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科 《物态变化》单元作业
一、单元信息
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物理 八年级 第一学期 人教版 物态变化
单元 组织方式 自然单元 □ 重组单元
课时信息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1 温度 第三章第一节
2 熔化和凝固 第三章第二节
3 汽化和液化 第三章第三节
4 升华和凝华 第三章第四节
二、课时作业
第一课时 温度
(一) 课前作业
题目编号 001 作业性质 活动作业 完成时长 4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助力疫情防控,检测个人体温。” 学生观察体温计、温度计的构造特点, 使用体温计测量自己的体温。
3
观察分析 1. 温度计内部液体颜色、内部细管形状、体表数值范围及单位; 2.体温计内部液体颜色、内部细管形状、体表数值范围及单位; 3.两个数值范围及单位说明: 。 4.测量体温前如何处理体温计?所测体温是: 。
作业评价 能独立按步骤完成制作;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准确记录; □优秀 □良好 □合格
基于实验现象,能进行简单分析。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这是观察实践类作业。通过观察温度计,注意测量体温的全 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日常事物的能力,发现其中的奥秘,提高学 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同时,发现温度计和体温计的异 同。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 中等 □ 较难
来源 □ 引用 □ 改编 原创
(二) 课堂作业
题目编号 002 作业性质 实践作业 完成时长 4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使用温度计测量两杯水的温度并记录数据: 注意事项:测温时采用正确的操作方法 (如图C),注意操作规范。 (1) 冷水温度: ; (2) 温水温度: 。
答案 以学生所测数据为准,实践过程注意操作规范。
作业评价 勤于动手,具有实践操作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独立思考,读出正确数据。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温度的实际测量,认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 中等 □ 较难
来源 □ 引用 □ 改编 原创
4
题目编号 003 作业性质 实践作业 完成时长 2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做一做:1.竖直放置体温计,观察内部液体高度变化; 2.拿起体温计向下甩动,观察内部液体高度变化。 思考:为什么两次情况不同?
答案 1.液体高度无变化; 2.方法二液体高度降低。 体温计特殊结构:细管 (缩口)
作业评价 能积极参与,并通过观察发现差异;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自己实践,总结温度计使用方法;学会使用温度计并理 解温度计特殊构造的作用。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 中等 □ 较难
来源 □ 引用 □ 改编 原创
(三) 课后作业 (A 组)
题量 1 题 作业性质 查阅作业 完成时长 5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网上找寻生活中存在的特殊温度计 (至少 2 种):
例如:
1.收集特殊温度计图片,提交至智学网作业; 2.收集特殊温度计原理、量程、分度值、使用场景和方法,提交 至智学网作业。
答案 以学生提交为准。
作业评价 积极参与,乐于发现;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分析、处理信息。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特殊温度计的发现,扩大学生知识面,摆脱日常思维的 局限性。熟悉温度的概念、扩大了解各种情况下温度范围。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 中等 □ 较难
来源 □ 引用 □ 改编 原创
5
(三) 课后作业 (B 组) ——实践作业:“温度计”小制作
题量 1 题 作业性质 实践作业 完成时长 5 分钟
材料 材料:带盖子的瓶子;吸管;热熔胶。
例如: 注意事项:
1.注意瓶子的大小; 2.注意吸管的粗细; 3.注意吸管和瓶盖的接口密封。
观察分析 1. 自制温度计放入冷水中吸管内液面高度将 ; 2. 自制温度计放入热水中吸管内液面高度将 ; 3.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说明温度计原理是 。
作业评价 能积极参与,乐于动手制作小发明; □优秀 □良好 □合格
温度计测温效果好,现象明显;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制温度计的原理。 □优秀 □良好 □合格
作业分析及 设计意图 这是一个制作类的作业,通过制作温度计,激发学生对物理的 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使用自制温度计的过程中不断 改进温度计,感受温度计各结构的作用,总结温度计的原理。
第二课时 熔化和凝固
(一) 课前作业
题目编号 001 作业性质 自主阅读 完成时长 2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阅读课本 53 页第一段,填空: 1.水有三种状态,它们分别是 、 、 。 2.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 (选填“可以”或“不 可以”)相互转化的。 3.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叫做 。
