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第七单元作业设计
一、单元信息
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历史 八年级 第一学期 统编人教版 人民解放战 争
单元组织 方式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
课时信息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1 内战的爆发 第七单元第 1 课
2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七单元第 2 课
五、课时作业
第1课时 内战的爆发
作业时间: 10 分钟
1.如图是华君武先生作于1947年的一幅漫画,名为《磨好刀再杀》.该漫画反映
的相关历史事件是 ( )
A. 西安事变 B. 重庆谈判 C. 百团大战 D. 辛亥革命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 B
【作业分析】 A 项错在“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 1840 年的鸦片战争 , 由 于虎门销烟是依据题干,这是重庆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 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 ,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
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 本题考查重庆谈判的知识,考查学生对重庆谈判的知识点的识记能力.
【设计意图】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的目的, 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本题的设 计, 多角度考查学生对国民党参加谈判目的的理解, 多维度考查、渗透学科核 心素养。
对如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不正确的是 ( )
此事件国共双方达成了“双十协定”
B. 此事件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 此事件发生于山城重庆
D. 此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争取和平的诚意和“弥天大勇”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 B
【作业分析】 观察题干图片可知,这与重庆谈判有关。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 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 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 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 重庆谈判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争取和平的诚意和“弥天大勇”。促进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的初步形成的事件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重庆谈判的相关史实.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思考解答, 培养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理解并识记重庆谈判的相关史实,同时回顾历史上 的国共关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
3.从1946年1月到6月,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发动的大小进攻共计4365次,累计使
用兵力达270万人次,侵占解放区城市40座、村镇2577处。这表明 ( )
A. 国民党肆意破坏“双十协定”
B. 国民党已经发动全面内战
C.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明显占据优势
D. 解放区军民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 A
【作业分析】结合所学知识,1945年10月,国共双方经过重庆谈判,签署《双十 协定》,宣布和平建国的方针,但是题干反映从1946年1月到6月,国民党军队对 解放区发动多次进攻,可见国民党坚持内战方针,肆意破坏《双十协定》,A正确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始于1946年6月进攻中原解放区,与题干时间不符,B排除 ;题干所述现象涉及全面内战爆发之前,而且也没有体现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C 排除;题干反映了在全面内战爆发前,国民党军队就频繁进攻解放区,但未体现 解放区军民的作战方针,D排除。
【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全面内战的爆发。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 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内战全面爆发。通过对题干有效信息的提取,培养学生 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
4.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情况,毛泽东提出的著名论断是 (
)
A.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C.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B. “农村包围城市”
D. 反对党内八股主义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 C
【作业分析】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 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国民党公开叫嚣,以20万军队,在48小时内消 灭中原解放区;用3到6个月的时间,完全消灭所有中共控制的解放区。10月,国 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 ,开始发动对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 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故C符合题意。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 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培养学生综合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5.如图所示为某同学研究性学习的笔记。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 )
A. 统一战线的建立B. 国共合作反侵略
C. 国共关系的变化D. 内战爆发的背景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 C
【作业分析】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20年代,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 或者国民党一大) 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国共两党并肩合 作发动了旨在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 革命,导致国民革命失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 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初步形成。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协议,全力围 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故某同学研究性学习的 笔记的主题是国共关系的变化。
【设计意图】本题考查了国共关系的变化。要求学生在回顾所学知识基础上分析 总结国共关系的变化的表现、原因和影响,认识到国共两次合作两次对峙给中华 民族带来的影响,进行家国情怀教育。
6. (选做题)
观看电影《重庆谈判》,根据电影情节结合史实,写一篇观后感。
【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完成
【评价标准】要求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史论结合、感由史生、有感而发, 综合上述要素按优、 良、合格、基本合格4个等级进行评价。
【作业分析】写观后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还要做到“史论结合、
