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第三单元《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
(1)会认生字,正确读记“摊贩、官吏”等词语,并注意“乘”字是多音字。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这幅图。(重点)
2.运用实践: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一说《清明上河图》为什么会名扬中外。(重点)
(2)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3.创新思考: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难点)
教学重难点:
如何让学生赏析画作的具体画面,通过感受画作传神的画技,明白它名扬中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展开古画,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的课堂有点不一样,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古画,想不想看?那就让我们快去鉴赏一番。
2.教师播放《清明上河图》的3D还原动画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这幅画的魅力。
3.看完视频,学生谈感受,引入文章,齐读课题。
4.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
(设计意图: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兴致盎然地走进课文的学习,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3D动画的观看,生动清晰的讲解,愉快轻松的感官体验,一下子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对课题的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带着疑问走进课堂,更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赏古画,过关字词
1.出示提示: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遇到难懂的字词可以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出示字词。张择端故宫摊贩官吏毛驴一乘轿子马龙头栏杆风貌
4.指学生单读,去掉拼音再读,过关字词,教师边听边进行校正和点评。
5.教师提醒易错词语。
6.最后齐读感受,加深印象。
三、再赏古画,捕捉信息
1.同学们就在刚才,老师收到一封来自故宫博物院的求助信,让我们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此处运用万彩动画大师软件制作了小动画,以动画的形式提出任务)
2.教师出示和分发资料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资料卡的填写。
3.现在老师想问问你们小组:你们是从哪里找到这些信息的?
(课文的第1和5自然段)
4.同学们课文第1和第5自然段总体介绍了古画的基本信息及其历史价值,那2、3、4自然段又分别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学生边说,教师边帮忙概括和板书。(板书:众多的人物热闹的街市有趣的情景。)
6.老师发现三位同学概括得又准确又迅速,那你们在概括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分享给大家?
7.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每段的中心句,并总结学法:善抓中心句,点拨其作用。
8.教师继续抓住“有趣的情景”这个画面,点拨写法:善写典型事例,并点拨其作用。
9.教师总结:同学们,你们看这幅画,内容这么丰富,历史如此悠久,价值那么高,怪不得作者说:“这真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齐读)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孩子还处在一个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感的阶段,所以我制作了动画,将文章的学习情境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资料卡的使用是另外一种阅读学习方法的运用,考察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这个环节我还着重训练学生运用中心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因为孩子们还处于三年级,所以主要以是学生说为辅,教师的点拨为主。)
四、赏图读文,交流画作
1.同学们,现在我又收到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第二封求助信,我们快去看看又有什么任务等着大家吧。
2.此处运用万彩动画大师软件制作了小动画,以动画的形式提出任务。
3.师接:要当小导游就一定要熟悉这幅画的画卷。现在请大家从2、3、4自然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段落读一读,并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自然段描写的画面。
4.预设场景一: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的功夫。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1)让喜欢第2自然段的学生谈感受。
(2)师生配合读这一自然段内容。
(3)看图想象说话: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局部图,大家看看,画上还画了谁?他可能从事什么职业?
(4)看着这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的人群,作者不禁感叹道:“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齐读)
5.预设场景二: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走在街上溜达。
(1)让喜欢第3自然段的学生谈感受。
(2)出示图片,感受各种店铺、作坊、酒楼、茶馆。
(3)想象说话:画上还可能画了什么古代建筑?
(4)街市的热闹除了体现在酒肆林立,还体现在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指名读)“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走在街上溜达。”
(5)句式训练:
请观察图片,想象画面上还有谁在做什么?按照“有的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
6.预设场景三:
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碰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那个骑马人一下字拽住了马笼头,这才没碰上那乘轿子。不过,这么一来,倒把马右边的两头小毛驴吓得又惊又跳。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赶小毛驴......
