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作业反馈(生物)2023.12
一、判断题:本部分包括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炒菜机器人能运动,所以它是生物。( )
2.为了更清楚地观察物体,放大镜的倍数越大越好。( )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判断对错)
4.生物生存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 )
5.液泡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
6.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是地球上氧的主要来源。( )
7.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这些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 )
8.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说,荤食比素食来得重要。( )
9.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等营养物质需要经消化后才能被吸收。( )
10.牙齿能够咬断、撕裂和研磨食物,所以,它们具有消化作用。
二、本部分包括30题,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涂在答题卡上。
11.下列物体中,不属于生物的选项( )
A.会跳舞的机器人
B.酸奶中的乳酸(杆)菌
C.使人致病的埃博拉病毒
D.校园草地上蘑菇
12.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各项活动中属于观察的是( )
A.用直尺测量贯众的高度 B.进行人口普查
C.用放大镜看蝗虫的头部结构 D.上网搜索资料
13.把刻有“b”的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视野中所看到的应是( )
A.b B.p C.q D.d
14.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若发现视野中光线较暗,则应改用( )
A.大光圈、平面镜
B.大光圈、凹面镜
C.小光圈、平面镜
D.小光圈、凹面镜
15.某小组在“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实验中,得到如下实验结果。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
组别 裸地组 草坪组 灌木丛组
空气湿度的平均值 55.90% 63.70% 69.70%
A.该探究中作为对照的是裸地组
B.用温度计在每个地点每次测量3次
C.该探究的实验变量是空气湿度
D.草坪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大于灌木丛
16.如表是探究温度和水分对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设计,最合理的实验组合是 ( )
培养瓶序号 温度 水分 空气
① 25°C 适量 充足
② 0°C 适量 充足
③ 25°C 不足 充足
④ 25°C 适量 不充足
A.②与③对照,可探究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B.①与②对照,可探究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C.③与④对照,可探究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
D.①与④对照,可探究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
17.能影响草原上羊群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 )
①草 ②阳光 ③空气 ④狼群 ⑤牛群
A.①④⑤ B.②③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
18.下列影响玉米生存的因素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
A.害虫 B.阳光 C.水分 D.温度
19.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大树底下好乘凉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大雁南飞 D.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
20.下列有关生物适应环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企鹅、北极熊生活在寒冷的极地,它们的皮下厚厚的脂肪能够抵御寒冷
B.竹节虫具有与树枝相似的体形,用欺骗的方式保护自己免遭捕食
C.冬天,梧桐树纷纷落叶,这是因为梧桐树不能适应冬天寒冷的环境,才纷纷落叶
D.仙人掌生活在干旱的沙漠,叶退化成针状,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
21.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之间是互相影响、彼此制约、相互依存的,下列匹配正确的是( )
(1)麦田中的小麦与杂草(2)草原上的狼和鹿 (3)同窝的蚂蚁共同搬运食物(4)菟丝子与大豆 (5)寄居蟹与海葵
a、捕食关系 b、种内合作关系 c、竞争关系 d、互利共生关系 e、寄生关系。
A.1﹣c,2﹣a,3﹣b,4﹣d,5﹣e
B.1﹣e,2﹣a,3﹣b,4﹣c,5﹣d
C.1﹣b,2﹣a,3﹣d,4﹣e,5﹣c
D.1﹣c,2﹣a,3﹣b,4﹣e,5﹣d
2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海洋生态系统 B.陆地生态系统 C.城市生态系统 D.生物圈
23.杭州西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区。请你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作出正确的选择: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西湖里的水 B.西湖里所有的鱼
C.西湖里所有的生物 D.整个西湖
24.龚自珍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在“落红”化作“春泥”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土壤
25.在一个鱼塘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A.鱼 B.浮游动物 C.螺蛳 D.水草
26.在大棚种植瓜果蔬菜的过程中,如果向大棚内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那么瓜果蔬菜能够普遍增产.其原因是增加二氧化碳浓度能够( )
A.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 B.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
C.增强植物的呼吸作用 D.增强植物的蒸腾作用
27.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
