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7 22:2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童年的水墨画》这一课编排了三首童诗,通过《溪边》《江上》《林中》三个小标题,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向人们展现了儿童俏皮、可爱、活泼的生活场景。课文构思巧妙,极具想象力,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上充满了童趣。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墨、染”等 6个生字,会写“墨、染、竿”等 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童年的欢乐。背诵《溪边》。
3.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插图、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多种方式理解难读懂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画面、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体会儿童诗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2.学习本课,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插图、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多种方式理解难读懂的词句,边读边想象,透过作者的语言文字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初次见面,老师带来了几幅画作为见面礼(出图),这是什么画?让我们来听听它的自我介绍。(录音:小朋友们好,我是水墨画,用水墨调配后画出来的画,就是我啦。我可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呢,人们也叫我中国画。现在,你们认识我了吗?)
2.谁来读读它的名字?(2人)看老师在黑板上写。(板书:水墨画)墨是一个生字,黑加土就是墨。
3.今天我们学习第 18课,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音:课前大家都按要求预习了课文,不约而同地圈出了这几个词的读音(出示圈圈),你能读好吗?
(1)当作“当”这个字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第四声,请你读读。
(2)蘑菇 水葫芦两个轻声读的真准,请你再试试。(他读准了吗?请你来帮帮他。)
(3)扑腾一声 拨动浪花 你拨我溅 清清爽爽好多同学在预习单上圈出了这个字音,请你读读。评价:“扑腾一声”:声音真清脆;“你拨我溅”:这两个动词我听得清清楚楚。
2.字形:预习中,不少同学指出这三个字容易写错。碎、爽碎:这位同学,这个字你想提醒什么?
(预设:“碎”的最后一笔竖要出头一点点)这个细节要注意。
爽:这位同学认为“爽”这个字,关键是笔顺不能错,看(出示爽的笔顺),第二笔是短撇。看老师写这个字,先两边后中间。记住了吗?写字不仅要写工整,还要规范。
3.童年生活的每一点欢乐都藏在作者的字里行间,把词语送回诗歌中,你想自己读一读吗?那就自由地读读这三首诗吧。
4.请三位同学来读一读。在他们读诗之前,咱们给他们支支招,怎样才能读好诗?
(注意停顿、读出诗歌的节奏感,要读出真挚的情感)。
生读。谁来评价他们的朗读?
5.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和它的韵脚是分不开的,(出示每首诗的韵脚)听老师读。再请三个同学来读诗,关注韵脚,读出诗的韵味。
6.这一课的题目是《童年的水墨画》,这童年的水墨画是指作者在童年时画的画吗?还是有其他意义呢?是呀,这并不是作者在童年时画的三幅画,而是他童年生活最深刻的场景,代表了他的童年生活。
7.如果请你为这三幅画面取个名字,你会怎么命名呢?请大家先自己小声读读这三首诗思考,再小组讨论。 好,时间到,哪个小组来汇报第一首?溪边钓鱼 江上戏水 林中采蘑菇我们通过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读懂了这三首诗的内容。这几件看起来很平常的小事,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那么的有趣。咱们男女生合作读一读这三首诗,女生第一首,男生第二首,第三首全班齐读。
三、研读课文,想象画面
1.童年的画面定格在了作者的记忆里,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来到溪边,请一个孩子为咱们读读第一首诗。这首诗有你不懂的地方吗?
(1)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的人影被染绿了呢? 谁来帮他解答?人影倒映在溪水里,溪水被垂柳——(生说,出示磁卡)染绿,人影又被溪水——(生说)染绿,多有意思呀。你真了不起,联系了上下文去理解了这个句子。一个“染”字,让画面活起来了,也更多了一份色彩。看看“染”字,你有什么办法记住?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写“染”(三点水表示液体,“九”表示多次染而不褪色,“木”代表制作染料的植物)总结:瞧,咱们联系了上下文就理解了难懂的句子。
2.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听老师读读,边听边想象溪边的画面,你看到了怎样具体的画面?出示:我从( )看到了( )的画面。
3.交流:
(1)“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生说。是啊,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垂柳描写成了梳妆的姑娘,又用比喻的手法,把溪水比作镜子和绿玉带,让我们感受到了柳树成荫、小溪澄澈透明的景象。多么平静而温柔的画面啊,谁来用朗读赞美一下?这条小溪绿得发亮呢。请你读。溪面平静得没有一点波纹呢。你再读读。满眼都是绿色的,垂柳是——(生说)绿的,倒映在溪水里,水也是——(生说)绿色的,多美呀,你再来读读。
(2)“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生说。绿的柳树、绿的溪水,人影倒映在水中也绿了,你能读好这幅画吗?红色的蜻蜓立在钓竿上,多轻巧呀,读的时候可以轻一些,千万别惊动它呀。你再试试。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多有生机的画面啊!