感由史生、有感而发”,是一种较为开放的作业形式,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认识。 由于观看电影、写作读后感都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较高,故 而将本题设置为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做。
【设计意图】一是通过观看影片,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共产党参加重庆谈判为争取 和平民主而进行的斗争,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二是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 兴趣,扩宽获取历史知识的来源,帮助学生形成区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 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第2课时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作业时间: 10 分
1.关于从1947年开始的解放区土地改革,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 )
①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②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③颁布《中国土地法 大纲》④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 D
【作业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 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 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 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随后,制定了土地改 革总路线。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 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 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②③④表述正确,选项D符合题意。
【设计意图】设计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 理解并识记1947年开始的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 2.邓小平在论述某一战略行动时说: “正像刘司令员 (刘伯承) 所讲,敌人是哑 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这里刚好是个把。我们的任务,就是
要砍断这个‘把’ ,把战争引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 ”这个战略行动 ( )
A.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B.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C. 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D. 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 C
【作业分析】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 的序幕。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 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据“正像刘司令员 (刘伯承) 所讲,敌人是哑铃战 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这里刚好是个把。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砍 断这个‘把’ ,把战争引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 ”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战略 行动材料“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是指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 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设计意图】本题设计主要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史实,通过材料呈现 及思考提高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能力。 3.民国《大公报》曾发表通讯,为东北流亡学生呼吁:“十七年前父母逃亡,十 七年后子女又流浪,东北两代人交的都是厄运。 ……因军事关系,东北师生心理 上大感不安,学生成群结队入关,想找到一个安定的读书环境。 ”通讯中的“军 事关系”最有可能是指 ( )
A. 日军侵占东北三省 B.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C. 国民政府挑起内战 D. 国共进行辽沈决战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D
【作业分析】根据材料“17年前父母逃亡,17年后子女又流浪,东北两代人交的 是厄运。因军事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年前逃亡是因为1931年的九 一八事变,17年后,即1948年,国共进行辽沈战役,学生流亡,这均是国民党的 反动政策造成的,D项正确; 日军侵占东北三省是1931年,排除A项;抗日战争全 面爆发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排除B项;国民党政府发动全面内战是1946年,排 除C项。
【设计意图】本题设计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 生对材料的分析,提炼时间这一关键因素理解辽沈战役的相关史实。
4.根据如图反映的史实,请你确定一个研究主题 ( )
A. 抗日战争烽烟起B. 刘邓大军逐中原
C. 三大战役决胜负D. 百万雄师过大江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 C
【作业分析】观察题干图片及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三幅图片依次体现了平津战 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 主力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 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 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故给题干图片确定的一个研究主题应该是选项C——三 大战役决胜负,选项C符合题意。
【设计意图】设计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 解能力并识记三大战役的相关史实。 5.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解放战争时期的史实,按其发生时间 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
①淮海战役 ②转战陕北 ③解放南京 ④挺进大别山
A. ④①③② B. ②④①③ C. ①②③④ D. ④②③①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 B
【作业分析】按发生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②④①③ ,①淮海战役在1948年 ;②转战陕北在1947年3月;③解放南京在1949年;④挺进大别山在1947年。
【设计意图】本题以解放战争时期的史实为依托,考查解放战争的知识点培养学 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6. (选做题)
观看电影《大决战》,根据电影情节结合史实,写一篇观后感。
【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完成
【评价标准】要求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史论结合、感由史生、有感而发, 综合上述要素按优、 良、合格、基本合格4个等级进行评价。
【作业分析】写观后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还要做到“史论结合、
感由史生、有感而发” ,是一种较为开放的作业形式,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认识。 由于观看电影、写作读后感都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较高,故
而将本题设置为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做。
