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第四单元作业设计
一、单元信息
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历史 八年级 第二学期 统编人教版 民族团结与 祖国统一
单 元 组织方式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
课时信息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1 民族大团结 第四单元第 12课
2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第四单元第13 课
3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四单元第14课
二、单元分析
( 一) 课标要求
知道“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意义
本单元主要讲述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加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和 谐相处,和谐发展,实现了民族大团结。改革开放后,在“一国两制”构想的引导下, 成功解决了港澳问题,海峡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展开频繁交流,两岸交往 日益密切。课程标准在“教学提示”中强调:由于中国现代史教学承载民族团结进步 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寓论断与叙事,将相关理念和内容有机地融入历 史过程中的讲述。建议进行“中华民族大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究, 通过收集、整理相关的图文、影视材料,撰写研究报告,举办专题论坛,交谈研究成 果。
1
(
统
多
族
家
) (
一
民
国
) (
民
团
与
国
一
) (
族
结
祖
统
) (
发展
)
(二) 教材分析
1.知识框架
(
民
族
区
域
自
治
制
度
) (
决
定
) (
促
进
)民 族 团 结,各民 族共同繁 荣
(
港
澳
回
归
祖国
) (
促
进
) (
历
史
遗
留
问
题
) (
提
出
) (
成功实践
) (
祖
国
统一
)“ 一
国 两
制”
(
指
导
) (
台
湾问题
)“ 和 平 统
一,一国两
制”方针
2.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我国在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方面的政策和成就,主要发 展线索就是在民族区域自治和“一国两制”制度的指引下,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对 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祖国 完全统一一定会实现。
本单元的各课内容围绕着核心内容展开,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第 12 课“民族大团结”,本课主要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 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 定了基础。第 13 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本课主要讲述在“一国两制”的指引 下,我国通过谈判解决了香港问题、澳门问题。香港、澳门顺利回归,标志着我 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这也为解决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统一,起了积极推动作用。第 14 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本课主要讲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所做出的努力,特别是“一国两制”促 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台湾问题终将得到解决, 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完成。
本单元的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日 益提高是港澳顺利回归祖国的根本原因,也是完成祖国完全统一的根本保证,培 养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另
2
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 族共同繁荣和祖国完全统一方面的不懈努力,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大团结和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继而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三) 学情分析
学生在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书中已经学习过香港、澳门和台湾一些历史,这 有利于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但在八年级上册中,学生对这些事件的学习主要停 留在问题的出现上,而对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缺乏全面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 内容和情景材料,帮助学生理性分析。“一国两制”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较为复杂抽象,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教学中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举例子、放视频 等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 一) 单元学习目标
1.唯物史观
从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情况,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 政治制度;通过了解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认识祖国统一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时空观念
通过学习,掌握我国主要少数民族分布的地理范围,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的 过程,了解党和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及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历程。
3.史料实证
通过分析表格、图片、文字等材料,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了 解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认识“一国两制”对祖国统一 大业的意义,认识江泽民的八项主张、胡锦涛会见连战、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等 史实对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作用。
4.历史解释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通过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情况,认识各民族 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和意义;“一国两制”的内涵;多角度分析香港和澳门回归祖 国的原因;海协会、海基会;九二共识及意义;通过分析文献、图片、视频等资 料,分析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
5.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理解实现祖国 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增强中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 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认识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 民族的共同心愿,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民心所向,增强祖国统一必将实现的坚定 信念;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的政策和努力认识中国共产 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
3
(二) 单元作业目标
1.了解
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政策 等基本史实;了解香港、澳门问题以及实行一国两制的深远影响;了解台湾问题 的由来、几代领导人对台政策和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相关史实。
2.理解
通过对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了解和学习,理解中华文化 的多元一体性;通过港澳回归史实的学习,理解“一国两制”在港澳回归及祖国 统一等方面的深远影响;通过归纳古代以来大陆与台湾的往来、中央政府对台湾 的治理的具体史实,理解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运用
在了解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理解祖国统一 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使命感;用历史的发 展眼光分析香港、澳门回归与国家综合国力提升之间的必然联系;运用所学知识 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 联系,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1.把握目标要求
本单元作业命题规划以“中华民族大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专题, 以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导向,主要检测本单元教学的目标:学生是否了 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知道“一国两 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能够理解祖国统一的历史必然性和统一道路的艰 巨性和曲折性;能够分析、辨别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解 释;形成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情感。
2.把握内容覆盖
本单元作业设计立足新课标,尝试运用“大概念+大单元”的核心主题作业模 式进行设计。一方面纵向联系古代史民族关系发展、与香港和澳门有关的历史遗留 知识、台湾领土问题的古今变化。另一方面因果对比不同民族政策对各民族发展影 响。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与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 同发展的政策、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党和政府确立的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和平统一,一国两 制”的对台基本方针等重难点知识去命题。
3.把握素材选择
本单元作业设计所使用的素材都是尽可能的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如纸币、歌 曲、地图、邮票、统计数据、文献史料、影像图片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等,利用多种 历史资源设置较为新颖的作业设计。
4.把握形式呈现
单元作业设计要关注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本单元作业设计图文并茂,突出 了对知识的回忆、理解、巩固和应用,淡化了考查与检测。通过思维导图、表格、
4
合理情景等表现形式,命题设置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水平,注重探究问题的设置, 形成递进式问题链。
5
(
背
景
: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
产党将①_____________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
的
基本政策。
含义
:在② 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的地方实行
区
域
自
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
级
别
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地位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③_____制度
。
现状
: 目前,全国已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④_____ 自治
区
5 个
民族自治区,30 个民族自治州,120 个民族自治县(旗)。
意义
:对维护⑤__________ 、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
族
地
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
定
了基础。
) (
制
度
保障:
民
族
区域自
治制度
) (
民
族
大
团
结
) (
奠
定
基
础
) (
原因:
由
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
) (
政
治
: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⑥
改造
。
经
济
:采取许多优惠措施,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⑦
_
____建设。
(2
)
举措
:
文化
:国家重视少数民族⑧
的保护与发展。
) (
政
策支持:
共
同繁荣
发
展
) (
举措
政策
:20 世纪末,中央开始实施⑨_____________
战
略;还实施了旨在推动边
疆少数
民族地区加快
发
) (
展
的⑩
行动
)五、课时作业
第 12 课民族大团结
【体系构建 课前导学】
作业时间:4 分钟
1) 背景: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 党将①_____________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 的基本政策。