思考分析 1.常见液态水的温度: ; 2.常见固态水的温度: 。 3.物态变化可能伴随 变化。
6
作业评价 能独立阅读,获取信息;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勤于思考,善于分析;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这是阅读归纳类作业。通过阅读课本知识,分析归纳并表述 自己的观点,训练学生阅读文章并提取信息的能力,并以已有的 知识为基础,拓展思维,善于发现规律。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 中等 □ 较难
来源 □ 引用 □ 改编 原创
(二) 课堂作业
题目编号 002 作业性质 实践作业 完成时长 10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材料:海波、石蜡) 1.温度达到40℃后,加热时间每增加 1min,收集一次温度数据; 2.绘制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3.分析归纳实验装置特点及不同物质的熔化特点。
7
答案 以学生所测数据为准,实践过程注意操作规范。 绘制图象总体趋势:
作业评价 勤于动手,具有实践操作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独立思考,读出正确数据;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规律,找出不同种物 质间熔化过程的异同,归纳总结发现的规律。通过实验探究提高 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 中等 □ 较难
来源 □ 引用 □ 改编 原创
(三) 课后作业 (A 组)
题量 4 题 作业性质 练习作业 完成时长 6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1.东北特色美食“冻豆腐”,做法教 程:新鲜老豆腐放入冰箱冷冻一夜取 出,化冰后即可做炒豆腐、炖豆腐等, 因内有许多小孔可吸收汤汁,更加美 味。 思考:小孔产生的原因是豆腐里的水先 后 (填 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可动手 尝试这道美食哟。) 2.超市小发现:在超市里海鲜周围会铺一层碎冰块,这是因为冰 熔化时要 ,但温度 ,所以能起到保鲜的作用。 3.中国勘探队到南极勘探时,需要对温度进行测量。已知固体酒 精、煤油、水银的熔点分别为-117 ℃、-30 ℃、-39 ℃ 。南极 的最低气温可达-89 ℃,请你选择一支可以测量南极温度的温度 计 。 ( ) A.水银温度计B.煤油温度计C.酒精温度计D.煤油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
8
查阅活动: “第一节温度”的查阅作业让你找到很多奇特的温度计,有 没有哪些温度计也可测量南极温度呢?
答案 1.凝固 熔化 2.吸热 不变 3.C 查阅活动: 以学生查阅发现的温度计为准。 例:铜-康铜热电偶,铂电阻温度计等。
作业评价 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从物理学视角观察周围事物解释有关 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掌握固体熔化和凝固过程。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美食和超市小发现,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物理,用物理 改变生活。勘探队测温的选择,让学生体会物理在探索自然中的 重要作用。更多特殊温度计的寻找,扩大学生知识面,摆脱日常 思维的局限性。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推动科技发展,为日新月异的 未来奠定基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 中等 □ 较难
来源 □ 引用 改编 原创
(三) 课后作业 (B 组) ——探究水凝固时温度的变化
题量 1 题 作业性质 实践作业 完成时长 间歇完成
材料和步骤 材料:水;容积为 100 毫升以内的杯子 (可用小酒杯);温度计; 钟表。 步骤:先将少于 100mL 的水倒入杯中,放入冰箱冷冻,40 分钟后 从冰箱拿出杯子,使用温度计记录温度和物质状态后将杯子放回 冰箱,每 10 分钟记录一次。收集 7 次数据后,绘制图象。 1.随着冷冻时间的增加,收集温度变化数据; 2.绘制水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9
观察分析 分析归纳水的凝固过程的特点。
作业评价 勤于动手,具有实践操作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独立思考,读出正确数据;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 □优秀 □良好 □合格
作业分析及 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操作,探究水凝固时温度的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 再次理解凝固的概念和凝固成晶体过程的特点,归纳总结规律。 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归纳、表述自己观点的能 力。
第三课时 汽化和液化
(一) 课前作业
题目编号 001 作业性质 活动作业 完成时长 3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想想做做: 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橡皮 筋把口扎紧。 在塑料袋中滴入酒精 把袋挤瘪,把口扎紧 放入热水里面
观察思考分析 1.将塑料袋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 ; 2.将塑料袋从热水中拿出,观察现象: ; 思考:哪里来的气体,气体又去了哪儿?