(1)学生谈喜欢画面的理由。教师出示这个画面的图,请同学们看一看图片。
(2)想象说话: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读作者对这个画面的描写,想一想,如果当时你在场,你除了看到,还会听到什么
(3)教师配乐读。
(4)学生自由交流想象到的画面。
(5)同学们,你看这幅画就是有这样的魅力,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怪不得作者赞叹道:“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7.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对画作具体内容的欣赏,我们知道了这幅画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细节有趣,两者兼顾,怪不得作者赞叹道“这真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主要是带领学生赏析画作的具体画面,通过感受画作传神的画技,明白它名扬中外的原因。在赏析画作内容时,教师主要是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受去想象,教师则是在其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课堂。因为这是一幅画,所以教师反复设置想象说话的语言训练点,就是想让学生能在说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动画形式出示任务,让学习更加有趣味性。充分运用白板的互动功能,一方面提高课堂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自己操作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增加课堂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五、小组合作,介绍古画
1.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细细品析了古画的局部图,对画作的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现在你们都已经具备小导游的资格了。
2.现在请大家小组合作,借助资料卡、课文和图片,当一回小导游,给旅游团介绍一下《清明上河图》。合作提示:先选定小导游,然后大家一起帮忙组织导游词。
3.学生合作讨论,限时3分钟。
4.学生上台展示,教师在一个小组展示后,进行及时的点评,请另外一个部落展示。
5.教师总结:同学们,你们的导游活动完成得非常好!今天我们走进一幅名扬中外的古画——《清明上河图》(板书),了解了它名扬中外的原因,也细细感受了它无穷的魅力,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希望大家能在课后继续开启文化探宝之旅!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结合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能运用手中掌握的资料,学会如何向别人介绍这幅画。小导游情境的设置承接了上一个环节的内容,达到环环相扣的目的。学生在这样一个情境下进行口语表达的训练,会更加有内容说,同时更有参与感和互动感。部落合作,让学生能集思广益,讨论更有效率,展示更有成效。)
六、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1.观看纪录片《清明上河图》,破解更多关于这幅图的“秘密”。
2.拓展阅读:《蔡伦与造纸》等,感受更多古代科学家的风采。
3.完成校本练习题。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一方面是通过看,了解更多关于《清明上河图》的知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对古代科学家风采的感受;另一方面是通过写,运用书面作业,巩固课堂知识的学习。)
七、板书设计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评测练习
一、积累词语。
()()各异名扬()()来()往()清()楚()我能选其中的一个词语写句子
二、读一读,选一选。给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打“√”。
作坊(zuō zuò) 一乘(chéng shèng)
古都(dū dōu) 三百六十行(hang xíng)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清明上河图已经有()年的历史了,这幅画长(),高(),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画上的人物,就有()个。
四、读下面的一段话,完成后面的练习。
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的、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的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1.用下面的词语写一句通顺的话。有的......有的......有的......
2.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用“”画出来。从那里可以看出画面上的人都非常小?用“~~~~”画出来。
3.请你也试着画一画这些形态各异的人。
参考答案
一、形态各异 名扬中外 来来往往 清清楚楚
例:这幅名扬中外的图画,充分体现了画师的高超技艺,里面刻画的人们清清楚楚,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形态各异,极为逼真。
二、zuō sheng dū hang
三、八百多年 528厘米 24.8厘米 五百多个
四、
1.例:他往窗户外面看,街上有步行的,有骑自行车的,有开汽车的。
2.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的、形态各异的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
3.略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后反思
1、课前,如果有条件,可以建议学生了解北宋的时代背景;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欣赏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师准备有关挂图,有条件的也可以准备《清明上河图》的光盘或制作课件。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时,要把握中年级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可以让学生先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3、课文所选画面的内容十分丰富,课文的文字也非常生动。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建议学生对照图画多读几遍课文,特别是作者描写画面内容的三个自然段,非常生动,传神,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以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感受《清明上河图》画面的生动。
4、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之后,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时间,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的内容,大都是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以及历史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交流课文描写的与图画内容相对应的部分,使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还可以让学生当小讲解员,对照相应的画面,介绍课文中涉及的人物或场景。
5、鼓励学生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试着用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比如,有的学生不理解某些词语,对理解课文内容造成了一定影响,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解决。如,“作坊”是什么意思?(手工业工场)可以用的办法解决词义;又如,“一乘轿子”是什么意思?(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可以结合观察画面理解。
6、建议学生根据自己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对照画面,向爸爸妈妈介绍这幅名画。