A.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B.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C.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D.分解有机物、贮存能量
28.在温室大棚里种植农作物时,以下措施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是( )
A.降低光照强度
B.合理密植
C.延长光照时间
D.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29.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这句话说明了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
B.无机盐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无机盐提供越多越好
C.植物的根吸收水和无机盐后通过导管运输至其他部位
D.植物生长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30.小明常看到园林工人给移植的大树挂水输液,感到很好奇,你知道输液的成分是
A.蛋白质 B.葡萄糖 C.脂肪 D.水和无机盐
31.下图是根尖的结构模式图,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A.①根冠 B.②分生区 C.③伸长区 D.④成熟区
32.某学生在探究“外界溶液浓度对植物吸水的影响”时,将新鲜萝卜切条后放置于浓盐水中,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萝卜条长度将
A.变长 B.变短
C.不变 D.先变长后变短
33.营养学家建议青少年要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下列属于此类食品的是( )
A.奶、蛋、鱼、肉等 B.五谷杂粮
C.蔬菜、水果 D.油炸薯条
34.如果你吃了一个馒头,那么它经过消化道分解后的最终产物主要是( )
A.葡萄糖 B.脂肪酸 C.蛋白质 D.氨基酸
35.下列物质必须经过消化才能吸收的是( )
A.葡萄糖 B.脂肪 C.无机盐 D.氨基酸
36.刷牙时牙龈常出血,很可能是饮食缺乏( )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37.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常用碘酒来检验是否有淀粉存在
B.常用燃烧时有无臭味和焦味来检验是否含蛋白质
C.可用压挤后是否在纸上留下“油斑”来检验是否含脂肪
D.常用植物的种子燃烧成白色的灰烬证明种子含有水分
38.淀粉和脂肪分别在什么部位开始被消化?( )
A.口腔、胃 B.胃、小肠 C.口腔、小肠 D.小肠、胃
39.我们吃的米饭和面包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是( )
A.淀粉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40.假设你是一名营养师,针对下列特定人群,哪种饮食方案不合理( )
A.糖尿病患者排出大量的糖类,应多补充含糖量高的食物
B.高血压患者的饮食要清淡少盐
C.青少年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应多补充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D.小芳最近牙齦经常出血,应多补充新鲜的水果蔬菜
三、主观题部分本部分包括4题,每空1分,共计30分。
41.显微镜是生物实验中常用的观察用具,下图为光学显微镜,请据图回答:
(1)在使用显微镜时,要大幅度升降镜筒,应转动[ ] ,在看到物像后,为使物像更清晰,应转动[ ] 。
(2)观察时,如果视野较暗,除了利用光圈调节光线的强弱外,还可以通过[ ] 来调节。
(3)欲使显微镜下视野内左上方的物像移到中央,应向 方向移动玻片。
(4)若显微镜的目镜放大倍数为10×,物镜的放大倍数为10×,那么物像的放大倍数是 倍。
42.如图是植物光合作用的示意图,其中②、④表示与光合作用有关的两种气体,箭头表示物质进出的方向。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②表示的物质是 ,④表示的物质是 。③表示的物质是 。
(2)图中A表示叶肉细胞中的 。
(3)为了鉴定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实验室常用的试剂是 (填“碘液”或“石灰水”),淀粉遇到该试剂会变成 (“红”或“蓝紫”)色。
(4)在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必需的外界条件是 ,因此,要想让作物茁壮成长,产量得到保证,种植农作物时,应 (填“合理密植”或“尽量密植”)。
43.“稻鱼共生系统”是海安地区的一种农业生态系统。主要是在稻田中养鱼,增加经济效益。在该生态系统中,鱼通过冲撞稻秧,导致稻飞虱等害虫落入水中并食之。下图一为“稻鱼共生系统”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图一中的水稻属于 ,昆虫、浮游动物和鱼属于 。
(2)作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一中缺少了非生物成分和 ,常见的该成分有 、真菌等微生物。
(3)“稻鱼共生系统”中,水稻与稻飞虱、稻飞虱和鱼之间都是 关系,这样的生态系统有着增加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等明显的优势。
(4)图二是小李同学根据池塘生态系统的原型制作了生态瓶。材料:圆形有盖玻璃瓶、小鱼、水草、河沙、池塘水,他把生态瓶放在阳台有阳光的地方。此生态瓶可以构成一个密闭的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但必须从外界获得 。
44.下图为人体消化系统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口腔中的消化液由【 】 分泌,其中的消化酶能够使 发生初步的分解。
(2)胃具有暂时贮存食物的作用,食物中的 被初步消化。
(3)胆汁由【 】 分泌,流入小肠后,参与 的消化。
(4)消化道中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是【 】 。
试卷第6页,共7页
1.错误
【详解】生物的共同特征有: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可见,北京冬奥会的炒菜机器人虽然能运动,但不具备生物的共同特征,因此机器人不是生物。
故题干观点错误。
2.错误
【详解】显微镜放大的倍数越大,视野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是数目最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大,看到的细胞越小,但是数目最多;为了看清楚所要观察的物质,如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可能要观察的结构不在视野中,并非放大倍数越大越好,要根据需要进行调整,选用合适的放大倍数,才能更好地看清观察的物体。故本题说法错误。
3.对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详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否则就会被自然界淘汰。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当环境发生巨变时有些生物因不适应环境而死亡,因此生物适应环境是相对的。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如果不适应环境就会被淘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方面,如鸟类的迁徙,故题干说法在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环境。