(2) 含义:在② 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的地方实行区 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 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3) 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③_____制度。
(4) 现状:目前,全国已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④_____ 自治 区 5 个民族自治区,30 个民族自治州,120 个民族自 治县(旗)。
(5) 意义:对维护⑤__________ 、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 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发展奠定了基础。
(1) 原因: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衡
(
政
治
: 在 少 数 民 族 地 区 进 行 一 系 列 的 民 主 改 革 和 ⑥
_
_
___________
改造。
经
济
:采取许多优惠措施,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⑦
_____
建
设。
文
化
:国家重视少数民族⑧ 的保护与发展。
政策
:
2
0
世纪末
,
中央开始实施⑨
_____________
战略;还实
施
了旨在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⑩
行
动
。
)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①民族区域自治;②国家;③政治;④西藏;⑤民族团结;⑥社会 主义;⑦经济;⑧文化;⑨西部大开发;⑩兴边富民
【作业分析】简化思维导图,提炼核心知识,形成知识整体脉络,深化本课知识 的学习。
【设计意图】从历史五大核心素养出发,以思维导图和填空题的方式,在课前通 过学生查找阅读课本自主完成,帮助学生理清本课重要历史事件间的内在逻辑关 系,引导学生从宏观视角建构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把碎片化、孤立化的知识体
6
系化,在教师讲课前完成对本课知识的内在认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内化 知识,实现知识深度学习做好准备。
【活动探究 课中感知】
作业时间:6 分钟
活动任务:学生表演不同民族舞蹈或介绍民族生活特点,其他同学猜是哪一 少数民族:
(1) 教师将准备的各民族资料随机发放给每个学生小组。
(2) 根据材料,由小组进行内部讨论,制作简易道具并推选成员上台表演
(3) 小组代表上台表演
(4) 学生猜答表演结果。
【评价主体】师生共同完成
【评价标准】示例:
资料卡 1
藏族: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 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 的,一般长约 1.5 米至 2 米,宽约 20 厘米。最好的是蓝、黄、 白、绿、红五彩 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教师评价标准:学生小组能否内制作简易道具,学生代表能否准确传递献哈 达的礼仪、动作和神情等。
学生评价标准:能否根据表演猜出对应的民族。
【作业分析】学生动手制作历史手工作品,自主分配活动,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 动性和学习历史的主动性。采用情景剧的形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也能 增加全体学生对不同少数民族特色的认识。
【设计意图】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本课学习目标,以学生活动表 演的方式以情动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感 受我国少数民族的生活特色,体会民族特性,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 识。
【实践拓展 课后巩固】
作业时间:5 分钟
一、选择题
1.根据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我国建立了五个民族自治区。如图
②处是
7
A.内蒙古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西藏自治区 D.宁夏回族自治区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B
【作业分析】结合地图以及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地理位置,可以分辨出 图①是内蒙古自治区,图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图④宁夏回族自治区,图②处 应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所以选 B 项。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提取地图有效信息和“图”“史”结合能力,培养学生 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素养。
2.下面是 1959—2019 年西藏 GDP 变化示意图,对其增长原因分析不正确的 是 ( )
A.政府支援西藏地区的发展 B.西藏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
C.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西藏广大民众的努力奋斗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B
【作业分析】通过表格内容分析西藏自治区 GDP 变化的状况可知 1984 年以前西 藏自治区的GDP 增长缓慢且基数低,经济基础较差,B 项说法错误。1984 年以 后 GDP 增长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写进宪法, 2008 年以后的飞速增长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极大促进经济的发展,这些 结果离不开广大西藏民众的共同努力,所以选 B 项。
8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读取历史表格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表”“史”结合能力, 养成“史论结合 “历史解释”素养。
3.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城自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在自治区城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 行使自治权;②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③在 1954 年制定 宪法时,将实行民族区城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④体现了国家 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A
【作业分析】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的是 1949 年 通过的《共同纲领》,因此③项中说法错误,通过排除法,即能得出应选 A 项。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过程以及具体内涵的理解, 以 加强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进一步认识,提高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制 度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4.1957 年周恩来说: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
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汉族都占很大的比重,若实行严格的 单一民族的联邦制,许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 ” 材料旨在表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 ( )
A.背景 B.经过 C.特点 D.影响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A
【作业分析】 由材料可得由于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在一起的实际情况,才 决定实行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政策,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背景,所 以选 A 项。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背景的理解。通过对背景的分 析,让学生认识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于我国的国情所致,是符合我国 国情的一项制度,促进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素养的提高。
5.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取得大批成果,其中 有代表性的是出版了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 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它们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 瑰宝。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整理工作体现了 ( )
A.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民主改革 B.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
C.国家对少数民族的社会主义改造 D.国家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B
【作业分析】整理和出版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是就文化方面而言的,所以 选 B 项。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共同繁荣发展措施的认识。通过材料分析与理解,让 学生认识到我国为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计划、有组织的搜集与整理少 数民族古籍文献,不仅仅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更是丰 富发展了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从而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史料实证”素养。
9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这种制度) ……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政治因素与经济 因素相结合,既有利于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又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历史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什么政治制 度。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作业分析】根据和课本所学,可以得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 政治制度。
【设计意图】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感受国家为实现民族平等、民 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而作出的制度保障,以此来促进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的形成。
材料二:2006 年 7 月 1 日,东起西宁,南至拉萨,全长 1956 公里的青藏铁路 全线通车,从此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不通火车的历史。截至今年 7 月 31 日,青 藏铁路累计运送旅客 9559.4 万人次,运送货物 4. 11 亿吨。客、货运送量由 2006 年的 648.2 万人次、2491 万吨增长到 2014 年的 1274.8 万人次、5472.4 万吨,为自 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重大贡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 根据材料二,谈谈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帮助有何意义?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业分析】做材料解析题是遇到“根据材料” ,其答案就在材料中。因此很 容易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上述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设计,提高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 答题习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素养。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 自治,对发挥各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 互助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作用。 (意思相近即可)
【作业分析】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很大,因此可 以得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实行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重大,所以得出上述第二点认识。
【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让学生感受国家为实现民 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而作出的制度保障,以此来促进学生“历史 解释”“史料实证”素养的形成。
10
(
开
辟
途
径
) (
背
景
) (
1.