作业评价 勤于动手,具有实践操作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独立思考,观察和分析现象;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这是观察实践类作业。通过观察塑料袋的膨胀和收缩反应袋 中气体的增加和减少,引发学生对液态气态相互转变的思考,提 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发现其中的奥秘,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激发学习欲望;同时,发现两种物态变化。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 中等 □ 较难
来源 □ 引用 □ 改编 原创
10
(二) 课堂作业
题目编号 002 作业性质 实践作业 完成时长 10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温度达到 90℃后,加热时间每增加 0.5min,收集一次温度值; 2.绘制物质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3.分析归纳实验装置特点及水沸腾前后过程的特点。
答案 以学生实践现象为依据总结归纳。 学生绘制图象总体趋势 (例图):
作业评价 勤于动手,具有实践操作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独立思考,读出正确数据;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操作,探究液体沸腾时温度的规律,注意实验中特殊 物品的使用方法和目的,观察沸腾前后现象差别,归纳总结发现的 规律。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 中等 □ 较难
来源 □ 引用 □ 改编 原创
11
(三) 课后作业 (A 组)
题量 2 题 作业性质 练习作业 完成时长 6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1.对于图中冰激凌周围的“白气”和冬季人口中呼出的“白气”。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计
) A.人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口中呼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B.冰激凌周围的“白气”是冰熔化成的小水珠 C.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水蒸气 D.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空气中原来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小水珠 2.“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1)所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为了 完成本次实验, 由下表可知,应选用测温物质为 的温度 。 测温物质凝固点/℃沸点/℃水银-39357酒精-11778
(2)如图甲所示,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 数,主要原因是 。 (3)烧杯上方加一纸盖后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每隔 1 min 记录 温度计示数(见下表),4 min 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温度 为 ℃,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由表可知水的沸 点为 ℃. 时间/min012345678温度/℃8890929497989898
(4)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丁中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2
答案 1.A 2. ( 1)热胀冷缩 (4) 水银 (2)水蒸气液化形成水珠附在温度计上 (3)96 98
作业评价 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从物理学视角观察周围事物解释有关 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掌握固体熔化和凝固过程。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发现生活现象,从而思考问题原因,学习物理知识,解 释生活现象。实验问题的练习有助于学生回忆课上实践活动的全 过程,加深记忆。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 中等 □ 较难
来源 □ 引用 改编 原创
(三) 课后作业 (B 组) ——“纸锅烧水” 、“冷热玻璃杯”
题量 1 题 作业性质 实践作业 完成时长 5 分钟
材料和步骤 选做一:纸锅烧水 材料:水;一次性纸杯或牛奶纸盒;蜡烛;铁勺;铁夹或铁丝。 步骤:取一个纸杯做成小纸锅,锅里装些水放到蜡烛火焰上加热 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的纸,加热一段时间后,将铁勺放 在杯口,观察现象。 选做二:冷热玻璃杯 材料:两只大小相同的单层玻璃杯;热水;冰水。 步骤:将热水和冰水分别放入两玻璃杯内,稍等一会,观察两杯 内外杯壁上哪一侧出现小水珠。
13
观察分析 纸锅烧水现象:1.过一会水会沸腾,但纸锅不会燃烧。 2.铁勺底部靠近水面的地方出现小水珠。 分析问题:1.水沸腾而纸锅未被火点燃的原因。 2.铁勺底部的小水珠是怎么产生的? 冷热玻璃杯现象:1.热玻璃杯内壁出现小水珠。 2.冷玻璃杯外壁出现小水珠。 分析问题:为什么两只玻璃杯出现小水珠的位置不同?
作业评价 勤于动手,具有实践操作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观察现象独立思考,分析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 □优秀 □良好 □合格
作业分析及 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操作,探究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在实践的基础上 再次理解水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会沸腾,但沸腾时温度不变。通 过观察铁勺底部小水珠的产生过程,或观察冷热玻璃杯,体会液 化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归纳、 表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第四课时 升华和凝华
( 一) 课堂作业
题目编号 001 作业性质 实践作业 完成时长 5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探究碘的固态气态之间的转变现象:
注意事项:
1.碘锤用火焰加热时注意受热均匀,可适当旋转碘锤。 2.停止加热后不要用手立刻触碰碘锤被加热部位,可用手轻轻晃 动碘锤,加快碘锤放热。 观察思考: 1.实验过程中,给碘锤加热,观察到什么现象?有无液态碘出现?
