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时 总课时:第 课时 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苏科版(2023版)新教材八年级(上)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复习、习题课 (附课件)
一、教学目标1、对本章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复习小结的,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2、通过练习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应用本章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长度测量、直线运动的计算和运动的相对性。
三、教学难点长度测量中结果的确定、应用速度公式的计算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教学方法 练习指导、讨论法。
五、教具(计算机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二、速度
三、直线运动
四、世界是运动的
(二)分节复习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学生填空练习(投影参考答案)
(一)测量工具: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 。
(二)国际主单位及符号
国际制长度主单位 ,符号是 。国际制时间主单位 ,符号是 。
(三)单位及换算
基本关系式
1m= dm= cm= mm= μm= nm ;
1h = 60min=3600s; 1s = 103ms= 106μs= 109ns
填 上 适 当 单 位
1.中学生身高16. 3 ;2.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5 ;
3.新铅笔的长度约为0.175 ;4.地球的半径约为6400 。
(四)刻度尺的使用
1.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1)零刻度线;(2)量程;(3)最小分度值.
2.会放:零刻度线要对齐被测物体的一端,尺的位置要放正,刻度尺要紧贴被测物体。
3.会判断错误
4.能准确读数:记录测量结果既要有准确值、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
读尺练习
例题1、用分度值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某物体长度,测量结果用毫米作单位,小数点后面有 位,如果改用米作单位记录结果,小数点后面有 位。
点拨与解析: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由于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以分度值的单位为单位记录测量结果小数点后面应该有一位,且只能有一位。
换新单位记录结果只要利用进率关系移动小数位则可。由于1m=1000mm,所以将毫米仳成米应该向左移动三位,包括原来的一位,共有4位小数位。
例题2、测量某物体长度,测量结果是:0.231m,测量结果中准确值是 ,估计值是 ,测量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度是 。
点拨与解析:
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读的,前面的数都是准确的。
此题最后一空问题与例1相比是反向练习,道理是一样的。方法是将测量结果通过单位换算成含有一位小数的数,新的单位就是分度值。0.231m=23.1cm,所以分度值是1cm.
例题3、测量某物体长度,测量结果分别是:25.0cm,25.1cm,25.12cm,25.3cm,26.4cm, 则测量结果中 数据是不合理, 数据是不正确的,测量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度是 ,物体的长度更接近 .
点拨与解析:再投影出答案。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以分度值单位为单位记录结果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位。现在有一个数“25.12cm”与其它数不一样,有两位小数,说明记数是不合理的。
而小数点前面是准确数无论怎么测量都不会改变。现在有一个数“26.4cm”倒数第二位与其它数不一样,说明记数错了。
记录结果小数点后面都是一位,说明分度值是cm。
测量结果应该是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五)、误差
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2. 误差产生的原因:(1)与测量工具有关;(2)与测量的人有关
3.减小误差的方法:(1)选用更精确测量工具;(2)改进测量方法;(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例题4: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有误差;B、测量时误差是不可避免的;C、选择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避免误差;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点拨与解析:再投影出答案。
误差的特点是:任何测量都有误差,测量时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只可减少,不可消除。
(六)、间接测量的方法
1、测多算少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硬币厚度,金属丝的直径
2、化曲为直法:如何测量地图上铁路的长度
3、转化法:用直尺和三角板配合测量圆、球直径、圆锥体的高等。
二、 速 度
(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路程比时间。2.相同时间比路程。3.物理学中是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实际上就是相同时间比路程。)
(二)速度定义
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3.公式及公式变形。
4.单位:
(1)国际单位:米/秒 m/s或m·s-1;1m/s的物理意义:物体在每s内通过的路程是1m。(2)常用单位及换算:1m/s =3.6 km/h。
5.速度的测量:
(1)原理是:速度公式;(2)要测量的物理量:路程s和时间t。(3)要用的测量仪器:刻度尺和秒表。
例题5.关于速度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物体在相等的路程内所用的时间越长,速度越大
点拨与解析:再投影出答案。
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决定于比值,而不只是与路程或时间有关。只有时间相同时路程大的速度才大,路程相同时,时间短的速度才大。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不变的与路程和无关。
三、直线运动
(一)匀速直线运动
1、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
2、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有以下特点:
(1)运动轨迹(路线)是直线。
(2)速度大小、方向一定不变。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不同的物体速度一般不同。
(3)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4)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二)变速直线运动
1、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2、 平均速度用v=s/t计算。
3、平均速度只能表示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不能反映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
4、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明确是哪一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5、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能量叫做动能。
(三)、图象问题:图略(见课件)
(1) 路程-时间图像 (S-t图像):过原点的直线。会从说明图像上某点的意义、会根据图像算速度。
点拨:
s—t图像是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与t轴夹角越大表示速度越大,图像平行于时间轴时是静止的。
v甲(2) 速度-时间图像 (v-t图像)。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
点拨:v-t图像平行于时间轴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例题6:根据图像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参考解答:
甲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10s--25s乙静止;
乙运动时的速度都比甲大;t-5s和t=18s时甲和乙在同一位置;等等。
(3)比值问题
例题7: 两辆车各自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的路程之比是 2:5 ,当他们各自运动时间之比为 3:4 时,他们通过的速度之比是多少?