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我国综合
国
力显著增强
2.解决①
、
,和台湾的历史遗留问题,
实
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3.中国恢复在②
的合法席位,③
关系
正常化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改革开放新时期,由④
提出
在⑤
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
度,
同
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⑥
制
度
和
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⑦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
本
方针
) (
香
港
澳
门
回
归
) (
目
的:
提
出:
含
义:
)13 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体系构建 课前导学】
作业时间:4 分钟
“ 一 国 两 制 ” 构 想
意义:
港澳 回归
(
时间
:
⑧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
⑨
年 12 月 20 日,澳门回归
意
义: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
年
国耻,在完成⑩
的道路上
迈出了重要一步
)时间:⑧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⑨ 年
12 月 20 日,澳门回归
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
国耻,在完成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①香港、澳门;②联合国;③中美;④邓小平;⑤祖国统一;⑥资 本主义;⑦“和平统一、一国两制”;⑧1997 年;⑨1999 年;⑩祖国统一大业
【作业分析】利用思维导图,提炼核心知识,深化对本课基础知识的了解,同时 建构本课知识的整体脉络。
【设计意图】从历史五大核心素养出发,以思维导图和填空题的方式,在课前通 过学生查找阅读课本自主完成,帮助学生理清本课重要历史事件间的内在逻辑关 系,引导学生从宏观视角建构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把碎片化、孤立化的知识体 系化,在教师讲课前完成对本课知识的内在认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内化 知识,实现知识深度学习做好准备。
【活动探究 课中感知】
作业时间:6 分钟 同学们根据课前收集、掌握的相关资料,请尝试完成如下任务:
时空穿梭:假如你是如下两幅图片中相关历史事件的现场采访记者,请你选
11
择其中一幅图片,根据其反映的历史场景,报道当时的情况。
活动过程:
(1) 教师将准备视频及配乐向学生展示;
(2) 学生自主选择上图中的任一场景,尝试写一篇新闻报道;
(3) 学生自由展示各自的新闻报道。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
示例:
香港回归
1997 年 6 月 30 日晚,香港夜色正浓,天空下起毛毛细雨,仿佛在洗刷一百 五十多年殖民统治的耻辱,又像是在洗礼,准备以崭新的姿态迎接香港的新生。 会展中心内外人头攒动,香港会展中心灯火通明,每项议程都在按照计划准确推 进。
仪式一开始,中英双方仪仗队入场。他们精神抖擞,步履整齐地站在主席台 两侧,毫无疑问,此刻他们是国家精神的象征。随后,中英双方主要领导人入场, 全场起立,所有到场人员无论出于何种心情都对这场交接仪式充满期待。
在仪仗队行枪礼之后,查尔斯王子作为英国王室的代表,登上英方主讲台发表讲 话。时间到了 23 时 49 分 5 秒,查尔斯王子的演讲还在继续,超过了规定的五分 钟。超时了整整 23 秒,一下打乱了仪式进程以秒计时的安排。
同一时间,在距离会展中心不到一公里的威尔斯军营香港的防务交接仪式正在进 行:
52 分,英方部队进入交接位置;
54 分,驻港部队进入交接位置;
56 分,驻港部队哨兵进入营门两侧;
58 分,双方部队进门交接:“我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接管军营, 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 ”
驻港部队先头部队指挥官谭善爱说这句话时,身姿挺拔,眼神坚定,一字一 句铿锵有力,短短几句让人心头颤动,不知不觉也挺起了胸膛,眼中满含热泪。
1997 年 7 月 1 日零时零分零秒,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第一 次同时飘扬在了香港的上空。所有观众一下子沸腾了,许多人的眼里充满了激动 的泪水,现场不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而照相机的镜头不停地闪烁,记录着这一 庄严的历史时刻。
澳门回归
1999 年 12 月 20 日零时,举世瞩目的中葡两国政府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在澳门 文化中心花园馆隆重举行,澳门,这漂泊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 母亲的怀抱。
12
12 月 19 日 23 时 42 分,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开始。在礼号手的号乐声中,中 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外交部长 唐家璇、澳门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何厚铧步入会场,登上主席台主礼台。葡 萄牙总统桑帕约、总理古特雷斯、国务部长兼外交部长伽马、共和国议会副议长 科伊索罗、澳门总督韦奇立同时登上主席台主礼台。随后,中葡双方仪仗队举行 敬礼仪式,双方乐队奏致敬曲。接着,桑帕约总统首先发表讲话。 23 时 55 分, 降旗、升旗仪式开始,中葡双方护旗手入场。23 时 58 分,在葡萄牙国歌声中, 葡萄牙国旗和澳门市政厅旗开始缓缓降下。
零时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奏响雄壮激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46 秒后,两面 旗帜同时升到旗杆顶端,猎猎飘扬。至此,中葡两国政府完成了澳门政权的交接。
【作业分析】让学生书写新闻报道,既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 生准确理解并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能深化对港澳回归的学习,呈现出个性化的 学习成果,有较强的开放性。同时,新闻报道的过程,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 了平台。
【设计意图】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性, 以“双减” 为宗旨,优化学习内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港澳回归这一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运 用, 以历史理解为基础,以史料运用为核心,以新闻稿格式书写为框架,对历史事 物进行客观分析和呈现。同时采用学生时空穿梭、模拟表演的方式,培养学生的 家国情怀,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氛围中,感受香港、澳门与祖国的血脉相连,培 养学生热爱祖国和拥护祖国统一的信念,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家国 情怀”素养。
【实践拓展 课后巩固】
作业时间:10 分钟
( 一) 基础巩固题
1.上个世纪末,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历史上的重要一刻!香港和澳门相继 回归,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我国能够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根本原因是 ( )
A.新中国的国际威望日益提高
B.“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D.祖国统一,众望所归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C
【作业分析】香港问题的由来在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中呈现,澳门问题的由
13
来在七年级下册中国古代史中有描述。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原因分析是理解港澳 回归重大历史意义的重要环节。港澳回归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离不开“一 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引导,也离不开中英、中葡双方的共同努力。但是,根本 的原因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增强。A、B、D 选项属于港澳回归的因 素,但不是根本原因,所以选择 C 选项。
【设计意图】通过对港澳回归根本原因的考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 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维护祖国统一、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 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2.“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 和发展。邓小平提出这一构想的出发点是( )
A.维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B.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C.港澳台问题都是历史遗留问题,只能用“一国两制”的方法解决 D.反映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B
【作业分析】“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相关知识点是本课的重难点。邓小平同志 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这一伟大构想。“一国两制” 在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发挥了重大作用,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这一伟大构 想的成功实践。A、D 选项表述片面,C 选项表述有误,所以选择 B 选项。
【设计意图】从“一国两制”提出的出发点考查学生对这一概念的深入理解。 明确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既是“一国两制”出发点,也是根本目的。 让学生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就是维护国家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维护国家统 一,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3.澳门回归祖国以来,GDP 以年均近 15%的增幅快速增长,人均 GDP 已超过 8 万 美元,位居全球第三,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这一事实表明澳门回归以来 ( )
