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作业设计
目 录
一、单元信息 3
二、单元分析 3
( 一) 单元课标解读 3
(二) 教材分析 4
1.教材内容 4
2.知识框架 5
3.单元主题 5
(三) 学情分析 6
1.学情调查 6
2.结果分析 6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7
四、单元作业整体设计思路 8
五、课时作业 9
第 4 课 洋务运动 9
第 5 课 甲午中 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14
第 6 课 戊戌变法 17
第 7 课 抗击八国联军 21
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24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质量检测作业设计 24
一、单元信息
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历史 八年级 第一学期 统编人教版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 组织方式 团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
课时信息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1 洋务运动 八上第二单元第 4 课
2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八上第二单元第 5 课
3 戊戌变法 八上第二单元第6 课
4 抗击八国联军 八上第二单元第 7 课
二、单元分析
(一) 单元课标解读
课题 课标内容 课标解读
第 4 课 洋务运动 了解洋务运动 的主要内容, 初步认识洋务 运动的作用和 局限性。 (1) 通过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口号、 目 的、指导思想、具体内容等,初步认识洋务运动是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开拓性的积极影响; (2) 体验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中国近代化起步 的艰难,激发振兴祖国、 自强自立的民族责任感; 知道洋务运动的破产,认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洋 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封建开明官僚试图挽救统治危机 的自强运动,但最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第 5 课 甲午中 日 战争与瓜 分中国狂 潮 知道甲午中日 战争的主要战 役和《马关条 约》 的主要内 容,初步认识 《马关条约》 与中国民族危 机 加 剧 的 关 系。 (1) 知道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 能够列举出《马关条约》 的内容并能分析说明其与 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三个 影响最大的不平等条约之一,它对中国社会的性质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理解甲午战争是中日向西方学习成果的一 次检验,是日本逐渐成为强国并对外扩张的开始, 也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开始,培养爱国主义 情感,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知道甲午中日战 争的主要战役,探究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增强海 防意识。
第 3 页 共 30 页
第 6 课 戊戌变法 了 解 戊 戌 变 法 的 主 要 史 事,认识变法 的 意 义 和局 限性。 知道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思想主张、代表 作及主要活动。了解“百日维新”的经过及失败原因, 知道“百日维新”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探索救国 救民道路的尝试,理解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在领导中国 革命的斗争中所作出的贡献及其牺牲精神。
第 7 课 抗击八国 联军 知 道 义 和 团 运 动 及 其 抗 击 八 国 联 军 侵略的史事; 结合《辛丑条 约》的主要内 容,认识《辛 丑条约》对中 国 民 族 危 机 全 面 加 深 的 影响。 (1) 了解义和团运动的背景、性质、内容、口号、 特点等史实,认识义和团运动是列强侵略中国的结果, 是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之一,粉碎了列强彻底瓜分 中国的野心。认识义和团运动的负面影响,即其自身 的迷信和盲目排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知道 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及《辛丑条约》的内容。 (2) 理解《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涉及政治 权利最多的一项不平等条约,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确立的标志。了解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 的过 程,揭示出“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树立强国的责任 感和使命感。
(二)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单元课题 课内子目
第 4 课:洋务运动 ①洋务运动的兴起; ②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③建立新式海陆军。
第 5 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①甲午中日战争; ②《马关条约》的签订; ③瓜分中国狂潮。
第 6 课:戊戌变法 ①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②百日维新。
第 7 课:抗击八国联军 ①义和团运动; ②抗击八国联军; ③《辛丑条约》的签订。
第 4 页 共 30 页
2.知识框架
3.单元主题
主题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核心概念为近代化) “民族危机的加剧” (核心概念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内容 以洋务运动开篇,展示了中 国社会各阶级面对西方列强的侵 略冲击所做出的各种积极反应: 第 4 课讲述的是面对内忧外 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 场旨在“自强” “求富”的洋务 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其早期探索涉及经济、军事、教 育等社会的许多层面; 第 6 课讲述的是康有为、梁 启超等维新派发起公车上书,拉 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这是 先进的中国人对政治 制度近代 化的一次艰难探索,虽以失败告 终,但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清政府 的思想统治。 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在西方列强 与中华民族这对主要矛盾强烈作用下 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过程: 第 5 课讲述的是清政府在甲午中 日战争中惨败,之后与日本签订《马 关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 加深,再然后便出现了列强瓜分中国 的狂潮,致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 重; 第 7 课讲述的是反帝爱国、波澜 壮阔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在抗击八 国联军的过程中英勇抵抗,最终遭中 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之后清政府被 迫签订《辛丑条约》 ,从此中国完全 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关系 本单元双主题之间的关系是:列强侵略冲击→ 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不同 阶级的反应,近代化探索不断深入。
第 5 页 共 30 页
(三) 学情分析
1.学情调查
(1) 调查对象:
某中学七年级 180 名学生 (即将升入八年级) 。
(2) 调查问卷
1) 你了解近代化吗? ( )