4.正确
【分析】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详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因此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分能影响生物的生活、生长,发育和分布,故该题正确。
5.错误
【详解】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是绿色植物细胞特有的一种能量转换器。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植物细胞的液泡内含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有多种物质,如或甜味或辣味的物质、色素以及糖类、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故题干观点错误。
6.正确
【详解】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是大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维持空气中的碳-氧平衡,满足其它生物的需要。
7.对
【详解】生态系统指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这些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故本题说法正确。
8.错误
【详解】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说,荤食和素食都是重要的,因为它们各自提供不同的营养成分。素食通常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无机盐等; 荤食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可见,青少年应该保持平衡的饮食,以确保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
故题干观点错误。
9.正确
【详解】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必须经过消化才能吸收。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在口腔中淀粉被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从胃开始的,在胃液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氨基酸;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先是胆汁(包含任何消化酶)将脂肪颗粒乳化为脂肪微粒,再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
故题干观点正确。
10.正确
【详解】牙齿是人体中最坚硬的器官,哺乳动物的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其中门齿用于切断食物,臼齿用于磨碎食物,犬齿用于撕裂食物,所以牙齿的作用为切断、撕裂和磨碎食物。对食物具有物理性消化。
题干说法正确。
11.A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会跳舞的机器人不具备生物的共同特征,不是生物,A符合题意。
B.酸奶中的乳酸菌是细菌,属于生物,B不符合题意。
C.使人致病的埃博拉病毒是动物病毒,属于生物,C不符合题意。
D.校园草地上蘑菇是真菌,属于生物,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C
【分析】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使观察更加全面和典型.在观察中要注意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来审视观察对象,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不能以主观代替客观事实,还要注意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详解】A.用直尺测量贯众的高度属于测量法,A错误。
B.进行人口普查属于调查法,B错误。
C.用放大镜看蝗虫的头部结构属于观察法,C正确。
D.上网搜索资料属于查阅资料法,D错误。
故选C。
13.C
【分析】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
【详解】结合分析,在一张纸上写上一个“b”后,旋转180度后看到的是“q”,C符合题意。
故选C。
14.B
【分析】在使用显微镜时,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遮光器和反光镜。当外界光线亮时,用平面镜、小光圈;当外界光线暗时,用凹面镜、大光圈。
【详解】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方法为:遮光器上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遮光器上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能提高视野的亮度,因此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可见,若发现视野中光线较暗,则应改用大光圈、凹面镜,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5.A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AC.该实验要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实验变量是植物类型,而裸地上没有植物,可作为对照组,A正确、C错误。
B.该实验中,需要测量空气湿度的平均值。因此,需用湿度计(不是温度计)在每个地点每次测量3次,B错误。
D.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三组实验中,裸地组湿度最小,草坪组较大,灌木丛组湿度最大。可见,草坪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小于灌木丛,D错误。
故选A。
16.B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A.对照性的探究实验应注意变量的唯一性。②和③号变量不唯一,不能形成对照实验,A错误。
B.①与②对照,只有温度条件不同,变量唯一,可探究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B正确。
C.③与④对照,变量不唯一,不能形成对照实验,C错误。
D.①与④对照,只有空气条件不同,变量唯一,可探究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D错误。
故选B。
17.B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详解】①草、④狼群、⑤牛群,都是生物,因此,都属于生物因素;②阳光、③空气,都是非生物,因此都属于非生物因素。所以,能影响草原上羊群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②阳光、③空气。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18.A