14
题目 2.停止加热后,将碘锤摇晃放热后,在碘锤壁上看到了什么现象? 3.通过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4.升华和凝华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 1.紫色的碘蒸气充满了玻璃锤,无液态碘出现。 2.紫色的碘蒸气逐渐消失,在烧瓶壁上看到附着一层固态碘。 3.加热时,碘升华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冷却时,碘凝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4.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作业评价 勤于动手,具有实践操作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观察现象独立思考,分析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固体和气体间的物态变化,结合课上教 师对樟脑丸等生活现象的举例,归纳总结物理知识。通过实验探 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 中等 □ 较难
来源 □ 引用 □ 改编 原创
题目编号 002 作业性质 练习作业 完成时长 3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完成水的三态变化关系图。
答案
15
作业评价 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从物理学视角观察周围事物解释有关 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水的三态变化的练习,理解和掌握六中物态变化名称和特 点,感受生活中的水循环原理,为了解人工降水和地球水循环奠定 基础。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 中等 □ 较难
来源 □ 引用 改编 □ 原创
(三) 课后作业——活动作业:了解地球水资源现状
题量 1 题 作业性质 活动作业 完成时长 15 分钟
具体内容 1.查阅地球水资源分布、分类及各级水资源量变化。 2.了解水资源在哪些方面被使用及使用方法。 3.了解水污染的原因。 4.调查家庭的用水状况,为家里设计节水方案。
作业评价 独立查阅,提取信息的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独立思考,反思感悟的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 □优秀 □良好 □合格
作业分析及 设计意图 通过各渠道查阅,提升学生收集材料、提取信息、归纳总结 的能力。了解地球水资源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对水资源现状的理 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保护水资源的动机。树立学生 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意识,在未来让我们的地球变的更加美好。
16
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一)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
检测内容 物态变化 题量 16 题 完成时间 60 分钟
一、填空题 (每空 2 分,共计 26 分) 1.水蒸气、雨、露、雾、霜、雪、雹、冰等,都是水的化身,它们中:属于液 态的是 ;属于气态的是 ;属于固态的是 。 2.生活中需注意手部卫生,当我们用酒精对手部消毒时,涂抹酒精的位置会觉 得凉是因为酒精 时 (填物态变化名称) 会 人体的热量 (选填“吸 收”或“放出”)。 3.如图为一款火箭动力自行车,最快行驶速度可达333km/h 。将常温状态下的过 氧化氢气体通过 的方法______ (填物态变化名称) 成液态,再与催化剂 一起放于燃料罐中,反应后向火箭尾部喷出650℃的高温水蒸气, 自行车即可获得 向前的巨大推力,从而高速前进。
4.图中分别是蚌埠冬季和春季某日温度,则温度计的读数分别为 ℃
和 ℃。
5.坐公交车时细心的人发现,在夏天和冬天,装有空调的公交车玻璃窗上有时会 出现小水滴附着在上面。它们都是 形成的。而夏天的小水珠会附 着在玻璃的 ,冬天的小水珠会附着在玻璃的 。(选填“内表面” 或“外表面”) 6.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摄氏温标的温度 t 和热力学温标的温度 T 之间的数量关系
17
为:T=273+t。2018 年 12 月,德国科学家团队宣称,他们在 170 万个大气压的条 件下 , 发现氢化镧具备超导性能 ,其转变温度高达 T =250K 。 则 250K 相当 于 ℃。 二、单选题 (每题 3 分,共计 18 分) 7.冬天乌苏里江气温低到 ﹣ 50℃ ,冰面之下的河水仍然在流动,若在 1 个标准 大气压下与冰交界处水的温度是 ( ) A .-50℃ B .0℃ C .低于 0℃ ,高于 ﹣ 50℃ D .无法判断 8.面对疫情,举国上下,万众一心,上海接受捐赠新鲜蔬菜近千吨,为避免 蔬菜在长途运输中腐烂变质,加工企业对蔬菜进行真空脱水,使之成为脱水蔬菜, 既能保鲜又能防止疏菜营养成分流失。真空脱水的原理是真空环境的( ) A .气压很高,水的沸点升高,蔬菜中的水分能迅速汽化,从而实现脱水 B .气压很低,水的沸点降低,蔬菜中的水分能迅速汽化,从而实现脱水 C .温度很高,蔬菜中的水分迅速汽化,从而实现脱水 D .温度很低,蔬菜中的水分迅速凝固并升华,从而实现脱水 9.如图所示,小周在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烧开 水时壶嘴里冒“热气”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冷气”和“热气”本质相同,他们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 B .“冷气”形成的过程要放热,“热气”形成的过程要吸热 C .“冷气”和“热气”本质相同,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D .“冷气”和“热气”本质不同,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 10.生活中常把碗放在大锅内的水中蒸食物,碗与锅底不接触,如图所示,锅里 的水开始沸腾以后,碗中的水将 ( ) A .同时沸腾 B .不会沸腾,温度总是低于水的沸点 C .稍后沸腾 D .不会沸腾,温度能够达到水的沸点