A.了解 B.不了解 C.了解一点 2) 你想通过什么方式了解近代化? ( )
A.历史书 B.网络 C.课外书籍 3) 请写出一位你所了解的、与近代化相关的关键历史人物。 4) 近代化的开端是 (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5) 19 世纪 60 年代至 20 世纪民族危机加重的事件有 ( )
①鸦片战争 ②甲午中日战争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6) 你喜欢什么样的形式来开展历史学习活动? ( )
A.合作讨论 B.板报比赛 C.常规习题 (3) 调查结果
选项 题号 A B C
(1) 29 人 (了解) 16% 108 人 (不了解) 60% 43 人 (了解一点) 24%
(2) 99 人 (历史书) 55% 72 人 (网络 ) 40% 9 人 (课外书籍) 5%
(3) 113 人 (李鸿章) 63% 54 人 (梁启超) 30% 13 人 (其他) 7%
(4) 126 人 (鸦片战争) 70% 36 人 (洋务运动) 20% 18 人 (辛亥革命) 10%
(5) 117 人 (①②) 65% 41 人 (②③) 23% 22 人 (①②③) 12%
(6) 122 人 (合作讨论) 68% 38 人 (板报比赛) 21% 20 人 (常规习题) 11%
2.结果分析
(1) 知识方面: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对近代化的关键历史人物有所了解,
尤其是李鸿章和梁启超。但通过调查发现,60%的学生对近代化不了解,40%的 学生有一些了解,但说不明白,对近代化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而不会对其内涵 和影响进行深度思考。
(2) 学习方式:55%的学生希望通过历史书本学化的相关内容,40% 的学生愿意借助网络的手段,只有 5%的学生想要通过课外书籍了解近代化,学 生更愿意选择有针对性的方式学习。
(3) 学习活动方面:68%的学生乐于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进行,21%的学生 喜欢通过板报比赛的形式进行,只有 11%的学生选择常规习题。大多数学生更喜 欢新颖的活动方式。
第 6 页 共 30 页
基于问卷的分析以及八年级上学期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结构与认知水平, 针对我们的作业设计如何体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水平,怎样用评价结果改进教师的 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学、评相互促进,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问卷结果反映出学生对“近代化”等历史关键词认知差异性很大,因 此作业设计中必须分层次、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第二、学生迫切希望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来学习本单元内容,因此作业设 计是要打破传统书面作业的固化模式,形式要多样化;
第三、通过问卷,我们认识到作业设计也要注意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具有 开放性,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机会。
总之,我们的历史作业必须优化设计,要以课程目标内容为依据,确定符合 学业质量评价目标;要从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不同评价主体的视角进行评 价;倡导过程评价的校内外相结合;倡导跨学科评价,关注学生经历多次评价后 展现的进步进程;注重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教学和评价围绕学生学习 这一中心展开,以过程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作业目标 认知 维度 素养 维度
(1) 对近代历史的同类史事 进行比较分析,如对《马关条约》 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比 较分析,梳理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 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基本线索,探讨其对中国社 会造成的危害,培养唯物史观、时 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 国情怀核心素养。 (2) 对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 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所提出的 主张及活动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 对近代化探索做出的努力,分析其 局限性,培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识读《鸦 片战争形势图》、《甲午中日战争 形势示意图》、《时局图》等,认 清近代中国国土沦丧和主权丢失 的史实,帮助学生理解中国逐步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切 实建构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历史概念,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1) 了解甲午中 日 战 争 中 的 主 要 战 役、八国联军侵华的 史实、 《马关条约》 和《辛丑条约》 的主 要内容。 A.识记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2) 知道洋务运 动的内容、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与义和团运 动的基本史事。 A.识记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3) 认识列强侵 华对中国社会造成的 危害、各阶级救亡图 存的主张对当时社会 产生的影响。 A.识记 B.理解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4) 体会近代中 国人民为国家独立富 强进行艰难探索的历 程,激发学生热爱祖 国、放眼世界, 以服 务于国家富强、 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 任感。 B.理解 C.运用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第 7 页 共 30 页
四、单元作业整体设计思路
(一) 设计原则
基于“双减目标”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对历史学科 课程目标的要求,本单元作业设计以落实“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单元大概念” 为中心,统筹单元内容,尝试进行跨学科融合,致力于体现新课程育人方式的变 革,培育历史学科素养,以少而精的高质量作业取代简单、机械、重复性的作业, 充分发挥作业的诊断功能、反馈功能和引领功能,进而达到“减负增效”目的。 在作业设计中,我们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
1.科学性与针对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指出: “马 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历史学,以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认 清历史发展趋势为其重要功能。”本单元的作业设计指向历史学科本质的理解及 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核心素养,注重作业设计的针对性 和有效性。
2.适度性与多样性。在提前进行学情调查的基础上,基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差 异化需求,我们进行了分层分类的作业设计。课时作业立足课时学习目标和学习 重难点,分为基础过关和挑战提升题;在课时作业基础上,紧扣单元学习和作业 目标,立足“单元大概念”,整体设计了单元基础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控制书面 作业的总量,适当布置实践类作业,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育。
总之,本单元作业设计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体现了适度性、拓 展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凸显了新课程理念。