【详解】阳光、水分、温度属于影响玉米生存的非生物因素;害虫属于影响玉米生存的其他生物即生物因素。
点睛: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19.A
【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详解】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符合题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属于遗传现象,B不符合题意。
大雁南飞,是受地球绕太阳公转影响形成的季节节律,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仙人掌一般生活在沙漠地区,环境极其干旱,仙人掌茎变得非常肥厚,叶成刺状,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D不符合题意。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20.C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详解】A.企鹅、北极熊的皮下有厚厚的脂肪,可以起到保温作用,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应寒冷的极地生活,A正确。
B.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像,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是竹节虫对环境的一种适应,B正确。
C.北方的梧桐树到冬天就落叶 ,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是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C错误。
D.仙人掌叶片退化成针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D正确。
故选C。
21.D
【分析】生物和生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之间的联系有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等。种间关系按性质包括两方面:一是种间互助性的相互关系,如原始合作、共栖、共生等;二是种间对抗性的相互关系,如寄生、捕食、竞争等。
【详解】(1)杂草和小麦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竞争关系,故匹配c。
(2)狼捕食鹿,因此草原上的狼和鹿是捕食关系,故匹配a。
(3)同窝的蚂蚁共同搬运食物,体现了种内合作关系,故匹配b。
(4)菟丝子的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不含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菟丝子生长于大豆等植物体上,主要靠吸收大豆等植物体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来生存。因此,菟丝子与大豆的关系是寄生关系,故匹配e。
(5)海葵和寄居蟹共生在一起,海葵固定在寄居蟹所寄居的螺壳上,通过寄居蟹的运动扩大其取食范围,反过来寄居蟹可以海葵的刺细胞来防御敌害,二者属于互利共生关系,故匹配d。
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2.D
【分析】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详解】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圈相关概念的识记和运用能力,题目简单。
23.D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详解】西湖里的水,只有非生物部分,没有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A错误;西湖里所有的鱼,只有生物部分,没有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错误;西湖里所有的生物,只有生物部分,没有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C错误;整个西湖既包括了太湖这个地方的环境,也包括了湖中所有的生物,是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D正确。
【点睛】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系统既包括环境又包括环境中所有的生物。
24.C
【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真菌)。
【详解】“落花”中的有机物在土壤中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后,形成“春泥”,可以作为植物的营养被植物吸收利用,重新起到“护花”作用。因此“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在“落花”化作“春泥”过程中起作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故选C。
25.D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部分指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湿度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植物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部分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详解】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消费者---动物,分解者---腐生微生物:腐生细菌、真菌(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各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在一个鱼塘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水草,鱼、浮游动物、螺蛳都属于动物。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6.B
【分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的强弱与光照时间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关。增加光照时间和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等来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详解】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是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等,在一定范围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随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而加强,制造的有机物就多,释放的氧气增多,大棚与空气隔绝不断消耗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降低,光合作用效率就会降低。所以,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获得蔬菜的丰收,有些菜农在大棚里增施二氧化碳,即增加了光合作用的原料。