点拨:求比值用乘积的表达式较方便。这里用s=υt计算,但必须注意:跨过等号才能将分子上的数挪到分母上,分母上的数移到分子上。
投影出答案。
(4)关于过桥(山洞、隧道等)的问题:
例题8:一列长 360 m的火车,匀速通过一个长 1800 m的隧道,如果该火车的时速是 54km/h ,请问:(1)火车通过隧道需要多少时间?(2)火车全部在山洞内运行的时间是多少?
点拨:
此题是课本上例题改编的。方便与例题相同,注意一是要统一单位。二是正确理解火车通过隧道是指车头进到车尾出。请自己解出结果。
点拨:正确理解火车全部在隧道内是车尾在进口处到车头到出口处。请自己解出结果。
四、世界是运动的
1、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被相对的物体就是参照物。
2、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3、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之为动能。物体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例题9:地球同步卫星是在地球同步轨道上运行的。以地球为参照物,通信卫星都是静止还是运动的
点拨:同步卫星地面位置不变。
答:以地球为参照物,同步通信卫星是静止的。
3、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之为动能。
指出:物体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九年级继续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三)本课学习小结
请你说说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本章学习有哪些要注意的问题
课后在课本第121页知识梳理上补充你认为重要的内容。
(四)、作业
1、完成课本第121反思与评价练习。
2、完成老师印发的练习。
七、教后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6张PPT)
苏科版(2023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同步教学课件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复习、习题课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二、速度
三、直线运动
四、运动的相对性
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
(一)测量工具:
刻度尺
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 。
钟表、秒表
(二)国际主单位及符号
国际制长度主单位 ,符号是 。
米
m
国际制时间主单位 ,符号是 。
秒
s
1m= dm= cm= mm
= μm= nm
10
102
106
103
109
基本关系式
1h = 60min=3600s
1s = 103ms= 106μs= 109ns
(三)单位及换算
1.中学生身高16. 3 ;
2.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5 ;
3.新铅笔的长度约为0.175 ;
4.地球的半径约为6400 。
填 上 适 当 单 位
dm
μm
m
km
1.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
(1)零刻度线;
(2)量程;
(3)最小分度值.
(四)刻度尺的使用
2.会放:零刻度线要对齐被测物体的一端,尺的位置要放正,刻度尺要紧贴被测物体。
3.会判断错误
0
1
2
3
4
5
×
0
1
2
3
4
5
×
×
4.能准确读数
记录测量结果既要有准确值、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
0cm 1 2
14.6cm
0cm 1 2
18.0cm
0cm 1 2
20.2cm
0cm 1 2
14.5cm
典型练习
例题1、用分度值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某物体长度,测量结果用毫米作单位,小数点后面有 位,如果改用米作单位记录结果,小数点后面有 位。
点拨与解析: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由于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以分度值的单位为单位记录测量结果小数点后面应该有一位,且只能有一位。
1
换新单位记录结果只要利用进率关系移动小数位则可。由于1m=1000mm,所以将毫米仳成米应该向左移动三位,包括原来的一位,共有4位小数位。
4
例题2、测量某物体长度,测量结果是:0.231m,测量结果中准确值是 ,估计值是 ,测量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度是 。
点拨与解析:
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读的,前面的数都是准确的。
0.23m
0.001m
此题最后一空问题与例1相比是反向练习,道理是一样的。方法是将测量结果通过单位换算成含有一位小数的数,新的单位就是分度值。0.231m=23.1cm,所以分度值是1cm.
1cm
例题3、测量某物体长度,测量结果分别是:25.0cm,25.1cm,25.12cm,25.3cm,26.4cm, 则测量结果中 数据是不合理,
数据是不正确的,测量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度是 ,物体的长度更接近 .
点拨与解析: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以分度值单位为单位记录结果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位。现在有一个数“25.12cm”与其它数不一样,有两位小数,说明记数是不合理的。
25.12cm
例题3、测量某物体长度,测量结果分别是:25.0cm,25.1cm,25.12cm,25.3cm,26.4cm, 则测量结果中 数据是不合理,
数据是不正确的,测量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度是 ,物体的长度更接近 .
25.12cm
而小数点前面是准确数无论怎么测量都不会改变。现在有一个数“26.4cm”倒数第二位与其它数不一样,说明记数错了。
26.4cm
例题3、测量某物体长度,测量结果分别是:25.0cm,25.1cm,25.12cm,25.3cm,26.4cm, 则测量结果中 数据是不合理,
数据是不正确的,测量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物体的长度更接近 .