A.融洽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B.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C.刺激了特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D.保持了特区生活方式的长期不变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C
【作业分析】港澳回归是本课的重难点。港澳回归对于祖国主体而言,标志着
14
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同 时,对于港澳个体而言,实行“一国两制”,给予它们高度的自治,也促进了港 澳经济的活跃和大发展。A、B 选项表述的内容是澳门回归的影响,但是与图表 数据反映的意图不符,D 选项与题意无关,所以选择 C 选项。
【设计意图】从澳门回归后的GDP 和人均GDP 走势图入手,直观地呈现出澳门 特别行政区回归以来经济的发展,考察学生对史料的辨析和运用,在此基础上 对史料进行解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港澳回归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史料 实证”和“家国情怀”素养。
4.2011 年 3 月 6 目,国家主席习近平参加了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香港和 澳门代表团的审议,对港澳地区明天的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在“十二五”规划 启航之际,香港和澳门被历史性地列为专章进行闸述,这都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 人对香港和澳门的强大支持与关怀。下列有关香港和澳门的历史,说法正确的是 ( )
①香港、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②l842 年英国完全占领香港③我国运 用“一国两制”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④1987 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关于 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⑤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
A. ①②⑤ B.①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C
【作业分析】香港和澳门问题的形成,在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中均有呈现,这 些史实是学习本课必需的课前准备。②中 1842 年英国占领的是香港岛,并非整个 香港,表述有误;④中英两国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是在 1984 年,④ 表述有误;①③⑤表述正确,所以选择 C 选项。
【设计意图】 以时事做框架,考查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相关史实,夯实本课的基 础,提升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方 面的核心素养。
5.特别行政区(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 区域内,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而设立的具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特殊的社会制 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等的行政区域。其中对“特别行政区”中的 “特别”理解正确的是 ( )
A.政治上不直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
B.香港断绝与英国的一切政治经济联系
C.中国政府不向香港派驻军队
D.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D
【作业分析】“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依据我国国情提 出的解决我国统一问题的伟大构想,是本课乃至本单元的重点、难点知识。对 于“一国两制”的含义理解尤为重要,“一国两制”是指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 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可以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 度和生活方式不变,同时必须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 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
15
的成功实践,特别行政区在服从中央政府管辖的前提下,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香港可以与英国保持一定的经济联系,中国政府向特别行政区派遣军队。A、B、 C 三个选项表述均有误,所以选择 D 选项。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设计,使学生在深入理解“一国两制”内容和含义的基 础上,对材料进行理性的分析,进一步明确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主权归属,从而 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二) 理解运用题
材料一 “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 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
1995 年 6 月,世界著名杂志《财富》推出了一个触目惊心的封面专题《香港之 死(The Death Of HongKong)》,2007 年《财富》杂志承认“在 1997 年 7 月 1 日 回归后的 10 年,香港……并没有死掉”,“这座城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充满活力”。
材料二 香港回归实行一国两制后的经济发展 (单位美元)
(1) 材料一中,香港在回归后“比任何时候都充满活力”,这得益于______提 出的_________伟大构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香港和澳门能够回归祖国的原因。
(2) 结合上述两则材料,围绕其主体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 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
(1) 邓小平 “一国两制”
原因: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 提高;②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新途径;
③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及统一的历史大趋势。 (任答两点即可) 示例:
观点: “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生命力
论述: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 创造性地提出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 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 不变。在“一国两制”构想的的指导下,1997 年 7 月 1 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 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香港回归后并没有“死掉” , 人均 GDP 持续攀升,“这座城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充满活力” 。香港特区成立二
16
十多年以来的实践证明,“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行得通,做得到的,具有强大 的生命力,不仅是解决香港历史遗留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祖国后保持 长期繁荣稳定发展的最佳制度安排。
评价参考:
一等 主题明确,答题规范,格式完整,能从“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内容, 成功实践及香港澳门回归后经济持续发展角度论述,条理清晰,语言流 畅。
二等 主题基本明确,格式完整,史实正确,从两个方面论述,逻辑基本清楚, 语言较流畅。
三等 主题基本明确,史实正确,仅从一个方面论述,语言较流畅。
四等 观点不明,仅罗列史实,史论结合不当、没有论证或没有史实,语言表 述不清。
【作业分析】
第 (1) 小题:通过本课学习及相关材料,我们可以准确得出,香港回归是 对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同时,祖国的繁荣富强是香港 持续繁荣、不断发展的坚强后盾。第 (2) 小题:属于历史论证题,既考查学生 的书面表达能力,也考查学生准确把握材料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论证 的能力。首先,要有一个主题明确的观点,其次要有层次地论述“一国两制”伟 大构想在香港回归问题上以及保证香港回归后持续繁荣发展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从而更深层地理解“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
【设计意图】
第 (1) 小题通过填空以及归纳知识点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 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第 (2) 小题通过论述题的方式,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的理解,要求以历史理解为基 础,以史料运用为核心,以格式书写为框架,对历史事物进行客观分析和呈现,从 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素养。
17
(
推
进
) (
相
互
促
进
)第 14 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体系构建 课前导学】
作业时间:4 分钟
(
台
湾问
题
由来
)内战遗留问题:人民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 台湾,造成台湾与大陆分离。
反华势力介入:1950 年,① 派第七舰队阻止人民解 放军解放台湾。
(
对台
政
策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明确提出要② 台湾;20 世纪 50 年代中 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
海
峡
两
岸
的
交
往
)改革开放以后,形成了③ 的对台基本方针。 1995 年 1 月,江泽民针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 统一的④ 。