3.一致性与创新性。基于学科素养的作业设计在实践中常会出现目标与内容 不一致的现象。本单元的作业设计充分考虑了作业内容与课程内容的一致性、作 业内容与学习目标的匹配性,并把"评价”嵌入作业布置之中,综合运用多种评 价方式和方法,实现“教—学—评”一体,充分发挥评价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 师教学的功能。此外,本单元作业设计还以与历史学科关联度高、互补性强的几 个学科为例,进行了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尝试。
(二) 整体设计思路
第 8 页 共 30 页
五、课时作业
第 4 课 洋务运动
作业目标 1. 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 口号、 目的等相关内容,初步认识洋 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它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认识到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封建开明官僚试图挽救统治危机的自 救运动,但最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作业类型 课时作业
作业功能 课后复习
题量 共 4 题,其中基础测试 3 题,拓展提升题 1 题。
时长 基础作业 (必做题) 14 分钟;拓展作业 (选做题) 3 小时
( 一) 基础过关 (必做题)
作业内容 多维细目
1. (改编) 下图漫画中的人物可能属于 ( ) 【课程标准】 了 解 洋 务 运 动 的主要内容。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认知水平】 A.识记 B.理解 【作业时长】 2 分钟 【作业评价】 见后表
A.维新派 C.革命派 【参考答案】 B.洋务派 D.顽固派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洋务 派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 为口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兴 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其直接目的就是实现“富国强兵” , 和图片中的话相契合。故选 B。
2. (改编) 历史评价是指人们对历史人物、事件等一切历史现 象从价值角度所做的认识。下列有关洋务运动的表述,属于历 史评价的是 ( ) A.派遣留学生赴美国、欧洲深造 B.由李鸿章、 曾国藩等官员发起 C.创建福建、广东、南洋等海军 D.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参考答案】 D 【课程标准】 了 解 洋 务 运 动 的主要内容,初步认 识洋务运动的作用 和局限性。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第 9 页 共 30 页
解析: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评 价则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观的评判认 识,题干选项 ABC 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 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选项 D 表达了一种观点和看法,属于历 史评价。故选 D。 家国情怀○ 【认知水平】 A.识记 B.理解 【作业时长】 2 分钟 【作业评价】 见后表
3. (原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 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 实践这一主张。 ——雷颐《取静集》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生存计”的含义及其 历史背景。 材料二 末期癌症的老拳师 (洋务派) 在观察强大对手 (西方列 强) 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 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戴上这副漂亮的拳击手套的老拳师却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被击败。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三 洋务派……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心打破旧 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 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提炼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一个观点并 加以评析。 (观点明确,表述清晰。) 【素材来源】 雷颐 《取静集》 新华出版社 柏杨 《中国人史纲》 山西出版社 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参考答案】 (1) 含义: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统 治。 背景:内忧外患 (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第二次鸦片战 争)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中“师夷长技的主张”得以实 施是在洋务运动中;根据材料一“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强烈 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 可知,洋务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从 19 世纪 60 年代 到 90 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部有列强发 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因此清朝统 治集团内部的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其根 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统治。 (2) 示例: 【课程标准】 了 解 洋 务 运 动 的主要内容,初步认 识洋务运动的作用 和局限性。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认知水平】 B.理解 C.运用 【作业时长】 10 分钟 【作业评价】 见后表
第 10 页 共 30 页
观点: 材料三: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评析:①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近代生产方 式,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开创了中国近代工业使用机器 生产的先河,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加速了 中国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产生; ②洋务企业为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僚商办”和“官商 合办”的方式,吸引私人资本,从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更有 一批官僚、地主和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这些都孕育 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因素,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③洋务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 力量,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 用。 ④洋务运动期间,西学的大量引进和新式学校的建立,不 仅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科学技术方向的专业人才,而且开拓了 中国人的眼界,传统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有利 于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1)两则材料分别考查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和洋务运动的作 用。 (2) 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二) 挑战自我 (选做题)
作业内容 多维细目