25.12cm
26.4cm
记录结果小数点后面都是一位,说明分度值是cm。
1cm
测量结果应该是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25.1cm
(五)、误差
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2. 误差产生的原因:
(1)与测量工具有关
(2)与测量的人有关
(4)测量时的环境。
(3)测量原理、方法
3.减小误差的方法
(1)选用更精确测量工具;
(2)改进测量方法;
(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有误差;
B、测量时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C、选择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避免误差;
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例题4:
点拨与解析:
误差的特点是:任何测量都有误差,测量时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只可减少,不可消除。
B
(六)、间接测量的方法
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硬币厚度,金属丝的直径
1、测多算少法——累积法
2、化曲为直法
如何测量地图上铁路的长度
3、转化法
(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2.相同时间比路程。
1.相同路程比时间。
二、 速 度
3.物理学中是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
实际上就是相同时间比路程。
2、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定义
3.公式:
t
s
v
=
s=
vt
s/v
t=
变形
4.单位:
(1)国际单位:米/秒 m/s或m·s-1
1m/s的物理意义:
物体在每s内通过的路程是1m。
(2)常用单位及换算
3.6 km/h
1m/s =
36 km/h
10m/s =
54 km/h
15m/s =
72 km/h
20m/s =
90 km/h
25m/s =
30m/s =
108 km/h
5.速度的测量:
(1)原理是:
速度公式
t
s
v
=
(2)要测量的物理量:
路程s和时间t。
(3)要用的测量仪器:
刻度尺和秒表。
例题5.关于速度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物体在相等的路程内所用的时间越长,速度越大
典型练习
点拨与解析:
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决定于比值,而不只是与路程或时间有关。只有时间相同时路程大的速度才大,路程相同时,时间短的速度才大。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不变的与路程和无关。
C
三、直线运动
(一)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
1、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
(1)运动轨迹(路线)是直线。
(2)速度大小、方向一定不变。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不同物体速度一般不同。
(3)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4)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二)变速直线运动
2、特点:
1、速度改变的直线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
(1)运动轨迹(路线)是直线。
(2)速度大小或方向改变。
(3) 速度计算方法:在粗略研究以上运动情况时,仍可以使用速度公式求它的速度,这个速度称为平均速度,v=s/t。 。
(4)注意点:平均速度只能表示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不能反映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
(三)、图象问题
t/s
s/m
5
10
15
20
0
25
100
50
(1) 路程-时间图像 (S-t图像)
甲
乙
点拨:
s—t图像是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图像与t轴夹角越大表示速度越大,图像平行于时间轴时是静止的。
v甲(2) 速度-时间图像 (v-t图像)
t/s
v/m.s-1
5
10
15
20
0
25
20
10
甲
点拨:v-t图像平行于时间轴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t/s
s/m
5
10
15
20
0
25
100
50
例题6:根据图像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甲
乙
参考解答:
甲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10s--25s乙静止
乙运动时的速度都比甲大
t-5s和t=18s时甲和乙在同一位置
等等
(3)比值问题。
例题7、 两辆车各自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的路程之比是 2:5 ,当他们各自运动时间之比为 3:4 时,他们通过的速度之比是多少?
s1
s2
=
υ1 t1
υ2 t2
即
2
5
=
υ1
υ2
×
3
4
,
υ1
υ2
=
2 ×4
5 × 3
=
8
15
点拨:求比值用乘积的表达式较方便。这里用s=υt计算,但必须注意:跨过等号才能将分子上的数挪到分母上,分母上的数移到分子上。
例题8、一列长 360 m的火车,匀速通过一个长 1800 m的隧道,如果该火车的时速是 54km/h ,请问:(1)火车通过隧道需要多少时间?
(4)关于过桥(山洞、隧道等)的问题:例题
点拨:此题是课本上例题改编的。方便与例题相同,注意一是要统一单位。二是正确理解火车通过隧道是指车头进到车尾出。请自己解出结果。
例题8、一列长 360 m的火车,匀速通过一个长 1800 m的隧道,如果该火车的时速是 54km/h ,请问:(2)火车全部在山洞内运行的时间是多少?
点拨:正确理解火车全部在隧道内是车尾在进口处到车头到出口处。请自己解出结果。
四、运动的相对性
1.参照物:
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机械运动:
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被相对的物体就是参照物。
例题8、地球同步卫星是在地球同步轨道上运行的。以地球为参照物,通信卫星都是静止还是运动的
点拨:同步卫星地面位置不变。
以地球为参照物,同步通信卫星是静止的。
3、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之为动能。
物体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九年级继续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本课学习小结
请你说说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本章学习有哪些要注意的问题
课后在课本第121页知识梳理上补充你认为重要的内容。
作业
1、完成课本第121反思与评价练习。
2、完成老师印发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