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春
编 号 课 题 课 型 编 写 审 核 时 间 班 级 姓 名
春 新授课
一、学习目标:
1. 理清课文写作思路,理解文中描绘的几幅画面,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
4.学习细致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学会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
三、学习过程:
一、导语:
春天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个明媚艳丽、鸟语花香的季节,更是有着生命的歌颂对象。许多名句广为传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以声写春,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则以色写春,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则描写了春游踏青的乐趣。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在尽享21·cn·jy·com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磁带,学生找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投影显示:
读一读:朗润 酝酿 卖弄 宛转 嘹亮 黄晕 烘托 静默 抖擞
3.感知阅读:请班里朗读水平高的同学范读。
教师做指导:朗读采用的基本调是轻盈的,因内容不同而变化,表达盼春到来的欣喜的感情,可用欣喜愉悦的语调,表达作者对春喜爱、欣赏的感情,可用明快的语调朗读,表达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应用高昂的语调朗读。www.21-cn-jy.com
学生尝试着自由朗读。
三、理清思路:
1.问:由阅读提示可知,本文是描绘江南春景的散文,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哪几部分?21·世纪*教育网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盼春(1)、绘春(2-7)、赞春(8)
2.思考第一段和文章主体部分有什么联系?
3.学生讨论,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叠用“盼望着”是用反复手法生动的表达出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东风来了”则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喜春的感情。盼春是绘春的基础。www-2-1-cnjy-com
4.速读绘春部分,看看这部分又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小组讨论,找代表回答。
明确: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5.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春花图、和春雨图。
四、品析语言: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春草图(多媒体呈现画面)你认为在这部分中哪些词、句、用得比较贴切,试说出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可能会找的句子: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教师可适时引导:假如你就是一株小草,经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漫长寒冬,当你刚从有些松软的土地里苏醒过来,你会做些什么?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21cnjy.com
(2)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最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学生讨论后明确: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朗读,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也使句子变的生动活泼、富有生气。【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学生齐读第三段。
2.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欣赏“春花图”
学生品析后,可引导学生赏析。如“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句中的“闹”字可否换成“叫”,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1·c·n·j·y
教师可适时引导:“闹”一字传神,不仅写出了声音,而且写出了情态。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3.齐读第四段,欣赏春风图,学生自行找出美点进行讨论
五、学生自由质疑、讨论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理解8、9、10段中的三个比喻句。声情并茂的集体朗读全文,体会课文蕴涵的情味美。
六、精品佳作——对照欣赏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江南的春天,风和日丽,山清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秀,百花争艳。春风抚面,像母亲的手抚摩着你,那北国的春风是什么感觉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国,去感受一下北国的春风!(放录音带《北国之春》)一起欣赏林斤澜的《春风》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七、小结:
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生机勃 ( http: / / www.21cnjy.com )勃、花木峥嵘的春天画图,赞美、抒唱春的朝气和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奋然前行,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八、积累:学生自由背出写春天的诗句。
九、布置作业:
1、用百度搜索工具搜索一些相关《春》的知识。
2、观察某一件景物,用比喻、拟人和排比各写一句话。
(世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我们同学们,就用你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某一件景物,用比喻、拟人和排比各写一句话。)21教育网
附:
板书设计: 春
一、 盼春。
盼、来、近(总领 全文,开启下文)
二、 描春
㈠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㈡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 图、迎春图)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