故选B。
27.C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捕获太阳光,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作光合作用。
【详解】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实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8.A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等。
【详解】A.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但超过一定范围之后,光合速率的增加变慢,直到不再增加。因此降低光照强度,会降低光合作用强度,不利于有机物的积累,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A符合题意。
B.合理密植是植物与光接触的面积增大,植物的光合作用越强制造的有机物就越多,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B不符合题意。
C.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增加光合作用进行的时间,有利于农作物产量的提高,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能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29.B
【分析】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蒸腾作用需要水,水是植物的重要成分,使植物保持硬挺、直立的姿势,因此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无机盐可以调节植物体内的PH值,维持正常的渗透压,构成植物细胞,还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因此植物的生长还需要无机盐。
【详解】由分析可知,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植物体内水分充足时,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态,叶片才能舒展,有利于光合作用,提高产量。
植物的生长也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氮肥作用:促使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钾肥的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秆粗硬,增强病虫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促进糖分和淀粉的生成;磷肥的作用:促使作物根系发达,增强抗寒抗旱能力,促进作物提早成熟,穗粒增多,籽粒饱满。施肥的目的就在提供植物生长必需的无机盐。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说明绿色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植物的根吸收水和无机盐后通过导管运输至其他部位。但如果施用过多的无机盐,会造成“烧苗”现象,所以不是无机盐提供越多越好。所以B选项符合题意。
【点睛】明确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农谚中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
30.D
【分析】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解答即可。
【详解】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吸收利用。水分和无机盐通过根部的成熟区被吸收,经根、茎、叶中的导管运往植物体的各个部位,所以小明常看到园林工人给移植的大树挂水输液,感到很好奇,输液的成分是水和无机盐。
【点睛】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无机盐。
31.D
【分析】根尖自下而上的结构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详解】A.①根冠位于根尖的项端,细胞比较大,排列不整齐,具有保护作用,A错误。
B.②分生区,其细胞具有很强分裂能力,能迅速分裂使细胞增多,B错误。
C.③伸长区,细胞体积大,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C错误。
D.④成熟区,它的表皮细胞向外突出形成根毛,是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分,D正确。
故选D。
32.B
【分析】植物细胞吸水还是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内外溶液浓度的大小; 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 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详解】将新鲜萝卜切条后放置于浓盐水中,萝卜条将会萎缩,因为外界溶液浓度大于植物体的浓度,所以植物失水,萝卜条变短。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3.A
【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根据常见食品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分析。
【详解】奶、蛋、鱼、肉等含有的主要营养素是蛋白质,A正确;五谷杂粮含有的主要营养素是淀粉,它属于糖类,B错误;蔬菜、水果含有的主要营养素是维生素,C错误;油炸薯条中含有的主要营养素是油脂,D错误。
【点睛】要熟记六大营养素的名称、作用、来源及其缺乏症等。
34.A
【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其中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是小分子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不需经过消化即可被吸收;而淀粉、脂肪、蛋白质等大分子的、不溶于水的有机物,则必需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人体吸收。
【详解】馒头主要含淀粉,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胃对糖类没有消化作用,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因此馒头经过消化分解后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故选:A。
【点睛】此题关键是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消化道内的消化终产物:淀粉→葡萄糖。
35.B