走向缓和:从 1979 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 和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
⑤ 。
(
两
岸关
系发展
)历史性变化:1987 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历史性一步:1992 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 式表述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⑥ 。 历史性的握手:1993 年,在新加坡的⑦“ ”,将“加 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
新发展:2005 年,⑧ 会见连战,实现了时任国共两党 最高领导人的会见。
历史性的一页:2015 年 11 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习近平同时任台湾方面领导人在⑨ 实现了 1949 年以 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
(
交往日
益密切
)表现:2008 年 11 月,两岸实现了 ⑩“ ”;两岸人员 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
原因: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②海峡 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①美国;②解放;③“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④八项主张;⑤ 通邮、通航、通商;⑥“九二共识”;⑦“汪辜会谈”;⑧胡锦涛;⑨新加坡; ⑩“三通”
【作业分析】思维导图能够加深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和体系构建,提炼核心知识, 形成知识整体脉络,深化本课知识的学习。
【设计意图】从历史五大核心素养出发,以思维导图和填空题的方式,在课前通 过学生查找阅读课本自主完成,帮助学生理清本课重要历史事件间的内在逻辑关 系,引导学生从宏观视角建构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把碎片化、孤立化的知识体
18
系化,在教师讲课前完成对本课知识的内在认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内化 知识,实现知识深度学习做好准备。
【实践拓展 课中巩固】
作业时间:5 分钟
一、选择题
1.根据以下史料,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史料一:《后汉书 ·东夷传》 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 十余国。又有夷洲及澶洲。 史料二:《三国志 ·吴志 ·孙权传》:将军卫 温、诸葛直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但得夷洲 数千人还”。
A.汉朝时台湾已归属中央管辖 B.三国时期已在台湾设立机构
C.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D.卫温、诸葛直最早管理台湾地区的官
员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C
【作业分析】《后汉书》与《三国志》中的“夷洲”指当今的台湾地区。历史上 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在元朝。因此,A、B、C 选项表述与 史实不符。从史料可以看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命名台湾的国家,并在以后开 发、设机构管辖,台湾属于中国不容置疑,所以选 C。
【设计意图】本题考查的是大陆和台湾的交往和开始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的朝 代,通过历史事实坚定学生维护祖国领土主权的意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家 国情怀”素养。
2.1987 年,台湾同胞终于被允许回祖国大陆探亲,
实现了与亲人团聚的梦想。回乡探亲寻祖的同胞大
多已经年迈体衰,与亲人久别重逢,互相抱头痛哭,
倾诉着太多太多的分离之苦,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 )
A.海峡两岸已经完成统一
B.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C.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交往日益密切
D.港澳回归推动了大陆向台湾靠拢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B
【作业分析】通过两岸人民探亲交往中的真实事件,使学生认识到两岸同胞的血 脉相连,感受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所以选 B。A、C、D 选项与材料意思 不符。
【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的是海峡两岸同宗同祖,同属炎黄子孙,是一家人。 统一不仅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心愿,是民心所 向、大势所趋,从而渗透“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素养。
3.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
(
“九二共识”是各自以口头方式表
述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
共识
。其核心意涵是大陆和台湾同属
一个
中国,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明
确
界
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
)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
观评判的能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 )
19
A.“九二共识”是解决祖国统一的基础
B.“九二共识”是所有台湾人民的共同心愿
C.“九二共识”结束了两岸政治的对立、改善发展了两岸关系 D.“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迈出的历史性一步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D
【作业分析】
一个中国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所以A 项错误;实现祖国的 完全统一是所有台湾人民的共同心愿,所以 B 项错误;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的干涉和台独分子的阻挠,两岸政治的对立至今仍未完全结束了,所以C 项错误。 “九二共识”是两岸为结束政治对立、改善发展两岸关系作出的重要探索,准确 回答了两岸关系根本性质问题,是两岸关系迈出的历史性一步,所以选 D。
【设计意图】考查的是答成“九二共识”的历史意义。以历史材料为依据,培养学 生对历史事物进行精确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从而渗透“历史解释”素 养。
4.参考消息网 3 月 12 日报道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 3 月 10 日报道,美国众议 院军事委员会 9 日举行印太局势听证会,美国国防部“印太”安全事务助理部长 拉特纳在作证时妄言中国是五角大楼“步步进逼的威胁”,台海则是“节节升高 的情势” 。由此可见,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问题 ( )
A.意识形态问题 B.台湾问题 C.南海问题 D.贸易问题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 B
【作业分析】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不容许任何国家干涉。美国切实遵守一个中 国原则,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向“台独”等分裂势力发出 错误信号是当代中美关系稳定的前提。因此说,中美关系最核心、最敏感问题、 最大障碍是台湾问题,所以选 B。
【设计意图】祖国统一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然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也是有障 碍的,这个道理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是抽象的,故本题通过新闻材料使学生直观感 受美国对我国台湾的非法、无理干涉这一外部障碍,帮助学生理解台湾虽是历史 遗留问题但属于中国内政,任何外国都无权干涉,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 解释”素养。
5.2017 年台湾商人魏明仁 1 月 1 日特别挑选 10 时零 1 分升起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旗。
依据材料,结合现实谈谈现阶段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 )
①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 大多数国家的承认。②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 所趋。③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为实现大陆与台湾的和平统一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④两岸在经贸、文化各领域交流日益紧密。
20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 D
【作业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是解决台 湾问题的根本保证;一个中国的原则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因此①正确; 当下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因此②正确;香港、澳门回归史实为 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典范,因此③正确;海峡两岸当下在经济上的交流,进一步 加深两岸的联系,有利于完成统一,④正确。所以选 D。
【设计意图】与第 4 题相对应,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虽然有障碍,但也有很多有 利的因素。通过这两题完整考查对国家统一的不利因素与有利因素的综合知识, 题目类型相对复杂且抽象,故通过本题的设计,让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加 上教师讲题时“论从史出”的分析,使真正理解现阶段影响祖国统一的因素,进 一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素养。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图 1 图 2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图 1、图 2 中的旗帜能够在香港和澳门 迎风飘扬得益于哪个构想的提出?