【设计意图】一是通过观看影片,更加直观地感受人民解放军为了争取民族独立、 人民幸福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可贵品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二是增加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扩宽获取历史知识的来源,帮助学生形成区分“艺术真实” 与“历史真实”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一)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
作业时间:2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1945年8月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曾赠毛泽东诗云: “阔别羊城 (今广州) 十九秋,重逢握 手喜渝州 (今重庆) ,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 ”下列事件中体现毛泽东“弥天 大勇”的是 ( )
A. 西安事变 B. 抗日战争 C. 重庆谈判 D. 渡江战役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 B
【作业分析】通过题干中的时间:1945年8月和地点:渝州 (重庆) 及弥天大勇等 可知此诗称颂的是为争取国内和平,1945年8月,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在周恩来等 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战胜利后,蒋介 石采取了假和平、真备战的策略,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 人民。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戮穿蒋介石 假和平的阴谋,毛泽东在周恩来等陪同下,飞抵重庆谈判。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注意题干材料 中的时间、地点及“弥天大勇”的赞誉,培养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 能力并熟练掌握重庆谈判的背景。 2.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关于重庆谈判的材料中,属于历史解释 的是 ( )
A. 1945年8月,国共双方谈判在重庆举行
B. 中共代表三人参加了谈判,他们分别是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C. 中共代表参加谈判,戳穿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D. 经过谈判,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 C
【作业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揭穿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属于重庆谈判的影 响,是根据历史史实得出的结论,属于历史解释,选项C符合题意; “1945年8月,国共双 方谈判在重庆举行”这是对客观事件的描述,属于历史史实,不属于历史解释,选项A不符 合题意; “中共代表三人参加了谈判,他们分别是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这是对客观事 件的描述,属于历史史实,不属于历史解释,选项B不符合题意;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 定”是对客观事件的描述,属于历史史实,不属于历史解释,选项D不符合题意。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历史解释的内涵, 有利于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
3.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国民党军队74师,该战役发生在 ( )
A. 重庆谈判阶段
B. 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全面进攻阶段
C. 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重点进攻阶段
D. 解放军战略反攻阶段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 C
【作业分析】孟良崮战役是国共内战期间,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进行的 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战役的胜 利,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被完全消灭。这一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 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 关键一战,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所以题干描述的是孟良崮战役该战役发生 在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重点进攻阶段。
【设计意图】本题以“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国民党军队74师”为切入点,考查 的是孟良崮战役的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4.下列年代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
A. 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 放弃攻打中心城市计划
C. 建立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 D. 重视发挥农民革命作用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D
【作业分析】中国共产党红军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了调动人民革命的积极 性;全民抗战时期,地主减租减息,是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调动全中国 人民的抗日;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是为了调动农民 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积极性。因此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都重视发挥 农民革命作用。
【设计意图】本题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为切入点,以新民主主义 革命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同时把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进行归
纳,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
5.如右图图示反映的学习主题是 ( )
A. 民族耻辱,抗争探索B. 十年内战,国共 对立
C. 打倒美蒋,人民解放D. 恢复经济,巩固 政权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C
【作业分析】仔细观察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的四个阶段。其中,空白处应该填写打倒美蒋,人民解放。1945年-1949年期间, 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内战,妄图实行独裁。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下,经过解放战争,打败了美蒋势力,解放了中国大陆。
【设计意图】1945年--1949年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本题以解放战争为背景 ,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解放战争的过程,便于 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
(
5
)6.运用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所示《三大战役》地图中①②③分别为
( )
A. 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B.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C. 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辽沈战役 D. 渡江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A
【作业分析】根据《三大战役》地图①“沈阳、辽宁”等信息可知是辽沈战役; 《三大战役》地图②“张家口、天津、北京”等信息可知是平津战役;《三大战 役》地图③“双堆集、碾庄、徐州”等信息可知是平津战役。综上所述①对应辽 沈战役、②对应平津战役、③对应平津战役。