【分析】水、无机盐、维生素是小分子的物质,不要消化就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
【详解】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淀粉、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脂肪、糖类和蛋白质都是大分子的不溶于水的物质,不能被消化道壁直接吸收,它们只有在消化道内被消化为甘油、脂肪酸、葡萄糖和氨基酸等小分子的物质后才能被吸收。
【点睛】水、无机盐、维生素是小分子的物质,不用消化就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脂肪、糖类和蛋白质都是大分子的不溶于水的物质,必须消化后才能吸收。
36.C
【分析】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而且人体对它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
【详解】A.维生素A能促进人体正常发育,增强抵抗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缺乏维生素A时引起夜盲症、皮肤干燥、干眼症,故A不符合题意。
B.维生素B1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缺乏维生素B1时引起神经炎、脚气病、消化不良,故B不符合题意。
C.维生素C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肌肉和血液的正常生理作用,增长抵抗力,缺乏维生素C时患坏血病、抵抗力下降,故C符合题意。
D.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缺乏维生素D时引起佝偻病、骨质疏松等,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7.D
【分析】种子的成分实验过程如下:水分:取数十粒干燥的小麦放在干燥的试管中,用试管夹夹住离试管口1/3的地方,置于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观察试管内壁出现许多小水珠。无机盐:用解剖针把一粒小麦种子串起来,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燃烧,种子先变成黑色的碳,碳继续燃烧尽后剩余少量灰烬。淀粉:取面粉一匙,加水和成面团,用纱布包好后置于玻璃杯内的清水中揉洗,观察清水变成乳白色液体;取洗液5毫升放入试管中加热煮成糊状,冷却后加几滴碘酒,观察颜色变蓝色。蛋白质:继续揉挤面团,直到面团基本上消失,纱布内有淡黄色的具有粘性和延展性的物质。向黄白色的面筋滴加双缩脲试剂,发现面筋变成红褐色,说明种子里含有蛋白质。油脂:取小麦籽粒用火烘烤干后,切下胚,放在纸上挤压,纸上出现透明的油迹。种子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是含碳的化合物,容易燃烧,而无机物是不含碳的,熔点高,不易燃烧。
【详解】淀粉遇碘液变蓝色,所以常用碘酒来检验是否有淀粉存在,故A正确;蛋白质燃烧时有一种焦臭的味道,验证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不是脂肪)可以将其燃烧,看是否会散发出臭味和焦味,故B正确;可用压挤后是否在纸上留下“油斑”来检验是否含脂肪,故C正确;常用植物的种子燃烧成白色的灰烬证明种子含有无机盐,故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营养物质的特点和检测方法,掌握淀粉、蛋白质、脂肪等物质的检测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38.C
【分析】在消化道内食物转化为可吸收的过程叫消化,消化分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必须经过消化才能吸收。
【详解】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必须经过消化才能吸收。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在口腔中淀粉被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先是胆汁(不包含任何消化酶)将脂肪颗粒乳化为脂肪微粒,再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所以,在消化道内,消化淀粉和脂肪的起始部位依次是口腔、小肠。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应熟练掌握糖类、蛋白质和脂肪三大营养物质的化学性消化过程。
39.A
【分析】食物中含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水等六大类营养物质,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并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能为人体提供能量;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有重要关系,也能提供少量的能量;脂肪是备用能源,一般存储在皮下备用。水、无机盐、维生素不能提供能量。
【详解】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糖类也是构成细胞的一种成分,我们吃的米饭、面包中,含量最多的营养物质是淀粉等糖类。
故选A。
40.A
【分析】合理营养的含义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过多。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均衡的摄取五类食物。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营养。“全面”是指摄取的营养素种类要齐全;“平衡”是指摄取的各种营养素的量要适合,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
【详解】A.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原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糖尿是糖尿病的特征之一。患糖尿病的人在饮食上要注意少吃含糖高的食物,A符合题意。
B.膳食要多盐,会使人体摄入的钠盐过多,容易诱发高血压,危害人体健康,因此,高血压患者应少吃盐,B不符合题意。
C.蛋白质是人体需要的六大类营养物质之一,瘦肉、鱼、奶、蛋和豆类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它是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的物质基础。另外,蛋白质也能氧化分解为人体提供一部分能量。因此青少年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应多补充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C不符合题意。
D.小芳最近牙齦经常出血,是坏血病的表现,应多补充新鲜的水果蔬菜,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掌握人体需要的主要的营养物质以及功能是关键。
41.(1) 11 粗准焦螺旋 12 细准焦螺旋
(2) 9 反光镜
(3)左上
(4)100
【分析】显微镜结构图中:1目镜,2镜筒,3转换器,4物镜,5载物台,6通光孔,7遮光器,8压片夹,9反光镜,10镜座,11粗准焦螺旋,12细准焦螺旋,13镜臂,14镜柱。