材料二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台联副会长、台盟重庆市委副主委许沛则形容
道,如果说运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问题是“求大同,存大异”的话,那么运 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就是“求更大的同,存更大的异”。
对台湾民众来说,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大陆对台湾民众、台湾 当局释放的最大善意与诚意。两岸能和平统一,是两岸人民最大的福祉,统一后 实施“一国两制”是对台湾人民对自己生活方式选择权的尊重与关怀,这才是真 正的以民为本。
——文汇客户端
(2) 说说台湾民众对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制度的看法。
(3) 谈谈上述材料提到的制度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意义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 (1) “一国两制”
(2) 统一后实施“一国两制”是对台湾人民对自己生活方式选择权的尊重与关 怀,这才是真正的以民为本。
(3) 历史意义:①“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开辟了途径和指明了方向, 赢得了国内外人士的好评;②促成了香港、澳门回归,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的 稳定、繁荣和发展;③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④“一国两制”得到了台湾 民众的认可,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等等。
21
【作业分析】第一问:学生可以通过第 13 课的第一个小标题写出来;第 (2) 问 考查的是“根据‘材料’ ,答案在‘材料’中”;第 (3) 问综合性较强、难度 较大,需要学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归纳。
【设计意图】“知道‘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意义”是新课标的 在本单元“内容要求”中提到的唯一要求。出本题的出发点就是让学生解读新课 标要求。同时考查学生读取历史图片和材料有效信息能力和“图”“史”结合能 力,着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活动探究 课后拓展】
作业时间:7 分钟
同学们根据课前、课中作业的各自掌握情况, 自主选择作业 1 或 2 完成: 1.巩固提优作业:1.巩固提优作业:
(1) 根据上图和相关的地理知识,台湾经度为东经 18′03〃至 34′ 30〃之间
(2) 设计一个展板,来告诉同学们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 (1) 东经 119°至 124°
(2) 示例
新石器时代 远古居民进入台湾
三国时期 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隋朝 隋炀帝三次派人前往流求
元朝时期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 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2
清朝初年(1662 年 )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康熙年间(1684 年) 设立台湾府管辖台湾,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 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 新的历史时期
清光绪年间 (1885 年) 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抗日战争时期 ( 1945 年) 抗日战争胜利,10 月 25 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作业分析】第 (1) 问,学生可以通过地图上的提示信息进行判断。第 (2) 题 需要结合七年级上下两册和八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历史课本来解答。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史地结合能力、读取历史 地图有效信息能力和“图”“史”结合能力、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能力,帮助学 生形成关于台湾知识的完整结构,温故知新的同时使学生心中留下烙印:台湾属 于中国领土是有历史证据证明的事实,着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和“历史解释”素养。
2.拓展提优作业
搜集近年来和台湾的经济文化往来的时事新闻,制作剪贴报张贴在历史课堂 (经 济和文化最少各两例) 。
【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完成
【评价标准】参考:剪贴报样板
【作业分析】学生通过利用班级电脑、打印机等工具,搜索资料。在检索信息的 同时,能读取到大量海峡两岸在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从而从 书本知识走向现实,印证课本的同时也更能体会到同一时间大势所趋的客观规 律。
【设计意图】拓展提优作业主要帮助课堂学习效率较高、学习目标完成较好的学 生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在给学生提供学习工具和方法后,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 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学习工具获取知识、甄别历史资源信息、动手制作的能力。实 现作业从课前的感知到课中的理解再到课后的运用这一 目标,并由教师和学生共 同参与评价,在评价中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23
六、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质量检测作业
( 一)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
作业时间:60 分钟
一、单选题 (本大题共 15 题,共 30 分) 作业时间:20 分钟
1. 它是一个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生活的民族,这个民族曾建立了我国历史 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的全国性统一王朝,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留下了 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族人生活的主要地区也是我国建立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
的地方,这个民族是 ( )。
A.藏族 B.蒙古族 C.汉族 D.壮族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B
【作业分析】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是元朝,而元朝 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故答案选 B 项。
【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各少数民族状况的了解和对课本知识的把握程 度,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蒙古族的生活地点和历史成就,从而渗透“时空观念” 素养。
2.西藏解放以来国家向西藏自治区拨付的财经补贴和基本建设费已达 200 亿 元人民币, 目前每年保持不少于 10 亿元。如下图青藏铁路在 2006 年全线通车, 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促进了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党和政府之所 以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的发展是为了 ( )。
A .加强各民族团结 B .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
C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D .贯彻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C
【作业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家给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支持、加强当地经济建设 的目的。通过材料的分析可知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支持最终目的就是为了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故答案选 C 项。
【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经济政策的目的理解 以及对材料信息提取能力,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深刻内涵,培 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历史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具体表现有 ( )。
24
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各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 系。③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④我国少数民族历史上曾长期 享有自治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C
【作业分析】我国历史上未出现过哪个少数民族曾长期享有自治权 (元朝、清朝 除外),故④项错误。通过排除法,即可选出C 项。
【设计意图】本题考查的是我国民族关系的特点、各民族的现实情况。通过本题 的设计,让学生能够正确把握我国的国情,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的缘由,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是由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培养 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
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民族的大一统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 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优势”中国共产党为保障多民族大统一,创造性的探索了什 么样的政治制度 (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按劳分配制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A
【作业分析】通过分析材料可得,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出来我国的多民族国情 由来已久,正是由于自古以来我国是多民族组成的统一国家,所以如何维护统一 多民族国家长治久安成为一个重要问题,结合课本所学,我们可以知道新中国成 立以来,我国为保障多民族大一统采取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 A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设计,让学生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有利于维护国 家统一的制度,同时知道我国多民族的传统由来已久,正是由于多民族的这一国 情,才创造性的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唯物 史观”核心素养。