4. (原创 ·跨学科试题) 学习了本课内容后,为深入了解中国 近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李鸿章,某历史学习小组的同学来到了 合肥。请你根据合肥市有关李鸿章及其家族的历史遗迹,为他 们制作一份旅游攻略。 (含交通、住宿、导游词等)
附:参考工具 1. 合肥市旅游地图 2. 相关历史文献:《李鸿章与中国海军近代化》《论李鸿章和 伊藤博文──19 世纪中日近代化轨迹的投影》《论中国近代化 历程中的李鸿章》 【课程标准】 教学提示: 要 重 视 与 近 代 历史有关的乡土资 源和 口述史资源的 利用。 【素养目标】 该 题 考 查 的 是 学生的综合素养,需 要学生在充分了解 乡土历史、人文、地 理的基础上整合语 文、历史、地理等学 科,制定一份合理的 旅游攻略。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第 11 页 共 30 页
【素材来源】高德地图、合肥市旅游网 【参考答案】 本题为开放性作业,示例如下: 《参观合肥市李鸿章历史遗迹攻略》 上午行程:参观李鸿章享堂、东部新中心展览馆 1.交通:从合肥新桥机场,做机场大巴到合肥市区;乘坐 出租车到李鸿章享堂。从合肥南站出发,乘坐地铁 4 号线唐桥 站转 28 路公交车到李鸿章享堂;或者直接乘坐 9 路公交车李鸿 章享堂。 2.注意事项:需要在安徽旅游小程序预约。 3.景点简介:李鸿章享堂是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 于安徽省合肥市合裕路南侧,在大兴镇东郊,坐北朝南,北临 裕溪路。李鸿章享堂分为墓园区、祭祀区、享堂区,在享堂区 有大量李鸿章及其家族文物展示。 东部新中心展览馆专设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展 区。通过参观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工业展区,我们可以认识到“李 鸿章是中国近代化的功臣” 。他兴办洋务促进我国工业体系建 设,我国的近代工业基础无疑都是洋务运动兴建起来的,这对 促进我国的工业化之路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李鸿章为近代化 教育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例如举办大学堂等。 中午行程:游合肥淮河路步行街,吃合肥名小吃 1.交通:乘坐 28 路公交车,转乘 4 号线和 2 号线抵达大东 门或者四牌楼。 2.餐饮:合肥步行街撮造山巷,含山路小吃点等。 下午行程:参观李鸿章故居 1.注意事项:需要在安徽旅游小程序预约。 2.景点简介:李鸿章故居位于淮河路中段,坐北朝南,气 势宏伟,是合肥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名人故居。李鸿 章 1823 年出生于合肥,他 24 岁中进士,后组建淮军,在任直 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期间,主办洋务,兴办近代企业,创立 北洋海军,力图富国强兵,被誉为“中国对外开放第一人” , 但他对外也曾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901 年李鸿 章卒于北京,谥文忠,后归葬合肥,有《李文忠公全集》传世。 李氏兄弟 6 人均身居高位,聚族而居,深宅大院覆盖了合肥市 繁华的淮河路中段的半边街,时称“李府半条街” 。李鸿章故 居用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展示了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一生,也 揭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苦难、曲折而又悲壮的历程。在大清 最危急动荡的年代,李鸿章力图用一己之力改变国家命运,而 面对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却也只能做个“裱糊匠”。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 学 生 通 过 之 前 的语文、历史和地理 学习,基本掌握了一 些生活和生存的技 能,通过对洋务运动 和 甲午中 日 战争的 学习,初步认识了李 鸿章,但是如何全面 认识李鸿章,还需要 借助史料进一步的 探究。 【认知水平】 B.理解 C.运用 【作业时长】 3 小时 【作业评价】 见后表
第 12 页 共 30 页
第 4 课 洋务运动 作业评价表
题号 评价主体 评价标准 评价结果 反思教学
1 教师评价 (1) 是否掌握所考查的史实。 (2) 阅读题干后是否能找出关键词。 (3) 能否把题干与课本知识相衔接。 (4) 能否说出选择某选项或者不选 择某些选项的原因并选出正确答案。
2 教师评价
3 教师评价 (1) 能否认真审题,弄清题意。 (2) 能否准确解读出题目要考查的 各学科知识点。 (3) 能否准确地将教材知识与材料 内容充分结合,正确提炼出观点。 (4) 答题时书写是否工整、规范。
4 教师 、 学 生 、家长 共同评价 (1) 能否积极查找合肥相关资料, 概括、总结所收集的信息。 (2) 作品能否体现李鸿章以及中国 近代化发展的历程,能体现合肥文化 特色。 (3) 研究材料是否有出处,研究结 论是否客观公正,体现家国情怀。 (4) 是否文字表述简洁明了,没有 明显语病。
第 13 页 共 30 页
第 5 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作业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概况,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民族英雄。 2.认识到《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正确的认识历史, 增强历史责任感。
作业类型 课时作业
作业功能 课后复习
题量 共 3 题,其中基础测试 2 题,拓展提升 1 题
时长 基础作业 (必做题) 15 分钟;拓展作业 (选做题) 3 小时
( 一) 基础过关 (必做题)
作业内容 多维细目
1. (改编) 观察地图 , 完成以 下问题: ( 1)请在 图中 黑框 内填 出甲午中 日 战争重要战役地 点名 称。 (2) 清末郑观应在一首诗中 写道: “ 东沟海战天如 墨, 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 围 , 万火丛 中呼杀贼” 诗中所写“东沟海战 ”的地 点应是图 中 (填字母)。 ( 3) 英雄是民族最 闪亮 的坐标。列举 甲午 中 日 战争期间 在 A、B、C 处奋起抵抗外来侵 略的 民族英雄。 【素材来源】《中国历史填充图册》八上第5 课 中国地图出版 社 【参考答案】 ( 1) 从左至右依次为旅顺 、威海卫 、大东沟 、丰岛 (2) A ( 3) A:邓世昌 B:徐邦道 C:丁汝 昌 【课程标准】 知道甲午中 日战 争的主要战役。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认知水平】 A.识记 B.理解 【作业时长】 7 分钟 【作业评价】 见后表
第 14 页 共 30 页
2. (原创)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材料 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 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 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 以互为钤制。 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邓力群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 1) 依据材料,指出“是役”的名称并概括其影响。 (2)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此场战争后深重的民族危机对国人民 族意识的影响。 【素材来源】 杨松、邓力群《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参考答案】 ( 1) 名称: 甲午 中 日 战争; 影 响: 对 日本: 获得赔款增 强国力; 对俄德英等列 强 :掀起 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对中国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 半殖民地化程度,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 影响:导致中国传统华夷观念的全面崩溃,促成了鸦 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 【课程标准】 初步认识《马关条 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 剧的关系。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认知水平】 A.识记 B.理解 【作业时长】 8 分钟 【作业评价】 见后表
(二) 挑战自我 (选做题)
作业内容 多维细目