18
(
图
甲
)11.北方冬季的温度可低至零下40℃,有经验的汽车驾驶员常用水和酒精的混合 为为汽车冷却系统的冷却剂,这是由于这种混合液体具有 ( ) A .较低的沸点 B .较高的熔点 C .较低的凝固点 D .较好的冷却效果 12.如图是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第 8min 甲物质的状态肯定是固液共存态 B .在 0 到 12min 内甲物质一直在吸收热量 C . 甲物质温度为 80℃时其状态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D . 甲的熔点比乙的熔点高 三、实验题 (每空 2 分,共计 24 分) 13. 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 (
图
丙
图乙
) (1) 如图甲所示,小周在组装实验器材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 应适当将 (选填“A 处向上”或“B 处向下”) 调整。 (2) 实验中当水沸腾时,水中产生大量的气泡的情况是丙图中的 图, (选填“A”或“B”),若此时移除酒精灯,水沸腾很快停止,但温度计示数保持 不变,由此现象可得液体沸腾的条件是: ①达到沸点; ② 。 (3) 实验中把水加热至沸腾时所用时间较长,为缩短实验时间,小周可 以 。 (4) 在同一实验室里,三组同学测得水的沸点分别为 97℃ 、93℃ 、102℃; 有同学猜想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各组用的温度计有偏差,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 方法验证这一猜想: 。
19
14.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分别在烧杯和试管中放入适 量的碎冰,并各放入一支温度计组成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完成下面探究实验。 (1) 图甲组装实验器材的顺序是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 上”);点燃酒精灯给烧杯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计 A 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温 度计示数为 ℃。 (2) 实验过程中 A、B 两个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通过 分析图象可知, (选填“实”或“虚”) 线是烧杯内碎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 图象,第 6min 时烧杯内的碎冰处于 态,此时试管内的碎冰 (选填“能” 或“不能”) 熔化。 (3)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晶体熔化的条件是: , 。 四、计算题 (7 分) 15.在实验室发现一只读数不准确的温度计,在测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 时,其读数为90℃ ,在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其读数为 10℃。 (1) 当温度计示数为 42℃时,对应的实际温度是多少? (2) 当实际温度为 70℃时,对应的温度计示数是多少? (3) 当实际温度恰好等于温度计所测示数时,实际温度是多少? 五、简答题 (5 分) 16.蚌埠市若出现长期干旱会采取人工降雨的方法缓解旱情,把干冰播撒到云 中使其降雨就是人工降雨方法的一种,请你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简述这种人工降 雨的过程。
20
实践作业 水盐分离 完成时间 10 分钟
17.利用身边的物体,将盐水中的盐和水分开。(20 分) (1) 材料: (2) 方法: (3) 原理:
答案 一、填空 1. 雨、露、雾 水蒸气 3. 压缩气体体积 液化 5. 水蒸气液化 外表面 雪、雹、冰 2. 汽化 4. -7℃ 内表面 6. 23℃ 吸收 8℃
二、选择题 7. B 8. B 9. C 10. D 11. C 12. B 三、 实验题 13. (1) A 处向上 (2) A 继续吸热 (3) 用热水开始加热 (4) 将三组同学所用的三支温度计一齐放进同一杯沸腾的水中, 继续加热并观察三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否一致。 14. (1)自下而上 -2 (2)实 固液共存态 能 (3) 温度达到熔点 持续吸收热量 四、计算题 15. (1)40℃ (2)66℃ (3)50℃ 五、简答题 16.飞机将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撒入一定高度的冷云层中,干冰很快 升华,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周围气温急剧下降,高空中的部分水蒸 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冰晶越聚越大从而下落,遇到暖气流时熔化成雨水 降落到地面,从而形成人工降雨。 实践作业: 以学生回答为依据,可进一步改进。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