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琵琶行并序 课件(共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3 *琵琶行并序 课件(共5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8 15:3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琵琶行
孺子解吟长恨曲
胡人能诵琵琶篇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知音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一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列子-汤问》
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解题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曾任左拾遗,作谏官,46岁上疏获罪,被贬为江州司马,期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写下《琵琶行》,其后升任忠州刺史、杭州太守等,官至刑部尚书。
他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著有《白氏长庆集》,现存诗3000首,其诗风清新自然、通俗易懂。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前)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
后期
(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铮 悯然 转徙 浔阳
声声思 捻 霓裳 衣裳
红绡 钿头 银蓖 谪居
还独倾 间关 贾人 荻花
裂帛 幽咽 船舫 虾蟆陵
呕哑 嘲哳 阑干 琴弦
zhēng
mǐn

xún

niǎn
ní cháng
shang
xiāo
diàn

zhé
huán
jiān




fǎnɡ
há mɑ
ōu yā
zhāo zhā
lán
xián
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明年秋 使快弹数曲
因为长句 凡六百一十六言
铁骑突出刀枪鸣 整顿衣裳起敛容
暮去朝来颜色故 老大嫁作商人妇
如听仙乐耳暂明 凄凄不似向前声
(第二年)
(于是创作)
(总共)
(容貌)
(年纪大了)
(整理)
(突然冲出)
(先前)
(忽然)
(畅快)
文言知识提示
感斯人言
凡六百一十六言
自言本是京城女
话,名词
字,名词
说,动词