3. (原创) 影视作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 (1) 请同学们通过文字搜索、图书馆借阅、视频网站下载等方 式搜集本课相关的影视资源,与老师同学共同积累、整理,建 立本课历史影视资源数据库。 (2) 选择观看一部自己感兴趣的影视作品,并据此写出对甲午 中日战争的认识。 (字数不限) 【参考答案】 (1)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影视资源库 纪录片:《甲午祭》、《北洋海军兴亡史》、《探索发现- 晚清秘史之北洋水师》、《复兴之路》等; 电影:《一八九四 · 甲午大海战》、《甲午风云》等 电视剧:《北洋水师》等 (2) 示例: 观看《一八九四 · 甲午大海战》的认识:根据影片内容, 可以感受到清末的中国和日本对发展海军力量的态度不同。如 光绪皇帝和明治天皇虽然都说要买新式战舰,但光绪皇帝在慈 禧太后简单的几句话后就放弃了,而日本明治天皇态度极为坚 决,倾全国之力也要购买到新式战舰。从影片中慈禧的态度可 以看出当时的清朝统治者严重缺乏危机意识,而日本还在尽其 【课程标准】 知道甲午中 日战 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 条约》的主要内容;初 步认识《马关条约》与 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 关系。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认知水平】 B.理解 C.运用 【作业时长】 3 小时 【作业评价】 见后表
第 15 页 共 30 页
所能扩张海军力量。总体来看, 甲午战争清政府的失败是必然 的,一方面日本蓄谋已久,做了充分的战争准备,而中国并没 有认识到国际形势的变化,甚至停滞了自身海军力量的发展; 另一方面,清军内部极度腐败,部队军纪涣散,实战能力低下。 最终,中国输掉了这场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国运之战,陷 入到了被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从此面对民族的生存危机,各 阶层展开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探索。 注意:影视剧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一定程度上可以再现 历史概貌,但影视资料作为文艺作品不可能真实地反映历史的 真实面貌,应辩证的看待。
第 5 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作业评价表
题号 评价主体 评价标准 评价结果 反思教学
1 教师评价 (1) 能否准确的识读地图中的地理 信息和历史信息。 (2) 能否把关键信息与课本知识相 衔接,得出正确答案。 (3) 能否说出选择某选项或者不选 择某些选项的原因并选出正确答案 或者正确填空。
2 教师评价 (1) 能否认真审题,弄清题意。 (2) 能否最大限度地获取材料中给 定的有效信息。 (3) 能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正确 回答题目设问。 (4) 是否回答正确基础,书写工整、 语言简练。
3 师生共同 评价 (1) 能否认真观看相关影视资料, 并做好记录。 (2) 能否从不同的渠道找寻相关的 历史资料。 (3) 是否做到整理、分析相关资料, 并将资料进行分类管理。 (4) 谈认识时是否坚持唯物史观, 语言表达简洁明了等。
第 16 页 共 30 页
第 6 课 戊戌变法
作业目标 1. 了解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主张以及戊戌变法的主要史实。 2.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3 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感悟维新派敢于变革的精神。
作业类型 课时作业
作业功能 课后复习
题量 共 4 题,其中基础测试 3 题,拓展提升 1 题
时长 基础作业 (必做题) 15 分钟;拓展作业 (选做题) 15 分钟
( 一) 基础过关 (必做题)
作业内容 多维细目
1. (原创) 康有为、梁启超于 1895 年“与名者千二百人,以 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 ... ”这反映的 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C.公车上书D.辛亥革命
【素材来源】 康有为 《康南海自编年谱》 中华书局出版社 【参考答案】 C 解析:材料中的历史事件是在 1895 年康有为、梁启超联 合 1000 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的公车上书。A、B、D 三个 选项的内容均与材料无关,故排除,答案选 C。 【课程标准】 了解戊戌变法的 主要史实。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认知水平】 A.识记 B.理解 【作业时长】 2 分钟 【作业评价】 见后表
2. (原创) 有学者评价戊戌变法:“ 尽管这场变革没能达到 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 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这一评价肯定了戊戌变 法 ( ) A.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B.清除了封建思想 C.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D.宣传了三民主义 【素材来源】 费正清 《剑桥晚清中国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参考答案】 A 解析:材料中的变革是戊戌变法,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 没有完成政治制度的变革,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 用。B 的说法过于绝对,C 1917 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广泛传播。D 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主张。 【课程标准】 认识戊戌变法的 意义。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认知水平】 A.识记 B.理解 【作业时长】 2 分钟 【作业评价】 见后表
第 17 页 共 30 页
3. (原创 ·跨学科试题) 材料一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有感一章》 (1896 年) 材料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 (1898 年) (1) 指出材料一中“四万万人齐下泪”的历史事件。为此, 谭嗣同等人提出了怎样的救国主张。 (2) 材料二的诗句是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行将就义前 所作。谭嗣同选择为变法流血牺牲,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 献自己的力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如何承担时代赋予的 责任? (3) 根据两首诗写作的历史背景,结合诗歌的内容,请分析 作者在两首诗中表达感情的异同。 【素材来源】 《谭嗣同全集》 中华书局出版社 【参考答案】 (1) 历史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马 关条约》 ;救国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2) 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 时代的弄潮儿,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创 造自己精彩的人生。 (3) 异:材料一表达的是悲痛、愤慨、忧国忧民的感情; 材料二表达了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有悲壮之感。同:爱 国情怀和勇担使命。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点, 问题设置 融合了历史、道德与法治和语文三个学科。 (1) 分析此题首先了解这这首诗的背景,材料一的诗作 于 1896 年春,清政府因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于 1985 年与日 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这件事对谭嗣同刺激极 大,他十分愤慨,当又一个春天来临之际,激起他万斛春愁, 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此后谭嗣同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投身 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2) 材料二的诗作于 1898 年。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 后,被顽固派囚于狱中,行将就义前夕所写的题壁诗,谭嗣 同决心一死,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的选择表达了他强烈的 爱国情怀、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勇担民族重任。 作为新时代的 青少年应见贤思齐,勇担时代重任。 (3) 两首诗都创作于民族危机深重之际,两首诗表达的 情感侧重点不同,但相同的是诗人的爱国热情喷薄而出。 【课程标准】 了解戊戌变法的 主要史实,认识戊戌变 法的意义。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认知水平】 B.理解 C.运用 【作业时长】 11 分钟 【作业评价】 见后表