5.下图是人民币部分版式,这些人民币上印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字,纸币上 的主图案采用了少数民族的人物形象。纸币的这种设计方案体现了 ( )。
①民族团结原则 ②民族平等原则 ③尊重民族文化 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A
【作业分析】这些货币上除了汉字还印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字,部分面值主图案 采用了身穿民族服饰的人物形象。这些设计理念体现了民族团结原则、民族平等 原则、尊重民族文化、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 项正确;BCD 包括不全面,排 除 BCD 项,故选 A 项。
【设计意图】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我国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原则的理解。正因我
25
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所以国家在处理多民族之间的关系时,考虑到不 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决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尊 重民族文化,由此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6.在 21 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有一首歌曲家喻户晓,中国人唱着这首
歌 ,迎来了一个被外国租占的领土的回归 ,下列哪一项可能是这首歌的歌词 ( )。
A.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B.美丽的鲁冰花,花开如霞,海岸隔不断,两岸一家
C.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D.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C
【作业分析】从题干中“21 世纪”“被外国租占的领土的回归”关键词可知本题考 查 1999 年澳门回归。A 选项反映史实是抗美援朝战争;B 选项中通过“海岸隔不 断,两岸一家”歌词,可知描述的是台湾;D 选项“1979 年 ,春天”可知反映的 是改革开放。C 选项描述的是澳门,1999 年澳门回归,对应题目中的 21 世纪末迎 来被外国租占的领土的回归,故选 C 项。
【设计意图】采取歌曲歌词呈现的方式,考查学生从歌词中提取有效信息,对澳 门回归相关史实的掌握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
7.构建思维导图的学习知识的有效方法。在讲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某一课
时,张老师设计了如下思维导图,你认为下图方框中的内容应该是 ( )。
A.求同存异 B.科教兴国 C.和平共处 D.一国两制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D
【作业分析】从思维导图中“祖国统一”“方针”关键词可知本题考查的是“一国 两制”,A、B、C 均不符合题意,故选 D 选项。
【设计意图】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本题需要 学生从表格中的关键词,分析得出正确答案是“一国两制”,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一 国两制”伟大构想在祖国统一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举国欢庆!今年,是香港回归 25 周 年,一位曾经参加过庆祝香港回归活动的老人回忆说:“国家不强大,香港哪能回 来。国家兴盛,是咱老百姓的福气啊!”对材料中关于香港回归的根本原因的解读 最为准确的是 ( )。
26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人民的殷切期盼
C.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D.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C
【作业分析】香港回归这一知识点是本单元的重难点知识。选项中的 A、B、D 均 是香港回归的因素,但非根本原因,从题干中“国家不强大,香港哪能回来”关 键词可知香港回归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故选 C 选项。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史实的掌握能力,及对香港回归的根本原因的解读,培 养学生辨析能力,理解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因果关系,培养学生的“史料 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9.2020 年 6 月 30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在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表决通过。这部法律的颁 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香港的稳定,确保香港现行体制行稳致远。确保香 港现行体制的前提是 ( )。
A.共同繁荣发展 B.保持政治独立
C.人民当家做主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D
【作业分析】 “一国两制”是指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 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可以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同时必 须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 统一于“一国”之内。从题干中“确保香港现行体制的前提”关键词可知,在香 港实行“一国两制”,必须保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A、B、C 三个选项均不正确, 故选 D 选项。
【设计意图】本题联系当今香港法治形势,考查对“一国两制”内容的理解, 要学生对材料进行理性的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中央政府支持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建设,又支持澳门特区连续举办三届 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使澳门同葡语国家间的经贸关系得以 加强。这都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澳门的强大支持与关怀。下列有关澳门的历
史,说法正确的是( )。
①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②l842 年葡萄牙完全占领澳门
③我国运用“一国两制”成功解决了澳门问题
④1987 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⑤1999 年 12 月 20 日澳门回归
A.①②⑤ B.①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C
【作业分析】澳门被葡萄牙占领的时间是 1887 年,故表述错误,1987 年中葡两国 正式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故④表述错误;通过排除法,很容易得出 C 项正确。
【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澳门回归相关历史史实的掌握情况。从史实入手,
27
培养学生的 “时空观念”素养。
1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B.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C.1987 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近 40 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D.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外交问题。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D
【作业分析】台湾问题虽然也是历史遗留问题,但它又是中国内战的产物,属于 内政问题,因此 A 项正确,D 项错误。1984 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 构想,因此 B 项正确。1987 年,台湾当局被迫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 同胞近 40 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了,因此 C 项正确。
【设计意图】本题考查的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港、澳是外交问题, 是回归祖国;台湾是内政问题,是两岸统一。然而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对八年级学 生来说有点抽象,故本题通过错误和正确选项的设计,使学生在“探误解正”的 过程中真正理解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的本质区别,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12.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管理政策,而这些政策体现出中国共 产党先进的政治理念( )。
时间 政策
1947 年 5 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1980 年 3 月 设立经济特区
1992 年 10 月 设立国家级新区
1997 年 7 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因地制宜,民族平等
C.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D.独立自主,主权至上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
【作业分析】立足第三单元综合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族、经济、历史遗留问题等 的不同方式,A 项材料未涉及具体民生措施;B 项只能概括设立民族自治区这一政 策;D 项更多涉及外交政策方面。本题考察学生是否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 也通过具体史实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设计,考查学生用具体的、历史的和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党 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遇到不同的历史问题,处理的方法是立 足实际且顺应时代潮流而不断创新改革,通过对待地方的管理方式的变化可以充 分展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党的先进性,帮助学生从理论知识上升到热爱、 认同党的先进性,从而渗透“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素养。
13.如图四张纪念邮票,哪些与“一国两制”政策有关 ( )。
28
(
②
B
.①②④
) (
③
) (
①
A
.