使快弹数曲
一曲红绡不知数
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数量,名词

琵琶声停欲语迟
今夜闻君琵琶语
说话,回答,动词
曲,名词

因为长句
初为《霓裳》后《六幺》 为君翻作《琵琶行》
写,创作,动词wéi
弹奏,动词wéi
替、给,介词wèi
轻: 轻拢慢捻 商人重利轻别离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轻轻,形容词
轻视,动词
哭泣,动词
眼泪,名词
因为 古:于是创作。
今:表原因的连词。 阑干 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
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 向前 古:从前、刚才。
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老大 古:年龄大。 今:兄弟排行第一。 颜色 古:神态、脸色。 今:色彩
古今异义词
歌以赠之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转徙于江湖间
本(是)长安倡女
使(之)快弹数曲
送客(于)湓浦口
文言句式
宾语前置
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介宾短语后置;于,在
省略句,省略谓语
省略句,之,琵琶女
省略句,于,在
元和十年,予左迁(降职为)九江郡司马。明年(第二年)秋,送客湓浦口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铿锵悦耳地)有京都声(京城乐曲的声调)。问其人,本长安 倡女(歌女),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 乐师) ,年长(年龄增长)色衰(容颜衰老),委身(嫁给 )为贾人 (商人)妇。 遂命酒(叫手下人摆酒),使快(畅快)弹数曲。曲罢(弹完)悯然(忧郁的样子), 自叙少小(年轻)时欢乐事,今漂沦( 漂泊沦落)憔悴,转徙(辗转迁徙 )于江湖间(各地)。予出官(京官外调)二年,恬然(淡泊宁静)自安,感斯人言(被这人的话感动了 ),是夕始(才)觉有迁谪意(被贬谪的失意之情 )。 因(于是)为(写)长句(七言诗),歌(作歌)以赠之,凡(总共)六百一十六言(字),命(命名)曰(叫 )《琵琶行》。
《琵琶行》译文----小序
《琵琶行》译文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时间:被贬第二年的秋天
地点:湓浦口
人物:作者、客人、琵琶女
事情:奏曲、自叙身世、作诗
写作动机:同病相怜伤迁谪
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小序简要地概括了全诗的内容,交代了写诗的时间、背景、缘由、动机,并确立了诗歌的主题:同情琵琶女,控诉社会现实,抒发内心苦闷、失意之情。 诗中运用比喻写乐曲的抑扬顿挫,出神入化,对音乐的描写可谓千古绝唱。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琵琶行》译文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荻花秋声瑟瑟。我下马和客人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色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寻声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了动静。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千呼万唤她才不情愿地走出来,还怀抱琵琶半遮着脸面。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行》译文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映着白白秋月影。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琵琶行》译文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伎们嫉妒。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兄弟从军老鸨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稀稀落落;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岁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译文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自由熟读课文
2、全文结构与内容
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江头送客闻琵琶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少年欢乐晚年沦落悲苦心境
主旨句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
1、本诗歌的线索是什么?
2、琵琶女出场有何特点?
3、诗第三节的前半部分写乐事,是否与后半部分琵琶女的凄苦身世矛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琵琶女前后两种命运处境的转变原因是什么?
5、针对本诗 的表达方式谈谈你的看法。
1、诗歌写作线索:琵琶女三次演奏
第一次(暗写):一闻琵琶邀相见(第一节)
“醉不成欢惨将别”(烘托)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再闻琵琶诉沦落(第二节)
彼此想见,琵琶女演奏《霓裳》《六么》(详写)
第三次(明写):三闻琵琶青衫湿(第五节)
“却坐促弦”(略写)
“青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琵琶女自述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同时天涯沦落人(点明主旨)
照应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琵琶女出场
1、“寻”、“问”……这一系列的动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
答:急切、欣喜。
2、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
琵琶半遮面“?
答: 矛盾、含羞。
诗人运用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
不矛盾
起对比反衬作用
  年轻美貌——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孤守空船
  夕日欢笑——今日辛酸
  夜梦往事——孤寂伤感 
3、诗第三节的前半部分写乐事,是否与后半部分琵琶女的凄苦身世矛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表层原因:
弟走从军
阿姨身亡
年长色衰
(2)深层原因:
自身不觉悟
社会对人才的不器重
4、琵琶女前后两种命运处境的转变原因是什么?
5、本诗表达方式的特征:
1、强烈的抒情气氛贯彻始终;
2、诗歌叙事本身饱含感情成分;
3、景色的渲染,又都渗透着感情情节的描述,人物的自白,使诗歌的故事性和抒情性融合无间。
叙事、写景与抒情
紧密结合
三:
1、学生先听一首音乐,再尝试着用语言描述自己所听音乐的感受。
(5分钟)
2、诗歌第二节描写乐声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相对应地写出了乐声的什么特征?其艺术效果是什么?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琵琶女演奏
序曲
第一
乐曲
第二
乐曲
第三
乐曲
曲终
倾诉悲情
急切愉快
幽愁暗恨
激越雄壮
曲终收拨
前奏曲
欢乐曲
沉思曲
悲愤曲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奏曲”: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欢乐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第三部分“沉思曲”: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然而,好景不长,风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
此时,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部分“悲愤曲”: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此文中,白居易对音乐的描绘可谓绝唱,采用了多种表现技巧,你能找出几种呢?
一:大量运用比喻、通感。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二:摹声与比喻结合。双声
叠韵词的运用,能把音乐的
旋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三:叙议结合,
妙语点睛。
诗 句 音乐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粗重繁密
细腻柔美
婉转流利
低沉抑郁
激越高亢
气势雄壮
戛然而止
将 抽 象 的 音 乐 变 为 可 感 的 形 象
圆润清脆 错落有致
比 喻 通感
教师引导:大量应用比喻、通感,化抽象为具象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弦弦掩抑声声思
低眉信手续续弹
嘈嘈切切错杂弹
叠 词
Jiān guān
Yōu yè
叠韵
双声
联绵词
更加形象生动,使诗歌语言有音乐的悦耳动听,即为韵律美。
巧用叠词、联绵词
其他技巧1
(试从二段中找出的句子,分别表现了怎样的动作神态。)
转轴拨弦三两声
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准备动作,说明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
低眉信手续续弹
是弹奏的神态,看出她技艺娴熟。
轻拢慢捻抹复挑
弹奏的动作娴熟。
曲终收拨当心画
弹奏的结尾动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其他技巧2 动作神态
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有什么好处?
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
3、侧面衬托
(先第二段,后全文,找相关句子,分析作用)
作用:
把音乐效果和环境气氛、人物感情结合起来写,共同侧面烘托出一个音乐的世界,也衬托出了琵琶女高超的表演技巧。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绕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小结:白居易高超的音乐描写技巧
1、运用比喻、通感描写音乐(以声写声,以形写声)。
2、通过景物描写、环境气氛及听众感受来侧面烘托描写音乐人的形象美和音乐美。
3、通过写演奏者的动作态度描写音乐美及人物情感。
4、运用叠词、联绵词描写音乐。
5、叙议结合,妙语点睛。通过对乐声的描写评价来揭示乐曲的无穷含蕴。
1、“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
2、在特定的场合下,乐曲的暂时休止比连续不断的演奏更能触动人们的心弦,更易让人受到感染。创造出了曲止情续、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问题讨论:
你是怎样理解“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古今描写音乐和声音的优秀作品看,对其描绘的方法有很多:
(1)对乐曲或声音进行比喻时,也可运用通感比喻,喻体不诉诸听觉,而诉诸其他感觉或生活体验。
如:苏联歌曲《喀秋莎》“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2)对声音的美妙或演奏(演唱)者的动作进行夸张。如:《列子.汤问》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3)写倾听者的反应或内心感受,从侧面烘托。
如:《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描写周围环境,从侧面烘托。
如《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练 习
同桌合作仿写句子,进一步体会作者描摹声音的高妙。
例(1):那音乐粗重深沉,就像浓厚的黑云压了下来,暴雨挟着狂风,在冲荡着天地。
(2)
(3)
(4)
四:
1、就诗歌中的琵琶女谈谈你的看法?塑造这一形象有何作用?
2、“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3、就诗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谈谈你的看法?
4、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5、作者为一个身份卑贱的歌女作诗,表达了其什么深沉用意(诗歌主旨)?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意。
说尽心中无限事。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以情演曲
琵琶女
诗 人
以情绘声
找出体现琵琶女感情的诗句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 琵琶女形象
琵琶女形象归纳
1、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女形象。
2、晚景凄凉,遭社会遗弃,满怀愤懑。
3、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4、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是一种被玩弄的生活,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目的: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损害的歌伎们的悲惨命运,也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
琵琶女
白居易
才貌双绝