(3)“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生说。钓竿一拉,鱼儿就出水啦,一下子打破了平静的水面,人影四散开去。“碎”这个字可以重读。你试试。鱼上钩啦,孩子们蹦呀跳呀,发出银铃般的笑声,笑声时大时小,你来读出他们的快乐。突然,鱼上钩啦!多意外!重读“忽然”、“扑腾”,惊喜的感觉会更强呢。
4.这样的画面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出示:这个画面给我( )的感受。(美丽、充满活力、欢乐......)
总结:你说的真好!这真是一幅充满童年欢乐的溪边垂钓图!
5.经历了静悄悄的等待,到鱼儿上钩时的欢乐,这真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指着全文),你能读出变化吗?指名读。齐读。童年的生活可真有趣!就是这样边读边想象,你才能真正走进诗中。读着读着,我们就把自己读到画中去了。
6.指导背诵(1)有个调皮的孩子不小心打翻了墨汁,你能帮他回忆这首诗的内容吗?(2)难度加大了(出示每句开头),你能背诵吗?
(3)看图片背诵。
7.今天我们欣赏了溪边钓鱼图,感受到了孩子欢乐的童年生活。下节课,我们再去江上、林中看看。
板书设计
18.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垂钓图
江上戏水图
林中采蘑菇图
18 童年的水墨画课时测评练习字词模块
一、看拼音,写词语。
rǎn lǜ lànɡ huā hú lu
pò suì bō dònɡ mó ɡu
二、填空。
1、“墨”字的读音是________,部首是________。
2、“爽”共画,前三笔的笔顺是________。
3、“竿”可以组词为________、________。
三、照样子,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语。
例:(一串串)雨珠
( )小手   ( )山花
( )欢笑  ( )蜻蜓
句子模块
四、品读句子,完成练习。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1、联系生活实际,绿色的应该是________,这句话是说人的影子映在溪水里,看起来也是________色的了。
2、按要求改写画“ ________”的句子。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写模块
五、课外阅读。
雨 后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把水花儿溅起多高。他喊:“妹,小心,滑!”说着自己就滑了一跤!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小妹妹撅着两条短粗的小辫,紧紧地跟在这泥裤子后面。她咬着唇儿,提着裙儿,轻轻地小心地跑,心里却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
1、小哥哥摔倒了,嘴里说着“糟糕”,为什么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
《童话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童话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由诗人张继楼的《溪边》《江上》《林中》三首小诗组成,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的典型生活场景,展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无穷趣味。这节课我重点讲了第一首小诗《溪边》。《溪边》一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垂钓的场景。诗歌先描绘平静的溪水把人影染“绿”,再写水面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这一“绿”一“红”,既是和谐唯美的相互映衬,又是恰到好处的点缀,使画面充满了色彩美感;接下来,描绘了静静的溪水映着柳树、钓鱼孩子的倒影、钓鱼竿、红蜻蜓,空气都仿佛停止了流动,直到鱼儿上钩的一刹那,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画面顿时变得生机盎然。这一静一动的结合,是本诗的微妙高明之处。
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仅突出课文“工具性”的特点,还应突出“人文性”的特点。尤其是儿童诗的教学,要给学生更多的个体感悟、交流沟通、放飞想象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与全班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比如,“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等,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悟。
此外,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觉得诗歌教学运用此理论也非常有效。诗歌作为语言凝练,情感蕴含丰富的一种文体,没有什么方法比情感朗读更加有效地体味诗歌的味道,相比那些细细的分析来说,诵读才是诗歌教学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