①②③
) (
C
.②③④
)④
D. ①③④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B
【作业分析】根据邮票可提取信息①“香港回归”,②“澳门回归”,④“海峡两 岸”。“一国两制”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并在香港、澳门问题上得以成功运用, ③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我国在西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 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其与一国两制无关,因此有③项不能选,故选 B 项。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设计,让学生明确“一国两制”只适用于港澳台地区, 中国其他地区依然保持原有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变,同时,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 素养。
14.观察图表,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 )。
。 A.海峡两岸贸易往来逐年递减
B.海峡两岸贸易往来,大陆处于贸易顺差
C.海峡两岸人民热衷于经贸与文化交流
D.海峡两岸经贸往来频繁,大陆扶持台湾经济发展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D
【作业分析】上述表格反映的是海峡两岸贸易关系,无法体现“文化交流”。还可 以看出:两岸贸易总额数据逐年增加;大陆处于贸易逆差;两岸贸易往来频繁, 大陆对台进口远大于出口,扶持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故选择 D 项。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设计,让学生明白:海峡两岸经济交流日益密切,为早日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创造了条件。然而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有点抽 象,故本题通过错误和正确选项的设计,让学生在“探误解正”的过程中真正理 解海峡两岸经贸往来的意义,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素养。
15.2016 年 11 月 1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 在北京会见了洪秀柱主席
29
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总书记强调,面向未来,国共两党要对民族、对 历史负责,坚定信心,勇于担当,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巩固 “ ”政治基础,坚决反对台独,持续推动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增进两 岸同胞福祉和亲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A.胡锦涛 “九二共识” B.邓小平 “一国两制”
C.习近平 “九二共识” D.习近平 “一国两制”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C
【作业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国家大事方面的常识性知识以及对“九二共识”的 理解,能有效区分与“一国两制”政策的不同。“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一个中国原 则,台湾政局承不承认关系认定两岸是一个国家还是两个国家的根本问题。在大 是大非问题上,我们的立场绝不可能有丝毫模糊和松动。“一国两制”是中国为实 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设计,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和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用课 本知识去理解新闻报道的内涵,学以致用渗透“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素养。
二 、辨析改错题 (8 分) 作业时间:5 分钟
16.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 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 ”,并加以改正。
【 】(1) 1949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 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改正: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 纲领》”
【作业分析】1949 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 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 1954 年 颁布的,不是 1949 年。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可以让学生明确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 制度确定下来的标志。因此此题可以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提升“时空观念”素 养。
【 】(2) 2006 年,青藏公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发展
改正: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 × :“青藏公路”改为“青藏铁路”
【作业分析】“青藏公路”是“一五”计划中建成通车的。2006 年,建成通车的是 “青藏铁路”。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可以让学生明确国家在不同时期对西藏的援助建设。因 此此题可以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提升“时空观念”素养。
【 】(3) 1999 年,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结束了葡萄牙对澳门的殖民统治。
30
改正: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 √
【作业分析】1999 年 12 月 20 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了 祖国的怀抱,故此题正确。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可以让学生明确澳门的回归的时间和意义。因此此题可 以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提升“时空观念”素养。
【 】(4) 1992 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 则的共识”,这就是“一国两制”。
改正: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 × :“一国两制“”改为“九二共识”
【作业分析】“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来的,故此题错误。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可以让学生明确澳门的回归的时间和内容。因此此题可 以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提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
三、 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20 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 分) 。作业时间:11 分钟
材料一: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 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 已同汉族 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 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回族。
——部编版七年级下《中国历史》 (1) 依据材料一,说说元朝以后中国民族交往的方式有哪些? (2 分)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杂居、互婚姻等。
【作业分析】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一,找出其中的关键词“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 姻”,很容易概括出民族交流的方式。
【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材料中的内容分析, 让学生了解到元朝时出现的民族交融现象,认识到我国是多民族组成的多元一体 的国家,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 高度,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团结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 民族团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新时代加 强民族团结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为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做好 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 帮助其发展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6 分)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实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国家采取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
31
地区的经济建设;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
【作业分析】本题答案在课本上可以找到。学生可以通过课本知识进行归纳。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我国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所实施措施,让学生认识到 我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促进学生提升“家 国情怀”素养。
(3) 根据上述材料,你觉得如何发展我国的民族关系? (2 分)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各民族要相互合作,相互团结,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一起实现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意思相近即可)。
【作业分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层次要求高,有一定区分度。
【设计意图】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民族关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维护民族平等、民 族团结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 分)
材料一“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 自应给予沿海一处, 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 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即英国记年 1842 年 8 月 29 日
(1) 香港岛是何时何人 (国) 通过什么条约割占去的?香港是何时回到祖国 的怀抱?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1842 年 英国 《南京条约》 ;1997 年 7 月 1 日
【作业分析】通过材料中的“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大皇帝准将香港一 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等史料信息,可以得出的史实是 1842 年英 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我国的香港岛。根据课本知识,很容易于得出:在 1997 年 7 月 1 日,中国恢复对整个香港地区的主权。
【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读取历史材料和纵向联系历史的知识的能力,启发学 生思考香港问题的由来,从而更好地理解香港回归的伟大历史意义,进而培养学 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材料二:
(
图
二
) (
图
)一
(1) 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事件?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图一是香港回归;图二是澳门回归
32
【作业分析】通过图一中的中国国旗、英国国旗和紫荆花的区旗,可以判断出的 历史史实是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通过图片二中的中国国旗、葡萄牙国旗以 及带有象征澳门的莲花区旗,可以了解这是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读取历史图片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图”“史”结合能力,着 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香港、澳门“失去”和“回归”的看法。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弱国无外交,国强才有公平;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坚强后盾;“一国两 制”方针符合香港和内地的实际情况;我们只有努力发展经济,提高我国的综合 国力,才能不让历史悲剧重演;等等。(符合题意即可)
【作业分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层次要求高,有一定区分度。
【设计意图】本题通过港澳的“失去”与“回归”,来增强学生对维护祖国统一的 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 “家国情怀”素养。
四、活动与探究 (12 分) 作业时间:13 分钟
19.七年的课本与历史地图册上有形式各样的地图,这些地图跨越时代向我 们传递着历史的信息,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下列四幅地图,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33
图一:三国地图
图三:元朝示意图 (1330 年)
图二: 隋朝示意图
图四: 郑成功收复台湾示意
活动一 〖读图学史〗
(1) 图一: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到达 A:________
图二:隋朝隋炀帝派人三次前往 B:________
图三: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 C:________
图四:1661 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包围了赤崁城和 D:________城(4 分)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A:夷洲 B:流求 C:琉球 D:台湾
【作业分析】第一、第二和第三空,学生可通过地图右下角的提示信息进行判断。 第四空需要结合地图和课本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设计意图】本题以地图史料为依据,考查学生对七年级历史上下册中关于台湾 地区相关纵向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中国不同朝代对台湾的发现、命名、管 辖让学生明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一部分; 以郑成功收复台湾,让学 生感受到中国人民反击外来侵略和收复台湾的决心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 念”“家国情怀”素养。
活动二 〖论从史出〗
(2) 根据上图,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 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按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科学等要素进行综合评价即在答题过 程中。要求在答题过程中要正确运用史实,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达流畅。 例:
观点:台湾理应回到祖国怀抱。
论述:大陆与台湾往来密切。新石器时代,我国远古居民进入台湾,230 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 最早记录。 隋朝时,隋炀帝派人到达流求。大陆居民在宋元时期开始移居台湾 垦殖。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对台湾的管辖。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 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1684 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 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台湾进行管辖。
中国人民和政府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坚如磐石。1662 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 者收复了阔别38 年的台湾。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政府从日本手中收复 了台湾。
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其强盛的重要保证,是人民共同 的祈盼,是历史的潮流。台湾理应回到祖国怀抱。
【作业分析】本题属于历史论证题,既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也考查学生准确把 握材料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的能力、历史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层次要求高,有一定区分度
【设计意图】。本题以四幅地图史料为依据,考查的是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的理由,学生在梳理历史脉络的过程中去认识历史的必然性,培养学生“史料实 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素养。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