第 18 页 共 30 页
(二) 挑战自我 (选做题)
作业内容 多维细目
4. (改编) 下列材料是当代中国历史学家对戊戌变法失败原 因的分析。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 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 难。 ——雷颐 《维新的挫顿》 材料二 变法者由于缺乏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 识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 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策略。 ——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三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 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 以及 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依据材料,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 视角,并选择其中的一个视角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 (史 论结合,言之有理,字数不限) 【参考答案】 视角:材料一:传统文化;材料二:变法者的心智和变 法策略;材料三:整体的社会坏境。 示例: 选择:变法者的心智和变法策略 阐释:维新人士缺乏灵活性。企图依靠皇权强制推行新 政,陷于盲目和意气用事。缺乏妥协灵活的策略,把许多可 以争取的力量驱赶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使自己陷于孤立无援 的境地,为覆亡埋下伏笔。变法策略激进、冒险。维新派主 张“快变、大变与全变” ,在这种变法战略的影响下,光绪 帝在 103 天里颁布了近 300 条涉及选拔人才,农工商业,废 除科举等几乎所有方面的诏令,这种不顾实际条件的做法, 只能使变法停留在形式上,最终走向失败。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1) 三则材料分别从文化传统、变法者策略、社会环境 分析维新变法的失败。 (2) 结合所学、查阅资料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须 言之有理。 【课程标准】 认识戊戌变法的 局限性。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认知水平】 B.理解 C.运用 【作业时长】 15 分钟 【作业评价】 见后表
第 19 页 共 30 页
第 6 课 戊戌变法 作业评价表
题号 评价主体 评价标准 评价结果 反思教学
1 教师评价 (1) 是否掌握所考查的史实。 (2) 阅读题干后是否能找出关键 词。 (3) 能否把题干与课本知识相衔 接。 (4) 能否说出选择某选项或者不 选择某些选项的原因并选出正确 答案。
2 教师评价
3 教师评价 (1) 能否认真审题,弄清题意。 (2) 能否准确解读出题目要考查 的各学科知识点。 (3)能否准确地将教材知识与材 料内容充分结合,得出正确答案。 (4) 答题时书写是否工整、规范。
4 师生共同 评价 (1) 能否仔细审题,抓住解题要 点。 (2) 对材料中的观点是否认真阅 读和领会 (3) 阐释观点时能否紧紧围绕材 料中心观点,做到史论结合。 (4) 文字表述是否简洁明了,没 有明显表述错误,无口语化、简化 表达。
第 20 页 共 30 页
第 7 课 抗击八国联军
作业目标 1. 了解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2.认识义和团运动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和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造 成的危害。
作业类型 课时作业
作业功能 课后复习
题量 共 4 题,其中基础测试 3 题,拓展提升 1 题
时长 基础作业 (必做题) 15 分钟;拓展作业 (选做题) 10 分钟
( 一) 基础过关 (必做题)
作业内容 多维细目
1. (原创)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 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 ( ) A. 阻止了列强的侵略 B.斗争矛头是封建统治 C.有盲目排外的特点 D.提高了中国的国民素质 【素材来源】 人教版历史教材八上 32 页 《只因鬼子闹中原》 【参考答案】 C 解析:依据“拆铁道,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可 以看出义和团运动具有排外性、针对帝国主义和爱国意识,材 料没有体现“阻止了列强的侵略,提高了中国的国民素质”。 因此答案选 C。 【课程标准】 知 道 义 和 团 运 动和抗击八国联军 侵略的史事。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认知水平】 A.识记 B. 理解 【作业时长】 2 分钟 【作业评价】 见后表
2. (原创) 下图所示为清末列强在中国的驻兵情况,与此相关 的是 (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素材来源】《中国历史地图册》 中国地图出版社 【参考答案】 D 【课程标准】 知 道 义 和 团 运 动和抗击八国联军 侵略的史事。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认知水平】 A.识记 B.理解 【作业时长】 3 分钟
第 21 页 共 30 页
解析:从“清末列强在北京至山海关一线的驻兵情况”以 及地图看出,这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的 内容之一。A、B、C 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D。 【作业评价】 见后表
3. (原创) 读下图,回答问题。 (1) 结合地图,指出八国联军侵华路线与前几次列强侵华路 线相比有什么变化。 (2) 依据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八国联军侵华对中 国有何影响。 【素材来源】《中国历史地图册》 中国地图出版社 【参考答案】 (1) 变化:前几次列强侵华都是进攻中国沿海城市,而 八国联军直接进攻清政府的中心城市,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威 胁清朝的统治基础,从而迫使清政府屈服。 (2) 说明: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清政 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课程标准】 结 合 《 辛 丑 条 约》的主要内容,认 识《辛丑条约》对中 国民族危机全面加 深的影响。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认知水平】 B.理解 C.运用 【作业时长】 10 分钟 【作业评价】 见后表
(二) 挑战自我 (选做题)
作业内容 多维细目
4. (改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到了 1901 年,它 (清政府) 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 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极少数的 属性的地步。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课程标准】 教学提示: 比较分析《南京 条约》《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的主要 内容,认识列强通过 不平等条 约使 中国 逐步成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探讨其对 中国社会 造成的危害。
第 22 页 共 30 页