【详解】(1)准焦螺旋是显微镜的机械部分,用来调节焦距。[11]粗准焦螺旋使镜头上升或下降的范围大;[12]细准焦螺旋使镜头上升或下降的范围小,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
(2)在使用显微镜时,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遮光器和反光镜。当外界光线亮时,用平面镜、小光圈;当外界光线暗时,用凹面镜、大光圈。可见,如果视野较暗,除了利用光圈调节光线的强弱外,还可以通过[9]反光镜来调节。
(3)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物像在显微镜视野的偏左上方,向左上方移动装片,物像会向右下方移动到视野的中央。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如果目镜10×,物镜是10×,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10×10=100倍。
42.(1) 氧气##O2 二氧化碳##CO2 水
(2)叶绿体
(3) 碘液 蓝紫
(4) 光 合理密植
【分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2)图是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由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可知:水和二氧化碳进入叶片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其中水是通过导管运输来的,二氧化碳是从空气中吸收来的。有机物淀粉和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其中氧气是通过叶片进入空气的。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据此可知A是叶绿体,③是水,④是二氧化碳,产物①是有机物,②是氧气。
【详解】(1)根据光合作用表达式: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结合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可知:水和二氧化碳进入叶片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其中水是通过导管运输来的,二氧化碳是通过呼吸作用从空气中吸收来的,淀粉和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其中氧气从叶片散出进入空气。据此可知,A是叶绿体,③是水,④是二氧化碳,产物①是有机物,②氧气。
(2)图中A表示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含有能够吸收光能的色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叶绿素,它使植物呈现绿色。
(3)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淀粉遇碘液变蓝紫色,这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实验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
(4)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可见在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所必需的外界条件是光等,因此要想让作物茁壮成长,产量得到保证,种植农作物时,既不能过稀,也不能过密,应做到合理密植,让绿色植物充分接受和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
43.(1) 生产者 消费者
(2) 分解者 细菌
(3)捕食
(4)光能##太阳能
【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
【详解】(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可见,图一中的水稻属于生产者,昆虫、浮游动物和鱼属于消费者。
(2)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分、空气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的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生态系统还应有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的分解者。结合第(1)小题详解,常见的分解者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3)捕食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可见,“稻鱼共生系统”中,水稻与稻飞虱、稻飞虱和鱼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4)能量是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生产者(一般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或光能)。可见,图二生态瓶可以构成一个密闭的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但必须从外界获得光能(或太阳能)。
44.(1) ① 唾液腺 淀粉
(2)蛋白质
(3) ④ 肝脏 脂肪
(4) ⑦
小肠
【分析】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据图分析,消化道可分为②口腔、咽、③食管、⑤胃、⑦小肠、⑧大肠和⑨肛门等,其中⑦小肠是消化食物与吸收养分的主要部位;消化腺包括①唾液腺、④肝脏和⑥胰腺,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能促进食物的分解。
【详解】(1)消化道内的食物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①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2)⑤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位,呈囊状,它的主要功能是暂时储存食物,使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胃液中含有的胃蛋白酶能够对蛋白质进行初步的消化。
(3)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主要功能是分泌胆汁,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能将脂肪乳化,从而促进脂肪的消化。
(4)⑦是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内表面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加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中含有多种消化液,能够消化多种食物;小肠绒毛壁、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所以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
答案第15页,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