【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 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7.有人说:“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一条船开始,到大片船只结束 ” ,“大片船只”指的是 ( )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D
【作业分析】据“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一条船开始,到大片船只结 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片船只”指的是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毛泽 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渡江战役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百万雄师, 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 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 国民党政权垮台。
(
5
)【设计意图】本题以“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一条船开始,到大片船 只结束” 为依托,考查渡江战役,培养学生识记和分析材料提取历史信息的能 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8.有人在1948年3月提出:“土地斗争与军事斗争,成为中共当前政治斗争的两个 主要源泉……前者保障后者的成果,后者扩大前者的范围,而真正决定最后胜负
的还在于前者不在于后者。 ”以上材料认为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是 ( )
A. 解放区土地改革赢得民心 B. 解放军官兵英勇作战
C. 人民不满腐败的国民政府 D. 解放军装备优于对手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A
【作业分析】据“土地斗争与军事斗争,成为中共当前政治斗争的两个主要源泉 ……前者保障后者的成果,后者扩大前者的范围,而真正决定最后胜负的还在于 前者不在于后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斗争”指的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材料认为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是解放区土地改革赢得民心。1947年10 月,中共中央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 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不分男女老 幼,统一平均分配土地。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极大地 激发了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解放区农民掀起了参军参战和支援前线的 热潮。
【设计意图】本题以“土地斗争与军事斗争,成为中共当前政治斗争的两个主要 源泉……前者保障后者的成果,后者扩大前者的范围,而真正决定最后胜负的还 在于前者不在于后者”为依托,考查解放战争期间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胜利之 间的关系,并注重对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 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5年8月,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重庆这一行动,有力地宣告:中国 共产党是真诚地谋求和平的,是真正地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的。毛泽东到 达重庆,受到各界民众的热烈欢迎。《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 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抗战胜利后,“我们再能做到和平、民主与团 结,这岂不是国家喜上加喜的大喜事”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 党历史》
(1) 依据材料一回答,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到重庆谈判的行动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
(
5
)
(2) 请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重新排列材料二图片反映的事件。 (写出序号 即可)
(3) 选择材料二中任意一幅图片,简要说明其反映的事件的影响。
材料三:如图这根小竹竿是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内的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它虽然 只有一米多长,却刻下了山东、江苏、安徽3省88个城镇的地名,生动描绘了支前 英雄唐和恩 (莱阳市西陡山村人) 和浩浩荡荡的胶东支前民工支援人民解放战争 的路线图。
材料四: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船只 筹粮 挑子
543万人 30.5万副 88万辆 76.7万头 8500只 4.8亿千克 20.6万副
(4) 据上述四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 (1) 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真正谋求和平,争取和平、民主与团结,中 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2) 图一、图三、图二、图四。
(3) 图一:它安定了民心,使人民群众看到了希望,坚定了陕甘宁边区和全国各 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增强了人们必胜的信念。图二:解放了东北全境。图三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图四: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任 答一点即可)
(4) 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赢得了民心;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 导,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人民解放军的英勇顽强;人民的大力支持;等等。
(
5
)【作业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重庆谈判、转战陕北、辽沈战役、解放南京、刘邓大 军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人民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设计意图】本题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 解并识记重庆谈判、转战陕北、辽沈战役、解放南京、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淮 海战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的相关史实,训练历史材料分析信息提取及语 言表达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三、选做题
10.制作“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思维导图并在班级展示、解说。
【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完成
【评价标准】评价要素:思维导图结构简洁美观,清晰展示本单元重要历史事件 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解说条理清晰、 自然流畅。综合上述要素按优、 良、合格、 基本合格4个等级进行评价。
【作业分析】思维导图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和体系建构,能深化对本 单元知识的学习,呈现出个性化的学习成果,有较强的开放性,能直观反映出学 生本单元学习结果。思维导图的展示和解说过程,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搭建了平 台,也能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帮助学生理清本单元重要历史事件间的内在 逻辑关系,引导学生从宏观视角建构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把碎片化、孤立化的 知识体系化,进而内化知识,实现深度学习。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