(1) 请为材料一中的年代尺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并写出与 之相关的条约名称。 (2) 请选用材料一中的相关史实,阐释材料二的观点。 【参考答案】 示例: (1) 主题: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条约: 《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 阐释:抗击八国联军侵华失败后,1901 年清政府被 迫与帝国主义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列强加给 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的,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列强 勒索的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图和经济衰败;外国军队长 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 安全;设置使馆区,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开始凌驾于清政府 之上;改变了清政府外交机构的地位,加强了列强向中国勒索、 发号施令的权利;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清政府成为帝 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辛丑条的》的签订,标志着中 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认知水平】 B.理解 C.运用 【作业时长】 10 分钟 【作业评价】 见后表
第 7 课 抗击八国联军 作业评价表
题号 评价主体 评价标准 评价结果 反思教学
1 教师评价 (1) 是否掌握所考查的史实。 (2) 阅读题干后能否找出关键词。 (3) 能否把题干与课本知识相衔接。 (4) 能否说出选择某选项或者不选择 某些选项的原因并选出正确答案。
2 教师评价
3 教师评价 (1) 能否准确的识读地图中的地理信 息和历史信息。 (2) 能否认真审题,弄清题意。 (3) 能否准确将教材知识与材料内容 充分结合,得出正确答案。 (4) 答题时书写是否工整,规范。
4 师生共同 评价 (1) 能否仔细审题,抓住解题要点。 (2) 对材料中的观点是否认真阅读和 领会。 (3) 阐释观点时能否紧紧围绕材料中 心观点,做到史论结合。 (4) 文字表述是否简洁明了,没有明 显表述错误,无口语化、简化表达。
第 23 页 共 30 页
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设计
作业目标 1. 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 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2.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 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3.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4. 了解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作业类型 单元作业
作业功能 单元检测
题量 共 8 题,其中基础测试 7 题,实践性作业 1 题
时长 基础作业 (必做题) 15 分钟;拓展作业 (选做题) 约 3-4 小时
( 一) 基础过关 (必做题)
作业设计 多维细目
1. (原创) 李鸿章认为:西洋军队侵犯中原,往往军队数量不 过几千人,但武器厉害之处却是无法比拟,清军往往无法与之 相抵抗,与清军传统火炮相比,在伤害上更高一筹。据此洋务 派 ( ) A.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企业 B.对政治制度进行变革,巩固统治 C.派遣大量留学生赴日本学习 D.全面学习西方进行自我革新 【素材来源】 吴汝纶 《李文忠公全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 【参考答案】 A 解析:题干中提到清军在武器方面远远落后与西方,为此 洋务派创办军用企业,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B 选项属于 维新派的主张,C 选项派遣留学生赴日本学习不对,是赴欧美 学习,D 选项全面学习西方不准确。故答案选择 A。 【课程标准】 了解洋务运动的主 要内容。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认知水平】 A.识记 B.理解 【作业时长】 1.5 分钟 【作业评价】 见后表
2. (改编) 随着近代企业的创办,民族资本家、近代产业工人、 近代知识分子群体随之产生。这表明近代企业的创办 ( ) A.推动了新的社会阶层出现 B.维护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C.实现了洋务派的最初愿望 D.完全改变了中国社会面貌 【参考答案】A 解析:材料中提到“民族资本家、近代产业工人、近代知 识分子群体”产生,相对于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课程标准】 初步认识洋务运动 的作用和局限性。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认知水平】 A.识记 B.理解
第 24 页 共 30 页
他们都是新的社会阶层。因此答案选择 A。B 选项题干未能体 现,C 选项和 D 选项说法都不符合洋务运动的历史史实。 【作业时长】 1.5 分钟 【作业评价】 见后表
3. (改编) 下图是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所载甲午中日战争的 形势图,该形势图 ( ) A. 体现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展现了甲午海战清政府战败过程 C.说明了列强侵略由中国转到朝鲜 D.暴露出日本全面侵华时期的残暴 【参考答案】 B 解析:该题需要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熟悉的同时, 也要清晰历史地图的重要信息。A 选项是甲午战争后《马关条 约》带来的影响;C 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 选项中日本全面 侵华时间与甲午中日战争不相符。因此答案是 B。 【课程标准】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 的主要战役。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认知水平】 A.识记 B.理解 【作业时长】 1.5 分钟 【作业评价】 见后表
4. (原创) 有学者说: (某事件) 使日本获得了巨额财富,扩 张了领土,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形中也激发了日本侵 略扩张的贪欲,助长了军国主义思想在日本的蔓延,血渍斑斑 的倭刀再次被磨出晃晃利刃。该事件应该是 ( ) A. 日本明治维新 B.《马关条约》签订 C.《辛丑条约》签订 D.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素材来源】赵青云,《马关条约》签订对远东局势的影响, 《赤子》杂志 【参考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关条约》的影响,设问时换成了 《马关条约》对日本的影响,让学生据此反推该事件为《马关 条约》的签订。 【课程标准】 知道《马关条约》的 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 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 加剧的关系。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认知水平】 A.识记 B.理解 【作业时长】 1.5 分钟 【作业评价】 见后表
第 25 页 共 30 页
5. (原创) 康有为在作《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提到持“奏为 请定立宪、开国会以安中国”“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 开国会之故” ,由此可知 ( ) A.开国会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之策 B.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东西方各国都实行君住立宪制 D.维新派主张得不到清政府认可 【素材来源】康有为代阔普通武作:《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康有为全集》第四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参考答案】 B 解析:该题以材料的方式考查维新派的主张,学生需要理 解题干的意思“开国会”,这是在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A 和 C,说法明显太过绝对,D 选项材料并未体现。 【课程标准】 了解戊戌变法的主 要史事。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认知水平】 A.识记 B.理解 【作业时长】 1.5 分钟 【作业评价】 见后表