才高位显
名动京师
年长色衰
遭世遗弃

被贬放逐遭君遗弃
漂沦憔悴














(2)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
(1)伤人,怜己
1、 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织一起,既有对琵琶女无限的同情,又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尽感叹与自伤。 2、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就诗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谈谈你的看法?
1、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和琵琶女虽然经历、地位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处境,生活都同样地飘零、凄凉、失意。
2、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即同命相怜,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
(2)典型感情:
4、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一枝一叶总关情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依恋不舍,凄凉愁惨
“别时茫茫江浸月”
离愁别绪,凄冷迷惘
“唯见江心秋月白”
寂静 ,烘托了音乐效果
“绕船明月江水寒”
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
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诗歌主旨

1、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
2、二者的遭遇批判了社会对人才的压抑、及不容贤能的黑暗。
5、作者为一个身份卑贱的歌女作诗,表达了其什么深沉用意(诗歌主旨)?
1、 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犹抱琵琶半遮面。
(2)大弦嘈嘈如急雨,——————。
(3)嘈嘈切切错杂弹,——————。
(4)别有幽愁暗恨生,——————。
(5)同是天涯沦落人,——————。
(6)座中泣下谁最多,——————。
(7)转轴拨弦三两声,——————。
课堂积累
延伸学习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何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情绪大起大落,忽婉转,忽雄奇。其变态之强烈,令听者感到
内心冰炭交加,升天坠地。其为音乐艺术,信可如此,而今日之琴
曲,惟《广陵散》可当之。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
欣赏刘鄂《老残游记·第二回 历山山下古帝遗踪 明湖湖边美人绝调》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
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