。故选B。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A.“农历每月十五的前一天”错误,应该是“农历每月十五的后一天”。故选A。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D.“悲从中来”错误,据苏轼歌词的后三句可知,苏轼乐观旷达。故选D。
13.答案:(1)(箫声)是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幽壑:深谷,舞:使起舞,泣:使…哭泣,嫠妇:寡妇。(2)听说麻桥人庞安常善于医病,但是耳朵聋,就去他那里看病。
14.答案:①听闻庞安常大名后主动前去求治;②治病时称赞庞安常是一时异人;③病愈后陪同庞安常游清泉寺与兰溪;④游玩后和庞安常痛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由“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可知,听闻庞安常大名后主动前去求治。由“颖悟绝人”“一时异人也”可知,治病时称赞庞安常是一时异人。由“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可知,病愈后陪同庞安常游清泉寺与兰溪。“是日,剧饮而归”可知,游玩后和庞安常痛饮。
15.【答案】D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语言。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语言主要是风格不正确,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错,末两句是说平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如今苍颜白发,壮志难酬,可心中所思所想,依然还会梦到往日的万里江山。表现的是作者的凄苦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心情,不是“赞美”。故选D.
16.【参考答案】①诗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未老先衰,最终却落得罢官闲居,抒发了壮志未酬的辛酸;②诗人半夜惊觉,梦中和现实落差巨大,表现出他志在千里的理想和崇高的报国热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要注意诗歌是有多种情感还是相对比较单一。这首词感情浓烈,语言平淡,纯用白描,环境气氛的渲染非常出色,抒主人公的心理描述和形象刻划是十分成功的,在稼轩的爱国作品中,别具一格,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独宿的这个“王氏庵”,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作者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抒发的是壮志未酬的辛酸。“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半夜醒来,眼前不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这一句与“平生塞北江南”相呼应,平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如今苍颜白发,壮志难酬,可心中所思所想,依然还会梦到往日的万里江山,表现出他志在千里的理想和崇高的报国热情。
1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輮以为轮 輮使之然也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答案】18.不容小觑 声名鹊起 熠熠生辉
19.D 20.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组:不容小觑:指不能小看;不能轻视。非同小可:指情况严重或事情重要,不能轻视。语境是说曹操不蹈袭前人成法,不断追求新变,其对音乐之贡献不能小看,故应选“不容小觑”。
第二组:风生水起: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声名鹊起:形容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语境是说建安时期的核心人物“三曹”父子不仅促成乐府民歌的文人化转型,更让清商乐的知名度大增,故选“声名鹊起”。
第三组:流光溢彩:本义是流动的光影,满溢的色彩,形容光芒耀眼,色彩明亮,一般用在形容车灯、霓虹等,有时也用来形容时装表演和珠宝的色彩艳丽。熠熠生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语境是说历经1800年的岁月流转,清商乐依然光彩闪耀,应用“熠熠生辉”。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二:
一是成分残缺,滥用介词“通过”造成主语缺失,应删除“通过”。
二是搭配不当,原句的“拓宽”和“表现力”不搭配,应在“表现力”前加一个动词“增强”。
只有D项全都修改正确。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改造文章的祖师”的引号表示特殊称谓。
A.表示特殊含义。
B.表示讽刺否定。
C.表示特殊称谓。
D.表示引用。
故选C。
21.A(例句:泛指,表示任何人。A.特指,表示具体的某个人。BCD都是泛指,没有具体指向某个人。故选A。)
22.①还将影响到人类的职业领域;②也会催生一些新职业/并不会让人都失业;③要么是最糟的
第一空,此处与上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领域”是递进关系,根据“不过,人们不必对此过于担心,人工智能在替代一些人类职业的同时”可知,后面说到了人类的职业,据此可填“还将影响到人类的职业领域”。第二空,依据后文“就像自动集装箱出现以后,搬运工人担心会失业,在港口却出现了很多吊桥工人”可知,这里是说人工智能在替代一些人类职业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新的职业,所以并不会导致人们失业。可填“也会催生一些新职业”或“并不会让人都失业”。第三空,此处与“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是选择关系,根据“既不沉迷于科技带来的红利,也不低估风险因子的破坏能力”可知,此处是说不好,可填“要么是最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