6. (改编) 《辛丑条约》规定凡是有义和团活动的地方,停止 科举考试五年;规定条约内容及附件都要以皇帝的名义在全国 各地张榜公布,以警告全国官民。这反映了列强企图 ( ) A.笼络中国人才 B.镇压义和团 C.废除科举制度 D.进行思想征服 【参考答案】D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辛丑条约》的影响,题目给定了学 生新的情景,让学生根据停止科举考试五年,可以看出主要打 击中国读书人,进行思想征服,所以 D 选项符合题意。 【课程标准】 理解《辛丑条约》的 影响。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认知水平】 B.理解 C.运用 【作业时长】 1.5 分钟 【作业评价】 见后表
7. (原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各题 材料一 “ 自道光二十年割香港、通五口,魏源著《海国图志》, 倡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说实为变法之萌芽。”“同治初年,创 巨 痛深,曾国藩……渐知西人之长,则创制造局以制器译书,设 方言馆,派出洋学生……. ”“ 自甲午事败后,朝野乃知旧法 之不足恃,于是言变法者乃纷纷”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康、梁领导的戊成维新运动是中国制度近代化的最初 实践,但这次运动的最大特点仍是不敢也没有触动皇权。康、 梁总是把自己和光绪皇帝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所以,他们一面 高喊“天赋人权、平等独立”,一面却又认为打倒皇帝“于伦 理为背”。 ——康有为《南海先生辩革命书》 【课程标准】 能够初步阅读和理 解中国近代史的史料,并 运用这些史料分析近代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原因;认识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 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 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历 史。
第 26 页 共 30 页
(1) 指出材料一中“同治初年,创巨痛深”和“甲午事败” 的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归纳康、梁代表的维新派的主张并加以评析。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化的认识? 【素材来源】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康有为《南海先生辩革命书》 【参考答案】 (1) 事件:两次鸦片战争战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特点:受西方冲击下渐进的近代化 (或 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2) 主张:既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又主张保留皇权。 评析:维新派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的刺激下认识到了改变政治 制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自身能力不足、顽固派势力强大等原 因又主张保留皇权,为后来变法失败埋下隐患。 (3) 中国近代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近代化需要依据本 国国情等。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认知水平】 B.理解 C.运用 【作业时长】 6 分钟 【作业评价】 见后表
(二) 实践性作业 (选做题)
作业内容 多维细目
8. (原创) 历史辩论会: 有人说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让中国人清醒的认识到了 自己的落后,并奋起改变旧中国,利大于弊;也有人说,列强 侵略中国使得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了中国 近代的屈辱历史,是弊大于利,为此某班同学进行了一场小型 辩论会,请你参与。 (1) 辩题: 正方:近代列强对中国侵略利大于弊 反方:近代列强对中国侵略弊大于利 (2) 环节与规则: 第一阶段:立论环节 (双方各 2 分钟,正方先发言) 第二阶段:驳立论环节 (双方各 1 分钟,反方先发言) 第三阶段:自由辩环节 (双方交替发言,各自 3 分钟,正 方先发言) 第四阶段:结辩环节 (双方各 2 分钟,反方先发言) 【参考答案】 示例 1:正方一辩稿 我方观点是:近代列强对中国侵略利大于弊。首先一点我 方并不是主张欢迎、鼓励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作为一个中国 人御敌于国门之外这是我们的底线。但是,近代中国与西方强 【课程标准】 能够初步阅读和理 解中国近代史的史料,并 运用这些史料分析近代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原因;认识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 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 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历 史;知道争取民族独立和 人民解放是近代中国的 历史任务。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认知水平】 B.理解 C.运用
第 27 页 共 30 页
弱之势明显,客观的说我们很难摆脱强大起来的西方列强对我 们的侵略命运。其次,我们就要分析列强侵略之后对中国带来 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方坚定认为是利大于弊。 如果不是近代中西方在一次次较量中的失败,中国人还处在 “天朝大国”的迷梦之中,也正是这种较量使得中国认识到自 己的落后,开始奋起直追有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一次次试 图改变中国的努力。最后,也正是由于近代西方入侵使得中国 人逐渐有了民族意识,从公车上书到后来的五四运动,加入救 国救民的广大民众越来越多,否则中国人处在封建礼教的束缚 下,离世界潮流越来越远。 中国好比是一头雄狮,但百年来的闭关锁国政策已令他沉 睡。他的利爪、利牙都在沉睡中悄然退化。单靠国人叫不醒他, 单靠虚张声势叫不醒他。只有西方列强侵略的皮鞭抽打在他的 脊上,只有国人丧生的切肤之痛才能让他醒来。尽管他的爪、 牙已经不再锋利,尽管他无法消灭眼前侵犯自己威严的敌人, 但他重新焕发了斗志。他在列强的欺侮下积蓄自己的力量,磨 砺自己的武器。 示例 2:反方一辩稿 我方认为:近代列强对中国侵略弊大于利。鸦片战争后, 英国与中国签订《南京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强用武力打开了 中国的门户。但是首先,从经济上看,增开沿海五处通商口岸, 外国商品也在中国大量倾销,逐渐使传统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 结合的自然经济瓦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 展。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看,列强强力打开中国的门户后,把 中国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和世界市场中,迫使中国向近代 的转变,如《天津条约》中允许外国传教士自由传教,也进一 步扩大了外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当然这些有利的方面比起弊 端来说,可能也是微乎其微的。不论是《南京条约》、《北京 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对当时的中国,乃至直 到现在的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辛丑条约》为例,中 国承受最高赔款 4.5 亿,这些赔款最后还是落到老百姓上,严 重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且使税收受到列强的控制。在北 京东郊民巷划使馆界,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进一步了控制清 政府。拆毁大沽炮台,解除中国抗击侵略的能力,窥伺中国的 领土。严禁人民反帝运动,这又是何等悲哀,清政府成为帝国 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完全堕落为“洋人的朝廷”,使中国完 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总而言之,这些列强的入 侵,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受阻,人民生活更加困难,社会矛盾加 剧,清廷主权丧失,堂堂五千年文明古国岌岌可危。因此,我 方认为近代列强对中国侵略弊大于利。 【作业时长】 准备 3 小时,比赛约 15 分钟 【作业评价】 见后表
第 30 页 共 3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